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1452年9月30日,古騰堡聖經印製

1452年9月30日,古騰堡聖經印製

1452年9月30日,印刷商約翰內斯·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在德國梅因茨(Mainz)完成了古騰堡聖經的第一部分。目前還不清楚古騰堡何時構思印刷《聖經》,但他顯然在1452 年就開始製作,完成印製已經是在二年後1454年。古騰堡聖經每本1,282頁、印量共180本,其中145 本印刷在從義大利進口的手工紙上,其餘印在更豪華、更昂貴的牛皮紙上。

圖1:古騰堡聖經,紐約公共圖書館館藏,由James Lenox在1847年帶到美國。


圖2:古騰堡聖經拉丁文第一頁

2023年9月23日 星期六

1595年9月23日,天主教進入北美洲

 ⭕1595年9月23日,天主教進入北美洲

1595年9月23日,在主教弗雷·貝多·達席爾瓦 (Fray Juan de Silva) 的領導下,西班牙人開始在今日古巴、美國東南部進行密集的傳教活動。在接下來的兩年裡,今日古巴、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地區的 1,500 名美洲原住民皈依天主教信仰。



圖:古巴哈瓦那大教堂(The Havana Cathedral)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1862年9月22日《解放奴隸宣言》

 ⭕ 1862年9月22日《解放奴隸宣言》

1862年9月22日,亞伯拉罕·林肯總統發布《解放奴隸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為美國當時300萬以上的奴隸訂出解放得自由的日期,並將內戰重新定義為解放奴隸之戰。

美國內戰於1861年爆發時,林肯就任美國第16任總統後不久,他堅持認為這場戰爭是為了恢復聯邦,而不是為了奴隸制。儘管有廢奴主義者和激進共和黨人的敦促,而他個人也認為奴隸制有違道德,但他避免立即發布反奴隸制宣言。林肯選擇謹慎行事,直到他能夠獲得廣泛支持。

1862年9月,聯邦軍在安提塔姆戰役(the Battle of Antietam)中獲勝後,林肯獲得了機會。他在9月22日發布《解放奴隸宣言》,在100 天內仍處於叛亂狀態地區的奴隸將獲得自由,並於1863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此宣言象徵北方人的戰爭目的改變:重整聯邦不再是戰爭唯一的目的,而廢除全聯邦奴隸制度成為正重要的聯邦價值。

《解放奴隸宣言》手稿於1871 年芝加哥大火中被毀。今天,該文件的原始官方版本保存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檔案館。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9月21日,國際和平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

 ⭕9月21日,國際和平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

聯合國大會於1981年11月30日訂每年9月份大會開幕的日子,即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為「國際和平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呼籲各國和人民在自己內部以及在彼此之間,紀念和加強和平的理想。2001年9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55/282號決議,決定自2002年起,國際和平日訂在9月21日。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聖方濟各經歷基督五個聖殤

1224年的9月20日,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經歷基督五個聖殤

亞西西的聖方濟各(拉丁語:Sanctus Franciscus Assisiensis;1182年—1226年10月3日),新教又譯為聖法蘭西斯。
方濟各生命中的最後三年,身心都受到極大傷痛,1224年的9月20日,方濟各正在拉維納山(Mt. La Verna)上禁食禱告四十天,他求上帝賜他恩典,讓他經歷主耶穌受難的痛苦,並感受基督為世人捨命的愛。在那裡,他見到看到了一個異象,當時和方濟各在一起的利奧弟兄描述了此事件:「突然他看到了一個六翼天使的異象,一個十字架上的六翼天使。這個天使給了他基督五個聖殤。」在他的手、足與肋旁都出現了基督苦難的「聖殤」標記,他心中也充滿喜樂與憐憫。傳統認為,這是方濟各效法基督所留下的記號。
方濟各的視力與健康都每況愈下,接受治療都無濟於事。最後,他被帶回了Porziunco​​la(「方濟各會」(Ordine francescano) 的發源地)旁邊的一間小屋。他在這裡度過了最後的日子,講述了他的靈性遺囑。據當時的記載,他一直帶著這些聖殤,直到1226年10月3日禮拜六晚上與世長辭,享年45歲。除了基督外,方濟各被認為是最能具體活出登山寶訓的福音見證人。


圖:《神魂超拔的聖方濟各(英語:Saint Francis of Assisi in Ecstasy (Caravaggio))》,卡拉瓦喬創作 (約於1595年)

2023年9月19日 星期二

1888年9月19日,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古約翰牧師(Rev. Jonathan Goforth)進入中國河南宣教。

  ⭕1888年9月19日,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古約翰牧師(Rev. Jonathan Goforth)進入中國河南宣教。

1880年1月1日,馬偕牧師與夫人、長女返回加拿大述職。1880年9月4日,次女偕以利(Bella Catherine Mackay)出生於加拿大。加拿大述職這一年多時間,馬偕在加拿大及美國各地講道、演講、參加聚會,並得到許多募款。馬偕牧師演講中呼籲年青人跟隨他到台灣開荒佈道,當時曾感動18歲的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隔年古約翰進入諾克斯神學院 (Knox Collage) 就讀。在學期間,他節衣縮食,潛心研讀聖經;課餘的時候,他更會走到監獄、貧民窟逐家逐戶傳福音,在屬靈上裝備自己。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古約翰看到戴德生所寫的《中國屬靈需要的呼聲》(China’s Spiritual Needs and Claims)大受感動,於是他決志前往中國宣教。

1888年9月19日,加拿大宣教師古約翰牧師(Rev. Jonathan Goforth)進入中國河南宣教。在困難宣教的中國,古約翰想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將自己家中的大門打開,讓人參觀,條件是:每位參觀者都要首先聽他講道。一般百姓在好奇之下,紛紛來到古約翰的家裏參觀。由於到訪的人越來越多,古氏夫婦平均每日得用八小時向眾人講道。據統計,他的家曾有25,000人到訪。

1900年夏天,正當河南省佈道工作滿有成效之際,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臨到所有在中國的宣教士。義和團之亂,挑起仇外情緒,並仇殺洋人與中國基督徒,殉道者約有五千信徒。經歷24天朝不保夕的恐怖日子,古約翰牧師全家逃出。

1907年,古約翰應馬偕牧師邀請往韓國一趟,那時韓國正在歷經平壤大復興。1908年,古約翰前往中國東三省宣教,帶領1,300人受洗。1919年馮玉祥將軍仰慕古約翰,邀請他在軍中講道,三年中超過4,000名軍人因著他的講道而受洗。



圖:古約翰宣教士與妻子羅瑟琳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馬偕紀念醫院名稱由來

【馬偕紀念醫院名稱由來】
⭕1908年9月18日,宋雅各醫師寫給加拿大長老教會的信函

1908年9月18日淡水
親愛的偕彼得牧師:
我才剛關閉醫院六個星期,好先去宜蘭參加中會會議,再出發到日本。我真是非常失望,我的計畫因約美但牧師的病況而改變了。現在只要有空閒,我就預備新宣教書中的「偕醫館」這一篇。我大約一個月以前才收到麥克丹尼爾醫師(Dr. MacDaniels)的信,通知我要負責寫這一篇,所以我擔心會有點延誤。
提到偕醫館,我想起我所盼望的一個建議,那就是新醫院以紀念已故馬偕博士而稱為「馬偕紀念醫院」。我認為這將是一所機構,結合醫療、禱告跟教學,用一種很簡單的方式,帶領人到基督的面前,這樣的機構很適合紀念這位堅信以這三種方式宣揚福音的馬偕博士。
這只是我個人的意見,我還沒有向教士會提出,但已經跟個別的成員討論過,他們立即深表贊同。所以我很肯定,如果委員會認為這個想法很恰當,就會馬上公布。
宋雅各(J. Y. Ferguson)敬上

[從加拿大拿回的微膠卷,翻譯成《北台灣宣教報告-第二套》,其中一篇1908.9.18宋雅各醫師寫給加拿大長老教會海外宣道委員會主席偕彼得牧師的報告中,提到他建議將淡水偕醫館遷移至台北雙連,並改名為「馬偕紀念醫院」以紀念北部台灣第一位宣教師馬偕牧師。這也是馬偕紀念醫院名稱的來源。]

❖ 彭清靠醫師是彭明敏教授的父親


圖:相片中間者為臺北馬偕紀念醫院創設者宋雅各醫生(Dr. J. Y. Ferguson)與彭清靠醫師(右一)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1575年9月17日,瑞士宗教改革家布靈格紀念日

 ⭕1575年9月17日,瑞士宗教改革家布靈格紀念日

1575年9月17日,瑞士宗教改革家海因里希·布靈格(Heinrich Bullinger)逝世。 第二代宗教改革家除了約翰·加爾文之外,影響最大的第二人算是布靈格。

布靈格年輕時即展現教學及領導才能,在科隆大學讀書時接觸改教思想,十八歲開始在故鄉的修道院擔任教師,不久更說服修士們加入新教陣營。

布靈格因認同慈運理的思想而來到蘇黎世成為慈運理的學生,在慈運理過世後他更領導該地改革工作達四十四年之久。他廿四歲時和前修女安娜(Anna Adlischwyler)結婚,生下11個孩子。他生性不愛旅行,因此除了和加爾文曾在巴塞爾見過面外,主要是依賴通信維繫交情。

原本日內瓦和蘇黎世之間存有嫌隙,儘管神學見解有些差異,但兩人都願意為瑞士改革宗教會的大局著想,不但合作無間,友情彌堅,更於1549年在聖餐觀點上達成協議,並簽訂著名的〈蘇黎世協定〉(Consensus Tigurinus 或 Consensus of Zurich)促成瑞士改革宗教會的合一,也因此,這兩位好友常被合稱為「改革宗傳統之父」。



2023年9月16日 星期六

9月16日 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International Ozone Layer Protection Day)

 9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每年的9月16日是國際臭氧層保護日(International Ozone Layer Protection Day)。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表面的臭氧層出現了嚴重的空洞,1974年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弗蘭克·舍伍德·羅蘭和馬里奧·莫利納發現。1987年9月16日,全球46個國家的代表在加拿大蒙特婁簽署《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標誌著各國將對保護南北臭氧層即將開始具體行動。

1995年,聯合國規定,從當年起每年9月16日為國際臭氧層保護日,旨在紀念「蒙特婁議定書」的簽署,並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



2023年9月14日 星期四

1879 年9月14日,滬尾偕醫館開幕禮拜

1879 年9月14日,滬尾偕醫館開幕禮拜

馬偕牧師來台灣七年後,於1879年12月26日首次返國述職,向加拿大長老教會報告北台灣教勢,獲美國底特律同姓的馬偕夫人為紀念安息不久的馬偕船長慨贈美金3000元,做為建立西式醫院與宣教基金。馬偕牧師用其中的2500元重建一座全新的醫館,並命名為「滬尾偕醫館」以紀念「馬偕船長」。

1879 年9月14日,馬偕日記上寫道:「新的醫館開幕,我們為此舉行禮拜,由閏牧師讀經,我證道。朋友們及醫館裏的助手都在場參加。」參閱《馬偕日記》

歷經7個月至當年底,共有593位新患者,535位舊患者接受醫療照顧。內地照料有300人。總共達1428位患者免費接受到醫療照顧並聽見福音。參閱《北台灣宣教報告I-馬偕在北台灣之紀事》。

當時主要執照醫生是由淡水海關稅務司所聘請之洋醫為主,此後在中法戰爭期間,滬尾偕醫館曾作為清軍的軍醫院救護不少傷兵而立功,劉銘傳特頒獎表揚,因而聞名全台。



相片:典藏者/真理大學校史館
滬尾偕醫館開幕禮拜沒有留下相片,目前最早的相片是這一張。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1541年9月13日,約翰·加爾文返回日內瓦

1541年9月13日,約翰·加爾文返回日內瓦。

十六世紀的日內瓦是一個獨立的城邦,經過法惹勒(Guillaume Farel, 1489-1565) 、弗朗索瓦蘭伯特(François Lambert)和富瑞(Pierre Viret, 1511-1571)的帶領,1536年5月21日,日內瓦投票通過進行宗教改革,在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到達前已經與天主教脫離關係。

日內瓦是難民之都,1536年有一萬人口,1538年有一萬二千人,1560年有二萬一千人。加爾文1536年7月避戰禍前往日內瓦,同年9月1日加爾文受法惹勒邀請擔任聖經「宣講者」,當日並在彼得大教堂向一群牧師及信徒講道。

1537年1月法惹勒與加爾文發表「日內瓦教會組織與敬拜規範」(Article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hurch and its Worship at Geneva)巨細糜遺規定教會如何及何時舉行聖餐,為何及如何除籍及禁領聖餐,為何奉獻及意義,禮拜中會眾如何吟頌聖歌及修訂婚姻法等。加爾文因為革除教籍的事與市議會關係緊繃,1538年4月23日被迫離開日內瓦,前往到史特拉斯堡(Strassbourg)擔任法裔難民教會牧師。

1539年3月,日內瓦收到天主教卡本特拉的樞機主教薩杜里多(Jacopo Sadoleto)的信函,勸說他們回到羅馬旗下。 由於薩杜里多博學善文,日內瓦無法答辯,於是想起一年前被他們驅逐出境的加爾文,請求他代表寫信回覆。之後,1540年9月21日,日內瓦市議會選派委員培林(Ami Perrin)為特使,前往史特拉斯堡邀請加爾文返回日內瓦牧養城市。

1541年9月13日,約翰·加爾文返回日內瓦,進行教會與政府的改革。首先,加爾文從講道開始。他採逐章逐節講道,每次講道約一小時,主日講道採用新約為主,週間講道以舊約為主。加爾文在日內瓦持續宗教改革,直到1564年5月27日安息,享年不到55歲。葬在一般公墓Plain-Palais中,按照他的遺囑,墳墓上沒有碑石作爲標誌。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1922《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1922《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1922年9月12日,美國聖公會投票決定將《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中關於婚禮儀式的結婚誓言(Marriage vows)中刪除妻子對丈夫“服從”(to obey)一詞。但也尊重各別牧師或教會的使用。



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香港團契四週年

⭕ 香港團契四週年:2019年9月4日濟南教會香港團契第一次聚會

2019年6月9日香港超過一百萬市民大遊行,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又稱:反送中)。6月12日,於香港立法會繼續將條例恢復二讀辯論,觸發了四萬名市民圍在了立法會大樓外示威,為了阻止條例在立法會通過,示威者與警方發生了激烈衝突,事後警方被指濫用職權及使用過度武力。6月16日,引發了更多市民參與這次遊行,遊行人數超過了200萬人,是「香港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多的遊行」。7月1日遊行期間,部分示威者佔領立法會綜合大樓,要求實現真正的民主普選訴求。在港府的強勢鎮壓下,陸續有許多港人避走台灣,包括計劃移民台灣的港人。

為關懷及牧養來台的港人,2019年9月1日濟南教會小會通過成立香港團契,並於2019年9月4日舉行第一次香港團契聚會。隔年2020年9月6日開始廣東話崇拜迄今。


圖:香港團契第一次聚會e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