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讓立法院廣場成為「演講者的角落」(Speakers’ Corner)

讓立法院廣場成為「演講者的角落」(Speakers’ Corner)
黃春生牧師

台灣許多建築物都設置有所謂的「公共空間」,顧名思義就是指這些空間應該屬於公共的。建商為了獲取更多銷售的容積,必須將一樓綠地或空間設置成「公共空間」,但事實上卻是「偽公共空間」。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台北市仁愛路「帝寶豪宅」的中庭花園屬於公共空間,按照法規必須標示「本公共開放空間提供市民使用」,但事實上,你若要進去就會被保全人員驅離。這讓人難免不服,建商獲得容積賺錢,住戶占用成為「私人空間」。原本要回饋給市民的空間,卻只能讓買不起豪宅的市民「增加被剝奪感」。

此外,有些雖屬公共建築及廣場,如台北公會堂(中山堂)、立法院及其廣場,雖然徒有公共空間的實質形式,卻也是典型的「偽公共空間」。這些所謂的「公共空間」,卻限制人民的使用。因為,深藏在這種景觀(spectacle)之中的,卻是一種具有「排他性」的社會關係。階梯排拒了輪椅使用者,圍牆隔絕了公民的進入。特別作為最高的民意機構─立法院,獨缺讓公民表達言論的廣場。

「公共」是個複數,在歷史上存在著不同的公共們(publics)。古希臘雅典的廣場(the Agora)曾被學者認為是公共空間的概念原型,市民(citizen)在那裡聚集,在公眾中發表演講、討論公共議題。當時所謂的市民,並不包括女人、奴隸和外來者,歷經無數次的衝撞、爭取人權才得以解放。

「公共空間」提供公民參與公眾事務的意識,根據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Habermas)對公共領域的歷史性考察,他認為公共領域曾經脫離政府權力的掌握,而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中介。18世紀英國倫敦的咖啡屋、法國巴黎的沙龍等,文化藝術專業者和市民,在那裡討論批評公共事務,成為法國大革命興起的積極因素之一。知識份子在那樣的公共空間裡,構成了一種公共領域,進而發揮了他們的社會作用。

世界上最著名的民主言論公共空間,莫過於海德公園的肥皂箱演講。海德公園是英國倫敦市頗負盛名的公園,在1563年啟,初期僅作為英國皇室的打獵場所,日後才開放給人民休閒使用,大約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在公園東北角拱門旁形成一塊「演講者的角落」(Speakers’ Corner),任何人都可以到這個地方站在肥皂箱上高談闊論,抒發理念,台下聽眾有的回應、有的喝采、有的反駁、有的辯論,是一種最直接民主和言論自由的象徵。

台灣的民主若要發展及永續,我們必須讓屬於公眾的空間還給人民,進而讓公共空間成為討論公共事務的常態。我期待具有指標意義的立法院廣場的公共空間還給人民,仿效英國海德公園「演講者的角落」(Speakers’ Corner),在那裏擺上肥皂箱成為民主的言論廣場。

「公投護台灣聯盟」爭取立法院廣場成為言論廣場。

















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集人台大教授蔡丁貴,2014/4/14早9:26至立法院遞交請願書。
立法院秘書處處長楊夢濤將請願書的空白書轉交給王金平院長。
連署書的正本則是要等到王金平院長親自出面時,才會遞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