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青少年牧養的迫切性

青少年牧養的迫切性
黃春生牧師 (2016.6.19濟南牧函)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M-Form Society),用以描述社會現象:「貧富差距擴大,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M型社會所妨礙的,並不只是經濟,可能教育、休閒、文化、資訊、交通等。換言之,此現象會牽動每個社會結構的穩定。

其實,今日許多教會成員分佈也呈現M型化,不是經濟結構,而是在年齡結構。就是教會年長和年幼的人數較多,相對來說,青少年人數短缺。好像M型兩端高起,中間成為峽谷。這個現象在台灣教會很普遍,原來在教會長大的會友兒女大多在中學、大學流失,教會外展又不大能接觸或吸引年輕的世代,所以教會成員就以成年家庭和兒童為主,教會平均年齡也遂逐漸上升,戰後嬰兒潮的人口結構更加劇此現象。類比M型社會的現象,此現象也會牽動教會發展的穩定。

其實教會傳福音和植堂的對象,向來都以成年人和家庭為主,直到1859年慕迪在芝加哥開始主日學,看重兒童福音工作,接著延伸青少年福音工作,後來就有了青年會、女青年會等事工。青少年事工的第二波約在1824到1875年,當時教會關注會友兒女的靈命培育需要,就開始了教會各樣基要事工。第三波就是各種青年事工機構的成立,專門向青少年傳福音的機構,例如Young Life(1941成立)、青年歸主(1945成立),甚至在二戰後普世教會協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1948年成立後,也帶動了普世性的青年福音運動—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及其基督徒學生運動(SCM)。今日教會中許多五十幾歲以上的活躍者,大多是經歷SCM精神的校園內大專學生團契出身的。

近十年來,校園的學生團契也逐漸式微,反倒某些「流行、前衛」的教會模式吸引許多年輕人,年輕人呼朋引伴的集結過去,此現象在新加坡英語教會中尤其鮮明。

我在二十幾年前曾到韓國居住二個多月,訪問及觀察教會的增長,一般都認為韓國神召會汝夷島純福音教會是韓國最大的教會,如果以單一教會來看確實如此;但實際上,韓國最大的基督宗教卻不是神召會(總人數約80萬),而是天主教會。韓國天主教徒近四十年來不斷增長,從佔全國人口的2%,迄今已達11%(550萬)。韓國基督新教總人數約有880萬人,其中前二大長老教會約占了三分之二。

大安教會的姐妹教會弘聖長老教會二十幾年前人數約三千多人,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三萬多人。當時,我特別去訪問及觀察他們的核心價值、組織制度,發現各年齡層都有專屬牧者的牧養,結構上很像摩西時代的牧養架構,即十夫長、五十夫長、百夫長、千夫長。他們的青年聚會並沒有流行、前衛的元素,卻很用心在與上帝、與人關係的建立。他們的青年牧養組織不是稱為團契,而是稱為「青年一部」、「青年二部」...,每一部大約是五十人,部長就類似「五十夫長」。不僅青年組織如此,其他的牧養組織也是如此。這樣的牧養結構可大、可小,可以有千夫長、也可有十夫長。重點是,教會沒有出現M型的年齡結構。

我們濟南教會雖然不是社區型的教會,但不是意味者我們就困難尋覓傳福音的對象,特別是對於青少年福音工作來看,我們要儘速彌補M型年齡的斷層現象。來到我們教會這九個月來,令我憂心的是青少年牧養的事工,調整第二場禮拜到十一點之後,青少年團契在九點聚會後,來參加第二場禮拜,逐漸養成參加主日敬拜的習慣。青少年團契在許世忠長老及同工的帶領下,已經逐漸穩定。但是,學青、大學新生工作更是需要有經驗、穩固的牧者或輔導投入。

去年(2015)12月31日我與福佐長老去總會拜訪台北大專學生中心的牧者團隊,希望彼此能夠成為青年事工的夥伴,有談到「合聘牧者」,也有談到新生工作、營會、策略合作等。結論是,牧者、輔導、同工應由教會呼召,在事工上可與大專學生中心配搭。M型的年齡缺角日益嚴重,由於時間急迫,因此,我們在今年暑假期間將成立「愛加倍團契」辦理新生工作,全國各地的大專學生中心也會開始調查大學新鮮人,並將鄰近我們教會的大學新生轉介給我們牧養。而我們教會也會主動寄發大學新生調查及邀請卡,期待愛加倍團契能夠順利展開,此項青年福音事工急需兄姐迫切代禱。

對於青年福音事工,我有些經驗,我曾經擔任過學生中心長青團契的輔導,擔任過大專學生中心的主委,在重新教會牧會期間,也將青少年斷層彌補起來。雖然每個教會的處境都不同,但是有幾項共通點與大家分享,並邀請有志者加入服事。

一、我們需要埋入並倚靠上帝的輔導
觀看個人運動比賽,我比較沒有興趣,我喜歡看團體比賽,看隊員之間的默契、團隊策略,最近也看了幾場歐足賽、NBA總冠軍賽。球隊的成功,不能單靠教練或某位超級明星球員的功勞,而要看團隊合作與互補。可惜一般人僅著眼於教練及一兩位超級球員,球隊一旦打敗,他們就成為代罪羔羊。有時教會的青年事工也期待有超級明星球員(牧者或輔導)來挽救整個球隊(青年事工),又期待有超級教練訓練出一隊常勝軍(同工群),來吸引票房(青少年)。但是,牧養是「生命的成長」,既然是生命的成長,就必須付出更長的時間,最好要有青年牧養恩賜的牧者長期投入。我們無法靠著短期的神學生,我們需要「一粒麥子」埋入土底的同工,他不需要是超級明星球員,但他需要有倚靠上帝的生命感染力,去影響青少年渴望倚靠上帝。

二、清楚的核心價值與使命
如何有效牧養這世代的青少年,該應採用什麼方法、模式、策略?我們難有一套標準答案,但是,源於聖經的核心價值、忠於聖靈的福音使命,是不能妥協、不易改變的。至於如何實踐、團契或小組模式,不同教會有不同特色、不同對象,作法可彈性而變化,它涉及的是文化而不是真理。(參閱:宣教導向的牧養循環)

三、福音4C
現代青少年3C產品不離手,但我們要給他們「福音4C」。
(1)Contact(接觸)
傳福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先做朋友」,透過我們的人際網絡接觸設定對象(撒該)。學習耶穌的眼光看見我們周圍渴望基督福音的朋友,正如耶穌看見、接納、邀請撒該一樣(參閱路加福音19:1-10)。
(2)Connect(連結)
接觸撒該之後,接著就是要願意花時間和精神與撒該(設定對象)連結,透過長期的陪伴,彼此建立穩固良好的關係。
(3)Cultivate(培養)
彼此之間有了穩定連結後,使他們進入小組及教會穩定聚會,透過聚會、造就、牧養、扎根在聖經—上帝話語的真理上。
(4)Commitment(委身)
在真理建造後,需要成為委身成為小組同工或小組長,進而參與團契、小組的牧養循環。

四、聚會4F
為何我們的教會、聚會和活動不能吸引青少年留下來?十幾年前,我去香港拜訪聖公會宗教教育中心時聽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青少年願意留在教會有四項原因,即青少年聚會「4F」。(當年有個偶像團體F4,在此是採用同名)
(1)Fun(趣味)
青少年喜歡參與有趣和創新的聚會,從中得到啟發創意、體驗信仰。也因此,設計活潑的青少年敬拜和多元化的青少年興趣小組活動,教會能夠留下更多的青少年。
(2)Feel(感受)
青少年是頗為感性的,尤其在網路或傳媒鼓吹個人感受的風氣下,青少年參與教會聚會或活動,很重視跟「一群人」在一起的感覺。如何營造溫暖、接納、關懷、輕鬆的「feel」,是輔導的挑戰。feel對了很重要!
(3)Friend(有伴)
青少年渴望愛與被愛,渴望被懂、被接納,渴望有伴建立友情。若教會輔導是有情人,塑造一間有情的教會,滿足青少年感性需要,他們大多樂於一起留下來。
(4)Faith(信仰)
青少年對信仰感興趣,是因為能在生活中具體經驗及應用信仰,而不是大人向他們灌輸傳統教義。若信仰能回應青少年所面對的掙扎,而輔導又能以過來人或朋友身份跟他們坦承分享,見證信仰,這就是他們渴求的活潑信仰。

結論:把他們帶到上帝面前
我們濟南教會在M型年齡結構中,更顯得青少年牧養的迫切性。敬請青少年的父母、兄姐迫切代禱,也邀請有意埋入青少年服事的同工加入。我也期待,最好要有青年牧養恩賜的牧者可以長期投入。把青少年帶到上帝面前,使他們成為成熟的基督徒,是今日我們教會迫切的事。

「因此,我們向所有的人傳揚基督,用各樣的智慧勸誡教導大家,為要使每一個人成為成熟的基督徒,把他們帶到上帝面前。為了這目的,我運用基督賜給我的大能力,不辭勞苦,竭力工作。」(歌羅西書1:28-2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