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2025 大齋首日

2025 大齋首日

初期教會開始大齋節期,其來源與耶穌基督在曠野四十晝夜的禁食祈禱相關聯。大齋期的拉丁字 Quadragosima 意思就是四十日。英文稱大齋期則為 Lent,這字是從古時Lencten一字縮短,意思是春天。所以,教會大齋期的意義大致可以說是在春天舉行的禁食、祈禱、默想和修養克己生活的節期。故此,教會鼓勵信徒在大齋期期間多作靜修禱告,以求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並修養克己節制的工夫,追求道德人格上的更加完善。正如主耶穌在曠野禁食禱告四十晝夜的一樣。 

大齋節期(Lent)是復活節前的四十日(扣除六個主日),2025年是從3月5日起至4月19日止,傳統教會在這段期間會鼓勵信徒效法主耶穌的受苦,體驗耶穌在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日的精神,也幫助信徒在受難週來臨前,過個警醒與悔改的生活。 

3月5日大齋首日(聖灰日,Ash Wednesday)晚禱中將舉行塗灰禮,在信徒的額頭上塗灰,作為悔改的記號。此外,也邀請兄姐在4月13日至19日,耶穌基督受難週靜默靈修,這段期間也避免參加喜慶宴樂及旅遊,和普世教會一起守節。




2014年2月22日,蔡丁貴教授拉倒孫文銅像

2014年2月22日,蔡丁貴教授拉倒孫文銅像

2014年2月22日,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蔡丁貴、公投護台灣聯盟和台灣獨立建國大旗隊約150名成員乘車抵達台南市湯德章紀念公園(日本時代大正公園)。以「要測試基座是否安全」為由,登上銅像,用繩子勒住孫文銅像的脖子,在還沒有合力拉扯下,銅像就倒落,銅像右腳掌斷裂。銅像倒下後,被噴塗上了「ROC OUT」(中華民國滾出去)等字樣。

此事遭檢察官起訴毀損罪、侮辱孫文毀損遺像罪,台南地院於同年12月21日宣判。毀損罪部分:成立,蔡丁貴遭判40日,其餘8人遭判15-20日。侮辱孫文毀損遺像罪部分:無罪。二審時,蔡丁貴請求法官,如果要判刑就判他一人首謀,不要判其他人。經法官裁量後,蔡丁貴維持刑期得易科罰金,其他人緩刑。但蔡丁貴教授拒絕易科罰金,選擇入監服刑。

蔡丁貴拉倒孫文銅像,是中華民國政權殖民統治台灣後,首次有孫文的紀念物遭人破壞的事件。此事件,引發一連串關於台灣地位、國家認同、白色恐怖、轉型正義及文化資產保護的爭論。

蔡丁貴教授表示:「孫文不是台灣人的國父,是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的國父」,「當時把繩套套上銅像時,其實還沒拉,銅像就自行倒下,可見銅像鏽蝕嚴重,已有公共安全疑慮。」

2015年12月7日,孫文的孫女孫穗芳表示希望重新豎立銅像,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要求台南市長賴清德在兩星期內將銅像原址回復原狀,但未獲回應。2017年2月15日,台南市政府以恢復原貌、去政治化的需要,將大正公園內剩下的基座完全拆除。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1902年2月21日,臺灣女子教育的先鋒伊萊莎逝世

 ⭕1902年2月21日,臺灣女子教育的先鋒伊萊莎逝世

伊萊莎‧李庥(Elizabeth Cooke Ritchie,1828-1902)是英國派來臺灣第一位牧師李庥的夫人。

伊萊莎年輕時是一位家庭教師,33歲遇上住在同一棟樓、同一個教會的的李庥牧師,兩人相識不久就墜入愛河,並在1867年7月結婚。

新婚僅兩週,他們就搭上格雷沙姆號從倫敦出發,懷著身孕的伊萊莎與李庥牧師經過辛苦的142天的航程,終於來到福爾摩沙的打狗(高雄)。

在臺初期頭兩年,伊萊莎主要孕育兩子,在1871年起,她以教育的專業投入教育工作,每到一處就輔導婦女和女童學習認字、閱讀教會讀物等工作。

1879年,李庥向臺南教士會提議興辦女學,這項提議的幕後推手即是伊萊莎,堪稱倡導臺灣女子教育的先鋒。由於李庥牧師屢次感染瘧疾,身體日漸虛弱。同年9月20日,李庥牧師熱病復發,雖經安彼得醫師(Peter Anderson)全力救治,仍於9月30日下午3時病逝於看西街醫館宿舍,享年39歲。伊萊莎依照丈夫李庥牧師的心志將他安葬在打狗宣道區。

李庥過世後,興建女學全是伊萊沙一手包辦,包括向倫敦長老教會總會、女傳教士協會寫信,申請派遣女傳教士來臺發展女性傳福音工作等。最後,她本人擔任第一位長老教會女傳教士協會駐臺代表。伊萊沙則決定留在臺灣,繼續教會教育工作。起先,她將範圍縮小在臺灣府內,開設主日讀經班(男女混合),同時晚上在醫院教授病人認字讀經。隨後,她回復以往拜訪外地教會的方法,專注於鄉村女子教育。1880年,她個人拿出300英鎊,捐作設立女子學校用,也就是「新樓女子學校」的前身,即今日長榮女中。

當時教會開辦的「女學」,入學唯一條件是「解開纏足」,以解開女性長久的束縛。直到1915年,日本總督府鑑於放足風氣已成,正式在保甲規約明令不得纏足。

伊萊莎因為健康狀況,不得不在1884年返國休養,由隔年來臺的女宣教師朱約安(Joan Stuart)與文安(Annie E. Bulter)完成「新樓女子學校」的工作。伊萊莎於1902年2月21日安息主懷。

🎞圖:為愛遠航:伊萊莎牧師娘的故事、宋伊莉莎白醫師的故事(台英華三語繪本)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2月20日,太魯閣戰役的總頭目─哈鹿閣納威(Holok-Naowi)逝世紀念日

 ⭕2月20日,太魯閣戰役的總頭目─哈鹿閣納威(Holok-Naowi)逝世紀念日

日本時代,日本取得大清帝國臺灣西部領土後,就積極進行五年「理蕃計畫」欲統治臺灣全島。計畫的最後,1914年(大正3年)5月爆發太魯閣戰爭,高齡70歲時任總督的佐久間左馬太從臺中方面進入太魯閣,橫斷中央山脈,率領一萬多名日本陸軍與警察等,從東西兩方夾擊攻打太魯閣,其中東路的攻擊目標即是由哈鹿閣那威所領導的外太魯閣群。

雖然太魯閣各部落族人聯合抵抗,但不論是軍隊人數或是武器,日方都有絕對性的優勢,因此同年7月哈鹿閣那威即率領外太魯閣族人投降歸順,次年2月20日抑鬱而終。戰爭結束後,日人旋即在太魯閣山區中開鑿各部落連通道路、設立駐在所等,使日本政府力量能完全控制該區域。

🎞圖:左二哈鹿閣納威。花蓮縣文化局出版《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科索沃獨立宣言》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科索沃獨立宣言》

1998年,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總統米洛塞維奇以軍事方式對付科索沃獨立份子,不少當地平民因而被殺,引發80多萬名阿爾巴尼亞裔居民的逃亡潮。科索沃獨立份子在1990年9月7日第一次宣布獨立,未得到普遍承認。而米洛塞維奇被指控從事種族清洗一事,引發美國及北約介入,2001年米洛塞維奇被捕,隨後被國際戰犯法庭以種族清洗罪起訴。

科索沃2008年2月17日下午3點半完成宣讀《科索沃獨立宣言》(Kosovo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宣布科索沃正式獨立,是自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於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後成立的第七個國家。

2010年7月22日聯合國國際法院發表關於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是否符合國際法問題的諮詢意見,以10比4票認為科索沃於2008年單方面宣布從塞爾維亞獨立並未違反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