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7月12日,威廉.牛頓遇難日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二戰結束後,威廉.牛頓(William H. Newton, 1912-1949)在中國上海擔任海外通訊員。也正是這樣的因緣際會下,讓威廉.牛頓日後踏上了前往台灣,訪查中國國民黨戰後接收台灣的情況。
1945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代表盟軍接收台灣後,顢頇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實施一連串的錯誤金融貨幣政策,使台灣社會通貨膨漲嚴重,造成人民民不聊生。1946年初,聽聞台灣被接管後慘況的威廉.牛頓,決定親赴台灣確認情況。
威廉.牛頓深入台灣訪查後才發現當時中國人強取豪奪台灣的卑劣手段,他不客氣地在報導中說明中華民國從上到下幾乎每個政府官員都在貪污,還利用接收物資之便進行買低賣高的方式來大肆圖利,甚至向日本人索賄與偷竊。
威廉.牛頓將這一切都回報美國報社。1946年3月21日,美國《華盛頓日報》(Washington Daily News)的頭版標題斗大寫著:“Chinese Exploit Formosa Worse Than Japs Did.”(中國人剝削台灣比日本人更甚)。牛頓的報導,至少刊登在八家報紙上。
威廉.牛頓揭發中華民國官員更把台灣的礦場、工廠搞到整個荒廢無法生產,還爭先恐後地偷拆設備變賣。威廉・牛頓對中國人劫掠台灣的報導在美國報紙上刊出後,也引起美國人對中國人惡劣行徑的注意,間接讓中華民國政府受到國際的輿論壓力。
同年(1946)6月10日,TIME雜誌刊登了記者來台訪問後撰寫的一篇文章,標題為:“This Is the Shame.” (真可恥)。這篇文章寫在戰後8個月,文章的結論竟是"Most foreign observers in Formosa agreed that if a referendum were taken today Formosans would vote for U.S. rule. Second choice—Japan. "(大多數在台灣的外國觀察家一致認為,如果今天舉行全民公投,台灣人會投票支持美國統治,其次是日本)
這是令人感到奇怪,又不太意外的結果。國民黨佔據台灣8個月當中,扣除第一個月的空窗期,剩下的7個月裡,到底國民黨政府作了什麼事讓台灣人如此反感?這種情緒積累下去,在8個月之後,因為1947年2月27日的緝煙事件作為引爆點造成了二二八事件的發生。
威廉.牛頓的詳實報導不但為二二八抗暴事件的歷史背景做出清楚的描述,也為當時遭受中國惡勢力荼毒的台灣人發出正義之聲。大官貪小官,小官貪百姓,百姓食鋤頭柄:台灣人用來形容中國官員貪污腐敗的生動描寫。中國人的政治文化就是從上到下整個結構都在貪污,就像國民黨統治台灣一樣,大官貪大錢、小官貪小錢,一層一層地剝削下去,在最底層的民眾就只能啃自己的鋤頭柄來充飢了。
威廉·牛頓於 1949年7月12日在一場飛機失事中遇難身亡。他的報導不只讓美國關注台灣的遭遇,也使得中華民國政府飽受國際輿論的壓力,迫使其國民黨政權不得不對台灣的治理方式做出調整。
2017年蔡英文政府推動年金改革時,韓國瑜曾喊:「能撈就撈,能混就混」。2017年2月16日,國民黨人、前人事行政局長陳庚金更在韓國瑜競選高雄市長時,對全國公教軍警暨退休人員聯合總會會員大會說:「軍公教能撈就撈,能混就混,大家來拖垮政府。」中國國民黨這種惡質、邪惡的政黨屬性迄今都沒有改變。
⭕推薦閱讀:戰後自動為台灣控訴中國罪行的國際報人 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8b0a21ae-267e-422b-a782-6ded1e8d347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