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1日 星期三

基督十架心,人間苦難情

基督十架心,人間苦難情

在台灣,受難週少受基督徒重視,或僅在受難週的首日—棕樹主日宣示受難週開始,而無特別的聚會。在早期教會都會以四十日的齋戒,來體驗耶穌基督的受苦,也因此我會特別提醒會友儘量避免在該週舉辦慶祝或旅遊活動,應該專心默想靈修,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去深刻認識復活的意義。

使徒保羅視耶穌基督的復活,為基督教信仰成立與否的試金石:「如果基督沒有從死裏復活,我們就沒有甚麼好傳的,你們也沒有甚麼好信的。這樣,我們顯然在為上帝作假證;因為我們見證,說他使基督從死裏復活了。如果真的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上帝就沒有使基督復活了。」(哥林多前書15:14~15)然而,復活的前提是耶穌死了;而耶穌死了,是他在人世間選擇甘願受難的結果,是一件具有豐富意涵的死亡,並非讓生命自然死亡。受難週的設立,目的在於喚起基督徒記憶及思考基督所留下受難的典範。

基督的受難,是祂重大的抉擇,更是順服上帝具體的表現。「我的父親哪,若是可以,求你不要讓我喝這苦杯吧!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馬太福音26:39)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痛徹心肺的禱告,讓我們深沈地感受到基督的抉擇和上帝旨意間的密切聯繫。上帝的旨意並非要基督受難;人類的救贖才是上帝的終極旨意。

然而,人類的救贖必須通過基督的犧牲及受難才能成全;基督受難是人類得救的充分條件。不過,基督是可以拒絕去完成的。基督選擇了十架受難之途,不僅因為這是上帝的攝理,更是由於他對人間苦難的悲憫情懷。「基督十架心,人間苦難情」表達出基督對人世間的至愛,也是基督徒所要學習的一種尊貴的宗教情懷。

耶穌不以君臨天下的威儀莊嚴出現世間,反倒生在卑微的馬槽,成長在一個必須勞動才能餬口的平凡家庭,他也以關懷上帝主權之實現和關心人間弱勢、邊緣大眾的傳道行動,讓人體驗上帝國的同在。他不特別排斥權貴,因為他有一些屬乎權貴的真誠朋友;但他堅決反對權貴的虛偽和強暴。他不因神聖而拒絕俗世,反倒與一般人一起吃喝,但他真正關心的是:如何將那些陷溺在人世種種苦難中的弱者解放出來。他關心的不僅是心靈層面的、精神層面的、宗教層面的,也是社會層面的、經濟層面的,甚至政治層面的。

面對人間的苦難,基督耶穌的人生抉擇不是逃避苦難,或追求來世的安穩,反倒是進入苦難,與世人同受煎熬,最後並完全獻出自己的生命,這正是基督信仰精神的具體展現。基督以悲憫的情懷正視芸芸眾生的苦難,並獻出自己來尋求解決之道。基督耶穌生命所表現的這一切,正是今日基督徒與教會所應學習的典範。

教會在今日世界裡,可能是勝利的,因為教會已經超越了苦難,脫離了困境,不再像使徒初代處於社會的邊緣,有著貧窮的特質。今日多數教會是勝利的,因為它們升級了,中產階級化了。教會忘了勝利的獲得是早期基督徒所付出重大的犧牲和血汗換來旳。教會史家說:「教會是由基督和殉道者的血所締造而成。」今日的教會卻常常是由金錢締造出來的。在這樣的教會裡,我們很難找到犧牲的精神和殉道的決心。

今天,當我們再次記憶起基督耶穌的受難事蹟,我們被提醒要深入苦難的群眾裡,力行饒恕仇敵與關懷窮人。我們絕對不能忽略,也不能否認,在繁榮、進步、經濟發展及提升的表象下,我們所處的社會是問題重重的,眾生則也遍嚐不同類型的苦難:黑金的政治、金融被掏空、貪官污吏、環境污染、社會價值體系崩解、家庭解構、婚姻破碎、家庭暴力、色情犧牲下的雛妓和婦女、孤兒、流浪漢、戰爭難民、經濟利益剝削下的窮人、勞工、心靈碎裂暗中啃噬著自己靈魂的孤單者…。

若正視這些苦難的問題時,活出「基督十架心,人間苦難情」的信仰精神,讓人的生命經驗到上帝就是最好的見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