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反同?直同?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遠!

反同?直同?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遠!
黃春生牧師

自從2012年7月31日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提出民法972條修正案之後,同時,有人成立「真愛聯盟」主張一個家庭必需「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與之抗衡,隨後「台灣宗教團體愛護家庭大聯盟」(簡稱護家盟,以一貫道張守一為首,邀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天帝教、統一教等不同宗教團體代表所組成)也加以反對972條修正案。

【沒有血緣的愛很可貴】
家庭不是只有「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模式,今日的家庭是多元家庭,有單身收養、雙親收養、單親家庭、失婚家庭、再婚家庭、共居家庭、寄養家庭、依親家庭、中繼家庭...。其中,沒有血緣的愛很可貴。當教科書強調「一夫一妻」是主流、強勢價值時,根本沒有考慮到台灣現況下,很多單親孩子,或由阿公阿嬤或其他親戚養育的孩子,甚至是被領養的孩子,當他們讀到「一夫一妻」強勢價值時,對他們內心的傷害是很大的。

關於伴侶盟的提案,越到關鍵時刻受抹黑就越多,第九誡明明就寫著「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若基督徒不察,而跟著起舞,那真的是得罪了神。因為「反多元成家」的宣傳建立在誤解上,將三套法案混為一談,聲稱法案會導致「性解放」、「小三合法化」甚至「人獸交」,事實上「婚姻平權」法案的修訂只是民法修正,根本不可能改變當前的相關刑法規定。

法案訴求一、一旦進入婚姻,無論同性婚、異性婚,皆需負擔婚姻的權力義務,一樣必須遵守性忠誠,但卻被造謠會導致「外遇合法化」、「性交開放」。
法案訴求二、「婚姻關係」與「伴侶關係」只能擇一,卻被抹黑成「小三合法化」。
法案訴求三、「多人家屬」是最不容易說請清楚的,多人家屬是以共同生活、相互扶持為共識的一群人約定組成,若有配偶者需與配偶共同登記。這原本是「Kibbutz」的概念,卻被有心人抹黑成「合法多夫多妻」、「開放雜交」。

這三項法案都各自獨立,主要的訴求摘要如下:

婚姻平權
(含同性婚姻)
伴侶制度
家屬制度
人數
2
2
2人或2人以上
性別
直系親屬與部份旁系親屬為禁婚親,不得結婚。
(未修正既有法律規定)
直系親屬相互間不得締結,婚姻與伴侶不可並存,僅能擇一。
以共同居住為要件。有配偶之人需要與配偶共同登記。
成立基礎
與現行婚姻無異。
不以愛情或性關係為必要基礎,情人朋友鄰居間均可締結。以平等協章、照顧互助為基本精神。
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而同居的互助關係。
財產制
如未另行約定,採法定財產制。
(有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
如未令行約定,採分別財產制。
(家務勞動利益返還請求權)
如有需要,得自行締約。
繼承權
可協商繼承權之有無,及繼承之順位。
無法定繼承權,得依遺囑、遺贈安排。
姻親
性忠貞義務
有通姦罪,可請求民事賠償。
無通姦罪,如有約定可請求民事賠償。
共同收養或收養對方子女
(須個案審查,在兒童最佳利益原則下,不得歧視多元性別收養人)
(須個案審查,在兒童最佳利益原則下,不得歧視多元性別收養人)
解消方式
不得單方解消。
(依現行法,解消方式為兩願離婚,或具備法定離婚事由,由一方訴請法院裁判離婚)
得單方解消。
(關係解消後,不影響對子女所負義務,雙方人需協商監護、探視等安排)
得單方由家分離。

在歐洲許多神父與修女就是登記成「多人家屬」,互相照顧老年生活。現在單身老人越來越多,以後教會可以幫助年老獨居、單身兄姊組成「家人」關係,互相扶持照顧,又有法律保障。但很可惜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深入認識,就刻意去扭曲。

此事件牽涉議題極廣,連歐、美、加等國對此也歷經諸多的討論、衝擊與衝突,也些有定論,也有反對與觀望。2012年7月10日美國聖公會在印第安納波利斯召開的聖公會總會中,主教們同意在法典中更改婚姻定義。同意各教區主教為同性戀者民事結合舉行祝福儀式,包括目前已承認同性婚姻的州內也可施行。聖公會也是歷經神學辯論等過程而有此結果。但在台灣,此議題從來沒有被全面性討論,如今要訴諸修法當然疑慮重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2004年雖曾舉辦過研討會,但層面有限,其他教派甚至也未曾正視嚴謹討論。因為事涉宗教、文化、社會、道德、倫理、法律等等層面,也不是我所能「斷定」的,甚至我認為更不是某些團體或個人所能「斷定」的。但是,身為牧師不能規避此問題,我願就我個人的淺見與大家分享,但也不希望還沒有定見之前,就有人來論斷我、審判我。

人有幾種性別?只有男、女嗎?有沒有人天生就是雙性人?
為了避免失去焦點,因此,我不直接談「反同」或「直同」。我首先,要來談「人有幾種性別?」目的是期待我們能用更開闊的視野來面對當前的議題。

醫學上統計新生兒雙性器官(雙性人、陰陽兒,Intersex)比例約700:1。以前雙性人會被視為畸形,甚至以手術改變其生殖器,使生殖器看來像雄性或雌性的。雙性人尚年幼,未有自主決定能力前,大人便強行替雙性人幼童定了性別,而且以各式治療強壓在幼童的身上,例如多次殘忍的外科手術,強制性激素治療,都令雙性人幼童自幼便活在痛苦的治療過程中!
※延伸閱讀:陰陽人博士生走出陰霾 丘愛芝做自己 《國際陰陽人組織
但近來有呼聲認為雌雄同體現象是一種健康的「變異」,不需矯正。德國甚至通過法令,2013年11月1日起父母不用急著幫新生兒填好出生證明上的性別欄,因為新的法規,讓德國的父母可以在無法確定性別的狀態下,可以選擇保持寶寶性別欄為空白狀態;對於雙性人,在性別欄位則為「X」。就我所知,德國的教會很慎重歷經多年的研討,目前德國法律,「婚姻」只保留由一男一女所締結,仍在市政廳登記。但所謂的「伴侶」制度,德國也有一套嚴謹制度,不是誰主張誰是伴侶就可以,伴侶不是婚姻,需要由法院確認。根據德國法,婚姻只保留由一男一女所締結。
反觀我們的教育,只教育男和女的二元性別,沒有正確教育社會大眾認識,除了男女性別,尚有雙性人存在,沒有教育社會大眾去理解雙性人只是一群生理發育特別的人群,沒有讓社會大眾認知到,我們沒有歧視雙性人的理由!我們的社會及法律沒有給予雙性人選擇保留中性身份的權利,以致雙性人必須從男或女的性別中選擇,這些做法對雙性人都是集體的暴力與野蠻的傷害!

神愛世人,還是神愛「正常人」?
雙性人中,有人天生是男;有人天生是女;有人後天是男;有人後天是女;有人一生中都搞不清楚...。但無論結局如何,我想說:「神愛世人」。(註:天生是性傾向,後天是性別認同)

醫學證實,基因性別並不等於生物性別。有人體內可能先天擁有多種染色體,例如部分細胞為XY,部分細胞為XX。基因性別甚至也不等於心理性別,甚至心理價值應該高於身體價值,心理比身體更須被看重。總之,這事情太複雜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知、仇恨違背上帝的愛。寧可我們承認自己所知的有限,也不自我為義去定罪,而尋求更開闊的視域,更多元的對話。

過去被認為有「缺陷」的人,被視為「前世業障」,唐氏症的孩子被視為「罪果」。人的無知,使人受到二度傷害。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我們潛意識或許認為神愛「正常人」,但是在聖經的教導裡,祂告訴我們「神愛世人」。

只要世界持續出現「自然」的雙性人,我就相信雙性人也是上帝奇妙的創造,是「正常的」、是「自然的」,他們應當和我們一樣值得被愛與被尊重。當我認知到雙性人是自然的,我就不會去質疑為何有人是天生同性戀傾向是不正常的,上帝的創造豈是我們眼光窄小的人類所能測度的呢?如果連雙性人都是自然且常態性的出生在我們的世界中,我們憑什麼確定上帝不會創造出喜歡男人的男人,和喜歡女人的女人?

我不直接討論同性戀的問題,而從雙性人的處境先來尋求理解。因為,我就曾遇見有這樣困擾的雙性人。我總不能說他是「業障」、「不正常」...。我需要牧養他(她),使其知道上帝愛他(她),上帝不會與他(她)開玩笑。我知道,許多人類似雙性人一樣,他們「天生的性傾向是無法改變的」。雙性人、先天性同性戀或天生雙性戀者,有可能是先天擁有多種基因性別;也有可能胎兒在母腹中,受到過度的荷爾蒙刺激;也有可能是腦細胞特異等。

同性戀的天生性

談完雙性人,再來談同性戀者。2001年德國洪堡大學Dörner教授的研究顯示:如果母體內賀爾蒙的濃度異常,將會改變胎兒成長後的性傾向與性別認同。Dörner教授指出同性戀的遺傳機制有可能跟多基因病遺傳機制類似,既跟細胞核內外的多種 DNA、mtDNA 有關,還跟環境有關。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基因研究主任Dean Hamer 的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視。從多基因病遺傳機制的角度去詮釋,可發現同性戀者跟遺傳的關係相當密切,先天的遺傳因素所佔的重要性遠超過後天的文化因素。

自從1973年起,美國精神醫學會(APA)認為同性戀不是病,並將同性戀從精神障礙診斷表中剔除。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刪除的日子,聯合國更將這一日定為「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T)。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2007年在英國國教會(Church of England)說明同性戀是天生的,並建議教會將同性戀除罪化直到2012年12月,英國國教會最高權力機構主教院(House of Bishops),終止民事同性伴侶關係中的同性戀者擔任主教的禁令。

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在網站上介紹「精神醫學與LGB歷史」的前言,說:

Opposition to homosexuality in Europe reached a crescendo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hat had earlier been regarded as a vice, evolved into a perversion or psychological illness. Official sanction of homosexuality both as illness and (for men) a crime led to discrimination, inhumane treatments and shame, guilt and fear for gay men and lesbians (King and Bartlett, 1999). In 1973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removed homosexuality from its diagnostic glossary of mental disorders.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followed suit in 1992.
十九世紀是歐洲反同性戀的最高潮。此前,同性戀被當作一項罪惡;至此,它則被視為變態或心理疾病。同性戀被視為疾病和犯罪(男性)而導致的歧視,他們必須接受不人道的治療和羞恥,造成同性戀和女同性戀者的內疚和恐懼。直到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PA)將同性戀從精神障礙診斷表中剔除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分類加以剔除。 

在這段不幸的歷史中,這群人擁有此特定性特徵被社會邊緣化,導致醫療和社會上的歧視。

以前,精神醫學還將先天性傾向與後天性別認同都是為精神疾病,想要透過治療來矯正;但是當代精神醫學已經將性傾向、性別認同剃除在精神疾病之外。這部分我們所知的仍有限,但我覺得作為一位基督徒,我們應該用「神的形像」去愛他們,而非「神的角色」去審判他們。

LGBT是社會中的少數族群,他們沒有選擇性別的權利,他們是天然的,是上帝賦予的,是為了讓超過九成以上的人學習耶穌的愛,「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3)。

(台灣2012年底,身心障礙者占總人口比率為4.8%。2007年成大醫學院研究生鄭聖樺的研究中發現台灣大學生中有4.5%屬於少數性傾向的人。美國蓋洛普Gallup與UCLA在2013年進行全美最大規模的LGBT調查,參與人數高達20.6萬人,發現全美3.5%的人自認為是LGBT。)

美國精神醫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泰斗史匹茲醫生( Dr. Robert Spitzer)向同志道歉,2012年5月19日(六)紐約時報頭版(A1)大篇幅報導史匹茲醫生的道歉"Psychiatry Giant Sorry for Backing Gay ‘Cure’"

史匹茲醫生在紐約時報的專訪中,承認同性戀者無法經由修復治療(reparative therapy)而變成異性戀者,並公開向同志道歉。因為,1970年代美國精神醫學會認定同性戀是病態的精神錯亂(mental disorder),可以藉由修復治療而改變。換言之,當時認為同性戀是精神問題。

史匹茲醫生將他的研究,發表在2003年在《性行為文檔》(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認為對有些動機強烈想改變自己性傾向的同性戀者,修復治療是有效的。這結論,使人有一種解讀「同性戀是選擇的問題,而非與生俱來的性傾向問題」。在十年後的今天,史匹茲醫生認為他當年的研究有極大瑕疵,他忽略研究對象的可信度。因此導致錯誤的結論,被有心人士扭曲來攻擊同志,甚至造成同志在性傾向掙扎的痛苦,也造成社會上認為同性戀是精神錯亂,可以矯正。對此,史匹茲醫生深感內疚,因而決定公開承認他過去的錯誤,並向同志們道歉。

史匹茲醫生的道歉應該對醫學、倫理、神學有一定的震撼,藉由他真誠的道歉,我們也需要加以正視同志議題與人權,現今社會上的恐同反應或是法利賽人式的定罪,應先適可而止,才能在彼此尊重的環境下,進行對話、認識與理解。

太針對性的定罪,無法展開對話
雖然,「護家盟」剪接10/26同志大遊行充滿情色的畫面與訴求,指稱「同志運動就是性解放運動」,我也看過此影片,但我覺得不能因此以偏蓋全。(性解放不等同性放縱)試想,異性戀者包二奶、小三、雞姦、多P雜交...,但這些少數人,不能說所有的異性戀都是變態吧。上帝到底是愛哪一種人?祂的愛到底有無超越性?我們對此議題,真的需要更多層面的對話與理解。對話的目的,不是為了爭到你死我活,而是如何讓基督的愛得到彰顯。對此,台灣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也針對近來「多元成家法案爭議所引發之恐同言論」發表公開聲明

歷史告訴我們「聖戰」排山倒海的敵對「他人」,只會為世界帶來仇恨與傷害,完全無法彰顯「上帝就是愛」。聖戰策動人丟出第一顆石頭;而基督呼召人自省是否心中有愛。

但很可惜的,近期將有萬人上街。他們不是為了弱勢的人被欺辱而抗議,不是為保留乾淨的環境而請命,不是為了關切食用油的安全,不是為了國家主權,也不是為了威脅數百萬人生命的危險核電,他們甚至也不是呼籲杜絕年輕人集體燒炭的社會悲劇(2013.11.26台北神旺燒炭事件)。他們上街,是為了他們自己的「既得信念」,而不許他們素不相識的一對對相愛的人組成家庭,因為他們認為,這只是他們的權利,另一群人不配享有。這樣的遊行,看得到「既得信念」,看不到愛;這樣的遊行,不是為了未來,而是為了過去。

男女、性別平權:教會儼然落後

教會歷史學者、女性主義神學家Mimi Haddad教授說,歷史上每次教會更新和改變自己的神學觀念時,都帶來重要的社會變革。例如,哥白尼關於行星軌道的發現迫使教會改變了地球中心的教義,從此認定科學帶來的挑戰不會影響信徒的基本信仰,使得科學大大發展;宗教改革針對當時的販售贖罪券大聲抨擊,要求信徒回到聖經,重新檢視基督的救贖;最初提倡廢除奴隸制的信徒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聖經中的信息,挑戰教會內所秉持的不平等責任賦予論(Ascriptivism),而強調人人受造平等;主張男女平權的信徒再次從聖經的信息全面挑戰了女人比男人次等的傳統價值。長老教會來台85年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才封立第一位女牧師曾秀鳳牧師(日本橫濱共立女子神學院畢業),1950年5月(45歲)在屏東中會南州教會封牧就任。45年後,1995年台灣浸信會首次按立女牧師,1996年台灣的信義會首次按立女牧師。接納女性的地位,這一路走來是很不簡單的。

1986年,人權大師Bayard Rustin在去世的前一年,在一次演說中講了一句推動同志平等權利運動的話,迄今仍饒富意義:「今天,黑人的處境不再是社會變革的試金石。黑人已經進入社會每一環節,並且有法律保障他們的權益。同志已經成為今日的地底泥、niggers。在這個意義上,同志取代了黑人,成為社會變革的風向標。當我們以後思考社會改良的時候,要把同志這個最弱勢社群放在心裏。」今天,我們的世代正面對這一場同志運動、性別平權所引發的新觀念與神學反省時,已有許多神學家從聖經重新詮釋。雖然如此,我們仍需要更多的對話來取代對立。

附錄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多元成家法案爭議所引發之恐同言論」公開聲明





































【附錄】
馬偕醫院醫教講義:2011性別和倫理議題研習營
同性雙親和異性雙親並無不同!
有愛與關懷的家庭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附錄】
2014.1.19「多元成家與天­主教婚姻家庭觀」座談會
(值得你完整細看的一場座談會)


2014.1.19「多元成家與天­主教婚姻家庭觀」座談會 Q&A


新聞連結:肚皮沒動靜 健檢…老公竟是陰陽人
新聞連結染色體是XY「男人」長子宮生雙胞胎 (2015.1.31)

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皮爾研究中心)2015.6月的統計,目前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有23個。
荷蘭,2001 (2000年通過,2001年1月實施)
比利時,2003
加拿大,2005
西班牙,2005
南非,2006
挪威,2009
瑞典,2009
葡萄牙,2010
阿根廷,2010
冰島,2010
丹麥,2012
巴西,2013
英格蘭,2013 (2013年英國通過,但蘇格蘭、愛爾蘭有自主權)
法國,2013
紐西蘭,2013
烏拉圭,2013
盧森堡,2014
蘇格蘭,2014
芬蘭,2015
斯洛維尼亞,2015
愛爾蘭,2015
墨西哥,2015 (墨西哥高等法院裁決,規定婚姻只限於一男一女的結合為歧視行為,違反憲法)
美國,2015.6.26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做出判決)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撒但也使用「愛」

撒但也使用「愛」
黃春生牧師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清楚說明上帝對世人的愛,就是將祂最為寶貴的獨生愛子賜給世人。這位創始成終的獨一真神,願為世人降生地上,取奴僕的形狀,嚐盡死的苦味。願把祂所有的創造傳給人,願人成為祂的配偶,成為祂最親密的新婦,這一切都因為「上帝愛世人」。

上帝藉由「愛」來拯救世人,但是撒但也使用「愛」來毀滅世人。撒但使人對「愛」模糊不清,迷惑人對「愛」的渴望,以達到牠掠奪靈魂的目的。

世上單一文化的語言對於「愛」的描述有限,但在主前250年左右,以色列人就將舊約聖經以當時流通廣泛的希臘文翻譯成「七十士譯本」,加上新約聖經大多也是以希臘文寫成,因此使得福音得以廣傳到古代希臘羅馬的世界。希臘文作為承載福音的文字,是上帝美妙的安排,因為希臘文有四個字可清楚地表達出不同層次的「愛」。這四字翻成中文都是譯成「愛」,但內涵卻是大大不同。

英國劍橋大學知名學者、作家及神學家C.S.魯益師(C.S. Lewis,1898-1963)在1960年完成一本重要著作《The Four Loves,四種愛》,書中他闡述希臘文四個關於愛的單字。魯益師闡釋人一生的過程中,會不斷與各種不同型式的「愛」相遇時,如果能夠分辨愛的本質,就不至於陷入愛的陷阱或成為愛的奴隸。該書開宗明義的主題是「上帝就是愛」,指出人間的愛與上帝的愛有其相似性。這四種愛,分別是Storge(親情,Affection),Eros(情愛),Philia(友情,friendship),和Agape(聖愛)。

需求之愛
在區分四種愛之前,魯益師首先區別需求之愛捨己之愛依柏拉圖的分析,「需求之愛」乃是因匱乏而生,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因為人類天生無助,當意識發展成熟,無論在肉體上、情感上、智慧上、甚至包括認識自己,一生都非靠別人不可,年幼時父母長輩的關愛照顧、成長過程中手足與朋友的砥礪、師長的教導、婚姻中配偶的安慰、工作同事的提攜扶持,乃至陌生人的幫助。其中需求之愛的最佳實例,則是那種驅使孤單、受驚的小孩,投入母親懷抱的愛。

此外,人生充滿缺陷、空虛、痛苦,而人向上帝所禱告的層次,大部份也屬於需求之愛。例如祈禱學業順利、受傷得安慰、企盼愛情、找到適合的工作等等。上帝也針對我們的需求之愛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11:28)、「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各式各樣的「需求之愛」,或許貪婪且苛刻,層次很低,卻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與發展精神層次的發韌處。換言之,不曾好好被愛的人是沒有愛別人的能力。因此,可解釋為什麼許多被虐的兒童,通常在長大後會成為虐待狂或暴力份子。這種低層次的「需求之愛」如果無法被滿足,人類是絕對無法進入高層次的「捨己之愛」。若人在「需求之愛」成癮,往往也成為撒但誘惑的破口。

捨己之愛
「捨己之愛」與上帝相像,也是最為人類所頌讚的,當它的熱度高張到沸點的時候,都會傾向認為自己具有神聖的權威性,最具體的例子就是政治人物,早期可能是利他主義的觀點,而改革社會不公事件,當革命有所進展時,圍繞許多的跟隨者,說話已有相當重量與權威,這時大部份的政治人物通常會膨漲自己為神,演講極具煽動,目地無非是「利用愛」引燃新的焦點。其中以愛情、宗教或愛國心最容易膨脹為神。它會把自己當成上帝意志的代言人,要求我們不計代價,毫無保留地獻身,不管什麼樣的行為,只要為愛而發,都值得嘉許。因此,「以愛之名」將戀人推向毀滅、「以愛國之名」或「以宗教之名」屠殺外族、發動聖戰或剷除異己(例如,中世紀獵殺女巫)也都視為合法。甚至,強勢、自我的牧師、宗教家、敬拜主領者...都有可能陷入此迷惑中。「捨己之愛」一不小心就容易落入罪惡深淵,也如同法利賽人的自義。

此外,一般人較不易察覺的是在親情或友情之間的「捨己之愛」,也有上述的特性。上帝是愛的真理,若不留神,就會變成愛就是上帝。「愛一旦被奉為上帝,當下即成為魔鬼」。因此,魯益師反復強調,「所有人類的愛,發展到極致,都不免會妄想擁有上帝的權威」,無論是其墮落到了極點,還是發展到了最崇高的時刻。

「需求之愛」使我們在困苦中求助於上帝;「捨己之愛」則渴望為上帝效力,甚至受苦。

Storge,關係之愛(親情)
希臘文Storge(愛)特別指人際關係網絡所形成的愛,包括由於血緣、由於團體、由於結盟形成的關係,例如父母與兒女之間的親情,合作夥伴的同胞之愛,朋友間的愛。

人生持久的幸福,十有八九來自於親情,因為人對境界太高或太低的事物,是無法忍受太長的時間。例如熱戀男女,此時不是太神聖就是太情慾了。情愛與友情的「欣賞之愛」雖有使人悸動的魅力,卻少了一份悠然自在。魯益師說:「親情所擁有的是一張如家人般平凡的外貌。因此,大多數給予我們親情的人,在我們眼中都平實無奇。」基本上,親情並不挑剔對象的好與壞,它只針對家庭成員,因此讓人能愛那最不起眼的對象。不過奇怪的是,親情不是源自欣賞之愛,卻可以產生出欣賞的行為。親情會擦亮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對方身上那些我們原先沒有注意到的美好品格、或讓我們心胸變寬闊。所有人類愛之中,親情是最不講究,卻也最具包容性。親情可以愛那些毫無吸引力的人,不求回報、不介意對方的缺點、樂於在爭吵後言歸於好。

許多家庭的不快樂,不是愛的缺乏所致,反而是愛的過多。在所有對愛的渴望中,親情的渴望最容易變得極不通情達理,因為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成為親情的對象。於是貪得無厭或想對愛控制,這些都是親情的病態行為。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四大悲劇之一《李爾王(King Lear)》中的李爾王是一位索求親情無度,無法自拔,令人討厭的老頭。他對女兒的愛極具強迫性,如果女兒對他親情的回應不是他所期望的,他便以毀滅性的方法加以報復,最後女兒因救他而死,故事以抱著愛女的李爾王陷入半瘋狂狀態結束。親情往往認為兒女理所當然要愛父母,而父母也有權利要求兒女愛他們。以親情的需求之愛來看,那些最令人討厭的父母或兒女,很可能心中都充滿了貪婪的愛,此愛只會帶給本人與其週遭的人痛苦,家中氣氛變得令人窒息,無法居留。

親情雖有自在與無拘無束的本質,魯益師智慧地建議「想要人愛,先惹人愛吧」。因為在親情的領域中,每個人還是要把自己變成可愛溫暖的人。年長者常批評年輕一輩傲慢無理,但父母常對子女認真的事嗤之以鼻、或用侮辱性的言詞評論子女及其朋友。在家中,誰也不喜歡別人以野蠻的態度,來對待自己。魯益師建議,保持一定的禮節,是家居與社交的基本原理,因為「誰也不可以隨心所欲」

親情的好處在於什麼話都可說,只要語氣拿捏、時機適當,戲弄、惡作劇、嘲笑都無妨,只要在於不造成任何傷害。唯伴隨著常識、相互協調、言行有度,親情才能帶來幸福。親情不可缺乏常識,也就是理性。不可沒有相互協調,也就是要有判斷力隨時待命,感到親情淡薄了,便加以激勵;過火了,便加以節制。此外,言行需有度,如耐心、自制、謙虛、再加上高層次的愛,不斷地從旁加以協助等等,親情畢竟無法以自己的力量來提高層次。

Eros,情慾之愛(情愛)
Eros(愛)特別指肉體情慾所渴求之愛。這是由肉體本能發出的愛,也是讓人沉溺於情色、情感,滿足生理、感官刺激的愛。古代希臘人認為Eros會侵蝕、破壞人的身心靈,正如英文erosion(腐蝕)的字根乃源自Eros。

魯益師將情愛(Eros)區分為「愛情」與「性慾」。沒有愛情的情慾就是為了自私的「性慾」;而愛情想要的則是所愛的「人」。路易斯認為,對於一個充滿了情慾的男人來說,「女人正是他不想要的東西」。只不過,要得到他所想要的性樂趣,女人正好是必要的工具。至於對那個女人關心的程度,看他洩慾後五分鐘的態度,便可明白。情慾有時不免霸道,莎士比亞曾如此描寫人在一些暴烈的性慾望獲得滿足後,內心的感受:獵取時,如醉如狂,到手了,竟又悔又恨。這種反應正如撒母耳記下13:1-22所描述的故事,當暗嫩暗戀、渴望親近塔瑪時,他是如此的瘋狂,但是暗嫩是被自我的「性慾」所支配,當他與塔瑪發生性關係後,卻又悔又恨。

而「愛情」,不只是使男人只需要女人,而僅止於某位特定女人,真正的愛情是專一的,無法容納第三者。每位情人夢寐所求的,是被愛的對象,而非她能夠取悅他的能力或程度。愛情具有一種把最道地的「需求之愛」轉化成一種最強烈的「欣賞之愛」的奇妙能力。少了愛情,性慾就與其他慾望無異,只關心自我。有了愛情,性慾與所愛息息相關,性慾不但幾乎成為接受對方的方式,更完全是表達自己的方式。

愛情是如此的崇高甚至不食人間煙火,而性慾卻又與人的生理需求無法分離,愛與性的聯繫,是上帝對世人開的最大玩笑。愛情時常令人飄飄欲仙,但性的蠢動卻會突然戳破幻象,提醒自己不過是被繫住的風箏罷了,隨時有可能稍縱即逝。愛與性慾的交替是一種鐵證,證明我們有著崇高的理性,一方面近似天使,一方面又近乎禽獸。上帝的玩笑,是要我們付出代價,只有在上帝的規範下,只有在神聖的婚約下,愛與性給我們的好處,卻是無窮無盡。魯益師又認為性慾生性狡詐又愛惡作劇,常常戲弄我們、尋人開心。也因此,性慾成為撒但誘惑人的重要工具。

愛情如此偉大,但在偉大之處也暗藏危機。愛情的話語如同神諭,它能令人完全投入,彷彿達到了永恆的境界。但是,愛情畢竟是一種情感,它不能代替上帝發言。「愛情一旦受到毫無保留的推崇及無條件的服從,便會成為惡魔。」

Philia,喜歡之愛(友情)
Philia(愛)意思是喜好的愛。Philia是由「心」而發,關乎人的理性、感性、意志的喜愛。當人經過美、醜、好、惡等判斷後所產生出來的愛。這種愛滿足了人內心由於理性、感性、意志等知識判定下所產生的慾望。

魯益師強調「友情是一種最『不自然』的愛」,與本能,生理,社交,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幾乎無關。它很少會與我們的神經系統打交道;不會令人哽咽,也不令人血脈賁張或臉色變紅轉白。沒有愛情,就無人行生育之事;沒有親情,就無人負養育之責。但沒有友情,我們一樣活得好好的。戀人相處時候是臉對臉,心思完全為對方所佔據;但友情的基礎是開始於夥伴關係。夥伴關係是孕育友情的基礎,一無所有的人,拿什麼與人分享呢?足不出戶的人,怎會有旅行的夥伴呢?友情的發生,乃在於每個人所興趣與熱中的某事物,因共同理想或共同目標而結合,佔據彼此的心思不是因某人,而是革命情感,而是共同擁有的興趣、見解、品味。藉由分享,友情便在純粹的人際關係中產生了。

友情不像愛情,一點也不好奇對方與誰交往、已婚、未婚?在真正朋友圈子裡,個人無須造作,皆與真正的自我與人相處。沒有人會在乎別人的家世、職業、階級、收入、種族或往事等等,彼此並無牽掛,卻坦誠相待。愛情要的是肉體坦然相見,友情則是人格坦然相見。友情雖無助於生存,既不須負責任也非必需品,卻賦予我們生存的意義。

魯益師認為「友情是上帝的工具」。良性的友情,上帝使用它、祝福它,使原本美好的,變得更加美好。因此,上帝樂於透過友情來拓展我們境界與眼界,更透過友情使人成為團隊的肢體關係。但是,當友情不以上帝崇高的良善為中心,不以上帝為真正的主人時,友情成為撒但喧賓奪主的工具。就像創世記11:1-9巴別塔的故事,人志同道合為了顯揚人類「自己的名」,他們雖有共同目標與友情,但卻是不以上帝為主人,不渴望上帝美善的本意,因此只會離上帝越遠。

Agape,神聖之愛(聖愛)
Agape(愛)特指神聖的愛,有人將此字譯為「愛加倍」。此種愛是由靈裡出來的愛,是沒理由、不計代價、不怕被得罪、無法估量、堅定不移,執著無悔的愛。新聖經辭典(The New Bible Dictionary)為聖愛(Agape)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它是最崇高、最尊貴的一種愛,這種愛把所愛的物件看得極其寶貴。」魯益師認為聖愛就是上帝恩典下的捨己之愛。人間的愛並不能自給自足的,愛只不過是一種情感表達,若想保持美好品質,非得接受某種外力輔助不可,才能長保甜美。

聖愛(Agape)只有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得到,基督徒一生就是要學習這種神聖之愛。這種愛能完完全全滿足人心靈深處,也滿足了上帝的心意。「因為上帝藉著他賜給我們的聖靈,已把他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羅馬書 5:5)因此,基督徒無法靠著自己的能力去實踐Agape,而需要靠著聖靈的恩賜。

(待續)


基督的愛裡,完全不含「善惡」,也沒「是非」的成分,所以「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就在此將祂自己的愛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5:8);而世人的愛,在亞當選擇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之後,便大量含「是非善惡」成分,因此人渴望像神一樣,可以審判他人。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社會新聞中時時可見「由愛生恨」的悲劇實例。撒但的邪惡就是潛伏在人理性、感性的知識善惡裡面,在人警覺性最差時就鑽出來,迷惑與改變人的心思意念,讓人冷不堤防地被嚴重傷害。

基督徒必須靠著聖靈學習基督神聖之愛(Agape),不分「善惡」,不分「是非」,完全包容的愛。否則,我們仍將深陷撒但迷惑的愛當中。「願主引導你們,使你們對上帝的愛有更深的體驗,並且有基督所賜的耐心。」(帖撒羅尼迦後書3:5)

(待續)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重新教會探訪服事

重新教會探訪服事






年會報告書範本

年會報告書範本

2015 報告書範本(雲端下載)



主任牧師聘牧流程圖

主任牧師聘牧流程圖

冰箱使用說明

重新教會冰箱使用說明
保管人:愛餐組同工、洪美女
1. 愛餐組優先使用冰箱。
2. 使用後,請務必確定冰箱門是否緊閉。
3. 會友臨時借用冰箱時,請於寄冰之物品上寫姓名。
4. 寄冰之物品若無姓名者,視為教會公有。
5. 寄冰物品請勿超過一週。
6. 每月定期除冰一次,以維護冰箱使用年限。
7. 除冰時,無法提供寄冰服務。

禮拜堂冷氣使用說明

重新教會禮拜堂冷氣使用說明
為節能環保,及維護冷氣使用年限,制訂本規則,敬請大家配合。
1. 三十人以下聚會,請集中前面座位,開一台大型冷氣即可。
2. 個人練琴或借用禮拜堂時,請使用電風扇。
3. 請依照開機指示使用:開水塔(10分鐘)→開送風(5分鐘)→開冷氣。
4. 請音控同工在聚會結束後,檢查冷氣及水塔是否已關閉。
5. 剛開機時室內溫度不會急速下降請耐心等候,勿隨意調降溫度。
6. 使用冷氣時,室內溫度建議維持在26較為適宜。
7. 室內溫度在26以下,請開送風即可。

牧區奉獻作業流程圖

牧區奉獻作業流程圖


司獻服事、請款流程圖

行政部門財務組—司獻服事流程圖
行政部門財務組—請款流程圖


招待組—第一場禮拜服事流程圖

招待組—第一場禮拜服事流程圖


敬拜部門—招待組服事說明

重新教會敬拜部門—招待組服事說明 (招待組訓練講義)

在尼希米復興的行列中有稱謝的、歌唱的、奏樂的、吹號的和守門的(參閱尼希米記第七章)。其中守門者的服事主要就是招待,在復興的的行列中須要很多人來做守門者,接待客旅及遠人。耶穌曾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

一、招待者的預備:

1. 請懷著對上帝敬畏的心,與甘心事奉的心參與招待服事。

2. 請愛惜教會物品。

3. 若臨時有事不能事奉,請自行更換替代,並於禮拜四前通知辦公室。

二、招待者的身份:

1. 是上帝的大使,歡迎前來敬拜的聖徒,也是關懷肢體的媒介。

2. 是基督的僕人,以喜樂的笑容邀請人參加天國的筵席。

3. 是教會的主人,讓來賓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服事與關注。

三、招待者的態度:三能、四款待

●三能:

1. 一能→甘心樂意為主服事眾人,能接受批評。

2. 二能→在聚會中能主動處理招待事務。

3. 三能→面帶笑容能容許對方冷漠的回應。

●四款待:

1. 表情款待→面帶微笑。

2. 眼目款待→注意需要、引導就坐。

3. 雙手款待→留名卡。

4. 話語款待→親切問候。

四、招待者的條件:

1. 經敬拜部門與牧養部門之推薦。

2. 通過招待訓練。

3. 參加招待同工在職訓練。

※ 非招待組同工請勿佔用招待的位置。

婚禮流程圖

婚禮流程圖

治喪流程圖

治喪流程圖


第二場禮拜服事注意事項

第二場禮拜服事注意事項


第一場禮拜服事注意事項

第一場禮拜服事注意事項

牧養與督導

牧養與督導
黃春生牧師
壹、環環相扣的牧養
小會→ 牧養會議→牧區會議/牧區(小組)







牧養督導
會議式督導:小會、牧養會議、牧區會議
走動式督導:牧師、牧養長老、區長至小組聚會中督導







貳、一領一策略:設定對象,發掘撒該
一、冰山理論:
參與小組聚會(水面以上浮出的冰山)
需關懷及跟進(水下隱藏的冰山)


二、安得烈行動














參、安得烈行動五步驟:設定對象→代禱→建立關係→決志→栽培

1.設定對象:路加福音19:1-10為何是「撒該」?正因撒該有「渴慕」。

2.代禱:設定對象來到小組時,大家都能叫出他的名字,使他在陌生環境中有被接納的感受。

3.建立關係:
(1)新人關懷333:亦即連續關懷3個月,陪伴3次聚會,每週3通電話。
(2)關懷行動:徵求代禱事項、協助、電話、簡訊、FB、關懷、探訪、喝咖啡、吃飯……等。
(3)關懷活動:團契(牧區)會議所規劃的福音活動。
(4)關懷見證:做個人三分鐘見證、使用福音單張(例如:耕心週刊)。

4.決志:個人談道、福音五要、福音小冊、福音橋、屬靈四律、五色珠。

5.栽培:穩定的團契(小組)生活、主日敬拜、接受洗禮課程、受洗成為信徒。

肆、牧養的執行與步驟
督導會議
小會會議:牧師、長老
牧養會議:牧師、牧養督導長老、會長(區長)
牧區會議:(牧師、督導長老) 區長→核心同工(小組長)、同工
督導者
牧師、牧養督導長老、會長(區長)、核心同工(小組長)
五項角色:促進者、牧者、督導者、領袖、動員者
督導對象
會長(區長)、核心同工(小組長)、同工
督導方針
1. 確認小家(小組)階段,安排及執行「小家(小組)聚會每週計畫表」。
帶領分享與討論時,應像「交通指揮」,並使組員活用真理。
2.  設定對象:新朋友、招待組轉介,每週關懷行動(電訪、家訪)
3.  代禱:聚會中及週間為設定對象代禱。
4.  建立關係關懷行動:落實小家(小組)一領一關懷網。
核心同工(小組長)帶領同工,一同關懷組員及設定對象(撒該)。
新人關懷333:連續關懷3個月。陪伴3次聚會。每週3通電話。
5.  單獨會主:聚會中安排單獨會主分享、個人見證。
6.  出發安得烈行動:激勵小組員,設定對象、代禱、建立關係。
7. 關懷活動:小家(小組)關懷活動計畫預告代禱強化目標執行評估。
8.  決志個人談道。
9. 加速:環環相扣,上傳下達。傳遞教會及小家(小組)使命、異象,帶頭參與教會服事。
10.栽培師徒傳承、倍加領袖:核心同工(小組長)栽培同工成為核心同工(小組長);同工呼召組員成為小組同工。
督導方法
不知道為什麼要做
傳遞核心價值、使命、異象
不知道該做什麼
說明角色,執行策略、工作說明
不知道要怎麼做
督導技巧、作業流程
無法控制的障礙
找出問題

伍、牧養與督導
(一)關懷跟進
1.一般關懷:由團契、小組進行
使用《小組回報表》

OO教會  OO團契(牧區)  OO小組回報表
日期:20136     會長/區長:OOO  小組長:OOOOOOOOO
No.
成員
6/2
6/2
6/9
6/9
6/16
6/16
6/23
6/23
6/30
6/30
關懷紀錄
O探訪 T電話關懷
主要
關懷者
禮拜
小組
禮拜
小組
禮拜
小組
禮拜
小組
禮拜
小組
1
OOO
V
V
V
V






(小組長)

2
OOO
V
V
V
V






(小組長)

3
OOO
V

V
V






(小組長)T

4
OOO
V
V
V
V






T

5
OOO

V
V







TO

6
OOO
V
V
V
V






T

7
OOO










TTO

8
OOO
V
V
V
V






T

9
OOO
V
V








TO

10
OOO
V

V
V






T











































設定對象:

2.長照關懷:由探訪組進行

3.特殊關懷:由牧師、長老進行

OO教會 長照關懷紀錄表
日期:20131-6     牧養部門督導長老:OOO
探訪對象
1
2
3
4
5
6
備註
OOO
探訪4OT
探訪5TO
探訪3T
探訪2TO



OOO
探訪1T
探訪4TO
探訪5O
探訪3T



OOO
探訪2TO
探訪1O
探訪4T
探訪5TO



OOO
探訪3T
探訪2T
探訪1T
探訪4T



OOO
探訪5T
探訪3TT
探訪2O
探訪1O



OOO
探訪4T
探訪5O
探訪3T
探訪2TO



OOO
探訪1O
探訪4TO
探訪5TO
探訪3T



OOO
探訪2T
探訪1T
探訪4O
探訪5T



OOO
探訪3O
探訪2O
探訪1T
探訪4O



OOO
探訪5T
探訪3TO
探訪2T
探訪1T



OOO
牧長O

牧長OT




OOO

牧長TO

牧長O



OOO
牧長O

牧長O












O探訪 T電話關懷

()督導
1. 督導者:牧師、牧養部門長老、區長

2. 督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