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父母及權柄人物的傷害

父母及權柄人物的傷害
黃春生牧師
傷害來自父母的病態,而父母的病態來自兒童時的受傷根源。我們都依循父母的訓諭,不斷再重演家庭與生命的舊劇本。
基於父母親的病態,他們對子女常發出禁令。但是,許多兒童的禁令並不是來自父母,而是產生於兒童的在我想像與誤解。(Mary Goulding, 1987)

P:Parent    父母
C:Child      兒童
◎不行(don't)
P:這事不要做,以免惹禍上身
C:我不能自己做決定,因此我期待別人告訴我做什麼
我再也不會為自己做決定
我怕做出錯誤的決定,因為害怕出錯,所以我不做決定

◎不要成為這樣(don't be)
P:我希望沒生你
C:我希望你愛我,即使殺了我也無妨
我會照你想要的做,並且假裝我不存在於家裡
如果事情變得不可收拾,我會自殺

◎不要靠近(don't be close)
P:(疏離)不要愛,不要親近,不要信任
C:我不會靠近你,這樣我就不會受傷
愛的愈深,恨的愈深,我再也不會信任男人(女人)
只要我親近的人,別人就離開我

◎不要成為重要的人(don't be important)
P:(所說的話被打折扣)
C:覺得自己不重要
如果我成為重要的人,我永遠不要讓任何人知道

◎不要孩子氣(don't be a child)
P:(長子、女)要照顧弟妹
C:很難讓自己保有情趣與赤子之心
所有的工作都喜歡往自己身上攬

◎不要長大(don't grow)
P:(不要長大離開我)你在我的眼中都是小孩
C:我一直停留在幼小無助的狀態,這樣我就可以從父母那裡的到好處

◎不要成功(don't succeed)
P:(父母挑剔)你連這個都不會做
你怎麼那麼笨
C:我是個失敗者
不管我多棒,我永遠都不夠好
我會做給你看,我做的到,即使拼了命

◎不要成為你自己(don't be you)
P:為了贏得父母的接納,成為父母所喜愛的類型
C:我永遠無法取悅父母,父母比較喜歡弟弟,我要假裝是男生

◎不要太理智也不要太健康(don't be sane and don't be well)
P:生病時,得到父母的注意;當我生氣不吃時,得到安慰與想要的東西
C:所以我要這樣做,父母才會注意,才會得到想要的東西

◎不屬於任何團體(don't belong)
P:父母的社交狹小,不參予任何團體
C:孤僻,沒有人會喜歡我,我不喜歡與人講話相處

‧離開受傷的兒童狀態,我們才能逐漸成熟。為了能真正長大成熟,就必須經歷離別,與兒童狀態離別。
‧真正長大成人之前,我們都要經歷或大或小的哀悼過去的過程,且會重複地送往迎來。

禁令與反禁令(injunction and counterinjunction) :高爾丁夫婦(Mary Goulding & Goulding, 1979)所提出的。兒童須決定要接受父母的命令,或者是反抗命令。如果接受這些禁令(反禁令),這些禁令(反禁令)就會成為他們日後做決定時的基礎,構成他們長久性結構的基本內容。
※「禁令與反禁令」是屬於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學派的一部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