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1947年3月31日,第一位臺籍檢察官王育霖被國民黨軍隊謀殺

 1947年3月31日,第一位臺籍檢察官王育霖被國民黨軍隊謀殺

王育霖,臺南市人,臺北高等學校畢業後,負笈日本東京大學,就讀法律系。就讀大學時參加日本全國司法官高等考試並以優秀成績金榜題名。翌年(1944)畢業後,旋即被分發至京都地方法院任檢察官,為臺灣人在日本的第一位檢察官。

戰後,舉家返臺,在臺北受訓後,然後被任用為新竹地方法院檢察官,個性耿直,不懼權勢,一切遵照法律辦案,任內因百姓檢舉新竹市長郭紹宗少將(河南人),涉及貪污「救濟奶粉」之案,郭紹宗傳訊不肯來,王育霖只好親赴市府偵察,豈料,被同謀的警察局長派人包圍,「有計劃的」搶走他辦案的卷宗,弄丟案卷無法交差,因此憤而遞辭呈,轉任建國中學教員,並並擔任林茂所主持的「民報」的法律顧問。

1947年3月14日下午,正要出門時,據稱是新竹市長郭紹宗少將派了憲兵隊便衣人員將王育霖捉走。在李筱峰教授的《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一書中,根據王育德的說法,王育霖是在同年3月31日,被槍殺之後棄置於淡水河,而王育德則在哥哥受難之後,也帶著妻兒逃亡至香港,並在1949年轉往日本。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2014年3月30日,330反服貿遊行

2014年3月30日,330反服貿遊行

2014年3月30日臺灣太陽花學運期間,由占領國會事件的抗議學生與公民團體號召支持群眾前往凱達格蘭大道與周圍地區表達反服貿訴求的活動。330反服貿遊行又被稱作330凱道集結行動,約有30萬人民參與此遊行聚集。

在「顏色革命」蔚為世界民主浪潮,在太陽花學運呼籲參與330示威遊行的民眾穿著黑色衣服作為標記,因此也被許多媒體以「黑衫軍」或「黑潮」稱呼。其標語為:「捍衛民主、退回服貿、人民站出來!」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符籙能否成為一種基督教本色化神學的素材?

符籙能否成為一種基督教本色化神學的素材?

黃春生牧師

當我們談論「本色化神學 contextual theology」,往往是希望讓信仰在在地文化中紮根,讓福音的普世信息能夠使用在地本土所能理解的語彙、符號,與人真實的生命經驗對話。

綜觀基督教傳到亞洲,也不斷在本色化中調整,大唐景教(基督教)就大量使用佛教、道教的術語來傳遞基督教的教義。例如使用「三一妙身」來指稱「三一上帝」,「彌施訶 Messiah」成為「彌施訶尊」或「明尊」的稱號,使用「經」、「法」、「道」來命名經典與神學思想,以「法王」來稱呼「使徒」。在基督教本色化的歷程中,對佛教、道教等傳統宗教語言與文化的「借用」與「轉化」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而「符籙」這個源自道教的宗教媒介,被年輕一代的基督徒,運用在文化創作與行動藝術中,被巧妙挪用,引發一波關於「符籙神學」的反思與想像。特別是這次大罷免的公民運動中,一位作者以「符籙」形式呈現抗議訴求,去除了道教的神明召喚,卻保留了形式與精神的結構,讓人驚艷,也挑戰了許多人的神學直覺。

這樣的文化翻轉,引導我們思考:符籙能否成為一種基督教本色化神學的素材?又或者說,我們如何積極地從神學角度詮釋這類文化轉譯的實踐?


 一、符籙是什麼?從道教媒介到神學想像


在道教脈絡中,符籙是一種「人神之間的公文」,透過書寫與儀式,使神靈的旨意得以運行於人間。它是一種帶有「權柄」的文本,能夠號召靈界力量介入世事。在此意義上,符籙不是單純的護身符或法術工具,而是象徵一種信仰體系中對「話語權柄行動」三者的整合性理解。聖經中先知發預言時,也會出現類似的「套語」。

最近某位年輕傳道師本身也是政治大學宗教學博士,他觀察後戲稱:「長老教會就是基督教的符籙派。」這話半是嘲諷、半是洞見。從無止盡的會議公文、議會決議、牧函聲明,到各種社會行動的連署、貼文與標語,長老教會內部運作的確極度「文書化」。「發文」本身,彷彿成為一種信仰的行動載體,期盼藉此召喚權力、喚起群體、成就義行——這不正與符籙所代表的「書寫即行動」精神不謀而合嗎?


 二、從道教符籙到基督教行動:神學上的詮釋框架


若要將符籙的形式轉化為一種神學語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嘗試正面詮釋:


 1. 話語成為行動:Logos 的轉化力量


基督教最核心的神學信念之一,就是道成肉身——上帝的話語不是停留在抽象真理,而是成為具體可感的歷史行動(參約翰福音1:14)。從這角度來看,「符籙」作為承載神聖權柄的書寫,不正像是一種象徵性的道成肉身嗎?

一如道教符籙將神明的命令具象為符文,我們也相信聖經的文字、講道的信息、聖餐的餅杯,乃至一份社會關懷的聲明,都可能成為「上帝的道」向世界具體介入的媒介。這些都是當代的「符籙」,在宣告上帝國臨在的旨意。


 2. 聖禮與公共神學的結合:儀式的社會功能


符籙不只是個人護符,更具有公共與儀式性的角色。對應到基督教傳統,聖禮(如洗禮與聖餐)本就帶有集體性與社會訴求。當基督徒透過一種「文化創意符籙」來訴說信仰與社會關懷時,我們是否也在實踐一種「禮儀性的抗議」或「聖禮化的公共神學」?

就像這次的公民行動中,以十字架取代道教符頭的設計,將「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作為權柄來源,下面緊接著「罷免誰誰誰」的命令,這不只是創意,更是一種信仰的宣告:我們的社會參與不是出於憤怒,而是出於天國的呼召。


 3. 在地語言與神學:文化挪用與聖潔轉化


或許最關鍵的神學問題是:使用符籙形式,是否等同「濫稱主名」或混合宗教?

這裡我們可借用保羅的跨文化策略作對照。他在雅典用「未識之神」來引介耶穌(使徒行傳17章),顯示出在多神文化中,他能靈活運用本地語言與宗教符號,帶出新的詮釋。若這樣的挪用能將人從偶像中釋放出來,進入真神的啟示,那麼它不僅不是妥協,反而是一種神聖的翻轉。

因此,我們可以說,符籙的形式若脫離了道教的靈媒觀,轉化為一種文化語言來傳達基督信仰的信息,那麼它就是一種聖潔的挪用(holy subversion)。


 三、從符籙到公文:當代教會的書寫神學


最後,我們不妨回到那句玩笑話:「長老教會是符籙派。」這其實點出了現代教會在書寫與文書行動中的潛在神學意義。

教會的聲明、社會行動的公文、講台上的文字,若真誠地出於對神的聽命、對社群的愛護與對公義的渴望,那麼它們就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現代的「符籙」——在這世代中書寫神旨、傳遞神權的方式。

因此,我們需要的,不是對「符籙」的迷信或全盤拒絕,而是對「書寫即行動」、「文化即神學」的深刻理解。


 結語:讓話語成為實踐的召喚


在這樣的理解下,教會的公文、社會參與的文創、甚至一張形似符籙的海報,都可能成為一種「本色化的神學行動」。重點不在於它是否形似符籙,而在於它是否真實承載了上主的召命,並能在世人心中激起盼望與轉化的力量。

這也許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新符籙」:不再是用來驅使鬼神的法術,而是讓上帝的道,在我們的生活與社會中,被看見、被聽見、被實踐。







1979年3月28日及29日,美國眾議院、參議院通過《臺灣關係法》

 ⭕1979年3月28日及29日,美國眾議院、參議院通過《臺灣關係法》

公元1978年12月15日,美國總統卡特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美國將與「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並承認,同時終止與﹝中華民國﹞流亡政府之外交關係並且撤銷承認;鑑於台灣在美國戰後,於《美國憲法》中的法理地位,是屬於《美國憲法》中「未合併領土」的一環,而且現實中是﹝中華民國﹞代替美國「軍事政府」佔領台灣,在1949年變成「流亡政府」,同時於1972年起,也被《聯合國》取消「代表中國」的身分,國際社會的變化令美國不得不改變政策。

美國是法律至上的國家,為維持與台灣以及「台灣當局」的關係,斷交前卡特總統曾於當年12月30日簽發行政命令,責成各行政機關在新法律完成以前,依照該行政命令之效力,繼續與台灣維持關係。公元1979年眾議院、參議院兩院以不到兩天的時間,分別在3月28日及29日表決通過,卡特總統於4月10日正式簽署《臺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縮寫為TRA)法案共十八條,成為美國國內法,並追朔自1979年1月1日生效。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3月28日,台灣發行史懷哲誕生150年紀念郵票

 ⭕3月28日,台灣發行史懷哲誕生150年紀念郵票

今年(2025)是史懷哲博士(Albert Schweitzer, 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誕生150週年紀念,台灣郵局特別在3月28日發行史懷哲誕生150年紀念郵票。

史懷哲擁有四個博士學位,醫學、音樂、哲學、神學,他同時也是牧師、醫師及管風琴演奏家,他以醫者仁心與無私奉獻聞名於世。他在1906年出版了他首部著作《歷史耶穌的探索》,獲得很高的名譽。1911年的《耶穌的精神病學研究》和1930年的《使徒保羅的神秘主義》建立了聲譽,並且成為《新約聖經》學者。1901年擔任凱瑟斯貝格神學院的院長。

1913年他放棄歐洲舒適的生活,遠赴非洲加彭,在叢林中建立醫院,服務貧病的人民,無懼瘧疾與困苦,最後病死在非洲,一生奉獻給非洲大地。他深信,人類最偉大的力量,來自於一顆願意為他人奉獻的心。正因為如此,史懷哲博士在 1952 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而他一生實踐他所信奉的「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 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哲學,更是對生命的人道尊重與關懷,此啟發了後代無數人投身公益與醫療,成為這個世界最柔軟也最堅韌的力量。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1968年3月26日,國民黨政權以外交手段逮捕柳文卿

 ⭕1968年3月26日,國民黨政權以外交手段逮捕柳文卿

二二八事件後,白色恐怖期間,許多主張台灣獨立、要求民主自由的台灣人被迫流亡海外後,在外國持續幫台灣發聲、控訴國民黨政權的不義統治。對此,尚未被驅逐出聯合國的中華民國政府,便不時以外交干涉,甚至用秘密逮捕和囚犯交換等非法手段,試圖將海外台獨人士羈押回台。

柳文卿於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後,赴日就讀,加入日本的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在日本念書時因參加「台灣青年雜誌社」活動,國民黨政權以外交手段,要求以在台灣抓到的 30 名日籍煙毒犯,和日本交換 1 名海外的台獨人士。日本政府接受此條件「交換」。

1968年3月26日下午4點,柳文卿到東京入出國管理局辦理護照延期時,當場被逮捕並收押。隨後台灣青年獨立聯盟兵分三路去救人,一隊去收容所,一隊去機場,一隊去法院。其中黃昭堂率領同志前往羽田機場,與日本警察大打出手,有些人甚至從看台直接跳到停機坪與警方搏鬥,個個被摔得鼻青臉腫,為了拖延時間送醫,柳文卿當場用力咬舌自盡,並滿口鮮血高喊:「台灣獨立萬歲!」。

往後,國民黨政權從濫捕的非法手段,轉變為佈建抓耙仔,列舉海外黑名單,禁止海外民主異議人士回台。「抓耙仔」馬英九就是著名的職業學生,藉由告密舉報領取國民黨政權的告密獎金。





2025年3月25日 星期二

1947年3月25日,名畫家陳澄波遭國民黨軍惡意屠殺

 ⭕1947年3月25日,名畫家陳澄波遭國民黨軍惡意屠殺

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他的畫作於死後在蘇富比拍賣會創下華人油畫最高價紀錄。1947年3月25日,陳澄波遭國民黨軍在嘉義車站前遭公開槍決,得年五十三歲。

陳澄波1895年2月2日出生於嘉義市。家境清寒的他,13歲才進入公學校讀書。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畫家的社會地位很高,畫作入選日本帝展會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繪畫,也成為台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之一,而陳澄波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畫家。

1924年,陳澄波已近30歲,為了繪畫的夢想遠赴日本習畫。三年之後,陳澄波的畫作《嘉義街外》入選日本帝展,成為台灣有史以來以油畫入選的第一人,之後又多次入選。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消息迅速蔓延全台,風暴很快席捲嘉義。時任嘉義市長的孫志俊要求駐守嘉義的軍方率軍隊進入嘉義鎮壓,造成市民死傷慘重,而陳澄波代表民眾擔任「和平談判代表」前往嘉義水上機場和軍方談判。豈料這根本不是「和談」,陳澄波一行和平談判代表一到機場門口,就被趕下車,雙手被鐵絲纏繞反綁在背後,被衣服蒙住臉,遭到拘禁刑求。

3月25日,正是中華民國的「美術節」,陳澄波在這一天以「叛亂暴動」罪名,遊街示眾。他跪在車上,雙手反綁,背上插著死囚牌,押著遊街。沒有經過任何審判,陳澄波在嘉義市火車站前遭到「公開槍決」。

而陳澄波的妻子張捷是台灣堅毅女性的代表,心痛心死、哀戚愈恆的她當下鼓起勇氣,請來攝影師拍下陳澄波的最後遺照。陳澄波的妻子將這張遺體照片藏在神主牌的後面幾十年,並且妥善保留陳澄波的舊衣,其中一件內衣上面有兩個洞,是陳澄波死時穿的。當然還有陳澄波的多數畫作,妻子都悉心保存。

陳澄波基金會 https://chengpo.org


🎞圖:陳澄波作品《淡水夕照》

🎞圖:陳澄波遺照,也是他們夫妻最後一次的合照。為了讓攝影師拍清楚被槍殺的陳澄波,張捷用身體撐起床板。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台灣基督徒在大罷免中的召命與責任

台灣基督徒在大罷免中的召命與責任

黃春生牧師

在這個極權陰影悄然逼近、民主自由遭受威脅的時刻,台灣社會掀起了大罷免的公民運動。這場運動不僅是公民的抗爭運動,更是信仰的試煉。對於自認身為上帝子民、願意效法耶穌基督走十字架道路的台灣基督徒而言,大罷免不只是一次投票行動,更是一次信仰與見證的抉擇。


一、從聖經真理出發:不能妥協於謊言與極權

聖經明言:「說謊的是出於魔鬼」(約翰福音8:44)。而極權中國的體制,正是建構在謊言與壓迫的根基上。無論是對真理的扭曲、對人權的踐踏,還是對信仰的迫害,中共政權都在持續與上帝國為敵。在這樣的脈絡中,台灣的基督徒若仍選擇噤聲、保持中立,甚至以「不談政治」之名實行對暴政的默許,那麼我們與信仰的核心已背道而馳。

耶穌說:「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馬太福音5:37)在當前的台灣政治光景下,對抗極權、守護民主,就是「說是就說是」的行動。


二、拒絕雙標:信仰不容選擇性介入政治

某些國語教會過去積極推動反同婚、成立政治團體,號召信徒進入「七山」策略,攻佔政治山頭,當時並未以「教會不該介入政治」為由退縮。但如今,當社會呼籲罷免那些公開支持親共政策、助長中國統戰企圖的立委時,卻轉而呼籲「政治中立」,這種雙重標準,不僅損害教會的見證,更破壞信仰的真誠性。

信仰若無法在公共領域活出一致的價值,那我們的福音便失去力量。我們不能在需要權益時呼喊「信仰自由」,在責任臨到時卻選擇逃避。走十字架的窄路,意味著我們要在不方便、不受歡迎的時刻,也勇敢為真理站立。


三、自由傳福音在於民主制度的環境

有人認為政治無關福音傳揚,然而歷史與現實都清楚地告訴我們:沒有自由的政治環境,就沒有自由的信仰生活。中國家庭教會長年遭受打壓,無數牧者如王怡、林獻羔等人因堅持信仰而身陷囹圄。強拆十字架、禁止未經審查的講道、逼迫家庭教會,這一切難道不是福音傳播所面臨的極大障礙?

反觀台灣,無論是主流教會(NCCT)、召會、靈糧堂、行道會、台灣聖經公會、校園書房、橄欖書房、以琳書房等等福音機構,乃至自媒體傳道人、各類PodcastYouTube頻道,皆能自由地傳揚耶穌基督,這一切都根植於我們尚存的民主制度。

假若親中勢力繼續在立法院壯大,扭轉法制與政策走向,當「中國模式」滲透台灣,我們現在享有的信仰自由、講道自由、出版自由、聚會自由,都可能一夕消失。那時候,無論你的方言多麼熱烈、你對聖靈多有信心、你怎麼發預言、怎麼領異象,都可能變成極權統治者監控的對象,甚至是迫害的對象。


四、守護台灣,才能成為中國福音的堅實後方

在台灣有些教會常強調「對中國有負擔」,積極派遣宣教士進入中國,或在邊境地區支援福音事工。然而,若台灣失去了作為民主堡壘的地位,那這些對中國的差傳策略將立刻土崩瓦解。支持中國家庭教會、印製聖經、出版靈修書籍、培育中國神學生這一切都建立在一個自由的基地之上。沒有台灣的民主與信仰自由,根本無從談起中國宣教的夢想。

換句話說,守住台灣,不是對中國傳福音的阻礙,而是堅實的後盾。若真心愛中國靈魂,就該優先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不淪陷於極權殘暴,讓台灣這片土地繼續成為光照黑暗之地的明燈。


五、為了我們的子孫,也為了我們的信仰:參與大罷免,是責任,也是見證

大罷免的公民運動,並非政黨之爭,而是價值之戰。公民不是為了任何一個政黨在戰鬥,而是為了信仰自由、民主制度、生活方式、敬拜空間而站立。如果我們不下架那些在國會裡擔任中國極權的內應、為極權張目的政治人物,那未來我們的子孫可能無法自由聚會、無法自由出版、無法自由祈禱。

上帝呼召我們不只是信而受洗,更要行道,成為世上的光與鹽。當國家面臨危機,當教會的未來岌岌可危,上帝國的子民絕不能選擇冷漠與退縮。這不是黨派的選擇,而是信仰的見證。當我們拒絕沉默,站出來投入罷免,就是在地如在天的行動,就是在促進上帝國的新世界。


結語:為台灣而罷免,為福音而戰鬥

台灣基督徒啊,今天你若仍沉默不語,明天你或許連講話的自由都不再擁有。讓我們不再作「好好先生」的宗教信徒,而要成為勇敢為主站立的門徒。與其擔心參與罷免是否「不屬靈」,不如思想耶穌若今日行走在台灣,祂會如何面對強權、如何回應壓迫、如何實踐愛與公義。

信仰從來不是逃避現實的避風港,而是面對風暴的力量源。今天的大罷免,正是一次見證我們是否真信靠上帝、是否真愛這片土地的信仰行動。我們不只是基督徒,我們是台灣的基督徒。我們不只是信徒,我們是被差遣的見證人。讓我們一同為信仰、為自由、為上帝的國,積極投入大罷免!


#基督徒挺大罷免 #守護台灣 #守護信仰自由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1947年3月20日,陳儀發布〈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開始血腥的「清鄉」行動

 ⭕1947年3月20日,陳儀發布〈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開始血腥的「清鄉」行動

1947年2月28日爆發二二八事件,3月8號中國國民黨派憲兵抵達基隆鞏固各要塞,3月9日廿一師抵達基隆隨即無差別大屠殺,其他軍隊陸續登岸增援進行全島屠殺。約同一時期,臺灣各界菁英一個接一個遭特定人員以各種理由約出後人間蒸發或被發現遭凌虐至死。

到了3月20日,陳儀以中、日文頒佈了〈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宣告清鄉行動的開始。中國軍清鄉行動將全臺劃分七綏靖區,進行肅清他們定義的「奸偽暴徒」。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全面逃來臺灣之後開啟的白色恐怖時期。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1973年3月19日,「臺灣人基督教徒人民自決協會」創立

1973年3月19日,「臺灣人基督教徒人民自決協會」創立,自此臺灣人民自決運動開始有組織系統的展開

1973年3月19日,黃彰輝牧師、黃武東牧師、宋泉盛牧師、林宗義長老,發起成立「臺灣人基督教徒人民自決協會」。

邀請美國、加拿大各地的代表 21名,齊集華府,經一整日的世界局勢和運動方針的檢討,以及r臺灣人民自決運動宣言」 的硏議後,於次日(3月20日)在全國記者倶樂部舉行國際新聞記者招待會,隆重地宣讀該宣言,並公開宣稱將動員海外臺灣同胞來支持「臺灣人民自決運動」(Formosa Christian for Self Determination)爭取臺灣人民決定自己命運的神聖權利和自由。

「臺灣人民自決運動宣言」鄭重聲明:「臺灣一千五百萬人民決不容許再被當作交易的商品,如已往。我們有權決定自己的命運,這種基本人權是上帝所賦與的,也是聯合國憲章所承認的」。它接著堅決反對:

一、任何強國爲了自身的利益,對臺灣問題作片面的決定。
二、臺灣國民政府繼續一貫的作風,加深了臺灣的危機。
三、中共對「臺灣爲中國領土之一部份」的片面武斷的聲明。

本次華府會議也通過了「臺灣人民自決運動綱要」,將運動的目標界定爲:
一、表明基督徒對臺灣人權問題的堅決立場。
二、促進臺灣人民在政治問題上自主自決。
三、爲建設自由民主的臺灣社會而努力。

並明示下列五項爲當前的任務:
一、激發臺灣本島及海外基督徒負起對臺灣的責任。
二、培養海內外臺灣人民的政治意識。
三、爭取普遍的同情援助——包括個人的、團體的、國際的。
四、與其他爲同一目標奮鬪的臺灣團體合作。
五、促使各有關政府注意臺灣人民在政治上的要求。

宋泉盛牧師以其就職於美國歸正敎會總會之便,擔任聯絡人,設置自決運動總部於敎會大廈(Inter Church Center, 475 Riverside Dr. Fl. 18, NY, NY, 10027),並負貴編輯及發行該運動的刊物「出頭天」(Self-Determination ),其協助各地代表成立地區支部計有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等14處。於此,臺灣人民自決運動乃有系統地展開活動。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1980年3月18日,美麗島軍法大審展開

 ⭕1980年3月18日,美麗島軍法大審展開

1979年12月10日,台灣仍在蔣經國統治下的戒嚴時期,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主的黨外人士,在高雄市舉辦集會遊行,要求解除黨禁以及報禁,呼籲言論自由以及政治上民主,這場集會後來引發國民黨政權強烈鎮壓,並透過軍警假扮「暴民」襲警,也假扮「愛國人士」襲擊遊行民眾。

根據台灣警備總部於當年公布的涉案人數,總計為156人。被送軍事審判者共有黃信介、施明德、林弘宣、林義雄、姚嘉文、呂秀蓮、張俊宏和陳菊八人。

此次軍事法庭審判也引起全世界矚目,蔣經國在「美麗島軍事大審」期間遭遇前所未有的國際壓力(特別來自美國),以及國內民眾對於「解嚴」以及政治言論民主化的要求。1980年3月18日,在位於景美的警總軍法處審判法庭,進行為期9天的軍法大審。

美麗島軍法大審之後,在國內外壓力下,最終蔣經國於1987年病重之際宣佈解嚴,並同時結束一黨專制的黨禁體制。1988年1月,台灣宣佈結束「報禁」,人民可自由辦報,蔣經國亦在當月去世,開啟李登輝時代。





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3月9日,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紀念日

3月9日,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紀念日

今日3月9日是馬偕登陸淡水的紀念日,也是北部教會的起始日。1872.3.7李庥牧師帶著馬偕牧師,從打狗(今高雄)搭乘「海龍號」輪船往北臺灣淡水,他們一行三人於3月9日下午三時在滬尾(今淡水)登陸。當日,馬偕、李庥、德馬太(Dr. Mathew Dickson,1844〜1921)步行南下前往南部教區最北的佈道站-台中大社訪問。從此,就以大甲溪為界分臺灣南北教區。北部臺灣的教區就由馬偕牧師去開創。



李庥牧師(Rev. Hugh Ritchie,1840〜1879)
1871年12月28日,馬偕從汕頭搭船來臺灣的目的是要找宣教師李庥牧師,當時李庥牧師在屏東阿里港教會,換言之,他來臺灣的首站目的地是「阿里港」。

當年馬偕12月30日抵達打狗,當時打狗旗後醫館由萬巴德醫生(Dr. Patrick Manson)的弟弟萬大衛醫生(Dr. David Manson)接管,而馬雅各醫師已經在當年11月返回英國述職及休假。臺南二老口醫館(即舊樓醫院)則由1871年2月10日抵台灣的德馬太醫生(Dr. Matthew Dickson)接替。

1872年1月1日,初抵臺灣的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首站就到阿里港(今屏東里港)找同為長老教會宣教士的李庥(Hugh Ritchie)。他在日記裡描述:

“大概下午四點進阿里港,然後我出門到他們推測李庥訪視結束要回來的路上。沒多久,我就看到一個穿黑色外套跟褲子、戴一頂白色大遮陽帽的人。
「我想你是李庥先生吧。」
「是的,」他說,「馬偕先生是嗎?」
「對,」我答覆、或說是直接回話。
我們來個溫暖的握手,....晚間有美好的會面。”

~~~~~
李庥牧師與馬偕牧師在阿里港初次見面時,這時的李庥又在想什麼呢?根據2019年9月臺史博出版《李庥與伊麗莎白.李庥宣道書信集》,就能一窺李庥的感受了:
“禮拜一晚上從阿里港回農家的路上,我看見一位外國人遠遠的朝我走來,要與我相見,您可以想像當我發現這位陌生的外國人正是我們的加拿大弟兄馬偕先生,我是如何喜出望外。”



⭕備註:屏東阿里港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的阿祖、阿公都是阿里港教會早期的長老。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1947年3月8日下午,中國國民黨軍隊抵達基隆港口無差別大屠殺

 ⭕1947年3月8日下午,中國國民黨軍隊抵達基隆港口無差別大屠殺

1947年3月8日下午,中國國民黨21師登陸基隆,軍隊上岸後,隨即架設機關鎗四處掃射,邊走邊射擊,連在碼頭等待貨物的無辜百姓,都被槍殺,東倒一個,西倒一個。兵仔見到人就殺,彷彿殺戮戰場。當時的基隆不管是在船塢、港灣、河川、處處是屍體,有時一處就橫陳二百多具屍體。

目前所知,從3月8日到5月27日持續有屠殺的慘事發生,約有二千多人罹難,重要的地點有港口碼頭(即基隆車站、港務局、基隆市立文化中心附近的港墘碼頭)、田寮港運河、博愛市場、公園頂、南榮路、月眉山、三沙灣、社寮島(今之和平島)、暖暖、七堵等地。以碼頭工人、船塢工人、煤礦工人等中下階層出身者居多。

軍隊屠殺民眾時,幾乎是以對敵作戰方式,用鐵絲反綁人手,貫穿手腕腳踝,若干人串成一串,集體槍殺,在大腦或背後補上一槍,踢入海中,縱使當場槍殺未死,也難逃溺水窒息而死。且綁上石頭,讓屍體無法浮出海面,任由海浪衝擊,流入大海,餵飽魚腹。除了台北淡水河有鐵絲反綁連串,處決後丟入河中的記載外,以基隆地區的死狀最令人怵目驚心。

基隆社寮島為基隆造船工業集中地之一,有兩家船寮,造船工人出出入入。二二八事件時,農曆 2月19日,兵仔圍住社寮島,船寮工人和五分車的乘客統統被掠走,兩天後被殺,七、八具屍體浮在海邊,其他人不知所終。住社寮島的死難者劉新富有留下照片,呂有土、杜源昌、藍燈旺,只留下名字與傷心的家屬。太過於血腥的屠殺歷史揮之不去,1949年社寮島被改名為中正區和平島、基隆橋改名和平橋。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1952年3月7日,台灣白色恐怖的元凶,特務頭子蔣經國大肆遂行白色恐怖的整肅行動

 ⭕1952年3月7日,台灣白色恐怖的元凶,特務頭子蔣經國大肆遂行白色恐怖的整肅行動

1949年中國國民黨全面逃竄來台灣,為了鞏固權力,積極發展特務系統,蔣經國順勢成為特務頭子,大肆遂行白色恐怖的整肅行動。蔣經國控制的特務系統除了對付台灣人以外,也掃除自己接班的障礙。

蔣經國在1950年3月就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該部執掌的業務包括考核官兵思想和執行保密防諜等,從那時開始,蔣經國就逐步透過政工系統控制軍隊與特務。蔣經國在完成掌控特務系統後,1952年3月7日發動一次大規模逮捕行動「驗收成果」。這項大逮捕行動,是台灣二二八事變後期的『清鄉行動』之後,國民黨特務所進行的最大規模行動;一夜之間,總共逮捕了398人,其中,只有19名有過輕微違警記錄,其餘的則全屬無辜。

時任「台灣省主席」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吳國楨對這種作為大為震怒,要求放人。根據當時的台灣省主席吳國楨後來回憶,由於大逮捕行動是在第二屆縣市議員選舉前實施,所以,不無藉機剷除異己之嫌。最後還有兩名議員沒有被釋放。一年後,吳國楨即因與蔣經國的衝突擴大而辭職。

為了為蔣經國接班鋪路,中國國民黨長期動用黨國各種資源,無孔不入對台灣社會營造蔣經國「勤政愛民、親民」的形象,極力清洗蔣經國的特務頭子黑歷史。




2025年3月6日 星期四

1947年3月6日,二七部隊起義

 1947年3月6日,二七部隊起義

1947年2月27日晚間,專賣局查緝員在臺北市天馬茶房前查緝私菸,造成民眾一死一傷,此即緝菸血案,二二八事件爆發。「二七部隊」的名稱就是取自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2月27日發生在臺北市的緝菸血案。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臺灣各地反抗運動風起雲湧,3月6日,臺中青年組成「二七部隊」起義,由鍾逸人率領以武力對抗中國軍隊。二七部隊,後改稱「臺灣民主聯軍」。

當時一群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組織了各地來的民兵約四百多人,利用日本遺留下來的彈藥,佔領干城營區,1947年3月4號這一天,成立了軍紀嚴明的二七部隊,3月6日起義,駐紮於台中「干城營區」、進駐干城營房,同時修理坦克、高射砲、機槍、迫擊砲,並整修機場。雖然從成軍到解散有十幾天,卻穩定了當時治安混亂的台中城,也讓南下鎮壓的國民黨軍廿一師,進入台中後,不至於濫殺無辜。陳芳明教授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他們的武裝起義或武裝抵抗已經發生正面作用,使民眾死傷特別少。」

最激烈的一役是在1947年3月16日,由黃金島率40名保鄉戰士力抗700名國民黨正規軍隊的「鎮魂激戰」—「烏牛欄之役」。

二七部隊隊長鍾逸人,定位二七部隊的歷史價值:強調臺灣人在逆境中「永不妥協」,「對抗不義」的精神不死。

⭕【武裝台中-二七部隊,1947】紀錄片(中文字幕完整版)
https://youtu.be/iX_zmSz3GmQ

⭕圖:南投縣二二八事件烏牛欄紀念碑
圖片來源:https://cmsdb.culture.tw/place/8F97E3ED-4297-415B-AE44-1CADCA7A1246。

2025年3月3日 星期一

1887年3月3日,海倫·凱勒開始受教育

1887年3月3日,海倫·凱勒開始受教育

1887年3月3日,安妮·蘇利文(Anne Sullivan)開始教六歲的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海倫·凱勒在19個月大時患重病後失去了視力和聽力,在蘇利文的指導下,包括她開創性的「觸控教學」技術,海倫·凱勒學習大有進展,最終從大學畢業,成為一名國際講師和活動家。蘇利文後來被稱為「奇蹟工作者」,她一直是海倫·凱勒的翻譯和老師,直到1936年10月20日去世。海倫·凱勒則於1968年去世後,她們的骨灰均安葬在華盛頓國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即美國聖公會華盛頓教區的主教座堂。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2010年3月2日,蘭大弼醫師安息

2010年3月2日,蘭大弼醫師安息

蘭大衛與連瑪玉之子蘭大弼於1914年12月16日出於於彰化醫館(今彰化基督教醫院)。出生後曾隨父親返英,五歲左右又回到彰化。七歲時,他見父親在彰化城外救助一名倒在路旁的膿瘡病人,讓他印象深刻,對他後來的行醫生涯有很大影響。

蘭大弼自幼參與彰化教會聖歌隊及聚會,17歲時回到英國,因父親沒錢供他學醫,便先進入教會,由教會派遣他學醫。他在英國National Hospital for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專攻腦神經醫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1940年受英國宣道會差派為海外醫療宣教師至中國福建泉州惠世醫院(今福建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服務。1947年6月14日,與婦產科高仁愛醫師在倫敦結婚後,再返回宣教地。1949年,中共解放軍佔領泉州,蘭大弼醫師夫婦繼續行醫,在1951年1月遭驅除出境,返回英國。

1953年應彰化基督教醫院董事會邀請回到臺灣,聘為代理院長,隨後就正式擔任院長一職。1959年,蘭大弼榮獲彰化市民證及市民之鑰。1980年,蘭大弼退休時,彰基欲發退休金、同仁欲捐款作為養老金,他都婉拒,說感謝上帝讓他們夫妻能到臺灣奉獻。

1996年初,蘭大弼得知獲第六屆醫療奉獻獎時,還曾婉拒。該年2月8日,同屆獲獎的羅慧夫在醫療奉獻獎記者會上,透露三十五年前他得結節性紅斑症時,正是由蘭大弼親自來臺北為他診治。11月18日,蘭大弼代表英國蘭氏家族在總統府接受李登輝總統頒贈紫色大綬景星勳章。

2010年3月初,多重器官衰竭的蘭大弼彌留之際,說了一些醫護人員聽不懂的話,藉由懂台語的大兒子一聽才知道說懷念亡妻、掛念台灣友人,還反覆說要照顧窮人。英國時間3月2日清晨,蘭大弼於倫敦病逝。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3月1日,台灣人民抗暴日

3月1日,台灣人民抗暴日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台灣人反抗中國國民黨政權大致有兩條同時發生的路線:一為「武裝抗爭路線」,另一為「政治交涉路線」。

武裝抗爭路線:3月1日台北市街頭首次出現「台灣獨立」、「建立台灣民主自治政府」、「建立台灣民主自衛軍」等標語,視為「台灣人民抗暴日」。但很快的,大多數的台灣人是溫和傾向政治交涉。

政治交涉路線:3月1日,許多地方仕紳和民意代表出面與中國國民黨政權交涉,提出改革要求。派出代表黃朝琴、周延壽、王添燈,林忠等人,與陳儀交涉,建議組織「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並商討各項善後事宜,陳儀在首肯之後,於下午 5點向民眾做了第一次廣播,同意組織處委會做為解決紛爭的協調單位。

3月2日下午3時陳儀第二次廣播,公布4點處理辦法,承諾要「寬大處理」。同日,陳儀「寅冬亥親電」發秘密電報「迅速酌調素質優良之步兵一旅,至少先派一團來台」請蔣介石派兵鎮壓。謊言、欺騙,計畫性密謀屠殺台灣人。

3月5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通過組織大綱,明白揭櫫「改革臺灣省政治」的宗旨,各縣市亦紛紛成立分會。至此,「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已由協調事件的臨時組織擴展為推動政治改革運動的團體。3月7日處委會提出42條的「處理大綱」,作為改革要求。等到,3月8日下午3時多整編第二十一師登陸基隆港,隨即大肆掃射鎮壓,並以強大的火力在各地進行強力掃蕩,造成無辜民眾嚴重傷亡。3月10日,陳儀隨即下令處委會及各分會立即解散,並宣布戒嚴,全面展開「綏靖」工作。待鎮壓告一段落,隨即實施「清鄉工作」。

二二八事件造成台灣人對中國政權,甚至對外省族群的不信任,台獨意識自此深埋人心。



🎞圖:黃純青,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委員第拾號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