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ilgrim 天路客
黃春生牧師 N̂g Chhun seng bo̍k-su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1988年11月16日,「新國家運動」環島行軍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颱風假應正名為「防災日」
颱風假應正名為「防災日」
黃春生牧師 2024.11.15
每當颱風來襲,政府宣布「颱風假」時,許多人心中或許立刻浮現的是「放假」的喜悅,或利用這一天外出唱歌、逛街,甚至離譜的去海邊觀浪。然而,這樣的心態與「颱風假」命名極為不符,甚至可能忽略了颱風假設立的真正目的——防災與生命安全的保障。因此,我要呼籲將「颱風假」正名為「防災日」,以更精準地傳達其意義,提升全民的防災意識。
一、「颱風假」的誤導性
「颱風假」這個名稱讓人容易聯想到單純的休假日,掩蓋了其設立初衷,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際上,颱風假是為了避免民眾在危險的天氣中通勤、工作或上課,從而減少意外事故發生的風險。然而,現行名稱讓部分民眾誤以為颱風假是「補充假期」,導致有些人選擇在大風大雨中外出購物、休閒娛樂,甚至進一步威脅自身安全。
二、正名「防災日」的必要性
1. 凸顯防災教育的重要性
正名為「防災日」能明確提醒公眾,這一天的核心目的在於提高防災警覺與應對能力。颱風期間,無論是在家中、社區,還是在公共設施,都需要進行風險評估與災害預防工作。正名後,可以引導民眾利用這一天檢視家中備災物資、學習緊急應變技能,或者參與社區防災演練。
2. 減少非必要外出
「防災日」這一名稱具有警示效果,能提醒民眾在天災來臨時應優先考量自身安全,避免因不必要的活動而陷入險境。同時,對企業與機構而言,「防災日」也能傳達應盡的社會責任,即提供員工安全的工作環境與防災措施。
3. 提升全民防災意識
台灣位於颱風與地震頻繁的地區,防災意識的普及關乎全民福祉。將颱風假正名為「防災日」,是一個喚醒集體防災行動的契機,能推動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打造更具韌性的社會。甚至,可為潛在的戰爭威脅所需要的防災在平時就做好準備。
4. 建立防災編組與分工
政府單位都有災害應變中心,有防災編組與分工。在私人機構、公司,也可以在防災日之前做好防災計畫、編組,而家庭裡面,平時也可以討論災害應變的作法,甚至在「防災日」可以再次檢視平時所做的準備是否足夠。
三、實踐正名的影響
以「防災日」取代「颱風假」不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思維的革新。政府可以藉此機會加強與媒體合作,向公眾推廣防災知識與政策。例如,在「防災日」當天,透過新聞報導、防災廣播或線上資源,讓民眾了解如何準備緊急物資、處理停水停電等問題,並鼓勵社區形成互助網絡,共同面對災害挑戰。
四、結語
颱風假不是一場「歡樂的假期」,而是一個為了保障生命安全所設的特別日子。正名為「防災日」不僅更貼切地傳達其設立的本意,也能引導社會走向更為成熟的防災文化。面對地震、氣候變遷、戰爭等帶來的災害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被動的應對,更是主動的準備與行動。讓我們攜手推動這一正名行動,共同為一個更安全、更有韌性的台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