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2月21日,臺灣女子教育的先鋒伊萊莎逝世
伊萊莎‧李庥(Elizabeth Cooke Ritchie,1828-1902)是英國派來臺灣第一位牧師李庥的夫人。
伊萊莎年輕時是一位家庭教師,33歲遇上住在同一棟樓、同一個教會的的李庥牧師,兩人相識不久就墜入愛河,並在1867年7月結婚。
新婚僅兩週,他們就搭上格雷沙姆號從倫敦出發,懷著身孕的伊萊莎與李庥牧師經過辛苦的142天的航程,終於來到福爾摩沙的打狗(高雄)。
在臺初期頭兩年,伊萊莎主要孕育兩子,在1871年起,她以教育的專業投入教育工作,每到一處就輔導婦女和女童學習認字、閱讀教會讀物等工作。
1879年,李庥向臺南教士會提議興辦女學,這項提議的幕後推手即是伊萊莎,堪稱倡導臺灣女子教育的先鋒。由於李庥牧師屢次感染瘧疾,身體日漸虛弱。同年9月20日,李庥牧師熱病復發,雖經安彼得醫師(Peter Anderson)全力救治,仍於9月30日下午3時病逝於看西街醫館宿舍,享年39歲。伊萊莎依照丈夫李庥牧師的心志將他安葬在打狗宣道區。
李庥過世後,興建女學全是伊萊沙一手包辦,包括向倫敦長老教會總會、女傳教士協會寫信,申請派遣女傳教士來臺發展女性傳福音工作等。最後,她本人擔任第一位長老教會女傳教士協會駐臺代表。伊萊沙則決定留在臺灣,繼續教會教育工作。起先,她將範圍縮小在臺灣府內,開設主日讀經班(男女混合),同時晚上在醫院教授病人認字讀經。隨後,她回復以往拜訪外地教會的方法,專注於鄉村女子教育。1880年,她個人拿出300英鎊,捐作設立女子學校用,也就是「新樓女子學校」的前身,即今日長榮女中。
當時教會開辦的「女學」,入學唯一條件是「解開纏足」,以解開女性長久的束縛。直到1915年,日本總督府鑑於放足風氣已成,正式在保甲規約明令不得纏足。
伊萊莎因為健康狀況,不得不在1884年返國休養,由隔年來臺的女宣教師朱約安(Joan Stuart)與文安(Annie E. Bulter)完成「新樓女子學校」的工作。伊萊莎於1902年2月21日安息主懷。
🎞圖:為愛遠航:伊萊莎牧師娘的故事、宋伊莉莎白醫師的故事(台英華三語繪本)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Elizabeth Blackburn Christi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