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拆除吳鳳銅像

 拆除吳鳳銅像

⭕1988年12月31日,拆除吳鳳銅像,終結吳鳳神話

1988年12月31日,城鄉宣教運動(URM)第9期學員、玉山神學院學生在林宗正牧師及許多原住民牧師帶領下,共同把嘉義車站前的吳鳳銅像拉倒,行動中許多人遭到警察毆打至頭破血流,並被移送法辦,但隔年教育部宣布從課本刪除吳鳳的故事,吳鳳鄉亦改名阿里山鄉,殖民者捏造、傳播並且對原住民傷害極深的「吳鳳神話」終於成為歷史,該行動亦成為台灣原住民抗爭運動史上的經典之役。




圖:邱萬興臉書、教會公報社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美國YMCA在波士頓成立

1851年12月29日,美國YMCA在波士頓成立
1844年6月6日,英國慈善家喬治威廉(George Williams)在內的十二位基督徒青年,在倫敦正式成立基督教青年會(YMCA)。自YMCA成立後,由於其目標正確、聚會吸引人而使會員不斷增加,在借用咖啡館聚會場地不敷使用,遷至Radley’s Hotel的酒吧聚會。並在舉辦演講及佈道會時,開放給非基督徒參加,俾使更多人能夠加入YMCA。不久,英國各地不同的行業皆陸續成立YMCA,而倫敦YMCA於1845年開始聘請T. H. Tarlton為首任幹事,使YMCA正式進入專業服化的層次。
1851年,世界萬國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這些士氣高昂的YMCA領袖們趁機將基督教青年會組織介紹給各國的觀光客。許多人因此對YMCA運動深感興趣,也導致日後YMCA運動在世界各國迅速的擴展。同年11月25日,英屬加拿大Montreal City首先成立YMCA,接著12月29日美國波士頓亦即成立其YMCA。



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Francis Asbury

 ⭕法蘭西斯·亞斯理(Francis Asbury),1784年12月27日按立為會督(bishop)

法蘭西斯·亞斯理(Francis Asbury,1745年8月20日-1816年3月31日)是循道衛理宗(Methodism)在美國設立的教會的兩位首任會督(bishop)之一。

法蘭西斯·亞斯理出生於英國史丹佛郡哈姆斯特德橋的一戶循道衛理宗家庭,其母對其宗教信仰及靈性發展有重要影響。他於18歲成為傳道人,並於22歲被按立牧師。1771年,法蘭西斯·亞斯理自願前往英國當時在美利堅的殖民地傳道。1776年美國獨立革命爆發時,21歲的亞斯理是留在美利堅的唯一一位循道衛理宗教士。

1784年12月27日,約翰·衛斯理任命亞斯理和托馬斯·科克為美利堅工作的共同會督,這標誌著美以美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的開端。往後的32年中,亞斯理一直都在領導美利堅的循道人。

法蘭西斯·亞斯理(Francis Asbury)按立為會督,1882年繪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基督之光

基督之光

在12月24日聖誕夜(Christmas eve)時,我們會點燃白色的蠟燭,代表基督的純潔、無罪。正如耶穌降生之前的七百多年前,先知以賽亞預言基督所要帶來的救贖:「雖然你們的罪污朱紅,我卻要使你們像雪一樣的潔白。」(以賽亞書1:18)

耶穌降生來到世間,將上帝國的奧秘告訴我們,並使我們在他裡面得到救贖,他說:「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因為上帝差遣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藉著他來拯救世人。」(約翰福音3:16-17)

主耶穌「基督之光、世界之光」已經來到我們中間,也就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

在耶穌降生的那一夜,點燃代表救贖的「基督之光」,就是要提醒我們,我們內心是否願意謙卑悔改,讓基督的真光照耀人內心的黑暗。使自己有機會離棄罪惡,走向基督、學像基督。



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自由人權場址:許天賢牧師受掠現場

 自由人權場址:許天賢牧師受掠現場

1979年12月23日,臺灣第一次有神職人員在主日講道中被特務從講台上帶走。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中會林子內教會傳道師許天賢,於美麗島事件後幾天的12月23日上午11點20分,在主持聖誕慶祝禮拜時,遭到沒有拘票的不明人士自講台上架走,留下錯愕的會友、剛滿周歲的稚女及懷孕的師母。在禮拜中逮捕神職人員的大膽舉動震驚國際社會,連美國國際特赦組織都在牧師張瑞雄的帶領下派員前來關切,這是1979年發生的真實往事。

2019年在12月23日,40年後的同一天,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嘉義中會、台南中會近400名牧者、信徒,以及台南市長黃偉哲與行政院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代理主委楊翠見證下,共同為「自由人權場址:許天賢牧師受掠現場」揭牌,期盼保存該處場址,提醒國家避免重蹈覆轍。

圖:教會公報社 https://tcnn.org.tw/archives/63638



2022年12月22日 星期四

Happy Winter Solstice 2022

 Happy Winter Solstice 2022

⭕Tang-choeh(冬節), Winter Solstice, 冬至

冬至是依據太陽曆來判斷,每年都在12月21-22日之間。2022年冬至,在北半球臺灣時間(GMT+8)則是落在12月22日清晨5:48。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

⭕臺灣冬至諺語:

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
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
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

2022年12月22日冬至是農曆11月29日算是「月尾」,按照諺語來看,屬於「要冷在正月」。用此諺語來推測,農曆正月(2023年1月22日)將有寒流。但在氣候變遷之下,此諺語是否適用於今日,可以再觀察。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傳教士安東尼奧·德·蒙特西諾斯 (Antonio des Montesinos)

傳教士安東尼奧·德·蒙特西諾斯 (Antonio des Montesinos)

⭕1511年12月21日,一篇宣講上帝國公義的講道

1511年12月21日待降節第四主日,西班牙道明會傳教士安東尼奧·德·蒙特西諾斯 (Antonio des Montesinos)在伊斯帕尼奧拉島(現包括多米尼加共和國和海地),進行了一場慷慨激昂的講道,嚴厲譴責西班牙在新世界的暴行,他指控島上的西班牙人「都犯了必死的大罪,因為他們對島上無辜的人民實行殘忍和暴政。」並指控西班牙征服者說:「對原住民使用火藥是對主的焚燒。」他的講道激怒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者,包括哥倫布之子總督迭戈·哥倫布,以及西班牙國王的其他高級代表。

蒙特西諾斯的講道也對拉斯卡薩斯(Las Casas)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是親耳聽到的。也召喚拉斯卡薩斯獻身倡議美洲原住民人權及權利而聞名。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蘇格蘭教會改革家約翰·諾克斯

 蘇格蘭教會改革家約翰·諾克斯(John Knox)

⭕1560年12月20日第一屆蘇格蘭教會(長老教會)總會開議

16世紀宗教改革蔓延到蘇格蘭,主要的改革者約翰·諾克斯(John Knox)。1553年天主教徒瑪麗一世繼任王位,約翰·諾克斯1554年逃到德國,並轉至日內瓦,在此受加爾文影響很大,作了他的門徒並翻譯英文聖經,稱日內瓦譯本,因此也得到英國清教徒的敬重。

1559年5月2日諾克斯回到蘇格蘭,諾克斯的講道充滿能力,使得所到之處如烈火燎原,他擔任愛丁堡上議院議長,帶領蘇格蘭以長老教會體制1560年進行宗教改革,並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of Faith)。繼而有《紀律一書》(The First Book of Discipline),《紀律二書》(The Second Book of Discipline),《國民合約》(National Covenant),正如加爾文的要求,信徒需要更高的紀律規範。

在諾克斯帶領下,1560年12月20日第一屆蘇格蘭教會(長老教會)總會,頒布《教會法規》(Book of Common Order),在他的努力下,正如加爾文指導下的日內瓦,奠定蘇格蘭教會的嚴謹根基。1560年是蘇格蘭教會創始之年,也是基督長老教會源頭之年。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萬年國會全面改選

 「老賊下台,總統民選」

1992年12月19日,「萬年國會」全面改選。

中國國民黨政權逃亡來臺灣時,中國各地的「中央民意代表」也跟著來到臺灣,等著要「反攻大陸」。

由於蔣介石為延續統治生命,以「淪陷區無法改選」的理由讓中國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在臺灣無限期地任職下去,人員死亡就以同省籍遞補,也造成後來垂垂老矣的民代提著點滴、尿袋開會的「萬年國會」怪象。

1987年中國國民黨迫於美國壓力下解嚴,臺灣民間開始出現要求國會改選的聲浪,以及包含野百合學運的多場遊行抗議。1991年6月21日,在民間的反彈及修憲釋憲下,565位國大代表終於全數退休,並於1992年12月19日國會全面進行改選,是臺灣本土代議制的元年。


⭕1992年12月19日「萬年國會」全面改選,正式踏出民主化第一步。經過1992國會全面改選、1996總統直選等「有效自決」方式,確立當今臺灣主權地位。

中國國民黨政權逃亡來臺灣時,中國各地的「中央民意代表」也跟著來到臺灣,等著要「反攻大陸」。

由於蔣介石為延續統治生命,以「淪陷區無法改選」的理由讓中國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在臺灣無限期地任職下去,人員死亡就以同省籍遞補,也造成後來垂垂老矣的民代提著點滴、尿袋開會的「萬年國會」怪象。

1987年中國國民黨迫於美國壓力下解嚴,臺灣民間開始出現要求國會改選的聲浪,以及包含野百合學運的多場遊行抗議。1991年6月21日,在民間的反彈及修憲釋憲下,565位國大代表終於全數退休,並於1992年12月19日國會全面進行改選,是臺灣本土代議制的元年,正式踏出民主化第一步。1996年3月人民直選首任總統。總之,臺灣民主僅有三十年。經過1992國會全面改選、1996總統直選等「有效自決」方式,確立當今臺灣主權地位。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喬治‧威特腓(George Whitefield)

喬治‧威特腓(George Whitefield)

1714年12月16日,美國大覺醒運動中最著名的人物、復興主義者和傳教士喬治‧威特腓(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出生於英國格洛斯特。

長老教會牧師喬治‧威特腓(George Whitefield)被認為是美國復興的創始人,催發了大覺醒運動。在他三十四年的傳道事奉中,講道約一萬五千次,聽眾計有數百萬之多。在英國、愛爾蘭、威爾斯之外,他十四次去到蘇格蘭,七次橫越大西洋至美國。威特腓叫人徹底悔改重生,並注重敬虔,也提倡平信徒事奉。

在第一大覺醒(First Great Awakening)中,科學家也是美國第一任郵政局長的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喬治‧威特腓牧師熱心的支持者,也是他在舊南長老教會(Old South Presbyterian Church)的信徒。有一回在賓州(Philadelphia)的佈道會,富蘭克林也出席,根據他的估算,當場約有三萬人參加。藉由富蘭克林出版喬治‧威特腓牧師的佈道講章和日誌,也間接促使日後幾波的大覺醒(Great Awakening)。



2022年12月15日 星期四

John Oldcastle

John Oldcastle 

1418年12月15日,英國前改革家約翰·奧德卡斯爾(John Oldcastle)爵士,因維護和促進羅拉德派(傳播約翰·威克利夫觀點的傳教士)的宣教,而被活活燒死。莎士比亞筆下的角色約翰·福斯塔夫(John Falstaff )就是取材自約翰·奧德卡斯爾。

約翰·奧德卡斯爾被焚燒的插圖,1870 年



2022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聖十字若望

 聖十字若望

⭕1591年12月14日,#聖十字若望 紀念日

1591年12月14日,猶太裔西班牙詩人、神父聖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聖十字約翰,1542年6月24日-1591年12月14日)去世,他是最偉大的基督教神秘主義者之一,被公教列為教會聖師之一。聖十字若望是加爾默羅會的改革者,被認為與聖女大德蘭一同創立了赤足加爾默羅會。十字若望以寫作著稱,他的詩歌及其對靈魂成長的研究,被認為是西班牙神秘文學的巔峰,是西班牙文學的高峰之一。

他的《靈魂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宗教詩歌之一,他的著作對公教和新教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聖十字若望》,弗朗西斯柯·德·蘇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án)1656年創作


2022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俄羅斯正教牧首尼康(Russian Orthodox Patriarch Nikon)

俄羅斯正教牧首尼康(Russian Orthodox Patriarch Nikon)

1667年12月12日,莫斯科正教會議罷免了俄羅斯正教牧首尼康(Russian Orthodox Patriarch Nikon)。尼康是一個「有能力和真誠但正直與直衝的人」,他在1652年被選為莫斯科和全俄羅斯牧首,於1653-1656年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教會改革,不僅包括對宗教禮儀書籍中的一些錯誤,按照希臘文本進行了校訂。如將「耶穌」一詞的俄文寫法由Исус改為Иисус等等。在教堂禮儀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允許用民族語言傳道,他主張君權應服膺在神權之下,這一連串的改革最後演變成一場關於政教關係的鬥爭。儘管在教會議會中被解除牧首職分、流放和監禁 14 年,但他的禮儀改革在多年後得到了認可。1681年,尼康被新沙皇召回莫斯科,途中病逝。沙皇以牧首的榮典為他舉行葬禮,正教也撤銷對他一切的罪罰與控訴。


2022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人民神父慈運理

 人民神父慈運理

1518年12月11日,瑞士宗教改革家烏爾里希·慈運理 (Ulrich Zwingli) 被任命為蘇黎世大教堂(Old Minster Church)的「人民神父」(people's priest),他在這一職位上服事了13年。 1506年他在康士坦茲受封為神父,1518年在幾乎死於瘟疫之後,立即開始了他的改革計劃,說服市議會唯獨根據聖經來判斷宗教問題。

其神學思想獨樹一幟,不屬於伊拉斯姆,也不屬於路德。他反對教會傳統、贖罪券和崇拜馬利亞及聖像等傳統信仰,開始宣揚宗教改革理想。1522年,因反對在大齋期(Lent,復活節前四十天)禁食,及要求取消神職人員應守獨身的規條等,受到公眾關注,也引起蘇黎世州與邦聯內各方緊張關係。

1531年,慈運理的改革聯盟意圖對天主教各城邦實施糧食封鎖,五個天主教城邦突然襲擊蘇黎世,慈運理以隨軍牧師的身分在卡佩爾(Kappel am Albis,蘇黎世南邊21公里處)戰死。他與馬丁路德同時代,卻因戰爭,1531年10月11日四十七歲盛年早逝。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2022 Human Rights Day

 2022 Human Rights Day

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UDHR),《世界人權宣言》由序言和 30 條條款組成,闡述了範圍廣泛的基本人權和自由,我們所有人,在世界各地,都有權享有這些權利和自由。它保障我們的權利,不分國籍、居住地、性別、民族或人種、宗教、語言或任何其他身份。

2023年12月10日將慶祝《世界人權宣言》發表 75 週年。在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慶祝活動之前,從今年2022年12月10日人權日開始,聯合國發起為期一年的宣傳活動,重點關注《世界人權宣言》關於其遺產、相關性和行動主義。

https://www.ohchr.org/en/get-involved/campaign/human-rights-day

⭕2022世界人權日

主題:人人享有尊嚴、自由和正義

#StandUp4HumanRights




2022年12月9日 星期五

David Livingstone

大衛·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
1840年12月9日,蘇格蘭年青醫師、宣教士大衛·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因無法前往中國,改從倫敦起航前往非洲宣教。

大衛.李文斯敦1813年3月19日,生在蘇格蘭的布蘭台(Blantyre),父母敬虔正直,家道貧窮。在十歲時,大衛就進入棉紡廠作童工,每天工作十四小時。他抽暇讀一點書,並每天兩小時去夜校。十二歲那年,他決志接受洗禮。在就讀格拉斯哥大學醫學院(Glasgow University)、二十歲時,立志奉獻自己,以解除貧窮人的困苦;他的目標是去中國作醫療宣教士。

為此他接受宣教訓練後,參加講道考試。李文斯敦登上講台,看著長久預備的講章,竟然一句也不記得!他說:「朋友們,我忘記了所有要講的話。」就羞愧下台。結果,自然是不及格。同學們紛紛為他見證,去找主試教授,稱讚他奉獻苦學和品德。原來教授以為他是不肯用心;等知道他的背景後,教授親自去到他房中,承認自己判斷錯誤,對他責之過苛。李文斯敦心中坦然以後,再試也順利通過。

那時,適因大清帝國與英國爆發「鴉片戰爭」,中國去不成;倫敦宣教會按立他牧職,派遣他往南非。那時的非洲,被稱為「黑暗大陸」、「白人的墳場」,李文斯敦順服呼召前往非洲。

1853年,李文斯敦從事六千哩的窮荒之旅,歷時四年,從西岸的大西洋,到東岸的印度洋,橫越非洲大陸,到從沒有白人腳蹤踏過的地方。1856年,李文斯敦第一次返國度假,受到英雄式的歡迎,並獲得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授金獎章,牛津大學贈授給他榮譽博士學位。1857年,李文斯敦應邀於劍橋大學演講,在他號召下,成立了牛津劍橋大學非洲內地宣教會。皇家地理學會頒贈他院士。

坦桑尼亞還有一個老人回憶李文斯敦說:「他有三個妻子:一個是條河,名叫尼羅河;一個是反對奴隸制度;一個是基督信仰。」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教宗、牧首1965歷史性會晤

教宗、牧首1965歷史性會晤

1965年12月7日,公教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和正教第268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雅典納哥拉一世(Athenagoras I)雙方在耶路撒冷會晤,同時解除自1054年大分裂(Great Schism)以來,九百多年的相互絕罰(逐出教會)。

註:公教舊稱天主教,正教舊稱東正教。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


😢教會「獵女巫」黑暗歷史的開始

1484年12月5日,英諾森八世(Innocent VIII)發布教宗詔令,授予兩名德國宗教裁判官的克拉馬(Heinrich Kramer)與司佈倫格(Jacob Sprenger)有對巫術的管轄權。二人藉此權柄,在1486年著作有關辨別與檢舉女巫的書《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德語:Hexenhammer)。本書第一版於1487年在德國出版,這也是教會「獵女巫」黑暗歷史的開始。

本書第一次把歐洲黑暗時代以來流行的巫術、女巫知識概括起來,甚至提供了如何識別女巫、如何檢舉她們等各種詳盡的辦法。書中所述鑑定方法實際上大多是以各種酷刑折磨受審判者,無論最終是否鑑定為女巫,透過酷刑取供的鑑定方法往往導致受審人死亡。由於當時印刷術在歐洲受到廣泛使用,此書也藉此在歐洲大量傳播。此著作的出版,加劇了當時代歐洲社會對女巫的偏見與迫害,引發了大規模的獵巫行動,在三個世紀的行動內約有十萬人因此而被處死。

圖:《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Anselm

經院哲學創始者安瑟倫

1093年12月4日,被稱為「經院哲學創始者」,奧古斯丁(Augustine)和阿奎那(Aquinas)之間最偉大的學者安瑟倫被祝聖為坎特伯雷大主教。

安瑟倫(Anselm,1033年-1109年4月21日),公教譯為安色莫,義大利中世紀哲學家、神學家,1093年12月4日被祝聖為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安瑟倫被尊稱為最後一位教父與經院哲學創始者。運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正統教義,提出關於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及救贖論的「補贖說」,將中世紀的神學議題,推向理性關切的新方向 。1702年,被公教追封為「教會聖師」(Doctor Ecclesiae)。

註:「公教」:Catholic Church,又譯為「天主教」。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將"crusade"譯為「十字軍東征」算是錯譯

將"crusade"譯為「十字軍東征」算是錯譯
黃春生牧師

1095年11月18日,克萊蒙會議(the Council of Clermont)召開

中世紀信徒的資源有限,為了朝聖就到離家比較近的朝聖地;有辦法的,就去羅馬或西班牙西北角的Santiago de Compostela,這是僅次於耶路撒冷的朝聖地。Santiago de Compostela是西歐基督徒防守穆斯林的前哨站。因朝聖路上常有危險,經常會遇上穆斯林襲擊,因此發展出「武裝朝聖」的傳統。

1095年11月18-28日,教宗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召開克萊蒙會議(the Council of Clermont),為解決「朝聖」旅途的危險,因此展開「第一次十字軍東征」(First Crusade)的計畫。會議中議決「任何人因出於敬虔而不是貪慕虛榮或金錢,前往耶路撒冷去解放上主的教會,這趟旅程就算代替所有的罪罰。」(Sacrorum Conciliorum Nova Et Amplissima Collectio)

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十字軍旅程必然導致犧牲的可能,在出發前要先行告解、告解、領受修和聖事,才能作為大赦的條件。參加克萊蒙會議的200名樞機主教通過頒布法令,那些前往耶路撒冷的人將獲得全體大赦。

將"crusade"譯為「十字軍東征」算是錯譯。按照教宗烏爾班二世發表的演說,羅馬公教要發動的,並非「戰爭」,而是「朝聖」,號召西歐基督徒前往君士坦丁堡與耶路撒冷。但那是特殊形式的「武裝朝聖」(armed pilgrimage),要維繫朝聖者的安全。"crusade"的意思是「以十字為標記」(signed with the cross),因為武裝朝聖者是拿著十字架旌旗前往。但後來的「武裝朝聖」就逐漸變調了!

"crusade"在現代英語中也指「熱烈倡導某種信念的行動」,如 "a crusade against poverty"(反貧困運動)。此字應避免軍事化的譯法,譯為「十字架運動」會更為貼切。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Velvet Revolution

天鵝絨革命在捷克斯洛伐克展開

1989年11月17日天鵝絨革命在捷克斯洛伐克展開

1989年11月17日,即柏林牆倒塌 9 天後,320公里外,學生們聚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抗議共產主義政權。這次示威引發了後來被稱為天鵝絨革命(the Velvet Revolution),學生以非暴力推翻捷克斯洛伐克政府。

學生及抗爭者選擇在11月17日行動,是因這一天是「國際學生日」,也是納粹襲擊布拉格大學50週年,那次襲擊造成9人死亡,1200 名學生被送往集中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二戰結束以來一直由一個與莫斯科結盟的共產黨統治,幾乎不允許任何反政府言論並嚴厲鎮壓異議,但它批准了國際學生日的遊行。1980年以來,隨著蘇聯集團的經濟衰退以及民主運動推翻了波蘭和匈牙利的共產主義政權,反共黨政府情緒變得越來越強烈。

高呼反共黨政府口號的學生擠滿了布拉迪斯拉發(Bratislava)和布拉格(Prague)的街道,他們在那裡遭到警察的暴力對待(官方說法是,沒有人死亡)。儘管有警察鎮壓,抗議活動還是迅速蔓延到其他城市。劇院工作人員開始罷工,將他們的舞台變成了公眾討論的論壇,抗議活動逐漸擴大到包括各行各業的公民。11月20日,50萬抗爭者在布拉格瓦茨拉夫廣場舉行示威。

捷克共產黨領導人於11月28日辭職,反共政府於12月10日上台。瓦茨拉夫·哈維爾 (Václav Havel) 是一位作家,也是捷克最著名的反共者,他於 12月29日當選總統,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後一任總統。在接下來的幾年裡,該國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在所謂的天鵝絨革命中和平分割成二國,1993年哈維爾當選為新成立的捷克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Johannes Kepler

Johannes Kepler

以行星運動定律聞名的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 #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1630年11月15日安息,享年 58 歲。作為一名基督徒,他認為宇宙不僅是上帝的創造,更是上帝存在的表達。

克卜勒是十七世紀科學革命的關鍵人物。他最為人知的成就為克卜勒定律,這是爾後天文學家根據他的著作《新天文學》、《世界的和諧》、《哥白尼天文學概要》萃取而成的三條定律。克卜勒定律對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影響極大,啟發牛頓後來得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Maranatha Baptist Church Plains

1976年11月14日喬治亞州平原浸信會因再次禁止黑人加入而分裂

美國南方浸信會並不是完全接納有色人種的,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當選美國總統後,期待他所聚會的喬治亞州 #平原浸信會(The Plains (Ga.) Baptist Church)廢止1965年禁止黑人參加聚會並成為會員的規定。

1976年11月14日,喬治亞州平原浸信會(The Plains (Ga.) Baptist Church)投票再次禁止黑人參加聚會並成為會員。這也導致支持卡特總統改革的弗萊德·柯林斯牧師(Rev. Fred Collins)離開平原浸信會。

卡特的堂兄休·卡特(Hugh Carter)帶領五十幾位信徒脫離平原浸信會,另立一間新的博茨福德浸信會(Botsford Baptist Mission,幾週後改名為「瑪拉拿他浸信會, Maranatha Baptist Church Plains」),他們接納黑人的加入,並邀請弗萊德·柯林斯牧師擔任新教會的牧師。

退休後的卡特總統回到喬治亞州平原鎮,選擇在開放的瑪拉拿他浸信會(Maranatha Baptist Church, Plains, Ga.)聚會,並持續擔任成人主日學老師

瑪拉拿他浸信會 https://mbcplains.org
「瑪拉拿他(Maranatha)」意思是:主必再來。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Synod of Dort

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1619年11月13日召開 

十六世紀加爾文所開展的紀律及組織精神,很快擴展到歐洲各地,形成所謂的「國際加爾文傳統」。在荷蘭,加爾文派的發展和荷蘭獨立運動平行邁進,並共同對抗西班牙的專制勢力。在迫害中,荷蘭改革宗信徒流亡英、德等地,受迫害者於1571年在德國北部艾姆登(Emden)召開第一次大會接納《比利時信條》。

荷蘭獨立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沉默者威廉在1573年成為加爾文派,1581年宣告獨立後的荷蘭就和蘇格蘭(1560年)並列為最早的改革宗國家。其後因預定論爭議而於1619年11月13日召開國際性的多特會議(Synod of Dort),並深深影響及塑造後世一部分具有強硬保守性格的改革宗傳統。

多特會議將阿民念主義(Arminianism)在教會中制造了許多紛爭,他們認為預定論會導致上帝成為罪惡的源頭,故主張上帝是基於預知這人得救,而揀選、預定這人得救。因此,他們不接納加爾文的救恩神學觀點,不認為上帝在人的救恩上有絕對主權。

多特議會為保守加爾文信仰傳統,判定阿民念主義的五項主張為錯誤,並完成《多特信經》,規定加爾文派教理五項,是加爾文預定論全備的推演:

1.全然敗壞;
2.無條件的揀選;
3.有限度的救贖 (他們認為基督的救贖工作,原本只為選民,而不是對普世的);
4.不可抗拒的恩典;
5.並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圖:多特會議,中間坐著阿民念派的主張者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John Bunyan

本仁約翰(John Bunyan)

本仁約翰(John Bunyan)1660年11月12日因信仰入獄。

英國清教徒傳教者本仁約翰(John Bunyan,1628~1688)因不願遵奉英國國教會,亦不放棄傳教,於1660年11月12日因信仰入獄,直至1672年英國國王下達「信仰寬容令」(Declaration of Religious Indulgence),始獲釋,前後繫獄12年。

本仁在獄內,從事製飾帶(Laces)的工作,勉強養活家族。所勤讀的就是《聖經》及《福克斯的殉道者列傳》(Foxe's Book of Martyrs)。他背誦聖經、深得安慰,他也分享福音給獄友,並撰文著書。他的告白體自傳《對罪魁的豐盛恩惠》(Grace Abounding the Chief of Sinners) ,就是在獄內所完成的。世界文學經典之一《天路歷程》(Pilgrim's Progress)的首部,也在出獄前就開始撰寫,直至1677年始刊行。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臺灣鐵道之父~長谷川謹介1899年11月8日出任鐵道部技師長

臺灣鐵道之父~#長谷川謹介

臺灣鐵道之父~長谷川謹介1899年11月8日出任鐵道部技師長。

臺灣於大清國時期劉銘傳擔任巡撫任內初次建設99公里的輕便鐵路,基隆到新竹。但除了20公尺內急速上升1公尺的陡坡路線之外,最小曲線半徑為80公尺,最為窘迫之處僅有56公尺,導致火車必須減速急轉彎,無論速度還是運送能力皆不足,無法對於臺灣的近代化做出實際貢獻。

樺山資紀成為首任臺灣總督後,發現原鐵道設計不良不堪使用,從防衛與統治兩個層面認知到建設縱貫鐵路的重要性,故決定全盤重擬路線,1895年8月,請求日本政府建設臺灣鐵路。

1898年2月,兒玉源太郎就任第4任臺灣總督。該年3月,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邀請日本鐵道技師長長谷川謹介,以高等官2等、年俸3500日圓的待遇,於1899年4月1日派遣至臺灣,11月8日出任鐵道部技師長,正值45歲的壯年。

在日本政府挹注資金,長谷川謹介主持執行下,臺灣縱貫鐵路總長度達到405公里,1908年全線通車。原本南北動輒費時好幾週的旅程,縮短到一日之內就能到達。臺灣整體發展由交通開始,在經濟、產業、生活與文化上徹底改變臺灣交通運輸,長谷川謹介也被尊稱為「臺灣鐵道之父」。



2022年11月6日 星期日

Dante Alighieri

Dante Alighieri

1315年11月6日,但丁被佛羅倫斯地方法官缺席判處死刑

#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9月14日),義大利中世紀詩人。他是現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他的史詩《#神曲》留名後世。他在義大利被稱為至高詩人以及詩人,是義大利語之父。但丁是歐洲最偉大的詩人,也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1315年11月6日,但丁被佛羅倫斯地方法官缺席判處死刑。當時,佛羅倫斯被軍人掌權,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罰金、降伏軍人政府,並於頭上撒灰,頸下掛刀,遊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國。
但丁當時正在威尼斯創作他的喜劇,但丁回信說:「這種方法不是我返國的路!要是損害了我但丁的名譽,那麽我決不再踏上佛羅倫斯的土地!難道我在別處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嗎?難道我不向佛羅倫斯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觸寶貴的真理嗎?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愁沒有麵包吃!」從此,但丁再也沒有回到佛羅倫斯。



圖:站在煉獄之山和弗洛倫斯城之間的但丁( Domenico di Michelino 1465年畫)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The Council of Constance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Constance)

教會的暗黑歷史,1414年11月5日,康士坦斯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Constance)在今日德國召開。
康士坦斯大公會議(The Council of Constance)是15世紀天主教會授權並舉辦的大公會議,於1414年11月5日起,至1418年在今德國的康士坦斯主教區舉行。大會接受了教宗額我略十二世(Gregorius PP. XII)的請辭,廢黜了兩位對立教宗並選出新的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結束了天主教會大分裂。
但該大會還宣布捷克的宗教改革者揚·胡斯(Jan Hus)為異端,將他處以火刑。並詛咒十四世紀的英格蘭宗教改革者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並掘墳鞭屍。
大會還在國家主權、異教徒權利和正義戰爭等問題上作出裁決,以應對立陶宛大公國、波蘭王國和條頓騎士團之間的衝突。該大會開啟了「大公會議至上」和「教宗至上」。


圖:瓦茨拉夫·布羅日克(Václav Brožík) 畫的揚·胡斯在康士坦斯大會受到宗教裁判的譴責。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Act of Supremacy

 《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

⭕1534年11月3日英格蘭議會通過《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英國國王是亨利八世(1491,在位1509-1547),當時他是忠誠天主教徒,1521年還寫「確信七聖事」來反對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教宗 Leo X封他為「信仰的維護者」。

後來亨利八世為了和Anne Boleyn (1507- 1536) 結婚,欲與無子嗣的妻子Catherine of Aragon (1485-1536)離婚,因得不到教宗格肋孟七世(Clement VII, 1523-1534)之批准,而怪罪當時的大法官兼英國大主教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osley, 1475-1530),沒盡力疏通,而換上托馬斯·克蘭默(Thomas Cranmer, 1489-1556)為大主教。

在克蘭默的支持下,1534年11月3日英格蘭議會通過《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布英國君主亨利八世為英格蘭教會的「最高元首(頭)」(Supreme Head)。該法案標誌著英格蘭宗教改革的開始,與羅馬天主教會正式分離。在此之後聖公會逐漸成形,而英格蘭教會的最高領袖一頭銜也被加給了英國君主。

伊莉莎白一世於1559年由國會再度發佈重編的《至尊法案》,伊莉莎白選擇了「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這個詞取代了原先其父王所通過的「最高元首」一詞,如此才不會逾越了聖經中對耶穌基督所作的「教會的頭」稱呼。「最高領袖」的頭銜便一直沿用至今。

英格蘭教會最高領袖(Supreme Governor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是英國君主的頭銜之一,代表英國君主對英格蘭聖公會的象徵性領導權。最高領袖可以用簽署英國首相轉達教會議會所提出的人選的方式任命教會的主教與大主教。但君主並不擁有執行教會禮儀的神職人員身分。

但英格蘭的《至尊法案》不及於蘇格蘭,蘇格蘭教會是長老會,只承認耶穌基督是「國王和教會的元首」。英國國王名義上仍具有蘇格蘭教會的信徒身份,還必須宣誓要「維護和保存新教和長老會治理」。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出版

《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年10月30日《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匿名出版,英國大眾只知是「一名女士」所著。

珍‧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2.16~1817.7.18)英國小說家,父親是一名牧師,珍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她從小就渴慕閱讀,12 歲就開始寫故事,14歲完成了早期的中篇小說《伊莉諾和瑪麗安》(Elinor and Marianne),這本書信體小說在1796年前曾在家人面前被朗讀。原稿沒有保存,但內容成了1811年10月30日出版的《理性與感性》的一部分。

她出版的第二部小說《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是她評價最高的作品。她小說中的情節常常反映了女性為追求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而把婚姻作為依靠,批判十八世紀的英國社會。



圖:珍‧奧斯汀(Jane Austen)畫像,由姐姐卡珊德拉於1810年繪成。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壓艙石

壓艙石

壓船石,又稱壓艙石,19世紀以前「長山過臺灣」,需勇渡海象險惡的黑水溝(臺灣海峽),大部分的帆船都被季風吹襲捲入海中,長山人為了穩固船身,在船底放入花崗岩來壓艙。花崗岩後來被拿來當作門前石階。

而當時臺灣的船載貨物去中國賣的時候,賣完就換載壓船石回來,以免船太輕而翻船。


鹿港丁家大宅門前石階

鹿港丁家是阿拉伯穆斯林商人的後裔
「長山過臺灣」,不是「唐山過臺灣」

熱蘭遮城建於1630年

 ⭕熱蘭遮城,建於1630年

1871年,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受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生的邀請來臺灣,期間曾到臺南府城,拍下熱蘭遮城(Zeelandia,原址為今安平古堡)舊照。所攝之照片中所見,當時仍殘存的熱蘭遮城門額遺構刻有「’T CASTEL ZEELANDIA, GEBOUWT ANNO 1630」(熱蘭遮城,建於1630年)的紀錄,因而以1630年為熱蘭遮城築城的時間。

林獻堂和友人於1930年在臺南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或稱「臺灣文化三百年祭」,是為了慶祝熱蘭遮城築城三百週年,在 1930 年(昭和五年)年初由臺南工商界發起、政府積極支持下所舉辦的一系列慶祝活動。正式開展是10月26日,但各項展覽會早已經開展。當時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局長代表臺灣總督前來出席,臺南當局更邀請了荷蘭駐日公使 J・C・パブスト將軍(J. C. Pabst)從東京過來,並在當年10月14日於熱蘭遮城栽種「紀念樹」,當年植樹的位置就在現今安平古堡的長階梯左側。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71年拍攝熱蘭遮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Fort_Zeelandia,_Formosa_by_John_Thomson,_1871._Wellcome_L0056161.jpg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瑞士宗教改革家伯撒

瑞士宗教改革家伯撒(Theodore Beza)

1605年10月13日,提奧德・伯撒(Theodore Beza),加爾文的繼任者,瑞士宗教改革的領袖,去世。
伯撒指出當教會在面對不公義的政權時,可以起來抵抗的神學觀;創辦蘇格蘭長老會的約翰・諾克斯(John Knox)也曾公然挑戰當時的蘇格蘭女王,主張上帝的王權不低於世上任何的君權。
美國著名社會神學家理查・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的《基督與文化》(Christ and Culture)一書中,就很清楚指出長老會或改革宗就是這種「基督改造文化」的傳統,會不斷去抗衡或挑戰,這是16世紀迄今存在的宗教文化傳統。
美國的政治學家邁克爾・瓦爾澤(Michael Walzer)就把加爾文、伯撒等改革者稱為「革命的聖徒」,無論是早期的加爾文派、後期的清教徒到近代的改革宗,對不合於上帝心意的,只要不滿就想要挑戰、改變,轉化,帶來全面變革,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期使上帝國價值彰顯於全地。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

練馬可 Mark C. Thelin

練馬可(Mark C. Thelin),1955年10月12日來台

練馬可老師1933年出生於中國福州,身為傳教士的第二代,他22歲從奧柏林學院畢業之後,便帶著愛來到臺灣,1955年10月抵達東海大學,和七名志願新生、司機 一起幫忙搬東西,開始了在東海大學44年的歲月--1999年退休返回美國。他成立了全臺灣第一個社會系,並且開創了東海大學當年聞名的「工作營」-在貧乏的年代裡,是一群大學生對社區環境人群貢獻與付出的記號-深深影響了東海大學的文化。

練馬可極有民主、平等、公義、人權意識,他曾參與營救彭明敏教授。後來臺灣走上民主之路,有人提起當年他所做的,並且因而感謝他時,他總是很客氣的說「不敢當,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別人認為他是英雄。

1983年後,練馬可到臺南神學院任教擔任社工系系主任。當時的他已經是臺灣社會學的開山祖師,東海大學也有一群「徒子徒孫」,可以在那很輕鬆安心的任教,他卻選擇前來臺南神學院,只因為他認為「南神比東海更需要他」,充分展現宣教士的「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開拓精神。1999年練馬可主任從臺南神學院退休返回美國,之後和師母前往英國當起老學生,一起進修考古學,達成他年輕時的心願。練馬可老師於2014年12月1日病逝於其居住的Grinnell醫學中心,享年81歲。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從香港團契選舉委員,談長老教會的代議制度

從香港團契選舉委員,談長老教會的代議制度

黃春生牧師

10月2日主日下午崇拜結束後,濟南教會香港團契進行首次的委員選舉,選出五位2023年委員,進行代議制度。2020年成立香港團契開始,要非常感謝一開始受邀擔任委員的同工,共同擔負起陪伴與牧養在臺灣的香港人,大家來自不同教派,這一路走來都在學習。其中也包括在我們當中服事過的許多牧者,例如孫寶玲牧師、王少勇牧師等夥伴。

「建立制度、陪伴成長」是團契走向永續的重要階段。由於香港團契裡面具有「香港會籍」(在濟南教會受洗或是移轉會籍者)人數不多,且有幾位已經離開臺灣,有會籍的人數少,代表性也不足,因此無法正式選舉執事。所以,由經常在香港團契崇拜且有心委身的弟兄姊妹中普選出一年任期的「委員」,由委員作為「代議士」,以民主共和的方式來討論事工及執行牧養服事。如果有一天,香港團契的會員會籍達到三十人,或許我們就可以開始選舉執事,執事至少一任之後,可以依照長老教會的教會法規特別申請選舉長老,逐步落實長老制度。

為何要通過選舉?

首先,來說為何要通過選舉。「選舉」是長老教會的特色之一,是「萬民皆祭司」的精神展現,而長老教會的選舉制度在16世紀的蘇格蘭極為興盛。甚至,1560年蘇格蘭國會宣布以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 1509-1564)根據聖經的改革運動,所建立的教會體制「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為國教,並採用長老制的精神於蘇格蘭國會和全國,這是最早的民主議會。長老教會的代議制度,更獲得法律、政治史的學者一致公認,是民主議會發展的先驅者。

代議制度影響現代民主政治極大,至目前為止,代議制度仍是民主政治中最好的制度,雖然並不是十分完美。通過代議制度,長老教會的信徒也培養出許多的政治精英和國家領袖,更使得信徒培養出民主共和的精神,學習服從聖靈的感動,使得少數和多數的意見得以充分被表達和接納,並做成有益上帝聖會的決議。也因代議制度使得少數族群、弱勢團體受到保障,這是很可貴的。 

什麼是長老教會選舉的精神?

世俗選舉雖源自長老教會,卻無長老教會選舉的精神。甚至,信徒更將世俗惡質的選舉文化帶入教會之內,導致教會在血氣中滋生罪惡。什麼是長老教會選舉的精神?我想可從三位一體的上帝作為來看。

一、上帝觀:尊主為大的選舉
在長老教會組織裡,小會是由地方堂會的牧師、長老所組成的議會,是教會治理的最基本組織。數個地方教會組成的教區議會則稱為「中會」。再由中會的代議士組成全國性的「總會」議會。

在長老教會裡召開中會、總會時必有聖餐禮拜(小會在聖餐前也會開會),這在表明基督的臨在,在議會中凡事尊主為大,「基督是主」乃是長老教會民主共和體制的真諦無論小會、長執會及會員和會(Shalom conference)也是以禮拜的精神在進行,也在表明上帝的同在與攝理。因此,我們不可本末倒置將不成熟的世俗開會方式帶入教會裡,而失去對上帝臨在的敬畏態度。也因此,和會召開前,我們都會先舉行禮拜,目的就是讓大家以尊主為大的信仰態度,順服在上帝的話語,謙卑在上帝的面前尋求上帝的旨意。

二、聖靈觀:同感一靈的選舉
約珥書2:28-29預言末後的日子說:「以後,我要把我的靈傾注給每一個人:你們的兒女將宣告我的信息;你們的老年人作奇異的夢;你們的年輕人看見異象。那時,我甚至要把我的靈傾注給奴僕和使女。」初代教會更在聖靈降臨下誕生,因此教會的存在乃是蒙聖靈的帶領。今日的教會更需要倚靠聖靈的帶領,特別在揀選長老、執事上。既然上帝的兒女都領受同一位聖靈,因此我們若依循聖靈的感動,撇棄人的血氣,必能選出合乎上帝心意的長老與執事。這也是長老教會同感一靈的選舉精神

在長老教會的體制裡,長執的產生表面看起來是由「人的揀選」選舉產生,但是整個過程乃是在「聖靈的揀選」而有的。這二者有極大的差別,世俗的選舉乃是「人的揀選」,因為整個過程有太多人為的競選手段或政見爭取。

我們要知道,政治講究的是妥協,有時會犧牲真理的價值,而在臺灣有更多的選舉人,投票時更不懂也不會尋求聖靈來的感動及帶領。因此,我覺得教會不應積極組織政黨,反而要站在先知的角色本著聖經的真理去監督政黨才是。

教會的選舉與世俗的選舉極為不同,教會的選舉乃是「聖靈的揀選」,信徒以謙卑的心靈,尋求聖靈的帶領選出教會的長執、委員,而我們也深信這是聖靈感動我們去揀選。但教會的選舉會不會淪落成「人的揀選」,這當然有可能。我就曾聽過有人在競選教會機構的董事提名或董事長,甚至競選總會幹部時,經由宴客、送禮來達成目的,這就是將神聖的選舉給世俗化了。此外,還有一種情況也很不對,我就曾聽過某某耳語說:「要選某某人擔任長執,不然他就不會來聚會了。」也聽過:「某某人意見很多,選他擔任長執看看,讓他知道長執有多辛苦。」這些想法都非常不好。我們選長執不是要討好某人,更不是為了懲罰某人;而是要在聖靈的帶領下,選出能夠委身在基督裡服事的同工。加拉太書6:8說得好,「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因此,信徒越能按著聖靈的感動選舉,越能使教會走在聖靈的旨意中。

三、基督觀:成為僕人的選舉
教會的選舉與社會、社團很不一樣,當然跟政治選舉更加不同。因為,在社會上的社團或民意機構,競選時都會很激烈,是因為這些職位都是有「利益」可圖,至少在名片可增列一項「名號」,但我們總不會在名片上寫著某某教會的長老、執事這樣的頭銜吧。一個真正有信仰內涵的人,他不會將教會的職位拿來炫耀,而是要用很謙卑的心靈和基督教會的同工一起服事。就像傳道者不應該在教會名片上寫著他的「風光經歷」如某某議長、部長或是教會機構的董事等之類的頭銜一樣。

保羅在腓立比書2:7指出耶穌基督「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因此我們必須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成為僕人的樣式來服事。約翰福音13:14記載耶穌對門徒的教導「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因此,教會的選舉不是考量人的權勢、地位、錢財,而是考量他是否有效法耶穌的樣式,謙卑成為眾人的僕人。

結論:為屬靈的家庭盡一份心力
不論是長老、執事,或是我們香港團契的委員,都是在為教會推動事工,這是一項很辛苦及神聖的使命,沒有任何甜頭可言。若是以一個本身就有工作的人來說,例如學校老師、醫師、工程師、律師、商人等等,特別是當家裡有嬰孩或尚就讀國小的,禮拜後要照顧他們,這時候,往往會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甚至有時候,教會臨時發生事務,需要緊急開會討論時,還必須向服務的機構請假,放下手邊的工作趕過來。若不是因著信仰的使命,否則很難有委身。其實,這些同工的配偶也是很付出的,原本一家人可能要利用週末或是禮拜後出去走走,但是,因為教會的需要而必須有所犧牲。因此,很多人會說為教會做工,只有苦勞,沒有功勞。但是,我想所謂的功勞,就是記載在天上,而不是登錄在人間。這也是為甚麼有基督徒會這樣說:在人間有榮譽,在天上就消失了;在地上被疏忽的,在天上會被明顯出來。因為,「報償在天上」,且是夫妻一體同得美好的福份。

在信仰團契中,被揀選作為長老、執事或委員,有些事還要帶頭做,否則就說不過去。例如,長老、執事或委員,要提早到教會來負責參與事工的預備,也要幫忙收尾,主日需要早到,又要晚回。如果負責財務工作時,還要保管奉獻,特別遇新春期間,銀行沒開,奉獻的錢就要想辦法保管好,以免遺失,有時擔心還會在睡覺時驚醒。財務的同工不僅要登錄正確,確實做好徵信的工作,還要準備政府單位的查核。以前,在雲林牧會時,當會友安息時都會在家裡入殮,我都會請長老一起來協助,擦拭遺體,入殮禮拜時也要協助將身體放入棺木。這些工作在台北幾乎都是在醫院裡,由家屬和醫護人員協助料理身體潔淨的工作,或是由葬儀社、殯儀館的人員擔負。雖然如此,我也會請長老擔任喪禮的總幹事,協助喪家辦理相關事務。

這些工作很瑣碎也繁雜,卻都不能為自己帶來甚麼好處,甚至還可能會被說成「工作不力」。但我們卻要將之看成是為耶穌而做,只因他是我們生命的救主,我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表明一點點回報之心意。就像耶穌所說的,「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做的!」(馬太福音25:40)而牧師也盼望弟兄姊妹,為香港團契擔任委員、同工代禱及鼓勵,因為他們為這個屬靈家庭付出更多的心力。



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Babi Yar massacre

 娘子谷大屠殺(Babi Yar massacre)

⭕1941年9月29日娘子谷大屠殺(Babi Yar massacre)

1941年9月19日,德國納粹國防軍(Wehmarcht)進入烏克蘭基輔,28日,基輔各地貼滿公告,要所有猶太人隔天早上8點到娘子谷(Babi Yar)集合。在29日,成千上萬的基輔猶太人都出現了。在靠近Bratske墓地的入口,猶太人的錢、證件、和珠寶都被沒收,然後德軍開始打人、強迫每個人脫光衣服,然後到河谷那,之後從腦袋背後開槍。一天之內22000名猶太人就這樣被殺在娘子谷的山溝內。之後德軍引爆炸藥,掩蓋他們殺死的人。大屠殺持續進行,一共在娘子谷殺了7萬猶太人。

1966年9月24日,猶太運動份子在墳墓放了一塊布,上面寫「娘子谷」,5天後全國人民,除了猶太人之外,還有烏克蘭與俄羅斯知識份子,特別是Viktor Nakrasov和Ivan Dziuba也參加了遊行。在蘇聯時期,猶太運動者都想來基輔紀念娘子谷大屠殺,但都被情報局擋下、抓去關牢等等。紀念大屠殺,就成了猶太人宣示他們身份的一種方式。

1976年7月2日,立起了一個銅像,但卻是紀念因對抗德軍而戰死的蘇聯軍人。這對猶太人來說是很大的失望,因為沒有呈現出娘子谷大屠殺的歷史。

1991年10月5日,烏克蘭獨立後,這裏安置了金燈台。當時烏克蘭總統、外國來賓、猶太人和烏克蘭平民都前來參加紀念儀式。在大屠殺時期,烏克蘭人或俄羅斯人,也有冒著自己生命危險的家庭,向猶太人伸出援手,在家中藏匿他們。烏克蘭有2500人(包含基輔150人)得到以色列的國際義人封號,就是幫助猶太人的非猶太人。

⭕人的生命,不該如此被踐踏。

https://www.hmd.org.uk/resource/the-babi-yar-massacre/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我沒有穿越時空

我沒有穿越時空
黃春生
這幾天看到有政治人物說自己念幼稚園大班(1990)時就會使用56k數據機上bbs站,真是令人驚艷啊!結果56k數據機是在1996年才發明出來的,真正是「撞破雞胿」(台語tōng-phòa ke-kui, 戳破牛皮)。

人的記憶力真的有限,如果能寫日記,日後回憶起來也比較容易。回想我自己,以前寫日記,後來變成週記、月記,最後也忘了記。感謝有Blog(部落格)的發明,讓我有機會想到就寫,能公開就公開分享。特別也將讀經心得、講道大綱、講道篇放在部落格上與大家分享。

1999年8月Blog開始在美國推出,我就付費購買美國的domain name 再以個人email註冊使用Blog,因為當時只能用美國註冊的email使用Blog。直到2003年Blog將其公司賣給google之後,我取消美國註冊的付費帳號,更換成gmail帳號迄今,已經使用了23年。歡迎大家有空的時候,到我的部落格看看。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返還上帝

返還上帝

State Funeral for Her Majesty The Queen

英國人對於女王的葬禮非常慎重,倫敦橋行動(Operation London Bridge)早在1960年代就規劃,此後每年都會重新評估其內容及進行演習,以備突發狀況來臨。


夜深人靜時,將整個葬禮看過一次。靈柩最後在溫莎堡聖喬治教堂安葬,最令我感動的是禮拜的最後,將權柄(皇冠、十架權杖、十架聖球)「返還上帝」安放在祭壇上的一幕。僕人女王完成上帝所託付的權柄,如今這權柄返還上帝。如同女王在90歲紀念傳記《The Servant Queen and the King She Serves》所說,基督是她所事奉的君王。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4.7-8)



⭕聖愛德華皇冠(St Edward's Crown)
1661年為了查理二世國王加冕所製作,象徵國王的地位,十字架在皇冠的最頂端象徵國王降服於基督,作為基督的僕人。

⭕十架權杖(Sceptre with the Cross)
十架權杖同樣是在1661年為查理二世登基而製作,象徵牧羊人的牧杖,提醒國王當盡牧養之責。

⭕十架聖球(Sovereign's Orb /Globus cruciger)
十架聖球,也是在1661年查理二世登基時製作,球體造型象徵地球,球體中空外圍是由精金製成。頂部的十字架象徵基督是世界的主宰。

英國女王告別禮拜(程序書冊)


英國女王安葬禮拜(程序書冊)


禮拜選用聖詩
告別禮拜
聖詩415 上帝所賜一日今過去
The day thou gavest, Lord, is ended
https://youtu.be/sg0Xh7h34lc 

聖詩 201 上主作我至好牧者
The Lord's my shepherd, I'll not want
https://youtu.be/qIX6YOAaZvk

聖詩 121 上帝疼痛贏過一切
Love divine, all loves excelling (曲調不同)
https://youtu.be/iDDpc9-huNM 

安葬禮拜
聖詩495 上帝是我一切向望
All my hope on God is founded
https://youtu.be/7HXLVJQwz8s

聖詩254 基督做咱堅固地基
Christ is made the sure foundation (曲調不同)
https://youtu.be/Jje8MjSID5I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台灣島永續發展協會成立大會

記「台灣島永續發展協會」成立大會

為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以社區行動維護世代子孫可持續利用與生存的生活環境,一群長期投入環保的人士9月17日成立「台灣島永續發展協會」。本人受夥伴們託付擔任監事主席,更期盼大家共思如何在臺灣我們的鄉土來落實
SDGs。


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
目標 (Goals)
目標1 No Poverty
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
目標2 Zero Hunger
消除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永續農業。
目標3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人群的福祉。
目標4 Quality Education
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
目標5 Gender Equality
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
目標6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為所有人提供水資源衛生及進行永續管理。
目標7 Affordable and Clean Energy
確保人人負擔得起、可靠和永續的現代能源。
目標8 Decent Work and Economic Growth
促進持久、包容和永續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適當工作。
目標9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建設具防災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包容性的永續工業化及推動創新。
目標10 Reduced Inequalities
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
目標11 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建設包容、安全、具防災能力與永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
目標12 Responsi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目標13 Climate Action
採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遷及其衝擊。
目標14 Life Below Water
保護和永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促進永續發展。
目標15 Life on Land
保育和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統,永續管理森林,防治沙漠化,防止土地劣化,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目標16 Peace, Justice and Strong Institutions
創建和平與包容的社會以促進永續發展,提供公正司法之可及性,建立各級有效、負責與包容的機構。
目標17 Partnerships for the Goals
加強執行手段,重振永續發展的全球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