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Schism
1054年7月16日東西方教會大分裂
在教會歷史上,基督教會有過二次分裂。第一次是1054年7月16日的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第二次是151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運動(含1534年的英國國教脫離羅馬教會)。
第一次大分裂要從公元395年說起。由於羅馬帝國的分裂,因而造就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各自主政,隨著分裂成兩帝國,基督教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方教會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方教會。君士坦丁和羅馬遂成為東西教會的宗教中心。文化與政治也產生了差異性,在文化上,由於時代的交替和帝國的衰弱,羅馬帝國時代的地中海世界也逐漸消失。由於以前各民族屈服在帝國的統治下,人人大多都懂希臘文及拉丁文,因此教會易於從事教會活動。帝國衰弱,造成語言統一不在,東西方教會各自以希臘文與拉丁文鑽研宗教問題,忽略雙方的交流,因而造成更大的宗教隔閡,進而發生了歷史上的基督教大分裂。
由於羅馬主教(教宗)宣稱羅馬教會是耶穌基督大弟子彼得所建立,因此繼承彼得主教之位的人理所當然就具備教會的領導權,也就是全世界各地的主教都須以羅馬主教為首,也就是我們稱為的「教宗」。但是,君士坦丁堡教會並不同意這個看法,他們甚至表達強烈不滿與反對。又加上東、西羅馬帝國皇帝的介入,使得問題更加的複雜與棘手。東、西方教會之前的摩擦都只是短暫分離,最後還是會互相打開對話與合作。
公元1043年,邁克爾‧塞拉里烏斯(Michael Cerularius)擔任君士坦丁堡主教(牧首)。他性情高傲,野心勃勃,有意擺脫拜占庭皇帝統治並且使自己的尊嚴勝過羅馬主教(教宗)。他又下令位在拜占庭帝國內之行使拉丁儀式的教會均要改以希臘儀式,並寫了一封信給羅馬主教,譴責羅馬教會的主張是異端。
羅馬主教(教宗)利奧九世(Pope Leo IX)收到此信,隨即派出使節團,由樞機主教希瓦康第達的宏伯特(Humbert of Silva Candida)全權代表前往君士坦丁堡。精通希臘文的宏伯特是法國本篤會修道院院長,忠貞擁戴教宗應享有普世的教會管轄權。他受託傳達羅馬教宗教諭予君士坦丁堡主教。1054年7月16日君士坦丁堡主教(牧首)斷然拒絕羅馬教宗,導致宏伯特樞機執行羅馬教宗教諭將君士坦丁堡主教(牧首)邁克爾‧塞拉里烏斯逐出教會,而牧首也將羅馬派來的樞機宏伯特逐出教會,導致羅馬教會和君士坦丁堡教會正式分裂。
直到2013年3月19日東正教與天主教分離了960年後,首次「復合」。東正教普世牧首(Ecumenical Patriarch of Constantinople) Bartholomew I 參加羅馬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就職禮拜(inaugural Mass)。羅馬天主教教宗是承襲使徒彼得,東正教普世牧首是承襲使徒安得烈,彼得與安得烈是親兄弟,因此在會晤時教宗稱呼牧首為「my brother Andrew(我的弟兄安得烈)」。
註:位於西羅馬帝國的教會以羅馬為主,中文譯為「天主教會」,正式名稱為「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位於東羅馬帝國的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主,中文譯為「東正教」,正式名稱為「正統教會(Orthodox Church)」簡稱「正教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