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一戰百週年
黃春生牧師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週年。第一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WW I、Great War,簡稱一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然而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這場戰爭被直接稱為世界大戰。由於主要戰場在歐洲,故此也稱為「歐戰」。
19世紀日耳曼聯邦的第二大邦普魯士於1870年誘使法國開戰,普魯士聯邦在滑鐵盧擊敗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並一統日耳曼聯邦成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鐵血首相奧托·馮·俾斯麥迫使法國簽下條件極苛刻的合約《法蘭克福條約》。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
普法戰爭後,德國總理奧托·馮·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採取結盟政策,以孤立法國。他本來讓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俄羅斯帝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在1878年柏林會議上,俄國因巴爾幹半島問題,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衝突。1879年,德國選擇與奧匈締結了秘密的德奧同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主要的參戰國,就是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對抗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這場歷經四年多的戰爭,同盟國陣亡的士兵約3,382,500,協約國陣亡的士兵約5,497,600人,因戰爭造成平民死亡約2,493,000。總死亡人數約11,373,100人。
在這場人類大浩劫中,我們不禁要問,十九世紀啟蒙運動高舉理性主義的大旗以來,掌握知識者自信自負,認為人定勝天,理性可以克服一切,通過教育可以促使人類進入大同世界。雖然理性主義使歐洲文化、政治達到了頂峰,但還是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理性真的能夠為人類帶來幸福嗎?為何透過理性的眼睛望出去的景象,竟是更加狂傲、虛妄呢?
在各地紀念一戰百週年的同時,我們也要反省。以基督信仰為底蘊的歐洲,為何無法影響這場人類的浩劫呢?我沒有答案,但在一戰當中有一個真實故事「聖誕節休戰」或許可以提供我們答案。
1914年12月,一戰爆發五個月,戰火已經奪去近百萬人的生命。在聖誕節準備期間,出現了一封由101位英國婦女參政運動者聯名呼籲和平的「聖誕節公開信(Open Christmas Letter)」,天主教教宗本篤十五世亦呼籲各國休戰,「至少在天使歌詠之夜,讓槍砲沉默下來」。而這項呼籲被各國嚴詞回絕。1914年12月7日,英國大主教提出一個建議:爲前線作戰官兵提供一個臨時間隙,以慶祝聖誕節。並呼籲家屬和朋友們為前線士兵準備信件、聖誕卡和包裹,包裹裏面塞滿了溫暖的衣物、食物、香煙、藥品。爲了增加前線聖誕節的氣氛,他們甚至還制作了小小的聖誕樹。德國這方面,也同樣為戰爭第一年的聖誕節預備慶祝活動。儘管雙方沒有正式的休戰,仍然有大約10萬名的德軍和英軍沿著西線陸續中止了戰事。
在諸多的休戰區當中,最有名的是在比利時伊佩爾地區。1914年12月24日平安夜,德軍在西線比利時伊佩爾地區的戰壕與聖誕樹上擺上蠟燭,放在塹壕的矮牆上,數百點燭光映紅了戰壕,照在官兵們興奮的臉上。忽然,德軍的陣營中傳出「平安夜」的歌聲;歌聲乍歇,英軍也不甘示弱地唱起他們最喜歡的英國聖誕頌歌。如此一來一往,所有的聖誕頌歌紛紛出籠,雙方似乎打起了歌唱擂台戰。歌聲所帶來的和平感染了所有的人,讓他們忘了自己正肩負著殺掉對方的任務。
根據德國著名的歷史學者Stanley Weintraub的研究,當年在此對陣的是英國的Berkshire兵團與德國的薩克森XIX軍團。1914年的聖誕節前夕,德軍中有人率先將常青樹枝裝飾在戰壕上,並點上蠟燭,於是,聖誕節的氣氛逐漸在戰線上蔓延開來,有人唱起聖誕頌歌,並向對方揮手致意,甚至互相投擲報紙、食物與茶罐等等。
英國的監視哨向上級報告了這一異常情況,得到的命令是:可能是騙局,不要開火,要密切監視他們。隨後,英軍官兵聽到了德國人慶祝聖誕節的聲音。參戰的陸軍中尉肯尼迪回憶說:「聖誕之夜,對面塹壕的歌聲和歡笑聲飄向我們,我猛然聽到一個德國人在大聲喊叫:『英國人聖誕節快樂!』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德國人正在盡情地歡度聖誕之夜,情緒立即受到感染。一個英軍士兵高喊:『也祝你聖誕快樂!』隨後,雙方一起唱起了聖誕頌歌。」
英國士兵則唱他們自己語言的聖誕頌歌作為回禮,接著兩邊開始互相對彼此喊著祝賀聖誕節的話語。很快,雙方士兵們互相交換起食物、香菸和酒等小禮物,還有像是鈕釦與帽子等來作為紀念品,並祝福彼此快樂。那一晚,該地區的火炮沉默了,雙方也共同舉行了聯合禮拜;有一些地區甚至持續到了元旦。
皇家工兵部隊的報務員安德魯·托德,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也許你會感到吃驚,雙方的士兵在各自的塹壕裏已經變得非常『要好』。在一個地方,塹壕的距離僅僅相隔60碼(約55公尺)。每天早晨早餐的時間,雙方士兵都要在空中豎起一塊木板。這塊木板一豎起,槍戰便停止了,他們各自開始打水和取給養。在整個早飯期間,只要這塊木板豎著,沈默便是至高無上的,但是,當木板倒下時,戰爭又重新開始。」
有時候,英德雙方的官兵還相互喊話。一些在戰爭前曾在不列顛工作過的德國士兵,時常會向英國人詢問他們熟悉的商店、街道的情況。他們甚至還把大聲爭論問題、唱歌作爲一種娛樂和傳遞信息的方式。
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裏,雙方官兵會各自聚集在塹壕前沿,舉行即興音樂會,唱愛國或傷感的歌曲。在甯靜的晚上,歌聲會從一方的陣地上飄到對方的塹壕,引起對方士兵的一片掌聲,有時還被要求再來一次。英德官兵的這種「戰場友誼」愈演愈烈,甚至還有一個德軍士兵將巧克力蛋糕悄悄放入英軍的塹壕。
在非正式休戰期間,德英兩方軍隊於無人地帶(No man's land,又稱三不管地帶)會面。(網路圖片) |
1915年聖誕節清早他們走出戰壕,德軍戰線用一個足球發出了和平提議。當年英國皇家威爾斯火槍團(Royal Welch Fusiliers)的二等兵費爾斯特德(Bertie Felstead)回憶,在聖誕夜唱了一整夜的聖誕歌之後,雙方士兵在黎明時自發地爬出各自戰壕,友好的氣氛高漲起來,「這件事本身來說,與其說是場足球賽,更像是人人都可參加的到處踢球活動,就我所知那時每一邊都可能有約50人加入活動」。費爾斯特德和另一名英國老兵安德森(Alfred Andersen)是這場休戰最後辭世的參與者,分別享年106歲和109歲。
休戰期間,英德雙方還共同爲陣亡者舉行了安葬禮拜。他們把雙方陣亡者的遺體擡到「無人地帶(No man's land,又稱三不管地帶)」,整齊地擺放在一起,然後舉行一個簡短的禮拜,寄托他們對死者的哀思。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休戰期間,英德雙方官兵在「無人地帶」進行了多場足球賽。其中一場球賽是由一個英軍士兵製作了一個簡易的足球,在人數和時間均無限制的情況下開始了比賽。雙方隊員興致盎然地奔跑在寬闊的「賽場」上,直到這個球被鐵絲網紮破而泄氣爲止。此次比賽英軍以3比2獲勝。
1915年聖誕節休戰期間,西線德軍和英軍間的足球賽。(網路圖片) |
聖誕節休戰表明在最血腥的厮殺中,人類的良心不會完全泯滅,和平與幸福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
2005年,德英休戰的真實故事被改編成法語電影《聖誕快樂》(法語:Joyeux Noël,英語:Merry Christmas)台灣翻譯成《近距交戰》,片中由法國、蘇格蘭與德國士兵的觀點來描述這起事件。
「聖誕節休戰」
具有145年歷史的英國老牌超市連鎖店Sainsbury為一戰百週年及今年聖誕節製作的廣告,主題是「聖誕是分享」,靈感來自100年前德英之間「聖誕節休戰」的真實故事。
A Solemn Commemoration of the Centenary of the Outbreak of First World War
Vigil Liturgy from Westminster Abbey, 3rd August 2014
英國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百週年
守夜禮拜2014.8.3在倫敦韋斯敏斯德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西敏寺)舉行
禮拜程序(Order of Servi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