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好書《教養大震撼》
黃春生牧師
書局販售關於教育、教養的書很多,當我看到《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的時候,心裡覺得好大的口氣,它是要來推翻我們許多關於教養的知識嗎?但仔細想想,這二、三十年來親子教養已是社會的顯學,有那麼多書籍報刊都在討論親子教養,為什麼孩子的問題還是一大堆?也因此,好奇的加以翻閱,內容果然是震撼。覺得可以推薦給大家閱讀。
作者寫作的動機,原來是基於對自己孩子的愛,他們閱讀許多的研究希望從中找到教養孩子的方法與答案。書中介紹,兩位作者波.布朗森(Po Bronson)和愛許麗曾在《時代》雜誌合寫專欄,直到某天,為了要解答「小孩的自信心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才促成這本書的寫作。本書兩位作者一是爸爸,一是教育工作者,他倆在全世界近百位頂尖學者的鼎力協助下完成本書。
他們原本也以為要多多誇小孩聰明,才能提振孩子的自信心,但讀了一大堆研究報告才知道:誇小孩總明反而會害了他,會減低他的自信,害他沒出息。於是他們整理許多關於教養孩子的謬論,打破自信迷思、打破EQ迷思…幫助我們重新思考教養的問題。過去我們以為「小孩需要多多讚美」、「EQ比IQ重要」,但是作者卻說這些都是誤人子弟。
書中披露近十年來科學研究成果的一次大總結,記載兒童心理發展領域無數驚奇的發現,含蓋年齡層一到十八歲。章章都是大震撼、大洗腦。內容儘管聳動,卻絕對科學。執筆者又是獲獎無數的知名暢銷作家,文筆絕對易讀、生動。在美國甫出版,就登上《新聞周刊》封面故事,攻佔所有暢榜,席捲所有談話性節目,即連《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 等財經媒體也給予大篇幅推薦。
舉例來說,過去我們認為肯定、讚美可以加強孩子的自信與被愛的感受,但是本書第一章就震撼的說:讚美、「自尊心很重要」是騙人的。
書中摘要近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小孩沒恆心,沒毅力,經不起挫折,可能都是被讚美害的。很多人都以為,誇小孩聰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哥倫比亞大學就進行過調查,發現高達85%的美國父母都認為,誇小孩聰明很重要。愈來愈多的研究卻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止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埋沒的背後原因。
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在研究摘要中寫道:「誇小孩聰明,等於是告訴他,人比人就是在比聰明。為了看起來聰明,就別去冒做錯的險。」這些小五生所做的正是如此:選擇看起來聰明,避開出糗的風險。
最震撼的結果還在後頭,第二章論到「睡眠」,過去我們相信「一日之計在於晨」,但是研究顯示孩童少睡一鐘頭,他的IQ就會減少七分。睡得越少的孩子,成績表現與智力會越差,甚至體重也跟這有關係──睡得少,孩子更不想動。電視不一定是元兇,瘦的小孩一樣喜歡坐著不動,差別可能是在於他們的睡眠時間不同。
第三章說到孩子天生就有「族群意識」,小孩天生就會歧視別人,尤其是「非我族類」。人類歧視別人是天生的,不歧視別人才是被教育出來的。也因此,族群平等教育不只是必要的,而且還要趁早。
第四章論到「說謊」,其導因是來自父母不知不覺予以鼓勵。不管是白色謊言或是為了避免社交尷尬,反正小孩超級會說謊的啦!而且說謊還是聰明的一種表現呢!因為不夠聰明的孩子就無法把謊說得漂亮、圓滑。研究顯示,四歲時約兩小時撒一次謊,六歲時幾乎每小時說謊一次。若是七歲仍在說謊,就會繼續說謊。
第五章論到「聰明」,許多父母很在意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是就算贏在起跑點,也不見得會贏在終點。研究顯示IQ會不斷改變,但是EQ則沒有科學根據。EQ跟成績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跟成功也沒有。越是聰明的小孩,IQ變動幅度越大。小時候外向的小孩學得比較好,長大後的小孩則以沉穩內向的小孩學得比較好,因為他們更深思熟慮。
第六章談到「兄弟姊妹」的關係,過去我們會論到「老二心態」,但研究顯示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研究者認為這是佛洛伊德搞錯了,而莎士比亞的描述才是對的。血緣關係像是牢房把兄弟姐妹變成獄友還永遠不能假釋。但是那些兄姐如果早已經因為有朋友──從與他們的相處中學得社交技巧,那麼對待弟妹的方法就會好一點。兄弟姐妹只有變成朋友關係的時候,關係才會持久地「好」。
第七章說到「青春期」,過去認為孩子叛逆是因為有了「荷爾蒙風暴」,但是研究顯示根本沒有所謂的荷爾蒙風暴。當孩子的時間排越滿時,孩子越容易感到無聊。而不訂規則的父母是最不了解孩子。管得少的父母,小孩比較會吐實嗎?不會,小孩只是覺得你也不在乎。這與定很多規矩,但自己也從不執行的父母是同類的。父母定最多規矩,管最嚴的,通常親子關係還比較好一點,小孩能瞞的東西也比較少。孩子渴望權威,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嗆父母,而父母給予規格的回嗆,往往能夠讓孩子有依循秩序。長大後這些孩子與父母親的感情更好。反而,父母事事順應孩子,孩子長大後與父母的關係越冷淡。
第八章「自制力」,過去認為學業成績比IQ重要,但是研究顯示許多能力不能靠上課去學習,而是要靠遊戲才能增進能力的發展。
第九章論到「人際關係」,研究發現社會智能最好,也就是別人眼中的高EQ小孩,其實最會欺負同學,因為他們懂得察言觀色。第十章提到「學說話」,寶寶坐著看電視、聽聲音,並不會增強他的語言能力,反而像是只聽到一堆噪音,還會連帶拖累他的語言能力。本書也提到確實有七種方法可以幫助寶寶的語言發展。例如,寶寶學語言是需要看到人,沒有看到對方的臉、表情與嘴唇,聽到的就只是噪音。寶寶學得快不快,差別在於媽媽的反應好不好。寶寶發聲時,媽媽給個愛的抱抱、給予回應,小孩就會更有動力說話!
總之,這本書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教養大震撼,值得我們再次去深思的。現在教育主張不體罰的管教,但是本書卻提及「挫折的管教」,這讓我想到箴言23:13所說的:「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我將此詮釋為牧羊人「用杖」的方式,為了警惕、導引的目的,責備卻不是污辱,責打卻不傷害。希望父母、老師「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黃春生牧師
書局販售關於教育、教養的書很多,當我看到《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的時候,心裡覺得好大的口氣,它是要來推翻我們許多關於教養的知識嗎?但仔細想想,這二、三十年來親子教養已是社會的顯學,有那麼多書籍報刊都在討論親子教養,為什麼孩子的問題還是一大堆?也因此,好奇的加以翻閱,內容果然是震撼。覺得可以推薦給大家閱讀。
作者寫作的動機,原來是基於對自己孩子的愛,他們閱讀許多的研究希望從中找到教養孩子的方法與答案。書中介紹,兩位作者波.布朗森(Po Bronson)和愛許麗曾在《時代》雜誌合寫專欄,直到某天,為了要解答「小孩的自信心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才促成這本書的寫作。本書兩位作者一是爸爸,一是教育工作者,他倆在全世界近百位頂尖學者的鼎力協助下完成本書。
他們原本也以為要多多誇小孩聰明,才能提振孩子的自信心,但讀了一大堆研究報告才知道:誇小孩總明反而會害了他,會減低他的自信,害他沒出息。於是他們整理許多關於教養孩子的謬論,打破自信迷思、打破EQ迷思…幫助我們重新思考教養的問題。過去我們以為「小孩需要多多讚美」、「EQ比IQ重要」,但是作者卻說這些都是誤人子弟。
書中披露近十年來科學研究成果的一次大總結,記載兒童心理發展領域無數驚奇的發現,含蓋年齡層一到十八歲。章章都是大震撼、大洗腦。內容儘管聳動,卻絕對科學。執筆者又是獲獎無數的知名暢銷作家,文筆絕對易讀、生動。在美國甫出版,就登上《新聞周刊》封面故事,攻佔所有暢榜,席捲所有談話性節目,即連《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 等財經媒體也給予大篇幅推薦。
舉例來說,過去我們認為肯定、讚美可以加強孩子的自信與被愛的感受,但是本書第一章就震撼的說:讚美、「自尊心很重要」是騙人的。
書中摘要近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小孩沒恆心,沒毅力,經不起挫折,可能都是被讚美害的。很多人都以為,誇小孩聰明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哥倫比亞大學就進行過調查,發現高達85%的美國父母都認為,誇小孩聰明很重要。愈來愈多的研究卻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止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埋沒的背後原因。
哥倫比亞大學團隊在研究摘要中寫道:「誇小孩聰明,等於是告訴他,人比人就是在比聰明。為了看起來聰明,就別去冒做錯的險。」這些小五生所做的正是如此:選擇看起來聰明,避開出糗的風險。
最震撼的結果還在後頭,第二章論到「睡眠」,過去我們相信「一日之計在於晨」,但是研究顯示孩童少睡一鐘頭,他的IQ就會減少七分。睡得越少的孩子,成績表現與智力會越差,甚至體重也跟這有關係──睡得少,孩子更不想動。電視不一定是元兇,瘦的小孩一樣喜歡坐著不動,差別可能是在於他們的睡眠時間不同。
第三章說到孩子天生就有「族群意識」,小孩天生就會歧視別人,尤其是「非我族類」。人類歧視別人是天生的,不歧視別人才是被教育出來的。也因此,族群平等教育不只是必要的,而且還要趁早。
第四章論到「說謊」,其導因是來自父母不知不覺予以鼓勵。不管是白色謊言或是為了避免社交尷尬,反正小孩超級會說謊的啦!而且說謊還是聰明的一種表現呢!因為不夠聰明的孩子就無法把謊說得漂亮、圓滑。研究顯示,四歲時約兩小時撒一次謊,六歲時幾乎每小時說謊一次。若是七歲仍在說謊,就會繼續說謊。
第五章論到「聰明」,許多父母很在意孩子輸在起跑點,但是就算贏在起跑點,也不見得會贏在終點。研究顯示IQ會不斷改變,但是EQ則沒有科學根據。EQ跟成績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跟成功也沒有。越是聰明的小孩,IQ變動幅度越大。小時候外向的小孩學得比較好,長大後的小孩則以沉穩內向的小孩學得比較好,因為他們更深思熟慮。
第六章談到「兄弟姊妹」的關係,過去我們會論到「老二心態」,但研究顯示關係在弟妹出生前就決定了。研究者認為這是佛洛伊德搞錯了,而莎士比亞的描述才是對的。血緣關係像是牢房把兄弟姐妹變成獄友還永遠不能假釋。但是那些兄姐如果早已經因為有朋友──從與他們的相處中學得社交技巧,那麼對待弟妹的方法就會好一點。兄弟姐妹只有變成朋友關係的時候,關係才會持久地「好」。
第七章說到「青春期」,過去認為孩子叛逆是因為有了「荷爾蒙風暴」,但是研究顯示根本沒有所謂的荷爾蒙風暴。當孩子的時間排越滿時,孩子越容易感到無聊。而不訂規則的父母是最不了解孩子。管得少的父母,小孩比較會吐實嗎?不會,小孩只是覺得你也不在乎。這與定很多規矩,但自己也從不執行的父母是同類的。父母定最多規矩,管最嚴的,通常親子關係還比較好一點,小孩能瞞的東西也比較少。孩子渴望權威,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嗆父母,而父母給予規格的回嗆,往往能夠讓孩子有依循秩序。長大後這些孩子與父母親的感情更好。反而,父母事事順應孩子,孩子長大後與父母的關係越冷淡。
第八章「自制力」,過去認為學業成績比IQ重要,但是研究顯示許多能力不能靠上課去學習,而是要靠遊戲才能增進能力的發展。
第九章論到「人際關係」,研究發現社會智能最好,也就是別人眼中的高EQ小孩,其實最會欺負同學,因為他們懂得察言觀色。第十章提到「學說話」,寶寶坐著看電視、聽聲音,並不會增強他的語言能力,反而像是只聽到一堆噪音,還會連帶拖累他的語言能力。本書也提到確實有七種方法可以幫助寶寶的語言發展。例如,寶寶學語言是需要看到人,沒有看到對方的臉、表情與嘴唇,聽到的就只是噪音。寶寶學得快不快,差別在於媽媽的反應好不好。寶寶發聲時,媽媽給個愛的抱抱、給予回應,小孩就會更有動力說話!
總之,這本書帶來許多前所未有的教養大震撼,值得我們再次去深思的。現在教育主張不體罰的管教,但是本書卻提及「挫折的管教」,這讓我想到箴言23:13所說的:「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我將此詮釋為牧羊人「用杖」的方式,為了警惕、導引的目的,責備卻不是污辱,責打卻不傷害。希望父母、老師「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