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8年4月13日,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簽署南特詔書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新教加爾文派也逐漸在法國境內活躍。他們的出現,造成法國境內的天主教與新教的緊張衝突。1559年,法國國內的加爾文派信徒組織起來,對抗捍衛天主教的統治階層吉斯家族。1562年,雙方爆發武裝衝突,史稱「法國宗教戰爭」。戰後,吉斯家族的洛林的亨利一世、瓦盧瓦的亨利三世及納瓦拉的亨利開始展開法國王位爭奪,稱為「三亨利之戰」。可是,亨利一世及亨利三世先後遭到刺殺,而王位繼承權就落在納瓦拉的亨利身上。最後,納瓦拉加冕為法國國王,為亨利四世,開創了法國的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登基後便致力於修復國內的教派分岐,以避免再次引起戰火。因此,他在1598年4月13日到達布列塔尼的南特城簽署了「南特詔書」(Édit de Nantes)。南特詔書列明法國境內的宗派享有自己的信仰自由,特別是加爾文主義的胡格諾派(Huguenot,意為“結盟者”),使他們不受國家干擾,亦有權建造教堂及參與宗教事務。此外,他們也享有和其他公民一樣的權利,亦可以和天主教徒一樣享有同等的公民權利,可以擔任各種官職,亦允許讓這些教徒保有城堡及軍隊,以保衛自己。然而,為了安撫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在簽署南特詔書後,更宣布天主教為國教。
南特詔書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份有關宗教寬容的敕令。不過,亨利四世之孫路易十四卻在1685年頒布《楓丹白露敕令》,宣佈基督新教為非法,南特詔書因此而被廢除,造成約4至5萬胡格諾派信徒移民不列顛群島。
圖:1598「南特詔書」(Édit de Nant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