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民主換日線,擺脫威權出頭天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一、民主換日線的歷史意義
2025年9月10日,表面上看似平凡無奇,但對台灣而言卻具有深遠的歷史意涵。這一天,台灣的民主法治日數,正式超越了漫長的戒嚴歲月。從1949年5月19日蔣介石簽下「戒嚴令」起,到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止,足足38年又56天。白色恐怖、思想箝制、言論打壓,深深刻劃在人民的集體記憶中。然而,從1987年解嚴至今,民主已走過相同的時間,並在9月10日的此時超越了威權統治。這條我們稱之為「民主換日線」的里程碑,象徵台灣翻過歷史新的一頁,民主的日子終於比威權多了一天。
這不僅是一個數字的轉折,而是歷史的證言:民主不是外來恩賜,而是黨外前輩與無數受難者以血與淚澆灌而來的果實。今天的我們,能在自由空氣中呼吸、能公開批評執政者、不必擔心暗夜裡警總叩門,都是無數犧牲者共同托付的禮物。
二、民主得來不易,更容易失去
民主的價值不僅在於它帶來自由選舉與公開言論,更在於它需要時時守護。歷史提醒我們:一紙戒嚴令,可以在瞬間剝奪人民的自由;而自由的恢復,卻需要世代的抗爭。若今日我們自滿於台灣在《經濟學人》全球民主指數名列前茅,忘記民主的脆弱,便會讓威權的陰影再次蠢蠢欲動。
台灣民主如今已邁入「中年」,不再有初期解嚴後的激情,卻有了沉重的歷史包袱與新的挑戰。內部,國族認同的爭議依舊拉扯;外部,中國威權的滲透與統戰更是日益強烈。甚至在國內,白色恐怖的記憶日被刪除,中正紀念堂銅像依舊矗立,蔣家後代仍能在選舉場上披掛光環,這些都證明威權遺緒並未徹底消失。民主的深化,若沒有公民的警醒與參與,將可能倒退。
三、從威權遺毒到民主信心
要真正跨過民主換日線,不只是時間上的計算,而是心靈與文化的更新。台灣社會必須:
1.深化歷史記憶:白色恐怖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祖父母輩仍在承受的創傷。唯有正視歷史,拒絕遺忘,方能避免重蹈覆轍。
2.培養民主信心:民主不是效率的對立面,而是保障人權與自由的唯一道路。人民要理解,吵吵鬧鬧的民主,遠比井然有序的獨裁更值得珍惜。
3.關懷土地與人民:民主不能只是制度層面的議題,更要落實於環境永續、弱勢保障、社會公義等面向。唯有結合土地的守護與社會的關懷,民主才不會淪為空洞口號。
4.堅守人權價值:台灣以人權立國,無論面對威權威脅或內部分裂,都必須不折不扣地守住人權的底線。
四、民主台灣的前瞻召喚
跨過民主換日線,並不意味我們可以鬆懈,而是提醒我們走向民主台灣國的責任更重。這條路需要:
1.公民的行動:民主的保障,不是靠少數政治領袖,而是全體公民持續的監督與參與。
2.教育的深化:讓下一代理解威權的殘酷與民主的可貴,避免歷史被抹去。
3.國際的連結:在全球威權復辟的潮流中,台灣更要成為民主的燈塔,與其他民主國家互相扶持。
4.社會的韌性:從防災、社福到能源轉型,民主不只是投票,而是人民共同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安全、公義、永續的社會。
五、擺脫威權,出頭天
2025年的「民主換日線」提醒我們:威權統治並非歷史塵封,而是仍可能透過各種形式復辟。唯有人民持續守護,民主才能持續成長。擺脫威權,不只是歷史的回顧,更是我們的未來責任。
我們要以行動證明:台灣不會走回頭路。台灣將在民主的道路上,持續深化人權、珍惜土地、培養公民社會,並昂首走向國際。擺脫威權出頭天,建立民主台灣國,這不是夢想,而是世代共同的承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