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

2025基督君王主日祈禱文

 🙏 2025基督君王主日祈禱文

慈愛的上主,


在基督君王主日,我們同心來到祢面前祈禱,記念那位在啟示錄中,被稱為「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基督,祂的權能跨越宇宙、歷史與未來,祂的國度終將在再臨時完全彰顯,如晨光刺破黑暗般帶來盼望——這真是令人心中稱讚拍手的異象!

上主啊,雖然如今世界仍動盪不安,不義、壓迫與暴力仍縈繞許多人的生命,但我們深知基督的救恩早已成就,祂坐在寶座上,手中掌管歷史的方向盤,而我們這些尚在路上的門徒,願在祂的引導下,在地上活出上帝國度的記號。

求祢使我們在這世代勇於行公義、好憐憫、扶助弱勢、保護脆弱者、照顧受苦的人民,並以普世價值與愛鄰舍的精神。

上主,我們特別為台灣人民祈禱:願我們追求民主、自由與國家獨立的心志,在基督的光中得以堅定;願公義如流水滾滾,讓這片土地成為祝福世界的燈塔。

求祢彰顯公義的右手,使得中共及一切邪惡的極權加快失勢、消退,使壓迫人的制度速速瓦解,好讓更多人民得著自由、尊嚴與希望。

雖然黑暗仍試圖籠罩大地,但我們知道基督的國度正在悄悄展開,就像清晨的光,雖未全亮,卻已改變一切。願我們在期待新天新地的同時,在台灣,在亞洲,在世界各地,忠心活出屬天子民的使命,使生命成為盼望的種子,在祢所愛的世界中萌芽、生長、結果。

奉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我們的主基督之名祈禱,阿們。



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投降」從來不是耶穌的選項

「投降」從來不是耶穌的選項

黃春生牧師


聽到中國國民黨的前發言人李明璇稱「不投降不是負責任政府該做的」,在她的心裡,似乎向邪惡政權投降反倒是一種榮耀與責任。如果強盜闖妳家打劫殺妳家人,妳要為強盜搖旗吶喊嗎?

面對邪惡極權的恐嚇,我們要直接選擇投降嗎?如果是耶穌,他會怎麼做呢?


 一、因為耶穌不是在「保全自己」,而是在「成全上主的義」


若從神學的角度來看,耶穌在十字架前不是面臨「戰爭與和平」的兩難,而是面臨「順服上帝旨意」與「逃避呼召」的抉擇。

Karl Barth 在《教會教義學》卷 IV 中指出:耶穌的順服不是盲目的屈服,而是積極地、自由地回應上帝救贖計畫。

若耶穌選擇投降(逃避使命),救贖歷史被終止,他也成為羅馬帝國下的奴隸。耶穌不是在與政權玩角力,而是在承擔「上帝國度完全臨到的道路」。這不是失敗,而是一種超越性的順服。


二、因為十字架不是「被迫」,而是耶穌的自由意志


在四福音裡,耶穌三次預告自己即將被釘十字架的受難(例如可8:31),都強調不是偶然或政治失利,而是他「必須」走的道路。

希臘文「δεῖ (dei)」意思是「必須、按上主旨意如此」,是救贖歷史的關鍵字。

倘若耶穌「投降」羅馬或宗教領袖,那只是被體制吸收,與邪惡同流;但是耶穌選擇十字架的道路,是要正面顯露帝國與體制的暴力本質,把世界的罪惡暴露在日光下,使救贖轉化成可能。

平查斯·拉皮德(Pinchas Lapide)甚至說:十字架不是被動的犧牲,而是以善勝惡、主動顛覆暴政的「反向武器」。

我們用幽默的口吻來描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捕若投降說:「好啦,我投降了,你們贏了。」那羅馬帝國會笑到合不攏嘴,但世界卻永遠失去盼望。


三、因為耶穌的使命不是「保全自身」,而是「翻轉世界」

若從社會公義與弱勢處境來看,耶穌的反抗方式不是武力,而是揭露「不義體制」的真相。神學家Walter Brueggemann 指出:耶穌的死是一個「反帝國敘事(anti-imperial narrative)」:

不讓暴力掌握最後一個字

不讓壓迫者定義故事結局

不讓人民被永遠困在恐懼之中

耶穌選擇十字架,是選擇為受壓迫者、罪人、弱者承擔痛苦,而不是選擇與帝國權勢妥協,使暴力合法化。

耶穌若選擇投降,那就是:

接受當時不義的審判架構,承認羅馬帝國「和平是靠武力建立的」,讓弱勢人民無法再相信有更好的國度。那就等於放棄上帝國的願景。


四、因為上帝國不是逃避,而是創造「另一種可能性」

耶穌不是要打贏一場政治戰,而是要開啟一個新國度。這正彰顯出上帝國的價值,和平、正義、制度更新、弱勢保護、社會轉型。

十字架:不是妥協,而是創造一條「非暴力、但比暴力更強」的新道路。就像 Martin Luther King Jr. 說:「非暴力不是消極的投降,而是最強大的道德力量。」

耶穌並不是要示範「多偉大的犧牲」,他是在示範「另一種世界是可能的」。


 五、因為耶穌不是示範「被動任人挨打」,而是示範「積極徹底的愛」

「投降」意味著「維繫不義體制」;「十字架」彰顯「擊碎不義體制的正當性」。投降只會保全耶穌一個人;十字架卻救贖了整個世界。

耶穌在十字架上不是無助的受害者,而是自由的行動者。他不是放棄,而是堅持到底。

我們都知道:真正的勇氣不是逃跑;真正的愛不是投降。耶穌向我們展示:愛可以強大到足以改變歷史。


總之,耶穌的選項不是投降,因為他不是要保全自己,而是要拯救世界;不是要向暴政妥協,而是要讓上帝國的公義與憐憫打開新的未來。

1896年11月22日,「台北日本キリスト教会」(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台北濟南教會前身)舉行開設禮拜

 ⭕️1896年11月22日,「台北日本キリスト教会」(台北日本基督教會,台北濟南教會前身)舉行開設禮拜

⭕️台北濟南教會簡史

1895年9月日本教會以慰勞軍人的名義,派日本基督教會(長老會) 細川瀏牧師、浸信會士川龜牧師、美以美會武田芳三郎來台。細川瀏牧師更遍訪澎湖及台灣南北各教會,最後於12月4日晚上在艋舺教會與馬偕牧師見面,共同舉行日本人與台灣人的聯合禮拜,以英語、日語及台語主持禮拜、講道、勉勵、彼此交流,充滿喜樂。

1896年5月日本基督教會傳道局感到台灣傳道的緊急需要,派河合龜輔牧師來台向日本人傳教,6月河合牧師抵台展開牧養工作。該年1896年11月22日正式舉行「台北日本キリスト教会」(台北日本基督教會)開設禮拜,是日本人在台灣成立的第一間以日語聚會的教會,牧師皆來自日本長老教會系統所屬的明治學院大學神學院。

教會成立之初設立:山田、萱場、森、山下等四位長老,當晚由北部台灣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牧師(Rev. Dr. George Leslie MacKay)及南部台灣長老教會宣教師宋忠堅牧師(Rev. Duncan Ferguson)行按手禮就任。

第一代禮拜堂位於西門街外三丁目新起街二丁目(今日西門町漢中街一帶,約西門威秀影城對面)於1900年2月10日竣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隨著教會迅速的擴張與發展,決籌募五萬圓並賣掉新起街的建築,重新興建更大的禮拜堂,推薦當時任台灣總總督府土木局長的長尾半平長老擔任建堂委員長,進行籌募建堂基金。長尾半平選址之後,1910年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返回日本擔任鐵道院管理部長等要職。

教會經過約八年的募款,獲得台、日信徒的奉獻,邀請井手薰擔任設計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擔任顧問,於1915年(大正四年)2月28日動工,經過一年四個月,於1916年(大正五年)6月28日竣工,完成具有單塔的哥德式大禮拜堂。總計花費四萬八千七百餘圓,就是今日位於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是台灣最具藝術及莊嚴宏偉的古蹟教堂。

台北濟南教會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一千二百多間教會之一,是普世基督教會及改革宗教會大家庭的一份子,與普世眾教會致力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除關心台灣前途,同時也透過積極關心生態環境保護、反核、女性意識、性別公義、人權等社會議題及關懷原住民、漁民、勞工、身心障礙等被社會忽視的群體來實踐上帝的愛與公義。正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所宣示與確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和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

⭕️台北濟南教會四葉瓣花紋(Quatrefoil)

台北濟南教會於1896年11月22日設立,迄今129週年,介紹教會大禮拜堂的宗教藝術花紋-四葉瓣花紋(Quatrefoil)。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馬太年(2026),待降節第一主日(2025.11.30)

 ⭕️待降節蠟燭的意涵

待降節是聖誕節前連續四個主日,隨著待降節到來,每個主日點燃不同的蠟燭。四支待降節蠟燭,及12月24日晚上平安夜的第五根蠟燭,各代表不同的意義。

馬太年(2026),待降節第一主日(2025.11.30)

馬太年(2026)從2025年11月30日的待降節第一主日開始,這一天也是教會新年的開始,我們將點燃待降節第一主日紫色「先知的蠟燭」。在主耶穌降生之前先知以賽亞預言說:「主要親自賜給你們一個記號:有閨女要懷孕生子,並要給他取名『以馬內利』」(以賽亞書7:14)又說:「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現在有光照耀他們。」(以賽亞書9:2)先知的信息為苦難的世代代來「盼望」。

教會年曆以「待降節第一主日」為開始,以「基督君王主日」為結束。按照教會節期編排,三年一輪的經課表,每主日總共要朗讀三段經文:第一段經文為舊約或使徒行傳之經文;第二段經文通常為新約經文;最後是福音書之經文。

福音書輪流閱讀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又被稱為「馬太年、馬可年、路加年」(簡稱ABC年),約翰福音常配合篇幅短的馬可福音。2026年是馬太年(從2025年11月30日待將節第一主日起算)。

四活物象徵四福音書:長有翅膀的人象徵馬太、長有翅膀的獅子象徵馬可、長有翅膀的牛象徵路加、鷹象徵約翰。

https://chunsheng-huangchunsheng.blogspot.com/2023/11/2023.html


1638 年11月21日 #蘇格蘭教會 在格拉斯哥召開總會(General Assembly)

 1638 年11月21日 #蘇格蘭教會 在格拉斯哥召開總會(General Assembly)


加爾文的學生約翰·諾克斯(John Knox)在蘇格蘭帶領宗教改革,他擔任愛丁堡上議院議長,帶領蘇格蘭以長老教會體制1560年進行宗教改革,並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of Faith)。1560年12月第一屆蘇格蘭長老教會總會成立,頒布《教會法規》(Book of Common Order)。而蘇格蘭教會(CoS, Scots Kirk)也成為全世界長老教會的母會。

1596年英王詹姆士六世(James VI)強迫蘇格蘭教會採行主教制,並進一步將蘇格蘭納入國教派(聖公會)。1618年歐洲爆發30年戰爭,即脫離天主教之宗教戰爭。1624年英王詹姆士六世過世,他的兒子查理一世(Charles I)即位,他對蘇格蘭教會不了解,更進一步在蘇格蘭強推國教派,不加入國教派的神職人員均被免職。此舉引發蘇格蘭人民的反彈,1638年2月28日在蘇格蘭愛丁堡灰衣教堂(Greyfriars Kirk)展開簽署《國家盟約》(National Covenant)以抵制查理一世對蘇格蘭教會所加的控制。

1638 年11月21日蘇格蘭教會在格拉斯哥大教堂召開總會(General Assembly),儘管英王特使在場宣告解散議會,但議會繼續召開,會議中接納《國家盟約》(National Covenant),並通過決議廢除在蘇格蘭所施行的英格蘭主教制度(聖公會)。其結果就是1639年英王查理一世向蘇格蘭發動「第一次主教戰爭」(the First Bishops' War),但在蘇格蘭強烈的抵禦之下,英格蘭軍隊撤退。

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向蘇格蘭發動「第二次主教戰爭」,蘇格蘭強烈反攻打入英格蘭,迫使查理一世簽訂了《裏彭條約》(Treaty of Ripon),並賠償蘇格蘭人的損失。從此奠立蘇格蘭教會(長老教會)的獨立自主性,並不受英格蘭教會(國教)的統轄。

時至今日,英國國王也是蘇格蘭教會的一員,但不同於英國國教會,英王不是蘇格蘭教會最高領袖。英國國王在入會宣言中會需要告白說:「為保持和維護一個新教的、長老宗的政府」。英王每年都會派遣一名高級專員出席蘇格蘭教會大會,過去都是安妮公主出席或者英國國王親自駕臨。英王或其欽差的出席只是形式上的,一般並不會參與正式的議會。

🎞圖:#蘇格蘭格拉斯哥大教堂 Glasgow Cathedral(長老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