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1949年4月6日,四六學潮,臺灣首次校園白色恐怖

1949年4月6日,四六學潮,臺灣首次校園白色恐怖

1949年4月6日清晨,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派遣軍警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及國立臺灣大學,逮捕涉嫌「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擾亂秩序,妨害治安,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之人員,居心叵測」之學生。此乃戰後軍警直接進入校園逮捕學生之首例,可稱為校園白色恐怖之濫觴,亦被視為戰後臺灣學運之指標,史稱「四六事件」或「四六學潮」。

二二八事件(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間)之後,國民黨政權在台灣展開大屠殺,隨後展開清鄉、白色恐怖的大搜捕及屠殺。臺灣社會動盪不安,經濟困頓,加以自由思潮之激盪,關懷現實的學生乃透過社團、學生會等自治組織,以發文宣、貼標語、遊行、演說等方式批判政府施政之缺失,而共產黨之職業學生則趁機鼓動學潮以擴大事端。

1949年3月29日,臺大、師院及臺北中等以上學校之學生自治會聯合舉辦慶祝青年節營火晚會,會中決議成立全省性學生聯合會,俾團結學生力量,迫使政府當局改善現狀。4月1日,甫自南京返臺的省主席陳誠唯恐事件效應影響臺灣社會秩序,乃命副總司令彭孟緝清查主謀,並於4月5日進行逮捕。6日上午,軍警以優勢警力和武器衝破防線,大肆搜捕反抗學生,被逮捕的學生多達二百多位,最後遭起訴的學生十九位,不過,在後來的幾年中,未被起訴的部份學生仍陸陸續續遭到以各種罪名的「二度逮捕」(如「學生工作委員會」案,至少有五十人遭逮捕,或判刑或槍殺)。

四六學潮後,學生社團活動大受限制,自主性活動轉趨沈寂,反共及黨國教育深入校園,學術自由深受干預,社會言論自由之風氣頓失,顯示此一事件影響臺灣教育與學術發展至深且巨。


 圖:1949年4月6日警備總部電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