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10月31日宗教改革紀念日
2023年10月30日 星期一
298年10月30日,羅馬百夫長瑪塞洛殉道
2023年10月28日 星期六
1958年10月28日,龍嘉利樞機主教當選教宗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1746年10月27日,新澤西學院(今日普林斯頓大學)獲得設立特許狀
⭕1746年10月27日,新澤西學院(今日普林斯頓大學)獲得設立特許狀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臺灣現代化的擘畫者~明石元二郎總督過世
臺灣現代化的擘畫者~明石元二郎總督過世
⭕1919年(大正8年)10月26日,明石元二郎總督過世
日本時代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 (1864-1919),1918年7月就任,滿一年後因公務返回日本,遺言「余は死して台民の鎮護足らざるべからず。」(如果吾身有任何萬一之事定要葬於臺灣)1919年10月26日病逝於故鄉福岡,靈柩返臺後,繞行臺北市街道,沿途軍民伴隨哀悼,繞行市區後最終在新公園內舉辦追悼式,11月3日下葬於臺北市三板橋公墓內(今台北林森公園)。他是唯一埋骨於臺灣的總督,1999年遷葬三芝福音山基督教墓園。
明石元二郎來到臺灣,積極地建設臺灣成為一個現代化基地。我們可以由當時參與興建日月潭發電廠、嘉南大圳及海岸線鐵路的相關人員回憶中獲得印證。當時擔任臺灣電力株式會社首任社長的高木友枝也曾回憶道,明石在上任後不久便曾明白表示,至少在十年之內他不願意主動離開臺灣;當時雖然屢屢謠傳明石將被派任陸軍大臣等職,他本人卻未曾絲毫動心。甚至後來還有一位文官總督露骨地說,回顧過去所有的臺灣總督來看,真正認真地幹過事的只有明石一人。因此,明石總督的棺木從九州福岡運回臺灣,臺灣各地主動發起追悼會,包括長老教會。
⭕明石總督/台語漢字譯文
(林茂生記)
大正8年11月3日是前的臺灣總督男爵明石大將埋葬的日。頂埔(上午)十點半對臺北府衙到三板橋的墓地埋葬。全島逐所在攏佇為著伊開哀悼式來表明悲傷的意思。咱台南長老教會男女各間的學校以及市內的信徒也聚集在太平境禮拜堂開哀悼式。頂埔九點起,宋牧師(Rev. Duncan Ferguson)主理。吟詩,讀聖經,祈禱了就請神學校河野先生(Rev. Kono Masaki)演說。所講大略佇下底:
「明石總督佇10月26日過身(過世)佇伊的本鄉里福岡。今運棺過來臺灣埋葬佇伊的任地。咱大家袂禁得悲傷。因為總督就任才有成年(滿週年)若定,拄拄(剛剛)快要用伊平生的抱負來利益本島,沒打算半路息去(死去);真正是國家的損害。況兼(何況)伊對本島人有真大的同情,對教會也有大體貼。咱更加未禁得受可惜。今總督雖然死,伊的墳墓久長留佇臺灣,實在有深深的意思。願上帝安慰伊一家。也盼望後任的總督會續接伊的腳步是心所願。」
※《台灣教會報》417號。1919年12月p.9 。林茂生記 「明石總督」 白話字。
⭕林茂生,1919年擔任長老教中學校(今長榮中學)教務主任並教授英文,同時在臺南師範學校兼職。192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45年擔任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1947年3月11日,於二二八事件中,被武裝人員帶走並殺害。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英國文學之父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400年10月25日安息
⭕英國文學之父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400年10月25日安息主懷。
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生於14世紀倫敦附近。如果英國在中世紀(通常指5~15世紀)的1,000年中,只能選出一位文壇泰斗的話,非喬叟莫屬。喬叟通曉拉丁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但他不像同時代的作家用拉丁語或法語寫作,而是堅持用英語寫作,這就使他無可置疑地成為中古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代表,被譽為英國文藝復興的奠基人與「英語詩歌之父」、「英國文學之父」。
喬叟以詩歌與小說寫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讓他名揚四方。《坎特伯雷故事集》開篇便說,有30名朝聖者聚在倫敦一家客店,準備去坎特伯雷大教堂。店主自願當嚮導,並提議在途中每人講兩個故事,打發時間。這30人中有騎士、僧侶、侍從、商人、匠人、醫生、地主、農夫、海員、家庭主婦等,各式各樣。他們講的故事,包括騎士探險、愛情、宗教、道德、滑稽故事、動物寓言等。本書也成為後人瞭解中世紀英國社會的唯一便文獻。
喬叟1400年10月25日安息,被埋葬在韋斯敏斯德教堂,這是平民的崇高榮譽,並成為第一個被埋葬在現在稱為詩人角的人。這裡後來也是莎士比亞、彌爾頓、狄更斯等文豪安葬的處所。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1260年10月24日,法國夏特聖母主教座堂落成
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懷伊河備忘錄》(Wye River Memorandum)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1811年10月22日,鋼琴家李斯特出生
2023年10月21日 星期六
民主權利,不會憑空出現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751年10月20日,卡洛林王朝的第一位國王丕平登基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脫北者的援救者金承恩牧師來訪
Yarabba Ssalami - God Of Peace
1720年10月19日,約翰‧伍爾曼(John Woolman)出生
⭕1720年10月19日,約翰‧伍爾曼(John Woolman)出生
1720年10月19日,貴格會牧師約翰‧伍爾曼(John Woolman)出生於新澤西州龍科卡斯。他致力過簡單生活,倡導反對奴隸制和奴隸貿易、虐待動物、經濟不公正和壓迫以及徵兵,為窮人和美洲原住民發聲。從1755年法國和印第安戰爭爆發開始,他敦促抵制稅收,拒絕支援殖民地軍隊。 1772年,伍爾曼前往英國,在那裡他敦促貴格會支援廢除奴隸制。
伍爾曼發表了許多文章,特別是反對奴隸制的文章。 他一生都記著一本日記;這本日記在死後出版,題為《約翰·伍爾曼的日記》(1774年),影響了19 世紀的廢奴主義者,並表現出他對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關心。
自1909年以來這本日記,它被列入《哈佛經典》第一卷,被認為是美國著名的精神作品。 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米爾、詩人威廉·埃勒裡·錢寧和散文家查爾斯·蘭姆等非貴格會教徒也因其散文的力量和清晰度而受到欽佩。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感謝夥伴的推薦
Hong Kong Watch 香港監察
執行長 Benedict Rogers 羅傑斯
香港監察是一個英國非政府組織,總部位於倫敦,宗旨為監察香港人權、自由和法治狀態、促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遵守《中英聯合聲明》中的承諾、推動英國政府履行監察香港的義務責任以及協助推動英國國民取得平權。
愛是永不止息!
英國人權組織「香港監察」拜會國家人權委員會 交流臺港人權議題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1921年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結束共產專制統治的英雄之一,若望保祿二世
⭕1978年10月16日,結束共產專制統治的英雄之一,若望保祿二世獲選為教宗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1582年10月15日,格里曆啟用
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
瑞士宗教改革家伯撒(Theodore Beza)
好療癒!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臺灣女孩日
2023年10月9日 星期一
有「印第安使徒」之稱的大衛.布萊納德,1747年10月9日過世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祈求和平!
以色列
喬治穆勒(GeorgeMuller)
2023年10月6日 星期五
大員小會1643年10月6日第一次小會議事錄
荷蘭的國立檔案館(Nationaal Archief, Den Haag)與印尼的國家檔案館(Arsip National)在公元2000年敲定一項合作計畫,那就是由荷蘭的檔案館支援檔案員前往印尼協助整理收藏在印尼的荷蘭檔案,而整理計畫在2002年發現荷蘭時期的台灣教會檔案。
這些檔案資料在1662年荷蘭人被迫離開台灣之後就靜靜的躺在當時荷蘭殖民當局的檔案中,甚至連十九世紀末以及二十世紀初那些荷蘭教會歷史的研究者都沒有發現這批資料。2002年發現這批教會史料可以算是台灣歷史學界的一件大事。
檔案的內容有三個類別:
第一類,往來書信(Briefwisseling van de Kerkenraed van Tayouan):大員小會(Tayouan Kerkenraed)在1642年3月23日至1660年3月4日間,與巴達維亞小會、阿姆斯特丹中會( Classis van Amsterdam)、威爾希蘭中會(Classis van Walheren)以及台灣長官(gouverneur van Taiwan)的往來書信。
第二類,議事錄:收錄有1643年10月5日至1649年6月的大員小會議事錄(Resolutie van de Kerkenraed van Tayouan)。可惜的是,僅存的小會議事錄不完整,只有1643至1649年,之後的議事錄去向不明。
第三類,商業文書:1662和1663年年的商業簿記(het Negotieboek)的摘錄。
圖:台灣最早的教會議事錄
2023年10月5日 星期四
1935年10月5日,巴克禮牧師紀念日
2023年10月4日 星期三
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2023年10月3日 星期二
1692年10月3日,塞勒姆審巫案(Salem witch trials)終止
塞勒姆審巫案(Salem witch trials)
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1925年10月2日,英國發明家貝爾德發明電視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普世聖餐主日(World Communion Sunday)
⭕普世聖餐主日 (2023.10.1)
每年10月第一主日為「普世聖餐主日」,緣起1933年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為謀求世界和平,免於人類滅亡的危機,於是美國長老教會1940年發起呼籲邀請世上所有的基督教會,應不分彼此,團結一致,認罪悔改,為即將發生的殘酷戰爭,祈求上帝的憐憫。同時鼓勵普世的基督教會,能夠透過聖餐禮拜,展現出普世合一的信仰表現。
在普世聖餐主日,我們與普世教會合而為一,誠心誠意為世界和平祈禱,求主憐憫,使人心得以改變,停止暴力行為,促進主的愛心、憐憫與和平,更要學習耶穌犧牲捨己的精神。我們一同記念主基督為我們犧牲,拯救我們脫離罪惡,赦免我們的罪。我們禱求「救我們脫離凶惡」,不只是自己,更為他人、為在世上受苦的人祈禱,成為別人的安慰;不是仇敵,而是朋友;彰顯公義,使仇恨轉化成饒恕。
📖 Ki-tok chhiok-chìn lán ê hô-pêng; I ū hō͘ Iû-thài-lâng kap Gōa-pang-lâng chiâⁿ-chòe chi̍t ê. I ēng ka-kī ê seng-khu thiah-húi kā in keh-khui ê chhiûⁿ, siau-tû in tiong-kan ê te̍k-tùi. (Í-hut-só͘ su 2:14)
📖 基督促進咱的和平;伊有互猶太人及外邦人成做一個。伊用家己的身軀拆毀給𪜶隔開的牆,消除(亻因)中間的敵對。(以弗所書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