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的起源 (2004/12/3)
黃春生牧師
教會在開始三個世紀中,除了每個主日及每年的逾越節慶祝主的死亡與復活外,並沒有其他節慶。但到了第四世紀初,這種情形就有了改變。第四世紀開始基督徒為紀念基督救贖的行動,設立節期來紀念,並藉此來教育信徒。
開始時是在復活節週期設立各項紀念活動,而聖誕節及聖誕週期也逐漸引進。使得耶穌的苦難、復活、升天等事件有了獨立的節慶,而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降生人間的神蹟也成為藉節慶來紀念的時間點。
耶穌在哪一天降生,無人確知。聖經上沒有記載,教會的傳承也不清楚。在使徒時代和初代教會,並無慶祝耶穌聖誕的事實。從史實得知羅馬教會在君士坦丁大帝信主後(主後313年),就逐漸習慣在12月25日慶祝主的降生。為何將此節慶定在12月25日,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是護教性的。此節慶的引進是為了對抗當時羅馬皇帝訂定的一個外教人的大節慶。奧來里安皇帝於主後274年以當時風俗為全帝國定立了「不敗之太陽神誕辰」大節日,命令全國在12月25日慶祝。因為12月24日是歐洲的冬至,就是夜最長晝最短的時刻,古歐洲人害怕冬至使得太陽光芒不再,因此在12月25日第一道太陽光出現時,認為太陽不被長夜所擊敗,而有了為太陽神慶生的民俗(註:台灣的冬至是在每年12月21或22日)。而羅馬皇帝希望藉此節日團結與鞏固全帝國百姓。當君士坦丁大帝信主後,明訂此節期為救主耶穌基督的聖誕節,指出耶穌才是真正的「不敗的太陽」,因為瑪垃基書4:2已預言基督為「正義的太陽」,新約中,耶穌自稱為「世界的光」(約翰福音8:12),約翰稱其為「照亮全人類的真光」(約翰福音1:9)。
第二,根據一種假定來推知耶穌的生日。第三、四世紀的人特別注意象徵意義。基督為太陽的象徵深深扎根於當時基督徒的意識中,因而也使他們注意到晝夜的平分點(春分、秋分)與至點(夏至、冬至)變化的象徵意義。有一意見認為施洗約翰是在秋分時(9月25日)受孕,在隔年夏至時降生;依照路加福音(1:26),耶穌之受孕是在約翰以後六個月,故耶穌受孕應是在春分時(3月25日),而在12月25日降生。春分時,太陽開始新的歷程,而耶穌開始世界上的生命,這兩事件的巧合,古代的人認為這是上帝智慧的安排,這一天實在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日期:象徵「真的太陽」、「世界之光」進入了充滿了罪惡的黑暗世界,逐漸放射光芒、驅逐黑暗。當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見。基督教另一傳統的教派東正教,就是以1月6日為耶穌的降生。
以上兩種意見的正確性雖仍不能斷定,但事實上,這新的節日—聖誕節,在第四世紀結束前,以驚人的速度普及於整個西方教會,以及許多東方教會。其理由或許是由於教會反對當時(第四世紀)的亞流異端(否認耶穌的人性,強調耶穌的神性),此時引進耶穌聖誕節正是通過禮儀來表達耶穌是上帝之子的信仰確信。尼西亞大公會議(325年)再次駁斥亞流異端,編訂「尼西亞信經」,鄭重告白基督教會的信仰,「阮信獨一的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祂在一切的世代以前由父生的,由上帝出的上帝,由光出的光,由真神出的真神,是生的,不是受造的,與父同質同體。……」這種信仰告白正好在聖誕節的禮儀中表現出來。
聖誕節慶祝的主要內容,是在紀念上帝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恩典,包括紀念祂的受孕與降生。此節日原來的拉丁文名稱為「Natale」,此字原指生日的週年,但當代宮廷的用法也指君王登基榮耀的日子。因此,古代基督徒也把這層意義應用到基督的Natale,即聖誕節不僅慶祝耶穌降生在伯利恒的日子,而且也紀念祂顯現給曠野牧羊人、東方博士,以及希律王殺害嬰孩的事件。在第四世紀末葉,羅馬教會開始慶祝由東方引進的「主顯節」(Epiphania),才把東方博士來朝拜嬰孩耶穌的事情移到1月6日慶祝,聖誕節只保留了耶穌降生及牧羊人來朝的記載。
主顯節的主要意義是紀念耶穌接受外邦人(東方博士)的敬拜,也紀念耶穌的受洗、成長、被上帝與聖靈充滿開始的傳道生涯,甚至相傳耶穌在迦拿第一次行神蹟也在此日。
主顯節的時間推算是聖誕節後第十二日,即1月6日。有文獻記載的是從385年伯利恆及耶路撒冷教會開始慶祝。主顯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向世人(外邦人)顯現的節日,那日東方博士來到嬰兒耶穌的馬槽前獻上黃金、乳香、沒藥。一月六日隨後共有六個主日,強調在此期間,信徒要加倍奮發傳揚福音,促使基督的光普照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