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東門國小大屯山健行
東門國小大屯山健行
東門國小高年級學生每年一度的登山健行在今日展開,我今日擔任義工陪孩子去爬大屯山,山高1092公尺。
一早飄著細雨,氣象報導山區陰雨的氣候,因此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為天氣與服事代禱,希望上帝能賜給我們一個無雨、涼爽的天氣。早上7:40在學校操場集合天氣仍是陰雨,感謝主垂聽禱告稍後雨就停歇,我們在8:10前往仁愛路搭車出發,9:50就抵達百拉卡登山步道口,此時氣溫涼爽,太陽雖高照卻不傷人。下車後沿著登山步道1.6公里,走到大屯山山頂民航局導航站。
雖然學校有區分挑戰組和休閒組,但是幾乎都是參加挑戰組,我押隊陪體力不行的學生走,還幫他們背背包。快到山頂時,有一位學生臉色蒼白,要拉肚子。所以, 我就陪他走下山,到中途的一岔路去找掩護…。之後,將那位學生交給設在中途的醫療站,自己再衝向山頂與隊伍會合。
接著,隊伍再從山頂沿著二子坪登山步道走1.85公里,下山往大屯自然公園前進,我仍繼續陪伴脫隊的學生,適時予以鼓勵,終於在中午12:20抵達大屯自然公園,與隊伍會合。大家在自然公園湖畔旁用餐休息到1:50,我發現小朋友的中餐幾乎都是御飯糰,東東和我也是吃御飯糰,大家累翻了,我看小朋友都吃得很少,水倒是喝很多。我攜帶昨晚泡的餅乾紅茶,也喝得差不多了!
接著走1.7公里的二子坪步道到101甲縣道的停車場,此時是下午2:15。延著101甲縣道旁的登山步道,途經氣象局鞍部站,再走1.2公里到百拉卡人車分道入口-陽金公路。這樣的路線剛好繞一個圈。
沿途煦煦微風除去疲憊,芬多精充滿鼻腔,好久沒有流汗的舒暢。有好幾個學生沿途與我聊天,甚至說他們父母與家庭概況。想不到,我那麼容易就讓人敞開內心。 陽金公路就在前方,預計下午3:30就要可以搭遊覽車返回學校。(手機噗)
停車場休息
大屯山1092m山頂就在眼前
東門國小高年級學生每年一度的登山健行在今日展開,我今日擔任義工陪孩子去爬大屯山,山高1092公尺。
一早飄著細雨,氣象報導山區陰雨的氣候,因此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為天氣與服事代禱,希望上帝能賜給我們一個無雨、涼爽的天氣。早上7:40在學校操場集合天氣仍是陰雨,感謝主垂聽禱告稍後雨就停歇,我們在8:10前往仁愛路搭車出發,9:50就抵達百拉卡登山步道口,此時氣溫涼爽,太陽雖高照卻不傷人。下車後沿著登山步道1.6公里,走到大屯山山頂民航局導航站。
雖然學校有區分挑戰組和休閒組,但是幾乎都是參加挑戰組,我押隊陪體力不行的學生走,還幫他們背背包。快到山頂時,有一位學生臉色蒼白,要拉肚子。所以, 我就陪他走下山,到中途的一岔路去找掩護…。之後,將那位學生交給設在中途的醫療站,自己再衝向山頂與隊伍會合。
接著,隊伍再從山頂沿著二子坪登山步道走1.85公里,下山往大屯自然公園前進,我仍繼續陪伴脫隊的學生,適時予以鼓勵,終於在中午12:20抵達大屯自然公園,與隊伍會合。大家在自然公園湖畔旁用餐休息到1:50,我發現小朋友的中餐幾乎都是御飯糰,東東和我也是吃御飯糰,大家累翻了,我看小朋友都吃得很少,水倒是喝很多。我攜帶昨晚泡的餅乾紅茶,也喝得差不多了!
接著走1.7公里的二子坪步道到101甲縣道的停車場,此時是下午2:15。延著101甲縣道旁的登山步道,途經氣象局鞍部站,再走1.2公里到百拉卡人車分道入口-陽金公路。這樣的路線剛好繞一個圈。
沿途煦煦微風除去疲憊,芬多精充滿鼻腔,好久沒有流汗的舒暢。有好幾個學生沿途與我聊天,甚至說他們父母與家庭概況。想不到,我那麼容易就讓人敞開內心。 陽金公路就在前方,預計下午3:30就要可以搭遊覽車返回學校。(手機噗)
停車場休息
大屯山1092m山頂就在眼前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尋找「第二小提琴手」
尋找「第二小提琴手」
黃春生牧師
有一次,有一位記者問世界著名指揮家卡拉揚:「樂團中最難演奏的是哪一個位置?」
卡拉揚回答說:「第二小提琴手。」
記者再問:「為甚麼是第二提琴手?」
卡拉揚說:「因為我可以輕易地找到一堆很傑出的第一提琴手,但要找到一位願意擔任第二提琴手,又充滿熱情的人,卻很困難。這是很可惜的事。一個樂團如果沒有第二提琴,根本沒有和諧的音樂。」
這是一則很耐人省思的小故事,卻說出大學問。
在一個團體裡,誰是最重要?一般的人總是喜歡當頭,很少人喜歡當小角色。就像耶穌的門徒也在爭鬥說:「當你坐在榮耀的寶座上時,請讓我們跟你坐在一起,一個在你右邊,一個在你左邊。」(可十:37)。但是,在一個團體中,總是要有人擔任小角色,這樣,團體才能運轉得恰到好處。如果大家都想要當頭,那個團體大概不需要多久,就會相互嫉妒、惡鬥而瓦解。這種現象在軍隊中最為明顯;如果大家都想當將軍,那誰會是衝鋒陷陣、後援運補的小兵?可是,立大功的,往往是小兵啊!
同樣的,以信仰組成的教會團契裡,如果大家都想當「頭」,福音的事工恐怕就會停擺下來,因為,在基督教會裡真正重要的,不是當「頭」的人,而是自願效法耶穌基督取奴僕的精神,蹲下去「替人洗腳」。因此,耶穌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約十三:14-15)。
我們教會經常會舉辦社區宣教活動,能使這些活動順利推行出來,不僅需要手持麥克風的講師或主持人,同時也需要許多人默默地花時間與精神去籌畫,才能使活動達到最好的效果;且周詳的企畫和同心的互助,更是支撐著手拿麥克風的人,如此更可使他穩健地站在講台而不用擔心。
回顧今年,在四月我們舉辦過「福音主日」,五月在社區活動中心舉辦「母親節的親子聯歡會」,六月甚至有許多松年與婦女以「包粽子」來服務大家,第一期「小天使兒童合唱團」成功的推展和發表。在七、八月我們也舉辦為期七周全天的「暑期兒童快樂營」並派出「青年福音隊」前往嘉義番路教會服事,而在八月我們在中正堂舉辦「平安大放送-心靈佈道會」,九月有二百多人參加「全教會生活營」迄今。這些事工的背後,就是有許多人願意成為「第二小提琴手」,也因此配合度越好,成功率越高,效果越佳。
在一間教會裡,大家可能會把牧師看成是「第一小提琴手」,也幾乎每次活動結束時,就會有人對我說的:「牧師啊,辛苦啦!」這和每一場交響樂團演奏結束後,指揮通常會在聽眾熱烈的掌聲中,邀請「第一提琴手」站起來接受讚賞一樣。但是,請不要忘記,如果沒有其他「第二提琴手」和其他樂師們的全心全力心配樂,即使有「第一提琴手」使盡地完成他的傑出手藝,恐怕也會狀況一大堆,最後,不但沒贏得掌聲,反而是噓聲四起。同樣地,我們教會這些對內或是對外的事工得以推行,若沒有大家全力的配合,我這個當牧師的,就算是把命都用上了,也無法為福音達到任何的成效。
十月二十日我們將進行「執事提名投票」,十月廿七日也將舉行會員和會舉行「長執選舉」,希望我們為此事代禱,讓聖靈感動我們,得以選出合主差派的僕人。對一間教會來說,長老、執事確實是很重要,因為他們和牧師、傳道師一樣,也是帶有教會正式「職分」的服事者。有的人會把當牧師或長老看成是「第一提琴手」,或是「主角」,無論你怎樣看長老、執事的角色,如果大家沒有好好扮演「第二提琴手」的角色,就算有通天本領的長老、執事和牧師,教會的福音事工也會一團糟,甚至會停擺。因此,我們不要認為選出長老、執事之後,一切的服事都「丟」給他們去做就好;反而,這些帶有職分的同工,他們最為需要的乃是大家同心合意為他們代禱,多給他們多一分鼓勵,在服事上多分擔他們的工作。
近日各團契也選出會長等同工,同樣地,他們也無法獨撐大局,他們也需要更多的「第二小提琴手」,需要更多人學習耶穌「甘願」的服事態度參與其中。
過去的一年若是你無法參與教會或團契的服事,牧師盼望在十二月待降節期,一個新的教會年度開始之前,你可以再次向主耶穌來決志,說:「我願意成為福音事工的第二小提琴手」。
黃春生牧師
有一次,有一位記者問世界著名指揮家卡拉揚:「樂團中最難演奏的是哪一個位置?」
卡拉揚回答說:「第二小提琴手。」
記者再問:「為甚麼是第二提琴手?」
卡拉揚說:「因為我可以輕易地找到一堆很傑出的第一提琴手,但要找到一位願意擔任第二提琴手,又充滿熱情的人,卻很困難。這是很可惜的事。一個樂團如果沒有第二提琴,根本沒有和諧的音樂。」
這是一則很耐人省思的小故事,卻說出大學問。
在一個團體裡,誰是最重要?一般的人總是喜歡當頭,很少人喜歡當小角色。就像耶穌的門徒也在爭鬥說:「當你坐在榮耀的寶座上時,請讓我們跟你坐在一起,一個在你右邊,一個在你左邊。」(可十:37)。但是,在一個團體中,總是要有人擔任小角色,這樣,團體才能運轉得恰到好處。如果大家都想要當頭,那個團體大概不需要多久,就會相互嫉妒、惡鬥而瓦解。這種現象在軍隊中最為明顯;如果大家都想當將軍,那誰會是衝鋒陷陣、後援運補的小兵?可是,立大功的,往往是小兵啊!
同樣的,以信仰組成的教會團契裡,如果大家都想當「頭」,福音的事工恐怕就會停擺下來,因為,在基督教會裡真正重要的,不是當「頭」的人,而是自願效法耶穌基督取奴僕的精神,蹲下去「替人洗腳」。因此,耶穌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應該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約十三:14-15)。
我們教會經常會舉辦社區宣教活動,能使這些活動順利推行出來,不僅需要手持麥克風的講師或主持人,同時也需要許多人默默地花時間與精神去籌畫,才能使活動達到最好的效果;且周詳的企畫和同心的互助,更是支撐著手拿麥克風的人,如此更可使他穩健地站在講台而不用擔心。
回顧今年,在四月我們舉辦過「福音主日」,五月在社區活動中心舉辦「母親節的親子聯歡會」,六月甚至有許多松年與婦女以「包粽子」來服務大家,第一期「小天使兒童合唱團」成功的推展和發表。在七、八月我們也舉辦為期七周全天的「暑期兒童快樂營」並派出「青年福音隊」前往嘉義番路教會服事,而在八月我們在中正堂舉辦「平安大放送-心靈佈道會」,九月有二百多人參加「全教會生活營」迄今。這些事工的背後,就是有許多人願意成為「第二小提琴手」,也因此配合度越好,成功率越高,效果越佳。
在一間教會裡,大家可能會把牧師看成是「第一小提琴手」,也幾乎每次活動結束時,就會有人對我說的:「牧師啊,辛苦啦!」這和每一場交響樂團演奏結束後,指揮通常會在聽眾熱烈的掌聲中,邀請「第一提琴手」站起來接受讚賞一樣。但是,請不要忘記,如果沒有其他「第二提琴手」和其他樂師們的全心全力心配樂,即使有「第一提琴手」使盡地完成他的傑出手藝,恐怕也會狀況一大堆,最後,不但沒贏得掌聲,反而是噓聲四起。同樣地,我們教會這些對內或是對外的事工得以推行,若沒有大家全力的配合,我這個當牧師的,就算是把命都用上了,也無法為福音達到任何的成效。
十月二十日我們將進行「執事提名投票」,十月廿七日也將舉行會員和會舉行「長執選舉」,希望我們為此事代禱,讓聖靈感動我們,得以選出合主差派的僕人。對一間教會來說,長老、執事確實是很重要,因為他們和牧師、傳道師一樣,也是帶有教會正式「職分」的服事者。有的人會把當牧師或長老看成是「第一提琴手」,或是「主角」,無論你怎樣看長老、執事的角色,如果大家沒有好好扮演「第二提琴手」的角色,就算有通天本領的長老、執事和牧師,教會的福音事工也會一團糟,甚至會停擺。因此,我們不要認為選出長老、執事之後,一切的服事都「丟」給他們去做就好;反而,這些帶有職分的同工,他們最為需要的乃是大家同心合意為他們代禱,多給他們多一分鼓勵,在服事上多分擔他們的工作。
近日各團契也選出會長等同工,同樣地,他們也無法獨撐大局,他們也需要更多的「第二小提琴手」,需要更多人學習耶穌「甘願」的服事態度參與其中。
過去的一年若是你無法參與教會或團契的服事,牧師盼望在十二月待降節期,一個新的教會年度開始之前,你可以再次向主耶穌來決志,說:「我願意成為福音事工的第二小提琴手」。
2002/10/6重新教會第40期週報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通過廣泛閱讀拓展我們的視域
通過廣泛閱讀拓展我們的視域
Develop our horizon through reading widely.
紀念「4.23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Day)」
當我們告白上帝是全地、全知、全能主的時候,就意味著信仰涵蓋所有的層面,包括歷史、知識、思想、身心到靈性層面。更何況上帝要我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祂,因此,基督徒要用全部的理性、感性、意志與行動去愛上帝,去認識上帝。而閱讀正是幫助我們更深入去認識上帝全知的重要管道,同時,閱讀也讓我們更加的認識人性、發掘世界。誠如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所說:「只有認識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只有認識上帝,才能真正認識人。」(Without knowledge of self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God; Without knowledge of God,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self.《基督教要義》I.1.1,2)。
對基督徒而言,透過耶穌愛的眼光、底層的眼光來閱讀《聖經》是最基本功,而大量的閱讀更能幫助我們與《聖經》之間的對話深度。對於領導者,閱讀更是必備的態度。成為一個領導者應該如何在數量龐大的書籍中篩選讀物呢?廣泛的閱讀,一開始可以從少量目標的設定著手。一年十本逐步推升到一年五十本。對於年輕的基督徒弟兄姊妹們,我要鼓勵你們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因為隨著你們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將是未來教會的廣度與深度。對於廣泛閱讀,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我們很容易屈從誘惑,只讀當前的暢銷書。但是,往往好書是經過時間的粹煉而成「名著」或「經典」,更是時代精神的文化承載,這就是為何魯益師(C.S. Lewis)要鼓勵我們「閱讀老書,On the Reading of Old Books」的原因。
牛津大學教授魯益師本身是英國著名作家,他能言善道,每回演講都吸引上千人聆聽,恭敬筆記。他最擅長的演講題目是:「苦難的意義」,「神蹟是否可能?」「愛到底是什麼?」其實,魯益師的信仰歷程很迂迴,從傳統基督教走向嚴苛的教義,走向追求靈異的神秘經驗,又走向唯物無神論,之後專研佛學,最後再回到基督信仰,成為學術、文化的宣教者。這一路走來,他藉著廣泛的閱讀,深化與《聖經》之間的對話,同時也更加認識人與認識上帝。
關於閱讀,我們必須面對一項現實,就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所有我們想要的。所以,找到好的書評網站或閱讀雜誌和書籍的摘要,可以彌補我們閱讀不足的遺憾。今日網路發達,許多網路書局都會登載書評,只是內容大多是為了銷售目的,而太過於簡略。但是,我發現有些美國專業基督教書房,會邀專欄作家寫書評,這部份他們做得很不錯。此外,包括我在內的許多「部落客Blogger」也會分享他們的書評或是閱讀心得,這些都是很好的參考。
無論哲學、文學等都各自有時代的思潮,就連基督教各教派也有本身的思潮,這些思潮或多或少都受到歷史與當代的影響,甚至每位作者所持的觀點也不一致。廣泛閱讀是為了拓展我們的「視域」。
「視域, horizon」一詞是「地平線」之意,德國詮釋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將其用來解釋人進行理解活動的視野,人活在歷史中,必然從其所處的歷史背景中來從事理解活動。此一歷史的「地平線」,框架了一個人的理解視野。在每一次的閱讀裡,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新的horizon(視域),在融合過後的horizon (地平線)上,我們將展開另一次的新視域。我們若侷限在某一價值或思潮裡,我們就會成為某種的「基要主義」,就無法與他人對話,甚至無法發掘上帝更超越的視域。
閱讀暢銷書似乎與閱讀老書相互矛盾,但事實並非如此。暢銷書包括文學類、非文學類,這些書往往是時下最夯的話題,是與人對話、分享的媒介。這些書不一定需要購買,你可以到圖書館閱讀,或是向他人借閱。我的習慣是,固定一段時間去逛書店,翻閱書介、序言,甚至快速瀏覽一番;除非內容很吸引我,或是有許多參考資料,或是有精闢見解而想精讀時,我才會買回家。
有人問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你如何預備主日講道?」巴特回答:「我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英國講道王子司布真牧師(C.H. Spurgeon)也曾寫一篇文章「我的驚心小書(My little shilling book)聖經與報紙」。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是在提醒我們信仰與生活的必要連結。閱讀報紙不僅可知道生活處境的當下消息,不會與社會生活脫節,更重要的是要將每日生活建造在上帝的話語上。
6. 閱讀小說(Read Fiction)
大部分的傳道人都知道如何傳達深奧的神學概念,但要「淺顯」的傳達神學奧妙卻很困難,這也是我個人需要突破的問題。耶穌的講道大多取材自生活,以簡潔易懂的比喻傳講天國深奧的真理。這意味著,一位好的講道者必須以此為努力的方向。許多基督徒文學家,都是藉由小說在傳遞信仰的價值與生命的反省。基督徒文學家真的太多了,本仁約翰(John Bunyan)、大仲馬(Alexandre Dumas)、雨果(Victor Hugo)、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托爾斯泰(Leo Tolstoy)、杜思妥耶夫斯基(F.M. Dostoevskii)…他們的小說都刻畫出人性的軟弱、罪惡,也指出救贖與盼望之所在。
前幾年甚至有基督教兒童奇幻小說被拍成電影。魯益師(C.S. Lewis)在《納尼亞傳奇》中用童話譬喻的方式描述勇氣、友誼、信心、救贖等基督信仰價值;在小說《最後之戰》中,有一段對新天新地的描述:「這個世界是未來新天新地的影子大地(Shadow of Land)」。這一段的文學靈感,是出自聖經:「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哥林多前書13:12)
魯益師的小說啟發牛津大學同事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寫下了《魔戒》,在小說中托爾金創造一個新詞eucatastrophe(救贖時刻,或譯「善戰勝惡」),這一詞後來就經常出現在他的其他小說裡,作為扭轉小說情節的專門名詞。
廣泛的閱讀可以拓展我們的視域,但是不要侷限自己。如果你不喜歡的書,就停止閱讀它。如果你感興趣的,就拿起來閱讀。閱讀會拓展你的視域,甚至會形塑你的品味與風格。最後,我要再次提醒基督徒,閱讀《聖經》是最基本功,而大量的閱讀更能幫助我們與《聖經》之間的對話深度。對於領導者,閱讀更是必備的態度。因此,我要說「如果你要成為一位領袖,就必須先成為一位閱讀者。同樣地,如果你不願成為聖經的讀者,就無法成為教會的領袖。」“If you’re going to be a leader, you have to be a reader! The same as if you’re not a reader of Bible, you’re not going to be a leader of Church.”
Develop our horizon through reading widely.
紀念「4.23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Day)」
聯合國在1995年,以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與及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安息之日作為「世界閱讀日」,希望世人以閱讀來紀念這兩位大文豪。
黃春生牧師
台灣的學生大多有一個共同的經驗與期待—「畢業了,終於可以不用再讀了!」我們讀書的目的好像是「讀書是為了以後不用讀書」,畢業後主動安排研究或是精進閱讀的人少之又少。反觀歐美教育強調閱讀,學校教你研究方法,引發興趣,好讓學生在畢業後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不斷求新求進步。以前在讀神學院時,就聽過有學長說出這樣的話:「神學院研究所讀了三年,牧會三個月就用完了。」乍聽之下,有人就開始覺得「神學無用論」,讀了聖經學、神學方法論,認識神學思潮等既然無助於牧會服事,那麼為何要花那麼多時間在神學院受教呢?乾脆就學一些牧會實踐的技巧、步驟就好了!每次聽到這些似是而非的想法,就會覺得不以為然,因為,沒有深化的閱讀將會使得信仰「膚淺化」。
當我們告白上帝是全地、全知、全能主的時候,就意味著信仰涵蓋所有的層面,包括歷史、知識、思想、身心到靈性層面。更何況上帝要我們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去愛祂,因此,基督徒要用全部的理性、感性、意志與行動去愛上帝,去認識上帝。而閱讀正是幫助我們更深入去認識上帝全知的重要管道,同時,閱讀也讓我們更加的認識人性、發掘世界。誠如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所說:「只有認識人,才能真正認識上帝;只有認識上帝,才能真正認識人。」(Without knowledge of self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God; Without knowledge of God, there is no knowledge of self.《基督教要義》I.1.1,2)。
對基督徒而言,透過耶穌愛的眼光、底層的眼光來閱讀《聖經》是最基本功,而大量的閱讀更能幫助我們與《聖經》之間的對話深度。對於領導者,閱讀更是必備的態度。成為一個領導者應該如何在數量龐大的書籍中篩選讀物呢?廣泛的閱讀,一開始可以從少量目標的設定著手。一年十本逐步推升到一年五十本。對於年輕的基督徒弟兄姊妹們,我要鼓勵你們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因為隨著你們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將是未來教會的廣度與深度。對於廣泛閱讀,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1. 閱讀老書(Read Old Books)
我們很容易屈從誘惑,只讀當前的暢銷書。但是,往往好書是經過時間的粹煉而成「名著」或「經典」,更是時代精神的文化承載,這就是為何魯益師(C.S. Lewis)要鼓勵我們「閱讀老書,On the Reading of Old Books」的原因。
牛津大學教授魯益師本身是英國著名作家,他能言善道,每回演講都吸引上千人聆聽,恭敬筆記。他最擅長的演講題目是:「苦難的意義」,「神蹟是否可能?」「愛到底是什麼?」其實,魯益師的信仰歷程很迂迴,從傳統基督教走向嚴苛的教義,走向追求靈異的神秘經驗,又走向唯物無神論,之後專研佛學,最後再回到基督信仰,成為學術、文化的宣教者。這一路走來,他藉著廣泛的閱讀,深化與《聖經》之間的對話,同時也更加認識人與認識上帝。
2. 閱讀書評(Read Book Reviews)
關於閱讀,我們必須面對一項現實,就是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所有我們想要的。所以,找到好的書評網站或閱讀雜誌和書籍的摘要,可以彌補我們閱讀不足的遺憾。今日網路發達,許多網路書局都會登載書評,只是內容大多是為了銷售目的,而太過於簡略。但是,我發現有些美國專業基督教書房,會邀專欄作家寫書評,這部份他們做得很不錯。此外,包括我在內的許多「部落客Blogger」也會分享他們的書評或是閱讀心得,這些都是很好的參考。
3. 不沈浸某一思潮(Don’t Stay in One Stream)
無論哲學、文學等都各自有時代的思潮,就連基督教各教派也有本身的思潮,這些思潮或多或少都受到歷史與當代的影響,甚至每位作者所持的觀點也不一致。廣泛閱讀是為了拓展我們的「視域」。
「視域, horizon」一詞是「地平線」之意,德國詮釋學家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將其用來解釋人進行理解活動的視野,人活在歷史中,必然從其所處的歷史背景中來從事理解活動。此一歷史的「地平線」,框架了一個人的理解視野。在每一次的閱讀裡,我們就會產生一個新的horizon(視域),在融合過後的horizon (地平線)上,我們將展開另一次的新視域。我們若侷限在某一價值或思潮裡,我們就會成為某種的「基要主義」,就無法與他人對話,甚至無法發掘上帝更超越的視域。
4. 閱讀暢銷書(Read Best-Sellers)
閱讀暢銷書似乎與閱讀老書相互矛盾,但事實並非如此。暢銷書包括文學類、非文學類,這些書往往是時下最夯的話題,是與人對話、分享的媒介。這些書不一定需要購買,你可以到圖書館閱讀,或是向他人借閱。我的習慣是,固定一段時間去逛書店,翻閱書介、序言,甚至快速瀏覽一番;除非內容很吸引我,或是有許多參考資料,或是有精闢見解而想精讀時,我才會買回家。
5. 閱讀報紙(Read News)
有人問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你如何預備主日講道?」巴特回答:「我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英國講道王子司布真牧師(C.H. Spurgeon)也曾寫一篇文章「我的驚心小書(My little shilling book)聖經與報紙」。一手聖經、一手報紙,是在提醒我們信仰與生活的必要連結。閱讀報紙不僅可知道生活處境的當下消息,不會與社會生活脫節,更重要的是要將每日生活建造在上帝的話語上。
6. 閱讀小說(Read Fiction)
大部分的傳道人都知道如何傳達深奧的神學概念,但要「淺顯」的傳達神學奧妙卻很困難,這也是我個人需要突破的問題。耶穌的講道大多取材自生活,以簡潔易懂的比喻傳講天國深奧的真理。這意味著,一位好的講道者必須以此為努力的方向。許多基督徒文學家,都是藉由小說在傳遞信仰的價值與生命的反省。基督徒文學家真的太多了,本仁約翰(John Bunyan)、大仲馬(Alexandre Dumas)、雨果(Victor Hugo)、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托爾斯泰(Leo Tolstoy)、杜思妥耶夫斯基(F.M. Dostoevskii)…他們的小說都刻畫出人性的軟弱、罪惡,也指出救贖與盼望之所在。
前幾年甚至有基督教兒童奇幻小說被拍成電影。魯益師(C.S. Lewis)在《納尼亞傳奇》中用童話譬喻的方式描述勇氣、友誼、信心、救贖等基督信仰價值;在小說《最後之戰》中,有一段對新天新地的描述:「這個世界是未來新天新地的影子大地(Shadow of Land)」。這一段的文學靈感,是出自聖經:「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哥林多前書13:12)
魯益師的小說啟發牛津大學同事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寫下了《魔戒》,在小說中托爾金創造一個新詞eucatastrophe(救贖時刻,或譯「善戰勝惡」),這一詞後來就經常出現在他的其他小說裡,作為扭轉小說情節的專門名詞。
廣泛的閱讀可以拓展我們的視域,但是不要侷限自己。如果你不喜歡的書,就停止閱讀它。如果你感興趣的,就拿起來閱讀。閱讀會拓展你的視域,甚至會形塑你的品味與風格。最後,我要再次提醒基督徒,閱讀《聖經》是最基本功,而大量的閱讀更能幫助我們與《聖經》之間的對話深度。對於領導者,閱讀更是必備的態度。因此,我要說「如果你要成為一位領袖,就必須先成為一位閱讀者。同樣地,如果你不願成為聖經的讀者,就無法成為教會的領袖。」“If you’re going to be a leader, you have to be a reader! The same as if you’re not a reader of Bible, you’re not going to be a leader of Church.”
推薦關於寫作的書籍
1.William Strunk Jr., The Elements of Style《英文寫作風格的要素》。台北:所以文化,2010。
2. 王岫。〈寫作指引十大好書〉。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4,民96.08。頁37-42。
相關新聞 沒有自己書本的孩子 未來競爭力處劣勢 2011/6/10 英國衛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2. 王岫。〈寫作指引十大好書〉。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4,民96.08。頁37-42。
相關新聞 沒有自己書本的孩子 未來競爭力處劣勢 2011/6/10 英國衛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小心狐狸就在妳/你身邊
小心狐狸就在妳/你身邊
雅歌2:15要抓住狐狸,那搗毀葡萄園的小狐狸,因為葡萄樹正開著花呢。
聖經中最常以聖潔的愛情、婚姻的連結來比喻基督徒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上帝看重婚約的建立,耶穌在天國的比喻中,也經常以婚宴來描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耶穌也被稱為天國宴席的新郎,而教會則是基督的新娘。而雅歌這一本書也是如此,通過愛情的描述來比喻我們與神的關係。
2:10b說:「起來吧,親愛的,我的美人,跟我一起走吧!」基督看教會、看我們就像新郎看到美麗的新娘,是祂心中的美人,祂邀請我們一起與祂走。換言之,我們是受到耶穌基督的邀請,與祂一同走向一條恩典蒙福的道路。
二、進入新的季節(2:11-13)
2:11-13情人說:「你看,冬天過去了;雨季已經過了。郊外百花盛開;鳥兒歌唱的時候到了,在田野間已可聽到斑鳩的聲音。」 意思是冬天、困境要過去,春天將帶來新希望。生命也是如此,黑暗苦難將過,光明希望將至。神要帶領我們進入新的季節。
第13節說「無花果開始成熟」。無花果,這是巴勒斯坦很有名的四種水果之一,其它三種是葡萄、橄欖、石榴。無花果樹通常是在三、四月間開花,之後長葉,然後在夏天成熟可摘取。「無花果」象徵富裕(彌4:4),在此更說明女子渴望他們的愛情日益成熟、豐富。
接著又說「葡萄樹也開花放香」。葡萄曾被比喻為猶大國(賽5:1)、天國(太20:1-16)與基督(約15:1),也以葡萄樹象徵猶太民族(結17:5-10,詩80:8)。也是生養眾多、平安與福樂的表徵。主耶穌也以葡萄樹枝子比喻祂和信徒之間生命的聯繫(約15:1-5)。苦難將過,「葡萄樹也開花放香」,這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三、神鼓舞的呼聲(2:14)
雅歌2:15要抓住狐狸,那搗毀葡萄園的小狐狸,因為葡萄樹正開著花呢。
聖經中最常以聖潔的愛情、婚姻的連結來比喻基督徒與耶穌基督的關係。上帝看重婚約的建立,耶穌在天國的比喻中,也經常以婚宴來描述我們與上帝的關係。耶穌也被稱為天國宴席的新郎,而教會則是基督的新娘。而雅歌這一本書也是如此,通過愛情的描述來比喻我們與神的關係。
一、神恩典的邀請(2:10b)
2:10b說:「起來吧,親愛的,我的美人,跟我一起走吧!」基督看教會、看我們就像新郎看到美麗的新娘,是祂心中的美人,祂邀請我們一起與祂走。換言之,我們是受到耶穌基督的邀請,與祂一同走向一條恩典蒙福的道路。
二、進入新的季節(2:11-13)
2:11-13情人說:「你看,冬天過去了;雨季已經過了。郊外百花盛開;鳥兒歌唱的時候到了,在田野間已可聽到斑鳩的聲音。」 意思是冬天、困境要過去,春天將帶來新希望。生命也是如此,黑暗苦難將過,光明希望將至。神要帶領我們進入新的季節。
第13節說「無花果開始成熟」。無花果,這是巴勒斯坦很有名的四種水果之一,其它三種是葡萄、橄欖、石榴。無花果樹通常是在三、四月間開花,之後長葉,然後在夏天成熟可摘取。「無花果」象徵富裕(彌4:4),在此更說明女子渴望他們的愛情日益成熟、豐富。
接著又說「葡萄樹也開花放香」。葡萄曾被比喻為猶大國(賽5:1)、天國(太20:1-16)與基督(約15:1),也以葡萄樹象徵猶太民族(結17:5-10,詩80:8)。也是生養眾多、平安與福樂的表徵。主耶穌也以葡萄樹枝子比喻祂和信徒之間生命的聯繫(約15:1-5)。苦難將過,「葡萄樹也開花放香」,這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三、神鼓舞的呼聲(2:14)
2:14描述新郎稱呼女子是「鴿子」,這是一種對所鍾愛的情人的暱稱。所謂「藏匿在巖石洞穴中」,表示的是「鴿子」的害羞、害怕見到會傷害到牠的對象,這豈不正是在說明那些長久在埃及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之心境嗎?
詩人在這裡形容鴿子是「藏匿在巖石洞穴中」,這是非常隱暗的地方,不容易發現。如果我們看先知以賽亞書,就會讀到他的詩歌中形容那些居住在沒有希望、國家被滅亡,人民生活在苦難中的景況,就如同是個沒有光明未來的生命一樣。因此,當他們聽到拯救信息來臨時,這位詩人先知以賽亞,就先發出這樣的聲音說:
「人將到處流浪,要經歷艱難、飢餓。在他們飢餓的時候,他們會發怒咒罵他們的國王和上帝。他們會望著天空,或凝視地面,但是甚麼也看不見,只有患難和黑暗。他們被趕逐到恐怖的黑暗中。他們再也找不到逃脫患難的出路。西布倫和拿弗他利兩支族所居住的地方曾被藐視;但是在將來,這地區,就是從地中海向東伸展到約旦河東岸,包括異族居住的加利利,都要獲得光榮。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 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現在有光照耀他們。」(以賽亞書8:21-9:2)
就像這樣,鴿子如果藏匿在巖石洞穴中,就像居住在黑暗的死角裡,在那兒沒有陽光,也沒有可期盼的日子。一個被囚禁甚久的犯人,當他看到陽光時,都會感到不適應。有的人甚至害怕看到陽光,因為他在黑暗中太久了。但現在,她所鍾愛的情人來了,他帶來的是希望,是活力,是鼓舞生命的呼聲,因為這位情人告訴她,她長得很美麗,不用害怕,也不用藏匿,請她發出聲音,因為她的聲音很美。
四、小心撒但誘惑(2:15)
當我們渴望盼望、平安與祝福之際。上帝要我們儆醒可能的試探或撒但的挖牆角,要注意那搗毀葡萄園的狐狸,要抓住牠。在雅歌2:15就如此說:「要抓住狐狸,那搗毀葡萄園的小狐狸,因為葡萄樹正開著花呢。」
在希伯來文的「狐狸」這個名詞,它的字根就是「坑洞」或是「深的地方」的意思。如果以色列人民是上帝所栽種的葡萄園,那誰會是狐狸呢?先知以西結曾指出那些專門假借上帝之名發言欺騙以色列人民的人,就是所謂的假先知們,就是和狐狸一樣。他說:
至高的上主這樣說:『這些愚蠢的先知要遭殃了!他們的靈感是自己幻想的;他們的異象是自己編造的。以色列人哪,你們那些先知跟在廢墟裡出入的狐狸一樣沒用。城牆的缺口,他們不修補;倒塌的牆垣,他們不修建。』(以西結書13:3-5)
我們知道狐狸的特性就是狡猾,很能掩飾自己的真正動機,會趁人不注意時打劫別人的財物,誘惑人心離開上帝。不錯,當以色列人民表示要忠實於和上帝之間所立的約時,就常常會有人設法要破壞這約,這樣的人最常利用的方式,就是假藉上帝的名傳不真實的話,誤導人民離開上帝的誡命、旨意。這就是所謂的「狐狸」,也就是破壞者,是假先知,是扭曲上帝話語的人。 就像創世記中的古蛇,藉由扭曲上帝的話語來誘惑夏娃,使夏娃懷疑上帝話語的價值。 遇到誘惑者,使人的生命似乎陷入一種劫難中,而在我們的文化上,也常以「狐狸精」、「老狐狸」來描述破壞者。
如果我們看使徒保羅傳福音事工的經驗,就會知道在他建立起來的教會,常常會有人利用他離開該教會後,馬上進去教會裡「傳另一種福音」(哥林多後書 11:4,加拉太書1:1-8),甚至有人是「假裝信徒,偷偷地加入教會」(加拉太書2:4),主要目的就是要混淆信徒的信仰認知。 使徒保羅對這樣的人絕對不留情面,因為這樣的事已經不是所謂「寬恕」可以容忍的,這牽連到對信仰正道的維護,如果對這種人容忍,就等於是對危害信仰的事等 閒視之一樣,這樣對教會整體的信仰秩序是很危險的。我們應該像使徒保羅所採取的態度,對這樣的人即使是該「詛咒」(參考加拉太書1:9)時,也不要閉口不言。甚至必要時就該將這種人從教會給予革除。這樣的做法主要是不讓魔鬼找到生存的空間,不讓「狐狸」在教會裡找到洞口。
在進入新的季節,進入復興的祝福,我們需要堵住缺口,不讓誘惑者撒但有機可乘。無論是個人、家庭或是教會全體都是一樣。
2010/4/18主日信息摘要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喜樂操的福音策略
喜樂操的福音策略
黃春生牧師
常被人問到:「喜樂操與其他的運動有何不同?」也有人問我說:「喜樂操與讚美操、健康操有何不同?」每天在各公園裡有上百種的運動在進行,喜樂操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最大的差異乃在於「使命」與「本質」的不同。
喜樂操有著我們教會所屬社區部門共同的使命是「疼愛您、服侍您、支持您、成全您」。秉著基督的愛,疼愛、服侍社區朋友,讓社區朋友得到支持與成全。喜樂操不是僅提供在舞蹈與體操的肢體運動,我們的本質是以整體福音策略為基礎的,即以「身、心、靈」為福音策略的架構。
「身」,就是第一線的接觸點。藉由喜樂操我們與公園運動者、社區朋友開始接觸,藉由喜樂操帶給學員「身體健康的祝福」。為了執行此第一階段的服事,我們邀請基督徒音樂創作者提供詩歌給我們,再編成喜樂操。為了將福音廣傳的緣故,關於師資培訓、音樂CD、教學DVD均為免費。因此,我們杜絕一切商業的利益。
「心」,除了得著身體健康的祝福之外,我們在喜樂操一小時運動之後,緊接著進行三十分鐘的「福音小組」,通過唱詩歌、見證、祈禱,讓聖靈幫助我們使學員得著「內心喜樂的祝福」。
「靈」,第三階段的重點是將決志者帶入教會牧區小組裡牧養,使決志者得著「靈裡平安的祝福」。在牧養的小組裡,決志者與教會的關係將建立更鞏固,他將接受生命的栽培,進一步學習基要的真理。
這三階段,同時也結合牧區屬靈家長的《生命冊》五步驟來進行:
「身」的階段:設定對象、代禱。牧區屬靈家長在喜樂操中發掘對福音有興趣的學員,設定他們為優先對象,並為他們代禱,使他們在聖靈的扶持下敞開胸懷接受福音的恩典。通常設定對象時,會有喜樂操執行長(全職同工)予以協助。 為了聯繫學員的關係,此階段會舉行以聯誼為主題的旅遊。
「心」的階段:建立關係、決志。牧區屬靈家長參與喜樂操會後的「福音小組」,參加福音小組的學員就是設定對象的跟進者。藉由關懷行動、關懷活動與所設定的對象建立進一步的關係,進而透過關懷見證邀請決志。在此階段裡,喜樂操執行長與牧區領袖將給予以屬靈家長必要的指導,也會規劃相關的關懷活動。
關懷行動:如透過電話、卡片、簡訊的方式。
關懷活動:如福音餐會,以信仰成長為主題的旅遊等。
關懷見證:如佈道陪談、個人見證、福音橋,再到邀請決志。
「靈」的階段:栽培。牧區屬靈家長將決志後的人帶入牧區小組,陪伴其在小組中的聚會和栽培。小組可以透過「分支組」,讓副小組長與屬靈家長擔任新人的栽培工作,教導新人認識基要真理,認識我們的教會,認識喜樂操福音策略。使新人在牧區小組內得到裝備並承接新的使命,而成為喜樂操福音策略的循環。
註:《生命冊》的原理 類似葛理翰佈道團的「安得烈行動」。我們教會牧區小組所栽培的「屬靈家長」就是幫助弟兄姊妹能夠活用《生命冊》。
黃春生牧師
常被人問到:「喜樂操與其他的運動有何不同?」也有人問我說:「喜樂操與讚美操、健康操有何不同?」每天在各公園裡有上百種的運動在進行,喜樂操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最大的差異乃在於「使命」與「本質」的不同。
喜樂操有著我們教會所屬社區部門共同的使命是「疼愛您、服侍您、支持您、成全您」。秉著基督的愛,疼愛、服侍社區朋友,讓社區朋友得到支持與成全。喜樂操不是僅提供在舞蹈與體操的肢體運動,我們的本質是以整體福音策略為基礎的,即以「身、心、靈」為福音策略的架構。
「身」,就是第一線的接觸點。藉由喜樂操我們與公園運動者、社區朋友開始接觸,藉由喜樂操帶給學員「身體健康的祝福」。為了執行此第一階段的服事,我們邀請基督徒音樂創作者提供詩歌給我們,再編成喜樂操。為了將福音廣傳的緣故,關於師資培訓、音樂CD、教學DVD均為免費。因此,我們杜絕一切商業的利益。
「心」,除了得著身體健康的祝福之外,我們在喜樂操一小時運動之後,緊接著進行三十分鐘的「福音小組」,通過唱詩歌、見證、祈禱,讓聖靈幫助我們使學員得著「內心喜樂的祝福」。
「靈」,第三階段的重點是將決志者帶入教會牧區小組裡牧養,使決志者得著「靈裡平安的祝福」。在牧養的小組裡,決志者與教會的關係將建立更鞏固,他將接受生命的栽培,進一步學習基要的真理。
這三階段,同時也結合牧區屬靈家長的《生命冊》五步驟來進行:
「身」的階段:設定對象、代禱。牧區屬靈家長在喜樂操中發掘對福音有興趣的學員,設定他們為優先對象,並為他們代禱,使他們在聖靈的扶持下敞開胸懷接受福音的恩典。通常設定對象時,會有喜樂操執行長(全職同工)予以協助。 為了聯繫學員的關係,此階段會舉行以聯誼為主題的旅遊。
「心」的階段:建立關係、決志。牧區屬靈家長參與喜樂操會後的「福音小組」,參加福音小組的學員就是設定對象的跟進者。藉由關懷行動、關懷活動與所設定的對象建立進一步的關係,進而透過關懷見證邀請決志。在此階段裡,喜樂操執行長與牧區領袖將給予以屬靈家長必要的指導,也會規劃相關的關懷活動。
關懷行動:如透過電話、卡片、簡訊的方式。
關懷活動:如福音餐會,以信仰成長為主題的旅遊等。
關懷見證:如佈道陪談、個人見證、福音橋,再到邀請決志。
「靈」的階段:栽培。牧區屬靈家長將決志後的人帶入牧區小組,陪伴其在小組中的聚會和栽培。小組可以透過「分支組」,讓副小組長與屬靈家長擔任新人的栽培工作,教導新人認識基要真理,認識我們的教會,認識喜樂操福音策略。使新人在牧區小組內得到裝備並承接新的使命,而成為喜樂操福音策略的循環。
註:《生命冊》的原理 類似葛理翰佈道團的「安得烈行動」。我們教會牧區小組所栽培的「屬靈家長」就是幫助弟兄姊妹能夠活用《生命冊》。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青少年福音策略的構思
青少年福音策略的構思
黃春生牧師自從4/1我在三重市教會聯合會提出三重市中學校園生命教育的策略會議之後,引發許多牧者、同工的討論與深思。今日的青少年的靈性牧養需要以關係來連結,這樣的關係包括天、人、物、我四個層面的關係,即與上帝、與他人、與自我、與世界的關係。但是順序上有些不同,首先青少年著重同儕關係,因此建立同儕關係顯得迫切許多,第二是再進入自我的探索發覺人的有限性,接著尋求與上帝-超越界的關係,最後帶著使命成為世界的祝福。所以,青少年的福音就不是僅只於校園內,而是要構思整全的青少年福音策略。
我擔任聯合會主席五年多來,看到上帝把我們眾教會連結合ㄧ起來,確實也帶來許多果效,也注入國度的眼光,而地方教會也逐漸跳脫各自為政的思維模式。
對此,我在4/8的會議中提出上游、中游、下游的概念,這概念其實是延續我在喜樂操所說的身心靈福音策略。
「身」即下游,就是第一線的接觸點,接觸的對象除了青少年自己的同儕網絡之外。還有通過社區服務所接觸的青少年,如得勝者事工、得榮事工正是我們在校園生命教育主要的接觸點。
「心」即中游,這一階段屬於進一步的中繼事工,重點在於關懷行動的展開,並舉辦關懷活動,進而透過關懷見證邀請青少年決志。
關懷行動:如透過電話、卡片、簡訊的方式。
關懷活動:如福音餐會、野外禮拜、城市歷奇、牧區專題慶生會等。
關懷見證:如佈道陪談、個人見證、福音橋,再到邀請決志。
「靈」即上游,本階段的重點是將決志者帶入教會的牧養小組建立更鞏固的關係,使其接受生命的栽培,進一步學習基要的真理,使其在牧養的小組內得到裝備承接新的使命,而成為福音策略的循環。
建立關係、決志:第二階段屬「心」-中游。
栽培:第三階段屬「靈」-上游。
我們也希望將這樣的策略概念能成為三重市整體的青少年福音策略,為了使這三階段的策略更加完善,我們分派三位牧師分頭進行規劃。我本人規劃下游事工,三重埔長老教會黃志良牧師規劃中游階段,上游階段則是請三光長老教會趙謨立牧師規劃。我們也預計在4/29在三重靈糧堂先行召開會前會,先與眾牧者溝通、討論。等到5/22於三重市召會舉行正式會議時,好讓這三階段服事的同工清楚自己的定位,甚至彼此之間能夠環環相扣,使福音策略能夠帶出最大的果效。
這項策略有三步驟:認輔、成長營、轉介
我們與學校輔導室取得合作共識,就是進行「認輔」的工作。
首先,執行「認輔」的同工是以得勝者批改作業與授課老師為主,藉著課程活動、家訪、電訪來進行「關懷行動」。
第二,是接著舉辦「成長營」來進行「關懷活動」,通過體驗教育、內在醫治,幫助需要高關懷的學生建立自信,學習赦免的功課,活用「問題處理」與「情緒管理」的能力,藉著「關懷見證」分享生命成長的經驗。
第三,進行「轉介」,已經從高關懷需求變成低關懷需求者,則轉介至牧區的牧養小組中;若仍處於高關懷需求者,則轉介至心理輔導或醫療機構。
註:《生命冊》的原理類似葛理翰佈道團的「安得烈行動」。我們教會牧區小組所栽培的「屬靈家長」就是幫助弟兄姊妹能夠活用《生命冊》。
「身」即下游,就是第一線的接觸點,接觸的對象除了青少年自己的同儕網絡之外。還有通過社區服務所接觸的青少年,如得勝者事工、得榮事工正是我們在校園生命教育主要的接觸點。
「心」即中游,這一階段屬於進一步的中繼事工,重點在於關懷行動的展開,並舉辦關懷活動,進而透過關懷見證邀請青少年決志。
關懷行動:如透過電話、卡片、簡訊的方式。
關懷活動:如福音餐會、野外禮拜、城市歷奇、牧區專題慶生會等。
關懷見證:如佈道陪談、個人見證、福音橋,再到邀請決志。
「靈」即上游,本階段的重點是將決志者帶入教會的牧養小組建立更鞏固的關係,使其接受生命的栽培,進一步學習基要的真理,使其在牧養的小組內得到裝備承接新的使命,而成為福音策略的循環。
這三階段,還可結合《生命冊》五步驟來進行:
設定對象、代禱:第一階段屬「身」-下游。建立關係、決志:第二階段屬「心」-中游。
栽培:第三階段屬「靈」-上游。
我們也希望將這樣的策略概念能成為三重市整體的青少年福音策略,為了使這三階段的策略更加完善,我們分派三位牧師分頭進行規劃。我本人規劃下游事工,三重埔長老教會黃志良牧師規劃中游階段,上游階段則是請三光長老教會趙謨立牧師規劃。我們也預計在4/29在三重靈糧堂先行召開會前會,先與眾牧者溝通、討論。等到5/22於三重市召會舉行正式會議時,好讓這三階段服事的同工清楚自己的定位,甚至彼此之間能夠環環相扣,使福音策略能夠帶出最大的果效。
高關懷學生的策略
在得勝者的教育中,我們也發現許多學生的內在充滿許多的苦毒,自我形象低落,甚至被同儕排擠、霸凌。對於這些需要長期高關懷的學生,不適合直接進入牧區青少年福音策略的系統中,而是需要專門為他們安排合適的策略。這項策略有三步驟:認輔、成長營、轉介
我們與學校輔導室取得合作共識,就是進行「認輔」的工作。
首先,執行「認輔」的同工是以得勝者批改作業與授課老師為主,藉著課程活動、家訪、電訪來進行「關懷行動」。
第二,是接著舉辦「成長營」來進行「關懷活動」,通過體驗教育、內在醫治,幫助需要高關懷的學生建立自信,學習赦免的功課,活用「問題處理」與「情緒管理」的能力,藉著「關懷見證」分享生命成長的經驗。
第三,進行「轉介」,已經從高關懷需求變成低關懷需求者,則轉介至牧區的牧養小組中;若仍處於高關懷需求者,則轉介至心理輔導或醫療機構。
註:《生命冊》的原理類似葛理翰佈道團的「安得烈行動」。我們教會牧區小組所栽培的「屬靈家長」就是幫助弟兄姊妹能夠活用《生命冊》。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看「教會」(The Mission)有感
看「教會」(The Mission)有感
吸引我看「教會」這部電影是它的配樂,音樂的渲染力、穿透力,使得我的腦海裡有了浩瀚的畫面,是怎樣的一個「使命」(The Mission)召喚,使得宣教士進入到未開化的境域。這部電影不是好萊塢式的爆破、灑狗血之作,但刻畫出宣教與文化上的衝突。
在這部影片的快要結尾之前,那些天主教神父與原住民頭目討論到是否要為了生存而遷村,或是要拒絕遷村而奮力抵抗統治者的壓迫時,幾位年輕的神父與原住民站在一邊,也懇求他們的主任神父支持他們這種看法。主任神父的態度是相當堅強,認為無論是用甚麼理由都不可以採用武力,即使面對死亡的威脅也是一樣,堅持不用武力抵抗。但其他神父則不是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統治者不該是這樣的態度對待原住民族,即使要他們遷村,也要提供給他們一個完善且有保障族人生存的環境,因為他們已經在強權勢力的壓迫下,遷移好多次,且好不容易才有如今穩定的生活,又馬上面臨遷村的威脅,而每次遷村,他們都會遇到族人的死亡和不安,不是被白人抓去當奴隸販賣,就是因為環境適應的問題,生病或其它不明原因死亡。
年輕神父們與主任神父一再討論,還是無法取得共識,這些年輕的神父決定要帶這些原住民的青壯戰士用武器抵抗統治者,這個主任神父則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他說:「我不知道若是沒有愛,那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當我看到那位神父拒絕用武力,而是拿著十字架帶著老弱婦孺走向前去面對壓境的軍隊時,統治者卻是一點也不給予同情,而是照樣下令軍隊向這些人民開槍攻擊,結果沒有一個人存活下來,幾乎全部都遭遇到屠殺死去,連那些拿武器抵抗的原住民武士也是這樣。而更諷刺的是,當軍隊的指揮官要下命令之前,還在胸前用手比劃一下十字架,這簡直就是在褻瀆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意義!
殖民統治為何常被視為「擄掠」,原因就在於此。訴諸於武力、暴力,甚至以牙還牙、以暴易暴,沒有愛與憐憫,身為一位基督徒活著還有什麼意義?2002/2/9
吸引我看「教會」這部電影是它的配樂,音樂的渲染力、穿透力,使得我的腦海裡有了浩瀚的畫面,是怎樣的一個「使命」(The Mission)召喚,使得宣教士進入到未開化的境域。這部電影不是好萊塢式的爆破、灑狗血之作,但刻畫出宣教與文化上的衝突。
在這部影片的快要結尾之前,那些天主教神父與原住民頭目討論到是否要為了生存而遷村,或是要拒絕遷村而奮力抵抗統治者的壓迫時,幾位年輕的神父與原住民站在一邊,也懇求他們的主任神父支持他們這種看法。主任神父的態度是相當堅強,認為無論是用甚麼理由都不可以採用武力,即使面對死亡的威脅也是一樣,堅持不用武力抵抗。但其他神父則不是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統治者不該是這樣的態度對待原住民族,即使要他們遷村,也要提供給他們一個完善且有保障族人生存的環境,因為他們已經在強權勢力的壓迫下,遷移好多次,且好不容易才有如今穩定的生活,又馬上面臨遷村的威脅,而每次遷村,他們都會遇到族人的死亡和不安,不是被白人抓去當奴隸販賣,就是因為環境適應的問題,生病或其它不明原因死亡。
年輕神父們與主任神父一再討論,還是無法取得共識,這些年輕的神父決定要帶這些原住民的青壯戰士用武器抵抗統治者,這個主任神父則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他說:「我不知道若是沒有愛,那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當我看到那位神父拒絕用武力,而是拿著十字架帶著老弱婦孺走向前去面對壓境的軍隊時,統治者卻是一點也不給予同情,而是照樣下令軍隊向這些人民開槍攻擊,結果沒有一個人存活下來,幾乎全部都遭遇到屠殺死去,連那些拿武器抵抗的原住民武士也是這樣。而更諷刺的是,當軍隊的指揮官要下命令之前,還在胸前用手比劃一下十字架,這簡直就是在褻瀆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意義!
殖民統治為何常被視為「擄掠」,原因就在於此。訴諸於武力、暴力,甚至以牙還牙、以暴易暴,沒有愛與憐憫,身為一位基督徒活著還有什麼意義?2002/2/9
看到2002年所寫的這一篇感想,讓我再次想到「死刑」存廢的問題。難道,死刑犯不值得我們愛嗎?難道死刑犯不值得聽到基督拯救的福音嗎?
以命償命、以暴易暴,機械式、無靈性的正義真的是基督的教導嗎?難道基督徒不應該效法基督寬恕仇敵嗎?電影中,主任神父說:「我不知道若是沒有愛,那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同樣地,沒有基督赦免的愛,成為基督徒有何意義。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人生最重要的三個問題
人生最重要的三個問題
◆黃春生牧師
十幾年前我在馬偕護專教「生命哲學」時,我問學生「宗教信仰的主要目的為何?」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說:「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我告訴學生說:「這是對宗教信仰錯誤的認知。」我告訴學生說,父母、老師會勸我們為善,但是他們不是宗教家,更不是宗教本身。為善或勸人為善乃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宗教信仰不是停留在為善和道德層次的目的,宗教信仰必須回答生命的起源與終了的問題,要回應罪惡與良善的問題,要指出公義審判與慈愛救贖的超越界向度的問題。
在宗教信仰裡面,不僅要認識所信仰的神,同時也要認識人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人本身和神的關係。自古以來,人為了要了解自己,人類一直在自問:「人是什麼?」「人活著有什麼價值?」「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認為自知就是真知的開始」,他說:「我沒有過人之處,只是比別人更認識自己。」他也常常用「認識你自己」的銘言,來警戒自己和別人。
人生最重要的問題有三項:一、人從那裡來?二、人來世界要做什麼?三、人死後要到哪裡去?
一、人從那裡來?
人類渴望認識自己,就像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從精神分析出發,想要探求人的原型。但是我們在此,則是以「人類起源」來回答此問題。
1. 中國神話盤古開天地:
盤古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關於盤古開天的描述如下: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2. 印度原人歌:
《吠陀》〈原人歌〉詩中描寫原人千頭、千眼、千足,萬物是他身上四分之一,天的不死界是他的四分之三,世界萬物都是從他的手腳生出。認為由原人的頭生婆羅門,肩生剎帝利,腿生吠舍,足生首陀羅,開啟了四姓制度之端。
「婆羅門」(Brahmin)是雅利安人中掌管祭祀,負責吠陀文獻的傳承,握有宗教上之實權,掌握了神與人之間的交通。
「剎帝利」(Kshatriya)是雅利安人中的武士與國王,通稱為「王族」,從事政治與軍事等職業。
「吠舍」(Vaishya)是雅利安人中的平民,從事農、工、商等業。
「首陀羅」(Sudra)是印度原住民族,是種姓制度下地位最低者,又稱為「賤民(Dalit)」,沒有宗教、教育、獨立營生的權力,以勞動、服侍為職業,被認定死後無權輪迴,所以也稱為「一生族」。隨著民主浪潮,賤民也開始注重教育、權益問題,但基本上賤民仍被印度社會鄙視。
不論男女雙方原來的種姓為何,只要其中一方為賤民,其後裔皆為賤民。他們的工作種類多數具有卑賤性,與死亡、排泄物、血污有關,例如:皮革製品,屠宰或清理垃圾,動物屍體和廢棄物,賤民曾作為勞動力清洗街道、廁所、下水道等等,從事這些工作被認為是個人污染,這種污染被認為具有傳染性。因此,賤民通常被分開,禁止參與印度教社會生活。
另外,但還有一階層被稱為「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此階層與首陀羅相當。
基本上,印度教四道輪迴說(種姓制度)乃是統治者的威權哲學。
◆黃春生牧師
十幾年前我在馬偕護專教「生命哲學」時,我問學生「宗教信仰的主要目的為何?」大部分的學生都會說:「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我告訴學生說:「這是對宗教信仰錯誤的認知。」我告訴學生說,父母、老師會勸我們為善,但是他們不是宗教家,更不是宗教本身。為善或勸人為善乃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則,宗教信仰不是停留在為善和道德層次的目的,宗教信仰必須回答生命的起源與終了的問題,要回應罪惡與良善的問題,要指出公義審判與慈愛救贖的超越界向度的問題。
在宗教信仰裡面,不僅要認識所信仰的神,同時也要認識人自己,才能真正了解人本身和神的關係。自古以來,人為了要了解自己,人類一直在自問:「人是什麼?」「人活著有什麼價值?」「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他認為自知就是真知的開始」,他說:「我沒有過人之處,只是比別人更認識自己。」他也常常用「認識你自己」的銘言,來警戒自己和別人。
人生最重要的問題有三項:一、人從那裡來?二、人來世界要做什麼?三、人死後要到哪裡去?
一、人從那裡來?
人類渴望認識自己,就像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5.6-1939.9.23)從精神分析出發,想要探求人的原型。但是我們在此,則是以「人類起源」來回答此問題。
1. 中國神話盤古開天地:
盤古最早見於三國時徐整著的《三五曆紀》,僅部分段落存於後來的類書如《太平御覽》、《藝文類聚》之中。關於盤古開天的描述如下: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 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後乃有三皇。
天氣蒙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2. 印度原人歌:
《吠陀》〈原人歌〉詩中描寫原人千頭、千眼、千足,萬物是他身上四分之一,天的不死界是他的四分之三,世界萬物都是從他的手腳生出。認為由原人的頭生婆羅門,肩生剎帝利,腿生吠舍,足生首陀羅,開啟了四姓制度之端。
「剎帝利」(Kshatriya)是雅利安人中的武士與國王,通稱為「王族」,從事政治與軍事等職業。
「吠舍」(Vaishya)是雅利安人中的平民,從事農、工、商等業。
「首陀羅」(Sudra)是印度原住民族,是種姓制度下地位最低者,又稱為「賤民(Dalit)」,沒有宗教、教育、獨立營生的權力,以勞動、服侍為職業,被認定死後無權輪迴,所以也稱為「一生族」。隨著民主浪潮,賤民也開始注重教育、權益問題,但基本上賤民仍被印度社會鄙視。
不論男女雙方原來的種姓為何,只要其中一方為賤民,其後裔皆為賤民。他們的工作種類多數具有卑賤性,與死亡、排泄物、血污有關,例如:皮革製品,屠宰或清理垃圾,動物屍體和廢棄物,賤民曾作為勞動力清洗街道、廁所、下水道等等,從事這些工作被認為是個人污染,這種污染被認為具有傳染性。因此,賤民通常被分開,禁止參與印度教社會生活。
另外,但還有一階層被稱為「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此階層與首陀羅相當。
基本上,印度教四道輪迴說(種姓制度)乃是統治者的威權哲學。
「種姓」是指印度教經典所敘述的「वर्ण, varṇa」(即瓦爾那,原義是顏色),也被用來指涉實際生活中運作的「Jāti」(即種姓制度)。
「瓦爾那」是印度教經典中解釋種姓制度的分類架構,其內涵主要見於《摩奴法典》與《瞿曇》等早期婆羅門教經典。「瓦爾那」用四色來區分種姓階級,分別是白色的婆羅門、紅色的剎帝利、黃色為代表的吠舍,以及黑色的首陀羅。在《梨俱吠陀》中,這個術語可以意味著:「人的種類、部落、等級、行業」,特別是表達了在雅利安人(आर्य,ārya指潔白,光榮、高尚、可敬的,即印歐語系的統治者)和達薩人(दास, dāsa指黑色,即膚色黝黑的原住民)之間的對立。
印度獨立後已廢除種姓制度,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憲法規定禁止階級歧視,但這項實施三千年的制度影響力難以根除,尤其在鄉村地區。印度十三億人口中,目前約有兩億是種姓制度中的「賤民」,儘管受到法律保護,在學校和求職時仍普遍遭到歧視。
柯文德(Ram Nath Kovind)將成為1997年納瑞雅南(K.R Narayanan)後,印度史上第二位賤民出身的總統。
20170718新聞:重大突破! 印度總統寶座將由賤民上位
3. 希臘神話:
普羅梅底烏斯兄弟二人,取黏土造人,另一老人盔毛修斯把他們兩兄弟造好的土人拿到太陽底下曬。有的曬過火成為黑人,有的曬的不夠成為白人,剛好就成為黃種人。
4. 佛教的緣起說:
一個人的生死是由無明引起,佛教相信萬事萬物都從因果輪迴中生出,沒有絕對的存在者,人類緣起緣滅,不知根源何處。佛教由創始者釋迦摩尼吸收印度教基本教義而來。印度學者認為 ,密宗中的巫術和咒語減弱了佛教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讓普通信眾感到有些困惑,因此佛教無法在印度深根。
印度長期處於戰亂狀態,民眾對佛陀的不殺生觀念產生了疑問。因此,佛教中的不殺生觀念在入侵者面前顯得十分蒼白,印度民眾投向了印度教,而長劍和三岔戟一直是印度教的標誌。
基本上,六道輪迴乃是延續印度教四道輪迴的說法,在本質上無疑存有統治者的哲學。
5. 進化論: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當今世界上幾百萬種生物,全都是由遠古時期,地球上出現的微小原始生物變形蟲,演變而來。原生物則是在原始地球演化下,由無機物合成,人類是由變形蟲一魚類一獸類一人猿一猿人,進化而來。目前已被科學家推翻,因為世界上看不到進化一半的半人半猿的猿人。
5. 進化論: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認為當今世界上幾百萬種生物,全都是由遠古時期,地球上出現的微小原始生物變形蟲,演變而來。原生物則是在原始地球演化下,由無機物合成,人類是由變形蟲一魚類一獸類一人猿一猿人,進化而來。目前已被科學家推翻,因為世界上看不到進化一半的半人半猿的猿人。
進化論的難題:
(1)進化論還有一個顯著的錯誤,即解釋不了「中間類型」的滅絕。也就是考古學界所謂的「化石缺環」。
(2)「寒武紀大爆炸」寒武紀前,地球上尚未有任何複雜的動物出現,但是到了寒武紀初葉(約五億三千萬年前),突然同時出現五十多門(比現在更多樣化的動物)不同的動物化石,並且完全沒有留下任何進化或演變的痕跡,故又名「動物大爆炸」。
(3)猿猴變人學說的錯誤,從DNA結構不同、血液結構不同(無法輸血)、生育原則不同,甚至心靈活動不同可探得。反觀人類,從心理學的研究,也顯示出人類的智能性與道德性是共通的,人與人之間可以一起學習,一起遵守良心道德之規範,這是其它不同的動物所不能達成的。
(1)進化論還有一個顯著的錯誤,即解釋不了「中間類型」的滅絕。也就是考古學界所謂的「化石缺環」。
(2)「寒武紀大爆炸」寒武紀前,地球上尚未有任何複雜的動物出現,但是到了寒武紀初葉(約五億三千萬年前),突然同時出現五十多門(比現在更多樣化的動物)不同的動物化石,並且完全沒有留下任何進化或演變的痕跡,故又名「動物大爆炸」。
(3)猿猴變人學說的錯誤,從DNA結構不同、血液結構不同(無法輸血)、生育原則不同,甚至心靈活動不同可探得。反觀人類,從心理學的研究,也顯示出人類的智能性與道德性是共通的,人與人之間可以一起學習,一起遵守良心道德之規範,這是其它不同的動物所不能達成的。
若從生理學來看,人類只屬於一種共同的族類。各族各類的人在頭蓋上、骨學上和齒學上,都有根本的共同特徵,人類各種膚色及軀體上其他的特徵,都是因為種種不同的情況與環境所造成。
不同膚色的男女結合,也都能生兒育女不停地繁衍。聖經使徒行傳17:24-28說:「創造宇宙和其中萬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麼,自己倒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祂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要叫他們尋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祂離我們個人不遠。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
6. 基督教的創造論:
創世記1:27說:「上帝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人〔或譯:於是上帝造了人,使他們跟自己相似〕。他造了他們,有男,有女。」創造論的根基是建立在先有超越界—上帝的存在,然後祂創造了宇宙萬物及人類。
二、人來世界要做什麼?
從聖經裡面,我們知道上帝因為愛的緣故造人。在約翰一書4:7說:「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
使徒保羅從上帝那裡得到啟示說:「在創世以前,他已經藉著基督揀選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沒有絲毫缺點的人。上帝愛我們,預先決定藉著耶穌基督使我們歸屬於他,使我們有作他兒女的名份;這是他所喜悅的,是他的旨意。」(以弗所書1:4-5)
上帝創造人之後,賜福給他們說:「你們要生養許多兒女,使你們的後代遍滿全世界,控制大地。我要你們管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我供給五榖和各種果子作你們的食物。但是所有的動物和鳥類,我給牠們青草和蔬菜吃。」(創世記1:28-30)這句話指出人來這世界的目的要與上帝同工、成為管家,管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因此,我們被造,為了享受人與上帝的關係,並且管理上帝所創造的一切。
在世生活的原則上,聖經提醒我們說:「對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你要警戒他們不可驕傲。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不可靠的財物上面,而要倚靠那把萬物豐豐富富地賜給我們享受的上帝。」(提摩太前書6:17)
人具有上帝的形象,按理要活出上帝的美善的本質。如同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要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以弗所書4:24)又說:「換上了新我。這新我,由創造主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不斷地加以更新,能夠完全地認識他。…上帝愛你們,揀選了你們作他的子民。所以,你們要有憐憫、慈愛、謙遜、溫柔,和忍耐的心。」(歌羅西書3:10, 12)
我們出生為人,勞碌過一生,所追求及盼望的是什麼呢?一般所尋求的是窮苦時求財、求利,有財有利時更進一步求名聲、地位及權勢;有些人是追求智慧的成果,科技藝術的突破;有一些人是尋求個人精神生活的滿足。但是基督信仰所告訴我們的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恢復與上帝的關係,恢復與人的關係、恢復與受造物的關係、恢復自我的關係。
但是,因為罪的問題,人無法活出上帝的美善本質。墮落後的人常犯的罪有:
(1)不信上帝:拜偶像、將人及其它的存在物當作神來拜,不聽從上帝的話。
(2)外在行為的罪:殺人、搶奪、貪污、姦淫、拐騙、綁票、販毒、吸毒、陷害、侵佔、傷害等等。
(3)外在語言的罪:說謊、罵人、論斷人、批評人、毀謗人、恐嚇人、搬弄是非。
(4)內在心思的罪:自私、貪慾、驕傲、怨恨、嫉妒、生氣、懶惰。
(5)虧欠上帝的罪:愛心不夠、有能力行善卻不願意去做。
三、人死後要到哪裡去?
宗教信仰除了回答「人從那裡來?」、「人來世界要做什麼?」的問題之外,最後也關切生命最終的問題「人死後要到哪裡去?」
面對這問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是含糊、不求甚解的。例如,佛教強調輪迴說,道教強調祭拜。若是死後輪迴,就不應立牌位祭拜;反之,若是相信先人魂魄存於牌位、墳塚,那已故先人就不是去輪迴。這二者之論說彼此矛盾,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是二者都信,都是含糊崇拜這樣的宗教。
聖經說:「因為罪的代價是死亡」(羅6:23),每個人都要為罪付上代價,身體都會死(傳道書3:2;希伯來書9:27)。但是,人的靈魂暫時不會死!人的靈魂將來將存在等待上帝的審判(路加福音16:22-24)。
人死後均往陰間(路16:19-31),但是信耶穌之後將復活得永生(約翰福音3:16,哥林多前書15:50-52),不信的人往地獄,連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是第二次的死(啟示錄20:14)。
生命的賦予者—上帝,祂要成全公義審判與慈愛救贖計畫。
公義審判,使人必須為罪付上代價。但是,公義審判並沒有看到生命永恆的盼望,因此,上帝成為人來這世間,成為代罪羔羊,為世人付上那罪的代價,成就祂的慈愛救贖。
人犯了許多的罪,是不能靠自己的行善來補償及得救,唯一能夠得救的辦法就是要真實認罪悔改、洗禮信靠耶穌基督的救贖,得著聖靈的幫助才能夠,真正過榮神益人的生活來得救。
人生最重要的三項問題:「人從那裡來?」、「人來世界要做什麼?」、「人死後要到哪裡去?」不知我們認真尋求過嗎?是的!我認真尋求過。
6. 基督教的創造論:
創世記1:27說:「上帝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人〔或譯:於是上帝造了人,使他們跟自己相似〕。他造了他們,有男,有女。」創造論的根基是建立在先有超越界—上帝的存在,然後祂創造了宇宙萬物及人類。
二、人來世界要做什麼?
從聖經裡面,我們知道上帝因為愛的緣故造人。在約翰一書4:7說:「親愛的朋友們,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那有愛的,是上帝的兒女,也認識上帝。」
使徒保羅從上帝那裡得到啟示說:「在創世以前,他已經藉著基督揀選我們,使我們在他面前成為聖潔、沒有絲毫缺點的人。上帝愛我們,預先決定藉著耶穌基督使我們歸屬於他,使我們有作他兒女的名份;這是他所喜悅的,是他的旨意。」(以弗所書1:4-5)
上帝創造人之後,賜福給他們說:「你們要生養許多兒女,使你們的後代遍滿全世界,控制大地。我要你們管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我供給五榖和各種果子作你們的食物。但是所有的動物和鳥類,我給牠們青草和蔬菜吃。」(創世記1:28-30)這句話指出人來這世界的目的要與上帝同工、成為管家,管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因此,我們被造,為了享受人與上帝的關係,並且管理上帝所創造的一切。
在世生活的原則上,聖經提醒我們說:「對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你要警戒他們不可驕傲。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不可靠的財物上面,而要倚靠那把萬物豐豐富富地賜給我們享受的上帝。」(提摩太前書6:17)
人具有上帝的形象,按理要活出上帝的美善的本質。如同使徒保羅提醒我們:「要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以弗所書4:24)又說:「換上了新我。這新我,由創造主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不斷地加以更新,能夠完全地認識他。…上帝愛你們,揀選了你們作他的子民。所以,你們要有憐憫、慈愛、謙遜、溫柔,和忍耐的心。」(歌羅西書3:10, 12)
我們出生為人,勞碌過一生,所追求及盼望的是什麼呢?一般所尋求的是窮苦時求財、求利,有財有利時更進一步求名聲、地位及權勢;有些人是追求智慧的成果,科技藝術的突破;有一些人是尋求個人精神生活的滿足。但是基督信仰所告訴我們的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恢復與上帝的關係,恢復與人的關係、恢復與受造物的關係、恢復自我的關係。
但是,因為罪的問題,人無法活出上帝的美善本質。墮落後的人常犯的罪有:
(1)不信上帝:拜偶像、將人及其它的存在物當作神來拜,不聽從上帝的話。
(2)外在行為的罪:殺人、搶奪、貪污、姦淫、拐騙、綁票、販毒、吸毒、陷害、侵佔、傷害等等。
(3)外在語言的罪:說謊、罵人、論斷人、批評人、毀謗人、恐嚇人、搬弄是非。
(4)內在心思的罪:自私、貪慾、驕傲、怨恨、嫉妒、生氣、懶惰。
(5)虧欠上帝的罪:愛心不夠、有能力行善卻不願意去做。
三、人死後要到哪裡去?
宗教信仰除了回答「人從那裡來?」、「人來世界要做什麼?」的問題之外,最後也關切生命最終的問題「人死後要到哪裡去?」
面對這問題,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是含糊、不求甚解的。例如,佛教強調輪迴說,道教強調祭拜。若是死後輪迴,就不應立牌位祭拜;反之,若是相信先人魂魄存於牌位、墳塚,那已故先人就不是去輪迴。這二者之論說彼此矛盾,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是二者都信,都是含糊崇拜這樣的宗教。
聖經說:「因為罪的代價是死亡」(羅6:23),每個人都要為罪付上代價,身體都會死(傳道書3:2;希伯來書9:27)。但是,人的靈魂暫時不會死!人的靈魂將來將存在等待上帝的審判(路加福音16:22-24)。
人死後均往陰間(路16:19-31),但是信耶穌之後將復活得永生(約翰福音3:16,哥林多前書15:50-52),不信的人往地獄,連死亡和陰間也被扔在火湖裡是第二次的死(啟示錄20:14)。
生命的賦予者—上帝,祂要成全公義審判與慈愛救贖計畫。
公義審判,使人必須為罪付上代價。但是,公義審判並沒有看到生命永恆的盼望,因此,上帝成為人來這世間,成為代罪羔羊,為世人付上那罪的代價,成就祂的慈愛救贖。
人犯了許多的罪,是不能靠自己的行善來補償及得救,唯一能夠得救的辦法就是要真實認罪悔改、洗禮信靠耶穌基督的救贖,得著聖靈的幫助才能夠,真正過榮神益人的生活來得救。
人生最重要的三項問題:「人從那裡來?」、「人來世界要做什麼?」、「人死後要到哪裡去?」不知我們認真尋求過嗎?是的!我認真尋求過。
為家庭祈禱27《舌頭的管理》
為家庭祈禱27《舌頭的管理》
經文:箴言25:8-28
金句:一句話表達得好,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盤中。(箴25:11)
舌頭雖只是身體的一小部份,卻是最難管理的一部份。雅各書指出:「我們常常犯錯誤;那在言語上沒有過錯的便是一個完全人;他能夠控制整個自己。」(雅3:2)。甚至認為:「人從來不能制伏舌頭;它是控制不了的邪惡,充滿著致命的毒氣。」(雅3:8)。可見,要管理這小小的舌頭是件不容易的事。
1963年8月28日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牧師(Martin Luther King Jr.),在華盛頓紀念廣場,面對廿五萬的群眾做了一個極具歷史性的演說。他聲音冷靜,但充滿鼓舞的力量,他的演講如同交響曲一般,以情感與力量感動人心。當他以最深沈的聲音吶喊著:「我有一個夢……我有一個夢……」。群眾們都震動了!大聲地回應:「阿們!阿們!」金恩博士以這篇著名演講,不只點亮一盞燈,更燒起一把火,火熱眾人的心,興起運動,創造了美國歷史性的一頁。他的舌頭不是喚起沸騰的暴力革命,而是揭示出人類普世的價值。
在家庭裡,我們更需要懇求上帝保守我們所說的話,不要在言語上傷害別人,只要說幫助人、造就人的話,使聽見的人得益處。(弗4:29)
祈禱:親愛的聖靈,你的靈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求你赦免我們,因為我們用舌頭頌讚我們的主、我們的天父,卻也用舌頭咒詛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所造出來的人。我們知道頌讚和咒詛都是從同一張嘴巴出來,是很不應該的。求你使我們警醒來管束自己的舌頭,使我不要在言語上傷害別人,只要說幫助人、造就人的話,使聽見的人得益處。奉耶穌救贖的名懇求,阿們。
經文:箴言25:8-28
金句:一句話表達得好,就像金蘋果放在銀盤中。(箴25:11)
舌頭雖只是身體的一小部份,卻是最難管理的一部份。雅各書指出:「我們常常犯錯誤;那在言語上沒有過錯的便是一個完全人;他能夠控制整個自己。」(雅3:2)。甚至認為:「人從來不能制伏舌頭;它是控制不了的邪惡,充滿著致命的毒氣。」(雅3:8)。可見,要管理這小小的舌頭是件不容易的事。
1963年8月28日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牧師(Martin Luther King Jr.),在華盛頓紀念廣場,面對廿五萬的群眾做了一個極具歷史性的演說。他聲音冷靜,但充滿鼓舞的力量,他的演講如同交響曲一般,以情感與力量感動人心。當他以最深沈的聲音吶喊著:「我有一個夢……我有一個夢……」。群眾們都震動了!大聲地回應:「阿們!阿們!」金恩博士以這篇著名演講,不只點亮一盞燈,更燒起一把火,火熱眾人的心,興起運動,創造了美國歷史性的一頁。他的舌頭不是喚起沸騰的暴力革命,而是揭示出人類普世的價值。
在家庭裡,我們更需要懇求上帝保守我們所說的話,不要在言語上傷害別人,只要說幫助人、造就人的話,使聽見的人得益處。(弗4:29)
祈禱:親愛的聖靈,你的靈在哪裡,哪裡就有自由。求你赦免我們,因為我們用舌頭頌讚我們的主、我們的天父,卻也用舌頭咒詛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所造出來的人。我們知道頌讚和咒詛都是從同一張嘴巴出來,是很不應該的。求你使我們警醒來管束自己的舌頭,使我不要在言語上傷害別人,只要說幫助人、造就人的話,使聽見的人得益處。奉耶穌救贖的名懇求,阿們。
為國家社會祈禱5《上主下來》
為國家社會祈禱5《上主下來》
經文:創世記11:1-8
金句:於是,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創11:5)
人越驕傲離上帝的心也越遠,「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這句話所隱藏的意義;讓我們想到創世記第三章,蛇對夏娃所說的話:「你們一吃了那果子,眼就開了;你們會像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創3:5)「像上帝一樣」和「高可通入天上」是一樣的,目的是為了「顯揚」人自己,不是上帝。
綜觀歷史的演變,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乃是常情。但人總想建立永垂不朽的國度,甚至藉此來顯揚人自己的名(創11:4)。「巴比倫」的意思是「神的門」,自古以來巴比倫城就被認為從天而降的城市。因此,當時的人認為這座城是世界第一大城,是眾城的城,他們更興建「巴別塔」來展現巴比倫的驕傲。
幾年前馬來西亞為了搶「世界第一」,在吉隆坡蓋了目前世界最高的雙子星摩天大廈;同樣地,台北市也在信義區建築超高摩天大廈,其目的也在於彰顯「自己的名」。這也讓我們好好的思考,光有驕傲的經濟與科技,卻沒有憐憫與謙卑的處世態度,這樣的建築將成為人敗壞的記號。
同樣的,個人也有個人的巴別塔,特別在金錢層面上。從早期的「大家樂」、「六合彩」台灣人賭博都會拉「神明」來作伴,香火鼎盛的是報明牌的廟宇,今天「樂透彩」也同樣如此。連宗教信仰都會用「錢」當作基礎看待,實在是非常墮落的信仰行為。基督徒生活中起碼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不要以「錢」作為生命的標準看人的生命,這是非常危險也是相當錯誤的。這些事,上帝將來都要審判。
祈禱:天父上帝,願祢赦免人的無知。人一思想,上帝就發笑。人想建造通天的塔,而神卻下來看看人玩甚麼把戲,人真正是不知天高地厚,想與上帝比較。願祢赦免我們的無知。當我們在追逐金錢的遊戲,卻忽略自己已經成為金錢的奴隸。當我們在追逐經濟的成長時,卻忽略心靈的改革,忽略教育的本質是「愛」。願祢的聖靈澆灌我們,使台灣人對人有愛,對國家鄉土有情,對上帝有信。奉耶穌基督恩典的名祈禱,阿們。
2005/12/16
經文:創世記11:1-8
金句:於是,上主下來,要看看這群人建造的城和塔。(創11:5)
人越驕傲離上帝的心也越遠,「高入雲霄,好來顯揚我們自己的名」這句話所隱藏的意義;讓我們想到創世記第三章,蛇對夏娃所說的話:「你們一吃了那果子,眼就開了;你們會像上帝一樣能夠辨別善惡。」(創3:5)「像上帝一樣」和「高可通入天上」是一樣的,目的是為了「顯揚」人自己,不是上帝。
綜觀歷史的演變,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乃是常情。但人總想建立永垂不朽的國度,甚至藉此來顯揚人自己的名(創11:4)。「巴比倫」的意思是「神的門」,自古以來巴比倫城就被認為從天而降的城市。因此,當時的人認為這座城是世界第一大城,是眾城的城,他們更興建「巴別塔」來展現巴比倫的驕傲。
若人僅想建造永垂不朽的國度,來顯揚人自己的名,這是很危險的。因為,心中無上帝,將為生命帶來危害。自古君王為實現自己的統治權柄,不知用多少人的鮮血來鋪陳。君王為享榮華,不知取走多少民脂民膏。
幾年前馬來西亞為了搶「世界第一」,在吉隆坡蓋了目前世界最高的雙子星摩天大廈;同樣地,台北市也在信義區建築超高摩天大廈,其目的也在於彰顯「自己的名」。這也讓我們好好的思考,光有驕傲的經濟與科技,卻沒有憐憫與謙卑的處世態度,這樣的建築將成為人敗壞的記號。
同樣的,個人也有個人的巴別塔,特別在金錢層面上。從早期的「大家樂」、「六合彩」台灣人賭博都會拉「神明」來作伴,香火鼎盛的是報明牌的廟宇,今天「樂透彩」也同樣如此。連宗教信仰都會用「錢」當作基礎看待,實在是非常墮落的信仰行為。基督徒生活中起碼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不要以「錢」作為生命的標準看人的生命,這是非常危險也是相當錯誤的。這些事,上帝將來都要審判。
祈禱:天父上帝,願祢赦免人的無知。人一思想,上帝就發笑。人想建造通天的塔,而神卻下來看看人玩甚麼把戲,人真正是不知天高地厚,想與上帝比較。願祢赦免我們的無知。當我們在追逐金錢的遊戲,卻忽略自己已經成為金錢的奴隸。當我們在追逐經濟的成長時,卻忽略心靈的改革,忽略教育的本質是「愛」。願祢的聖靈澆灌我們,使台灣人對人有愛,對國家鄉土有情,對上帝有信。奉耶穌基督恩典的名祈禱,阿們。
2005/12/16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由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論其歷史觀
由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論其歷史觀
黃春生
主題:藉由分析上帝之城對歷史的解釋,來探討奧古斯丁的拯救觀、教會觀與政治觀。
壹、前言
奧古斯丁時值羅馬帝國崩毀,蠻族橫行,新舊交替的時代。此時期的羅馬已經到了人心惶惶,急需拯救的時代,幾乎初嘗了希伯來民族的「等待救贖」的心境。此外,在羅馬與蠻族之間,善惡報應不明顯,又希臘哲學理性之發展和羅馬征戰殖民之野心配合不上。故奧古斯丁用以希伯來舊約為線索,寫出其歷史哲學著作上帝之城,使得文化、政治、歷史之演變,以及「人心」之歸宿有所解釋。
奧古斯丁除了對當時代有鉅大的影響,甚至其思想對後來的影響也非常深遠,正如哈那克(1857~1930)所說:「自從保羅以來,除路德以外,無人能比奧古斯丁,甚至今日,我們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響,我們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後的後裔,但二者都有賴於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的思想確實影響人類社會深遠,尤其是在他對歷史的解釋上,賦予後代的教會權威有所理論根據,也提供教會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國際關係問題上的倫理見解。所以,在本報告中,將探討奧古斯丁的歷史哲學大作-上帝之城。期望藉由分析上帝之城對歷史的解釋,來探討其中所反映出的神學,的拯救觀、教會觀與政治觀。
貳、簡略生平
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在主後354年11月13日,生於努米底亞(Numidia)的塔迦斯特(Tagaste)。他的父親帕特利修(Patricius),是個很有地位的異教徒,性情凶暴,為人懶散偷安,貪戀世俗,直到臨終時才信奉基督教。他的母親摩尼加(Monnica)卻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性情溫良。或許他性情得自他的父母,此兩種性情:一種是放縱情慾;一種是虔誠追求真理的性情。
曾在Tagaste、Madaura、Carthage接受古典教育,也專攻修辭學;此時並認識一女子且同居十四年之久,且在372年她生了一個兒子阿斗達徒(Adeodatus)。十九歲時受西塞羅(Cicero)的Hortensius一書之啟發,而產生對哲學的熱情。奧古斯丁曾一度信奉摩尼教(Manichaeism)九年,主張唯物論與宇宙善惡二元論。三十歲後,遷居羅馬,並於米蘭教授修辭學,同時接觸新柏拉圖主義,加深對摩尼教論點的懷疑,開始接納靈性世界是唯一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在382年斷然悟覺摩尼教教義之不實。
在米蘭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的影響下,在385年成為慕道友(Catechumen,學教理問答者);386年放棄教職,與母親、兒子搬到米蘭附近的Cassiciacum居住,專心研究哲學,同年經歷悔改經驗。並於387年復活節時,接受安波羅修的洗禮;後來在搬回北非之前不久,他的母親死於Ostia。388年搬回北非,隨後在391年,在違反他的本意之下,於希坡(Hippo,今日北非Bona城)被Valerius主教封立聖職,受職為神甫;在395年更成為希坡主教,從此在此小鎮展現出他對基督教世界的影響力。死於430年8月28日,正當汪達爾人(Vandals)圍攻希坡之時,也就是羅馬帝國崩潰前夕。
參、著作《上帝之城》的動機與其內容摘要
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引用了希臘羅馬的歷史及神話,舊約及新約的事蹟,舉凡文學、哲學、宗教、社會學都包攬無遺,故此書的文學形式可說是包羅萬象,也最能代表奧古斯丁的思想之作。從此書中,我們可發現他不僅是一位神學家、道德家、政治思想家、文學家、戲劇批評家、護教家,更是哲學家與歷史解釋家。
其畢生著作浩如煙海,留存至今計有213本書,218封信,及五百多篇講章,所涵蓋範圍及廣,包括自傳、哲學、神學、釋經、修辭與倫理等問題。他主要的作品大都是在「神職」階段寫成,其中最享盛名之一的《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是他於413年著手寫此書,那時正是哥德人阿拉利王(Alaric)攻陷羅馬城(410年)後三年的第一個黑暗期,而完成於426年。前後長達十三、四年才完成,也是他晚年之作。
這是一部代表奧古斯丁的歷史哲學,又是他為當時基督教所作的辯護書,答覆當時異教徒對於基督教所施的攻擊。因當時羅馬帝國被北方民族所敗,帝國到處遭遇焚掠,此時異教徒更將罪歸於基督徒,並更惡毒地咒罵上帝;他目睹世局混亂,人心惶惶,並聽聞基督教所受到的嫁禍言論日益猖獗,所以就寫這本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該書共二十二卷,分成二大部。第一部由第一卷到第十卷,最初五卷是奧古斯丁初步辯駁異教徒對基督教的指控,他指出羅馬遭受侵略與懲罰並不是起因於基督教,而是因古代羅馬神祇的粗鄙及縱慾,甚至敬拜邪神的王,雖然將兵眾多也一敗塗地;其中他更指出入侵的蠻族赦免了基督教堂以及到教堂避難的人,但對於殘留的異教殿宇則毫不留情。後五卷是,反駁主張人世間常有的災難,是需要敬拜神祇以求消孽除障的說法。所以前十章是辯駁反對基督教的二種主要論點。
第二部由第十一卷到第二十二卷,在後十二卷中,前四卷論「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起源,以後四卷是論二城的發展;最後四卷是論二城的結果。此第二部是奧古斯丁對「反基督教」的第二步辯駁,也是他對歷史作神學反省與解釋的所在。他試圖根據柏拉圖(Plato)的存在於「天上某處」的理想國之觀念,保羅的生與死信徒組成的一個社會觀念,以及多納派(Donatism)之神與魔二元的社會觀念,給予世界歷史一個普遍性演變原則的解釋。奧古斯丁在此指出世界是由兩個象徵性的城市組成:善城與惡城;上帝在善城,魔鬼在惡城。人類歷史就是這兩股力量作殊死戰的記錄,雙方互有勝負,但最後上帝將在此戰爭中獲勝,且忠心信仰祂的人將得到報賞,享受永久的安息日。
無疑地,奧古斯丁認為歷史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地上之城(civitas terrena)的歷史,跟隨該隱與罪惡的人類歷史;另一條是上帝之城(civitas Dei)的歷史,也就是跟隨亞伯並過上帝樂見的生活,是一條拯救的歷史。這二城自人類開始就有,但直到耶穌基督才被表明出來。在此,奧古斯丁透過此書來說明人類歷史的各分期,也為了要給予當時處於黑暗迷網的人一份精神鼓舞和信心。同時本書的思想也啟發後來的教會歷史觀。
本書的文學特色主要有:修辭學、詮釋學、寓意解釋等等。
奧古斯丁教過多年的修辭學,所以喜歡在文字上做剖析。例如他在解釋「第二次的死」時,說到何以要用名詞的「死」而不用動詞來描述,是有原因的,因為這裡的死不是指時間上的死,而是指靈肉分離的死。他說:
由動詞生出(Oritur),成為過去式已出生(Ortusest),其他過去式亦然;死字(Moritur)的過去式為已死(Mortuusest)加一(u)字....。....不用過去式....而是名詞,所以與時間沒有關係。
在詮釋學上,奧古斯丁的宇宙觀是超自然主義的三層結構的觀念,即上帝和天使在地球之上;人類在地上;魔鬼在地下或深淵中。可是在此宇宙觀中,奧古斯丁在對聖經的詮釋已經開始了「非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的解釋工作,也就是尋求聖經的神話裡的信息(Kerygma);雖然「非神話化」一詞是由Bultmann提出,但是早在主後第四世紀時奧古斯丁就有獨到的看法,例如他在詮釋上帝為何要在六日的創造之後就休息時,他說:
不當如兒童一般,以為天主在第七日休息,且祝聖了它,是天主太疲倦了。祂曾用永遠可懂的話,而非空言,一開口,一切便造成了。
又如他在說到女人從男人的肋骨而出時的解釋:
天主由男人的肋骨中,造了女人,是用此事教訓我們,丈夫與妻子當如何和睦。
雖然奧古斯丁的「非神話化」尚無系統的方法,但是在當時確實是獨特的看法。
奧古斯丁的解經方法很多都是使用「寓意解經」,這也是當時後最常使用的解經法。例如他在解釋諾亞方舟為何有三層時,說:
天主不但願意在方舟下層有艙,在中間亦有二層,最上面為第三層,由上而下有三層可住的艙房。這可看作使徒保羅所說的信、望、愛三德;更可看作聖經上所記載的一粒種子,結實三十、六十、一百粒;或說在下層是夫婦的節德,在中層是寡婦的潔德,在上層為貞潔....。
在這些寫作的特色之內,我們也常發現二元論的思想以不同形式遍佈整本書,例如,神聖與世俗,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信仰與懷疑,善與惡,光明與黑暗,恩典與罪惡等等。使得衝突性與問題性升高,而增加讀者的好奇感。
除了以上三種文學特色之外,他還引用很多的詩、詞、散文、小說、歷史事件和戲劇等,來表達他的目的。他也透過歷史的角度來詮釋人類歷史的各階段,以指向上帝在歷史的主宰地位。
肆、《上帝之城》對歷史的解釋
對於歷史的起頭,奧古斯丁認為在創世以前時間並不存在,創造以後才有時間的概念。又因為上帝創造時間,所以祂不為時間所限制,人的過去、現在、未來,在上帝面前都是「現在」。
歷史是隨著創造開始的。正如舊約創世記所述上帝在六日內創造宇宙與萬物,第七日就歇了一切的工,安息了;同樣地,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把人類歷史分成七個階段來解釋。且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發展是同時發展的,並與人類歷史並駕齊驅。
一、人類的嬰孩時期:亞當到洪水(挪亞)
在這個階段內,上帝之城由亞伯所代表,地上之城由該隱所代表。而該隱就是屬魔鬼的,是地上之城的建立人,他殺了自己的弟兄亞伯。此時期的人類歷史注重物質生活,信仰生活仍像在襁褓中的嬰孩。
二、人類的幼年時期:洪水到亞伯拉罕
在此階段裡,人的理智漸開,能分別善惡,然而理性及意志尚無法制服情慾的龐大力量,導致上帝之城的子民與地上之城的人同流合污,所以發生洪水滅世與巴別塔混亂語言的事件。
三、人類的青年時期:亞伯拉罕到大衛
此時期的代表是蒙上帝揀選的百姓,即從亞伯拉罕開始了一個新的民族,從此上帝之城又邁向新的發展。
四、人類的成年時期:大衛到被擄巴比倫
此時期的人類在理智上以達成熟。大衛的國祚從盛世而衰,最後因為魔鬼的強盛,終被擄至巴比倫。而書中所提的二城,一座是地上的魔鬼之城;另一座是屬上帝的基督之城。被擄也象徵地上的魔鬼之城的興盛。
五、人類的壯年時期:被擄巴比倫到基督降生
此時期的選民淪喪在衰落中,但是有一部份的人並不氣餒,他們力求精神生活的復興,一心仰望彌賽亞的來臨;而耶穌基督果真來臨,上帝的應許完全應驗了,不摻入地上之城,為使直到新約時代,在暗中的上帝之城能在光天之下。
六、人類的老年時期:基督降生到世界末日
此時期是指現在的時代,有多少時日無人能知,因為聖經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這階段的人類歷史雖然外在的物質文明持續發展,但是精神文化卻進入老年的衰敗時期,需要上帝時刻看顧以獲得更新。
七、人類的完成時期:世界末日到基督再來
當基督再來時,將審判世人一切的善惡,最後上帝之城將完全得勝,其城的聖民將永享福樂;而屬魔鬼的地上之城的惡人將永遠受罰。此時期也為安息日,就是上帝要我們在祂裡面得到休息,這也是我們將來的時代。
伍、《上帝之城》的歷史觀所反映出的神學
一、拯救觀
在此我們將從《上帝之城》中的罪觀與恩典觀,來論其拯救觀。
奧古斯丁認為人類是有原罪(Original Sin)的,這是源自亞當和夏娃誤用意志,行為驕傲且放縱,所以罪便開始了。亞當的原罪隨著情慾而傳給後裔,而人的情慾大過自己的意志,如此的使得人的後裔永遠承接原罪。若亞當在伊甸園裡,在沒有情慾下,仍能生孩子,且為無罪的;但是,亞當犯了罪,情慾就掌控人的意志,以致於愛自己而輕視上帝。
在《上帝之城》裡,奧古斯丁指出當人被造時原是良善正直,享有自由意志,且有不犯罪與不死的可能,並與上帝來往無阻。犯罪的結果便是失落良善,上帝的恩典喪失了,靈魂死了,因為罪使人與上帝遠離。
此外,新柏拉圖主義影響了奧古斯丁的思想,他對人性的分析基本上是根據聖經的,不過他認為人的意志軟弱無法行善。所以人絕對無法勝過罪惡,情慾仍然存在,故需要上帝的赦免。上帝的恩典就在上帝之城的建立,好使屬於此城的子民們能得救。
《上帝之城》的發展就像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一樣,代表上帝對人類所發出的恩典,一個因恩典而來的拯救史。這個拯救史是漸近的,雖然其中有時地上之城興旺,魔鬼的道興旺,但是到了耶穌基督降生以後,舊約中的應許與拯救的恩典就完全應驗了。所以他很清楚的指出,我們被釋放,是因為我們先與上帝和好了,魔鬼被打敗,原因在於上帝得到滿足並藉著中保耶穌基督賜下赦免。直到新約教會建立以後,上帝之城不摻入地上之城的罪惡,而在黑暗的世界中逐漸擴展,到了基督再臨時,屬上帝的子民將獲拯救,永享上帝之城的福樂。
二、教會觀
奧古斯丁在此最大的創見,即是建立教會的權威。上帝之城是上帝在創造之始就設立的,透過耶穌基督的降生而使應許完全實現,更透過教會持續上帝之城的使命。既然如此,奧古斯丁身在教會中,就對教會所扮演的權威角色極力維護。他的態度表現在對上帝的信心,認為教會的權威將人引向基督,再透過基督回歸上帝。他就如此說過:「假如教會的權威沒有強迫我,我將不相信福音書。」
教會是上帝榮耀的居所,是由基督重建的,而非人手所建造的。但是教會內仍有該逐出教會者,如簸之篩莠,教會的榮光現在不明顯,也是如此。
上帝之城理應是聖徒所寄居之處,但事實上,教會所擁有的並不全是聖徒,甚至有懷疑上帝信仰者,或仍屬魔鬼的子民。因此,奧古斯丁構想一個與現實教會不同的教會,一個看不見的「真教會」,而真教會也正是永恆的上帝之城。
他又認為現存的教會在某種意義下就是地上的「上帝之城」。而教會仍在歷史中存在,是站在上帝與人之間,作為解決人類罪的地方。他再進一步維護教會制度說,只有經由教會的引導才能領受上帝的恩典。換言之,在他的教會觀裡面,教會是實現上帝國的唯一途徑,也正說明了「教會之外無救贖」(Extra ecclesiam nulla salus),在此也讓我們看到奧古斯丁對羅馬教會的期待。
奧古斯丁論到教會是有矛盾的。現存的教會不全都是聖徒所組成,所以他期待一個無形的真教會,但是他又極力維護有形的羅馬教會。但是,在這樣的矛盾中,他仍然表現出對教會堅固的信仰。可是,羅馬教會以奧古斯丁的理論為根據,認為有形的教會即是上帝之城。事實上,這不是奧古斯丁的看法,而是貴鉤利一世(Gregory I,590~604)的理論。
三、政治觀
奧古斯丁相信,上帝的統治是超越時空,是無限的,祂將世間國度隨己欲賞賜給善人及惡人。通過教會上帝之城建立,即教會是實現永恆的上帝國的唯一途徑,此教會觀也反映在羅馬帝國精神和世俗的組織中。基督徒認為教會是永恆的,同樣的思想也反映在異教徒身上,他們相信羅馬帝國也是永恆的,可以與世長存。甚至,奧古斯丁認為戰爭的勝利及時期,是由上帝所定的,而敬拜邪神的君王必然失敗,且自封為神的也無好下場。
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地上之城常與邪惡劃上等號,但是,他並不認為(世俗)國家所期望的都不是好事,反而,人類能因它而得到改善,且它也期望世間和平。其實國家的作為常取決於當權者,奧古斯丁就認為當權者若是輕視人世間的榮耀和權位則是偉大的德性,因為只有上帝可以看見,而人看不見他的作為,也因此他所獲得的讚美與榮耀的報償是大的。但是無論有多麼多的讚美,若不敬畏真神,只求人世的榮耀,更不用與聖徒們相比,因為聖徒們都將一切歸於上帝的恩典與慈愛上。
再者,中世紀政治大事的發生多少都受到奧古斯丁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奧古斯丁逝世後蠻族入侵席捲歐陸和北非,在所謂的黑暗時代唯有基督教尚能鼓舞人心,當時基督教在混亂的時局中,成為蠻族教化的導師和社會秩序的重建者,除了聖經之外,就是奧古斯丁的宗教精神與思想遺訓。尤其他的畢生鉅著上帝之城,可說左右整個中世紀的政治發展。當皇帝和教皇之間產生權位相爭時,雙方就常引證奧古斯丁的著述;皇帝引它來證實(世俗)國家亦係上帝所建立,教皇則引它來保障教皇至上之說。此外,中世紀的兩大事,十字軍東征和宗教裁判所,如果推溯遠因,亦不難發現受到上帝之城的影響。
陸、結論
奧古斯丁影響之所以浩大,在於他神祕的敬虔生活「你(上帝)創造我們,為使我們相通,我們的內心若不在你裡面,得著安息,便不能自有安息。」這種把信仰視為與上帝交通的概念,雖然不易令人完全領悟,卻在教會中佔有長久的影響力。
他在黑暗時代裡,毅然決然著書來教育蠻族,使得中世紀的思潮和人心得到一絲亮光。他對「愛」的了解,更是中世紀思想的基礎。在上帝之城裡,他把愛己和愛神分別的很清楚,且強調愛己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是屬地上之城,而愛神者是屬於上帝之城,兩者完全立於相反的地位。歷史上,對立著兩座城,上帝之城就是屬於被拯救的聖徒團體,只有在天國臨到時才完全實現,但是現世的教會僅是為了預備上帝之城而存在的。而地上之城則屬與上帝敵對者的團體。在現世裡兩城混雜難以分辨,但是在歷史的過程中被選召者和被永罰者將漸形分開。
上帝之城並不等於地上有形的教會,上帝之城的公民也不等於世上的信徒。奧古斯丁說:「自人類有史以來,凡信仰主的人,凡認識主的人,凡依從祂的教訓敬虔公正度日的人,不管他是生活於何時何地,都必得祂的拯救」。確實羅馬教會和地上眾教會都不可能自稱為「真」教會,她僅能努力達到上帝之城的要求。
此外,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的思想及他所主張的處世方法,影響中古時期歐陸的政治和一切事務,使人學習以「目的」來處事,以「永生」的眼光來生活。
《上帝之城》,教會史上第一部的歷史哲學鉅著,它讓我們看到主必然勝利的確信,也讓人知道上帝對整個人類的計畫。本書的歷史觀所反映出的神學,可說世中世紀哲學倫理思想的權威,它同時也奠定後代教會的思想基礎,這一切都要歸諸於奧古斯丁的原創性。
黃春生
主題:藉由分析上帝之城對歷史的解釋,來探討奧古斯丁的拯救觀、教會觀與政治觀。
壹、前言
奧古斯丁時值羅馬帝國崩毀,蠻族橫行,新舊交替的時代。此時期的羅馬已經到了人心惶惶,急需拯救的時代,幾乎初嘗了希伯來民族的「等待救贖」的心境。此外,在羅馬與蠻族之間,善惡報應不明顯,又希臘哲學理性之發展和羅馬征戰殖民之野心配合不上。故奧古斯丁用以希伯來舊約為線索,寫出其歷史哲學著作上帝之城,使得文化、政治、歷史之演變,以及「人心」之歸宿有所解釋。
奧古斯丁除了對當時代有鉅大的影響,甚至其思想對後來的影響也非常深遠,正如哈那克(1857~1930)所說:「自從保羅以來,除路德以外,無人能比奧古斯丁,甚至今日,我們仍受他的思想和精神所影響,我們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後的後裔,但二者都有賴於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的思想確實影響人類社會深遠,尤其是在他對歷史的解釋上,賦予後代的教會權威有所理論根據,也提供教會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國際關係問題上的倫理見解。所以,在本報告中,將探討奧古斯丁的歷史哲學大作-上帝之城。期望藉由分析上帝之城對歷史的解釋,來探討其中所反映出的神學,的拯救觀、教會觀與政治觀。
貳、簡略生平
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在主後354年11月13日,生於努米底亞(Numidia)的塔迦斯特(Tagaste)。他的父親帕特利修(Patricius),是個很有地位的異教徒,性情凶暴,為人懶散偷安,貪戀世俗,直到臨終時才信奉基督教。他的母親摩尼加(Monnica)卻是個虔誠的基督徒,性情溫良。或許他性情得自他的父母,此兩種性情:一種是放縱情慾;一種是虔誠追求真理的性情。
曾在Tagaste、Madaura、Carthage接受古典教育,也專攻修辭學;此時並認識一女子且同居十四年之久,且在372年她生了一個兒子阿斗達徒(Adeodatus)。十九歲時受西塞羅(Cicero)的Hortensius一書之啟發,而產生對哲學的熱情。奧古斯丁曾一度信奉摩尼教(Manichaeism)九年,主張唯物論與宇宙善惡二元論。三十歲後,遷居羅馬,並於米蘭教授修辭學,同時接觸新柏拉圖主義,加深對摩尼教論點的懷疑,開始接納靈性世界是唯一真實世界的觀念;並在382年斷然悟覺摩尼教教義之不實。
在米蘭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的影響下,在385年成為慕道友(Catechumen,學教理問答者);386年放棄教職,與母親、兒子搬到米蘭附近的Cassiciacum居住,專心研究哲學,同年經歷悔改經驗。並於387年復活節時,接受安波羅修的洗禮;後來在搬回北非之前不久,他的母親死於Ostia。388年搬回北非,隨後在391年,在違反他的本意之下,於希坡(Hippo,今日北非Bona城)被Valerius主教封立聖職,受職為神甫;在395年更成為希坡主教,從此在此小鎮展現出他對基督教世界的影響力。死於430年8月28日,正當汪達爾人(Vandals)圍攻希坡之時,也就是羅馬帝國崩潰前夕。
參、著作《上帝之城》的動機與其內容摘要
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引用了希臘羅馬的歷史及神話,舊約及新約的事蹟,舉凡文學、哲學、宗教、社會學都包攬無遺,故此書的文學形式可說是包羅萬象,也最能代表奧古斯丁的思想之作。從此書中,我們可發現他不僅是一位神學家、道德家、政治思想家、文學家、戲劇批評家、護教家,更是哲學家與歷史解釋家。
其畢生著作浩如煙海,留存至今計有213本書,218封信,及五百多篇講章,所涵蓋範圍及廣,包括自傳、哲學、神學、釋經、修辭與倫理等問題。他主要的作品大都是在「神職」階段寫成,其中最享盛名之一的《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是他於413年著手寫此書,那時正是哥德人阿拉利王(Alaric)攻陷羅馬城(410年)後三年的第一個黑暗期,而完成於426年。前後長達十三、四年才完成,也是他晚年之作。
這是一部代表奧古斯丁的歷史哲學,又是他為當時基督教所作的辯護書,答覆當時異教徒對於基督教所施的攻擊。因當時羅馬帝國被北方民族所敗,帝國到處遭遇焚掠,此時異教徒更將罪歸於基督徒,並更惡毒地咒罵上帝;他目睹世局混亂,人心惶惶,並聽聞基督教所受到的嫁禍言論日益猖獗,所以就寫這本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
該書共二十二卷,分成二大部。第一部由第一卷到第十卷,最初五卷是奧古斯丁初步辯駁異教徒對基督教的指控,他指出羅馬遭受侵略與懲罰並不是起因於基督教,而是因古代羅馬神祇的粗鄙及縱慾,甚至敬拜邪神的王,雖然將兵眾多也一敗塗地;其中他更指出入侵的蠻族赦免了基督教堂以及到教堂避難的人,但對於殘留的異教殿宇則毫不留情。後五卷是,反駁主張人世間常有的災難,是需要敬拜神祇以求消孽除障的說法。所以前十章是辯駁反對基督教的二種主要論點。
第二部由第十一卷到第二十二卷,在後十二卷中,前四卷論「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起源,以後四卷是論二城的發展;最後四卷是論二城的結果。此第二部是奧古斯丁對「反基督教」的第二步辯駁,也是他對歷史作神學反省與解釋的所在。他試圖根據柏拉圖(Plato)的存在於「天上某處」的理想國之觀念,保羅的生與死信徒組成的一個社會觀念,以及多納派(Donatism)之神與魔二元的社會觀念,給予世界歷史一個普遍性演變原則的解釋。奧古斯丁在此指出世界是由兩個象徵性的城市組成:善城與惡城;上帝在善城,魔鬼在惡城。人類歷史就是這兩股力量作殊死戰的記錄,雙方互有勝負,但最後上帝將在此戰爭中獲勝,且忠心信仰祂的人將得到報賞,享受永久的安息日。
無疑地,奧古斯丁認為歷史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地上之城(civitas terrena)的歷史,跟隨該隱與罪惡的人類歷史;另一條是上帝之城(civitas Dei)的歷史,也就是跟隨亞伯並過上帝樂見的生活,是一條拯救的歷史。這二城自人類開始就有,但直到耶穌基督才被表明出來。在此,奧古斯丁透過此書來說明人類歷史的各分期,也為了要給予當時處於黑暗迷網的人一份精神鼓舞和信心。同時本書的思想也啟發後來的教會歷史觀。
本書的文學特色主要有:修辭學、詮釋學、寓意解釋等等。
奧古斯丁教過多年的修辭學,所以喜歡在文字上做剖析。例如他在解釋「第二次的死」時,說到何以要用名詞的「死」而不用動詞來描述,是有原因的,因為這裡的死不是指時間上的死,而是指靈肉分離的死。他說:
由動詞生出(Oritur),成為過去式已出生(Ortusest),其他過去式亦然;死字(Moritur)的過去式為已死(Mortuusest)加一(u)字....。....不用過去式....而是名詞,所以與時間沒有關係。
在詮釋學上,奧古斯丁的宇宙觀是超自然主義的三層結構的觀念,即上帝和天使在地球之上;人類在地上;魔鬼在地下或深淵中。可是在此宇宙觀中,奧古斯丁在對聖經的詮釋已經開始了「非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的解釋工作,也就是尋求聖經的神話裡的信息(Kerygma);雖然「非神話化」一詞是由Bultmann提出,但是早在主後第四世紀時奧古斯丁就有獨到的看法,例如他在詮釋上帝為何要在六日的創造之後就休息時,他說:
不當如兒童一般,以為天主在第七日休息,且祝聖了它,是天主太疲倦了。祂曾用永遠可懂的話,而非空言,一開口,一切便造成了。
又如他在說到女人從男人的肋骨而出時的解釋:
天主由男人的肋骨中,造了女人,是用此事教訓我們,丈夫與妻子當如何和睦。
雖然奧古斯丁的「非神話化」尚無系統的方法,但是在當時確實是獨特的看法。
奧古斯丁的解經方法很多都是使用「寓意解經」,這也是當時後最常使用的解經法。例如他在解釋諾亞方舟為何有三層時,說:
天主不但願意在方舟下層有艙,在中間亦有二層,最上面為第三層,由上而下有三層可住的艙房。這可看作使徒保羅所說的信、望、愛三德;更可看作聖經上所記載的一粒種子,結實三十、六十、一百粒;或說在下層是夫婦的節德,在中層是寡婦的潔德,在上層為貞潔....。
在這些寫作的特色之內,我們也常發現二元論的思想以不同形式遍佈整本書,例如,神聖與世俗,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信仰與懷疑,善與惡,光明與黑暗,恩典與罪惡等等。使得衝突性與問題性升高,而增加讀者的好奇感。
除了以上三種文學特色之外,他還引用很多的詩、詞、散文、小說、歷史事件和戲劇等,來表達他的目的。他也透過歷史的角度來詮釋人類歷史的各階段,以指向上帝在歷史的主宰地位。
肆、《上帝之城》對歷史的解釋
對於歷史的起頭,奧古斯丁認為在創世以前時間並不存在,創造以後才有時間的概念。又因為上帝創造時間,所以祂不為時間所限制,人的過去、現在、未來,在上帝面前都是「現在」。
歷史是隨著創造開始的。正如舊約創世記所述上帝在六日內創造宇宙與萬物,第七日就歇了一切的工,安息了;同樣地,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把人類歷史分成七個階段來解釋。且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發展是同時發展的,並與人類歷史並駕齊驅。
一、人類的嬰孩時期:亞當到洪水(挪亞)
在這個階段內,上帝之城由亞伯所代表,地上之城由該隱所代表。而該隱就是屬魔鬼的,是地上之城的建立人,他殺了自己的弟兄亞伯。此時期的人類歷史注重物質生活,信仰生活仍像在襁褓中的嬰孩。
二、人類的幼年時期:洪水到亞伯拉罕
在此階段裡,人的理智漸開,能分別善惡,然而理性及意志尚無法制服情慾的龐大力量,導致上帝之城的子民與地上之城的人同流合污,所以發生洪水滅世與巴別塔混亂語言的事件。
三、人類的青年時期:亞伯拉罕到大衛
此時期的代表是蒙上帝揀選的百姓,即從亞伯拉罕開始了一個新的民族,從此上帝之城又邁向新的發展。
四、人類的成年時期:大衛到被擄巴比倫
此時期的人類在理智上以達成熟。大衛的國祚從盛世而衰,最後因為魔鬼的強盛,終被擄至巴比倫。而書中所提的二城,一座是地上的魔鬼之城;另一座是屬上帝的基督之城。被擄也象徵地上的魔鬼之城的興盛。
五、人類的壯年時期:被擄巴比倫到基督降生
此時期的選民淪喪在衰落中,但是有一部份的人並不氣餒,他們力求精神生活的復興,一心仰望彌賽亞的來臨;而耶穌基督果真來臨,上帝的應許完全應驗了,不摻入地上之城,為使直到新約時代,在暗中的上帝之城能在光天之下。
六、人類的老年時期:基督降生到世界末日
此時期是指現在的時代,有多少時日無人能知,因為聖經說:「父以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不是你們應當知道的」。這階段的人類歷史雖然外在的物質文明持續發展,但是精神文化卻進入老年的衰敗時期,需要上帝時刻看顧以獲得更新。
七、人類的完成時期:世界末日到基督再來
當基督再來時,將審判世人一切的善惡,最後上帝之城將完全得勝,其城的聖民將永享福樂;而屬魔鬼的地上之城的惡人將永遠受罰。此時期也為安息日,就是上帝要我們在祂裡面得到休息,這也是我們將來的時代。
伍、《上帝之城》的歷史觀所反映出的神學
一、拯救觀
在此我們將從《上帝之城》中的罪觀與恩典觀,來論其拯救觀。
奧古斯丁認為人類是有原罪(Original Sin)的,這是源自亞當和夏娃誤用意志,行為驕傲且放縱,所以罪便開始了。亞當的原罪隨著情慾而傳給後裔,而人的情慾大過自己的意志,如此的使得人的後裔永遠承接原罪。若亞當在伊甸園裡,在沒有情慾下,仍能生孩子,且為無罪的;但是,亞當犯了罪,情慾就掌控人的意志,以致於愛自己而輕視上帝。
在《上帝之城》裡,奧古斯丁指出當人被造時原是良善正直,享有自由意志,且有不犯罪與不死的可能,並與上帝來往無阻。犯罪的結果便是失落良善,上帝的恩典喪失了,靈魂死了,因為罪使人與上帝遠離。
此外,新柏拉圖主義影響了奧古斯丁的思想,他對人性的分析基本上是根據聖經的,不過他認為人的意志軟弱無法行善。所以人絕對無法勝過罪惡,情慾仍然存在,故需要上帝的赦免。上帝的恩典就在上帝之城的建立,好使屬於此城的子民們能得救。
《上帝之城》的發展就像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一樣,代表上帝對人類所發出的恩典,一個因恩典而來的拯救史。這個拯救史是漸近的,雖然其中有時地上之城興旺,魔鬼的道興旺,但是到了耶穌基督降生以後,舊約中的應許與拯救的恩典就完全應驗了。所以他很清楚的指出,我們被釋放,是因為我們先與上帝和好了,魔鬼被打敗,原因在於上帝得到滿足並藉著中保耶穌基督賜下赦免。直到新約教會建立以後,上帝之城不摻入地上之城的罪惡,而在黑暗的世界中逐漸擴展,到了基督再臨時,屬上帝的子民將獲拯救,永享上帝之城的福樂。
二、教會觀
奧古斯丁在此最大的創見,即是建立教會的權威。上帝之城是上帝在創造之始就設立的,透過耶穌基督的降生而使應許完全實現,更透過教會持續上帝之城的使命。既然如此,奧古斯丁身在教會中,就對教會所扮演的權威角色極力維護。他的態度表現在對上帝的信心,認為教會的權威將人引向基督,再透過基督回歸上帝。他就如此說過:「假如教會的權威沒有強迫我,我將不相信福音書。」
教會是上帝榮耀的居所,是由基督重建的,而非人手所建造的。但是教會內仍有該逐出教會者,如簸之篩莠,教會的榮光現在不明顯,也是如此。
上帝之城理應是聖徒所寄居之處,但事實上,教會所擁有的並不全是聖徒,甚至有懷疑上帝信仰者,或仍屬魔鬼的子民。因此,奧古斯丁構想一個與現實教會不同的教會,一個看不見的「真教會」,而真教會也正是永恆的上帝之城。
他又認為現存的教會在某種意義下就是地上的「上帝之城」。而教會仍在歷史中存在,是站在上帝與人之間,作為解決人類罪的地方。他再進一步維護教會制度說,只有經由教會的引導才能領受上帝的恩典。換言之,在他的教會觀裡面,教會是實現上帝國的唯一途徑,也正說明了「教會之外無救贖」(Extra ecclesiam nulla salus),在此也讓我們看到奧古斯丁對羅馬教會的期待。
奧古斯丁論到教會是有矛盾的。現存的教會不全都是聖徒所組成,所以他期待一個無形的真教會,但是他又極力維護有形的羅馬教會。但是,在這樣的矛盾中,他仍然表現出對教會堅固的信仰。可是,羅馬教會以奧古斯丁的理論為根據,認為有形的教會即是上帝之城。事實上,這不是奧古斯丁的看法,而是貴鉤利一世(Gregory I,590~604)的理論。
三、政治觀
奧古斯丁相信,上帝的統治是超越時空,是無限的,祂將世間國度隨己欲賞賜給善人及惡人。通過教會上帝之城建立,即教會是實現永恆的上帝國的唯一途徑,此教會觀也反映在羅馬帝國精神和世俗的組織中。基督徒認為教會是永恆的,同樣的思想也反映在異教徒身上,他們相信羅馬帝國也是永恆的,可以與世長存。甚至,奧古斯丁認為戰爭的勝利及時期,是由上帝所定的,而敬拜邪神的君王必然失敗,且自封為神的也無好下場。
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地上之城常與邪惡劃上等號,但是,他並不認為(世俗)國家所期望的都不是好事,反而,人類能因它而得到改善,且它也期望世間和平。其實國家的作為常取決於當權者,奧古斯丁就認為當權者若是輕視人世間的榮耀和權位則是偉大的德性,因為只有上帝可以看見,而人看不見他的作為,也因此他所獲得的讚美與榮耀的報償是大的。但是無論有多麼多的讚美,若不敬畏真神,只求人世的榮耀,更不用與聖徒們相比,因為聖徒們都將一切歸於上帝的恩典與慈愛上。
再者,中世紀政治大事的發生多少都受到奧古斯丁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奧古斯丁逝世後蠻族入侵席捲歐陸和北非,在所謂的黑暗時代唯有基督教尚能鼓舞人心,當時基督教在混亂的時局中,成為蠻族教化的導師和社會秩序的重建者,除了聖經之外,就是奧古斯丁的宗教精神與思想遺訓。尤其他的畢生鉅著上帝之城,可說左右整個中世紀的政治發展。當皇帝和教皇之間產生權位相爭時,雙方就常引證奧古斯丁的著述;皇帝引它來證實(世俗)國家亦係上帝所建立,教皇則引它來保障教皇至上之說。此外,中世紀的兩大事,十字軍東征和宗教裁判所,如果推溯遠因,亦不難發現受到上帝之城的影響。
陸、結論
奧古斯丁影響之所以浩大,在於他神祕的敬虔生活「你(上帝)創造我們,為使我們相通,我們的內心若不在你裡面,得著安息,便不能自有安息。」這種把信仰視為與上帝交通的概念,雖然不易令人完全領悟,卻在教會中佔有長久的影響力。
他在黑暗時代裡,毅然決然著書來教育蠻族,使得中世紀的思潮和人心得到一絲亮光。他對「愛」的了解,更是中世紀思想的基礎。在上帝之城裡,他把愛己和愛神分別的很清楚,且強調愛己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是屬地上之城,而愛神者是屬於上帝之城,兩者完全立於相反的地位。歷史上,對立著兩座城,上帝之城就是屬於被拯救的聖徒團體,只有在天國臨到時才完全實現,但是現世的教會僅是為了預備上帝之城而存在的。而地上之城則屬與上帝敵對者的團體。在現世裡兩城混雜難以分辨,但是在歷史的過程中被選召者和被永罰者將漸形分開。
上帝之城並不等於地上有形的教會,上帝之城的公民也不等於世上的信徒。奧古斯丁說:「自人類有史以來,凡信仰主的人,凡認識主的人,凡依從祂的教訓敬虔公正度日的人,不管他是生活於何時何地,都必得祂的拯救」。確實羅馬教會和地上眾教會都不可能自稱為「真」教會,她僅能努力達到上帝之城的要求。
此外,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的思想及他所主張的處世方法,影響中古時期歐陸的政治和一切事務,使人學習以「目的」來處事,以「永生」的眼光來生活。
《上帝之城》,教會史上第一部的歷史哲學鉅著,它讓我們看到主必然勝利的確信,也讓人知道上帝對整個人類的計畫。本書的歷史觀所反映出的神學,可說世中世紀哲學倫理思想的權威,它同時也奠定後代教會的思想基礎,這一切都要歸諸於奧古斯丁的原創性。
1996/5/20
認識長老教會
認識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一、起源
長老教會是指依據聖經教義由長老(presbyters)監督、治理教會的教會組織與模式。長老教會源自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是屬於改革宗教派之一(Reformation Theology),特別是指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在日內瓦所推行長老治理的教會模式。長老教會對教義和秩序的見解,主要依據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加爾文認為,我們若真要為教會的秩序及信仰建立原則,就一定要奠基在聖經上。因此,在《基督教要義》一開始就說明教會教義與秩序的關鍵都是奠基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之下,降服在上帝的主權之下,日後長老教會和改革宗都依循此原則發展。
二、信仰精神與教義
長老教會的教義早在16世紀的改革宗信條中就明白宣示出來。經過謹慎、縝密的韋斯敏斯德議會(1643-1649)所通過的信條和信仰問答更成為長老教會的信仰撮要。在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中,都宣認上帝的榮耀是人被造的最高目標,故此一切生命都是靠祂得以存活。在罪中的人對上帝有虧欠,也與上帝為仇;救贖與創造一樣都是上帝的工作(羅11:36),上帝的救贖是來自祂揀選的愛,藉著上帝賜下祂永恆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而完成。祂的兒子是以完全的順服來為上帝揀選的人成就救恩,藉著代表世人死在十字架上來贖罪,因而使世人得到永遠的生命。
聖靈是由主基督的寶座差派出來,把救恩給予蒙天父上帝揀選的人,使他們重生,領受白白的恩典與基督連結,並且還賜下使他們可以持守信仰的恩典。人的選擇自然會產生永恆的後果,但罪人能選擇基督,皆因基督先揀選了他們。
長老教會認為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都是藉由聖經來的教義,並且指出使徒保羅曾怎樣答辯反對此教義的人(羅9:14,19)。長老教會乃是持守使徒的教訓,在教會歷史中不斷以上帝的話語不斷來改革人心、改革教會。
長老教會秉持聖經來治理教會。耶穌基督被天父上帝提升為萬物的主,因此也是教會唯一的君王,是神與人之間唯一的中保。祂是藉著聖道與聖靈來管理祂的教會,但祂亦在教會設立治理的制度,其原則在祂的聖道中表明出來,祂應許要與教會同在,作為國度的鑰匙。
教會中一切聖職都是祂指派的,祂呼召亦裝備一切擔任聖職的人來事奉教會。教會選派聖職人員,但不能賜下權柄,只能承認基督的權柄和呼召。教會的管理制度必須符合聖經的模式。倘若有些地方是聖經沒有明言的,教會就必須遵守聖經一般的原則︰凡事都必須「端正和守規矩」,使主得榮耀,叫眾聖徒得益處,並對世界作美好的見證。教會要蒙福,她的治理就必須符合聖經的教導,藉著聖靈、聖道不斷的革新。
基督藉祂的聖道及聖靈為教會立下規矩,要求她所有的權柄,都必須用在服事人及宣揚真理上;教會聖職人員或議會,沒有權柄發出新的信仰及聖禮典規矩,只能執行主所交託的聖道。
最後審判永遠是基督的權柄,祂並沒有把審判的權柄交給這世界的掌權者(約18:36);一切教會的權柄都必須是全然依循基督的品格及屬靈的原則。教會聖職人員亦不應有民事的裁決權,因此他們不應施行民事刑罰,亦不應尋求民事權柄來執行自己的裁決。他們承認政府的權力是上帝授予的(羅13:1-7;彼前2:13-17),要支持並為之禱告,使政府能有效地保持和平。若政府違反上帝公義與和平時,教會必須成為時代的先知。
三、教制與組織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長老教會在禮儀上反映出救恩是群體性和個別性。聖禮典或是教會禮拜不是單由神職人員施行,而是上帝的兒女組成的一個立約群體,為基督所召,受聖靈的裝備,彼此服事、一同敬拜、同受造就,為主作見證。每位基督徒與聖職人員所得的恩賜,沒有種類的不同,只有呼召的分別。
為教會選派的職事有,事奉聖道、教導的長老,又稱為「牧師」;從會眾選派有治理恩賜的長老,稱為「長老」。因為聖靈所賜予使徒的、建立教會基礎的權柄,已經沒有延續下去,一切長老都只能在對等地位上執行治理權(新約中「主教」與「長老」是同義的)。長老教會認為長老有教導與管理兩種不同的恩賜(提前5:17;羅12:8;林前12:28),以及舊約中上帝交付長老的治理權(民11:16-17),延伸到新約(徒11:30;參太13:52,23:34)。
由長老共同管理堂會議會、教區議會和全國總議會,是表明教會有大公性、地區性和本地性,在台灣我們習慣將這三種議會簡稱為「小會」、「中會」、「總會」。每一議會關注的重心,應由其管轄的範圍所定規。基督賜下治理恩賜給全教會,他們可以按著眾信徒所認定的議會來行使恩賜。
執事的恩賜是服事多於屬靈的治理,如照顧聖徒當中的貧窮人,並且在教會容許下,服事整個世界。
總之,長老教會在職事的組織裡,有牧師(教導的長老)、傳道師(牧師助手)、長老(治理的長老)、執事(長老的助手)。
一、起源
長老教會是指依據聖經教義由長老(presbyters)監督、治理教會的教會組織與模式。長老教會源自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是屬於改革宗教派之一(Reformation Theology),特別是指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在日內瓦所推行長老治理的教會模式。長老教會對教義和秩序的見解,主要依據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加爾文認為,我們若真要為教會的秩序及信仰建立原則,就一定要奠基在聖經上。因此,在《基督教要義》一開始就說明教會教義與秩序的關鍵都是奠基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之下,降服在上帝的主權之下,日後長老教會和改革宗都依循此原則發展。
二、信仰精神與教義
長老教會的教義早在16世紀的改革宗信條中就明白宣示出來。經過謹慎、縝密的韋斯敏斯德議會(1643-1649)所通過的信條和信仰問答更成為長老教會的信仰撮要。在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中,都宣認上帝的榮耀是人被造的最高目標,故此一切生命都是靠祂得以存活。在罪中的人對上帝有虧欠,也與上帝為仇;救贖與創造一樣都是上帝的工作(羅11:36),上帝的救贖是來自祂揀選的愛,藉著上帝賜下祂永恆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而完成。祂的兒子是以完全的順服來為上帝揀選的人成就救恩,藉著代表世人死在十字架上來贖罪,因而使世人得到永遠的生命。
聖靈是由主基督的寶座差派出來,把救恩給予蒙天父上帝揀選的人,使他們重生,領受白白的恩典與基督連結,並且還賜下使他們可以持守信仰的恩典。人的選擇自然會產生永恆的後果,但罪人能選擇基督,皆因基督先揀選了他們。
長老教會認為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都是藉由聖經來的教義,並且指出使徒保羅曾怎樣答辯反對此教義的人(羅9:14,19)。長老教會乃是持守使徒的教訓,在教會歷史中不斷以上帝的話語不斷來改革人心、改革教會。
長老教會秉持聖經來治理教會。耶穌基督被天父上帝提升為萬物的主,因此也是教會唯一的君王,是神與人之間唯一的中保。祂是藉著聖道與聖靈來管理祂的教會,但祂亦在教會設立治理的制度,其原則在祂的聖道中表明出來,祂應許要與教會同在,作為國度的鑰匙。
教會中一切聖職都是祂指派的,祂呼召亦裝備一切擔任聖職的人來事奉教會。教會選派聖職人員,但不能賜下權柄,只能承認基督的權柄和呼召。教會的管理制度必須符合聖經的模式。倘若有些地方是聖經沒有明言的,教會就必須遵守聖經一般的原則︰凡事都必須「端正和守規矩」,使主得榮耀,叫眾聖徒得益處,並對世界作美好的見證。教會要蒙福,她的治理就必須符合聖經的教導,藉著聖靈、聖道不斷的革新。
基督藉祂的聖道及聖靈為教會立下規矩,要求她所有的權柄,都必須用在服事人及宣揚真理上;教會聖職人員或議會,沒有權柄發出新的信仰及聖禮典規矩,只能執行主所交託的聖道。
最後審判永遠是基督的權柄,祂並沒有把審判的權柄交給這世界的掌權者(約18:36);一切教會的權柄都必須是全然依循基督的品格及屬靈的原則。教會聖職人員亦不應有民事的裁決權,因此他們不應施行民事刑罰,亦不應尋求民事權柄來執行自己的裁決。他們承認政府的權力是上帝授予的(羅13:1-7;彼前2:13-17),要支持並為之禱告,使政府能有效地保持和平。若政府違反上帝公義與和平時,教會必須成為時代的先知。
三、教制與組織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長老教會在禮儀上反映出救恩是群體性和個別性。聖禮典或是教會禮拜不是單由神職人員施行,而是上帝的兒女組成的一個立約群體,為基督所召,受聖靈的裝備,彼此服事、一同敬拜、同受造就,為主作見證。每位基督徒與聖職人員所得的恩賜,沒有種類的不同,只有呼召的分別。
為教會選派的職事有,事奉聖道、教導的長老,又稱為「牧師」;從會眾選派有治理恩賜的長老,稱為「長老」。因為聖靈所賜予使徒的、建立教會基礎的權柄,已經沒有延續下去,一切長老都只能在對等地位上執行治理權(新約中「主教」與「長老」是同義的)。長老教會認為長老有教導與管理兩種不同的恩賜(提前5:17;羅12:8;林前12:28),以及舊約中上帝交付長老的治理權(民11:16-17),延伸到新約(徒11:30;參太13:52,23:34)。
由長老共同管理堂會議會、教區議會和全國總議會,是表明教會有大公性、地區性和本地性,在台灣我們習慣將這三種議會簡稱為「小會」、「中會」、「總會」。每一議會關注的重心,應由其管轄的範圍所定規。基督賜下治理恩賜給全教會,他們可以按著眾信徒所認定的議會來行使恩賜。
執事的恩賜是服事多於屬靈的治理,如照顧聖徒當中的貧窮人,並且在教會容許下,服事整個世界。
總之,長老教會在職事的組織裡,有牧師(教導的長老)、傳道師(牧師助手)、長老(治理的長老)、執事(長老的助手)。
基督徒的社會生活
基督徒的社會生活
黃春生牧師
黃春生牧師
當我們說「耶穌基督是主」時,祂的主權不應被侷限於「屬靈」層次,而更應包括祂所創造世界的一切。同樣的,當我們說「耶穌基督是人生問題的答案」時,也包括了所有的社會生活。因此,基督徒在社會裡的生活應該積極投入關懷、改造,使得上帝的旨意能夠行在我們的社會、國家和全球。
一、對國家的關心
就台灣歷史來看,它曾受到不同政權的統治,荷蘭(1624-1662年)、鄭氏的東寧國(1662-1683年)、大清帝國(1683-1895年)、日本(1895-1945)、中華民國(1945年迄今)。佔領台灣最久的大清帝國原本只是為了平定鄭成功的邊患和海盜的猖獗。因此1672年雍正曾下詔書:「台灣自古不屬中國,…」直到1684年清國才在台灣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當時派駐台灣的官吏大多是貪官汙吏,因此當時官逼民反時有所聞,「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是台灣當時代的寫照。
當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時,清大臣李鴻章說:「台灣是鳥不生蛋…男無情,女無義的化外之地。」因此上奏皇上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接著在日本統治下,台灣也是殖民地,因此台灣的歷史可說是無土地的自主性,也無人民的民主性。
1949年中華民國戰敗,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逼出中國,敗逃台灣。但中華民國的主政者,學鄭成功將台灣作為「反攻大陸」(反清復明)的基地,台灣同樣無其自主性可言。我們需知中華民國在1911年建國時,台灣並不是它的版圖,也沒有所謂的「國大代表」參與。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台灣更不是它的版圖。
當時盟軍統帥麥克阿瑟派蔣介石代表盟軍接收台灣,台灣主權迄今仍未確立,乃是依據1951年9月8日同盟國與日本所簽訂的「舊金山和約」(在國際法裡,和約高過宣言、公報)。因此,無論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均無權主張台灣的主權歸屬。但無可否任的,中華民國迄今仍然有效佔領台灣,但在國際法上,它不是有效擁有台灣主權。
我們深信上帝給人的自由意志包括其主權的意願,因此也促成國際人權法典(「世界人權宣言1948」、「公民及政治權利公約1966」、「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公約1977」)的產生。其中世界人權宣言宣示了人權保障之理念及範疇,而另兩個公約則分別規範了自由權與社會權之重要性與保障範圍。國際人權法典是國際社會的成員對人權最基本的要求與信念。
其中,人權宣言認定「人民自決原則」,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國家名稱、領土、政府組織、憲法架構等主權行使。因此我們尊重屬於這片土地之先來後到的所有族群,他們對台灣擁有最後的決定和絕對主權。
此外,我們需知在聯合國的「中國」席次是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中華民國」已經被「繼承」,世界上已經沒有「中華民國」(除了少數邦交國承認之外)了。在現今的「國籍主義」裡,若是你自認為是「中國人」乃是指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就像新加坡人不會自稱是「中國人」,而是會稱為「華裔新加坡人」、「印度裔新加坡人…」。
最後,要提醒我們每位基督徒的知道,我們只有一位主,一位高過於「主義、領袖、國家」的主,而這位主給予全人類自由意志之主權,使我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祂是賜人類和平與公義的主。若是,我們對台灣的主權主張,可以符合上帝給人的本質:民主、自由、和平、公義與愛等,我們就樂見上帝在此事上成就。
二、對社會的關心
教會對社會的關懷一直是主耶穌基督所關心的,因為基督徒需要成為世人的「好鄰舍」,成為世界的光和鹽,讓人經驗到上帝的愛與福音。
長老教會自1865年馬雅各醫生來台灣宣教開始,就開設醫院,引進現代醫學來醫治、減輕人民的病痛,之後長老教會相繼設立新樓醫院、馬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等。在教育上也在1876年創立台南神學院,1882年創立牛津學堂(台灣神學院、淡水學院前身),1885年創辦長榮中學,1887年長榮女中等,這些都是台灣首創的現代教育。而1896年甘為霖牧師更在台南開設全國第一所盲校,這些都是以教育關懷台灣社會的典範。
1969年在台北開設「生命線」,1972年設立「家庭協談中心」,1983年設「婦女展業中心」,1985年設漁民關懷中心、勞工關懷中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殘障關懷中心等。這些都是秉持信仰的教訓,關懷、援助社會的弱勢者,學習耶穌道成肉身,背負十字架的精神來盡基督徒的本份。
因此,教會需要和社區連結,不是要被同化,而是要將信仰見證落實在我們所身處的社區裡,使得教會成為社區的好鄰舍,使得耶穌基督的福音成為社區改造者。
除此之外,基督徒還必須儘量關心經濟、環保、種族歧視、核子威脅、武器競賽、人權(政治良心犯)、貧富不均、家庭危機、同性戀、物質主義氾濫、資本家剝削、消費取向的生活等問題,這些是我們所處的社會問題也是全世界的問題。讓我們一起做個無愧的「上帝的管家」。
2001/3/9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平安符的信仰?
平安符的信仰?
黃春生牧師
黃春生牧師
一般人對信仰總是抱持著一種極為天真的看法,以為信仰是讓人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的「萬靈丹」,因此台灣民間宗教善男信女總喜歡到寺廟去祈得「平安符」戴在身上或掛在車前座,以為這樣即可收避凶化吉安身保命之效。這種想法就是將信仰視為免去挑戰的法寶,而不是要讓人更能擁有勇氣接受挑戰的精神。甚至,有求必應的信仰哲學說穿了就是一種「交換利益」,如果神明保佑就要獻戲酬神,否則就像以前大家樂、六合彩的時代,那些報錯「明牌」的「神明」,不是斷手、斷腳的被拋棄水溝或垃圾堆中。
如果聖經所要宣揚的也是這種民間信眾所求的「交換利益」之信仰,那麼我們就很難理解,為何以色列人會自出埃及之後,不但倍嘗艱辛,在曠野迷失了四十年。進到迦南地之後更是遇到居民的頑強抵抗,完全沒有享受到「信仰」的法力所帶來的一帆風順,和不戰而勝的效果呢?不!基督徒所信仰的上帝不是「有求必應公」,而是與苦難者同苦難的上帝,而是與人同在的上帝。
每個人都期待能永遠過著平安的日子,只是現實的人生卻往往未必盡如人願,而是如同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經歷一般,幾經風雨波折與各樣的艱難險阻,而不管有無宗教信仰,人生總是一波接著一波的挑戰不斷。以色列人的經驗向我們提供了信仰的新詮釋:「信仰讓人產生積極的盼望,勇於面對苦難與挑戰。」在這種信念的激勵之下,以色列人勇於進入迦南地接受挑戰;因此以色列人輕易地擊潰了迦南人,摧毀了耶利哥城,雖然曾在艾城一役,慘遭滑鐵盧,敗得淒慘無比,但可賀的是,信仰讓以色列人懂得深切檢討反省,最後終於找出敗因之所在而贏得最後勝利。可見,信仰的另一要務就是提供人冷靜反省的空間;上帝就是在人的反省中幫助人走向成功,走向上帝的道路。
什麼是靈命成熟?
什麼是靈命成熟?
黃春生牧師
有人問牧師說:「牧師,甚麼才算靈命成熟?是很會禱告?很會賣弄聖經知識?很會奉獻?...」到底靈命成熟的指標是什麼?我想很多人對此有諸多不同看法。但我想可以從三的向度來談這個問題:
一、靈命就是關係
為何靈命就是關係?這裡的關係不是指「裙帶關係、政商關係…」,而是指與神的關係、與人的關係、與物的關係、與我的關係,簡述為「天、人、物、我」的關係。我們的神是三一上帝,是關係中的神,是彼此相愛、彼此團契的神。換言之,一位靈命成熟的基督徒,他與神、與人、與物、與我的關係必定是和諧的,必定是充滿愛的。
1. 與神的關係:新的誡命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
2. 與人的關係:新的誡命說:「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31),甚至約翰一書4:12說「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3. 與物的關係:人要管理世界,使世界彰顯神的榮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24:1)若人犯罪,連帶的使世界、社會受到咒詛(創3:17-19)。
4. 與我的關係:保羅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林前 6:19-20)而夫妻是一體的,夫妻關係也是與我的關係之一。
二、靈命就是身心靈整全
靈命成熟就是身、心、靈的整全。「身、心、靈」是人的基本構造,或稱為「靈、魂、體」。
1. 身:乃是管理人肉體的部份。那是由身體的五個感官所構成的,藉此我們能與外界有溝通。而身體狀況也會受到心靈情況的影響「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17:22)
2. 心:是指一個人個性的來源—意即他的理性、感性、意志、行動,簡稱「知、情、意、行」。正如耶穌教導我們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並要愛人如己,因為沒有生活上愛的行動,就是「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
3. 靈:靈乃是與靈性的範疇有關,上帝的聖靈即住在這當中。在靈的方面可分為三個部份—直覺、良心和與上帝的溝通。「直覺」:先驗、直觀,是用來察覺事情,藉此我們可以感覺或分辨周圍的事物或環境。「良心」:靈性之門,它使我們能分辨是非,也藉此我們感到歉疚或有罪惡感。當一個人犯罪時,他的良心就會愈來愈不敏銳,如同被滾燙的烙鐵燙過一般,因而無法敏銳地回應上帝的靈。「良知」也是一道我們開啟給上帝通向上地之靈的門。「與上帝溝通」:這一部份乃是用來與上帝分享靈性生活。這部份原是封閉的,直到人藉著救恩,跟上帝建立了關係,才被開啟。這關係及溝通是經由心靈和誠實來建立的。
三、靈命就像生命樹
聖經首尾二卷書都提到「生命樹」而基督徒得勝的生命正像生命樹一樣,「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22:1-2)確實,基督徒的「根」若浸泡在生命水的河必然按時結果實,就連散發出的生命葉,也必醫治他人。
一個基督徒的靈命如何衡量,我想就這三個向度而言,或許你可以衡量看看你的屬靈光譜如何?是否還有許多層面還需多加努力。
黃春生牧師
有人問牧師說:「牧師,甚麼才算靈命成熟?是很會禱告?很會賣弄聖經知識?很會奉獻?...」到底靈命成熟的指標是什麼?我想很多人對此有諸多不同看法。但我想可以從三的向度來談這個問題:
一、靈命就是關係
為何靈命就是關係?這裡的關係不是指「裙帶關係、政商關係…」,而是指與神的關係、與人的關係、與物的關係、與我的關係,簡述為「天、人、物、我」的關係。我們的神是三一上帝,是關係中的神,是彼此相愛、彼此團契的神。換言之,一位靈命成熟的基督徒,他與神、與人、與物、與我的關係必定是和諧的,必定是充滿愛的。
1. 與神的關係:新的誡命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
2. 與人的關係:新的誡命說:「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12:31),甚至約翰一書4:12說「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
3. 與物的關係:人要管理世界,使世界彰顯神的榮耀,「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24:1)若人犯罪,連帶的使世界、社會受到咒詛(創3:17-19)。
4. 與我的關係:保羅說:「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林前 6:19-20)而夫妻是一體的,夫妻關係也是與我的關係之一。
二、靈命就是身心靈整全
靈命成熟就是身、心、靈的整全。「身、心、靈」是人的基本構造,或稱為「靈、魂、體」。
1. 身:乃是管理人肉體的部份。那是由身體的五個感官所構成的,藉此我們能與外界有溝通。而身體狀況也會受到心靈情況的影響「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17:22)
2. 心:是指一個人個性的來源—意即他的理性、感性、意志、行動,簡稱「知、情、意、行」。正如耶穌教導我們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可12:30),並要愛人如己,因為沒有生活上愛的行動,就是「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7)
3. 靈:靈乃是與靈性的範疇有關,上帝的聖靈即住在這當中。在靈的方面可分為三個部份—直覺、良心和與上帝的溝通。「直覺」:先驗、直觀,是用來察覺事情,藉此我們可以感覺或分辨周圍的事物或環境。「良心」:靈性之門,它使我們能分辨是非,也藉此我們感到歉疚或有罪惡感。當一個人犯罪時,他的良心就會愈來愈不敏銳,如同被滾燙的烙鐵燙過一般,因而無法敏銳地回應上帝的靈。「良知」也是一道我們開啟給上帝通向上地之靈的門。「與上帝溝通」:這一部份乃是用來與上帝分享靈性生活。這部份原是封閉的,直到人藉著救恩,跟上帝建立了關係,才被開啟。這關係及溝通是經由心靈和誠實來建立的。
三、靈命就像生命樹
聖經首尾二卷書都提到「生命樹」而基督徒得勝的生命正像生命樹一樣,「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啟22:1-2)確實,基督徒的「根」若浸泡在生命水的河必然按時結果實,就連散發出的生命葉,也必醫治他人。
一個基督徒的靈命如何衡量,我想就這三個向度而言,或許你可以衡量看看你的屬靈光譜如何?是否還有許多層面還需多加努力。
2006/3/24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心念
心念
◆黃春生牧師
箴言4:23說:「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人的心思意念關係著生命的方向。
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說:「個人的想法, 其實比輿論的威力還來得強大。一個人對自己的想法, 不但指引他未來的方向,甚至可以決定他的命運。」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為國家社會祈禱4《聽上帝的話》
為國家社會祈禱4《聽上帝的話》
經文:使徒行傳4:13-21
金句:可是,彼得和約翰回答他們:「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徒4:19)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有聖靈的同在的門徒,很清楚信仰的原則,就是分別何者是屬上帝或是屬人的。在舊約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以色列王亞哈王派人找先知米該雅,要先知說出王所喜歡聽的話與信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米該雅說出依據很有名的話:「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記上22:14)
在這裡彼得和約翰的回答就是如此,他們告訴這些猶太的領袖,尤其是宗教領袖:「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這是非常堅強的信仰告白,同時也是基督教會與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態度:就是聽上帝的話語比聽從人的命令還重要。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日發生英國與阿根廷為了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問題引發的戰爭。這場仗前後打了七十四天才結束。當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當年年底向英國國教(Anglican Church)坎特培里大主教提出要求,請他在翌年元月初一新年那天,為該次戰爭勝利舉行特別感恩禮拜。這位大主教很不以為然地拒絕柴契爾夫人說:「戰爭使雙方都有人死亡,不配感謝上帝。若是要我為此次戰爭舉行禮拜,我僅能答應改為懺悔禮拜,懇求上帝憐憫和寬恕。」沒錯,戰爭即使打贏了,也不該來歡樂、慶祝,因為有許多人的性命為此而犧牲了,那些人正在哀哭啊!特別是戰敗的國家,哀嚎的聲音必定是更淒慘。結果柴契爾夫人同意了,一九八三年的新年早上,全英國各地及國協所屬的英國國教會都同時舉行懺悔、認罪的禮拜。同時,英國長老教會、改革宗教會也跟進,通知所有的教會同步舉行。
這件事也深深地啟發我們反思:我們要聽誰的聲音?聽政治人物的,或聽上帝的?這一點恐怕是所有教會需要學習的功課。
祈禱:親愛的耶穌基督,祢是我們唯一的主。求祢使我們有清晰的信仰眼光,更有堅持的信仰勇氣。我們懇求祢幫助台灣的各教派深入反省,懺悔我們聽從政治人物的聲音高過聽上帝的聲音,懺悔我們成為統治者的工具,而壓迫其他教派。願祢通過教會發出祢的旨意和公義的聲明。奉公義的基督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經文:使徒行傳4:13-21
金句:可是,彼得和約翰回答他們:「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徒4:19)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有聖靈的同在的門徒,很清楚信仰的原則,就是分別何者是屬上帝或是屬人的。在舊約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以色列王亞哈王派人找先知米該雅,要先知說出王所喜歡聽的話與信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米該雅說出依據很有名的話:「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列王記上22:14)
在這裡彼得和約翰的回答就是如此,他們告訴這些猶太的領袖,尤其是宗教領袖:「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這是非常堅強的信仰告白,同時也是基督教會與基督徒應該有的信仰態度:就是聽上帝的話語比聽從人的命令還重要。
一九八二年四月二日發生英國與阿根廷為了福克蘭群島的主權問題引發的戰爭。這場仗前後打了七十四天才結束。當時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當年年底向英國國教(Anglican Church)坎特培里大主教提出要求,請他在翌年元月初一新年那天,為該次戰爭勝利舉行特別感恩禮拜。這位大主教很不以為然地拒絕柴契爾夫人說:「戰爭使雙方都有人死亡,不配感謝上帝。若是要我為此次戰爭舉行禮拜,我僅能答應改為懺悔禮拜,懇求上帝憐憫和寬恕。」沒錯,戰爭即使打贏了,也不該來歡樂、慶祝,因為有許多人的性命為此而犧牲了,那些人正在哀哭啊!特別是戰敗的國家,哀嚎的聲音必定是更淒慘。結果柴契爾夫人同意了,一九八三年的新年早上,全英國各地及國協所屬的英國國教會都同時舉行懺悔、認罪的禮拜。同時,英國長老教會、改革宗教會也跟進,通知所有的教會同步舉行。
這件事也深深地啟發我們反思:我們要聽誰的聲音?聽政治人物的,或聽上帝的?這一點恐怕是所有教會需要學習的功課。
祈禱:親愛的耶穌基督,祢是我們唯一的主。求祢使我們有清晰的信仰眼光,更有堅持的信仰勇氣。我們懇求祢幫助台灣的各教派深入反省,懺悔我們聽從政治人物的聲音高過聽上帝的聲音,懺悔我們成為統治者的工具,而壓迫其他教派。願祢通過教會發出祢的旨意和公義的聲明。奉公義的基督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為國家社會祈禱3《現代另一種巴比倫》
為國家社會祈禱3《現代另一種巴比倫》
經文:但以理書1:1-7
金句:主准許他俘擄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份。(但1:2a)
但以理書的故事是以主前六世紀初期為背景,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洗劫,有些猶大青年被擄到巴比倫,在他們身上所遭遇的事。他們本身既然是猶太人,流落異地,就感覺到那裏的文化,政治制度,與宗教方式,皆與他們自己的不同。
巴比倫是敬拜假神彼列的中心(但4:8),對事奉以色列上帝的來說,敬拜假神的要被咒詛。耶路撒冷聖殿神聖的器皿,現在被放在彼勒假神廟中的庫房裏,這更使他們睹物傷情,想起自己受外族統治。
在現代的世界裡,我們同樣也面對包圍我們的政治、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壓力呢?我們似乎身處自由,心靈卻受禁錮。我們有選舉的自由,卻放任政治的醜陋。我們有錢買電視,卻被煽、色、腥、黑的節目洗腦。我們國家完整,卻無獨立國格。我們正向另一種型態的巴比倫妥協。
在現代商場與社會中的倫理道德,不斷降低的道德水準,更看重物質面,在私人與公眾生活中,基督徒影響力的正削弱中,這一「巴比倫」的氛圍,使國家社會的集體心靈更加束縛。
祈禱: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主─全能的上帝,祢是阿爾法,就是開始,是亞米茄,就是終結!我們感謝祢,因為祢運用了大權能,行使統治!這世界的王、這世界的巴比倫俘擄台灣人的心靈。在絕望中,在無力反省中,我們仍要仰望上帝,仍要等候上帝,因為我們深知台灣總在上帝的手中。若不是「主准許他俘擄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份」,我們知道上帝仍掌權,有一天真神上帝的百姓終將從現代巴比倫的手頭上被釋放歸回到上帝的身旁,不再有邪惡的勢力,人人都聖潔,世界將美善,天上之城將降臨。我們要以聖潔來裝飾,以聖靈來洗淨。懇求祢幫助我們堅持信仰,不與暗世的君王妥協。奉主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經文:但以理書1:1-7
金句:主准許他俘擄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份。(但1:2a)
但以理書的故事是以主前六世紀初期為背景,耶路撒冷淪陷,聖殿被洗劫,有些猶大青年被擄到巴比倫,在他們身上所遭遇的事。他們本身既然是猶太人,流落異地,就感覺到那裏的文化,政治制度,與宗教方式,皆與他們自己的不同。
巴比倫是敬拜假神彼列的中心(但4:8),對事奉以色列上帝的來說,敬拜假神的要被咒詛。耶路撒冷聖殿神聖的器皿,現在被放在彼勒假神廟中的庫房裏,這更使他們睹物傷情,想起自己受外族統治。
在現代的世界裡,我們同樣也面對包圍我們的政治、社會、文化和宗教的壓力呢?我們似乎身處自由,心靈卻受禁錮。我們有選舉的自由,卻放任政治的醜陋。我們有錢買電視,卻被煽、色、腥、黑的節目洗腦。我們國家完整,卻無獨立國格。我們正向另一種型態的巴比倫妥協。
在現代商場與社會中的倫理道德,不斷降低的道德水準,更看重物質面,在私人與公眾生活中,基督徒影響力的正削弱中,這一「巴比倫」的氛圍,使國家社會的集體心靈更加束縛。
祈禱:昔在、今在、將來永在的主─全能的上帝,祢是阿爾法,就是開始,是亞米茄,就是終結!我們感謝祢,因為祢運用了大權能,行使統治!這世界的王、這世界的巴比倫俘擄台灣人的心靈。在絕望中,在無力反省中,我們仍要仰望上帝,仍要等候上帝,因為我們深知台灣總在上帝的手中。若不是「主准許他俘擄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份」,我們知道上帝仍掌權,有一天真神上帝的百姓終將從現代巴比倫的手頭上被釋放歸回到上帝的身旁,不再有邪惡的勢力,人人都聖潔,世界將美善,天上之城將降臨。我們要以聖潔來裝飾,以聖靈來洗淨。懇求祢幫助我們堅持信仰,不與暗世的君王妥協。奉主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為家庭祈禱26《忙、茫、盲》
為家庭祈禱26《忙、茫、盲》
經文:馬太福音11:28-29
金句: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現代人」是忙碌衝刺,不斷向上爬、向前跑,甚至教育的主題經常也是技能、功利。面對全球化的經濟社會,現代人早已習慣排得滿密的時間表;一旦停下來,靜下來,反而不知如何自處,打發時間。心靈更顯的空虛。
在統計上,沈迷於抽煙、喝酒、吸毒、賭博之中,許多人是因為煩悶,為了打發時間,或是抒解壓力。現代人在「忙」之下,生活目標卻也逐漸「茫」,最後勢必也成為心靈的「盲」。
面對此衝趕的人生,面對勞苦背重擔的人生,耶穌說:「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當我們靠著追求忙碌的經濟生活,就加添我們的勞苦,但這絕不是上帝的祝福,上帝要我們在忙碌當中,回歸到祂的面前,而不是倚賴可見的物質與忙碌。
我們是像一匹忙碌奔跑的馬,不斷跑、跑、跑,最終恐怕會虛脫耗盡。還是懂得安息、信靠上帝,讓上帝對你的呼召更清楚呢?
要記住耶穌所說: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當然沒有!他能夠拿甚麼去換回自己的生命呢?(太16:26)
祈禱:親愛的耶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感到疲乏困頓,求祢幫助我們知道如何來到祢的面前,使我們得到安息。求祢幫助我們的家庭,在外打拼工作的人,能夠出入有平安,幫助他們不因工作「忙」而導致生活的「茫」與心靈的「盲」。願忙碌的人因為倚靠耶和華上帝,而有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使他們像老鷹一樣張開翅膀;使他們奔跑不疲乏;他們行走不困倦。奉耶穌基督的得勝的名祈禱,阿們。
經文:馬太福音11:28-29
金句: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
「現代人」是忙碌衝刺,不斷向上爬、向前跑,甚至教育的主題經常也是技能、功利。面對全球化的經濟社會,現代人早已習慣排得滿密的時間表;一旦停下來,靜下來,反而不知如何自處,打發時間。心靈更顯的空虛。
在統計上,沈迷於抽煙、喝酒、吸毒、賭博之中,許多人是因為煩悶,為了打發時間,或是抒解壓力。現代人在「忙」之下,生活目標卻也逐漸「茫」,最後勢必也成為心靈的「盲」。
面對此衝趕的人生,面對勞苦背重擔的人生,耶穌說:「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當我們靠著追求忙碌的經濟生活,就加添我們的勞苦,但這絕不是上帝的祝福,上帝要我們在忙碌當中,回歸到祂的面前,而不是倚賴可見的物質與忙碌。
我們是像一匹忙碌奔跑的馬,不斷跑、跑、跑,最終恐怕會虛脫耗盡。還是懂得安息、信靠上帝,讓上帝對你的呼召更清楚呢?
要記住耶穌所說:一個人就是贏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當然沒有!他能夠拿甚麼去換回自己的生命呢?(太16:26)
祈禱:親愛的耶穌,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感到疲乏困頓,求祢幫助我們知道如何來到祢的面前,使我們得到安息。求祢幫助我們的家庭,在外打拼工作的人,能夠出入有平安,幫助他們不因工作「忙」而導致生活的「茫」與心靈的「盲」。願忙碌的人因為倚靠耶和華上帝,而有充沛的精力源源不絕。使他們像老鷹一樣張開翅膀;使他們奔跑不疲乏;他們行走不困倦。奉耶穌基督的得勝的名祈禱,阿們。
復活的確據
復活的確據
復活節是基督教一個很重要的節日,與聖誕節同樣受到重視,都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但這兩個日子,復活節特別來的重要,想想如果沒有復活,聖誕節也沒有甚麼意義,因為一個死而不復活的耶穌,怎能拯救我們呢!讚美主,祂復活了,而且活到永永遠遠,現在我們所信的耶穌,是一位死而復活的主。這是我們的喜樂,也是福音的中心。
復活的信息,是其他宗教所沒有的,所以基督徒應當特別注意。如使徒保羅所說﹕「如果基督沒有從死裏復活,我們就沒有甚麼好傳的,你們也沒有甚麼好信的。…如果真的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上帝就沒有使基督復活了。…要是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就是幻想,你們仍然迷失在罪中。…如果我們對基督的希望只限於今生,我們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林前 15:14-15)基督徒當然不是如此。相反的,他們是最有盼望的人,因為耶穌真的復活了。每年復活節是他們最興奮的日子,成千上萬的人擁向耶路撒冷去親睹耶穌的空墳墓,以親歷「他不在這裏,他已經復活了。」(太28:6)
自古以來,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也都以無比歡欣與虔敬的心,來紀念這改變人類歷史的偉大日子。既然耶穌由死裡復活對基督徒而言是如此的重要,那麼他們是盲目迷糊地信從呢?還是在人、事、物上有足夠的證據才使他們篤信不疑呢?怎能知道主耶穌確實復活了呢﹖試看以下七個確據:
(一)主耶穌曾多次預言,馬太福音16:21,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祭司長、長老等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此外在馬太福音17:23,路加福音18:33,都有同樣的預言,如果主耶穌的預言靠不住,全部聖經也靠不住了。所以耶穌說﹕「不要疑惑,總要信」。
(二)近兩千來,空墳墓一直是耶穌復活最大的證據,這也是基督教的特點。無論哪一種反對復活的理論都不得不承認空墳墓是事實。因若非如此,基督徒怎麼可能到處傳講以耶穌復活為主題的福音呢?反對的猶太人只要把耶穌的身體公開展示,則基督教就會自然消滅?所以,空墳墓不僅是初代信徒的見證,也是所有當時的人所公認的。
不過,歷代以來有些人雖承認空墳墓的事實,卻不願接受耶穌的復活,以致對於空墳墓的產生又有以下幾種說法:
1. 小偷盜屍論:此說之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方面在羅馬兵丁看守之下,要想瞞天過海、偷盜成功,談何容易?另一方面,耶穌是被釘十字架的囚犯,身無分文,根本引不起小偷冒險盜屍之動機;即使真有小偷光顧,也只會帶走貴重物品,何必搬走屍體?
2. 仇敵藏屍論:此說更不可能。當時,反對基督徒的人為什麼要藏起耶穌的屍體呢?他們只要拿出這身體,基督教豈不就不攻自破了嗎?
3. 門徒偷屍論:此說是當時猶太人買通了羅馬兵丁而散播流傳的說法(太28:12-15),但門徒偷屍的可能性也幾乎是零。因為:
(1) 是「不會」編此大謊。初代門徒們多為漁民、農民,頭腦單純,生活樸實。他們有五百人之眾,怎會同心一意地先行偷屍,然後編造復活的大謊言來欺世惑眾,甚至達二千年之久?
(2) 是「不必」為謊言而殉道。初代門徒因見證耶穌復活都遭到激烈的迫害,司提反被石頭打死;雅各被刀殺,其他使徒也陸續遭害。他們為何都因著一個謊言即奮不顧身,死而後已呢?他們若想創立新教門,則大可宣講耶穌崇高的倫理道德教訓,如此既有清譽美名,又可免去逼迫,一舉兩得,何必偏偏傳講一個死而復活的謊言來招惹殺身之禍?
(3) 是「不敢」冒險偷屍。當耶穌被捕後,門徒們都膽戰心驚,四處逃散。連最勇敢的彼得也三次當眾不認耶穌,甚至還為此發咒起誓!四散的門徒,躲在家中,悲傷哀痛,驚恐懼怕,迴避都來不及,怎敢冒險向羅馬兵丁挑戰、大膽前往偷屍呢?
(4) 是「不能」輕易偷屍。耶穌生前常常預言復活,故羅馬兵丁特別受到叮嚀要謹慎看守墳墓,以免被盜。羅馬兵丁訓練精良,榮譽感重,絕對不容門徒們偷盜成功的。
(三)天使之見證,也是主復活之確據。當主復活之那一天早晨,有些婦女拿著香料,想去膏耶穌的身體,但見墓門已開,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間,忽然有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且對她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天使是神之代表,也沒有騙人的。他見證主已復活,就應當相信。
(四)門徒之改變,也是主已復活之確據。當主耶穌被釘在十架之後,門徒非常懼怕,他們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翰福音20:19)。以後非常勇敢,不怕官府限制,大膽傳福音,為甚麼有這樣大的勇氣,因為他們知道主真的復活了。今天我們若確實相信主是復活的,同樣有勇氣為主做任何工作。
(五)耶穌之顯現,更是最有力之確據。主若不復活,又怎能顯現呢﹖而且不是只顯現給少數人看,曾一次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哥林多前書15:6)。關於主耶穌復活當然還可講出更多確據,但有這五個也夠了,不應再有疑惑了。不過,不信的人,他們也可以找出他們不信的理由,但相信的人有福了。
(六)耶穌的升天和聖靈的降臨。關於耶穌的事,有七件事是分不開的,這七件事就是﹕主之降生,主之受苦受死,主之復活,主之升天,主之再來,主之審判,主之作王。這七件事,現已完成了四樣,就是降生、受死、復活、升天。
主耶穌復活四十日之後升天,主之升天,也可以說是復活之證據,如果沒有復活,又如何升天呢﹖主之升天,也是祂曾預言過的,到了所定的日子,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之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路加福音24:50-51)。
關於主耶穌升天之事,使徒行傳1:9-11記載得更清楚,當日主耶穌對他們講完一些說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當他往上去,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牚白衣,站在旁邊說﹕「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在這裏望著天空呢?這一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
我們怎能知道主耶穌真正升到天上去呢﹖聖靈降臨節(又稱為五旬節)就是要告訴我們,主耶穌復活四十日後升天,升天後十日即差遣聖靈來。正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4:2-3所說:「在我父親家裏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要不是這樣,我就不說這話。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又在十六章7~8節說﹕「然而,我實在告訴你們,我去,對你們是有益的;我不去,那慰助者就不會到你們這裏來;我去了,就差他來。他來的時候,他要向世人證明,他們對於罪,對於義,對於上帝審判的觀念都錯了。」現在聖靈來了,如同一封電報告訴門徒說,「我已平安回到父家,你們可以放心了。」由此可見聖靈降臨節,是見證主已升到天父那裡的確據。
(七)教會的存在與基督徒的見證
教會的存在更是復活最恆久的見證,而歷世歷代的基督徒都可以見證耶穌是一位活著且垂聽祈禱的救主。耶穌基督改變了他們的人生,祂使罪人變成聖徒;祂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祂賜他們平安喜樂與榮耀盼望,祂就活在他們心中,作他們人生的主宰。
雖然說,少數個人主觀的經驗,不一定能證實一個客觀的事實。但是兩千年來,千千萬萬的基督徒所共有的主觀經驗足可證實一個客觀的事實!耶穌真是復活的主!
二百多年前,英國的兩位著名學者George Lyttelton(1709-1773)及Gilbert West(1703-1756),曾極力反對耶穌復活及保羅遇見復活的耶穌而悔改的事,故分頭收集資料,相約共同撰文反駁這「超自然的迷信」。1747年,他們再度會面時,二人大出對方所料,由於確證俱在,無以為辯,竟雙雙成為真誠的信徒。於是,他們各自撰文,力證耶穌的復活及保羅的悔改。此二篇文章竟成世界名著,存入大英博物館至今。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Early American Imprints, No.8909 (1639-1800 A.D.), p.3.
或許「復活節對不信的人是個笑柄」,但作一位基督徒對此應更有信仰責任,為復活的基督作見證。不要怕別人對「復活」的質問,這反而是我們見證復活的救主的機會。希望各位兄姊都能成為復活的見證者。2003/4/19
復活節是基督教一個很重要的節日,與聖誕節同樣受到重視,都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但這兩個日子,復活節特別來的重要,想想如果沒有復活,聖誕節也沒有甚麼意義,因為一個死而不復活的耶穌,怎能拯救我們呢!讚美主,祂復活了,而且活到永永遠遠,現在我們所信的耶穌,是一位死而復活的主。這是我們的喜樂,也是福音的中心。
復活的信息,是其他宗教所沒有的,所以基督徒應當特別注意。如使徒保羅所說﹕「如果基督沒有從死裏復活,我們就沒有甚麼好傳的,你們也沒有甚麼好信的。…如果真的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上帝就沒有使基督復活了。…要是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就是幻想,你們仍然迷失在罪中。…如果我們對基督的希望只限於今生,我們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林前 15:14-15)基督徒當然不是如此。相反的,他們是最有盼望的人,因為耶穌真的復活了。每年復活節是他們最興奮的日子,成千上萬的人擁向耶路撒冷去親睹耶穌的空墳墓,以親歷「他不在這裏,他已經復活了。」(太28:6)
自古以來,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也都以無比歡欣與虔敬的心,來紀念這改變人類歷史的偉大日子。既然耶穌由死裡復活對基督徒而言是如此的重要,那麼他們是盲目迷糊地信從呢?還是在人、事、物上有足夠的證據才使他們篤信不疑呢?怎能知道主耶穌確實復活了呢﹖試看以下七個確據:
(一)主耶穌曾多次預言,馬太福音16:21,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祭司長、長老等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此外在馬太福音17:23,路加福音18:33,都有同樣的預言,如果主耶穌的預言靠不住,全部聖經也靠不住了。所以耶穌說﹕「不要疑惑,總要信」。
(二)近兩千來,空墳墓一直是耶穌復活最大的證據,這也是基督教的特點。無論哪一種反對復活的理論都不得不承認空墳墓是事實。因若非如此,基督徒怎麼可能到處傳講以耶穌復活為主題的福音呢?反對的猶太人只要把耶穌的身體公開展示,則基督教就會自然消滅?所以,空墳墓不僅是初代信徒的見證,也是所有當時的人所公認的。
不過,歷代以來有些人雖承認空墳墓的事實,卻不願接受耶穌的復活,以致對於空墳墓的產生又有以下幾種說法:
1. 小偷盜屍論:此說之可能性微乎其微。一方面在羅馬兵丁看守之下,要想瞞天過海、偷盜成功,談何容易?另一方面,耶穌是被釘十字架的囚犯,身無分文,根本引不起小偷冒險盜屍之動機;即使真有小偷光顧,也只會帶走貴重物品,何必搬走屍體?
2. 仇敵藏屍論:此說更不可能。當時,反對基督徒的人為什麼要藏起耶穌的屍體呢?他們只要拿出這身體,基督教豈不就不攻自破了嗎?
3. 門徒偷屍論:此說是當時猶太人買通了羅馬兵丁而散播流傳的說法(太28:12-15),但門徒偷屍的可能性也幾乎是零。因為:
(1) 是「不會」編此大謊。初代門徒們多為漁民、農民,頭腦單純,生活樸實。他們有五百人之眾,怎會同心一意地先行偷屍,然後編造復活的大謊言來欺世惑眾,甚至達二千年之久?
(2) 是「不必」為謊言而殉道。初代門徒因見證耶穌復活都遭到激烈的迫害,司提反被石頭打死;雅各被刀殺,其他使徒也陸續遭害。他們為何都因著一個謊言即奮不顧身,死而後已呢?他們若想創立新教門,則大可宣講耶穌崇高的倫理道德教訓,如此既有清譽美名,又可免去逼迫,一舉兩得,何必偏偏傳講一個死而復活的謊言來招惹殺身之禍?
(3) 是「不敢」冒險偷屍。當耶穌被捕後,門徒們都膽戰心驚,四處逃散。連最勇敢的彼得也三次當眾不認耶穌,甚至還為此發咒起誓!四散的門徒,躲在家中,悲傷哀痛,驚恐懼怕,迴避都來不及,怎敢冒險向羅馬兵丁挑戰、大膽前往偷屍呢?
(4) 是「不能」輕易偷屍。耶穌生前常常預言復活,故羅馬兵丁特別受到叮嚀要謹慎看守墳墓,以免被盜。羅馬兵丁訓練精良,榮譽感重,絕對不容門徒們偷盜成功的。
(三)天使之見證,也是主復活之確據。當主復活之那一天早晨,有些婦女拿著香料,想去膏耶穌的身體,但見墓門已開,她們就進去,只是不見耶穌的身體。正在猜疑間,忽然有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且對她們說﹕「為甚麼在死人中找活人呢﹖他不在這裡,已經復活了。」天使是神之代表,也沒有騙人的。他見證主已復活,就應當相信。
(四)門徒之改變,也是主已復活之確據。當主耶穌被釘在十架之後,門徒非常懼怕,他們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約翰福音20:19)。以後非常勇敢,不怕官府限制,大膽傳福音,為甚麼有這樣大的勇氣,因為他們知道主真的復活了。今天我們若確實相信主是復活的,同樣有勇氣為主做任何工作。
(五)耶穌之顯現,更是最有力之確據。主若不復活,又怎能顯現呢﹖而且不是只顯現給少數人看,曾一次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哥林多前書15:6)。關於主耶穌復活當然還可講出更多確據,但有這五個也夠了,不應再有疑惑了。不過,不信的人,他們也可以找出他們不信的理由,但相信的人有福了。
(六)耶穌的升天和聖靈的降臨。關於耶穌的事,有七件事是分不開的,這七件事就是﹕主之降生,主之受苦受死,主之復活,主之升天,主之再來,主之審判,主之作王。這七件事,現已完成了四樣,就是降生、受死、復活、升天。
主耶穌復活四十日之後升天,主之升天,也可以說是復活之證據,如果沒有復活,又如何升天呢﹖主之升天,也是祂曾預言過的,到了所定的日子,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之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路加福音24:50-51)。
關於主耶穌升天之事,使徒行傳1:9-11記載得更清楚,當日主耶穌對他們講完一些說話,他們正看的時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雲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見他了。當他往上去,他們定睛望天的時候,忽然有兩個人,身牚白衣,站在旁邊說﹕「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在這裏望著天空呢?這一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
我們怎能知道主耶穌真正升到天上去呢﹖聖靈降臨節(又稱為五旬節)就是要告訴我們,主耶穌復活四十日後升天,升天後十日即差遣聖靈來。正如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4:2-3所說:「在我父親家裏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要不是這樣,我就不說這話。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又在十六章7~8節說﹕「然而,我實在告訴你們,我去,對你們是有益的;我不去,那慰助者就不會到你們這裏來;我去了,就差他來。他來的時候,他要向世人證明,他們對於罪,對於義,對於上帝審判的觀念都錯了。」現在聖靈來了,如同一封電報告訴門徒說,「我已平安回到父家,你們可以放心了。」由此可見聖靈降臨節,是見證主已升到天父那裡的確據。
(七)教會的存在與基督徒的見證
教會的存在更是復活最恆久的見證,而歷世歷代的基督徒都可以見證耶穌是一位活著且垂聽祈禱的救主。耶穌基督改變了他們的人生,祂使罪人變成聖徒;祂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祂賜他們平安喜樂與榮耀盼望,祂就活在他們心中,作他們人生的主宰。
雖然說,少數個人主觀的經驗,不一定能證實一個客觀的事實。但是兩千年來,千千萬萬的基督徒所共有的主觀經驗足可證實一個客觀的事實!耶穌真是復活的主!
二百多年前,英國的兩位著名學者George Lyttelton(1709-1773)及Gilbert West(1703-1756),曾極力反對耶穌復活及保羅遇見復活的耶穌而悔改的事,故分頭收集資料,相約共同撰文反駁這「超自然的迷信」。1747年,他們再度會面時,二人大出對方所料,由於確證俱在,無以為辯,竟雙雙成為真誠的信徒。於是,他們各自撰文,力證耶穌的復活及保羅的悔改。此二篇文章竟成世界名著,存入大英博物館至今。
※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 Early American Imprints, No.8909 (1639-1800 A.D.), p.3.
或許「復活節對不信的人是個笑柄」,但作一位基督徒對此應更有信仰責任,為復活的基督作見證。不要怕別人對「復活」的質問,這反而是我們見證復活的救主的機會。希望各位兄姊都能成為復活的見證者。2003/4/19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為家庭祈禱25《愛人如己》
為家庭祈禱25《愛人如己》
經文:馬太福音19:16-21
金句:要孝敬父母;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太19:19)
因為全部法律都綜合在「愛人如己」這條命令裏面。(加5:14)耶穌說新的誡命是愛上帝、愛人,這兩條誡命是摩西和先知的總綱。換言之,舊約中的道理都可以用愛上帝和愛人來解釋。愛上帝,是用人所有的理性、感性、意志和行動,完全信靠上帝,對上帝委身,有如堅守誓約一樣。不管是順境或逆境,喜樂或受苦,都信靠上帝。愛人,可說是為別人的幸福著想,表現出對人的事奉上,這包括追求社會的公義,自然環境的美麗等。
若是你都不愛你自己,你如何愛別人。1999年8月人本基金會對台灣老人做抽樣調查,發現想活到100歲的老人只有2%,不想活那麼久的人,大部分的原因是「不快樂」、「活夠了」、「沒事情做」、「壓力大」等。大多數的人僅想活到80歲就好了。若是比較瑞士「老人的天堂」,大部分的老人都願意活到100歲,除了瑞士有好的老人福利政策之外,他們大都有基督教信仰。疼惜自己的生命,並好好管理上帝所賜的年日,所以他們都願意活的更久。
祈禱:天父上帝,願祢賜福台灣的老人,賜福我們的長輩,使他們能夠愛自己,使他們得到健康和充實的生命,保守他們願意走出去參與松年的學習。幫助他們充滿喜樂,樂於助人,為子女祈禱。求上帝也幫助兒女充滿對父母的愛和關懷,幫助我們的社會提升老人的福利措施。更以祢的話語來幫助他們,好好管理上帝所賜世間的年日,直到從世間退休回到上帝的身旁。奉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經文:馬太福音19:16-21
金句:要孝敬父母;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太19:19)
因為全部法律都綜合在「愛人如己」這條命令裏面。(加5:14)耶穌說新的誡命是愛上帝、愛人,這兩條誡命是摩西和先知的總綱。換言之,舊約中的道理都可以用愛上帝和愛人來解釋。愛上帝,是用人所有的理性、感性、意志和行動,完全信靠上帝,對上帝委身,有如堅守誓約一樣。不管是順境或逆境,喜樂或受苦,都信靠上帝。愛人,可說是為別人的幸福著想,表現出對人的事奉上,這包括追求社會的公義,自然環境的美麗等。
若是你都不愛你自己,你如何愛別人。1999年8月人本基金會對台灣老人做抽樣調查,發現想活到100歲的老人只有2%,不想活那麼久的人,大部分的原因是「不快樂」、「活夠了」、「沒事情做」、「壓力大」等。大多數的人僅想活到80歲就好了。若是比較瑞士「老人的天堂」,大部分的老人都願意活到100歲,除了瑞士有好的老人福利政策之外,他們大都有基督教信仰。疼惜自己的生命,並好好管理上帝所賜的年日,所以他們都願意活的更久。
祈禱:天父上帝,願祢賜福台灣的老人,賜福我們的長輩,使他們能夠愛自己,使他們得到健康和充實的生命,保守他們願意走出去參與松年的學習。幫助他們充滿喜樂,樂於助人,為子女祈禱。求上帝也幫助兒女充滿對父母的愛和關懷,幫助我們的社會提升老人的福利措施。更以祢的話語來幫助他們,好好管理上帝所賜世間的年日,直到從世間退休回到上帝的身旁。奉耶穌的名祈禱,阿們。
2010受難週默想:墳墓日
2010受難週默想:墳墓日
路加福音23:50-56
告別了!耶穌。
在安息日這一天,除了頌讚上帝之外,一切都當靜默下來。按照猶太人的傳統,這一天不可辦喪事,如果做得到的話,連悲哀也是不當的。耶穌的身體已被安放在石頭鑿成的墳墓裡。祂的死戰勝了死亡,從這一刻起,對新人類,死亡的意義改變了。
實際上,基督的死是豐饒的,好像被擲在田畦中的麥子之死。表面上,它看似罪的懲罰,事實上,卻是一個贖罪的祭。祂「為罪人而死」,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把愛的無上標誌給了我們(羅5:7)。以祂的死使我們和上帝重歸於好,我們因此能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來9:15)。
人和死亡之間的關係改變了,因為勝利的基督從此「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默想]從主耶穌的痛苦,我們看到深切地緊抓著這世界的痛苦:「極大的憂傷和苦楚臨到祂,然後祂說…『我的心憂愁至死』」(太26:27)。我是否願意靠著基督的恩典,以祂的心為心而活呢?
路加福音23:50-56
告別了!耶穌。
在安息日這一天,除了頌讚上帝之外,一切都當靜默下來。按照猶太人的傳統,這一天不可辦喪事,如果做得到的話,連悲哀也是不當的。耶穌的身體已被安放在石頭鑿成的墳墓裡。祂的死戰勝了死亡,從這一刻起,對新人類,死亡的意義改變了。
實際上,基督的死是豐饒的,好像被擲在田畦中的麥子之死。表面上,它看似罪的懲罰,事實上,卻是一個贖罪的祭。祂「為罪人而死」,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把愛的無上標誌給了我們(羅5:7)。以祂的死使我們和上帝重歸於好,我們因此能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來9:15)。
人和死亡之間的關係改變了,因為勝利的基督從此「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
[默想]從主耶穌的痛苦,我們看到深切地緊抓著這世界的痛苦:「極大的憂傷和苦楚臨到祂,然後祂說…『我的心憂愁至死』」(太26:27)。我是否願意靠著基督的恩典,以祂的心為心而活呢?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為國家社會祈禱2《公義的國家》
為國家社會祈禱2《公義的國家》
經文:詩篇9:1-20
金句:他以公義統治世界;他以公平審判萬民。上主是被欺壓者的避難所,是急難時的堡壘。(詩9:8-9)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公約以及後國際法的發展,定義了一種「危害人類罪」,是指:政府、組織或個人所為,殘害人群、廣泛且以系統運作式的謀殺或其他不人道的行為。國際法庭已認定:任何國家的政府,針對嚴重侵害人權的事實,負有「防止、調查、起訴、賠償」等四項義務。聯合國曾就戰後特殊的迫害人權事件成立刑事法庭及國際刑事法院,將不再允許侵害人權的行為以任何理由規避司法正義。
近五十年來的亞洲,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及延續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甚至政黨侵佔國產;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及天安門屠殺;韓國的光州事件;赤棉的波布對高棉人民的肆虐…等,都是政府利用公權力「迫害人類」罪行;不容再以「歷史悲劇或不得已而為之惡」、「族群誤會」等遁辭避開其罪責及模糊歷史真相。
在不公義的社會中,真信的台灣基督徒無法置身事外、無動於衷。唯有記取人權教訓,學習尊重生命;探討歷史真相,共創民主未來。二二八才會真正成為公義和平的紀念日。
祈禱:至聖的上帝!祢是公義的上帝,祢審察人的心腸肺腑。祢的公義像大山峙立;祢的判斷像深淵難測。求祢阻止邪惡人的惡行,獎賞善良人的善行。公義要走在上主前面,為上主預備道路。上主啊!願你的旨意行在天上,如同行在地上,願祢的公義行在天上,也行在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幫助台灣建立成為公義的國家。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祈禱,阿們。
經文:詩篇9:1-20
金句:他以公義統治世界;他以公平審判萬民。上主是被欺壓者的避難所,是急難時的堡壘。(詩9:8-9)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紐倫堡(審判納粹戰犯)公約以及後國際法的發展,定義了一種「危害人類罪」,是指:政府、組織或個人所為,殘害人群、廣泛且以系統運作式的謀殺或其他不人道的行為。國際法庭已認定:任何國家的政府,針對嚴重侵害人權的事實,負有「防止、調查、起訴、賠償」等四項義務。聯合國曾就戰後特殊的迫害人權事件成立刑事法庭及國際刑事法院,將不再允許侵害人權的行為以任何理由規避司法正義。
近五十年來的亞洲,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及延續數十年的白色恐怖,甚至政黨侵佔國產;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及天安門屠殺;韓國的光州事件;赤棉的波布對高棉人民的肆虐…等,都是政府利用公權力「迫害人類」罪行;不容再以「歷史悲劇或不得已而為之惡」、「族群誤會」等遁辭避開其罪責及模糊歷史真相。
在不公義的社會中,真信的台灣基督徒無法置身事外、無動於衷。唯有記取人權教訓,學習尊重生命;探討歷史真相,共創民主未來。二二八才會真正成為公義和平的紀念日。
祈禱:至聖的上帝!祢是公義的上帝,祢審察人的心腸肺腑。祢的公義像大山峙立;祢的判斷像深淵難測。求祢阻止邪惡人的惡行,獎賞善良人的善行。公義要走在上主前面,為上主預備道路。上主啊!願你的旨意行在天上,如同行在地上,願祢的公義行在天上,也行在我們所居住的台灣,幫助台灣建立成為公義的國家。奉耶穌基督的聖名祈禱,阿們。
為國家社會祈禱1《為國家祈禱》
為國家社會祈禱1《為國家祈禱》
經文:約翰福音3:16-21
金句: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為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至於滅亡,反而得永恆的生命。(約3:16)
主後2001年起台灣的基督徒發起「國家祈禱早餐會」,其宗旨為:「為人民、政府、總統、國家及世界和平禱告,求上主使我們的國家,能實實在在落實在上主所賜的公義、和平、慈愛,成為一個信、望、愛的國家。」
身為基督徒,有義務為我們的國家祈禱。基督徒要愛上帝、愛人。愛人,不是只有愛個人、愛所屬政黨,更要愛眾人、愛社區、愛國家。僅管每個人的政治立場不同,但我們都住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國家。國家是生活共同體,我們在這塊土地上起造國家。為國家祈禱,是神所喜悅的,期望更多基督徒一起來為國家祈禱。
祈禱是為了祈求公義和平的上帝國早日實現。上帝是公義、慈愛和憐憫的,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說:「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為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至於滅亡,反而得永恆的生命。」我們要為全世界人類來祈禱,讓公義、和平及平安臨到地上,讓上帝國早日實現在人間。
祈禱:親愛的耶穌基督,感謝祢為了愛降生這世界。祢是世上的真光,光來到世上,但世人因為自己的壞行為,不愛光而愛黑暗。我們懇求你光照台灣,如同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現在有光照耀他們。」懇求祢的真光照亮人的內心黑暗之處,使我們喜愛真光而離棄黑暗。以謙卑的態度迎接每一天的開始,以誠實的心對待周遭的每一個人。奉耶穌基督得勝的名祈禱,阿們。
經文:約翰福音3:16-21
金句: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為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至於滅亡,反而得永恆的生命。(約3:16)
主後2001年起台灣的基督徒發起「國家祈禱早餐會」,其宗旨為:「為人民、政府、總統、國家及世界和平禱告,求上主使我們的國家,能實實在在落實在上主所賜的公義、和平、慈愛,成為一個信、望、愛的國家。」
身為基督徒,有義務為我們的國家祈禱。基督徒要愛上帝、愛人。愛人,不是只有愛個人、愛所屬政黨,更要愛眾人、愛社區、愛國家。僅管每個人的政治立場不同,但我們都住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國家。國家是生活共同體,我們在這塊土地上起造國家。為國家祈禱,是神所喜悅的,期望更多基督徒一起來為國家祈禱。
祈禱是為了祈求公義和平的上帝國早日實現。上帝是公義、慈愛和憐憫的,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說:「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為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至於滅亡,反而得永恆的生命。」我們要為全世界人類來祈禱,讓公義、和平及平安臨到地上,讓上帝國早日實現在人間。
祈禱:親愛的耶穌基督,感謝祢為了愛降生這世界。祢是世上的真光,光來到世上,但世人因為自己的壞行為,不愛光而愛黑暗。我們懇求你光照台灣,如同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已經看見大光;以往住在死蔭之地的人現在有光照耀他們。」懇求祢的真光照亮人的內心黑暗之處,使我們喜愛真光而離棄黑暗。以謙卑的態度迎接每一天的開始,以誠實的心對待周遭的每一個人。奉耶穌基督得勝的名祈禱,阿們。
為家庭祈禱24《活到永生、學到永生》
為家庭祈禱24《活到永生、學到永生》
經文:約翰福音17:3
金句:「認識你是惟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是永恆的生命。」(約17:3)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意思是通往真理與生命的唯一道路。約翰福音17:3「認識你是惟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是永恆的生命。」認識的意思是不斷的追求,上帝是一切真理的根源,所以追求真理,就是不斷地查考上帝的話,認識上帝。特別認識耶穌是上帝為人所預備的救贖主,使人可以通過信耶穌得到稱義的真理。這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多年前讀者文摘曾有一篇專文「幽明之間」,記載一位心理醫師訪問數十位因災變或大手術停止心跳或呼吸,短暫死去又活過來的人,他們大多描述自己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看到那裡的人有二種特色:一、大家真正彼此相愛;二、大家都手不釋卷,努力追求真理。這個訪問很有意思,若是那裡的人生活是這樣的話,這也和基督教所講的樂園也差不多。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所認識所傳的真理,就是永生的奧祕。既然是永生的奧祕,人只有謙卑受聖靈的啟示,否則人無法了解。而作一位基督徒是活到永生、學到永生。
祈禱:賜真理的聖靈啊,求祢幫助少年人、壯年人、老年人喜愛學習上帝的真理。人的不虔不義蒙蔽了真理,願祢赦免我們,幫助我們懂得敬虔。求祢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看出祢法律中奧妙的真理,使我們始終生活在真理和愛中。幫助我們更加堅守所聽到的真理,免得被潮流沖走。奉耶穌的聖名懇求,阿們。
經文:約翰福音17:3
金句:「認識你是惟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是永恆的生命。」(約17:3)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意思是通往真理與生命的唯一道路。約翰福音17:3「認識你是惟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就是永恆的生命。」認識的意思是不斷的追求,上帝是一切真理的根源,所以追求真理,就是不斷地查考上帝的話,認識上帝。特別認識耶穌是上帝為人所預備的救贖主,使人可以通過信耶穌得到稱義的真理。這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
多年前讀者文摘曾有一篇專文「幽明之間」,記載一位心理醫師訪問數十位因災變或大手術停止心跳或呼吸,短暫死去又活過來的人,他們大多描述自己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看到那裡的人有二種特色:一、大家真正彼此相愛;二、大家都手不釋卷,努力追求真理。這個訪問很有意思,若是那裡的人生活是這樣的話,這也和基督教所講的樂園也差不多。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所認識所傳的真理,就是永生的奧祕。既然是永生的奧祕,人只有謙卑受聖靈的啟示,否則人無法了解。而作一位基督徒是活到永生、學到永生。
祈禱:賜真理的聖靈啊,求祢幫助少年人、壯年人、老年人喜愛學習上帝的真理。人的不虔不義蒙蔽了真理,願祢赦免我們,幫助我們懂得敬虔。求祢開我們的眼睛,使我們看出祢法律中奧妙的真理,使我們始終生活在真理和愛中。幫助我們更加堅守所聽到的真理,免得被潮流沖走。奉耶穌的聖名懇求,阿們。
為家庭祈禱23《關心離婚者》
為家庭祈禱23《關心離婚者》
經文:馬太福音19:3-12
金句:耶穌回答:「摩西准許你們休妻,是因為你們心腸太硬;但在創世之初並不是這樣的。(太19:8)
結婚是一件很重要的生命課題,不是因為要滿足性慾的需要,更不能是因為「奉孩子的命令」而結婚,而必須好好思考問甚麼要結婚?我們都必須用嚴謹的態度來看兩性間的問題。
現代人的婚姻觀念愈來愈薄弱。夫妻吵架、觀念不合,動不動就會開口鬧著要離婚。但是,有些婚姻的關係若繼續維繫下去,只會造成更大的暴力與傷害,對建立家庭的和諧並無助益,尤其是對於尚且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
今天基督徒離婚案件也漸多,與其責備不如積極正面去反省。離婚就是彼此毀約,就必須以懺悔的心來面對上帝,祈求上帝的赦免。而不是一再地述說對方的錯誤。因為我們不只是與對方立約,婚姻的約是有上帝參與在其中,我們要面對的是上帝在我們內心的審判,而不是一再記住對方的錯誤。離婚是要先向上帝承認我們自己有錯誤。
任何人要結婚前都要先三思,尤其已經離過婚的人,更需要經過長時間後才能再婚。至少可以讓自己有一段時間好好思考是否適合再婚,也可深入反省上次婚姻失敗的原由,必可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清楚該用何種態度與新伴侶立下永遠的婚約。
祈禱:慈愛的天父上帝,求祢赦免人的軟弱,在家庭的建立過程中,我們常偏離祢的旨意,常看到自己的需要,而忽視配偶的感受和需要。求祢幫助我們,在歧見中尋求共識,在家事中彼此幫助,在困苦中互相扶持。幫助我們常敞開心胸接納對方,幫助我們樂於傾聽和分享。幫助我們在對立和冷落時,樂於尋求牧長的協助,並隨時尋求上帝的帶領。奉耶穌基督的名懇求,阿們。
經文:馬太福音19:3-12
金句:耶穌回答:「摩西准許你們休妻,是因為你們心腸太硬;但在創世之初並不是這樣的。(太19:8)
結婚是一件很重要的生命課題,不是因為要滿足性慾的需要,更不能是因為「奉孩子的命令」而結婚,而必須好好思考問甚麼要結婚?我們都必須用嚴謹的態度來看兩性間的問題。
現代人的婚姻觀念愈來愈薄弱。夫妻吵架、觀念不合,動不動就會開口鬧著要離婚。但是,有些婚姻的關係若繼續維繫下去,只會造成更大的暴力與傷害,對建立家庭的和諧並無助益,尤其是對於尚且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
今天基督徒離婚案件也漸多,與其責備不如積極正面去反省。離婚就是彼此毀約,就必須以懺悔的心來面對上帝,祈求上帝的赦免。而不是一再地述說對方的錯誤。因為我們不只是與對方立約,婚姻的約是有上帝參與在其中,我們要面對的是上帝在我們內心的審判,而不是一再記住對方的錯誤。離婚是要先向上帝承認我們自己有錯誤。
任何人要結婚前都要先三思,尤其已經離過婚的人,更需要經過長時間後才能再婚。至少可以讓自己有一段時間好好思考是否適合再婚,也可深入反省上次婚姻失敗的原由,必可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清楚該用何種態度與新伴侶立下永遠的婚約。
祈禱:慈愛的天父上帝,求祢赦免人的軟弱,在家庭的建立過程中,我們常偏離祢的旨意,常看到自己的需要,而忽視配偶的感受和需要。求祢幫助我們,在歧見中尋求共識,在家事中彼此幫助,在困苦中互相扶持。幫助我們常敞開心胸接納對方,幫助我們樂於傾聽和分享。幫助我們在對立和冷落時,樂於尋求牧長的協助,並隨時尋求上帝的帶領。奉耶穌基督的名懇求,阿們。
2010受難週默想:受難日
2010受難週默想:受難日
難道一定要通過保留給奴隸的死刑-釘十字架,才可以使世界得救嗎?這不僅是一種慘死,還是一種恥辱。一定要通過一具屍體使猶太人得救嗎?屍體是不潔之物,應當盡情從他們當中除去。一定要通過一個被判處死刑,懸在刑架上,身帶上帝咒詛印記的人,使人得救嗎?加略山上的觀眾嘲笑耶穌,要祂從十字架上下來。
至於門徒,我們自然可以想像他們是如何的驚恐無措。彼得雖然剛剛承認耶穌為彌賽亞,卻不能承受耶穌所宣佈的苦難和死亡。耶穌在受難前宣佈了大家都要為祂的緣故而跌倒,基督死前的大聲哀哭和涕泗滂沱(來5:7)。祂是多麼地孤單無助啊!祂的母親和那些跟隨祂的女子們,眼見她們心中的最愛即將逝去,情何以堪!她們為祂嚎啕痛哭,心如被刀刺透。這是她們心中沈重的十字架。
有誰受苦比祂所受的更甚呢?耶穌那忠誠服事的一生並沒有平和寧靜而終,祂並沒有罪,卻忍受了深切無法測度的痛苦,祂在十架上的呼喊:「上帝啊!上帝,為什麼離棄我?」
痛苦在基督裡究竟有何種意義?十字架確實是絆腳石,然而一個隱藏的奧秘通過十字架啟示出來。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不單如此,祂為那些釘祂的人們禱告。祂饒恕了加害於祂的人,上帝也因此而赦免了世人的罪。十字架成為救贖人類的工具,與迫害、死亡、苦難、血等都成了很重要的名詞,使我們憶起救贖大恩。十字架不再是一種恥辱,首先是給基督的,其次是給基督徒的一種要求、一種榮譽的頭銜。
[默想]基督徒蒙召去分享的,是否就是這痛苦?蒙召與基督結合,甚至在祂的痛苦裡結合。
難道一定要通過保留給奴隸的死刑-釘十字架,才可以使世界得救嗎?這不僅是一種慘死,還是一種恥辱。一定要通過一具屍體使猶太人得救嗎?屍體是不潔之物,應當盡情從他們當中除去。一定要通過一個被判處死刑,懸在刑架上,身帶上帝咒詛印記的人,使人得救嗎?加略山上的觀眾嘲笑耶穌,要祂從十字架上下來。
至於門徒,我們自然可以想像他們是如何的驚恐無措。彼得雖然剛剛承認耶穌為彌賽亞,卻不能承受耶穌所宣佈的苦難和死亡。耶穌在受難前宣佈了大家都要為祂的緣故而跌倒,基督死前的大聲哀哭和涕泗滂沱(來5:7)。祂是多麼地孤單無助啊!祂的母親和那些跟隨祂的女子們,眼見她們心中的最愛即將逝去,情何以堪!她們為祂嚎啕痛哭,心如被刀刺透。這是她們心中沈重的十字架。
有誰受苦比祂所受的更甚呢?耶穌那忠誠服事的一生並沒有平和寧靜而終,祂並沒有罪,卻忍受了深切無法測度的痛苦,祂在十架上的呼喊:「上帝啊!上帝,為什麼離棄我?」
痛苦在基督裡究竟有何種意義?十字架確實是絆腳石,然而一個隱藏的奧秘通過十字架啟示出來。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不單如此,祂為那些釘祂的人們禱告。祂饒恕了加害於祂的人,上帝也因此而赦免了世人的罪。十字架成為救贖人類的工具,與迫害、死亡、苦難、血等都成了很重要的名詞,使我們憶起救贖大恩。十字架不再是一種恥辱,首先是給基督的,其次是給基督徒的一種要求、一種榮譽的頭銜。
[默想]基督徒蒙召去分享的,是否就是這痛苦?蒙召與基督結合,甚至在祂的痛苦裡結合。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2010-2041教會節期表
2010-2041教會節期表
2010-2041 A Table to Find Easter Day and Holy Days.
Year
|
Easter Day
復活節 |
Ash Wednesday
|
Ascension Day
|
Pentecost
|
Advent Sunday
|
Church year
|
2010
|
April 4
|
2/17
|
5/13
|
5/23
|
11/28
|
Year A
|
2011
|
April 24
|
3/9
|
6/2
|
6/12
|
11/27
|
Year B
|
2012*
|
April 8
|
2/21
|
5/17
|
5/27
|
12/2
|
Year C
|
2013
|
March 31
|
2/13
|
5/9
|
5/19
|
12/1
|
Year A
|
2014
|
April 20
|
3/5
|
5/29
|
6/8
|
11/30
|
Year B
|
April 5
|
2/18
|
5/14
|
5/24
|
11/29
|
Year C
| |
2016*
|
March 27
|
2/9
|
5/5
|
5/15
|
11/27
|
Year A
|
2017
|
April 16
|
3/1
|
5/25
|
6/4
|
12/3
|
Year B
|
2018
|
April 1
|
2/14
|
5/10
|
5/20
|
12/2
|
Year C
|
2019
|
April 21
|
3/6
|
5/30
|
6/9
|
12/1
|
Year A
|
2020*
|
April 12
|
2/25
|
5/21
|
5/31
|
11/29
|
Year B
|
Year
|
Easter Day
復活節
|
Ash Wednesday
|
Ascension Day
|
Pentecost
|
Advent Sunday
|
Church year
|
2021
|
April 4
| 2/17 | 5/13 | 5/23 | 11/28 | Year C |
2022
|
April 17
| 3/2 | 5/26 | 6/5 | 11/27 | Year A |
2023
|
April 9
| 2/22 | 5/18 | 5/28 | 12/3 |
Year B
|
2024
|
March 31
| 2/13 | 5/9 | 5/19 | 12/1 |
Year C
|
2025
|
April 20
| 3/5 | 5/29 | 6/8 | 11/30 |
Year A
|
2026
|
April 5
| 2/18 | 5/14 | 5/24 | 11/29 |
Year B
|
2027
|
March 28
| 2/10 | 5/6 | 5/16 | 11/28 |
Year C
|
2028
|
April 16
| 3/1 | 5/25 | 6/4 | 12/3 |
Year A
|
2029
|
April 1
| 2/14 | 5/10 | 5/20 | 12/2 |
Year B
|
2030
|
April 21
| 3/6 | 5/30 | 6/9 | 12/1 |
Year C
|
2031
|
April 13
| 2/26 | 5/22 | 6/1 | 11/30 |
Year A
|
Year | Easter Day 復活節 | Ash Wednesday 撒灰節 | Ascension Day 升天日 | Pentecost 五旬節 | Advent Sunday 待降節第一主日 | Church year 教會年曆 |
2031 | April 13 | 2/26 | 5/22 | 6/1 | 11/30 | Year A |
2032 | March 28 | 2/10 | 5/6 | 5/16 | 11/28 | Year B |
2033 | April 17 | 3/2 | 5/26 | 6/5 | 11/27 | Year C |
2034 | April 9 | 2/22 | 5/18 | 5/28 | 12/3 | Year A |
2035 | March 25 | 2/7 | 5/3 | 5/13 | 12/2 | Year B |
2036* | April 13 | 2/26 | 5/22 | 6/1 | 11/30 | Year C |
2037 | April 5 | 2/18 | 5/14 | 5/24 | 11/29 | Year A |
2038 | April 25 | 3/10 | 6/3 | 6/13 | 11/28 | Year B |
2039 | April 10 | 2/23 | 5/19 | 5/29 | 11/27 | Year C |
2040 | April 1 | 2/14 | 5/10 | 5/20 | 12/2 | Year A |
2041 | April 21 | 3/6 | 5/30 | 6/9 | 12/1 | Year B |
註:*閏年(leap years)
註:教會年曆三年一輪(A-B-C),是以待降節 第一主日起算。
2010,2013,2016,2019,2022 除3,餘0,2010年11/28起為A年。2022年11/27起為A年。
2011,2014,2017,2020,2023 除3,餘1,2011年11/27起為B年。2023年12/3起為B年。
2012,2015,2018,2021.2024 除3,餘2,2012年12/2起為C年。2024年12/1起為C年。
※相關連結
2020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8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7 Liturgical clolrs (禮儀色)
2016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5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4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3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教會年曆與節期
猶太人,計算逾越節是根據「春分」而來,古代的以色列人在春分前後,觀測到耶路撒冷出現新月的那天日落後,就是尼散月一日。逾越節(出埃及記12;利未記23:5)開始於尼散月十四日(宗教曆的正月,即西曆3月至4月期間),連接七天,每天要獻許多祭,頭一日和第七日休息,給百姓守嚴肅會。耶穌死裡復活,是發生在「逾越節」過後的第一日,而逾越節就等同基督教的「受難週」。
由於,尼散月廿一日不一定是落在「主日」,導致日後復活節並不一定落在「主日」。因此,主後325年尼西亞會議規定復活節必須在「主日」舉行。直到主後第七世紀,羅馬教會規定復活節的計算,是在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主日」,慶祝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死後第三天復活的主日,也是一個為了迎接春天與新生命誕生的節日。
「春分」代表著春天的開始,是白天與夜晚剛好各佔12小時的日子,日期大致上是在3月20-21日之間。由於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天時間不固定,因此復活節的時間大概是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2010,2013,2016,2019,2022 除3,餘0,2010年11/28起為A年。2022年11/27起為A年。
2011,2014,2017,2020,2023 除3,餘1,2011年11/27起為B年。2023年12/3起為B年。
2012,2015,2018,2021.2024 除3,餘2,2012年12/2起為C年。2024年12/1起為C年。
※相關連結
2020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8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7 Liturgical clolrs (禮儀色)
2016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5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4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2013 Liturgical colors (禮儀色)
教會年曆與節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