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9日 星期五

老人社會的再思

老人社會的再思

黃春生牧師

在2006年時,我在週報寫了一篇「教會對老人社會的因應」,今天我再拿出來看,再次受到提醒老人事工的重要性,亟需我們正視。如果你白天走在馬路上,你會看到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其實早在1993年台灣已經正式成為聯合國所定義的「老人國」。

為因應老人社會的來臨,早在1989年長老會總會就開始計畫設置「松年大學」,提供松年有個學習的園地,幫助松年能有個健康的身心靈之晚年。雙連教會的松年大學就是在那一年成立的。這段期間長老教會,已經在平地與山地設置許多松年大學。當時,很多人不看好這事工,但幾年下來發現,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我們發現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教會的松年事工卻趕不上老年人口增長的速度。

在1951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只有十九萬三千人,佔總人口的2.5%,1993年底,65歲以上人口的比例佔總人口的比例已達7.1%,正式邁入聯合國所界定的高齡化社會。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2011年時此比例將上升至10%,2036年時將到達21.7%。台灣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從10%上升到20%所需的時間僅21年,遠較日本24年,芬蘭48年,德國54年,丹麥61年與瑞典85年的速度為快。

為何在台灣老年人口成長的速度如此快?主要原因有三:
1. 戰爭死亡多,因此1949年戰後大家拼命生而有「戰後嬰兒潮」,1951年平均每一名婦女生育7人,1961年時為5.6人,1971年時已降為3.7人,至1995年時更降為1.76人。
2. 戰後,國民黨戰敗來台,許多年輕力壯的軍人,與原本不婚的女子結婚,這些不婚的女子大多是身體或心智上有障礙者,在正常社會下她們結婚的機會低,但戰後,她們也結婚生子。
3. 戰後,加速醫藥的研究與發展,平均壽命延長。

戰後至今,即將屆滿60年。再過五年2011年時,台灣老年人口將達10%以上。在1951年至1971年間,老年人口的扶養比在5%左右,亦即約每20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一位老人,至1995年時,已升至每9位工作年齡人口扶養一位老人,預估2011年,每6為工作年齡人口必須扶養一位老人。至2036年時,更變成每3位工作年齡人口必須扶養一位老人的情況。又加上工作年齡人口必須扶養學童及學生等,使得社會上成為「一人養三人」的情況。

面對環境的需要和挑戰,身為牧師必須將未來想得更遠,我想到的是,五年後,教會使否預備好迎接這一群老年人口,而這一代老年人口將持續廿五年之久。換言之,松年事工將會是未來教會卅年的重點。而我們的教會能做甚麼?我想至少將45-60歲的人先加以組織起來,如此才能為將來的老年事工做長期的預備。若你有好的建議,可以提供給牧師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