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與危機意識,激發出大罷免的公民運動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台灣自2024年5月以來,正遭遇立法權的政變,藍白立委亂刪預算、削弱台灣防衛韌性,甚至為極權中共鋪設侵略道路的危機中。哲學家康德認為,人具有內在的「實踐理性」(practical reason),它透過良知發出「你應當如此行」的道德召喚。當政府違反正義,民主、自由、人權受侵害,良知就成為拒絕服從的不服從力量。
在聖經中,良知(希臘文συνείδησις, syneidēsis)是上主放在人心中的道德雷達(參羅馬書2:15),使人知道是非對錯。當掌權者(包括此時的立法權獨裁時)違法民主憲政原則、踐踏公義,迎合共產極權,威脅台灣民主現況時,良知會催逼信徒與人民起身見證真理、抗拒邪惡。這正是改革宗信仰中「信仰良知高於國家命令」的精神(參加爾文與賀伯‧波文克的政治神學觀)。因此,良知這股來自人心的不可壓抑力量,良知更向人民發出崇高價值與道德的召喚。
危機意識:歷史與現實的燃眉警鐘
歷史學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指出,「危機」本身意涵著「抉擇」:要不是走向崩潰,就是開啟轉化。當政治腐敗、媒體被收編、司法遭操控,人民若能產生集體危機意識,就能從焦慮中轉化出行動的力量。
台灣歷經二二八大屠殺、威權統治、戒嚴壓制的白色恐怖統治,人民對於「退回獨裁」的警覺極高。當前若出現操控選舉、國會擴權、削弱民主制衡的行徑,人民的歷史創傷會被重新喚醒,進而形成大規模的憤怒與行動。如今「大罷免公民運動」就是上主放在人內心身處的良知與危機意識的驅動。
公民運動的引爆點:從知覺到行動的轉化
1. 群體良知的形成
當個人的良知彼此共鳴,就會形成群體的道德共識(例如:2014年太陽花運動反黑箱服貿的公民覺醒)。這種共鳴有如聖靈感動,使人超越個人安逸,進入公共實踐。
2. 危機意識轉化為行動
若危機意識夠深刻、夠普遍,就會促使人民認識到「不行動的代價更高」,從而走上街頭、推動連署、罷免不義代表。例如:
2021年罷免黃捷、高雄市長韓國瑜,顯示台灣社會已有「民主守護者」的角色自覺。
2024年立法院擴權、違憲濫權,5月17日出現「青鳥行動」,表達強烈的危機意識與公義訴求。青鳥行動甚至擴大成為全國性的大罷免公民運動。
信仰與公共行動
基督信仰不只是內心的虔誠,更是公共生活的見證。當政治體系壓迫人民、腐化制度,信徒的良知與危機意識會驅使我們回應彌迦書6:8的呼召:「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主同行。」
罷免行動不是出於報復,而是回應上主對人類社會的公義要求,是實踐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的召喚。在這樣的公共神學視角中,罷免不再只是憲政秩序的校正技術,而是人民尋求崇高價值(指向上帝本身),集體的渴求、祈禱與見證的一種形式。
盼望基督徒與台灣人不再是觀望的旁觀者,而是良知的踐行者與公義的守望者。如同使徒保羅所言:「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為此警醒不倦」(以弗所書6:18),因為真正的公民行動,不只是選舉、罷免、創制與複決,更是要以基督的心為心,在歷史中成為轉化的種子,促進上帝國的新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