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尋找宗教改革的信仰精神

尋找宗教改革的信仰精神

黃春生牧師
2017年全球宗教改革500週年的慶祝活動,皆以「普世合一,公義和平」為主軸,不再強調教會的分裂,而是新舊教在宣教的使命中,面對21世紀世界更艱困的局勢,需要攜手同行,以新的合作、新的心志、新的行動,一起見證上帝對這個世界的恩典與祝福。特別是,教宗方濟各也於2016年的10月31日宗教改革紀念日,前往瑞典參加由世界路德宗與天主教聯合主辦的慶祝活動,這是500年來天主教第一次參與新教的宗教改革紀念,更顯明新舊教在普世合一這條路上必須更團結地攜手並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揭起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活動的序幕時,也於2016年10月17日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邀請天主教的弟兄一起舉行「宗教改革500週年普世共融感恩禮拜」,並邀請德國福音教會(EKD)前議長、德國國家倫理諮議會委員沃夫剛‧胡伯教授(Wolfgang Huber)講道,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台北總教區洪山川總主教也率兄姊出席。希望藉由基督福音在兩大宗派團結合一,彼此扶持承擔台灣未來將面臨的挑戰,並盡一份我們台灣人身為世界公民的心力,這對於基督宗教教友仍為少數的台灣社會來說,是一個有力而且充滿激勵的見證。
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德國威騰堡(Wittenberg)的城堡教堂(Castle Church)外貼上〈95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他以拉丁文書寫,就是想要與大學裡的教授、師生進行一場學術性的辯論,釐清信仰的核心價值,誰知還沒開始辯論就成為眾矢之的。雖然他受到各方的壓力、威脅,但我們看到上帝在編織,讓「封建」的教會重新回歸到信仰核心。面對今日同性婚姻、婚姻平權、國家定位、社會福利等對立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回歸」500年前馬丁‧路德要求學術辯論的精神,因為我們的智慧、經驗與理解均有限,因此更需要在上帝的面前謙卑地尋求。
回顧500年前,當時的改革者,沒有人是以創立一個新教派為目的,他們都知道教會唯一的根基是耶穌基督。如同哥林多前書3章11節所說:「因為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唯一的根基,沒有人能夠立其他的根基。」改革者目的是要使教會「歸回」成為基督的教會。為何說「歸回」?這個說法是出自16世紀宗教改革家的說法,他們認為當時的教會如同「被擄巴比倫」,直到上帝使百姓「歸回」重新建造祂的聖殿。
這場改革原本是在抗議教廷逾千年來腐敗、貪污和偽善。人民已經受夠了宗教上的獨裁、剝削和傷害,當時人人談論的重要議題就是如何淨化教會,使教會恢復信仰的美善。當時,16世紀「改革教會就等於改變世界」,而這場信仰回歸聖經與革新的運動,確實也帶來歐洲的革新。
當時出現許多的改革家,雖然各有各的神學獨到見解,但他們也有幾項且共同「合一」的改革信念。這五個「唯獨」(Five Solas)的改革信念,成為改革運動的神學與思想的核心價值。這五個核心價值,更成為教會在面對時代議題上的挑戰時,很重要的回應之原則。
改革宗這五個「唯獨」的神學論述,分別如下:
一、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使徒保羅說:「可見信是從聽而來的,而聽是從基督的話語來的。」(羅馬書10章17節)意思是,若沒有聖靈為耶穌作見證,人就無法憑信心獲得上帝所賜的恩典。聖經又說:「因為上帝揀選了你們,藉著聖靈成聖的工作和你們對真理的信仰,使你們先得救。」(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13節b)
今日教會最困難的不是沒有聖經可以讀,而是對聖經詮釋的差異與對立,例如在解放黑奴、女權運動、反抗種族隔離政策時,雙方都高舉聖經詮釋自己所喜愛的。引用的經文也是「自己喜愛的」,而不是以耶穌新的誡命作為詮釋的最高原則。
上帝的話語確實是我們生活和實踐上的唯一神聖權威(參考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但是,我們還要去回顧耶穌所說:「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馬太福音5章17節)使徒保羅更進一步提醒我們說:「一個愛別人的人,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所以,愛成全了全部的法律。」(羅馬書13章10節)
面對議題衝突時,雙方都各自引用聖經詮釋來佐證自己的立場,是無法促進對話的,唯有謙卑以耶穌新的誡命作為詮釋的最高原則,才能持守宗教改革的核心價值。我們常常自詡是「改革中」的教會,卻陷入律法主義的束縛,實在可惜!

二、唯獨信心(Sola Fide)
聖經說:「那麼,信心是什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古人能夠贏得上帝的贊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希伯來書11章1~2節)聖經上又指出:「亞伯拉罕信上帝,因他的信,上帝認他為義人。」(羅馬書4章3節)使徒保羅也說:「你們是靠上帝的恩典、憑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的行為,而是上帝的恩賜。既然不是靠行為,你們就沒有什麼好誇口的。」(以弗所書2章8~9節)
今天,一個不完全的人,怎能指責另一個不完全的人呢?一個不完全的人,怎能救贖另一個不完全的人呢?「我們的結論是:人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只藉著信,而不藉著遵守法律的要求。」(羅馬書3章28節)當我們要拿律法、道德來框架人時,我們彷彿陷入律法主義者的網羅。改革的核心價值,就是人得以直接靠著信心來到上帝的面前尋求祂。

三、唯獨恩典(Sola Gratia)
愛那些不該愛的就是恩典,因為我們原本也是不配之人,卻得著上帝的恩典。所有人都沒有能力彼此相愛,每個人無法靠自己的功德、善行得著救贖。保羅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面,就是在我的本性裡面,沒有良善。因為,我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章18~19節)
「聖經所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智的人,也沒有尋求上帝的人。人人背離上帝,一齊走入歧途;沒有行善的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章10~12節)人是完全的墮落,但是上帝就是愛我們這些原本不配被愛的世人,在此就顯明上帝的恩典。
聖經說:「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把你們帶到上帝面前。」(彼得前書3章18節)又指出:「因為我們信那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上帝,因而被認為是義人。」(羅馬書4章25節)並且說:「基督是無罪的,可是為了我們,上帝讓祂擔負我們的罪,使我們藉著祂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哥林多後書5章21節)罪人的罪由耶穌贖回,使人白白稱作義人,這就是「恩典」。

四、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
永生是由罪人接受基督的救贖因信稱義開始的,開始的一刻是重生。聖經說:「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和迷失的;我們作了各種情慾和享樂的奴隸,生活在惡毒和嫉妒中,互相仇恨。但是,我們的救主上帝已經顯出祂的慈悲和仁愛,藉著聖靈所施重生和更新的洗,拯救了我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甚麼好行為,而是因為祂憐憫我們。」(提多書3章3-4節)又說:「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祂的生命。」(加拉太書3章26~27節)
穿上基督就是為了活出基督、為了榮耀上帝。因此,聖經更鼓勵我們:「在外邦人當中,你們應該有端正的品行,使那些說你們壞話、指責你們做壞事的人,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就在主再來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彼得前書2章12節)過一個對人有愛、討上帝喜悅的生活來榮耀上帝,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恩典,聖經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又說:「這樣,愛就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使我們在審判的日子能夠坦然無懼;我們確能這樣,因為我們在這世上有跟基督一樣的生命。」(約翰一書4章17節)
基督徒的人生目標就是榮耀上帝,使人得益處,聖經說:「那麼,你們無論做什麼,或吃或喝,都要為榮耀上帝而做。你們無論對猶太人、希臘人,或是對上帝的教會,都不可以使人跌倒。你們要照我所做的去做;我是要使大家歡喜,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好處著想,而是關心大家的好處,為要使他們得救。」(哥林多前書10章31~33節)
宗教改革的核心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謙卑自己、對人有愛、對上帝有信,並以此來榮耀上帝。

五、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
「唯獨基督」是前三個「唯獨」的根本。藉著基督律法得以成全,「聖經」詮釋得以明瞭;藉著基督我們的「信心」有了唯一的信靠;藉著基督我們得著救贖的「恩典」。使徒彼得這樣說:「拯救只從祂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祂得救。」(使徒行傳4章12節)使徒保羅也說:「這真理就是說: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之間有一位中間人,就是成為人的基督耶穌。」(提摩太前書2章5節)
耶穌不是一位道德檢查者,當一群男人將正在行淫的女人帶到主耶穌面前時,祂不是定女人的罪,而是給予釋放的生命,因為耶穌是一位基督(拯救者)。
宗教改革核心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謙卑自己、學像基督,使人的生命得著釋放。

結  論
今日我們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除了透過歷史來反省,也要懇求上帝繼續帶領教會不斷的「改革中」。
1934年希特勒與納粹黨剛取得政權,就向教會施壓,要求他們通過亞利安條款,強制不准猶太基督徒參與被按立的事工。納粹還提出了「領袖原則」(Führer Principle),宣稱希特勒是德國先知,有著與基督和使徒同等的權威;整本聖經應該在希特勒的教義和信念裡被解釋。
1934年,卡爾‧巴特(Karl Barth)和阿摩森(Hans Asmussen)等一小群牧師與平信徒在工業城巴門(Barmen)的格馬克教堂(Gemarkerkirche)起草了〈巴門宣言〉(Barmen Declaration),批判納粹主張。起草〈巴門宣言〉的牧師們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甚至可能被殺。「五個唯獨」也成為當時教會重要的判斷準則。
誠如前面所說,今日教會最困難的並不是沒有聖經可讀,而是對於聖經詮釋的差異與對立。2016年10月16日,德國福音教會(EKD)前議長沃夫剛‧胡伯教授在濟南教會講道時,他勉勵今日基督徒必須學習殉道者潘霍華所說:「以底層眼光看世界」。潘霍華認為,耶穌這種以「底層」眼光看世界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窮人、邊緣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被排斥的人、被歧視的人、被辱罵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甚至是我們認識不足的少數族群,以他們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路加福音6章36節)

《台灣教會公報》第3383期(2016.12.26-2017.1.1), pp.14-15。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人權運動筆記本

人權運動筆記本
上帝給生命,權利自己爭!

教會歷史學者、女性主義神學家Mimi Haddad教授說,歷史上每次教會更新和改變自己的神學觀念時,都帶來重要的社會變革。例如,哥白尼關於行星軌道的發現迫使教會改變了地球中心的教義,從此認定科學帶來的挑戰不會影響信徒的基本信仰,使得科學大大發展;宗教改革針對當時的販售贖罪券大聲抨擊,要求信徒回到聖經,重新檢視基督的救贖;最初提倡廢除奴隸制的信徒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聖經中的信息,挑戰教會內所秉持的不平等責任賦予論(Ascriptivism),而強調人人受造平等;主張男女平權的信徒再次從聖經的信息全面挑戰了女人比男人次等的傳統價值。長老教會來台84年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才封立第一位女牧師李幫助牧師,1949年3月29日在高雄前金教會封牧就任。隔年1950年5月(45歲)曾秀鳳牧師(日本橫濱共立女子神學院畢業),在屏東中會南州教會封牧就任。再隔46年後,1995年台灣浸信會首次按立女牧師,1996年台灣的信義會首次按立女牧師。接納女性的地位,這一路走來是很不簡單的。

一百年前,美國白人反對女人投票權,不斷粗暴攻擊、謠言詆毀女權運動者。權利自由平等、女權是爭取出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時,反對女性投票權者以為賦予婦女平權會鼓勵女人逆性作為、會毀壞家庭秩序,會鼓勵性解放、會造成社會動亂。但一百年後,我們發現「反人權者」的顧慮並未發生。但「反人權者」的思維並沒有因此消彌,歷史上總不乏「反人權者」,「反人權者」的自我驕傲、優越感,始終與良善拉鋸。

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 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詩篇‬ ‭82:3‬)


1986年,人權大師Bayard Rustin在去世的前一年,在一次演說中講了一句推動同志平等權利運動的話,迄今仍饒富意義:「今天,黑人的處境不再是社會變革的試金石。黑人已經進入社會每一環節,並且有法律保障他們的權益。同志已經成為今日的地底泥、niggers。在這個意義上,同志取代了黑人,成為社會變革的風向標。當我們以後思考社會改良的時候,要把同志這個最弱勢社群放在心裏。」

【馬拉松】
K. V. Switzer 衝撞當年的比賽
1919 年,第一次有黑人男性選手參加波士頓馬拉松,但是直到 1967 年,波士頓馬拉松還是不准女性參賽。主辦單位不只拒絕,還會補上一句:女性生理上就不適合長距離賽事。如果沒有 K. V. Switzer 衝撞當年的比賽,留下這張經典的照片,今天波士頓馬拉松還是男性專屬的比賽。

「我們不要和她共用一個跑道,她可以跑她們的,我們跑我們的」、「立專法保障她們的權利啊,不過還是別來跑這場」…我想當年大概也是類似這樣的聲音吧。

五年後波士頓馬拉松廢止禁止女性參賽條款。

普世價值總是隨著時間演進,世代交替,那些舊時代的價值觀終究會貶值與作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小岩城事件(Little Rock Nine)】

1957年9月4日,阿肯色州州長Orval Faubus部署國民警衛隊來支持這些種族隔離主義者。士兵阻止學生進入學校,成了當時美國的頭條新聞。九名學生之一的Elizabeth Eckford後來回憶:
他們離我們越來越近……有人開始喊了起來……我在人群中尋找友好的面孔,也許誰能幫助我們。我看到一位老女人,她的臉看起來很慈祥,但我再次看向她時她向我吐口水。

支持黑人學生的小岩城市長Woodrow Wilson Mann向艾森豪總統請求聯邦軍隊的干預,讓小岩城的黑人女孩上學。9月24日,艾森豪總統下令解除州長的軍權,派美國陸軍部隊第101空降師前往小岩城,整個阿肯色州國民警衛隊10,000多人被聯邦接管,隨後101空降師以裝甲車護送這位女孩及其他八名同伴上學,其中一位黑人學生回憶,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感覺我是美國公民。小岩城白人氣炸了,其中有一個組織叫「媽媽聯盟」說:「這樣怎麼教我們的小孩?我們只是在捍衛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傳統,我們區隔但平等,我們不需要北方的學者與政客干涉我們南方的生活方式。」當然,他們忘了艾森豪是南方人,德州。派出聯邦部隊,解除國民兵,不是小事,南北戰爭以來第一次,全世界都在看,但艾森豪這樣做沒有引起十級大地震,他告訴全世界這是這個國家要捍衛的價值。

【女拉比】
Rabbi Regina Jonas
猶太第一位女性黑人拉比(2009)Rabbi Alysa Stanton 

耶穌的時代,猶太社會規定女人不可以進入祭壇、聖所、至聖所。他們甚至在祈禱時都會說:「感謝上帝,我不是女人、外邦人、奴隸。」
但耶穌改變(成全)猶太律法,他也收女弟子,讓她們拋頭露臉的跟隨他。今天,有猶太女拉比,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1935年第一位女拉比 Regina Jonas 
2009年6月6日第一位黑人女拉比 Alysa Stanton 被封立

※猶太教派主要有:
1.正統派(Orthodox Judaism,含極端正統派猶太教, Ultra-Orthodox, Heredi),在美國以 Yeshivah University 為代表。
2.保守派(Conservative Judaism , 含從保守派分離出來的重建派, Reconstructionist Judaism),以紐約的 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 為中心。
3.改革派(Reform Judaism, 又稱自由派),以辛辛那提的 Hebrew Union College 為中心。
4.還有少部分彌賽亞信徒。
Rabbi Alysa Stanton
值得看的紀錄片《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
Stanley Nelson: 美國知名獨立紀錄片導演/製片人

1961年5月4日,美國有一群年輕人,為了檢驗美國最高法院「廢除黑白隔離」判決的落實情況。這群內心有強烈公義使命的青年,他們以白人黑人同乘一輛巴士的方法,從華盛頓DC出發,前往美國南部各州,藉以表達他們的立場。

當時甘迺迪總統,已經宣布聯邦廢除黑白隔離政策,可是南部還有很多州,仍然實行種族隔離,所以這些人就去挑戰這些州的法律。當他們開車到Birmingham的時候,因黑人白人共處一車,而冒犯了當地的法律,有九人被抓下監,幾天之後被釋放。

Freedom Rider plaque in Birmingham
接著,他們繼續搭乘巴士到了Montgomery,結果巴士仍然被擋下、被焚燒,車上的人無論是黑是白,都遭拳腳相向(這些人被稱作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有一位白人,名為詹姆士(James Zwerg,1939~)被打得面目全非,照片被登上了報紙,全世界才看見美國也有野蠻的一面。在這些地區,警察、三K黨及白人至上主義者合作,並常常任由白人暴力團伙攻擊示威者而不加干涉。

之後他們堅持繼續旅程,到了Jackson時又被羈押起來,當時從華盛頓DC有許多支持者就南下到這地,總共306人全數被抓,因遠超過監獄的容納量而無法關押,終於迫使一州一州的政府廢止了這樣的法律。這些年輕人沒做什麼壞事,僅讓黑白同車、與當時的法律相牴觸,而導致用被逼迫的方式,來挑戰這不公義的法律。

※村上春樹《永遠站在雞蛋那方》就是在呼應這樣崇高的價值!

【1960澳洲原住民】
澳洲直到1960年代,原住民還適用「動植物法」, 澳洲白人將他們分類歸為動物,而不是人類。



【隱藏的基督徒】
「マリア観音」(馬利亞觀音)
カクレキリシタン
日本江戶德川幕府時期,1633年頒布第一次鎖國令,實行禁教令,天主教基督徒被迫更改信仰以及被流放到外國。後來為了阻止外國傳教,日本與天主教國家西班牙及葡萄牙斷交。當時日本基督徒被迫踏繪,許多基督徒表面臣服,卻為著保存信仰而成為カクレキリシタン(隱藏的基督徒)。
※雕像說明:看似觀世音像,其實是當時的基督徒採觀世音坐姿的「聖母子像」(馬利亞與耶穌),作為他們信仰寄託的圖騰。今日此雕像有個俗名「マリア観音」(馬利亞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