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 星期三

耶穌消失的18年

耶穌消失的18年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黃春生牧師

有位教會長老傳給我一個影片,「耶穌消失的18年去了哪裡?」要詢問我關於此事的看法。這影片與說法在台灣已經流傳了好幾十年,宣稱耶穌消失18年去學佛法,這是流傳很久的造假說法。在此,我將透過歷史批判、宗教比較與知識流變來談談這件造假說法。


一、歷史批判層面:尼可拉斯‧諾圖維茲(Nicolas Notovitch)的「伊薩傳說」起源與破綻

俄羅斯探險家諾圖維茲在19世紀末出版《伊薩生平》(The Life of Saint Issa),聲稱根據他在印度拉達克(Ladakh)地區的赫米斯寺(Hemis Monastery)所見的藏文古卷,記載耶穌(音譯:伊薩)青年時期前往東方(印度與西藏)學習佛法的經歷。然而這種說法至少有三項疑點:

1.考古與年代不符:

赫米斯寺建立於11世紀,比耶穌時代晚了一千年,因此不可能收藏任何關於「伊薩」的耶穌紀錄。

2.宗教傳入的時間矛盾:

佛教在西藏的建立約於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聯姻之後,距耶穌出生約六百年後,顯然不可能成為其學習對象。

3.文本真偽問題:

後來的探險家如 J. Archibald Douglas(1896)及芝加哥大學教授Edgar J. Goodspeed(Famous Biblical Hoaxes., 1931, reprinted 1956)皆確認赫米斯寺並無此類手稿存在,顯示諾圖維茲的說法屬於自我杜撰。學術界普遍認為他可能意圖以「東方神秘主義」包裝基督形象,以迎合歐洲當時對「神秘亞洲」的浪漫幻想。


二、宗教比較層面:佛教與基督教的「相似敘事」與誤解

這種「耶穌學佛」的傳說之所以流傳,乃源自19世紀歐洲宗教學界對「普遍宗教」或「宗教融合」的想像。部分人觀察到佛教與基督信仰之間的道德教訓相似(如慈悲、捨己、寬恕),便推論兩者之間可能有歷史連結。

然而,根據比較宗教學(Comparative Religion)與文本批判(Textual Criticism)方法:

《福音書》的語境與猶太預言傳統緊密相關,而非印度哲學;

佛教「無我」與基督信仰的「在基督裡成為新人」雖在倫理層面有共鳴,但神學本體上完全不同;

因此「相似」不等於「源自」,而是宗教倫理在不同文明中對人性與苦難的普遍回應。


三、知識流變層面:從殖民敘事到新時代神話

諾圖維茲的故事後來在20世紀被不斷改寫,從1890年的《伊薩生平》(The Life of Saint Issa)到1994年的《耶穌佚史》(The Unknown Life of Jesus Christ),再被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以《耶穌的失蹤年代》(The Lost Years of Jesus)之名重新包裝。這反映了現代人對宗教神祕與智慧融合的渴望,卻也顯示出一種後殖民時期的文化挪用現象——將「東方」作為西方靈性焦慮的療癒對象。


四、神學省思:真理的普世性與歷史的誠實性

從神學立場來看,基督信仰並不需要透過異文化借鏡來「增添神秘性」。耶穌的真實性不在於地理移動,而在於他啟示的「道成肉身」——上主親臨歷史、進入貧窮、共苦、受難的現實。

基督的生命軌跡,正如腓立比書2章所揭示的:「他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這樣的信仰核心不是追求神祕,而是呼召人類學習耶穌謙卑的行動,致力行公義、好憐憫,認同受苦的生靈,並以誠實服事苦難的世間。


五、結語:學術誠信與靈性分辨

因此,「耶穌消失十八年去學佛」這一說法屬於偽歷史(pseudo-history)。它的存在提醒我們:靈性追求若失去史實根基,將容易滑入神話化與文化挪用。信仰的成熟,不在於追尋異國的神秘,而在於於真理中成長、於現實中實踐上主的公義與慈愛。

神學家Walter Brueggemann提醒我們,上主的作為常在「隱微之處」發生(the hiddenness of Yahweh)。耶穌的隱居歲月顯示上帝國不是以權勢臨到,而是取了奴僕的形像從平凡的生活中萌芽。祂在沉默中認同人的處境,體驗勞苦,建立同理——為後來的牧養與受苦作預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