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創刊

 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創刊

1920年1月11日,臺灣第一個海外政治團體「新民會」成立
1943年1月11日,中國國民黨政權訂為「司法節」,以紀念1943年中國與英、美等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然而,更早於中國政治獨立訴求的23年前,日本時期的臺灣,

1920年1月11日這一天,第一個由海外臺灣青年自發組成的政治性團體「新民會」成立,對臺灣前途的影響更為深遠。遠在「帝都」求學的臺灣留學生在蔡惠如的東京居所,與部分旅日仕紳組織了「新民會」,並推選林獻堂為會長、蔡惠如為副會長。這是台灣第一個海外政治組織,比蔣渭水1927年7月10日成立第一個政黨臺灣民眾黨還早七年。

新民會成立後,7月16日在東京正式發行機關報《臺灣青年》月刊。明治大學教授泉哲在《臺灣青年》第1卷第1號〈臺灣島民に告ぐ〉(敬告臺灣島民)一文中,提出日本政府對臺灣進行了資源的掠奪,但臺灣人應自覺為自己的文化負起責任,文中說:「臺灣非總督府之臺灣,實為臺灣島民之臺灣」。

《臺灣青年》所刊載的文章,對日後臺灣的新文化運動有相當的影響,而新文化運動的整體訴求,也可見於創刊號〈卷頭辭〉所提出的「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三大目標。

《臺灣青年》在當時除了在日留學生之外,在臺灣的學生之中也有不少讀者,而與日本當局關係良好的仕紳辜顯榮與林熊徵等人也曾出錢贊助《臺灣青年》。而後在1922年4月1日,《臺灣青年》為「應時勢之推移與我島文化之要求」更名《臺灣》,繼續在東京發行了19期。後於 1923年4月15日創辦《臺灣民報》半月刊,同年 10 月 15 日改為旬刊(每十天發行一次)。


🎞圖:1923 年《臺灣民報》創刊號。仔細觀察,「民」字上方凸出一筆,藏有民意出頭天含意。(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