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利用移民制度漏洞對臺滲透情形研析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黃春生/Richard Liu
壹、前言:問題意識與安全隱憂
近年來,中國藉由各種移民與交流制度漏洞,以「軟性滲透」與「灰色行動」(gray zone operations)的方式影響臺灣社會與國家安全。此類滲透不僅體現於軍事威脅或資訊戰,更滲入婚姻、教育、觀光與政治庇護等移民制度層面,形成「社會滲透鏈」(social infiltration chain)。
從國際比較觀之,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白俄羅斯在波蘭邊境等皆曾以移民或難民操作作為政治施壓手段。臺灣面對中國此類「混合戰」滲透,更需在民主法治框架下平衡人權保障與國安防衛。
貳、實際案例類型分析
一、依親來臺從事非許可活動
案例重點:
2024年10月1日,兩名以依親名義來臺的中國籍年輕夫妻在西門町干擾港人集會,高喊「臺灣、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並損毀港人旗幟。經陸委會與移民署查證後,兩人被強制出境。
分析補充:
此案反映依親簽證審查中「活動範疇界定不明」的問題。部分依親入境者實際從事政治性、宣傳性活動,違反《入出國及移民法》第36條「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規定。
二、中配網紅之政治宣傳與言論違法
案例重點:
2025年初,中國籍配偶網紅劉振亞於社群媒體宣揚「武統臺灣」言論。移民署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與第33條規定,廢止其居留許可並限期離境。
分析補充:
此案揭示兩岸婚姻制度的「國族認同審查空白」。部分中籍配偶利用網路平台散播統戰言論,形塑「軟對抗輿論戰」環境。未來宜設立「居留期間政治中立義務」或「違法言論審查機制」,以確保言論自由與國安防護的界限。
三、第三類觀光簽證之濫用
案例重點:
2025年5月,五名中國籍女子以澳門學生身分,持第三類觀光簽證入境臺灣拍攝舉五星旗照片。
分析補充:
此類行為顯示觀光簽證審查制度的漏洞。香港與澳門自「港版國安法」實施後已無高度自治,中國籍人士可藉由在港澳註冊身分規避入臺審查。建議比照「歐盟安全入境指標制度」(ETIAS),增設旅客行為風險預警系統與入境後行動監測。
四、偽異議人士政治庇護濫用
案例重點:
部分中國籍人士以「異議」或「遭迫害」名義申請政治庇護,如李家寶與阮芳勇案,實際並非人權受害者,而涉財務逃逸或非政治動機。
分析補充:
此現象顯示我國缺乏專責「政治庇護審查制度」。目前多依個案行政裁量與跨部門協調,欠缺一致標準。宜建立由內政部、陸委會與人權委員會共同組成的跨部門審查機制,並引入「可信迫害風險評估模型」(Credible Fear Assessment)。
參、制度性漏洞與法制缺口
- 婚姻移民缺乏多層面認同審查
- 現行制度過度重視形式婚姻證明,欠缺對申請人政治立場、文化適應度、民主價值認同的評估。
- 建議建立「國家安全面談制度」,比照美國USCIS對入籍面試的多面向評估。
- 港澳中籍混用入境類別造成審查灰區
- 港澳居民可依《港澳條例》申請,但部分中國籍人士以港澳學生、就業名義規避審查。
- 建議修法明定港澳居留者須具備實質長期居留證明(例如近三年連續稅務紀錄),方得申請。
- 缺乏移民動態追蹤與國安聯防機制
- 入境後行為監測多停留於刑事層面,未整合社會治安與國安情報。
- 建議仿效英國「Home Office Counter-Hostile State Activity」模式,建立跨部會資訊整合平台。
- 政治庇護審查缺乏人權與安全兼顧原則
- 現行機制偏向個案人道考量,缺乏「虛假庇護」辨識機制。
- 應引入「第三國安全庇護轉介」制度(Safe Third Country Principle),減少長期滯臺未定居個案。
肆、政策與修法建議
一、建立「中籍婚姻移民面談評分制」
- 評分項目包含:臺灣民主制度理解、歷史文化認同、語言能力與社會參與意願。
- 面談官採客觀量化評分,明定淘汰標準。
二、強化依親、就醫、就學審查機制
- 對於有「紅統言論」紀錄或與中國官方機構有明確關聯者,應列入高風險群。
- 檢討「大陸地區人民依親居留定居數額表」,調降配額並建立「總量管制動態調整制度」。
三、修正《港澳關係條例》與《入出國及移民法》
- 新增「政治活動限制條款」與「外來宣傳行為規範」。
- 對違規者施以行政罰並註記拒絕入境五年。
四、政治庇護案件專責審查
- 建立「政治庇護審議委員會」,結合國安局、人權委員會、外交部、陸委會專家。
- 對於明顯不符國際庇護標準者,依《金門協議》或「第三國轉送機制」予以處理。
伍、結語:在民主法治中維護國安主體性
臺灣面對中國滲透的挑戰,需以「民主防衛」(Democratic Resilience)為核心。防範滲透不應流於族群歧視,而應以制度透明、程序正義與公共安全為導向。唯有在尊重人權與社會開放的前提下,建立兼顧安全與自由的移民制度,方能守護民主社會的核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