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慈悲與正義 (2016.10.16濟南教會宗教改革紀念主日-講道大綱)
講道:Prof. Dr. Dr. h.c. Wolfgang Huber
聖經:路加福音6:36-38
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
「不要評斷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上帝就不定你們的罪;要饒恕人,上帝就饒恕你們。施與別人,上帝就會施與你們,並且用大升斗,連搖帶按,盡你們所能攜帶的,滿滿地倒給你們。你們用甚麼量器來量,上帝也要用同樣的量器來量還給你們。」(路加福音6:36-38)
1.
經濟的全球化Vs. 慈悲的全球化
●
2016年是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的「慈悲禧年」,普世的基督教會也應該接納此呼籲為信仰的激勵。
● 慈悲不只是讓我們瞭解人類行為應有的原則,主要更是要瞭解上帝。路加福音就把這兩個連結: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
● 慈悲是這段平地談話中心,這平地談話在路加福音中是與登山寶訓並列,就是馬太福音的那段八福。在這段平地談話中,上帝的慈悲淺顯易懂,呈現在下段的福份描述裡。這裡很直接地表達出上帝的慈悲所關係到的就是:窮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被辱罵的人。
● 潘霍華詮釋這個觀點:這是「以底層眼光看世界」。潘霍華認為,耶穌這種以「底層」眼光看世界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被排斥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
為Dr. Huber接風 2016.10.15永康街喫飯餐廳 |
● 如果我們以上帝的慈悲來確認我們的上帝形像,我們的信仰就不會徒勞無功。這段平地談話有兩項結論:愛敵人、以仁慈對待鄰舍。我們可以把人與人相遇時所抱持的愛,當然一個警醒信仰的記號。這是面對上帝時的警醒,也是面對人際關係的警醒。所以,慈悲不只是指一種以公義為輔的「友善就好」的行為方式;它更是必須以警醒的態度,面對世界世界的公義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它們。
2.
有關評斷人
● 耶穌在平地談話後,馬上要我們不可以論斷人,要放下心中的法官傾向。
● 這種傾向包含兩種層面:公開嚴厲譴責他人的小錯,以及強力譴責大規模的錯誤行為。然後就揪出犯錯的人,把他釘在絞架上,以便其他人可以跟彼拉多一樣說:「流這無辜人的血,與我無關」。結果,大家就忘了自己是罪行的共犯,也忘了那些受害者。
● 以納粹時代來解釋罪行共犯與認同受害者。
3.
沒有慈悲無法瞭解正義
● 以「從底層看世界」的原則,以及從最貧窮者角度來看世界,這兩者是判斷可容忍的社會差異的標準。
● 最重要的公義問題就是,全球有幾十億人還活在無法滿足基本需求的條件下。從這裡可以推展到難民問題。
4.
從歐洲難民問題來談慈悲與正義
● 從慈悲的觀點來看,十誡中的「不可殺人」,應該多擴充到一項義務:「讓他人不被殺害」。
5.
明年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
● 德國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都一起慶祝。宗教改革當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上帝的包容。這呈現在,上帝包容人類的無神主義。上帝充滿慈悲的包容徹底轉變我們的生命。這份包容讓我們不置於禁錮在罪與錯誤中,也讓我們脫離過去的綑綁,得以打開自己,面對未來。
● 在基督宗教歷史中,對包容有錯誤的理解,但這卻是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這份包容是來自於我們對信仰的「確信」,而不是來自於「一致性無差異」。
● 盼望我們把上帝的包容,以及由此而生的人類的包容,成為紀念宗教改革的中心主題。所有的改革教會都以上帝的包容為由,把慈悲的精神傳達到世界上。並且以「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以及耶穌的眼光:「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來實行公義。阿們。
講道稿
慈悲與憐憫 (2016.10.16濟南教會宗教改革紀念主日-講道稿)
講員:胡伯牧師Prof. Dr. Dr. h.c. Rev. Wolfgang Huber
經文:路加福音6章36-38節
願上帝的平安和大家同在,我非常高興今天可以來到濟南教會講道與大家分享。如果我用德語講道讓大家不了解,這樣也是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很高興有吳信如社長在旁邊替我翻譯。我聽說我的講道會從台語再翻作英文,所以我感到非常高興,也覺得和大家有更近一步的連結。
我從德國來,昨天才到台北。從昨天開始經驗到的,都讓我感到非常感激與驚訝。我有四年的時間在德國柏林擔任主教,而柏林就是德國的首都。我很開心來到台北,台北也是台灣的首都。我曾有六年的時間擔任德國福音教會(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EKD)的議長,在這六年裡,我也因為議長的職分,使我能夠在世界各國認識各國的教會。但是台灣我還沒有來過,所以這次來台灣演講是我今年計畫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今天的講道題目講到關於上帝的「慈悲與公義」,引用路加福音第六章,這段經文以耶穌「平地談話」為開始,經文中最重要的一段話,其實是最簡單的,耶穌只是做一個結論而已。裡面說到要我們要慈悲、要憐憫像我們的父上帝一樣。這句話雖然非常簡單,但卻是所有基督宗教的中心,慈悲和憐憫在這裡不只是講到關於人的行為而已,而是慈悲和憐憫可以透過人的行為,來看見上帝,透過學習上帝的慈悲和憐憫在我們的行為上,所以上帝的慈悲和我們的慈悲是連結在一起的。
一、經濟的全球化Vs. 慈悲的全球化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天主教的教宗方濟各,他將2016年訂為天主教的「慈悲禧年」,天主教是普世教會裡的合作教會,也是我們兄弟姊妹的教會,所以他們的教宗方濟各特別宣告將2016年訂做全世界的慈悲禧年。因此,我相信全世界基督宗教的教會,不管新教或是舊教應該都把這個「慈悲」當作是我們應該要一起學習的功課。普世的基督教會也應該接納此呼籲為信仰的激勵。因為慈悲對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來說,已經變成很陌生的名詞了。
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以慈悲為主,而是以另外一種的方式,讓人看見這個殘酷的世界。從柏林到台灣經過了幾萬公里的飛行距離,非常快速,但這種全球化所看到的並不是慈悲。全球化對我們來說,可以讓人看到我們不管所有的商品或是所有的想法,可以透過現代的科技傳達到另外一個所在。而我也可以透過現代這個全球化的科技,把我所有的消息從柏林傳到全世界的所在。現在大家已經很習慣全球化的現象,可是全球化不是只有讓大家享受到資訊方便的好處,經濟方面的全球化也帶給了我們很多問題。
經濟的全球化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平的競爭,很多很殘忍的競爭。所以我們基督徒有很大的責任就是讓全球化變成慈悲的全球化,不是只有經濟的全球化。這個慈悲對所有的基督徒來說,應該是大家要努力來做的一個目標。
二、慈悲是以底層眼光看世界
另外,我們從這個經文來看,慈悲不是只有對人的行為來出發,而是我們可以從上帝的慈悲來學習如何慈悲,從耶穌基督的行為來學習人應該如何慈悲。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我們要學習慈悲和憐憫像我們的天父一樣。耶穌用這個非常簡單的話,向我們說出基督宗教的中心是什麼。從這句話之後,耶穌在曠野所說的話接到其他的內容,在20節的一開始,耶穌說到「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是上帝國的子兒」,「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流眼淚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為了人子的緣故,若是有人怨恨你們、有人污辱你們、有人棄絕你們,有人把你們當作是邪惡的,你們還是有福的」,我覺得在聖經中,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讓人看見這麼具體關於什麼叫做「慈悲」。從八福這段經文中,耶穌很具體的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慈悲憐憫的行為。
一個牧師是沒有辦法向大家說:「什麼叫做教會?或是說哪裡有真正的教會?」即使說我們濟南教會是在立法院的旁邊,我們也沒有辦法很確定這是一間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教會,可是如果我們濟南教會可以和貧窮的人站在一起時,我們才可以確定濟南教會是一間真正的教會。當教會可以和最貧窮的人站在一起,和人民站在一起,和饑餓的人站在一起,才是一間真正的教會。不會因為我們的教會在立法院旁邊,它就是一間真正的教會。
對我來說,在我服事的過程中,非常受到德國的神學家潘霍華的影響。潘霍華,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很偉大的德國神學家,他在希特勒的時代反抗希特勒,因而殉道。因為他反抗希特勒的關係,在二次大戰要結束前的兩個月,被希特勒絞死,而在他受絞刑之前,他寫一封信給他的朋友,他自己也很懷疑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的,是否有意義。潘霍華最後自己回答說:「我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因為我這樣做是學耶穌的行為,我的眼光是從最小、最微小的地方開始看見這個世界,我是用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這是在人類的歷史中,非常有價值的價值觀。我們是用最軟弱、最沒有權力、最貧窮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所有的歷史和所有的事件。基督徒並不是比別人更好的人,可是我們要學習應該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世界,來關心別人。
潘霍華認為,耶穌以「底層」眼光看世界的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被排斥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三、慈悲是與公義相連結的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德國收留了很多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在德國的社會也引起很多的討論。此事件對於我來說有很深關於倫理學的思考。我問我自己,我並不是在敘利亞出生的,而是在德國出生的德國人,但是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可以有什麼樣的付出,有什麼樣的關心?
我問我自己,我可以活在非常安全的德國,非常富裕的德國,並不是我應該得到的,而是上帝賜給我的。既然這並不是我應該得的,而且我也很有可能生在敘利亞,如果我今天出生在敘利亞的話,我也會和那些難民一樣遇到這麼多的政亂,這麼多的威脅,我也很有可能是這麼多難民的其中一個。
同樣地,我們在台灣也可以想到說,活在這麼好的生活環境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我們應該去想說,在台灣也有像難民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有貧窮的人需要我們和他們站在一起。我認為,我們應該要非常的感激我們有這樣的信仰,因為這樣的信仰,讓我們可以用憐憫、慈悲的心去遇到那些貧窮的人,和那些貧窮的人站在一起,有這樣的勇氣來支持這些最微小的兄弟姊妹。所以,我們說到慈悲和憐憫不是只是做好事就可以了,並不是這樣簡單的想法,也不是說和公義沒關係,而是說我們應該有慈悲的心才可以從最微小的不公義,來看見我們應該怎樣有慈悲的行為,所以慈悲和公義這兩項是連結在一起的。
四、沒有慈悲就無法瞭解正義
耶穌基督在曠野平地所說的這段話,給我們的教導是非常的簡單,他告訴我們,我們要和天父一樣慈悲,他也告訴我們有兩個做法:
第一個,就是要愛人,愛我們的仇敵。
第二個,就是要有慈悲和憐憫的心來愛我們的鄰舍。
耶穌就是用這麼具體、簡單的方法來說要怎樣慈悲,怎樣憐憫,就只有這兩種方法。耶穌告訴我們要愛我們的仇敵,這讓我們感到非常的害怕及驚訝。一般人的想法裡,會認為我們應該愛朋友,對於仇敵就應該怨恨他們。
過去的幾個月中,我看到在德國有那麼多仇恨外國人的行為,而那些仇視外國人的人覺得他們有自己國家的權利,對於那些從外面來搶他們資源的人,抱持著仇視的心態。所以那些仇外的人覺得他們有權利仇外。
這些仇外的行為,對我的很多朋友及德國來說是一件常嚴重的事情,是一個警訊。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就是源自德國仇外的行為。因為從歷史經驗中,德國人知道仇視外國人的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在過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錯誤,希特勒對猶太人所做的那些仇外、屠殺的事絕對不能再重複。
在德國柏林市中心有一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區(Holocaust Memorial)。這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區的面積,比德國任何的紀念館還要大。當我每次經過這個紀念區時,我不只是想到那些受害的猶太人,還想到我們自己德國人和希特勒一起做那件事情的人。也想到很多人在那時候幫助希特勒來做大屠殺的事情,不過這些人事後都說他們不知道,或是不了解,所以才做的。在德國,雖然戰後的大審判是針對主要的戰犯來做審判,這個戰後的大審判雖然是必須的,但這個審判也帶來某些負面的效果,就是讓那時候在一旁拍手、支持希特勒的或是把眼睛矇住不看的,把它當作是一個脫罪的方式,覺得那些人有被審判就好,和我沒有關係。這些在一旁觀看、支持的人,把被判刑的人當作是代罪羔羊,讓他們去擔當這些罪過就好,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揪出犯錯的人,把他釘在絞架上,以便其他人可以跟彼拉多一樣說:「流這無辜人的血,與我無關」。結果,大家就忘了自己是罪行的共犯,也忘了那些受害者。所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民主,以民主的角度來看大屠殺歷史事件,大家應該去思考他們自己所犯的罪過,這是一個民主的過程。
德國的福音教會,在1945年時,做了一個信仰告白,是關於他們當時所犯罪過的信仰告白。在德國教會所發表關於所犯罪過的信仰告白裡,不是只有對那些受害者做同情而已,更重要的是,德國教會去反省他們自己其實也是共犯結構的一部分,要如何去做反省。在這個關於認罪的信仰告白中,當時候的教會代表說得很好,他說我們雖然有用精神來對抗希特勒,但是我們的勇氣不夠,不夠忠實的禱告,不夠有堅定的信心,也不夠有愛人的熱誠。所以從這些來反省我們做的不夠的地方。這段話,讓人看到德國用潘霍華的精神:用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用這種精神來反省他們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中做得不夠的地方。
結論:從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才能夠產生慈悲的心
在講道結束前,還要再說一件事。還記得在柏林擔任主教時,遇到一群年輕人,也是類似難民一樣沒有其他家人的陪伴來到德國。因為那時候當柏林的主教於是就接納這些青少年,由於他們都沒有自己的家人一起來德國,所以我都會定期來看看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在想什麼或是聽他們的一些感想。
另外也有一群外國青少年,差不多16到20歲之間。這是一群非洲的青少年,他們沒有自己的父母,也沒有其他的親人的陪伴,他們自己來到德國。我就問他們,為什麼他們願意走這麼危險的路,冒這麼大的險來德國生活。他們所分享的,也讓我了解到他們在自己的國家生活的狀況。這些青少年來到德國之後,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比如當時他們是無法去上學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的身分證明。而且在當時也沒辦法接受任何正規的職業訓練。所以,當他們一早起來,就會問自己:到底今天要做什麼?他們根本就不曉得。因此我就想說,如果一個青少年一早起來他不知道要做什麼的話,那這個青少年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他們是需要很大的內在力量來幫助他們,使他們可以去面對當時如此沒有盼望,沒有目標的生活。
從這個經驗中,讓我開始去思想教會應該努力讓所有不管從哪一個國家來的青少年,都有權利去上課、去接受職業訓練或是能找到工作。不管他是從哪一個國家來的,只要是在德國,這些青少年就應該有這些權利。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見說,其實慈悲、憐憫、公義這些問題是連結在一起的。每一個青少年都有權利去上課、去受教育訓練、去工作,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公義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去關心公義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願意用開放的眼光從最底層、最微小的眼光來看世界,才能夠產生慈悲的心,這使我們能願意去爭取他們的公義。就像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的,我們大家都要有慈悲和憐憫像我們的天父一樣。願上帝的和平及公義與大家同在,也與今天每一個願意聽、願意行的人同在,阿們。
(講道稿及分段由黃春生牧師記)
|
2016.10.17合一共融禮拜 講道:Prof. Dr. Dr. h.c. Wolfgang Huber (德國國家福音教會前總議長/柏林主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議長、天主教台灣區總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