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米爾維安橋之戰

米爾維安橋之戰(The 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
公元312年10月28日

公元312年10月28日君士坦丁(Constantine I)在米爾維安橋之戰(The 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擊敗馬克森提(Maxentius),統合羅馬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死後的四分制,再次統一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將這次的勝利歸諸於上帝的帶領,眾所周知,312年10月27日晚上,隨著軍隊戰鬥陷入膠著並露敗跡,當晚君士坦丁在夢中得到一個異象,上帝命令他「在他的士兵的盾牌上描繪異象」(參閱《迫害者之死》 44.5)。君士坦丁遵照夢中的命令,在盾牌上標上代表「基督」的標誌。歷史學家優西比烏斯描述此圖徽為☧, Chi-Rho(即希臘文ΧΡ)標誌。君士坦丁大帝登基之後,313年頒布米蘭敕令 (Edict of Milan)宣布基督教為合法宗教,發還教會教產,並尊崇耶穌基督為救主。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頒布帖撒羅尼迦敕令(Edict of Thessalonica)宣布基督教為國教。

The Chi Rho is a Christian symbol for “Christ” written by superimposing the two Greek letters “Chi (X)” and “Rho (P)” which are the first two letters in Greek of the name of “CHRist.”


🎞圖:第四世紀石棺上的大理石上的 Chi-Rho 圖徽,梵蒂岡博物館。
載自:Jebulon, CC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889493



🎞圖:君士坦丁大帝的繼任者馬格嫩提烏斯皇帝(Magnus Magnentius)就任時製作的 Chi-Rho 圖徽銀幣。
載自: Classical Numismatic Group, Inc. 
http://www.cngcoins.com,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80138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Thomas Hooker

康乃狄克的創建者托馬斯·胡克(Thomas Hooker)

1633年10月26日,麻薩諸塞州牛頓(今劍橋)的清教徒選出托馬斯·胡克(Thomas Hooker)為牧師。托馬斯·胡克曾因為英國國教派打壓清教徒,因此避難到荷蘭,後來英國清教徒決定要避走至北美殖民地,建立教會敬拜上帝。1633年9月3日托馬斯·胡克帶領一群清教徒登上名為格里芬的船抵達麻薩諸塞的城鎮牛頓(今劍橋),並在當年10月26日成為該鎮首任牧師。三年後,1636年托馬斯·胡克牧師率領一批定居者組建康乃狄克殖民地。麻薩諸塞州普通法院授予他們建立三個城鎮的權利:溫莎,韋瑟斯菲爾德和哈特福德。 殖民地的標題實際上以康乃狄克河命名,「康乃狄克」(Connecticut)名稱來自莫西干(Mohegan)印第安語的「Quinnehtukqut」,意思是「有長長河流的地方」。

托馬斯·胡克牧師被視為康乃狄克的創建者,而他所擬的州法於1639年1月14日獲得批准,成為美國第一部成文憲法,因此康乃狄克又名「憲法之州」(Constitution State),這部憲法也成為殖民地十三州的州法及後來的美國憲法的基礎。該文件賦予更大的個人投票權、教派(宗教)自由權。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聶斯多留Nestorius

聶斯多留Nestorius
公元431年10月25日召開以弗所大公議會

公元431年10月25日召開以弗所大公議會(the Council of Ephesus),即當時普世所有教會的代表齊聚以弗所召開會議。會議中亞歷山大主教區利羅(Cyrillus Alexandrinus)強烈地批評君士坦丁主教聶斯多留(Nestorius)拒絕稱呼馬利亞為「上帝之母」(Θεοτόκος),又指責聶斯多留的基督論為異端。聶斯多留的基督論在公元451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又被認定為異端。導致聶斯多留的學生及支持者遷移到波斯的「東方教會」。聶斯多留認為童貞女馬利亞只是生育耶穌肉體,而非付予神性,因此反對將她神化、禮敬,應以「基督之母」(Χριστοτόκος)的稱呼取代「上帝之母」(也作「生神者」)。

聶斯多留的基督論,以今日的神學來看,是與基督新教的基督論相當的。聶斯多留的基督論簡要如下:耶穌基督與聖子不同,但位格與住在其內的聖子聯合,是同時有一個神格與一個人格的人,是永恆,而不是肉體,結合成一個「位格的合一」(Hypostatic Union)即「耶穌基督」。耶穌基督因此是完全的人與完全的神,有兩個實體(οὐσία),但只有一個位格(πρόσωπον)。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西發里亞和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

《西發里亞和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 

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和法蘭西王國、瑞典帝國等國代表,1648年10月24日在奧斯納布魯克及明斯特(今德國境內)正式簽訂《西發里亞和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宗教改革後的三十年戰爭及西班牙與荷蘭共和國之間的八十年戰爭,規範了選帝侯數量增加到八席,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各諸侯國可自行訂定官方宗教,天主教及路德宗和加爾文宗為官方允許宗教等一系列條款,這也是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以來,成功奠定基督新教在歐洲的法定地位。基於教廷而結盟的情形,從此成為過往,也就是說羅馬教廷的勢力不再支配基督新教的國家。

《西發里亞和約》,奠定近代國際法的基礎,肯定主權平等的原則,各國可依照自身利益,與他國進行宣戰、媾和、締約,歐洲逐漸形成「列國制度」,同時也宣告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圖:《西發里亞和約》(The Peace of Westphalia)1648年10月24日簽訂,荷蘭畫家Gerard Terborch在1648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