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

眾聲喧嘩的後現代教會

眾聲喧嘩的後現代教會
黃春生牧師 

俄國語言哲學家 Miikhail Bakhtin(1895-1975)創造出新的詞彙"Heteroglossia"(眾聲喧嘩),此詞彙最核心的關懷,乃是對話主體在交談互動中,體現其不可化約的倫理承擔(answerability)或存在倫理(existentialist ethics);甚至是進一步試圖超越權威話語的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s),據此在衝突、多語的世界中,得以對話、重塑意識形態環境的政治倫理。

廿一世紀的基督徒,在面對「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要如何走進飢渴慕義者的心靈荒野,與多元的世界對話?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是化一、統一的中心語言,而是需要更多謙卑的傾聽,才能夠使我們拆毀「自我中心」的權威高牆,進而才能彰顯基督的愛去接納多元、差異的眾聲。

§教會陷入巴別塔的危機
今日台灣教會對大型教會(Mega Church)瘋狂效尤,領袖們高舉合一的旗幟,舉辦規模宏大的特會,卻在無形中主導了教會的模式與生態,他們為眾教會定義出化一的增長模式、宣教策略、崇拜風格、屬靈內涵,這樣,會不會也落入建造巴別塔的危機呢?在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教會正在建造某種「自我中心」的權威、模式而不自知。

傳統上把創世記11:7譯為「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希伯來文shema意思是「聽」,如果譯為「傾聽」,更能了解巴別也象徵人犯罪後,不願「傾聽」的實況。

§聖靈降臨幫助我們傾聽
五旬節聖靈降臨的現象,值得我們深思。使徒行傳第2章對於五旬節聖靈降臨的記載,是彰顯上帝的恩典,更是反轉了巴別事件的原型。在巴別,人想要傳揚自己的名;但在耶路撒冷,門徒述說上帝偉大的作為;在巴別,人們各說各話,聽不懂彼此;但在耶路撒冷,聖靈使眾多語言如同一個聲音,叫聽見的人大大驚訝;在巴別,人因上帝審判而分散;但在耶路撒冷,門徒因逼迫而四散,卻使福音廣傳(參使徒行傳8:1, 25)。五旬節的方言奇蹟,並沒有帶來語言上實質的統一,或是語言的暴力。五旬節的經文重點,不在於眾人講同一種語言,事實上門徒說起各國的話,但因上耶路撒冷過節的猶太人來自世界各地,所有人都可以聽懂各國的鄉談。所以,重點在於「傾聽」而不在於是否講一樣的話。

§除去語言暴力傾聽眾聲
宗教徒常以自我中心的信仰語言去面對眾聲喧嘩的後現代世界,非但無法「傾聽」,反倒塑造極端、自我、排他的信仰巴別塔。失去傾聽的能力,我們就會走向巴別塔。

套用猶太作家卡夫卡的〈巴別塔〉(The Tower of Babel)寓言:If it had been possible to build the tower of Babel without ascending it, the work would have been permitted. 
「如果建造巴別塔有可能不是向上蓋,或許這項工程會被恩准。」
卡夫卡解讀人類在巴別的失敗,關鍵在於驕傲,他認為降卑和向下,才是通往天堂之路。同樣地,教會要除去語言暴力降卑傾聽眾聲喧嘩,特別是傾聽弱勢、被排斥的小群的眾聲;然而,教會也要抵禦掌權勢者的巴別誘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