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主禱文~經驗上帝與改變世界
經文:馬太福音6:9-13
2019.3.3 台北濟南教會主日講道紀錄
講道:古倫神父(Fr. Anselm Grün)
翻譯:吳信如老師
親愛的弟兄姊妹平安,很開心今天可以在這裡和大家在講道中分享《主禱文》(天主經),每一個基督徒都熟悉主禱文,在初代教會有一個規定,每個基督徒要在一天當中用主禱文祈禱三次。
在主禱文中,我們和耶穌基督有了聖神的交通。當我們在馬太福音讀到主禱文時,我們可以讀到馬太這個福音書作者的神學觀,馬太把主禱文放在山上寶訓的教導之中,他要跟我們說,我們基督徒生命最重要之處就是透過祈禱,和上帝相遇,經驗上帝。但是,經驗上帝之後,我們就要將所經驗的表達出來,用我們的行動在世界表現出來。
我們若把耶穌的山上寶訓視為規訓,作為我們生活準則時,我們就會發現它很不容易實踐。但我們若將耶穌的教訓作為日常生活準則,不認為它是我們生活極難實行的要求時,我們就可能會樂意做這件事,我們若能在實踐這件事時經驗上帝,將上帝放在我們生命之中,我們的生命就能簡單地表現出一個基督徒應該有的樣式。
所以在這裡,馬太就用這個神學合適地表達出,後來成為本篤修會(聖本篤,Saint Benedict of Nursia,480~547年)教導的極重要原則,就是「祈禱和工作」,或是像泰澤(Taizé)的創辦人羅傑兄弟(Brother Roger),所傳講的「默觀與戰鬥」,我們若是將政治參與當作一種道德上的要求時,我們就會覺得受到很重的負擔,但我們若是將我們自己的行動表現作上帝的經驗時,這就很不一樣了!我們會很樂意地去做。
當我們用主禱文祈禱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如此思考,其實主禱文是我們過去所有的信仰前輩和我們一起,送給我們自己的祈禱,和我們一起祈禱的禱文。或是我們自己也可以來想,我們的父母親,或是我們的祖先,他們自己也是在用主禱文祈禱。雖然他們在祈禱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多偉大的神學,但他們還是堅持使用主禱文祈禱。他們用主禱文勝過,或是說,庇護他們度過生命中的困境。
我在使用主禱文祈禱的時候,常常想起我的父親,我的父親有開一間電器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這個電器行就破產了,因為在戰後的德國,付錢給銀行的制度非常地嚴格,他們的家庭有七個兄弟姊妹,其中一個銀行因為爸爸付不出錢,所以想要將家中的房子拍賣,所以每次爸爸在用主禱文祈禱時,唸到求你今天賜給我們日用的食糧時,爸爸就會想到這是一個真實和他生命連結的需要,這是他迫切需要的祈禱,我的爸爸為什麼會破產呢?就是因為他的工廠裏頭有一個員工騙了爸爸,導致爸爸的生意破產,所以當爸爸唸到這段禱詞:「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馬太福音6:12),這段禱詞可以讓爸爸體驗到愛與赦免,讓爸爸不會成為一個陷在痛苦與逼迫的人,所以我們在用主禱文祈禱的時候,我們或許也可以想想我們的親人、父母,我們的祖父母也是這樣地用主禱文祈禱,切切地呵護他們的生命,所以當我們在教會中用主禱文祈禱時,我們也可以如此想像,那些離開世界、在天上的人,他們也是用主禱文正在和我們一起祈禱。
所以接下來我要用主禱文逐句地和大家分享:
第一句是,「我們在天上的父親」。
當我們說「我們」的天父這句話時,要想到是和「我們」的兄弟姊妹一起祈禱,而不是我自己一個人在祈禱而已,所以在講這句話時,我們會感覺到和其他的人團聚在一起的。
第二句是,「願人都尊崇你的聖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上帝要站在我們生命的中間,當我們將上帝放在我們生命的中間時,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我們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有一個第三世紀的教父愛任紐(Irenaus),他問說我們要在哪裡看見上帝的榮光呢?就是從一個很有活力的人的外表才能看出來,從一個有活力的外表才可以看見上帝的榮光。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如何讓上帝的名在世上受顯揚,就是若我們能在世上活出有活力的基督徒的生命時,上帝的名就能透過我們讓人在世上被看見、受顯揚。
第三句是,願你在世上掌權。(和合本:願你的國來臨)
「願你的國來臨」這句祈禱是說,他希望這個世界不是被那些有權柄、權力的人掌控,不是讓那些政治家、惡勢力管理,而是由上帝在掌權管理,是要讓人們在世界能看見上帝的公義,我們也能將主禱文,這個神學解經,字字句句地和後面的,也就是馬太福音第五章及第七章,整段耶穌基督的山上寶訓的教導一部分、一部分地連結,這是有關連的,不是分散的。我們可以說,像這句願你的國來臨,是和第五章的天國八福連結,這也就是說,當耶穌教導我們如何得到幸福的時候,就是我們如何讓他的名受顯揚的時候。
第四句是,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
我們在這裡祈禱:「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其實耶穌就是在和我們說,我們基督徒要成為這個世界的鹽及光。
我們若可以如此想像,當我們可以成為這世界的光,當我們可以透過上帝的光,上帝透過我們照在這個世界的時候,就是他的旨意奉行人間的時候。「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在這句話裡,我們可以看到與馬太福音第六章有兩個地方耶穌在說,你不應該像以前的律法說如何,你就如何(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等)。這兩個對立的論點可以和這節經文做比較,我們若要讓上帝的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就要真實地實行上帝的律法,但是有許多人談到願你的旨意奉行人間時,會聯想到其他地方,和其他事物連結,有的人會避免在祈禱時講到願你的旨意奉行人間,因為他們會想,上帝是一個會照自己的意思,隨意行的神,上帝是一個有威權的上帝,會照他的意思,讓我們過不好的生活,不照我們的意思行的神,所以有些人不喜歡在祈禱時加上這句話。
我們若有一些人的親友過世時,就很難用這句話和他們一起祈禱,會感到很難過,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是讓我可以真實地得到自由的一句禱詞,當然我們都會向上帝祈禱,求他賜予我們力量及健康,但是當我們談到「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時,就是說,雖然我有我在上帝面前有自己的請求,但是我知道,不論如何,上帝的旨意都是對我好的,在你的旨意之中我能得到你的眷顧。
第五句是,賜給我們今天所需的飲食。
這裡在講的就是,我們過的每一天的需求,當然這裡講的一方面是在講說,我們希望不管我們在生活中,不管我們需要的是財務,或是其他東西,上帝會充足地賜予我們。希望我們的生活所需得到保障,但是這句話的範圍是在「願你在世上掌權」的前提下來祈禱的。
第六句是,饒恕我們對你的虧負,正如我們饒恕了虧負我們的人。
接著這句禱詞,在馬太福音當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在後面講到耶穌的教導的時候,一再地強調這個部分,就是「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在聖本篤會規當中,特別規定院長一天當中必須在早上及晚上,在所有的弟兄之中大聲地用主禱文祈禱,他之所以強調使用這句禱詞「求你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就是要院長用主禱文教導兄弟們同心面對每天的衝突。所以,我們每個家庭也可以在每個晚上一起大聲地用主禱文祈禱,一起祈禱在家庭當中產生的衝突可以透過彼此赦免,而不怪罪對方,但是在這裡也有一個要求,就是說我們也要同時寬恕別人。
有的人,尤其是基督徒,認為赦免別人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有的人認為赦免別人就是認為我要在別人面前低聲下氣,但是在心理學範疇中,這個赦免別人,原諒別人,其實是一個對我們自己極具治癒性的行為。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來了解甚麼是真實地赦免與原諒,它在心理層面是如何運作的,對我來說,我將原諒分五個步驟:
第一個是,誠實地告訴自己說我受到別人的傷害,我感覺我的心很痛,而不是假惺惺地說我沒事,這不要緊,不能這樣說,若我的心是痛的,我就應該要承認說我的心是痛的。
第二個就是說,我受到別人的傷害的時候一定會生氣,我也要承認說我是生氣的,而不是說:「不,我沒有在生氣,我是一個好人,我沒有生氣!」你要承認自己是生氣的,而我們承認自己生氣不是將這個用來發洩,而是將生氣作為我們的力量,使我們與傷害我們的人保持距離,不要讓他繼續影響我們的心情,使我們不再受到他的支配及控制;而我們也要將這個生氣轉變為我們的力量,也就是說我們用這個生氣下定決心,對自己說:「我可以自己過得很好,不用管對方對我如何,我自己可以過得好,我不用倚靠你。」
我們若可以將這個生氣轉變為我們自己有能力,獨立生活的時候,我們就不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受害者,因為若你成日認為我受到這個人傷害無法自拔而自憐,那你成日就現在受害者的泥沼當中,持續被那個人的惡行影響。而更嚴重的是,一個受害者會在不知不覺當中散發出一種被人攻擊的氣質、態度。有一個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Viktor E.Frankl)曾經寫一篇文章,不要再陷在受害者的角色當中,這個觀念對我們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原諒的第三個步驟是當我們和加害者有距離時,我們才能客觀地思考傷害是如何造成的:「為什麼有這個傷害?」
當我們受到父母的傷害時,我們可以想我們是不是在兒時發生甚麼事情,或是我們在童年有甚麼樣的傷口,或是說在長大之後,經過別人的傷害,思考他為什麼要對自己做出這樣的事?是不是他有甚麼傷口,以至於他將這樣的傷口轉向對你的傷害。
或是說他的心情不好,被其他人罵,將他的負面情緒轉至你的身上,或是說還有一種方式,那個人他根本沒有想要傷害你,只是你對這點比較敏感,所以你聯想到你被傷害的部分,那個人其實是沒有蓄意傷害你的,但是他觸動到你的弱點,在這邊當你受到傷害時,我不是要說你受到的傷害都是不要緊的,我們不會發生甚麼事,我們是堅強的,但這樣的想法是無效的,只是我們要去了解到底這個傷害是如何造成的,不是自己說不要緊就沒事,你若能了解這個部分,你才能妥適地處理你們之間的衝突,到第四個步驟才是我們所講的原諒及赦免。
甚麼叫做赦免呢?
第一個是我們不會陷在負能量之中,將這些負能量排出去。
第二個是我們可以免於這個人的控制。我們可以想像作當我們一直想這個人是如何傷害我們的,我們就是一直將這個人與我們自己連結在一起的,從原本傷害的一分鐘,可能變成整整一天都覺得他在傷害我們,他就如此讓你感覺被對方支配,我這邊所講的「原諒不是說要馬上抱住對方,和對方做好朋友。」是說當我們覺得可以不被對方影響時,我們覺得和對方保持一段距離是比較好的,這也是一種原諒。
我們要聽自己心中的聲音,我們是可以和這個人親密地做朋友,還是說我們和對方做普通朋友就好,這也是一種原諒,或是說,面對這個這個人我們就應該好好保護自己,不要讓對方有機會傷害我們。舉例來說,有一個女性小時受到父親性侵,她做了一段非常長時間的治療,經過了非常長一段的心理治療,她認為她可以原諒她的父親,於是她下定決心開車拜訪她的爸爸,結果還沒到她爸爸的家門口,她就開始反胃、想吐,她感到非常的難過、失望,我為什麼還沒學會原諒?我就告訴她說,妳已經很努力地在學習原諒這門功課,但這份原諒可能還在思想、治療的層面,妳認為妳可以原諒,但妳的身體告訴妳,這個部分妳還沒辦法做到,所以妳的身體很清楚地告訴妳,妳必須和妳的父親持續保持距離!但我們也可以保持盼望地說,當有一天,妳總有一天也可以和爸爸和好、接受爸爸,在這時,妳再接近他試試看,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傾聽身體的感覺,不要聽別人說你要馬上和這個人做好朋友,馬上就要和好,而超越了自己的界線。
第五個原諒的步驟是將你的傷口變為珍珠。有一個很有名的德籍猶太裔修女艾蒂特·史坦茵(Edith Stein)曾經說過一段話,她說:「人生最大的藝術,就是學習將自己的傷口變為珍珠。」她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傷口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它可能會成為你靈性上的幫助,使你敞開心胸,更加了解自己,它也使我們有勇氣走自己的路,它也能使我們在上帝面前敞開自己,也能使我們成為一個對他人苦難更敏感的人,所以當我們有傷口的時候,我們或許也可以成為一個更有能力陪伴他人、更了解他人痛苦的人。
第七句是,不要讓我們遭受承擔不起的考驗;要救我們脫離那邪惡者的手。
主禱文最後一句是說:「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但救我們脫離兇惡。」上帝是不會讓我們陷於兇惡當中的,並且這個兇惡是從外界來的,不是上帝將我們抓去受誘惑的,所以這句祈禱是說,當這個試煉來臨時,求上帝使我們不要陷進去或是跌倒。
在聖經當中所講的誘惑不是說我們平常小小的誘惑,在希伯來文所講的誘惑是說:「帶我們走不義的路,或是使我們犯錯,陷於混亂當中。」這樣講的話,馬太在後面講耶穌的教訓是將誘惑,混亂連結於假先知的主題,而這個假先知的主題對我們現在的基督徒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也是我們常常要遇到的主題,因為在現代有許多的假先知,而許多的假先知向大家說:「我可跟你說上帝要跟你說的話,我可以說預言」,所以在這個祈禱是說:「可以讓我們走更加清楚的路,求上帝可以讓我們清楚看見要走的路,不要陷於其他人對我們說的話,也就是所謂的混亂當中,使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在現代我們身旁充斥著邪惡的事物,有時候如此的惡勢力也在我們的身上,所以我們要祈求上帝幫助我們,使我們能夠脫離兇惡,活在真實的自由當中。」
所以,我們可以看見主禱文其實是相當符合我們的生命經驗,而我們在做主禱文祈禱時,一直要求自己要思考多偉大的神學背景,最重要的應該是我們要能將主禱文與我們的生命景況連結在一起,所以我們若將這樣的態度用主禱文祈禱時,這個主禱文就不是單單一個想像而已,而是成為你和上帝連結的關係。所以,我們用主禱文的祈禱,也會將我們導引到一個結果,我們不是停留在與上帝的關係,而是我們可以將這份關係,在主禱文所經驗到的上帝、聖神,由我們的行動帶到這個世界,所以我希望我們可透過主禱文的祈禱,以及我們的行動,讓這個世界有上帝的憐憫及溫暖、更加人性化,阿們!
(黃春生牧師校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