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牧師服及禮儀色
黃春生牧師
前幾天與網友在網路上討論牧師服的由來與教會禮儀色(Liturgical Colors)的問題,似乎大家對此問題頗為不解與好奇。在教會裡見到牧師主持聖禮典時,不是穿起牧師服(白項圈的羅馬領或稱小禮服),而是穿起「司鐸袍/聖袍」(Cassock),還披上象徵「基督的軛」(Yoke of Christ)的「聖帶、禮帶、肩帶」(Stole、Tipit、Scarf),而肩帶又有許多不同的顏色。身為牧師難免會被人問起相關的典故與意義。其實,聖袍不是今日才有的,而是從舊約的祭司聖袍演變而來。在天主教會中,若神父要披上聖帶,還需穿上長白衣(ALB)才可。
舊約中對於「禮拜」的典章和律例皆有詳細記載。「祭司」穿著「以弗得」(Ephod)在會幕或聖殿主理獻祭時,穿在藍袍外面的「聖袍」是用細麻布製成。根據出埃及記第二十八章的記載,這是上帝親自規定的。其餘的祭司也必須穿著祭司的服裝去事奉。
|
天主教主教聖袍 |
在初代教會時期,基督教尚未形成有組織的教團,許多制度也未臻完善,神職禮服的規矩更未建立。但是,有鑑於祭司聖袍的使用,也逐漸在教會中被仿效。據教會歷史,祭袍 (Chasuble)為當初貴族衣著所改良。
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後,各地修道院紛紛而立。修道者極為苦行,穿著簡單,所穿黑袍是當初窮人、農夫所穿之衣服改良,而神職人員的聖袍就源自修道院的「黑袍」,而修道院傳統延續到後來的大學,今日大學畢業生就是要穿著黑袍。中世紀末「聖袍」逐漸禮儀化,服裝、色調象徵基督受苦、拯救與恩典的意義。因此,天主教的司鐸和主教主持聖體彌撒時,還會在聖袍外,套穿無袖如同背心的「祭披」(Chasuble),按傳統是過去羅馬貴族所穿之外套。
聖袍從第四世紀到第十六世紀都是依循教廷的規定,直到宗教改革後才有簡化與革新。一般說來主教制的教團,如天主教會、正教、信義宗或聖公會(英國國教及安立甘宗教會)的神職人員,在穿著聖袍、披掛肩帶,是最有制度的。按傳統先穿Cassock(司鐸袍),再穿可遮住衣領之ALB(長白衣),在披掛領帶並上繫上聖索(羅馬教會的傳統),最後才穿上Chasuble(祭披)。某些信義宗的也保留腰間繫上聖索的傳統,來是表明牧者是基督僕人的身份。
|
天主教教宗與一群非洲主教 |
有的教團會配合教會節期而有不同顏色的聖袍。一般說來,禮儀色就是按照教會節期去設計。待降節以紫色為主調,象徵尊貴、神聖與慈愛(紫色另有盼望及悔改之意)。聖誕節到主顯節則以白色為主調,象徵聖潔、樂觀與得勝。大齋節期以紫色為主調,象徵懺悔。受難日至復活之前以黑色,象徵痛苦、受難與死亡。復活節以白色為主調,象徵生命、純潔與希望。聖靈降臨節採紅色,象徵聖靈如火降臨(紅色有雙重意義,一是聖靈降臨,二是殉道者鮮血)。其餘在教會常年期,以綠色為主調,象徵希望與生命的成長。宗教改革之後,聖袍都以儉樸的黑色、灰色為主,再在搭配教會節期選用不同色調的肩帶。當然主教制的高派與低派對於禮儀的講究也極為不同,高派講究高禮儀,只有主教會配戴禮冠,手持牧杖;低派則與長老教會類似。(藍色並不是禮儀顏色,是教宗通許西班牙國王在西班牙作為敬禮聖母使用)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在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的簡樸理念下,揚棄了羅馬教會與英國國教高教派(
high church)的繁文縟節,也革除禮拜堂的圖騰、圖像象徵,就連神職人員所穿的「牧師服」也被改革。
而是回歸修道院精神,以黑色為主。大禮服以黑袍為聖袍的基本樣式,又稱為日內瓦長袍(Geneva gown)加深黑色絨質袍領滾邊,附件為白色項圈(Collar)及象徵新舊約的開叉講道帶(Preaching band),並配搭節期的禮帶。在主理聖禮典、婚禮或重要慶典時穿著大禮服。平時則穿著襯衫式的黑色牧師服,在衣領頸部處配戴白色項圈或是一小片白色「領卡」(Collar)的輕便牧師服。
“collar”,全名叫做“dog collar”(狗項圈),「白色」是指傳講上帝潔淨的話語,“dog collar”提醒牧師不是「羊」,是「牧羊犬」。牧羊犬只聽大牧者的聲音,是上帝話語的僕人。至於,水藍色、白色牧師服是台灣的特產,早期是長老會醫院的院牧在穿。因為,在醫院穿黑衣,在我們的文化總是不適當。
|
洪山川總主教所穿主教cassock 是亞熱帶地區限定款, 鈕扣必須有33顆,象徵耶穌在世33載。 |
此外,在主教制的教團裡,
神職人員穿的恤衫,包括執事、神父、主教、樞機、教宗都會穿,稱為「神職恤衫」,套上白領dog collar。至於執事、神父所穿的黑色長衫,稱為「聖袍」(cassock)。主教所著的聖袍,一般是黑色綑紫邊,配紫鈕。主教聖袍是紫色的。樞機聖袍,是平常所見的紅色,因此樞機主教又稱為「紅衣主教」,但平日則穿著黑色長衫,綑紅邊,配紅鈕。至於教宗,就是白色的聖袍。
|
樞機主教團會議 |
穿著黑色的牧師服乃有其神學意義。黑色代表不完全、代表罪惡,一位修道者必需是一位悔改者,有著謙卑受教的態度。同時,也甘願與世俗隔離。早期修道者是需乞討化緣,他們會背個袋子,後來這袋子成為碩、博士的披肩袋,象徵乞討智慧與知識。
|
洪山川總主教穿著一級大禮服 只限於一般禮儀(非彌撒) 2017.2.28七十週年和好禮拜 |
牧師服在衣領頸部有一片白色項圈(也稱為羅馬領)或領卡,代表傳講上帝聖潔的話。想想看,一個有罪的人如何傳講上帝的話?當然不可能!唯有讓聖靈潔淨嘴的人才可以(參以賽亞書第六章)。
長老教會的「聖袍」源於宗教改革時期被稱為「日內瓦袍」(Geneva Gown)的「學術袍」(Academic Gown),是現代大學畢業生的「學士服」和律師、法官所穿的「法袍」的前身。當時,加爾文在講道和教導學生就是穿著單一黑色長袍「日內瓦袍」。在白色頸圈的喉嚨下方還配戴有二條長約十五公分的下垂白色帶子,象徵新舊約的開叉講道帶(Preaching band)。這二條白色條帶代表牧師傳講上帝的話,僅止於新約與舊約。在黑色聖袍上會配上禮帶。禮帶的顏色是按照教會節期的色調所規定。傳統禮儀色有五種:綠色、紫色、紅色、白色、黑色。
牧師穿上聖袍或牧師服,披帶象徵基督之軛的禮帶,就如同舊約的祭司穿上以弗得,就像新約時代「披戴基督」,擔負基督的軛。重要的是傳道者要有委身成為基督僕人的呼召與使命之態度,如此一來穿著這些禮服才會更顯出其意義。
(基督之軛:五種顏色的肩帶。藍色是西班牙特許用途。)
(2009.12.24聖誕夜讚美禮拜暨聖禮典)
天主教禮儀色 天主教禮儀色的意義
教會年曆與節期
附錄:2023 教會禮儀色(Liturgical Col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