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11日 星期日

SARS正考驗著基督徒的信仰

SARS正考驗著基督徒的信仰
●黃春生2003/5/11

台灣近年來的大災難,至少有三:中國的導彈威脅(情勢危急,美國派出獨立號和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巡防台海),九二一大地震,和瘟疫SARS。面對重大公共災難時,基督徒所採取的態度為何?

檢視教會發展歷史,每逢社會遇見重大公共災難時,就是教會回應的機會,更是傳遞上帝的愛的契機。從初代教會到今日,每逢發生較大的公共災難時,信仰上的回應情況常比承平時期要更能展現。例如主後一六五年及二五O年左右的兩次大瘟疫,估計有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而且後來更從都市蔓延到鄉間;但儘管造成當時羅馬帝國的國力減損,但兩次的公共災難,卻反而促成教會的成長。主後二六三年亞歷山大發生瘟疫,教會史一段記載說:「一場瘟疫隨戰爭而來…我們大多數的弟兄表現了極度的仁愛。他們互相鼓勵,勇敢無懼的探望病者,照顧、服事他們。他們甘心染上鄰舍的病疫,受他們所受的痛苦。不少弟兄在照顧病者時病死去…反過來,外邦人便很不同,他們撇下那些出現病徵的人,就是至親也棄而不顧。」當時的希臘傳統宗教無法有效回應,對所謂「苦難」的解釋力不從心,「那時候,很多廟宇的祭司都跑光光。」但在社會體系幾乎崩解的時代,初代基督徒反而表現出比其他宗教對災難更勇敢的關注。

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加爾文時代,也曾經碰過瘟疫,那時候,馬丁路德並發展出「天職」的概念,將職業看做是上帝的呼召,要盡力去從事,這與宗教改革前,將神職人員以外的職業均看為是世俗的態度是不一樣的。按宗教改革家的說法,當遇見公共災難時,有五種人必須是要留下來的,除了行政首長、維持治安的人、醫護人員、神職人員(照顧靈性上的需求)外,還有一種人,就是「生病的人的鄰居」,意即周邊有人生病了,我們都有責任去協助、關懷及幫助他們。

當黑死病在十七世紀的英國蔓延時,卻曾發生假先知高興地宣布這場瘟疫是來自上帝的審判,叫大家認罪悔改,趕快走就能避開黑死病。還好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跟隨假先知們。其中有神職人員、醫生、護士選擇留在倫敦和疾病搏鬥。有一位獻身防疫的牧師,在他所在的教區愛爾任村中,得到村民的同意,實行強迫自我檢疫作為保健措施,避免瘟疫從村中四散到鄰近的村莊。最後,三百五十個村民中有二百五十九人病死,但整個過程中,村民彼此服事、扶持,使得瘟疫不至於擴散開來。

韓戰爆發時,北韓百萬難民南下,當時南韓教會因實踐「愛你的鄰舍」的信仰展開雙臂歡迎難民,信徒更提供所需給難民。戰爭艱難時物資短缺,信徒變賣家當拿到教會來接濟難民,那時為渡過糧食難關,教會發起每週二日禁食祈禱,一方面渡過糧食短缺,一方面操練祈禱。後來美援進入南韓教會,教會渡過難關,難民經歷教會的愛紛紛進入教會。這場危機終化為轉機,韓國教會從此大復興。

義大利醫生烏邦尼(CARLO URBANI)是聯合國WHO派駐越南首都河內的醫師,他是寄生蟲感染性疾病的專家。有一日一位肺炎患者急速發燒、乾咳,他隨即意識到在中國廣東蔓延的肺炎,這種肺炎不同於傳統肺炎,具有極強的傳染力。於是他在第一時間內,對世界發出警訊,提醒世人一種高傳染疾病「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已經蔓延開來。他馬上建議越南政府封鎖中越邊境,採取嚴格隔離措施,此作法果然奏效,越南也是第一個解除疫情的地區。他本著「天職」,完全沒有逃避,反而投入第一線防疫。但不幸地,三週後病逝於曼谷,享年46歲。

今日,SARS是屬於公共災難,是很特別的處境,它與九二一大地震不同的是,後者只是局部區域而已,但SARS卻是全面性的,SARS疫情不僅考驗著人性,更考驗基督徒的信仰。在台灣我們看見人的恐懼,更有看SARS病人或隔離者如痲瘋病者。面對此次如此重大的公共災難,做為一個基督徒該如何作呢?

綜合以上教會歷史的故事,我們知道面對重大公共災難時,我們不可迴避,更需要展現基督徒的信仰態度-愛你的鄰舍。如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提出「天職」的信仰概念,我們都應當從個人的職業上去思索自己的角色及能夠扮演的功能。例如買賣相關醫藥材料者,不僅要本著良知不哄抬物價,甚至願意提供給需要者。生產口罩的,願不願意免費提供給需要的人?做清潔工的,能否善盡清潔職責,甚至參與疫區的清潔工作?對個人而言,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的職業去回應,盡職做好本分就很有價值。對媒體而言,報導積極正面的訊息,則可扮演第四權。對政府而言,要像新加坡政府所說:「對抗SARS不是醫療問題,而是行政效率的問題。」確實,我們需要為政府的效率代禱。對教會而言,除了成為病者的好鄰舍之外,我們必須多多肯定人性的光明面,並尋求上帝的帶領。在「人人自危」的時刻,我們更需盡「天職」,發揮上帝給我們的恩賜和才幹上。

SARS考驗人性,更考驗基督徒的信仰態度。我們看到有人排斥、謾罵SARS病者,卻也有人積極投入這場戰疫。在物質化的社會裡,我常看到「瘋六合彩」、「瘋蛋塔」、「瘋麥當勞的凱蒂貓」、「瘋樂透」……。在此艱難的時刻,台灣是否可以展現更高尚的人性,是我們必須關切的。我相信更多人的付出,可以更幫助社會集體心靈的提升。希望我們的教會不要在這一場戰疫中退卻了,願上帝幫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