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丁窈窕、施水環1956年7月24日殉難


 ⭕丁窈窕、施水環1956年7月24日殉難

丁窈窕(1927年12月21日-1956年7月24日),臺灣臺南人,曾任職於臺南郵局,白色恐怖受難者,被國民黨政府處決時,年僅28歲,並遺留三歲幼女。

在白色恐怖時期《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第14條規定對因匪諜案沒收之財產,承辦人員可得獎金,造成當時冤案、錯案、假案的受害人無以計數。後因警總在裁撤時大量銷毀檔案,讓當時因獎金而發生的冤枉案有多少,加害人是誰,都難以考究。

丁窈窕被判刑已身懷六甲,入獄不久臨盆,生下一女。丁窈窕囚禁於青島東路三號(今喜來登大飯店)保安司令部軍法處。施水環和丁窈窕都被分配到所內設置的縫衣廠工作,當時有些女性政治犯倉促被捕時,連年幼無辜的幼童也只好一起帶進來,警總軍法處為此還特設托兒所。她女兒長於女子監獄,由於每次監獄臨時唱名「某某某,出來」後即逕押赴刑場,因此小女孩也知道什麼是「槍斃」。

7月24日,丁窈窕正在做衣服,她的女兒和其他孩子在一旁嬉戲。一個女性獄官來找丁窈窕:「你有特別接見。」丁窈窕以為有人來訪,就抱起女兒走向大廳。一到門口,獄方就把丁窈窕雙手反翦並上手銬,她女兒就抱住媽媽,回頭對所有在場的受刑人說:「我媽媽不是壞人,你們不要槍斃她。」眾人都把頭給低下來。獄方要把丁窈窕帶走的時候,小女孩跳上媽媽的背上緊緊抱住。獄方於是把小女孩的腳往外一折、往後一拉,但她還是用手緊緊報抱住她媽媽,依然對所有人大喊:「我媽媽不是壞人,你們不要槍斃她。」小女孩手被獄方又打開來,沒離開還咬住她媽媽的衣服,大叫:「我媽媽不是壞人!」最後獄方強行拉開,小女生把她媽媽的頭髮都扯下來了。小女孩的母親終究被拖出去槍決。同日槍決者尚有丁窈窕的好友施水環。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64年7月18日,羅馬焚城

 


⭕ 64年7月18日,羅馬焚城
64年7月18日,羅馬大火開始焚燒,蘇托尼烏斯(Suetonius)寫道,羅馬皇帝尼祿(Nero)放火焚燒平民區是為了他的城市改造計劃,建造富麗堂皇的黃金屋。尼祿為了脫罪,嫁禍是基督徒縱火。隨後發生大迫害,其中許多基督徒被活活燒死。
羅馬大火於64年7月18日開始,可能是在阿文丁(Aventine)山坡上俯瞰馬克西穆斯(Circus Maximus)競技場的一家商店中,或者是在馬戲團本身的木製外部座位上。羅馬一直很容易發生火災,這次火災被大風煽動到了災難性的程度。塔西佗、卡西烏斯·迪奧和現代考古學描述了阿文丁山、帕拉蒂尼山和凱利安山上的豪宅、普通住宅、公共建築和神殿都被破壞。大火燃燒了 7 天才熄滅;然後它又開始燃燒,大火摧毀了羅馬 14 個區中的 3 個,並嚴重損壞了另外 7 個區。
圖:The Fire of Rome by Hubert Robert (1785)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發行

 《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發行

⭕1885年7月12日,遠東地區第一份教會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發行。

1885年7月12日(清光緒11年6月1日),遠東地區第一份教會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發行。《臺灣府城教會報》也是臺灣歷史上第一份迄今定期出刊的報紙,即《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由英國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Rev.Thomas Barclay)在台南創辦,由於漢字學習門檻很高,當時的人們識字率偏低,故採用學習門檻較低的臺語羅馬字撰寫,一般人學會拼音規則,就能讀出報紙上面的拼音。於是識字的人口更加普及,並且一定程度保留了當時的臺語文化。起初辦報的目的是勉勵信徒學習羅馬字,可以自己閱讀聖經,並藉由報紙傳遞消息、聯繫信徒。日後隨著政權更迭,在日治時期增加日文版,國民政府時期被要求配合推行「國語運動」,因此加入中文版副刊。1969年3月於國民黨政府的禁令而停用羅馬字,12月以後全部使用中文刊登,羅馬白話字從此走入歷史。

⭕Ùi教會報創刊號第一張開始,巴克禮牧師tō提出推行白話字ê論述:

(1)目的是beh hȱ信徒m̄-bián óa靠牧師,ē-hiáu家己讀聖經,認bat道理,看所印ê冊。

(2)可惜漢字真oh,chió-chió人看ē-hiáu,所以有設白話字,hȱ眾人看khah快bat。

(3)Ǹg 望眾人出力學白話字,m̄-thgan看輕伊,講是囝仔所讀ê。

(4)白話字kap孔子字lóng 有路用,m̄-koh白話字讀khah快khah明,所以著代先讀,chiah讀孔子字。

(5)鼓舞男女老幼,bat字ê m̄ bat字ê lóng著緊來學。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In God We Trust

 ⭕ In God We Trust

1955年7月11日,美國國會通過將「我們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放在所有美國貨幣上。

美國南北戰爭時,1861年在賓州的沃特金森牧師(Rev. M.R. Watkinson)首先提議在硬幣上印上「我們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來彰顯美國不是敬拜「瑪門」(金錢),因為南方主張蓄奴,強迫奴隸種植與收成棉花,以獲取金錢。但這個提案始終沒有獲得國會通過。直到1955年7月11日,美國國會才通過將「我們信靠上帝」(In God We Trust)放在所有美國貨幣上。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7月10日,約翰.加爾文生日

 ⭕7月10日,約翰.加爾文生日(John Calvin, 1509.7.10-1564.5.27)

1509年7月10日約翰.加爾文生於法國諾陽(Noyon)。父親吉拉德.加爾文擔任律師及諾陽天主教會公證人。他希望三個兒子都獻身擔任神父。

1521年約翰.加爾文12歲時擔任主教書記,即文書助理。1523年約翰.加爾文14歲時被父親送到巴黎大學馬奇學院(Collège de a Marche)讀書,受教於當代最權威的拉丁文教師馬修‧柯迪(Mathurin Cordier)的門下,為將來做神職人員做裝備。受到柯迪的影響,專注「現代靈修」(devotio moderna)精神對耶穌基督位格的重視和現代教育方法,即文藝復興的「回到原典」(ad fonts)的方法,也是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重視的方法。

獲得文學士後加爾文進入蒙太古學院(Collège Montaigu)讀哲學。1528年加爾文父親與諾陽天主教會衝突後,改送加爾文到奧爾良大學(University of Oleans)讀法律。1529年他聽說人道主義律師安德烈‧阿西堤(Andrew Alciati)執教於布爾契斯大學(University of Beurges;位於巴黎附近),他便轉學該大學。人道主義是當代人文思想的顯學。在此之前加爾文的文章還未有反羅馬天主教言論。

1532年,加爾文第一本著作《辛尼加論仁篇註釋》,在書信裡表達政治領袖要有寬容美德的意見。1533年,加爾文的好友,同時也是改革家尼古拉‧珂柏(Nicolas Cop)發表就任皇家學院演說,敦促天主教會更新與改革,觸怒當道,不得不亡命巴塞爾(Basel)。珂柏演說稿似乎是加爾文所攥。

1534年法國開始拘捕宗教異見份子。1535年1月加爾文離開法國到瑞士的巴塞爾加入珂柏。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Erasmus)剛好也在巴塞爾。1536年3月加爾文在巴塞爾出版《基督教要義》(Institutio Christianae Religionis),目的是向法國皇帝說明法國巴黎的宗教改革。

1536年5月21日日內瓦投票通過教會進行宗教改革。加爾文1536年7月避戰禍前往日內瓦,同年9月1日加爾文受法惹勒(Guillaume Farel)邀請,開始在日內瓦的工作,當日並在彼得大教堂向一群牧師及信徒講道。日內瓦是獨立市,在加爾文到達前已經與天主教脫離關係。日內瓦是難民之都,1536年有一萬人口,1538年有一萬二千人,1560年有二萬一千人。弗朗索瓦蘭伯特(François Lambert)與法惹勒(Guillaume Farel)在日內瓦講道,推動宗教改革。加爾文在日內瓦的崗位則是聖經「宣講者」。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斯德望·朗頓(Stephen Langton)

 ⭕7月9日,斯德望·朗頓紀念日

斯德望·朗頓(Stephen Langton;1150年~1228年7月9日)是十三世紀英格蘭的天主教樞機及坎特伯里總教區總主教。他著名的工作,是在1205年將《聖經》分章,以方便索引。他策畫《大憲章》( Magna Carta)在1225年6月15日的形成。


圖:斯德望·朗頓(Stephen Langton)拿著《大憲章》( Magna Carta)的彩繪玻璃,坎特伯里大教堂。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

7月6日,約翰胡司(Jan Hus)紀念日

 ⭕7月6日,約翰胡司(Jan Hus)紀念日

捷克數百年來都以約翰胡司(Jan Hus)為國家勇氣的精神象徵,7月6日Jan Hus Day更是全國的紀念日。

約翰胡司被稱為「中世紀的施洗約翰」,他1401年被委任為母校布拉格神學院院長;皇后蘇菲亞二世更賜他一個榮譽的職任︰「聽皇后告解的神父」。

當時英國與波希米亞是透過皇室婚姻而連在一起,因此兩國的知識交流使英國奮興家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的作品傳到布拉格。胡司知道威克里夫已被判為異端,卻仍然小心地比較威克里夫與聖經的教導,結果發現這個「異端」才是站在真理的一邊。胡司從威克里夫的作品重新發現聖經的真理︰人不必向神父告解而仍然可以得救,基督比教宗更有權威;而真正有價值的,是人對基督的信心。

1410年胡司上書羅馬教廷,請求不要再焚燒威克里夫的作品;一個月後,地方主教再焚毀另一套珍貴的書籍,立刻惹來胡司和波希米亞人的憤怒。此時皇后和皇帝溫塞爾都支持胡司,胡司則在他的講台怒吼「火不會燒掉真理,只有小人才拿這些無生命的東西來洩憤」。

1415年7月6日,胡司被判火柱刑;火熄滅後,劊子手還用一根棍子敲碎他的頭臚。他的死訊傳到布拉格後,布拉格大學宣告他是殉道士,立刻成為國家的英雄,並且以7月6日為紀念他的節日。

參閱:〈中世紀的施洗約翰─約翰‧胡司〉


圖:約翰胡司於康士坦斯大會在大主教面前申訴。瓦茨拉夫·布羅日克(Václav Brožík) 畫。

圖:約翰胡司廣場,布拉格

2023年7月5日 星期三

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1687年7月5日,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語: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是英國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的三卷本代表作,成書於1686年。1687年7月5日該書的拉丁文版首次出版發行。

牛頓在書中首次提出牛頓運動定律,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牛頓在此書首次發表萬有引力定律,還給出了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一個理論推導(克卜勒最早給出的只是經驗公式)。《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被認為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論著之一」。


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拉丁版封面(1687)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

 ⭕7月4日美國獨立紀念日

the revolution as primarily a “Presbyterian Rebellion.”

🎞圖1: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 1818畫)

美國「獨立宣言」由約翰·特朗布爾(John Trumbull, 1818畫),威瑟斯龐位於中間右二。

🎞圖2:美國開國元勳威瑟斯龐牧師(Rev. Ph D. John Witherspoon)

🎞圖3:1775年5月,美國長老教會紐約大會及費城牧函,此封牧函告訴全體長老教會信徒,要為未來的戰爭做好準備。(Synod of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pastoral letter, May 1775. )


美國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 / the Fourth of July)是為紀念美利堅合眾國於1776年7月4日於北美大陸會議中宣布獨立宣言所成立的節日。 這一天是美國正式宣布從大英帝國宣告獨立的日子,故此獨立日是美國的國慶日。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革命軍裏超過半數以上的士兵和軍官都是長老教會的信徒。雖然在革命軍裏的軍官階級不多,其中之一稱之為「上校」, 而所有參加美國革命的上校,除了一位之外,竟全都是長老教會的長老。說它是一場長老教會對大英帝國的叛變也不為過!

美國獨立戰爭當時,有一位熱心的擁護殖民地者寫信給英王喬治三世(George III,1738-1820)說:「我個人以為所有這些不尋常的行動都要怪長老教會。他們是煽動所有這些誇張手段的主要管道。」而當這些「不尋常的行動」傳到英國時,首相沃波爾 (Horace Walpole)在議會上說:「我們的表親美國和一位長老會的牧師跑了。」這位長老教會牧師指的就是普林斯頓的校長威瑟斯龐(Rev. Ph D. John Witherspoon),他是美國獨立建國的開國元勳,也是唯一簽署獨立宣言的牧師。


2023年7月3日 星期一

奧蘭治主教會議(The Synod of Orange)

529年7月3日,奧蘭治主教會議(The Synod of Orange)召開

529年7月3日,奧蘭治主教會議(The Synod of Orange)在法國南部召開。在一位強有力的奧古斯丁派阿爾勒主教凱撒里烏斯(Caesarius of Arles)的領導下,會議支持奧古斯丁的恩典和自由意志教義,同時譴責半伯拉糾派,包括約翰·卡西安(John Cassian),里耶斯(Riez)的聖福斯特(Saint Faustus)。

伯拉糾主義說,人可以完全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拯救,因此伯拉糾主義被視為異端。奧古斯丁主義稱,人因為原罪已經全然敗壞,只有靠著上帝的恩典,才能得救,即神恩獨作論(monergism)。
半伯拉糾主義認為是神人合作(synergism),信心的增長是上帝的功勞,雖然最初的信心是基於自由意志,而恩典只是在後來伴隨。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不可思議的「雷劈」

不可思議的「雷劈」

1505年7月2日,不可思議的「雷劈」,德國小礦主之子馬丁·路德,大白天險遭雷劈後做一重大決定,12年後改變整個歐洲

德國小礦主之子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畢業後按照父親的願望進入法學院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看似前途似錦,將要進入社會的精英階層。但他內心卻對死亡和審判產生了很多的恐懼,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學校的路上,在施托滕海姆(Stotternheim)大白天遭遇了一場猛烈的雷暴,險些被閃電擊中,在危急之時,他對礦工的主保聖人呼喊說:「聖安娜,救我一命,我願意成為一個修士。」出於還願,脫險以後,他進了埃爾福特的奧斯定會修道院,開始是見習修士,1507年2月27日他被祝聖為神父。這件事使他的父親非常憤怒,因為父親認為進入修道院是逃避家庭責任。不可思議的「雷劈」,馬丁·路德成為修士的12年後,揭開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序幕改變整個歐洲。


圖:青年馬丁·路德

2023年7月1日 星期六

韋斯敏斯德會議

韋斯敏斯德會議(Westminster Assembly)1643年7月1日在韋斯敏斯德大教堂(The Westminster Abbey /西敏寺)召開

韋斯敏斯德會議(Westminster Assembly)1643年7月1日在韋斯敏斯德大教堂(The Westminster Abbey /西敏寺)召開,由威廉·特威斯 (Rev. William Twisse)擔任議長(Prolocutor)在開會禮拜中講道,展開會議的召開。

會議歷經三年,於1646年11月26日完成制訂《韋斯敏斯德信條/韋斯敏斯德信仰告白》(Westminster Confession)、《韋斯敏斯德大教理問答》、《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及《公禱書》等。會議代表除了公理派與聖公宗外,大部份是長老派清教徒。由於蘇格蘭人在戰爭時給過幫助,所以也將一些席位給蘇格蘭代表。加爾文長老派在英國教會所做的改教運動,至此可以說是大功告成。但英國真正的宗教自由,始於1689年的人權法和容忍條例。


圖:韋斯敏斯德大教堂內的亨利七世禮拜堂,是韋斯敏斯德會議開始禮拜聚會的地點。The Henry VII Chapel in Westminster Abbey, the Assembly's first meeting place, in a painting by Canale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