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1989年10月18日,東德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何內克辭職

 ⭕1989年10月18日,東德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何內克辭職

1989年10月6日至7日,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巴契夫出席東德慶祝民主德國成立4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這次活動上幾百名自由德國青年成員在行進到主席台前時出人意料地齊呼:「戈比,幫幫我們!戈比,救救我們!」(「戈比」為戈巴契夫的暱稱)這個共黨青年團組織,感受到當時教會青年的「蠟燭政變」的改革壓力。雖然這個共黨青年團,主要的工作內容之一是壓制教會青年組織的活動,以阻止青年參與教會活動。

埃里希·恩斯特·保羅·何內克(Erich Ernst Paul Honecker)是共產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最後領導人之一,他在1989年10月18日因群眾抗議和黨內外壓力辭去東德最高領導職位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這成為東德政權瓦解和柏林圍牆倒塌前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何內克的下台是東歐共產政權崩潰的象徵性事件之一,標誌著冷戰結束和德國統一進程的加速。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1993年10月15日,曼德拉、戴克拉克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93年10月15日,曼德拉、戴克拉克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與南非前總統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因他們共同致力於結束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於1993年10月15日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Apartheid)從1948年正式實施,旨在通過法律、經濟和社會手段分離南非的不同種族群體,主要目的是維護白人少數統治的優勢地位。這一政策導致黑人社區遭受嚴重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社會歧視。曼德拉和他的非洲民族議會(ANC)是反對這一制度的主要力量之一。

戴克拉克在1989年成為南非國家總統。他意識到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無法再持續下去,不僅因為國際社會的制裁和壓力,還有國內日益增長的抗議運動。戴克拉克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解除對非洲民族議會的禁令,並在1990年釋放了被囚禁27年的曼德拉。

在曼德拉和戴克拉克的共同努力下,1991年正式取消了種族隔離法律。諾貝爾委員會將和平獎授予曼德拉和戴克拉克,表彰他們在推動南非民主化過程中的貢獻。委員會稱讚他們「勇敢地放棄了對抗,選擇通過和平與和解結束不公正的制度」。這一獎項不僅承認了他們的個人努力,也象徵著南非進入一個新的和解與平等的時代。他們的合作也為世界展示了通過對話解決長期衝突的可能性。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10月10日該紀念什麼?

10月10日該紀念什麼?
孫中山政權將1月1日訂為ROC國慶
袁世凱政權將10月10日訂為ROC國慶
這二個都不屬於台灣本土

而且蔣政權不是痛恨袁世凱政權嗎?卻以10月10日來紀念,太荒謬、錯亂了!

如果要紀念,就紀念「世界街友日」顯得更有意義。
⭕10月10日,世界街友日(World Homeless Day)
耶穌的生活也曾過著街友的日子:
狐狸有洞,飛鳥有窩,可是人子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路加福音9:58)

在世界街友日,一同思考城市發展與公平正義!

「世界街友日」源自於一群以街友議題為主的社會工作者,為了讓各地社區能夠關注街友的需求、並實際採取行動,在2010年以國際串聯的方式,訂每年10月10日為「世界街友日」,呼籲人們思考街友議題並付諸實踐的機會。努力試著讓更多人,了解街友所面臨的結構性困境與自力更生的一面。


⭕介紹日本時代台日友情照顧弱勢無家可歸者的故事:
1923年成立迄今的「愛愛寮」,創辦人伉儷施乾、清水照子,兩人靠著家產、積蓄、官方的補助與民間的捐贈,提供當時許多乞丐、精神疾病患者、痲瘋病患、鴉片成癮者等一個收容、甚至是技能訓練的場域,其事蹟不僅受到日本總督府及天皇的肯定,更使得當時的台北「找不到任何無家可歸者。」

⭕臺灣乞丐之父~施乾
財團法人愛愛院
⭕成為臺灣乞丐之母的日本小姐──施照子
作者:王昭文老師




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1967年10月9日,紅色羅賓漢-切‧格瓦拉(Che Guevara)被處決

 ⭕1967年10月9日,紅色羅賓漢-切‧格瓦拉(Che Guevara)被處決

阿根廷革命家切·格瓦拉(Che Guevara)1967年在玻利維亞被俘後,於10月9日被處決。他是古巴革命的關鍵人物之一,並以其游擊戰爭的理論和全球革命運動而聞名。

Che熱愛戶外運動,大學醫學系求學期間,只要一有空閒,他與好友就騎著摩托車四處遊歷,親身體驗到土地與人民之間密不可分的感情,以及西方資本主義入侵拉丁美洲後,對當地所造成的貧富差距,資源壟斷等不平等現象!

Che為這段旅程所寫下《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描述23 歲的Che與朋友阿爾貝托騎摩托車橫越南美。在這趟旅途中,他親眼目睹了印第安人的貧苦生活,加深了對被壓迫者的同情。九個月中,他們經常處在極度飢餓,或是極度寒((大多是飢寒交))的情況。在近乎苦行的旅程中,他見識到後殖民主義對南美鄉民的剝削,也間接地影響他日後投身革命志業的決定。這名未來革命家的政治信念,也在這趟艱苦壯遊中逐漸成形。

1953年6月醫學院畢業後可順利成為執業醫生的Che,於心不忍拉美同胞繼續深陷苦海,決定獻身革命,期盼在有限的人生旅程裡,使盡全力,對抗一切由西方國家機器所主導的壟斷式資本主義、新殖民主義和帝國擴張主義。當年的平安夜,在家家戶戶慶祝耶穌降生的歡欣時刻,日後被追隨者視為是「塵世基督」的Che,抵達了革命運動的第一站,瓜地馬拉。在短短不到5個月內,他看見美國政府為了捍衛私人企業在南美洲的利益,竟由中情局培養瓜國軍官發動武裝政變,放縱軍政府上台獨裁!

Che勇於擁抱理想、放棄權位,1966 年底帶領幾十個說西班牙語的外籍人潛入玻利維亞 Bilovia,在叢林中展開游擊戰。1967年10月8日傍晚,他在尤羅山峽的戰鬥中受傷被俘。10月9日下午,審訊者因爲從Che口中得不到任何口供,於是將他槍決,年僅 39 歲。

法國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讚譽Che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完人」。即便有人對Che存有負面的評價,但Che絕對是近代拉丁美洲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與革命家。1999年時,Che正式被美國權威《TIME》時代雜誌評選為「二十世紀百大影響力風雲人物」之一。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公元451年10月8日 迦克敦會議(CouncilofChalcedon)召開

 ⭕公元451年10月8日 #迦克敦會議( #CouncilofChalcedon)召開

公元451年10月8日至11月1日在今土耳其境內的迦克墩召開基督教大公會議,史稱「迦克墩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這是古代第四次的大公會議。與會的有東方教會的500位主教及教宗的數位代表。眾主教擁立羅馬教宗利奧(St Leo the Great, 死於461年)的《大卷》,當中強調基督神人兩性的分別,因此也產生了重要的基督論定義,界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此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最後,會議制定了今天基督教著名的信經《迦克墩信經》。

同時,會議法規第28條提到君士坦丁堡主教相對於其他主教具有較優越地位,亦即,地位與羅馬主教相等。但遭羅馬主教(教宗)利奧的反對。雖然羅馬利奧主教否認此議決,但東方教會仍從此認可議決之有效性。會議並使耶路撒冷從凱撒利亞教區獨立出來,成為第五大主教區,所謂的「五位宗主教制度」從此確立,使這五位主教在教會中享有特別尊崇的地位,且其教區的位階也因此確立,分別是: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耶路撒冷;五個都在使徒根基之上,前四者為羅馬帝國的四大城,第五個則是基督被釘十字架、復活的地方。這些地方的主教都被賦予「宗主教」的稱謂,除了賽普勒斯從以弗所會議獲得獨立統管的權利外,五位宗主教各有不同的責任教區。

圖:1876年繪製「迦克墩會議想像圖」

載自:俄羅斯畫家,瓦西里·伊萬諾維奇·蘇里科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Суриков) 1876年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