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

1943年1月31日,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逝世80週年紀念

賴和1894年5月28日在彰化出生,九歲就讀私塾,開始接受漢文教育,十三歲進入小逸堂學習漢文經典與四書五經,出生於馬關條約割臺前一年的他,自小就身處於時代的夾縫中,與許多臺灣人同樣面臨著認同的困擾。

賴和14歲(明治42年,1907)拜黃倬其先生,在小逸堂學習漢文,舊文學根柢深厚,奠定他日後寫作的坦途。16歲(1909年)考進台北總督府醫學校(後來的「台大醫學院」),杜聰明、翁俊明等,都是他的同班同學,蔣渭水則是低他一屆的學弟。賴和畢業後輾轉回到家鄉開設醫院,也開始了白天看病,晚上寫作的生活。

作為一個醫生,他表現對窮苦病人的真誠關懷,除了減免醫藥費,還經常贈送昂貴的藥品,有著「和仔仙」的美稱;作為一個文學家,他提攜後進,促進小說、散文、詩等文體臻於成熟,也嘗試使用臺語及中國白話文於創作中。

大正10年(1921)10月1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謀臺灣社會、文化之發展,賴和也參與其中、被選為理事,往後更投入講演、《台灣民報》編輯工作;大正12年(1923)12月因投入臺灣文化協會的活動,在「治警事件」中第一次入獄。

賴和,終其一生,以醫術救治人的肉體,以文學剖析臺灣被殖民的諸多面向,可以看到不同性別、階級、種族的身影,其文學作品採「寫實主義」的手法,啟蒙、左翼、抵抗性、反殖民、本土,皆可從賴和的文學中窺見其身影,表現濃烈的臺灣民族情感與人道關懷,還有對殖民和威權的永恆抵抗,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延伸閱讀:賴和文教基金會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1年1月30日,是臺灣人第一次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提出。

蔡培火1906年至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就讀,後來在阿公店公學校、臺南市第二公學校任教。明治維新功臣,也是日本自由民權運動家的板垣退助來台推動同化會主張人人同等,1914年(大正三年)蔡培火加入同化會;1915年,同化會遭解散,蔡培火也被迫離開教職。這段時間,他了解到台灣被日本統治後,因語言的障礙與政令的不平等,文化知識越來越落後,所以極力推展長老教會的白話字(羅馬拼音),閱讀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得知普世消息與新知。

1916年4月,在林獻堂的資助下前往日本留學,並考上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二部(物理化學科)。

1917年結識植村正久牧師接觸到日本無教會主義加入查經班,並於1920年4月25日於日本東京富士見町教會受洗。富士見町教會極為開放,接納臺人在此集會與活動,植村牧師亦為臺人介紹日本重要官員、議員,更安排林獻堂、蔡培火晉見原敬總理大臣。植村正久牧師也是上與二郎牧師的恩師,因此上牧師與蔡培火也成為莫逆之交,上牧師對蔡培火的臺灣民族運動更是不惜大力的支持。

1921年1月30日林獻堂等人在植村牧師的協助下,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書》送交日本帝國議會。


圖:1923年2月22日,第三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委員林獻堂、蔣渭水、蔡惠如、蔡培火、陳逢源等抵達東京火車站,受到東京臺灣留學生熱烈歡迎。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第一次蘇黎世辯論(the first Zurich Disputation)

第一次蘇黎世辯論(the first Zurich Disputation)

1523年1月29日,第一次蘇黎世辯論(the first Zurich Disputation)在蘇黎世的市政廳舉行。

1523年1月29日,第一次蘇黎世辯論(the first Zurich Disputation)在蘇黎世的市政廳舉行。在六百多名議員、神職人員面前,瑞士改革家烏爾里希·慈運理(Ulrich Zwingli)發表《六十七條》(Sixty-Seven Articles),以聖經的權威取代教會傳統的權威,抨擊教皇制度、聖徒崇拜、彌撒、朝聖、教士獨身制、贖罪卷、苦行、以及煉獄等種種信仰偏差問題。在這次辯論中,慈運理大獲全勝,並在邦議會的支持下,開始了全面性的宗教改革。同年10月的第二次公開辯論中,慈運理抨擊天主教彌撒儀式,並率眾清除教堂中一切的陳設與裝飾。



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加爾各答第一位聖公會主教

加爾各答第一位聖公會主教
托馬斯·範肖·米德爾頓(Thomas Fanshawe Middleton)

1769年1月28日,托馬斯·範肖·米德爾頓(Thomas Fanshawe Middleton),印度加爾各答第一位聖公會主教,在英格蘭出生。

米德爾頓(Thomas Fanshawe Middleton)出生於英格蘭德比郡的凱德爾斯頓,是凱德爾斯頓校長托馬斯·米德爾頓的兒子,在基督醫院接受教育。然後他去了劍橋的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畢業時在英格蘭教會被任命為神職人員。曾在庚斯博羅 ( Gainsborough, 1792)、坦索 (Tansor, 1795)、拜瑟姆 (Bytham, 1802)、林肯 (Prebendary, 1809)等地牧師,亨廷頓副主教 (Archdeacon of Huntingdon) 和聖潘克拉斯 (St Pancras) 牧師。

1814年,米德爾頓成為印度加爾各答的第一任主教。這個教區不僅包括印度,還包括英國東印度公司(EIC)的整個領土。當他到達印度時,他發現他不被允許按立印度人為神職人員,所有的按立都需經過倫敦 EIC 執行。於是,他在加爾各答創立了主教學院(Bishop's College,亞洲宣教士培訓學院的前身),招收印度的印度人與英國人作為神職人員。

米德爾頓於 1822年7月8日在加爾各答死於中暑,並被安葬在當時的加爾各答大教堂聖約翰教堂的祭壇下。



圖:印度第一位聖公會主教米德爾頓,主教學院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

1月27日「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2005年11月1日,聯合國通過決議文,將1月27日訂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以紀念在二戰期間,遭到德國納粹殘害的猶太人和其他種族的人民。之所以選定1月27日,理由是在1945年,蘇聯軍隊首先攻進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Birkenau),才讓納粹實施種族滅絕的犯行曝光。
今天我們也不要忘記現代版的集中營,正在中國的「新疆再教育營」重現當年的邪惡。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白水溪教難

 白水溪教會,甘為霖牧師遭難80週年紀念碑

⭕1873年1月26日,白水溪教難

白水溪教會位於白河水庫旁,在今天臺南白河區,舊稱「店仔口」,居民以平埔族中的洪雅族哆囉嘓社(荷蘭時期文獻Dorcko)為主,1872年基督教傳入。1872至1873年之間,白水溪教會的信徒不參與民間宗教祭典,並拒繳祭典費用,因而遭騷擾、迫害,有信徒被搶走耕牛、毆打,以致有近半數的信徒重返民間信仰。此外,有些平埔族人接受基督教信仰後,開始抗拒當地豪強吳志高的剝削,動搖吳志高在當地的社會勢力。

1873年1月26日吳志高以禮拜堂影響其風水,對教會表示不滿,因而有教徒的房屋被燒毀,牛隻和財物被偷,而且有信教的老婦人被刺成傷。甘為霖牧師聞訊前往瞭解,當晚在教會宿舍睡覺,半夜被喊叫聲音吵醒,禮拜堂及宿舍屋頂也著火了。外面有吳志高的黨徒面塗黑漆,拿大刀矛槍包圍在等候人出來。甘牧師以為黨徒會對外國人客氣,曾試圖奔出,但有矛槍逼過來,只好用棉被披在手臂上。雖然他警告英國領事會要求處罰,但刀槍插到棉被,退入房問,有一支矛槍針對插胸部,只差一寸距離而停,另有一支矛槍砍到他的腳。火愈燒愈旺,熱及煙難受,而黨徒打碎窗欲來燒床,最後甘牧師再一次試奔出門,心想一定會死刀茅之下,但此時忽然起風,火與煙都轉右向,黨徒忍不住火煙燻,也都衝向右邊過去。甘牧師只穿一件睡衣,跳出門,向左跑,越過牆,躲在溝裡,而夜晚寒冷無情。看到遠處有持火把的人移動,狀似搜查,他不敢站立走,俯伏爬到附近山上躲藏,在那裏等到黨徒離去。傅道師(標天才)到快近天亮時找到甘牧師,就拿一件褲子給他穿,與他一起趕山路到嘉義去見知縣請求保護。

嘉義知縣替吳志高求情,僅監禁其同黨,賠銀150兩新建「岩前教會」和解,因此有了「火燒白水溪,起岩前來賠」之俗諺。但紛爭並未因此結束,1877年3月今東山鄉吉貝耍的盲人信徒溫旺被殺,同年12月吉貝耍禮拜堂被毀。甘牧師尋求英領事Frater協助,堅決要求官方善處。最後嘉義縣重開公審,所有兇手判刑,總爺被降級處分,而吉貝典禮拜堂得賠款新建,並嚴飭保護教會。





2023年1月25日 星期三

Pliny the Younger

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的調查報告,首次承認基督徒與猶太教是不同的

公元98年1月25日(傳統日期),羅馬帝國皇帝涅爾瓦(Emperor Nerva)突然去世,圖拉真(Trajan)即位。

圖拉真採取了有效而溫和的手段改善弊政,以皇帝的個人收入在各地設立貧兒補助金(Alimenta),用以養育貧苦無依的孤兒。但他也興戰,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至最大,東起兩河流域,西達不列顛的大部分地區,南至埃及、北非,北抵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達基亞。

公元110年,他要求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調查被視為「異端邪說」的基督教。小普林尼在執行調查時,因無法找出基督徒有違法的情況而不得不上報皇帝圖拉真,以求定奪。小普林尼在報告裡指出這個信仰已經廣泛傳播,遭受許多迫害,並首次承認基督徒與猶太教是不同的。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臺灣決議案 (Formosa Resolution)

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提出「臺灣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緊急出兵協防臺灣及澎湖

第一次臺海危機後,1955年1月24日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咨文國會,提出「臺灣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授權美國總統緊急出兵協防臺灣及澎湖。

1950年6月25日北韓朝鮮越過北緯38度入侵韓國,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在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下,封鎖臺灣海峽防範中共入侵臺灣。1954年9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在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建議下,邀請法國、澳洲、紐西蘭、泰國、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八國組成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建立東南亞區域聯防,防堵中共擴張的野心。東南亞公約組織成立後,美國又與日本、韓國簽訂安全條約,共同抵禦中共。就在此時,中共反對美、日、韓,東南亞公約組織的圍堵,(1954)9月3日發動對金門的砲擊,五小時之內發射六千多發砲彈,史稱「第一次臺海危機」又稱「九三砲戰」。

1955年1月24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咨文國會,,提出「臺灣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授權美國總統緊急出兵協防臺灣及澎湖。根據舊金山和約臺灣及澎湖屬於戰後聯軍託管地位。

1958年8月23日,爆發第二次臺海危機又稱為「八二三砲戰」,接連著44天,中共發射了將近四十八萬顆砲彈。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親自訪問臺灣。





2023年1月23日 星期一

Hohenzollern dynasty

霍亨索倫城堡,霍亨索倫王朝的宮廷

1920年1月23日,荷蘭政府拒絕了盟軍引渡德國前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 II)的要求,威廉二世自 1918年11月以來一直流亡荷蘭。

到 1918年11月上旬,同盟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各條戰線上節節敗退。德皇正在比利時度假小鎮斯帕的德國軍隊總部,他很快接連收到柏林的勞工騷亂、帝國海軍內部的兵變以及看起來像是德國全面革命開始的消息。 似乎從四面八方都傳來了和平、改革和罷免德皇的呼聲。威廉二世被告知,戰爭結束後,德國總參謀部將返回德國,但不會保護他免受內部對手的攻擊。

面對缺乏支持,德皇同意於 1918年11月9日退位。此後不久,霍亨索倫王朝(Hohenzollern dynasty)最後一位大君主威廉從斯帕前往荷蘭,再也沒有回到德國領土。

1920年1月,威廉在凡爾賽條約簽署後由同盟國匯總並公佈的所謂戰犯名單中名列前茅。在年輕、意志堅強的威廉明娜女王(Queen Wilhelmina)的領導下,荷蘭拒絕引渡他進行起訴,威廉留在荷蘭,並在多恩市定居。 1920年晚些時候,他的兒子約阿希姆 (Joachim) 自殺,個人悲劇發生了。奧古斯塔 (Augusta)、他的妻子和七個孩子的母親僅在一年後就去世了。1922年,威廉再婚並出版了他的回憶錄,說明他是清白的,他沒有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意圖。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重洗派 (Anabaptist)

康拉德·格列伯(Conrad Grebel)

1525年1月21日,「重洗派(Anabaptist)」運動的誕生
1525年1月21日,康拉德·格列伯(Conrad Grebel)在蘇黎世的六人秘密聚會中為神父喬治·布老洛克(George Blaurock)重新洗禮,這次聚會被視為「重洗派(Anabaptist)」運動的誕生。
康拉德·格列伯(Conrad Grebel)本是慈運理(Ulrich Zwingli 的學生),他的父親是蘇黎世市議會的成員,他於1521年跟隨慈運理研究新約希臘文並參與瑞士的改教運動。
格列伯與他的夥伴否認嬰兒受洗的效力,他們提倡人應該按自己的意志選擇信仰上帝,經歷靈性重生的經驗,表現在聖潔的生活上並作成人信徒的洗禮,而不是一出生便接受小兒受洗。甚至主張小兒洗禮無效,而要求「重洗」。也因此與當時天主教會、宗教改革家產生神學的衝突,甚至被迫害。
重洗派信徒四散各地,1536年,荷蘭天主教神父門諾西門(Menno Simons)加入重洗派運動。25年間,他寫了24本書和小冊子,整合分散甚至混淆的重洗派信徒。他教導因信得救、聖經是信仰和生活獨一的權威,反對以教會的傳統為權威的基礎,倡導自由教會、效法基督的愛、不以惡制惡、弟兄相交式的教會和忠心順服基督等。從此他的跟隨者就被稱為門諾派。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伊莉莎白醫師(Dr. Mrs. Elizabeth Christie Ferguson)


1901年1月17日,伊莉莎白醫師(Dr. Mrs. Elizabeth Christie Ferguson)逝世紀念
伊莉莎白(Dr. Mrs. Elizabeth Christie Ferguson)1868年4月3日出生於蘇格蘭格拉斯哥。從小天資聰穎,24歲以第一名完成學業,並取得蘇格蘭的「三重醫學學位」(同時擁有內科、外科、藥師執照),也是蘇格蘭第一位獲得此一殊榮的女性醫師。
伊莉莎白來到臺灣後,先花了一年在臺南學習臺語,並在這段期間和宋忠堅牧師(Duncan Ferguson)相識,1892年1月9日於香港舉行婚禮。熱衷於基督信仰與宣教使命,兩人婚後以臺南為中心,全心全意進行醫療宣教工作。是臺灣第一位現代醫療女性醫師。
伊莉莎白醫師對於醫療工作十分投入,為了幫人接生,不管地方多麼偏遠、時間是三更半夜或是一大清早,她總是提著油燈就走路出門看診,並且一切醫療藥物都是免費提供,竭盡所能照顧病患。
1893年6月4日她和宋忠堅牧師的第一個女兒Hazel Lombay Ferguson,中間名以Lombay(小琉球)紀念她出生的地點,也可以看出夫婦兩人即使在即將迎接新生命的情況下,也不停止在各地的醫療宣教工作。1894年10月11日,她在臺南生下二子Ian Grant Ferguson。
1896年,她染得嚴重疫病,並與丈夫回蘇格蘭安養治療,又於家鄉產下三子Graeme Douglas Ferguson。1898年,她和丈夫帶著孩子再度前往臺灣。此後,她更加積極投入醫療志業,不分晝夜為人接生,並因此經常廢寢忘食;當時,英國女傳教士協會(Women's Missionary Association)除每年捐款補助她給患者的藥物費用外,也計畫為她募款設立婦女醫院。
1900年12月,她在某次前往木柵(今高雄內門)途中再度染上重病。返回臺南府城後,她食欲不振並出現嘔吐症狀,身體因而日漸虛弱。後來,她經新樓醫院安醫師(Dr. David Anderson)與築山揆一醫師會診,但仍未見好轉。1901年1月17日,伊莉莎白醫師在新樓醫院病逝,享年33歲。她在臺九年間救治了數萬患者,送葬途中,受過幫助的民眾夾道哀悼,長長的送葬隊伍也表示對伊莉莎白醫師深深的感謝和懷念。原本葬於臺南府城的拱辰門外,1940 年遷往南山公墓。
宋忠堅牧師在安葬妻子後,將子女全數送往她的娘家,復繼續回來臺灣從事宣教工作。期間宋忠堅牧師曾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治學嚴謹,深得敬佩。一直到1921年因病退下宣教工作,回蘇格蘭休養,旋即於1923年3月15日病逝。長女Hazel接續父母的棒子,以護理工作在教會醫院服務,奉獻一生。
2015年,麻豆新樓醫院新大樓完工,院方將院內禮拜堂命名為「宋伊莉莎白紀念禮拜堂」。

延伸閱讀:
⭕《為愛遠航:伊萊莎牧師娘的故事、宋伊莉莎白醫師的故事》(台英華三語繪本)Eliza Caroline Cooke、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
作者:Jenny Jamieson
譯者:Tân A-pó、Ling-I Jessica Su(So Lêng-gî)、Robert R Redman(周長志)
繪者:Boris Lee(Lí Sîn-hô)
⭕劉漢鼎,〈為愛燒盡—台灣第一位現代女醫宋伊莉莎白醫師〉
⭕甘為霖,《素描福爾摩沙》





2023年1月16日 星期一

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先驅森丑之助

1877年1月16日,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先驅森丑之助誕生
日本領台初期,臺灣全島各處仍時時爆發抗日事件,為了安全起見,臺灣總督府特別頒布「渡航內地人取締規則」,禁止一般日本國民來臺灣。能在臺灣從事調查研究工作的,除了軍、公任務在身者,還有幾位自動請纓透過軍職而來的,如田代安定、森丑之助、伊能嘉矩等,多屬於為實踐理想可以不顧性命的豪傑型人物。
森丑之助又名森丙牛,他憑藉著過人的毅力,扭轉他在客觀條件上的種種劣勢:首先,他努力學習各族原住民的語言,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即精通各族語言,並先後出版了排灣蕃語集、阿眉蕃語集、布農蕃語集、太魯閣(東部泰雅)蕃語集、扥洛庫(西部泰雅)蕃語集等,成為早期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最佳的蕃語實用範本。[註:當時著作用詞]
森丑之助所倚仗的,其實只是誠心而已,他完全尊重山地部落的信仰與習俗,以對待朋友的真誠對待所有的原住民,而他的誠心也獲得相同的回報。山上的消息傳遞非常快,只要他進入某一個部落的勢力範圍,蕃人立刻奔走相告:「好朋友Mori(日語「森」的發音)來了!好朋友Mori來了!」甚至鄰近的部落也派人翻山越嶺前來相見。森丑之助贏得「台灣蕃通」、「台灣蕃社總頭目」的稱號也由此而來。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館長山中樵說:「森丙牛長期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盡力,尤其對蕃人民族志標本的蒐集與陳列,貢獻特別大。」臺北帝國大學教授素木得一雖然討厭森丑之助,也不得不承認:「現在博物館所展示的蕃人民族誌標本,幾乎全是森氏一人所蒐集的。」植物學家佐佐木舜一更率直地說:「臺灣總督府所有珍貴的高山植物標本,完全是森君一人冒著生命危險採集來的。早田氏有關臺灣高地植物誌,以及臺灣植物誌的巨著,主要是來自森氏的資料。臺灣的高山植物,冠上森氏的學名非常多,森氏的英名將永遠留存於臺灣學界!」

延伸閱讀:森丑之助,《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楊南郡翻譯。



2023年1月15日 星期日

植村正久牧師、李登輝總統

植村正久牧師、李登輝總統

1月15日是二個重要人物的冥誕
植村正久牧師1858年1月15日生
李登輝總統1923年1月15日生
蔡培火1916年4月,在林獻堂的資助下前往日本留學,並考上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理科二部(物理化學科)。他在1917年結識植村正久牧師接觸到日本無教會主義加入查經班,並於1920年4月25日於日本東京富士見町教會受洗。富士見町教會極為開放,接納臺人在此集會與活動,植村牧師亦為臺人介紹日本重要官員、議員,更安排林獻堂、蔡培火晉見原敬總理大臣。植村正久牧師也是上與二郎牧師的恩師,因此上牧師與蔡培火也成為莫逆之交,上牧師對蔡培火的臺灣民族運動更是不惜大力的支持。在植村牧師的推薦下,上與二郎牧師前來台北擔任幸町教會(台北濟南教會前身)牧師。
李登輝思想的啟蒙者新渡戶稻造也是一位基督徒,也是屬於日本無教會主義者,1901年他來臺灣時,曾在日本台北基督教會(幸町教會前身)聚會。而植村牧師早在1894年〈基督教と武士道〉與 1898 年〈基督教の武士道〉以歐洲教會之騎士道精神論述過基督教與武士道,他的論述更啟發新渡戶稻造在1899年著作《武士道》一書,闡述一個受過基督教洗禮之新的武士道。

訪談回顧
https://youtu.be/VaUloS6fFzA
李前總統特別專訪-走過信仰恆河(上)
-- 新眼光電視台
https://youtu.be/IBC0mnrPimQ
李前總統特別專訪-走過信仰恆河(下)
--新眼光電視台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紅皮新約聖經被沒收

【紅皮新約聖經被沒收】
1975年1月14日接任行政院長不久的蔣經國下令警總派出三百名憲兵和警察包圍聖經公會沒收二干二百本聖經,這版聖經是長老教會和天主教會以羅馬拼音聯合翻譯的台語聖經,俗稱「紅皮新約聖經」。在羅馬教廷及世界聖經公會聯合會主席專程來台灣向當時(中華民國)總統嚴家淦抗議。但地方教會禁止講母語、聖經被沒收仍有發生,在這種逼迫下,也醞釀出1977年8月16日發表一篇「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震撼中國國民黨統治當局的《人權宣言》之背後要素。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新教第一本讚美詩

「新教第一本讚美詩」1501年1月13日出版
1501年1月13日,被稱為「新教第一本讚美詩」(The First Protestant Hymn Book)在布拉格印刷。這是基督教第一本白話讚美詩(通用語言),包含 89 首摩拉維亞方言(捷克語)詩歌。在此之前,教會官方語言僅採拉丁文,僅由羅馬天主教堂的拉丁語「專業人士」吟唱,沒有會眾吟唱聖歌。
這一本摩拉維亞通用讚美詩是布拉格的盧克主教(Bishop Luke of Prague,1460–1528)受到揚·胡斯(Jan Hus,1369–1415)影響而編輯,並於1501年1月13日發行。
讚美詩集包括 89 首摩拉維亞方言,其中一些是揚·胡斯(Jan Hus)所創作的。摩拉維亞教會幫助人民得以恢復用可理解的語言,進行會眾吟唱詩歌的禮拜。最初的讚美詩中提倡的主要教義問題之一是聖餐不應該僅限於神職人員,一般信徒也應該是參與者。
原始的摩拉維亞讚美詩為其他語言的讚美詩的出版鋪平了道路,而且摩拉維亞教會的要理問答《給孩子們的問題》首先是波西米亞語版本,後來是德語版本。更影響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使用方言來閱讀聖經、吟唱聖詩,編定信仰教育所使用的「要理問答」。



2023年1月12日 星期四

Aelred of Rievaulx

里沃克斯的艾爾雷德(Aelred of Rievaulx)
1167年1月12日,中世紀最著名的虔誠作家之一的盎格魯撒克遜里沃克斯修道院(Rievaulx Abbey)院長艾爾雷德 (Aelred) 去世。
里沃克斯修道院是屬於熙篤會(Cistercenses)。熙篤會是一個天主教修會,遵守聖本篤會規,但是反對當時的本篤會,屬於修道院改革派。主張清規森嚴,平時禁止交談,故俗稱「啞巴會」、「清規會」。熙篤會主張生活嚴肅,重個人守貧,終身素食,夜間默想耶穌救恩,每日凌晨即起身讀經、祈禱。他們在黑色修士袍裏,穿上一件白色會服,所以也被稱作「白衣會」、「白衣修士」。
艾爾雷德寫了幾本關於靈性的有影響力的書:
Speculum caritatis《慈善之鏡》寫於他修道院生活的早期。艾爾雷德對聖經的深刻了解、他對弟兄們的喜悅以及他對基督的愛從每一頁中都閃耀著光芒。因為上帝的本性就是愛,正如聖經告訴我們的,將我們的愛導向上帝——愛使我們符合因罪而失去的上帝形象。
De spiritali amicitia《論屬靈友誼》寫於他修道院生活的晚期,艾爾雷德繼承了基督教論友誼的傳統,同時汲取了古羅馬作家西塞羅(Cicero)《論友誼》的精髓,又糅合了中世紀的修道主義以及他的個人經驗,向讀者有條不紊地講述了基督徒建立屬靈友誼之道。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全島圖書館週

 1932年1月11日,臺灣總督府實施第一回「全島圖書館週」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之前身「臺灣文庫」於1901年1月27日開館,採取會員收費制,是臺灣圖書館的起始。臺灣總督府1914年4月13日,以敕令第六十二號公布「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官制,籌設公辦圖書管,1915年8月9日正式開館,地點位於博愛路與寶慶路口,今博愛大樓。

1922年8月,實施館外出借圖書。另於1916年7月1日,開設兒童閱覽室陳列兒童閱覽圖書。1922年9月,實施巡迴書庫活動。臺灣總督府圖書館於1928年12月與臺北放送局(今中國廣播公司前身)合作並開播閱讀節目。

臺灣總督府為喚起人民讀書興趣及養成讀書習慣、優良圖書的普及、瞭解圖書館使命和既設圖書館的利用、促進圖書館及學校文庫新設的機制。於1932年1月11日至17日,實施「全島圖書館週」,1932年到1945 年止,共舉辦 11 回圖書館週,其活動之實施,利用各種方式(如演講、展覽等)引起民眾注意,並且激發其利用圖書館的動機,從而產生閱覽興趣。

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15-1945)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William Laud

坎特伯里大主教威廉·勞德(William Laud),1645年1月10日被斬首
威廉·勞德(William Laud 1573年10月7日-1645年1月10日)在1633年至1645年間擔任英格蘭坎特伯里大主教一職,勞德大主教知道英格蘭是一個不完整的新教國家,所以他故意恢復了一些天主教的禮儀與教條。
清教徒的宗教改革遇到重大阻擋,清教徒不願意到國教派掌握的教堂禮拜,但不去教堂的後果就是罰款。這些人寧願繳交罰款了事。但更進一步的是,勞德大主教想讓教會重新成為英格蘭的大地主,讓人深深感覺到,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Charles I, King of England)在背後支持勞德大主教,好像企圖把英國改回成天主教國家。甚至將英格蘭所行的宗教稅、罰款、教條等推及至蘇格蘭。導致蘇格蘭教會(長老教會)的大反抗,蘇格蘭人不會這樣就範,他們長期生活在環境惡劣的高地,性格強悍,要讓他們屈服簡直是癡心妄想。蘇格蘭人決定發揮他們反抗暴政的傳統,再一次奮起對抗英格蘭人。之後爆發的英國內戰(English Civil War)打了九年。而勞德大主教被以企圖篡奪王權,導致他在英國內戰中被以叛亂罪被斬首。



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

聖女貞德(Saint Joan)

年輕的農家女孩,抵抗入侵者的典範~聖女貞德(Saint Joan)
1431年1月9日,聖女貞德(Saint Joan)在魯昂受審判。

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貞德帶領法蘭西王國軍隊對抗英格蘭王國軍隊的入侵。在她13歲時的一日,在村後的大樹下遇見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從而得到「天主的啟示」,要求她帶兵收復當時由英格蘭人佔領的法國失地。

1430年貞德被擄,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1431年1月9日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1431年5月30日,因「女著男裝(武裝)」被英國判為異端,被綁在一根木樁上燒死,當時她才19歲。

雖然貞德在天主教會的支持下被英國當局殺害,但他們的決定僅僅在一代人之後就被推翻了。貞德的母親於1455年獲得教宗的許可,對貞德的有罪判決進行重新審查,一年後得到平反。之後,她不僅成為法國人的英雄,還成為烈士,最終成為整個國家的守護者。

直到1909年,貞德被梵蒂岡列為真福,並於1920年冊封為天主教會的聖人。對於一個因異端而被逐出教會並被處決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在聖女貞德去世後的幾個世紀裡,她的故事已成為傳奇。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被一個年輕的農家女孩,抵抗入侵者贏得軍事戰鬥的故事所吸引。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地球自轉日(Earth’s Rotation Day)

1月8日,地球自轉日(Earth’s Rotation Day)
法國科學家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 1819-1868),因為怕血而放棄醫科,將興趣轉向機械發明。他與另一位醫學中輟生投入銀版照相法的改良,拍下最早期的恆星照片。由於星光黯淡,必須用長時間曝光才足以讓恆星在底片上顯影;但因為地球自轉的緣故,結果會得到拖曳成線的星軌圖。
為證明地球自轉,傅科在家從事實驗,他知道繩子要夠長才能顯示出擺盪軌跡的差異,而且為了克服空氣阻力,一開始的機械能要夠大,擺錘要夠重。經過幾次嘗試,終於成功觀察到繩擺逐漸以順時針方向改變擺盪方向。
1851年1月8日,法國皇室要他在萬神殿(先賢殿)公開演示。於是當天在場民眾即使早知地球自轉的事實,但在親眼目睹長 67 公尺的鋼絲吊掛著 28 公斤重的擺錘,以每 16 秒往返一次的速度緩慢沉重地來回擺動並且逐漸改變方向時,還是不免屏息讚嘆:地球真的在轉動啊!
這項實驗一炮而紅,傳遍各地;世界各國也紛紛架起傅科擺,公開供民眾參觀。而傅科為了使地球自轉的實驗不受限於特定場地,在第二年改用陀螺儀(此名詞即他所創)演示,並指出可作為一種定向裝置。
延伸閱讀:


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亞他那修(Athanasius)

亞他那修(Athanasius)
公元367年1月7日,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他第39封書信(Festal Letter 39)中,明確列出新約27卷為聖經正典,是完整新約正典的最早記載。
亞他那修(Athanasius)又稱「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或「大聖亞他那修」,是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在世時,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中,他批判亞流主義,最後確立了聖子耶穌和聖父上帝是同本質和同等的神學見解,為正統基督教教義三一論的發展奠下歷史性基礎。
其實,亞他那修曾數次受教會譴責,而遭流放。不過因博得同情而獲復職。亞他那修晚年因抨擊君士坦丁大帝的作為,而遭到貶黜和流放。在公元363年,放逐令被取消,再次復職。在他死後,他的神學主張在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得到全面認同。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主顯節(Epiphany)

主顯節(Epiphany)

主顯節的時間推算是聖誕節後第十二日,即一月六日。有文獻記載的是從385年伯利恆及耶路撒冷教會開始慶祝。主顯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向世人(外邦人)顯現的節日,那日東方博士來到嬰兒耶穌的馬槽前獻上黃金、乳香、沒藥。一月六日隨後共有六個主日,強調在此期間,信徒要加倍奮發傳揚福音,促使基督的光普照世界。

主顯節除了紀念耶穌接受外邦人(東方博士)的敬拜,也紀念耶穌的受洗、成長、被上帝與聖靈充滿開始的傳道生涯,甚至相傳耶穌在迦拿第一次行神蹟也在此日。



相片:陳銘德執事提供

2023年1月5日 星期四

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

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

1066年1月5日,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c. 1003-66)去世,他是唯一一位被羅馬天主教會封為聖人的英國國王。威斯敏斯德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西敏寺)的建造者,他於1月6日被安葬在那裡。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Solomon Northup

 ⭕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被綁架為奴隸,1853年1月4日重獲自由。

所羅門·諾瑟普( Solomon Northup,生於7月10日,約 1807-1808 年)是一位美國廢奴主義者,也是回憶錄《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 )的作者。他是一名來自紐約的自由出生的非裔美國人,是一名獲得自由的奴隸和一名自由的有色人種女性的兒子。Northup 是一名農民和專業小提琴家,曾是紐約州華盛頓縣的地主。1841 年,他獲得一份旅行音樂家的工作,並前往華盛頓特區(那裡的奴隸制是合法的);在那裡,他被下藥、綁架並被賣為奴隸。他被運往紐奧爾良,被一個種植園主買下,並作為奴隸在路易斯安那州的紅河地區被關押了 12 年,主要是在Avoyelles 教區。在遇到塞繆爾·巴斯之前,他一直是奴隸,塞繆爾·巴斯是在他的種植園工作的加拿大人,他幫助將消息傳到紐約,紐約州法律為釋放被綁架並賣為奴隸的紐約公民提供援助。他的家人和朋友尋求紐約州州長華盛頓亨特的幫助,諾薩普於1853年1月4日重獲自由。他的故事2013年被拍攝為電影《自由之心》(12 Years a Slave, 中文譯名)。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Decet Romanum Pontificem

 《羅馬主教詔書》(Decet Romanum Pontificem)

⭕1521年1月3日《羅馬主教詔書》(Decet Romanum Pontificem)

1521年1月3日,教宗利奧十世(Pope Leo X)發布《羅馬主教詔書》(Decet Romanum Pontificem)將馬丁路德開除教籍。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Holy Roman Emperor Charles V)允許路德有機會在沃木斯會議(the Diet of Worms)上放棄他的信仰,此會議於1521年1月28日至5月25日召開,4月18日馬丁路德出席會議受到公審被要求放棄其主張時,馬丁路德說:「我不能,也不願撤銷任何東西,因為違背良心是不對的,也是不安全的。這是我的立場,我不得不如此。願上帝幫助我。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