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1988年11月16日,「新國家運動」環島行軍

⭕1988年11月16日,「新國家運動」環島行軍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於1977年8月16日依當時台灣的國際處境發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宣言中籲請政府「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為當時台灣內部首度以團體形式公開發出台灣獨立聲音。當時撰寫的牧師們都備好了「遺書」。

10年後,1987年8月30日,一百四十多位曾經遭受國民黨迫害的政治受難者,聚集台北市國賓大飯店,在二樓國際廳成立「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蔡有全是當天的會議主持人,討論到第三條「我們的基本共識」時,許曹德提案要求大會把「台灣應該獨立」列入組織章程。

當天晚上,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在台北市金華國中舉辦演講會,參與者有民進黨創黨主席江鵬堅、高俊明牧師、陳唐山、陳翠玉、陳菊、陳永興、柯旗化、張溫鷹等人。蔡有全用強而有力的手勢公開聲明:「我主張台灣獨立,我公開表明主張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

1988年1月9日,許曹德、蔡有全兩人不久之後便因公開主張台灣獨立,被以「叛亂罪」收押。一週後的1月16日,就在蔣經國死後3天,許曹德、蔡有全兩人分別因「預備意圖竊據國土罪」、「共同陰謀竊據國土罪」被判處11年、10年有期徒刑。

為了聲援「蔡許台獨案」,鄭南榕創辦的《自由時代》雜誌社,則扮演一個全台最重要的台獨運動橋頭堡,挺住國民黨壓制台獨的砲火,讓台獨運動透過雜誌行銷全台及海內外。戒嚴時期,不敢公開談台灣獨立的人,在解嚴後,都敢公開談論了。

黃華接任第二屆「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總會」會長,與總幹事鄭南榕繼續推動「蔡、許台獨案救援會」。隔年,鄭南榕與黃華、林永生三人,他們有共同的理想,經常聚首研擬如何推動「台灣人民有權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致力推動「台灣獨立」運動。1988年11月16日開始,發起「新國家運動」環島行軍,全名「台灣新國家和平改造運動」,以四十天的時間環島一周,喚起全民認同台灣,關心台灣前途。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颱風假應正名為「防災日」

颱風假應正名為「防災日」

黃春生牧師 2024.11.15

每當颱風來襲,政府宣布「颱風假」時,許多人心中或許立刻浮現的是「放假」的喜悅,或利用這一天外出唱歌、逛街,甚至離譜的去海邊觀浪。然而,這樣的心態與「颱風假」命名極為不符,甚至可能忽略了颱風假設立的真正目的——防災與生命安全的保障。因此,我要呼籲將「颱風假」正名為「防災日」,以更精準地傳達其意義,提升全民的防災意識。


一、「颱風假」的誤導性

「颱風假」這個名稱讓人容易聯想到單純的休假日,掩蓋了其設立初衷,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實際上,颱風假是為了避免民眾在危險的天氣中通勤、工作或上課,從而減少意外事故發生的風險。然而,現行名稱讓部分民眾誤以為颱風假是「補充假期」,導致有些人選擇在大風大雨中外出購物、休閒娛樂,甚至進一步威脅自身安全。


二、正名「防災日」的必要性


1. 凸顯防災教育的重要性

正名為「防災日」能明確提醒公眾,這一天的核心目的在於提高防災警覺與應對能力。颱風期間,無論是在家中、社區,還是在公共設施,都需要進行風險評估與災害預防工作。正名後,可以引導民眾利用這一天檢視家中備災物資、學習緊急應變技能,或者參與社區防災演練。


2. 減少非必要外出

「防災日」這一名稱具有警示效果,能提醒民眾在天災來臨時應優先考量自身安全,避免因不必要的活動而陷入險境。同時,對企業與機構而言,「防災日」也能傳達應盡的社會責任,即提供員工安全的工作環境與防災措施。


3. 提升全民防災意識

台灣位於颱風與地震頻繁的地區,防災意識的普及關乎全民福祉。將颱風假正名為「防災日」,是一個喚醒集體防災行動的契機,能推動政府與民間攜手合作,打造更具韌性的社會。甚至,可為潛在的戰爭威脅所需要的防災在平時就做好準備。


4. 建立防災編組與分工

政府單位都有災害應變中心,有防災編組與分工。在私人機構、公司,也可以在防災日之前做好防災計畫、編組,而家庭裡面,平時也可以討論災害應變的作法,甚至在「防災日」可以再次檢視平時所做的準備是否足夠。


三、實踐正名的影響

以「防災日」取代「颱風假」不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思維的革新。政府可以藉此機會加強與媒體合作,向公眾推廣防災知識與政策。例如,在「防災日」當天,透過新聞報導、防災廣播或線上資源,讓民眾了解如何準備緊急物資、處理停水停電等問題,並鼓勵社區形成互助網絡,共同面對災害挑戰。


四、結語

颱風假不是一場「歡樂的假期」,而是一個為了保障生命安全所設的特別日子。正名為「防災日」不僅更貼切地傳達其設立的本意,也能引導社會走向更為成熟的防災文化。面對地震、氣候變遷、戰爭等帶來的災害挑戰,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被動的應對,更是主動的準備與行動。讓我們攜手推動這一正名行動,共同為一個更安全、更有韌性的台灣而努力!




為台灣島環境永續祈禱(台語)

為台灣島環境永續祈禱(台語)

上主,阮至高的創造者,
阮來到祢的面前,迫切為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祈禱。祢所賞賜的自然萬物、眾山及河川、樹林及海洋,是阮的祝福,互阮佇遮生活、工作,並且及其他的受造物共存。阮知這一切攏是出佇上主豐富的恩典,求祢互阮有智慧、愛心與責任感來珍惜遮的資源。上主,求祢憐憫阮,幫贊阮保護這片土地的環境品質。互阮會建立公正、透明的環保政策,並促進社會共同參與,互人人攏願意有參與的責任。求祢引導台灣的眾領袖,互亻因有智慧去制定永續的管理方案,保護阮的自然資源。

主啊,求祢保守台灣自然生態與山林的資源,互大自然的祝福會當世世代代延續。祢的創造何等奇妙,祢互不仝的受造物會當和諧共生,求祢互阮佇開發土地的時,無致到破壞生態平衡,賞賜阮有夠額的智慧和勇氣,佇保護山林、珍愛動物、植物,持守負責任的態度。

阮也為都市的綠化祈禱,願祢祝福台灣每一個城市,都能見證祢所賜的青翠及活力。互城市的空間中有閣卡濟的青翠花草、樹木,互人民會當享受大自然的氣息與平靜,促進人的身心靈健康。祢愛祢的子民,願阮也會當彼此愛護,珍惜祢所創造的美好家園。

最後,求祢幫贊阮逐人攏會當及自然和諧居起,建立正義、憐憫的關係。願阮尊重水、空氣、土地與一切受造界,珍惜祢所創造的一切美好,互阮每一個行動攏會彰顯祢的榮耀。願阮在生活中實踐撙節、骨力及愛護,使台灣島會當持續延續,使阮世世代享受上主豐富、清氣的資源。

佇基督裡面,阮誠心祈禱,阿們。



2024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對於誤信投資詐騙損失慘重,以及遭遇詐騙集團,牧師或教會可以如何協助?

對於誤信投資詐騙損失慘重,以及遭遇詐騙集團,牧師或教會可以如何協助?
大概想到幾項:
1. 提供心理支持與關懷
使受害者感到被愛與被接納,以避免他們陷入自責或絕望。

2. 強化理財知識的教育
邀請專業的理財顧問或金融專家舉辦講座,幫助青年了解合法投資和詐騙手法的區別,教導基本的理財知識。

3. 強調聖經中的理財觀念
藉由聖經教導正確的金錢觀,強調聖經中關於智慧管理財務、避免貪婪,提醒投資應是建立在正當與穩健的原則上,而非一夜致富的誘惑。

4. 開展法律協助
為受害者提供法律諮詢,以便他們了解自己的權益和追討損失的可能性。避免在不知所措的情況下做出更錯誤的決定。

5. 建立反詐騙的宣導與預防機制
教會可以定期進行反詐騙宣導,提醒青年詐騙行為的特徵。

6. 重申依靠上帝的供應
提醒信徒在財務方面不應完全依賴自己或世俗的機會,而是應當依靠上帝的供應與引導。

派出所都有防詐宣導,可以邀請警察到教會或團契中分享。

1940年的11月14日,科芬特里大轟炸

1940年的11月14日,科芬特里大轟炸

1940年的11月14日,納粹德國He 111轟炸機對具有八百年歷史的英國重要工業城市科芬特里,進行了長達十小時之久的轟炸,城市成為一堆廢墟,14世紀興建的科芬特里座堂被毀。這場空襲被稱為「科芬特里大轟炸」(Coventry Blitz),也被視為反人類罪的惡行。

14世紀哥德式教堂科芬特里聖米迦勒座堂(Cathedral Church of St. Michael)是英國聖公會科芬特里教區的主教座堂,毀於轟炸,只剩下一個毀壞的空殼。戰後政府決定由在舊堂邊上新建座堂,由英女王於1956年3月23日設下新教堂的基石。該座堂由巴茲爾·斯賓塞爵士設計,其風格象徵著戰後的反抗和對未來的信心,成為20世紀粗野主義的典範建築之一。





2024年11月13日 星期三

11月13日,世界善意日(World Kindness Day)

 ⭕11月13日,世界善意日(World Kindness Day)

1998年各國慈善非政府組織聯盟發起世界善意運動(World Kindness Movement),並訂於11月13日為世界善意日(World Kindness Day,或翻譯為世界友善日)。促進人們以積極的仁慈與善意對待他人,鼓勵人們跨越性別、政治、種族、宗教等限制,向彼此釋出善意。

耶穌告訴我們要「愛人如己」,我們善待自己也要善待別人。善意可以很偉大、也可以很簡單,在這個日子裡你只要對身旁的人釋放出溫暖的善意,像是幫助有需要的人,或是將歡樂帶給心情不好的人,就可以體會到世界善意日的真諦。

💖你可以這樣慶祝:

給予身邊的人真誠的讚美!或許你一直很欣賞某人的某項才華但遲遲沒有跟他說,別害羞,給他一個讚美,將溫暖散發出去~

💖你也可以是這樣做:

幫助有需要的人!例如協助行動緩慢的人過馬路。走上前去,伸出援手,讓美善的能量散發在生活中。

#WorldKindnessDay
#世界善意日
#讓世界充滿愛
#BeAKindPerson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1918年11月12日,德國婦女首次獲得選舉權(frauenwahlrecht)

 ⭕1918年11月12日,德國婦女首次獲得選舉權(frauenwahlrecht)

1918年11月12日,德國婦女首次獲得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成為婦女運動的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1917年德皇威廉二世在復活節致辭中宣佈國家實施民主改革,選舉權亦在其中。不過, 他隻字未提婦女選舉權,激起女權人士的不滿。婦女運動的不同派別因此攜手擴大抗爭,終於在1918年11月12日實現目標,所有20歲以上的男女皆享平等選舉權。儘管婦女選舉權並非歐洲首例,但對德國意義重大。直到1949年,該條款才經由基本法重新作了規定。第3條第2款規定,男女權利平等。

部分斯堪地那維亞國家,此前數年便已實行婦女選舉權。不過,法律史學家曼戈爾德(Anna Katharina Mangold)指出,有些國家很晚才落實婦女選舉權,素有歐洲基礎民主典範之稱的「最民主國家」瑞士,1971年起才在聯邦層面實行婦女選舉權,而在州級,如阿彭策爾州(Appenzell-Innerrhoden)自1991年才有女性選舉權。




2024年11月7日 星期四

1837年11月7日,洛夫喬伊牧師被一群支持奴隸制度的暴民所殺

1837年11月7日,洛夫喬伊牧師被一群支持奴隸制度的暴民所殺

美國長老會牧師以利亞.佩利許.洛夫喬伊 (Elijah Parish Lovejoy),是知名的廢奴主義者、報社編輯,他的出版社曾三度遭到蓄奴者破壞,他在為一名被暴徒燒死在火刑柱上的黑人辯護時,被指控煽動奴隸反抗。

1837年11月7日晚上,一群支持奴隸制度的暴民襲擊在伊利諾伊州奧爾頓的戈弗雷·吉爾曼公司 (Godfrey Gilman & Co.) 倉庫。洛夫喬伊當時被暴民開槍謀殺,他的印刷機被摧毀。但伊利諾伊州政府卻沒有對這件意外發表任何說明,只有一位叫做亞伯拉罕.林肯的年輕伊利諾州眾議員挺身而出,對這件犯罪行為表示抗議。洛夫喬伊牧師的死激發了廢奴運動的擴大。



2024年11月5日 星期二

為什麼美國總統選舉稱為「超級星期二」?

為什麼美國總統選舉稱為「超級星期二」?
黃春生

一百多年來,美國總統選舉都固定在11月第一主日後的星期二。

其實在1845年之前,前15次總統選舉中,每個州各自決定投票日。但提早投票的州開票結果影響其他州的投票輿論。因此,在1845年,聯邦國會為全國制定了一個大選日:11月第一主日後的星期二。

為什麼是11月第一主日後的星期二?主要有幾個原因:

1.11月是當時美國農業社會收穫季節結束後,且惡劣的寒冬尚未到來。這季節最合適。但必須在感恩節、待降節之前,因此,11月初就成為各州舉行選舉的日子。

2.不會在11月1日,這一日是萬聖節(或稱諸聖節)及隔日,是歐洲移民緬懷已逝聖徒與親人的節日。如果11月1日是禮拜一,第一主日就會是在11月7日,超級星期二就會在11月9日。

3.不會在主日投票,因為主日是基督徒的禮拜日,當時絕大多數的美國人是基督徒。又顧及某些遵守舊約安息日(禮拜六)的基督徒,因此也不會選在星期六投票。

4.當時的交通不便利,為了出門選舉,可能需要步行或搭馬車一日的路程。因此,星期一是交通日,星期二是投票日。

5.為何不選在星期三?星期三在當時是市集日,農村鄉鎮習慣在當日作為人際互動要緊的社交日子。

今日,美國農業人口僅剩2%,交通運輸工具便利。曾有些人提議將全國選舉日改在星期六。不過迄今,美國國會還是沿用這個具有美國歷史與傳統的日子,11月第一主日後的星期二,舉行總統及國會議員的全國大選。

註:美國參議員(上議院)任期六年,共分為三組,任期交錯,每兩年改選一組。今年(2024)11月5日與美國總統一起選的席次有33席。聯邦眾議院(下議院)席位之分配以各州人口數作基礎,任期四年,在超級星期二舉行。


2024 馬里蘭州已投票貼紙

烏克蘭的台灣戰士吳忠達悼念禱文

吳忠達悼念禱文

親愛的上帝,
我們今天在祢面前為烏克蘭的台灣戰士吳忠達—這位以愛和慈悲為武器的勇士—獻上深切的祈禱。他為了自由與民主挺身而出,奉獻了自己的生命,不僅捍衛受壓迫者的權益,更展現出愛心的溫柔。

烏克蘭這二年來受到俄羅斯集權帝國以武力入侵、生靈塗炭。作為專業的戰士,他毅然決然捍衛民主陣營。他在戰場上所見的苦難,並未讓他的心變得冷酷,相反地,他在敵意與恐懼中見證了仁慈與憐憫,對流浪的貓狗、無助的老人與無家可歸的難民伸出援手,成為他們的避難所與安慰。

主啊,我們為這位「貓戰士」感恩,他無畏無懼地投入戰場,心中卻仍保有純淨的愛意,願意撫慰一切受苦的生靈。他的行動證明,真正的勇士不僅是以武力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還要以愛心勝過仇恨。他的生命成為我們心中亮麗的星光,提醒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仁愛與公義依然能夠生根發芽。

我們祈求祢接納他的靈魂,願他在祢的永恆懷抱中找到平安與安慰,也願他的奉獻能激勵我們,繼續為公義與和平奮戰。願他的愛心與憐憫化為我們心中的勇氣,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選擇仁慈、憐憫與正義,捍衛民主、自由、人權的生活,更懇求聖靈催逼我們的心靈致力上帝國的新國度,期待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主啊,求祢安慰吳忠達的孩子、親人與朋友,賜給他們力量,並讓他們知道,這位「貓戰士」的精神將與他們同在,永不熄滅。

而我們也在上帝的話語中得著生命的亮光:「謙卑人看見,就喜樂。尋求上帝的人,願你們的心甦醒。」(詩篇69:32)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祈禱,阿們。


吳忠達悼念會 11/8(五)晚7:00 台北濟南教會
泰澤祈禱+吳忠達悼念+處境分享+繞行立法院



註:「阿們(אמן)」希伯來文涵義是「誠心所願」、「實實在在」。馬偕牧師早期教導信徒祈禱時,最後是以「阮誠心所願 Goán sêng-sim só͘ goān」代替「阿們(אמן)」。

2024年11月4日 星期一

為美國總統選舉祈禱文

為美國總統選舉祈禱文

親愛的天父上帝,
我們在祢面前謙卑地為美國的總統選舉獻上祈禱,懇求祢保守整個過程的平安與公義。願所有參與的候選人、選民及選務工作者,都能在民主的精神下行事,彼此尊重,無懼恐嚇,致力於追求真理與公義。求祢賜下智慧和勇氣,使他們能以清晰的判斷,堅定地作出符合真理的決定,並始終以公義、憐憫和尋求上帝旨意為重。

主啊,祢是自由的賜予者,也是人權的保障者,求祢的愛與公義臨到,讓整個選舉成為自由民主價值的彰顯。我們懇求祢賜下和解與憐憫的靈,在分歧中締造合一的力量,醫治政治與社會中的傷口,使美國社會無論結果如何,都能夠在祢的恩典中同心前行。

求祢保守美國與全世界的民主陣營,使我們能夠在民主、自由與人權的道路上持續進步。願祢使所有自由國家互相扶持,彼此學習,在動盪的世代中不偏離正道,以對祢的敬畏為根基,建造充滿公義、憐憫與真理的國度。

最後,我們以祢的聖言為確據:「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箴言 14:34)願祢的公義如江河滾滾,使選舉過程中的一切能為祢的榮耀與世人的益處而行。奉主耶穌基督之名,阿們。


註:「阿們(אמן)」希伯來文涵義是「誠心所願」、「實實在在」。馬偕牧師早期教導信徒祈禱時,最後是以「阮誠心所願 Goán sêng-sim só͘ goān」代替「阿們(אמן)」。

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1533年11月2日,加爾文開始逃亡,過著難民生活

1533年11月2日,加爾文開始逃亡,過著難民生活

~如果沒有關心難民,就沒有加爾文及長老教會

《難民地位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後簡稱"日內瓦公約")於1951年7月28日在聯合國日內瓦特別大會上通過,1964年起生效。1967年,該公約增加了《難民法律地位備忘錄(Protocol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難民公約會選在日內瓦簽署,是因為日內瓦在十六世紀時就是著名的難民之都,當時宗教改革時,許多支持宗教改革者受到迫害,紛紛逃到瑞士聯邦的境內,又因為日內瓦鄰近法國,難民紛紛湧入這個城市。五百多年來,日內瓦又被稱為「難民之都」(Geneva, City of Refuge)。

約翰·加爾文 (John Calvin) 的好友,同時也是宗教改革家尼古拉‧珂柏(Nicolas Cop)1533年10月10日就任巴黎大學校長,在11月1日萬聖節發表就職演說,演講中他發表對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肯定,並敦促天主教會更新與改革,因此觸怒法國天主教會與當局,不得不亡命巴塞爾(Basel)。珂柏演說稿似乎是加爾文所攥,加爾文為躲避當局的搜捕,11月2日深夜用床單繩從窗戶跳下,偽裝成農民,肩上扛著鋤頭,逃離了巴黎。在定居日內瓦之前,他逃亡了三年,過著難民生活。

1534年難民期間,加爾文寫了《靈魂待甦說》(Psychopannychia),主要是駁斥某些重洗派認為「人死後靈魂睡著了,要等到最後審判時才醒來」的說法。書中也呈現出他作為難民的省思,他以希伯來書11:8-12 說:

「使徒談到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在陌生人中居住在異國他鄉,不僅是流亡者,當然也是外國人,在簡陋的棚子裡幾乎沒有屋頂。亞伯拉罕順服上帝的召喚,去到上帝應許要賜給他的地方。他離開本國的時候,並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他們並沒有領受到上帝所應許的;可是從遠處觀望,心裡歡喜,又承認他們在世上不過是異鄉人和旅客。他們信上帝會持守他的應許。他們所渴慕的是那在天上更美好的家鄉。」(Psychopannychia, Co 5.218)

1535年1月加爾文抵達瑞士的巴塞爾,1536年3月加爾文在巴塞爾出版《基督教要義》(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1536年7月抵達日內瓦,9月1日加爾文受法惹勒(Guillaume Farel)邀請,開始在日內瓦的工作,當日並在彼得大教堂向一群牧師及信徒講道。

 圖:日內瓦舊城門上面的浮雕與文字"Geneve cite de refuge"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找回 Trick-or-treating 的真正精神!

 ⭕找回 Trick-or-treating 的真正精神!

「Trick-or-treating」這句話在萬聖節傳統中象徵一種選擇性「威脅」與「妥協」的形式。它的字面意思是「給糖果,否則搗蛋」,孩子們拿著空袋子遊走鄰居家門口,要求糖果作為「補償」,否則可能會有「小惡作劇」發生。在非暴力抗爭中,這一表述可以象徵弱勢群體對權力或體制的請求與抵抗,提出一種非暴力但明確的「要求」。

當被運用於面對統治者或體制的抗爭時,「trick-or-treating」變成一種含蓄的社會訴求,意即:「若你選擇公平回應我們的需求,我們願意和解;若你忽視或壓制,我們則將採取抗爭行動。」這種方式試圖在不激化衝突的情況下,展示民眾的訴求和力量,甚至藉著幽默和戲劇化手法揭露不公、引發社會關注。早期的教會的殉道者就是採取愛與非暴力的抗爭方式,促進上帝國的新國度。

總結來說,使用「trick-or-treating」這一概念,便是將抗爭過程表達為一種溫和的、非暴力的「對話」,希望藉此達成社會訴求,而非單純的對抗。

今日我們需要破除商人的詮釋,回到非暴力抗爭的詮釋。

開始有搗蛋 Trick-or-treating 是很近代的,主要是發生在1894年,在美國華盛頓DC有二百多位中小學生拿麵粉襲擊事件(Flour Riot)。

1894年正處於經濟蕭條期,美國社會中貧富差距加劇,底層民眾的生活困難重重,尤其是孩童,他們的處境艱辛,教育和社會資源嚴重不足。這場面粉騷動實際上成為了這些貧困少年的一種無聲抗議——雖然這種行為表面上是惡作劇,但其中隱含著對上層階級的社會不滿。

根據當時的報導,這些男孩選擇的目標主要是穿著西裝、打領帶的上流階層人士,象徵著權勢和富裕。這次行動反映了社會對於權威角色與社會不平等的反抗。警方最終進行了干預,幾位少年遭到逮捕,但許多參與者成功逃脫,留下了一場混亂又具有反抗權力象徵意義的事件。

註:Flour Riot在1837就發生,只是當時並沒有採取丟麵粉的抗爭,也還沒有喊出 Trick-or-treating 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