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 星期六

婚禮一定要揭紗嗎?

婚禮一定要揭紗嗎? 
黃春生牧師

牧師請問,剛剛結婚的新人怎麼沒有蓋頭紗、沒有揭紗?

「戴婚紗」最早在東漢時期開始的,東漢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人們來不及履行繁瑣的婚姻儀式,時局紛亂而匆忙完婚。這種「拜時婚」不符合當時「禮教」的禮儀,又怕被人指指點點,因而就用紗布蒙住新娘頭臉以遮羞。這在當時本屬權宜之計,後人卻慢慢地沿襲了下來,使之成為世代傳承的婚姻習俗。 

而在南北朝時的齊國,那裡的婦女普遍用頭巾來避風禦寒。而發展到唐朝初期,蓋頭便演變成一種用以遮羞的從頭披到肩的帷帽。甚至,以紅色頭巾為主,因為「紅布」被視為「獻祭」、「辟邪」之物,可以保平安。此外,在封建社會裡,未出閣的女子按禮教而言,幾乎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所謂養在深閨人未識。因此,常以羅扇遮臉,出嫁時以婚紗蓋頭。 

古代遊牧民族或以色列人傳統裡,裹頭巾、蒙帕子是榮耀(參考耶利米書13:18;出埃及記39:28)。西方的頭紗由來不可考,比較接近現代婚紗的概念是在1499年法國路易十二的婚禮。近代女性主義者認為,接紗代表著新郎揭開「禮物」,在性別意識提升之後,許多新娘選擇不蓋婚紗、不揭婚紗,我覺得新人自在自然即可。要蓋婚紗或不蓋婚紗,都不是婚禮的重點,婚禮的重點在於彼此在上帝面前的敬拜與誓約,以及對誓約的委身。



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2011年4月29日,與交往8年的女友凱薩琳·密道頓於西敏寺結婚。
進入教堂之前有蓋頭紗,進入教堂之後,自己掀開頭紗。誓約時,二人右手相握。

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1945年9月15日蔣介石政權宣布「臺灣區日本紙幣回收辦法」

1945年9月15日蔣介石政權宣布「臺灣區日本紙幣回收辦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美日雙方代表在美軍密蘇里戰艦上簽署《降伏文書》正式結束二戰。

依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命令準備軍事代管臺灣的蔣介石政權於一個月後,9月15日隨即公布「臺灣區日本紙幣回收辦法」,將原有日本在臺發行的貨幣臺銀券以1:1兌換成「臺幣」,並於1946年9月1日實施。日本臺銀券隨著日本戰敗頓失市場管控機制而瞬間貶值約十倍。

日本臺銀券兌換臺幣後,當時買米買肉買菜物價都還是幾塊錢個位數的水準。蔣介石政將臺灣物資運往中國內戰地區,造成臺灣物價暴漲。除了各項物資的外流,資金也一樣的被國民黨政府撥轉到中國內地。二次大戰末期,台糖公司原來有 15 萬噸的存糖,是用來當作戰後復員與營運的資金。但是國民黨政府下令「接收所有日人存糖,撥歸中央,集運上海銷售」,所有的存糖都被無償的運往上海變賣。

1948年下旬,國共內戰局勢明朗,全面潰敗的蔣介石政權準備逃往臺灣。1949年在民報上的廣告已經出現一瓶9000元的醬油、要價數萬元的罐頭(還號稱市場最便宜)。

在這之間,蔣介石政權毫無節制大量印製臺幣,搜括臺灣的物資,強盜式的剝削,不是運往中國供國民黨揮霍,就是黨官貪污中飽私囊。在臺灣流通的貨幣,臺幣從面額 1 元到 100 萬元,面額膨脹了「一百萬倍」,前後不到 3 年,顯示通貨膨脹極其嚴重!

1949年6月15日,蔣介石政權宣布將臺幣以四萬元比一折成新臺幣試圖避免貨幣繼續崩跌,臺灣人民的財富幾年間被剝奪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