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牧師?青年牧師?
黃春生牧師(2016.7.17濟南牧函)
一個月前(6/19),我在週報刊登一篇牧函⟪青少年牧養的迫切性⟫,談到教會成員的年齡分佈呈現M型化。這個現象在台灣教會很普遍,原來在教會長大的會友兒女大多在中學、大學流失,教會外展又不大能接觸或吸引年輕的世代,所以教會成員就以成年家庭和兒童為主,教會平均年齡也遂逐漸上升,戰後嬰兒潮的人口結構更加劇此現象。這樣的M型化年齡結構,會牽動教會未來發展的穩定性。而我們濟南教會現況也是如此,我們要儘速彌補M型年齡的斷層現象。青少年、學青、大學新生工作,甚至四十歲以下的社青(young adult)更是需要有經驗、穩固的牧者及輔導投入。也因此迫切性,在八月起我們將展開大學新生工作,成立愛加倍團契,邀請大專學生加入我們的團契。
一、青少年的斷層及因應
以前我在重新教會牧會的早期,我發起組織三重基督教聯合會,並連續擔任六屆主席,也經常關心各教會的連結。曾有位年輕牧師很會帶領青少年,很快的就聘請二位年輕牧師一同牧養,教會青年事工確實發展很快。有次會議後,與他閒聊時,他向我說:「黃牧師,你可以將你們的青少年都交給我的團隊來牧養,我的松年都交給你來牧養。」我說:「一個教會的成長一定有各個年齡層的羊,怎能說你只要牧養青少年呢?」
我想,如果青少年都跑到某個教會,對原本的教會就會產生「斷層」現象,但我們也要反省,為何我們的牧養無法吸引青少年,無法餵飽青少年的靈性與需求。我在重新教會牧會初期,也曾遇到青少年斷層的問題,但感謝上帝,我呼召幾位年輕執事及同工委身,配搭傳道一同陪伴青少年,並落實教會所規劃的牧養策略有效的牧養青少年。很快的,青少年穩定發展,甚至,也先後組織了三個敬拜團參與主日第二場禮拜的服事。更沒有發生將青少年交給哪位只要牧養青少年的牧師的情況,因為我認為一間健康的教會都應該涵蓋所有年齡層,而每個年齡層都能夠得到牧養。特別是牧師不應該單單屬於某個「年齡層」的牧師,牧師應該是全體會眾的牧師,但在分工上,他可以有主責的牧養對象。
二、聖經中的團隊牧養
團隊服事一向是教會牧養的模式,耶路撒冷教會派遣巴拿巴到安提阿建立教會,他又派人去邀請保羅擔任他的副牧,一同牧養教會(參閱使徒行傳11:19-30)。之後,聖靈差派保羅往外傳福音時,而保羅身旁也有許多一同服事的同工團隊,才使得服事的果效得以彰顯出來。試想,一個人要拿五十公斤的物品會很吃力,如果二個人一起抬就會輕省。猶太傳統上,會堂人數至少需要十個十三歲以上的猶太男子所組成(參考創世記18:32),現代猶太會堂裡的拉比人數,大約是十個家庭擁有一位拉比。而會堂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祈禱」(Kaddish)、誦讀律法書。
再來看看,一個教會需要幾位牧師?以前我去參加過一場教牧研討會,聽到一個說法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每一百人有一位教牧,這樣的觀點是來自聖經馬太福音18:12的解釋,「你們試想,假如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的一隻迷失了,難道他不留下那九十九隻在山野間、去尋找那隻迷失的羊嗎?」但是剛超過一百人就需要第二位牧者嗎?倒也不是如此無彈性,而應看教會的異象與未來性來思考。
因此,教會人數不應拘泥在數字上,不能僅限於參加「成人禮拜」,也應包括兒童、青少年及許多無法來禮拜的人。甚至,也要考慮向外拓展的異象。上個月6/19,台北和平教會舉行第五位牧師「外展牧師」的就任,就是很好的例子,和平教會看到外展事工的迫切性,而聘請一位牧師專職此事。重點不是人數考慮,而是教會的未來及異象的考量。和平教會的牧師說,外展牧師就任後,他們的團隊就全數到齊,即將展開建堂後的新使命。雖然,和平教會也有二位傳道師,但傳道師仍屬「牧會實習」階段,傳道師與神學生一樣,在輔導青少年上,無法長期穩定參與,時間一到還是要離開。這也就是為何我們想找具備這方面恩賜與服事歷練的牧師加入團隊牧養。
三、走出舒適圈
一年前,我祈禱後決定離開重新教會前,曾有長老告訴我說:「黃牧師,你將重新教會整個組織起來,你對我們每個人的能力、狀況都很熟悉,長執及會友都很配合服事,離開之後你還要適應新的教會,還要用很多時間去規劃,還要記會友的名字。留下來的話,你可以很輕鬆地做到退休!」確實,我當時聽到這樣的話,也猶豫了許久。心理學教授、臨床醫師,麥克.曼吉斯(Michael Mangis)在《標的之罪》(Signature Sins)寫道,「人很容易以為事情保持原狀就好。」摩西在曠野四十年後,當上帝呼召他時,他五次拒絕,對他而言保持原狀,躲在舒適區裡,安穩過餘生不是很好嗎?但是,我們再想想耶穌基督,他離開天上榮耀、舒適、安穩的寶座,卻為了我們離開「舒適圈」道成肉身。好在摩西離開舒適圈,才能完成出埃及的歷史使命;好在使徒保羅離開舒適圈,才能擴張教會的境界。作為上帝的僕人,我認為當我們願意走出舒適圈,為福音多承擔一些責任,我們就越有能力回應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就越有能力完成上帝的計畫;反之,如果我們停滯在舒適圈,我們就越無法經歷上帝的帶領。不僅個人要走出舒適圈,教會也是,我們不能「保持原狀」;當我們濟南教會進行舊主日學整修、舊牧師館改建時,就已經在表明我們的教會不是一間「顧現狀」的教會,而是願意踏出舒適圈的教會。而小會員也認為要儘速彌補M型年齡的斷層現象,提供少年、學青、社青有效的牧養是當務之急,更需要為此付上代價。
四、聘請「教育牧師」
上週六(7/9)小會邀請高雄中會鹽埕教會陳良智傳道師前來舉行「青少年牧養經驗及座談」,良智傳道臺大歷史系、政大宗教研究所、台神道學碩士畢業,學生時代活躍於大專學生團契,在讀神學院之前曾受聘擔任文山教會青年輔導。他與長執同工座談中,對於青少年、社青的牧養侃侃而談,這方面是他的負擔及恩賜所在,小會員對他的表現也予以高度肯定。
我知道已經有幾間教會有意邀請良智傳道擔任主任牧師,甚至鹽埕教會也希望他留任。但在尋求中,我們彼此都看見,希望藉由上帝給他的恩賜可以更有效地在我們教會中發揮出來。當小會員看到教會青少年牧養的斷層,也看到二年後改建完成的未來,都需要有牧養青少年、社青的牧師,因此,在上主日(7/10)召開臨時小會同意聘請陳良智傳道師擔任「教育牧師」。為何是「教育牧師」,而不是「青年牧師」?誠如我前面所說的,牧師不應該單單屬於某個「年齡層」的牧師,牧師應該是全體會眾的牧師,但在分工上,他可以有主責牧養對象。
我們濟南教會非屬一般的社區型態教會,周圍有許多的大專院校,多年來,許多外地青年於北上求學期間到我們教會聚會、參加團契,他們不僅在求學期間參與我們教會許多服事,甚至,在大台北落地生根,成為我們教會的一份子,並在教會擔任長執、同工。也有許多人返鄉後,將他們所學貢獻在他們的母會及社會中,從濟南教會出去的都有口碑。
我們教會幾年前發展小組模式,青年一度曾經有四個小組,有30多人的經常性聚會。但隨大專學生畢業踏入社會,有的返鄉或在外地工作,而出現斷層現象。受限於小組的發展模式,對於新生工作較為欠缺,目前是處於青黃不接,也連帶影響社青、壯年的未來發展,長期將造成教會的隱憂。盼望,透過教育牧師的加入,首要工作在於重拾這部份的牧養,讓教會成為周圍大專院校學生願意聚集的地方,並強化社青(young adult)以下的牧養工作。
在長達二年多的改建工期裡,我們希望在教育牧師投入團隊服事中,能夠培養青年領袖,穩定青少年的牧養。等改建好之後,我們就能夠有充足的空間繼續擴張福音。如果人數增長,除了現有的9:00第一場禮拜、11:00第二場禮拜之外,甚至還可以拓展第三場禮拜。
五、同心同行
阿摩司書3:3說:「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和合本),這話適用在教牧團隊、教會同工,也適用在我們每個人際關係中。不管是服事、生活、運動比賽,甚至娛樂都要同心,否則在服事、生活中就會處處有衝突、時時有猜忌。新約聖經所宣示的教會,是一個有生命、活的肢體,耶穌基督是教會的頭,我們都各自為肢體,彼此有不同的恩賜,「這一切都是從同一位、惟一的聖靈來的;他按照自己的旨意,把不同的恩賜給每一個人。」(哥林多前書12:11)當我們越謙卑、更看輕自己,我們就會越看重基督,我們就越能同心同行。
主任牧師擔任小會議長召集小會、長執會,帶領教牧團隊預備講道信息及教牧團隊的牧養,還要統籌、規劃、委派、督導、協調及管理教會事工,安排婚喪、同工訓練等。關懷牧師吟洋牧師除了配搭主任牧師之外,主要牧養成人。將來,教育牧師除了配搭主任牧師之外,主要牧養社青(young adult)以下。更重要的是,小會及教牧團隊、長執團隊、五大部門團隊及全體會眾,我們需要倚靠教會的元首耶穌基督,彼此同心同行,來拓展福音的境界,來榮耀上帝。
結論:邀請您踏出舒適圈
牧養是「生命的成長」,既然是生命的成長,就必須付出更長的時間,最好要有青年牧養恩賜的教育牧師長期投入。我們無法靠著短期的神學生,或是實習階段的傳道師,我們需要「一粒麥子」埋入土底的同工,他不需要是超級明星球員,但他需要有倚靠上帝的生命感染力,去影響青少年渴望倚靠上帝。有渴望基督、敬虔的下一代,教會未來才有良性的傳承。今日投入青少年的關懷牧養及造就,也是為明日的教會培養敬虔的長執及同工,教會福音工作才能永續傳承下去。
小會邀請陳良智傳道擔任教育牧師,主責社青(young adult)以下的青少年牧養工作,不是將所有的事都「丟」給他,而是需要兄姐一起走出「舒適圈」,一起來承擔福音使命。有人奉獻金錢來支持事工,有人奉獻時間成為教育牧師的左右手,成為青少年的陪伴者。我期待,改建完成後,我們回到禮拜堂區域一同敬拜、一同讀經、一同成長,屆時我們濟南教會將會是一個截然嶄新的教會,是一個彰顯上帝榮耀的教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