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日 星期四

耶穌會1773解散與1814復會

耶穌會1773解散與1814復會

⭕1773年7月21日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Pope Clement XIV)解散了成立於1534年的耶穌會(the Society of Jesus, Jesuits)。

1534年,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與其他6名巴黎大學的學生,在巴黎郊外聖丹尼斯(Saint Denis)小教堂的地下室成立了耶穌會(the Society of Jesus, Jesuits)。宗旨即是由內部改革羅馬天主教會,同時希望能因此更貼近耶穌的心意。由於羅耀拉軍事背景的關係,他規定修會的成員必須對教廷與修會絕對服從。1540年,教宗保祿三世認可耶穌會成為天主教正式修會。

耶穌會成立不久,就開始向亞洲、非洲、美洲派遣傳教士,向中國派遣傳教士始於明朝嘉靖年間,大明帝國萬曆十一年(1583年)入廣東肇慶的利瑪竇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耶穌會傳教士,他和後來的耶穌會教士在西學東漸所做的史無前例貢獻。耶穌會在中國的發展,在大明崇禎十年教徒有4萬人,到大清帝國康熙三十九年達30萬人。1549年8月15日,耶穌會創始人之一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在日本友人彌次郎的引介踏上日本九州鹿耳島,同年底有一百五十多人受洗,附近有四百五十多人受洗。1597年有26位傳教士及教友在長崎殉道,之後約有三萬五千名不願叛教的日本基督徒被屠殺,接著日本展開二百年的禁教。

十七世紀,耶穌會士在西班牙海外殖民的同時,為拉丁美洲先前遊牧的原住民建立了村落,保護當地人民不受西班牙殖民者的壓迫與殘害。這些村落在以後的150 年間不斷地的擴大,延伸至當時西班牙與葡萄牙殖民地的邊界,使他們大為惱怒。馬德里條約重新劃分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殖民邊界後,1756年葡萄牙殖民者責難耶穌會引發的七個村落的反殖民主義戰爭。因此導致1759年葡萄牙驅逐耶穌會,1762年法國國會取締耶穌會,1767年西班牙驅逐耶穌會,三國君主呼籲教宗取締耶穌會。部份原因是當時在中國的傳教士中學西傳掀起歐洲社會思想界的風潮,不見容於王室,因而向教宗施壓,但被教宗克萊門特十三世駁回。

1772年,下一任教宗克萊門特十四世(Pope Clement XIV)就任,向三國君王妥協,1773年7月21日宣布解散耶穌會。直到1814年,教宗庇護七世頒佈「對眾教會的關注」詔書,恢復耶穌會。

現任教宗方濟各即為耶穌會會士,也是首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