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大正14年)10月22日,二林蔗農事件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1925年(大正14年)10月22日,二林蔗農事件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自由民主黨・日本維新會 聯合政權協議書
⭕️留歷史記錄
自由民主黨・日本維新會 聯合政權協議書-中文版自由民主黨與日本維新會認為,在日本國內外情勢空前嚴峻的此刻,雙方有必要共享國家觀,超越黨派立場,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權,以突破國難、推動「日本再起」,這是最為重要的課題。基於此共識,雙方決定發揮「日本的底力」,全面展開合作。
要克服戰後以來最嚴峻且複雜的國際安全保障環境,必須推進能讓日本列島更加強盛富裕的內政與外交政策,使日本成為一個自信、值得驕傲的「自主國家」。
作為「自主的國家」,日本將以日美同盟為基軸,支撐遠東地區的戰略穩定,並為世界的安全保障作出貢獻。為此,日本必須具備不僅有堅定決心,亦能迅速應對安全環境變化的現實主義視角,切實思考「如何保護國民」與「如何維護國家的和平與獨立」。兩黨共享此一基於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觀與安全保障理念。
此外,兩黨同樣認識到,國民生活的提升應以經濟成長為基礎。為此,必須在「負責任的積極財政」原則下,推動官民有效投資的擴大,同時透過檢討政府體制、改革過度膨脹與低效率的行政運作,落實歲出改革,藉此解決社會問題。
戰後八十年以來,日本在建構國家體制的過程中,仍遺留許多未完成的課題;同時,在冷戰後三十年間面臨嚴峻的經濟困境與民生挑戰,也累積了亟需解決的改革課題。當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完成這些延宕已久的改革。
因此,雙方除將迅速推動貼近國民需求的經濟對策外,也達成共識:在中長期的視野下,推動以憲法修正、安全保障改革、社會保障改革及統治機構改革為核心的結構性改革,作為日本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
為了確保這些政策的實現,獲得儘可能廣泛的支持至關重要。雙方將與其他政黨誠懇對話,並設立由兩黨組成的「實務協商機構」,以精緻化本協議內容並確保其確實執行。
此外,雙方誓言在令和七年(2025年)臨時國會中,於首相指名選舉中相互協力,並據此建立聯合政權。
令和七年十月二十日(2025年10月20日)
自由民主黨 總裁 高市早苗
日本維新會 代表 吉村洋文
日本維新會 共同代表 藤田文武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台灣的國際責任:為加薩的重建貢獻民主自由之光
台灣的國際責任:為加薩的重建貢獻民主自由之光
黃春生牧師
加薩(Gaza)在長期的戰火與封鎖下,已成為全球人道危機的象徵。國際社會正面臨一項共同的倫理挑戰:如何在衝突之後,協助這片土地重建生命、教育、醫療與和平的秩序。對台灣而言,這不只是外交策略的機會,更是作為一個民主自由國家,實踐「行公義、好憐憫」之信仰精神與普世責任的具體行動。
台灣作為已開發民主國家的責任
根據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全球各國有義務在「消除貧窮」(SDG 1)、「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和平、正義與強而有力的制度」(SDG 16)上共同努力。
台灣作為亞洲最成熟的民主國家之一、科技與醫療的強國,理應超越「地緣政治的邊界」,展現成熟社會的全球倫理自覺。
台灣人民長期以來深知戰爭與孤立的痛苦,也體會被國際社會排除的經驗。正因如此,台灣更有資格、也更有義務站出來——不是以權力者的姿態,而是以「受苦人民的夥伴」之身分,參與加薩的重建行動。這不僅是援助,更是一種歷史的共鳴與靈性的回應。
和平重建的三個面向
1. 人道與醫療的合作
台灣擁有世界一流的醫療、公共衛生與災後重建經驗(例如921大地震的社區重建模式)。台灣可透過醫療志工團、流動診療、心理創傷輔導等方式,協助加薩重建其民生基礎。這呼應「良好健康與福祉」(SDG 3)的精神,也讓台灣的醫療外交更具道德深度。
2. 教育與青年和平培力
加薩的未來不僅取決於基礎建設,更取決於下一代能否學會以和平取代仇恨。台灣的教育體制重視公民倫理與批判思考,可與當地學校、國際NGO合作,推動「和平教育計畫」、「遠距教學連線」與「青年交流平台」,培養和平的公民世代。
3. 永續發展與綠能建設
戰後重建應當兼顧永續性。台灣可分享在再生能源、綠色農業、智慧水資源管理上的技術與經驗,使加薩成為「永續和平區域」的典範。這是以創新取代破壞、以綠色經濟取代軍事依賴的具體路徑。
道德外交與普世價值的實踐
當世界仍有國家以武力與宗教極端主義維繫秩序,台灣若能以民主與人權的價值主動參與重建,將向國際社會傳達一個清晰的訊息:
「台灣不僅追求被承認的地位,更願意承擔國際人道的責任。」
這樣的外交倫理,與聖經中「上主要我們作和平之子」的教導一致,也與加爾文(John Calvin)對公民責任的重視相呼應。信仰不應逃避世界,而是要在歷史的廢墟中建立新的秩序與盼望。
成為可信賴、負責任的國際夥伴
若台灣願意在加薩重建中發揮積極角色,不僅能彰顯民主與人權的實踐,也能以實際行動回應聯合國憲章的精神。這將強化國際社會對台灣作為「可信賴、負責任的國際夥伴」的認知,為未來加入聯合國奠定道德與政治的正當性。
和平不是口號,而是選擇。願台灣選擇成為和平的推手,讓加薩的廢墟中長出橄欖樹,讓世界看見——民主的台灣,不僅自由,更有愛與行動的勇氣。
2025年10月11日 星期六
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國際女孩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10月11日,國際女孩日、臺灣女孩日
2011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66/170號決議,宣布每年的10月11日為國際女孩日(國際女童日,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Girl Child)。
2014年時全世界仍有超過6200萬名女孩沒有接受教育。若考慮全世界5到14歲的女孩和男孩,女孩花在的家務上的時間比同年齡的男孩多,所有女孩花在家務上的總時間比男孩多了1.6億個小時。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是在18歲之前結婚。2016年10月11日,身為聯合國女性親善大使的艾瑪·沃森(Emma Charlotte Duerre Watson)呼籲世界各國、各個家庭終止童婚,因為全世界有許多女孩因此受到侵害,而犯罪嫌疑人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國際女孩日不止關注女孩面臨的議題,也關注這些議題解決後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女孩的教育可以減少女童童婚及疾病的比例,也讓女性未來可以擁有收入較高的工作,強化其謀生能力。台灣2013年起也將每年10月11日訂為「臺灣女孩日」,並積極推動「提升女孩權益行動方案」。
⭕聯合國2025年「國際女孩日」的主題是:「我是女孩,我引領改變:處於危機前線的女孩們」‘The girl I am, the change I lead: Girls on the frontlines of crisis’.
在全世界,女孩們正勇敢地站出來,面對當今最嚴峻的挑戰。她們在社區中組織起來,為氣候正義而奮鬥,要求終止暴力,並重新想像自己的未來。
女孩們渴望被看見——不僅因為她們所面臨的困境,更因為她們是誰、以及她們所帶來的創新解方。然而,太多時候,她們的聲音被忽略,她們的行動被漠視,她們的需求與權利被擠到邊緣。
在《北京宣言》—這份為全球性別平等制定藍圖的歷史性文件—通過三十週年之際,「國際女孩日」再一次成為我們共同的呼籲:要真實地看見女孩、聆聽她們的聲音,並認可她們無限的潛能。因為女孩們並沒有等待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她們正在親手建造更美好世界。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虛構的「台灣光復節」──從歷史迷霧走向國家正名
虛構的「台灣光復節」──從歷史迷霧走向國家正名
https://gleeful-dog-3qfdf3f.gamma.site
🍀黃春生牧師|傳送門: https://portaly.cc/chunsheng
一、佔領者敘事的「光復」神話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會堂舉行日本投降儀式,中國國民黨政府的陳儀代表盟軍在台受降。多年以來,這一天被國民黨政權定義為「台灣光復日」,被教科書和官方宣傳塑造成「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的歷史時刻。然而,國際法的基本常識告訴我們:軍事受降並不等於主權移轉。況且日本是向盟軍投降。
歷史文件如《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其性質僅屬政治聲明,並非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條約。1945年簽署的《降伏文書》更只是停戰協定,未提及台灣歸屬。甚至在1949年1月12日,蔣介石於南京發給陳誠的手令,提及「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之性質」。
關於台灣主權歸屬,真正具法律效力的是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日本在此放棄台灣,但並未指明交給任何國家,留下了「台灣地位未定」的現實。
國共兩黨卻共同運用「光復」話術,把這段曖昧的法律空白,包裝成「中國早已恢復對台灣主權」。這套敘事成了「一個中國原則」的精神支柱,也影響了台灣八十年來的教育與國家認同。
二、正名與建國的歷史契機
在2025年9月29日舉行的「台灣正名制憲國際線上研討會」上,日本學者永山英樹以「虛構的『台灣光復』80週年-展開台灣獨立建國運動的良機」為題,指出破解這場歷史謊言,是推動台灣正常化的重要轉折點。這樣的努力包含兩大任務:
1.國內層面──重建認同與教育:
去除教科書中「台灣光復」的錯誤敘事,讓人民理解台灣並未在 1945 年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深化「台灣不等於中華民國」的公共意識。
2.國際層面──揭露中國虛假史觀:
在外交場合、國際媒體與學術論壇上,持續揭露中國操弄的「光復」神話,並主張台灣地位仍需由台灣人民自決,既台灣主權屬於台灣人民。
近年台美互動逐漸顯現契機。美國在《台灣關係法》框架下不斷重申「台灣最終政治地位未定」,AIT 與國務院的聲明更直接否定「台灣屬於中國」。甚至,美國移民局在官方網站表示,在文件上對「台灣」國籍標註的正式做法:台灣出生的人只要有證明文件,國籍可直接寫 Taiwan。官方文件不會寫「台灣,中國」或「台灣,中華民國」等複合標示。中國(PRC)出生的人才會用「PRC」。這反映美國移民與國籍政策將「台灣」視為獨立國家。
而台灣政府也開始鬆動「光復節」的官方說法,外交部長林佳龍公開引用《舊金山和約》是具劃時代意義的一步。根據《舊金山和約》第23條“... America is 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美國是台灣第一監護人,有權責監護台灣人民在戰後行使自決權。
三、國際法視角的釐清
《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僅是戰時政治宣言,未經簽署或國會批准,不具法律拘束力。
《降伏文書》是盟軍與日本的軍事停戰協定,內容未處理領土主權移交。
《舊金山和約》是戰後正式條約,日本放棄台灣,但沒有指定繼承國。這個法律空隙在今日被視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根據。
此外,代表受降非主權移轉之依據,而後來的軍事佔領或接管更違反戰爭法。甚至,國民黨政權在1946年1月12日頒布行政命令強行竄改台灣人的國籍,此乃違反日內瓦公約。因此,所謂「台灣光復」缺乏任何國際法依據。若台灣人民與國際社會更明確地否定「光復節」,將重創中國宣傳的「一中」敘事。
四、未來的策略與實踐
1.廢止「光復節」:
停止以「光復」作為國定假日,改以中性且歷史事實的表述取代,甚至可考慮以10月25日為「終戰紀念日」,凸顯台灣人民面對殖民轉換與未定地位的歷史處境。
2.教育改革:
將國際法與台灣地位問題納入中學與大學課程,培養具批判思維的下一代。清除「台灣屬於中國」的殖民式教育遺緒。
3.國際倡議:
積極尋求美國、日本及其他民主國家支持,推動國際文件或公開聲明,將虛構的「台灣光復」除魅化,削弱中國在聯合國系統推行的「一中」敘事。
五、前瞻與呼籲
歷史不該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而應是通往公義與自由的指南。戳破「台灣光復」的神話,不是要否認歷史事件本身,而是要誠實地面對國家定位的未竟之業。台灣人民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國際社會也有責任承認歷史真相。
在全球民主面臨威脅的今日,台灣的自決與行動,不只是自我保存,更是向世界展示自由與人權如何在風雨中堅立。當我們勇敢拆除歷史的假面,也就更接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獨立自主的國家。
1960年10月8日,《自由中國》雜誌遭禁、雷震被拘禁
⭕1960年10月8日,《自由中國》雜誌遭禁、雷震被拘禁
1949年11月20日創刊於臺北的《自由中國》,創刊之初,由胡適、雷震、王世杰、杭立武等人所創辦,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當局的支持,初期由胡適擔任發行人,1953年以後改由雷震擔任,開始著重宣揚自由民主法治的異議聲音,對臺灣的民主化運動具有啟發的意義。
1960年9月1日《自由中國》發行第23卷第5期最後一期後,9月4日發行人雷震、編輯傅正等人被以「知匪不報、為匪宣傳」罪名逮捕,10月8日,雷震因《自由中國》案遭中華民國政權羅織罪名以「叛亂煽動罪」拘禁並褫奪公權,並將雜誌查封與停刊。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2025 中秋祈禱文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2000年10月5日,塞爾維亞「推土機革命」,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佈辭職
⭕2000年10月5日,塞爾維亞「推土機革命」,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佈辭職
斯洛波丹·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1987年成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塞爾維亞共產主義者聯盟總書記,米洛塞維奇上台後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進行種族滅絕,2000年暗殺政敵斯坦鮑利奇,2005年秘密警察坦承此事。
人民挺身抗議米洛塞維奇,2000年9月29日,工人在Kolubara礦區罷工。抗議活動在2000年10月5日達到高潮。來自塞爾維亞各地的數十萬抗議者抵達貝爾格勒抗議,高呼「他(米洛塞維奇)完蛋了!他完蛋了!」「米洛塞維奇,滾出塞爾維亞」與以往的抗議活動不同,此次抗議沒有受到大批警察鎮壓。抗議活動被稱為「推土機革命」又稱為「黑色革命」,因為當天有一位重型設備操作員開著一輛裝載機衝撞塞爾維亞廣播電視台所在的大樓。
塞爾維亞長期執政的獨裁者米洛塞維奇宣布下台,並潛逃。象徵著米洛舍維奇政權的結束以及塞爾維亞進入民主改革的時代。
米洛塞維奇於2001年遭逮捕,2006年在海牙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被以戰爭罪、危害人類罪和種族滅絕罪等罪名進行審判時死亡。
2025年10月3日 星期五
祝福主揚,持守呼召
1971年10月3日,中華民國對中國代表權,在聯合國受到挑戰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10月1日,國際咖啡日(International Coffee Day)
⭕10月1日,國際咖啡日(International Coffee Day)
早在三百年前的啟蒙運動時期,咖啡館開始成了革新的中心。
國際咖啡組織(ICO)在1963年成立於倫敦,而咖啡節、咖啡日也在各國被慶祝,全世界第一個出現咖啡慶祝節日是在1983年10月1日,由日本咖啡協會發起。台灣2009年10月1日首次在雲林舉行台灣咖啡節。
2015年10月1日國際咖啡組織在米蘭召開大會,為了慶祝上億人的咖啡同好,而商定10月1日為國際咖啡日(International Coffee Day),這一天也被用來推廣公平貿易咖啡,並提高對咖啡種植者困境的認識。
⭕推薦:守成咖啡
咖啡生豆40年的老牌進口商守成咖啡和產地生產者攜手合作共創雙贏,確保咖啡農民獲得公平的利潤以支持農園發展和家庭教育。
歡迎支持:衣索比亞 獨立小農計畫
https://harucafe.com.tw/finca/ethiopia-single-producer-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