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星期二

國民黨為何寧願親共、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

國民黨為何寧願親共、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 
黃春生牧師 
#筆桿接力罷免到底

孫文在其《三民主義》「民權主義」中,主張人民應有直接參政的「四權」:選舉權(electoral power)、罷免權(recall power)、創制權(initiative)、複決權(referendum)。 

「人民四權」原本是為了避免代議制度淪為少數菁英壟斷而設計的人民自我主權的制度保險。特別是「罷免」,是防止民意代表失職或背離民意的最後防線。所以,當孫文提出「以民權為本」時,罷免是其政治設計裡最有力的民主自衛機制—人民不只是選舉的主人,也是監督與懲戒的主人。 


在威權時代,國民黨以「國父之名」壟斷了「三民主義」的詮釋權,卻幾乎完全排除了罷免、創制與複決的實踐。那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現實是「黨國一體」,主權實際上集中在中國國民黨手中,而非人民。 

進入民主時代後,國民黨表面上承認民主程序,但當他們面臨公民罷免行動威脅自身權益時,卻開始:抹黑罷免行動為「政治鬥爭」;操作抄名單-偽造連署、假連署、死亡連署等違法手段來擾亂程序;更進一步提出限制罷免門檻、主張一年內不得為罷免之提議與連署,罷免的票數要高於當初當選的票數等修法主張,明顯背離他們認定的老祖宗—孫文對於民權的設計初衷。這是一種典型的「擁抱民主的語言,拒絕民主的實踐」。 

國民黨親近中國共產黨的意圖是什麼?這問題的關鍵,在於國民黨的中國認同結構。對照孫文的「建立中華民國為世界民主楷模」理想,中共則建立了一個集權專制的極權國家。 

國民黨為何寧願親共、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當今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互動密切,不斷強調「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和平統一」,其實反映了三個意圖: 

1. 政治生存需求:在台灣選舉失利之後,國民黨尋求中國經濟與政治資源來鞏固自身勢力。 

2. 文化民族認同轉向:國民黨部分人士仍抱持「中國本位」觀,視中共政權為「民族的代表」。 

3. 削弱民主監督力量:中共最忌諱的,就是台灣民主成功。因此國民黨與其合作,往往也會漸漸接受中共對「罷免、公投、自由選舉」等制度的敵視態度,並在台灣內部散播對民主的不信任。 

這種親共傾中做法,其實不只是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更是對台灣憲政民主的重大威脅。從孫文的「人民四權」到今天的「公民大罷免行動」,台灣人民正是走在實踐民主的道路上。然而,若中國國民黨只把孫文當圖騰,卻在現實中違背他的民主精神,就值得全民共同監督、抵制。在民主制度裡「人民四權」,選舉是開始,罷免是警鐘,創制與複決更是主權的吶喊。民主,不會自動實現。要靠我們一起努力守護。 

正如先知以賽亞責備腐敗的政治:「你們的官長是叛徒,跟盜賊為伍,個個貪圖不義之財,接受賄賂;從來不保障孤兒,也不替寡婦伸冤。」(以賽亞書1:23)我們要像上帝國的人民一樣,不只以祈禱呼求公義,也要起身行動,以公民的責任守護台灣這塊自由之地。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1967年6月30日,史明創立「獨立台灣會」

 ⭕1967年6月30日,史明創立「獨立台灣會」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史明(1918年11月9日-2019年9月20日),本名施朝暉,出生於台北士林,是台灣獨立運動的先驅,也是一生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者。史明的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奠立台灣民族主義的論述基礎,他的百歲人生則見證了台灣從黨外到民主的轉型歷程。

1949年,史明在台灣秘密組織「台灣獨立武裝隊」準備用武力推翻中華民國,後因事跡曝光而於1952年逃亡日本,並受到日本政府的政治庇護,就讀早稻田大學的政治經濟學部,開始認同社會主義。

史明在1967年6月30日於日本東京創立獨立台灣會(Taiwan Independence Association,簡稱獨台會或TIA)。除了主張台灣民族主義、堅持台灣獨立建國外,也是台獨運動中少見的左派路線團體,強調社會主義。提出「主戰場在島內」、「台灣民族主義」、「台灣社會主義」等口號,並發行《獨立台灣》雜誌。

獨立台灣會主張:歷經四百年歷史苦難,台灣大眾的精神形成台灣民族主義;走過四個世紀的殖民統治,促使台灣人民堅定要出頭天、做主人的使命—獨立建國。史明原本試圖以武裝革命來建國,1993年返台後,獨立台灣會改採大眾路線,主張「大眾」是革命最大的力量,改革的原動力,建國的主力軍,希望透過地下電台、宣傳車隊宣揚台灣獨立與台灣民族主義。


🎞圖:2014年3月30日太陽花學運期間,史明坐在台灣獨立的宣傳車上進行街講。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2025年6月29日 星期日

6月29日,國際熱帶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Tropics)

6月29日,國際熱帶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Tropics)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佔世界陸地總面積40%的熱帶,大致介於南、北回歸線之間,靠近赤道的陸地,通常溫暖、潮濕多雨,離赤道越遠、通常降雨變化較明顯;擁有全球80%以上的生物、以及大多數語言與文化多樣性。這地區也擁有世界上54%可再生的水資源、卻也同時面臨缺水問題。

在2014年6月29日發佈的第一份《熱帶現狀報告》中,正凸顯了森林砍伐、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尤其,當氣候變化加劇、導致海平面上升,便威脅到沿海地區的人民;而森林過度砍伐不僅破壞了自然棲息地,更導致許多動植物瀕臨滅絕;城市化則加劇了污染和交通問題;人口過度增長還會給資源和環境帶來了壓力。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1990年6月28日,解嚴後首次舉行「國是會議」

1990年6月28日,解嚴後首次舉行「國是會議」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1990年三月學運~野百合學運主張四大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政經改革時間表」。

1990年3月21日,時任總統李登輝會見野百合學運學生代表,同意召開國是會議,以解決重大憲政爭議。6月28日,在朝野政黨的支持下,於台北市圓山大飯店召開解嚴後首次的「國是會議」。

會中針對「國會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體制」、「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憲法與臨時條款修正方式」等五組議題逐一討論,最後達成「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回歸憲法」、「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憲採取一機關兩階段方式」、「修憲以《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名之」等共識,並一一透過法定體制逐一落實。

根據「國是會議」結論,1991年5月1日,總統令公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結束「萬年國會」,台灣的民主化進入新階段。

民進黨為國是會議起草《民主大憲章》,並在國是會議中提出;其中主張總統由轄區國民直接選舉產生,此憲政主張獲得與會者共識,從而使1996年實現首次總統直選。

「國是會議」的「是」是什麼?
「國是」者,國家大計;「國事」者,國家大事。
「國是」指國家重大的政策方針。


圖:1990年野百合學運,促成了國是會議與憲改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6月26日,國際聲援酷刑受害者日

6月26日,國際聲援酷刑受害者日

1984年12月10日於聯合國大會通過《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Convention des Nations unies contre la torture),1987年6月26日正式生效。

聯合國大會在丹麥代表的提議下選定6月26日為「國際聲援酷刑受害者日」(International Day in Support of Victims of Torture),並每年發表全球報告,乃是為了紀念1987年6月26日,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的生效。該公約乃被制訂來再次重申就自由、平等、和和平對於全人類都是平等且不可被剝奪的權利。

中國自2019年以來已經逾期五年未提交《禁止酷刑公約》定期報告,人權組織指出是迴避2019年香港暴警惡行。香港上次提出的報告是在2013年6月,自2014年「雨傘運動」期間警方向示威者過度使用催淚彈、警棍和胡椒噴霧,就未提出報告書。香港人權中心指出,根據媒體及法庭記錄,於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期間約1,200名被拘留人士當中,至少100人因傷勢嚴重無法出庭,超過30名被告向法庭投訴遭受警察酷刑及不人道對待,包括頭部重創、骨折、暫時失明或失聰,更有被告指出遭受性暴力威脅、被迫在缺乏律師代表的情況下作供及審訊期間被剝奪睡眠等嚴重虐待。

事實上,中國人權紀錄惡劣,對新疆維吾爾族、西藏,乃至於法輪功學員、維權律師、基督徒都遭受到酷刑。中共邪惡政權威脅人類生存,威脅民主自由與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