⭕️1865年11月10日,梅監霧出生於蘇格蘭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師梅監霧牧師(Rev. Campbell Naismith Moody),1865年11月10日生於蘇格蘭拉納克郡(Lanarkshire)的波特威爾(Bothwell)。
梅監霧1888年從神學院畢業後,曾在Moffat、愛丁堡、Dumfriesshire等地負責短期講壇。1890年起,受聘在Glasgow附近的Gallowgate佈道所工作。1893年起,他到海外工作之心逐漸確定,於是他向英國長老教會提出申請,受派到福爾摩莎。
1895年10月16日,梅牧師與同樣受派到台灣的蘭大衛醫生(David Landsborough)、廉德烈牧師(A. B. Nielson)在倫敦參加為他們舉行的惜別儀式。然後,他們於10月22日由故鄉的火車站出發,百餘名送行者唱著〈願主保護咱後會有期〉。他們搭船於該年12月18日抵達台灣的安平港。
自1896年11月起,梅牧師與蘭醫生就以新興且較繁榮的貿易、行政中心—彰化為主要工作據點,該地也可以說是當時僅次於台南的「副宣教中心」。他們也以例行性的醫療傳道模式來兼顧大社的工作,譬如他們就由1897年4月起在大社從事四個月的醫療宣教工作。
蘭大衛醫生在彰化忙於醫療工作的同時,梅牧師也毫不懈怠地在彰化、台中、大社、西螺、南投、埔里等地佈道。他慣用的佈道方法是敲鑼、吹喇叭,並大聲喝道:「上帝的兒子不見了!」1898年在訪問澎湖期間,他也和漢人傳道師林學恭(林赤馬)成為好朋友,後來更申請林學恭前來彰化成為同工。他也引領二林人楊福春信主,並一起開拓清水的工作。
梅牧師於1907年著《異教徒的心》(“The Heathen Heart”),這是他的宣教心得之作。1909年梅師母瑪格麗特(Margaret Rintoul Findlay)因感染嚴重肺病而必須至澳洲調養,梅牧師因此辭去台灣的工作。蘭醫生在日記中提到:「這是一個悲傷的離別,梅牧師深愛台灣人,台灣人也熱愛梅牧師……十二年前我們初抵彰化時,中部僅有四間教堂,經過梅牧師的努力耕耘,現在已經有二十三座小教堂,梅牧師應該引以為榮。」
1914年底梅牧師夫婦又回到台灣彰化地區工作,受到盛大的歡迎。梅師母於回台後,因病在該年11月去世,夫婦相處只有八年。梅師母的葬禮由劉忠堅牧師(Duncan Macleod)主持,梅牧師本身領導樂隊,獨唱「天堂攏無苦難」,並舉行街頭佈道,彰化市民莫不噤聲注視。
1922年底起,梅牧師受派至台南神學院接替宋忠堅牧師的教學工作,也出版了羅馬字印行的《古早的教會》(Kó͘-Chá ê Kàu-Hōe)一書。1924年梅牧師因熱病一再發作而日漸衰弱,不得不於6月間離開福爾摩莎,回英國療養。他原本希望不久能返回台灣,但事與願違,就此與台灣告別。1940年2月28日,梅牧師在蘇格蘭的Lennoxtown安詳地過世,享年75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