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臺灣足球之父萬榮華牧師

 萬能校長、臺灣足球之父~萬榮華牧師(Rev.Edward Band)

⭕8月25日,臺灣足球紀念日

臺南長老教會長榮中學足球隊獲得臺灣代表權(全島冠軍),1940年(昭和15)8月25日於甲子園出賽,這一個光榮的日子是臺灣足球紀念日。

英國長老教會萬榮華牧師(Rev.Edward Band)於1912年來到臺灣,他曾是劍橋大學足球隊長,從英國帶來臺灣第一顆足球。萬榮華牧師來臺任職於長老教中學校(今長榮中學),也將學校打造成臺灣足球啟蒙的搖籃。當時在臺南東門一帶的學生,在閒暇時以城門當球門練習,足球風氣鼎盛。1920年代臺灣足球開始普及後,長中也愈踢愈強,屢克強敵,終於在1940年代表臺灣至甲子園出賽。

1940年8月25日,在甲子園第一場的對手是「滋賀師範」,由於當時學制差異,師範學校的學生年齡都比長榮中學學生大了一兩歲,長榮中學頑抗全場後,令人惋惜以2:1 落敗。但「城門當球門練習,踢進甲子園」,已足堪稱臺灣足球史上的里程碑。

⭕「校長兼摃鐘」(hāu-tiúⁿ kiam kòng-cheng)這句臺灣俚語很多人常說,但不見得知道出處。這句話是對臺灣第一間西式中學—長榮中學的第3任校長、英國宣教師萬榮華牧師(Rev.Edward Band)的形容。萬榮華牧師1912年抵達臺南,擴大辦學規模,購買校地又募款建校舍,使學生從5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

當時他為了節省經費,雖然身為校長,還身兼工友修繕,並身兼各種課程的授課,當時學生上下課都以敲鐘為依據,全校只有他身上有懷錶,因此他一邊上課、一邊看錶,時間到了就敲鐘,才有「校長兼摃鐘」俗語出現。

長榮中學校友、牧師黃武東在回憶錄寫著,萬榮華既是牧師、教育家、數學家,又專精運動,學生都暱稱他為「萬能」,與他的名字臺語讀音相似。萬榮華牧師將足球傳入臺灣,帶領長榮中學足球隊獲得臺灣代表權,打入日本甲子園,更被譽為臺灣足球之父。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用行動彰顯愛

用行動彰顯愛
《2014馬偕紀念醫院企業永續報告書》

馬偕紀念醫院身為台灣北部最早之西醫院,雖歷經數個世代之變遷,但始終不變的是朝著照顧弱勢、提供優質醫療、實現照護承諾、落實社會責任的標竿前進。持續推動企業永續(CSR),在四大構面:幸福職場、追求卓越醫療服務、社會責任、綠色環境永續,均有具體作為。除了內部管控與稽核之外,並導入公正第三方SGS依據GRI G3.1與AA1000標準來檢視我們所做的,最終通過嚴緊的認證。報告書所揭露的事項均公開在網站上供各界指正。

■用行動彰顯愛
近年來,台灣與全球同樣面臨經濟、社會及環境諸多挑戰。馬偕紀念醫院如同台灣其他的醫療院所,在此多重的衝擊下,營運管理上亦面臨嚴峻的考驗。然而,真的心存感激,奉上帝的名所設立的馬偕紀念醫院,是如此蒙受上帝的眷顧與保守,得以維運無虞,並達成永續經營之財務目標、提供有效率的服務流程、滿足醫療需求、實踐社會承諾及員工學習成長,此等亮麗的成果真是超乎所求所想!如此卓越的表現,使得馬偕團隊得以繼續投注資源進行建築整修、強化服務、培育人才、醫學研究、提升服務品質,並投入綠色節能,為環保盡心。此外,也持續支持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的發展,使醫療與教育得以永續扶持。

董事會本於耶穌基督救世之精神,監督馬偕紀念醫院暨其分院事業之任務,協助醫院面對醫療困境時,仍秉持馬偕博士醫療傳道的精神,發揮基督教醫院的特色,落實社會承諾行動,守護後山及偏鄉醫療。長久以來,董事會透過「年度董事會訪查」及定期召開「醫療小組」、「工程小組」、「宗教人事小組」、「財務暨企劃小組」功能性會議等健全的治理與監督機制,與醫院管理團隊充分溝通、合作無間,共同致力於醫院重大事工的推展。亦因為如此具默契之團隊,體系內各分院或院區,皆能通過包括醫療與品質策進委員會、國民健康署、政府衛生局等單位舉辦之一系列嚴謹的認證、訪查及醫院評鑑。

身為企業公民的一份子,馬偕團隊從不在公益醫療上缺席,我們用行動彰顯愛,「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積極投入山地偏鄉醫療服務,並走入社區推動預防醫學觀念,皆獲民間好評及政府機關的肯定。同時,透過LED照明、熱泵系統、太陽能光電系統、行動醫療、雲端決策支援系統、行動辦公室等積極作為,持續落實節能減碳環保行動,更因此獲得「綠色品牌」的殊榮。

馬偕團隊對於醫療服務品質提升,不遺餘力,持續透過醫學研究、臨床教育及新式醫療技術之引進,精進病人照護品質。馬偕團隊不僅視病猶親,更重視員工的健康,透過實際的健康管理作為及以信仰為根基的成長團體活動等多元管道,守護員工健康,期許每個馬偕人活出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的「馬偕美德」,如同十三世紀聖徒聖法蘭西斯(Saint Francis)於禱文中所述和平之子「彼此相愛」,落實「員工即家人」的核心理念。

透過此份企業永續報告書,公開透明地呈現馬偕醫療體系的營運成果,強化與社會的連結度,使民眾明白馬偕醫療體系的作為,也藉此開啟與利害關係人的對話,共同建構馬偕醫療體系的未來。

(SGS頒發認證證明書 2014.8.18)
右起,台北市衛生局林局長、醫事司王司長
左起,張副院長、SGS黃副總裁、楊院長



SGS頒發認證證明書(2014.8.18)
馬偕醫院為醫療團體G3.1版首家獲證者 (基督教論壇報)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從教宗方濟各訪韓淺談韓國教會局勢

從教宗方濟各訪韓淺談韓國教會局勢
黃春生牧師

NEWS.VA
出身耶穌會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cus) 今日(8/15)首度訪問韓國,韓國天主教徒近四十年來不斷增長,從佔全國人口的2%,迄今已達11%(550萬)。

在17世紀初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利瑪竇去中國傳教後,韓國也受到影響,平信徒開始建立他們自己的教會,期間發生許多受逼迫與屠殺的教難。此次,教宗方濟各訪韓期間,就是要為18世紀韓國的124位天主教殉教者主持宣福禮。

而基督新教是在1884年由美國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將福音傳入韓國,建立學校、醫院,帶來現代化的更新。韓戰後,基督徒更是不斷增長。

韓國本土的「民眾神學」
在韓國的教會發展中,韓國神學家提出「民眾神學」一詞來解釋,韓國的教會神學。「民眾神學」雖是近代產物,但溯其根原乃近百年以來韓國人民反對專制、暴政的自然結果。專權、暴政者包括歷代利用儒家思想來勞役人民的統治者;繼有日本殘暴統治政權之侵入與破害(1876-1945);待大戰結束後,南韓當政者又以權貴、軍警和中央情報局來施予鐵腕統治。困苦民眾長期受到不公平、不公義的待遇。教會所負的使命,就是幫助這些受欺壓、受剝削的民眾重新站立,並重整社會的公義。

韓國神學教育家金在俊(Kim Jai-Jun, 1901)和新約學者安炳茂的了解,「民眾」(Minjung)一詞乃新約中的「人」(Ochlos),指一般老百姓,也代表那些佔大多數被欺壓、柔弱、低微的民眾。「民眾神學」的精神也與中南美洲「解放神學」都是在地教會、人民反抗權貴、對抗不公、不義的統治者與結構的惡。在1973年5月20日發表的「韓國基督徒神學宣言」中說到,基督徒必須表明他們是與歷史的主站在同一陣線上,同受一個聖靈的感動,來參與社會、歷史及個人的更新。

金在俊在1956年發展出「十架精兵」之思想中說:「我們蒙召,是要在這個國家的歷史中,建立基督的解放歷史,好讓韓國的歷史本身也能被改變過來。」但是,如何讓基督來解放韓國,建立公義的國度呢?這就是韓國基督徒必須背負起的十字架。

金在俊在1973年在另一文中提及:「基督的十字架不是一個紀念品,其上的鐵釘也深入我們的手、我們的腳。」強調出民眾神學的方法須以身體去力行,力求處境化,以受苦的老百姓為神學對象;面對強權勢力時,敢於極力爭取公義。這樣的信仰態度,與在納粹手中殉道的潘霍華所說一樣:「基督徒蒙召,是蒙召去跟隨基督的榜樣;並且蒙召與祂一同受苦,好叫其他受苦的人們,看見一條出路。」

「民眾神學」的實踐者
在韓國民眾神學的實踐,是一場平信徒的運動。他們面對壓迫、苦難,實在令人感動。在五十年代,剛來到韓國的傳教師僅在理性上認同民眾受壓迫和苦難中的掙扎,他們不能和那些民眾打成一片,不能得到那些民眾的信任,直至他們終於去到工廠和他們一起工作、一起面對壓迫時,他們才得到工人的信任。至此,在苦難中實踐民眾神學,使人民感動與認同。

民眾神學的一次具體實踐是在朴正熙主政的晚期,發生了幾次基督教徒要求增加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示威運動,如天主教農民運動和(新教)城市產業工人運動,政府認為這些活動對社會安定是一種威脅,許多運動領導人遭到逮捕和關押。這些抗爭運動正好處在那個普遍混亂的時期,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刺殺,社會動蕩發展到頂點。

在近代韓國的政治受難者、政治犯中,後來成為韓國著名的政治領袖,金泳三、金大中都贊同民眾神學的觀點,兩人都為反抗軍人政府奮鬥了幾十年,經常被捕入獄。金泳三是長老會的長老,金大中是天主教徒,兩人都在1988年韓國恢復民主之後先後得到民眾的支持擔任總統。就連長老教會的李明博長老,早期也是反抗不義政權的實踐者,後來也成為韓國的總統,帶領韓國度過全球經融危機。

背離「民眾神學」的現代教會
1995年以來韓國的天主教會人數倍增,每年超過15萬人受洗,目前已達550萬人。而基督新教則是略有下降趨勢,總人數約有880萬人,其中二大長老教會約占三分之二。近年來新教人數持續衰退,原因是偏向「靈恩運動」和「成功神學」的新教教會被社會大眾普遍認定為自私自利、不顧公共事務,且內部權力鬥爭不斷,令人生厭,反而是天主教會持續關注公共議題,且無私委身的精神令人感佩。

許多教會背離民眾神學後,無法再度感動苦難中的人民,而使得民眾轉向能夠彰顯出基督十字架的教會,因為耶穌是一位擁抱苦難的人的上帝。

此次,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訪問韓國,除了為18世紀韓國的天主教殉教者主持宣福禮之外,我認為教宗也是肯定韓國天主教徒充滿濃厚的耶穌會傳統,也肯定教會持續與民眾站在一起的信仰精神。

※金泳三(김영삼)1953年擔任首爾江南區忠峴長老教會(충현교회 Choong Hyun Presbyterian Church)長老。

-------------------------

教宗方濟各的演講稿

Madam President,
Honorable Government and Civil Authorities,
Distinguished Members of the Diplomatic Corps,

Dear Friends,

It is a great joy for me to come to Korea, the land of the morning calm, and to experience not only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is country, but above all the beauty of its people and its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national legacy has been tested through the years by violence, persecution and war. But despite these trials, the heat of the day and the dark of the night have always given way to the morning calm, that is, to an undiminished hope for justice, peace and unity. What a gift hope is! We cannot become discouraged in our pursuit of these goals which are for the good not only of the Korean people, but of the entire region and the whole world.

I wish to thank President Park Geun-hye for her warm welcome. I greet her and the distinguished members of the government. I would like to acknowledge also the members of the diplomatic corps, the civil and military authorities, and all those present who by their many efforts have assisted in preparing for my visit. I am most grateful for your hospitality, which has immediately made me feel at home among you.

My visit to Korea is occasioned by the Sixth Asian Youth Day, which brings together young Catholics from throughout this vast continent in a joyful celebration of their common faith. In the course of my visit I will also beatify a number of Koreans who died as martyrs for the Christian faith: Paul Yun Ji-chung and his 123 companions. These two celebrations complement one another. Korean culture understands well the inherent dignity and wisdom of our elders and honors their place in society. We Catholics honor our elders who were martyred for the faith because they were willing to give their lives for the truth which they had come to believe and by which they sought to live their lives. They teach us how to live fully for God and for the good of one another.

A wise and great people do not only cherish their ancestral traditions; they also treasure their young, seeking to pass on the legacy of the past and to apply it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present. Whenever young people gather together, as on the present occasion, it is a precious opportunity for all of us to listen to their hopes and concerns. We are also challenged to reflect on how well we are transmitting our values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on the kind of world and society we are preparing to hand on to them. In this context, I think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us to reflect on the need to give our young people the gift of peace.

This appeal has all the more resonance here in Korea, a land which has long suffered because of a lack of peace. I can only express my appreciation for the efforts being made in favor of reconciliation and stability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to encourage those efforts, for they are the only sure path to lasting peace. Korea’s quest for peace is a cause close to our hearts, for it affects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area and indeed of our whole war-weary world.

The quest for peace also represents a challenge for each of us, and in a particular way for those of you dedicated to the pursuit of the common good of the human family through the patient work of diplomacy. It is the perennial challenge of breaking down the walls of distrust and hatred by promoting a culture of reconciliation and solidarity. For diplomacy, a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 is based on the firm and persevering conviction that peace can be won through quiet listening and dialogue, rather than by mutual recriminations, fruitless criticisms and displays of force.

Peace is not simply the absence of war, but “the work of justice” (cf. Is 32:17). And justice, as a virtue, calls for the discipline of forbearance; it demands that we not forget past injustices but overcome them through forgiveness, tolerance and cooperation. It demands the willingness to discern and attain mutually beneficial goals, building foundations of mutual respect, understanding and reconciliation. May all of us dedicate these days to peace, to praying for it and deepening our resolve to achieve it.
和平不是指沒有戰爭這麼簡單,而是「正義的工作」(參閱以賽亞書32:17)。正義,作為一種美德,呼召我們操練寬容,它要求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的不義,而是通過赦免、寬容與合作來克服。

Dear friends, your efforts as political and civic leaders are directed to the goal of building a better, more peaceful, just and prosperous world for our children. Experience teaches us that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on good, of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must ultimately be in human and not merely economic terms. Like most of our developed nations, Korea struggles with important social issues, political divisions, economic inequities, and concerns about the responsible stewardship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How important it is that the voice of every member of society be heard, and that a spirit of open communication,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be fostered. It is likewise important that special concern be shown for the poor, the vulnerable and those who have no voice, not only by meeting their immediate needs but also by assisting them in their human and cultural advancement. It is my hope that Korean democracy will continue to be strengthened and that this nation will prove to be a leader also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solidarity which is so necessary today: one which looks to the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every member of our human family.

In his second visit to Korea, twenty-five years ago, Saint John Paul II stated his conviction that “the future of Korea will depend on the presence among its people of many wise, virtuous and deeply spiritual men and women” (8 October 1989). In echoing his words today, I assure you of the continued desire of Korea’s Catholic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fully in the life of the nation. The Church wishes to contribute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young, the growth of a spirit of solidarity with the poor and disadvantaged,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generations of citizens ready to bring the wisdom and vision inherited from their forebears and born of their faith to the great political and social questions facing the nation.

Madam President, Ladies and Gentlemen, I thank you once more for your welcome and hospitality. May God bless you and all the beloved Korean people. In a special way, may he bless the elderly and the young people, who, by preserving memory and inspiring courage, are our greatest treasure and our hope for the future.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買地保厝殼

買地保厝殼~見證上帝的恩典

黃春生牧師

在2005年9月七星中會和平教會蔡茂堂牧師及小會員邀請我前往擔任主任牧師,經過多次的分享,和平教會很積極,所推派的長老也與我及牧師娘討論牧師館的裝潢,甚至也花費一百多萬著手裝潢新的牧師館,七星中會並訂當年12月25日預備舉行牧師監選。但是在最後一刻,我婉謝和平教會的監選安排,對小會議長盧俊義牧師及和平教會的長執、兄姊,我迄今內心仍感萬分虧欠。

我在12月4日也寫了一篇牧函《至於,我和我的家》刊登在重新教會的週報,告訴弟兄姊妹,我在幾經的祈禱中決定婉拒和平教會的邀請,是因為「羊聽牧者的聲音」,雖然蔡茂堂牧師尚未取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資格,但和平教會的弟兄姊妹清楚知道蔡牧師就是他們的牧者。此外,我也無法違背「羊聽牧者的聲音」的教導,我也要聽從大牧者耶穌的聲音,我不是輕率地婉拒和平教會的誠懇邀請,而是我在祈禱中,心裡突然浮現出我在2000年9月3日(禮拜日)就任的隔日,地主林良雄先生來到教會找我,我們素昧平生,他一開口就以不客氣的口氣說:「你是新來的牧師喔!你知道教會侵占我們的土地嗎?你來了剛好,趕快拆屋還地...。」印象是如此鮮明,因此我清楚上帝託付我在重新教會有此項未完成的使命。因此,我告訴重新的小會眾長老,如果要確保教會或土地的話,我才留下來。

當我決定留下來之後,我心裡面只想,若是教會有一天要被拆除的話,應該先購買教育館,因此當年(2005)12月底,我提出要購買教育館,並在2007年教會設教五十禧年時獻堂並取名為「禧年館」。這樣的期待,果然是上帝的帶領。2006年2月16日召開第一次的建堂委員會,當時共有16名同工出席。(註1)會中討論可能的標的物之外,還通過募款計畫。2月18日牧師在週報刊登牧函《讓我們來同心協力建造禧年館》,呼籲大家一同努力。就像生孩子一樣,歷經十個月後,在12月17日第四次建堂委員會中,確定購買重新路三段128-2號4樓、128-3號4樓作為教育館(禧年館)使用,合計55坪,價約1260萬元。2007年1月10日與屋主簽約,4月3日完成交屋。2007年4月15日復活節設教五十禧年時,舉行禧年館獻堂感恩禮拜暨歷史展。

設教五十禧年的忙碌過後,我想,我留下來不是只為了購買禧年館,而是要避免教會被拆除,是教會土地問題啊!因此,我時常為此事懇求上帝帶領。在五十禧年感恩禮拜結束後不久,當年(2007)7月27日(禮拜五)晚上,舉行小會座談會,邀請地主林良雄先生前來,說明教會土地買賣事宜。接著召開小會,當時與會的長老一半贊同購買,一半認為張豐盛牧師的時代曾經提出購買教會現有土地時,曾遇到極大的反對聲音,認為教會「不應該出錢再買一次」,而應該以法律途徑索回教會土地所有權。但是,在五十年前,教會第一次購買土地時,被地主蒙騙而未辦理過戶,已經超過十五年的追訴期,於法我們已經喪失權利。

就在大家此起彼落的爭論聲中,我閉上眼睛為此祈禱,懇求上帝保守,不要因為再次購地的事造成教會內部的對立。在祈禱的時候,「買地保厝殼」這句話浮現在我的心中,當下我請長老們安靜,與大家分享我剛才祈禱的領受。我告訴大家,上帝給我「買地保厝殼」這句話,接著我說:「如果我們可以在三重,用一坪二十幾萬購得六、七十坪土地,而且又有地上物的話,那麼我們馬上搬遷。如果沒有辦法的話,我們應該回應『買地保厝殼』的聲音。」此話一出,長老們頓時有了共識。8月12日,我們召開臨時會員和會,討論唯一的議案「『買地保厝殼』教會所在地之土地購買案」,當天出席的陪餐會員全數同意購買。在吳世平長老、鄭木榮執事專業代書的協助下,10月5日以每坪23萬與其他三位地主簽約購買36坪土地,而非向最早接洽的地主林良雄購買。

感謝主,我們終於有屬於教會自主的土地,不用再擔心「拆屋還地」的夢靨,確保了教產,而我也可以向上帝交代了!

註1:第一次的建堂委員會出席人員。
小會員:黃春生牧師、吳旭民長老、林仁堅長老、吳世平長老、林忠堅長老、李武雄長老、林志芬長老、歐玉長老。
長執會代表:鄭木榮執事、黃依文執事、謝惠聰執事、周美桃執事。
會友代表:田偉程、高榮樹、何武清、蕭文岳。許棟材長老(請假)。

---------------------

2008.1.20購入教會建地70.23坪,路地6.48坪。合計約有117坪。2010.8.18台灣板橋地方法院98年重訴字第195號、98年訴字第240號之判決書,地主討還土地勝訴,本會因『買地保厝殼』免於拆屋還地。

當2012年時,我們看到教會隔壁的鐵皮屋遭地主向法院索回土地時,整個拆除鐵皮違建及停車場。頓時,心中充滿對上帝的感謝,若不是2007年、2008年逐年購得教會現有土地的話,恐怕今日就是教會被拆除,而我與眾長老就成為怠惰的壞管家了。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讓日子多一點生命

好書推薦
《讓日子多一點生命: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
「我們雖然無法替生命多添一點日子,卻能賦予日子多一點生命。」
這是一個發生在德國的真實故事,一位米其林大廚在安寧病房為最沒有食慾的癌末患者做料理的真實故事。

新聞記者朵特.席珀先是將其拍攝成紀錄片「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而榮獲德國極具權威的「埃里希.克拉邦德」記者獎,爾後改編寫成本書,在歐洲引發熱烈迴響,已譯成十幾種語言版本。



烏普雷希.史密特曾是任職於米其林餐廳的優秀廚師,卻在前程似錦時放棄一切,進入了一家照顧臨終病患的「燈塔」安寧照護中心,擔任大廚為這些病人烹煮三餐,而且一待就是十一年。

他的客人不會在商業午餐時段談論工作交易,也不會在燭光晚餐中想像浪漫婚禮——「燈塔」的客人無暇計畫未來,病重的他們危在旦夕,與人生告別,成為一種必須,對於烏普雷希視為人生樂事的「吃吃喝喝」,也顯得毫無興趣。

而大廚的任務,就是要以美食來寵愛這裡的人們,重現他們記憶中的幸福滋味,圓滿他們最後的期盼,陪伴他們尊嚴而欣慰地走完人生旅程。

他每天提供菜單,讓房客點餐,有人想吃其他菜色,照樣能心想事成。為了讓失去味覺的女士重享口福,他每天熬煮五彩繽紛的蔬菜湯,讓她從蔬菜的顏色裡想像吃到的味道;為了做出病人初次約會時做給太太品嚐的李子優格,他將配方一試再試,想讓這對恩愛夫妻重溫相知相守的歲月。

曾有固執絕望的患者,在他的美食撫慰下胃口大開,重燃鬥志;但也有人等不及再嚐一次他特製的美味佳餚就離開人世,讓他徒留遺憾。

每次的相處雖然短暫,但烏普雷希耐心、真誠、達觀的態度,打開了許多病患緊閉的心門,為他們帶來難得的歡愉與療癒。

烏普雷希則感恩自己能與這些病人相遇,每個病人和他們的家屬,都有著獨一無二的人生故事,帶給他難以磨滅的記憶,也體悟到生命的韌性與尊嚴,更懂得珍惜與謙卑……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為高雄氣爆祈禱

為高雄氣爆祈禱
黃春生牧師

守約施慈愛的父上帝,感謝祢在台灣設立教會牧養祢的子民,更向這世界彰顯祢的慈愛與憐憫。祢呼召世人成為全地的管家,但世人卻誤用恩賜、才幹,破壞人與萬物的關係。我們的不完全,導致世界的諸多破壞,帶來苦難。然而,祢的慈愛永不改變,使我們具備憐憫的心,與哀哭的人同哭。當我們承受苦難的同時,祢與我們一同受苦,就像祢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在苦難的世界中,與苦難的人一同流淚,並帶來醫治與安慰。也激勵我們關心苦難中的人,更為我們預備天上完美的永恆家園。

我們深知,只有祢的同在,我們才有能力面對苦難,才能夠勝過死亡的權勢。因此,我們特別要為高雄氣爆的罹難者與家屬祈禱,為了恐懼中的朋友祈禱。求祢與身處災區的人同在,願聖靈以說不出的嘆息為苦難中的人祈求。求祢賜給我們信心,使我們知道你的慈愛並沒有離開我們,祢保守、醫治、看顧,時時與苦難中的人同在。幫助政府機構、救難團隊發揮最大的效益來救災。

求祢幫助災民經過流淚谷之後,得以進入喜樂泉。也讓我們知道,一宿雖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重建之路雖長,猶如經過苦難的死蔭幽谷,但祢的慈愛必定帶領我們進入到可安歇的溪水邊。

懇求天父上帝扶持與帶領。我們誠心奉靠耶穌基督的名懇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