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5日 星期四

98年1月25日,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即位,調查基督教的崛起

⭕98年1月25日,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即位,調查基督教的崛起

98年1月25日,羅馬帝國皇帝涅爾瓦(Nerva,96-98年)突然去世,圖拉真(Trajan,98-117年)即位。圖拉真要求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調查一種新的迷信「基督教」。小普林尼後來被拔擢為比提尼亞與本都行省總督(Bithynia-Pontus,今土耳其西北部)。

小普林尼於110年,寫信回報給皇帝,述說他如何分辨基督:被告在總督面前向羅馬諸神祈禱,並在圖拉真雕像前獻上酒和香。因為真正的基督徒拒絕遵守他的要求。他對那些承認過去是基督徒但現在放棄信仰的人也進行了同樣的測試。後來,這些基督徒都被允許離開而不受懲罰,因為他們除了屬於該教派之外,並沒有犯下任何罪行。小普林尼對無害但廣泛傳播的「邪教」報告,首次讓人認識到基督徒與猶太教徒的不同。

小普林尼被認為是一位實在且低調的人物,堅持執行追查基督徒的政策。他的很多信件流傳了下來,成為研究當時歷史的珍貴資料。他將信件分成10卷、369封。他的書信保持當時完整的書信格式,包括收信人、發信人、稱呼等等格式。在每封信中他討論一個問題。他的書信涉及到羅馬上層社會幾乎所有的生活問題。他的書信是今日研究當時羅馬社會、生活和政治的重要文獻。描述了個人的事務、報導、政治、對他的莊園的描寫、對風景的描寫、教育問題等等。



圖: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


2024年1月22日 星期一

304年1月22日(傳統日期),聖味增爵殉道

⭕304年1月22日(傳統日期),聖味增爵殉道

早期教會著名的殉道者聖味增爵(St. Vincent of Saragossa,或譯為文森特)於304年1月22日(傳統日期)殉道。

聖味增爵生前多數時間待在西班牙薩拉戈薩,擔任主教瓦列里烏斯的助手。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開始迫害基督徒後,聖味增爵與瓦列里烏斯主教被捕入獄。西班牙總督以為兩人最終會就範的,但過了很長的一段時期,見兩人意志堅決如前,就責備獄吏用刑不夠,就親自審判,並以焚毀他們的基督教書籍為條件釋放他們時,聖味增爵拒絕,表明他已經準備好為了自己的信仰犧牲一切。

總督大怒,放逐了瓦列里烏斯主教,下令嚴刑拷打味增爵。根據聖奧古斯丁的記載:所用苦刑殘酷的程度,簡直是空前絕後,慘絕人寰。刑吏將味增爵的手足縛在木架上,用鐵鈎把他身上的肉一塊一塊鈎下。味增爵受了這樣的酷刑,仍是笑容滿面,刑吏加快鈎割,血肉橫飛,慘不忍睹,味增爵怡然自得。總督無計可施,便用最殘酷的苦刑,將味增爵放在鐵架上,用火炙烤。在味增爵傷口上塗上鹽,增加痛苦,味增爵神情卻仍是安詳,意志愈加堅強,寧死不屈。最後,將味增爵抬往獄室,地上滿鋪著陶器碎片,又將味增爵釘在木枷中,不得動彈。到了夜間,獄吏在門縫張望,見室內一片光明,味增爵緩步來往,誦頌聖經經文。獄吏見了,十分感動,當即皈依基督。味增爵飽受了種種酷刑後,304年1月22日離世升天。總督命將他的遺體丟丟入海裡。



2024年1月19日 星期五

1563年1月19日,《海德堡要理問答》發表

 ⭕1563年1月19日,《海德堡要理問答》發表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家慈運理(Ulrich Zwingli)於1531年卡佩爾(Kappel)戰役捐軀。亨利‧布靈格(Heinrich Bullinger, 1504-75)接續他承擔蘇黎世大教堂牧養重任達四十四年之久。布靈格為整合新教(當時主要是德國與瑞士德語區)對於聖餐等基本信仰核心,完成第一份官方審定通過的《第一瑞士信條》(First Helvetic Confession, 1536),這份瑞士德語區改革宗信仰的重要文件,試圖調和改革宗與信義宗的立場,但其聖餐觀卻不為路德派所接受,改革宗陣營也批評此信跳過於遷就信義宗。

巴拉提內(Palatine)選侯腓德力三世(Frederick III, 1515-76)服膺改革宗信仰後,不僅禮遇加爾文立場與聖約神學,更進一步委託海德堡的神學家擬訂了《海德堡要理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1563年1月19日發表後,成為改革宗教會最為受歡迎的信仰告白,它堅守加爾文神學的核心,很快就幾乎被所有歐洲改革宗教會所接受。



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軟禁期間去世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被宗教裁判所軟禁期間去世。

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虔誠的羅馬天主教徒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以他來自望遠鏡的觀測結果支持哥白尼學說,並駁斥傳統的地心說。他在1633年6月22日被羅馬宗教法庭傳喚到羅馬,宗教法庭判決他有強烈的異端嫌疑,應終身監禁,並要他發誓放棄哥白尼學說。教廷並沒有將伽利略關進牢獄,而只是將其軟禁。先是讓他住在錫恩納大主教家中,12月底准他遷回佛羅倫斯近郊山上的別墅,直到1642年1月8日去世。那一年牛頓出生。

在地球是繞著太陽公轉廣被接受之後,天主教會才在1757年將《對話》一書從禁書單中移除。350年後,1992年10月31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正式出面道歉,說當年反對伽利略是「不智且輕率」(imprudently opposed)。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367年1月7日,亞他那修明確列出新約27卷為聖經正典

⭕367年1月7日,亞他那修明確列出新約27卷為聖經正典

公元367年1月7日(儒略曆),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他第39封書信(Festal Letter 39)中,明確列出新約27卷為聖經正典,是完整新約正典的最早記載。

亞他那修(Athanasius)又稱「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或「大聖亞他那修」,是東方教會的教父之一。在世時,是埃及亞歷山大城的主教。在公元325年的尼西亞會議中,他批判亞流主義,最後確立了聖子耶穌和聖父上帝是同本質和同等的神學見解,為正統基督教教義三一論的發展奠下歷史性基礎。

其實,亞他那修曾數次受教會譴責,而遭流放。不過因博得同情而獲復職。亞他那修晚年因抨擊君士坦丁大帝的作為,而遭到貶黜和流放。在公元363年,放逐令被取消,再次復職。在他死後,他的神學主張在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得到全面認同。




⭕亞他那修,科普特正教會第20任教宗

羅馬帝國時期有五大牧首區,第五次大公會議(553年)、第六大公會議(680-681年)都確認五大牧首。這五個教會分別位於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港、安提阿和耶路撒冷。

後來穆斯林入侵,後三個牧首區沒落,但也沒有消失,一直以餘民存續迄今。剩下羅馬主教和君士坦丁堡主教分別成為西東方教會重要領袖。後來安提阿、耶路撒冷沒入羅馬或君士坦丁堡。

亞他那修328年接任亞歷山大主教,被視為亞歷山大科普特(埃及人)教會第20任教宗。目前信徒人數約佔埃及人口15%,教宗是第118任的塞奧佐羅斯二世(Tawadros II)。

註:科普特人(Copts)即埃及當地的基督徒,是古埃及人直系後裔。「科普特」一詞即「埃及人」,源自於古埃及語的「E-Ka-Ptah」。在希臘化的影響下,這個詞變成「Aigyptes」,接著便成為「Copt」。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1853年1月4日,被賣為奴隸的所羅門·諾薩普重獲自由

 ⭕1853年1月4日,被賣為奴隸的所羅門·諾薩普重獲自由

1853年1月4日,被賣為奴隸的非裔美國人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重獲自由,其口述回憶錄《被奪走的十二年》成為描述奴隸制度的代表作。

所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約1807或1808年7月10日—約1864年),美國黑人,1808年在紐約密涅瓦出生。1841年,所羅門·諾薩普在華盛頓被綁架,被賣為奴隸。十二年後,1853年1月4日重獲自由。所羅門·諾薩普口述回憶錄《被奪走的十二年》成為描述奴隸制度的代表作。他的自傳《自由之心》,2013年被拍攝為電影《自由之心》。



2024年1月3日 星期三

1521年1月3日,教宗發佈《相稱羅馬宗座》(Decet Romanum Pontificem)詔書

1521年1月3日,教宗發佈《相稱羅馬宗座》(Decet Romanum Pontificem)詔書

教宗良十世在1521年1月3日頒布《相稱羅馬宗座》(Decet Romanum Pontificem)詔書。這份教宗詔書將德國神學家馬丁·路德逐出教會,並宣布路德及其追隨者為異端。早在1520年,教宗良十世在教宗詔書《主起來吧!》中,便威脅路德應改變其在《九十五條論綱》的立場,否則將開除其教籍。不過路德在沃爾姆斯議會上拒絕放棄其想法。1520年12月10日,路德在威登堡燒毀其收到的《主起來吧!》文件,以清楚表明他對這份教宗詔書的回應。

早在1983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為籌備馬丁路德誕生五百週年,寫給維勒布蘭德樞機主教寫的信中,稱路德是個「福音的見證者」(witness to the gospel),表達天主教方面的善意。
1999年信義宗與天主教共同簽署《關於成/稱義教義的聯合聲明》(Joint Declar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Justification, JDDJ),信義宗與天主教雙方已經同意「因信稱義」與「因信成義」並不彼此衝突,換句話說,馬丁路德已經不再被天主教視為異端了。這行動顯示雙方已經把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期彼此的譴責一筆勾消。

2016年10月31日是馬丁路德把《九十五條論綱》貼在威登堡的聖多默教堂(城堡教堂)大門之後第五百年開始的日子。這一天,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和世界信義宗聯盟(LWF)主席尤南(Munib Younan)主教,在瑞典倫德市信義會主教座堂共同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重申「兩個教會願意努力走向共融,共同見證基督信仰,為世界謀求福利」。這是雙方展開全球各地共同慶祝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紀念活動的開幕典禮。

在舉行宗教改革五百週年慶祝活動的開幕典禮之前,雙方已經一起籌備了六、七年。從2009年起,信義宗及天主教合一交談委員會(Lutheran-Roman Catholic Commission on Unity)就開始籌劃出版一本名為《從衝突到共融:信義宗及天主教2017年共同舉行宗教改革運動的五百週年慶祝活動》(From Conflict to Communion)的報告書,這本報告書於2013年發行,其中說明:2017年的慶祝,是雙方在梵二大公會議閉幕以來共同舉行有關紀念宗教改革運動的第三次慶祝活動。



圖:Decet Romanum Pontificem

2024年1月2日 星期二

1492年1月2日,收復失地(Reconquista)

1492年1月2日,收復失地(Reconquista)

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語、葡萄牙語:Reconquista)是718至1492年間,位於西歐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基督教各國逐漸戰勝南部穆斯林摩爾人政權的運動,歷經七百多年。

史學家以718年,阿拉伯帝國奧瑪亞(Umayyad)征服西哥特王國,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建國為收復失地運動的開端,以1492年1月2日西班牙格拉納達(Granada)的收復為終。這個事件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名稱「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1492年1月2日,格拉納達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十二世向天主教雙王投降。天主教雙王(西班牙語:Reyes Católicos)是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亞拉岡國王費爾南多二世夫妻二人的合用頭銜。

🎞圖:格拉納達末代蘇丹穆罕默德十二世向天主教雙王投降。



2024年1月1日 星期一

1622年訂定1月1日作為新年的開始

2024 馬可年

1622年訂定1月1日作為新年的開始

1622年1月1日,羅馬天主教會採用1月1日作為一年的開始,而不是3月 25日。隨著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公元第5世紀,許多地方改變了當地慣用曆法,使其更能反映基督信仰,而將3月25日(天使報喜節)和12月25日(聖誕節)訂為新年。

由於羅馬儒略曆(Julian calendar)對於閏年計算錯誤,這個錯誤在幾個世紀以來的累積影響導致季節計算偏差。在確定復活節日期時,也造成了問題。於是,羅馬教宗葛利果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在1582年引入了新的曆法,這也成為今天國際通用的公曆,也叫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除了解決閏年問題外,1622年1月1日還訂了1月1日作為新年的開始。也因此,舉行1月1日跨年的意義不大,因為這一個日子是後來制定的。

對基督徒比較有意義的日子,是最早被紀念的受難週,因著耶穌基督的受難、釘十字架為世人帶來救贖,祂的復活見證永生上帝的大能勝過黑暗的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