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2月25日 星期一

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禧年平安」願上帝的平安與各位同在。主後2000年是普世通用年曆啟用以來的第二個千禧年,全世界如今無不關注在「禧年」的問題上。但是有多少人認識到「禧年」原本的意義呢?

「禧年」的觀念來自猶太民族,根據聖經利未記二十五章,每七年有一個安息年,土地休耕,不種不收,教導上帝的子民對上帝全然的信靠,享受上帝的供應及保護。每七個安息年之後再加一個安息年,則稱作「禧年」。而這五十年才一次的禧年又稱作「自由年」,因為在這一年,人經歷完全的自由,包括(1)奴隸得釋放—人身自由;(2)債務被免除—經濟平等;(3)土地歸原主—資源重劃。也因此「禧年」是很具體的,即資源的重劃,經濟的平等,進而促使弱勢者得到高昇。

禧年的觀念在耶穌的教導裡是一項重點,依據路加福音四章十六到三十節的記載,耶穌到世上的第一篇信息就是宣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宣告上帝要釋放人的身、心、靈的束縛。而祂的教訓與作為更是在實踐禧年的意義,即要帶給世人自由、平等、博愛,與救贖。

在新約時代,基督徒在傳揚福音時就是秉持「禧年」的精神,熱心為弱勢者謀求幸福(徒6:1, 雅1:27)。此傳統隨著教會的建立更影響社會福利制度,在中世紀宗教改革時,日內瓦市政府就採用加爾文牧師的建議,設置難民收容所,興建公立學校與醫院,使社會中的弱勢、殘疾者得廉價的照護,並為知識的啟蒙訂立了根基。如此遠見的社會福利制度逐漸受各國仿效。

但是,十六世紀殖民與帝國主義猖獗,許多弱小、無辜者受到侵害。此時,情勢比人強,教會的聲音無處可出,但是真理終究戰勝邪惡。教會秉著信仰良心與禧年的精神,撼動人類集體的良知,將人類再度拉回到良善的一面。但是到了工業革命時,資本家剝削勞工,上帝使得社會福利的創始者饒申布士牧師的聲音再次喚醒教會,使得各國教會與基督徒極力促使勞工立法,使勞工得到應有的自由與報酬。往後世界各國「五一勞動節」就是在紀念此事。我們可說,勞工立法的達成,就是禧年具體的表現。而禧年至少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意義:

(1) 社會意義:「禧年」即「自由年」,乃宣告上帝是弱勢者的保護者。在現在社會裡,弱勢者包括無家可歸者、受冤屈者、被壓榨者、受剝削者、心智未化者…等,使他們受到注重與自由乃是禧年所具有的社會意義。

(2) 經濟意義:土地重劃使那些經濟遭遇艱難,為債務所困或為奴的人有了盼望,得以重新開始。特別是現今的經濟強國應該豁免弱小國家的外債;資本家應該降低獲利率,甚至積極的回饋給弱勢者。

(3) 倫理意義:安息年要求土地和人一樣都須要休息,人不可工作過度,土地利也不可過度開發。這除了有「永續」的觀念之外,還有除去人類貪婪的慾望。通過禧年再思,人類應該棄絕貪得無厭的慾望,處處為人和土地設想。

這三方面的禧年意義,即是自由、平等、博愛。此外禧年還有未來意義,就是上帝的救贖。啟示錄中講到基督將要再臨作王一千年,世上的國都成了主基督的國。換言之,「禧年」也表達出上帝拯救祂的子民的恩年。

當我們跨入第二個千禧年時,我們如何實踐基督的福音呢?如何賦予「禧年」真正的意義呢?最好的見解就是回到耶穌到世上的第一篇信息,所宣告的「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來思考。讓基督徒以耶穌的教訓與作為來實踐禧年的意義,即帶給世人自由、平等、博愛,與上帝的救贖。

2000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救主耶穌的降生

救主耶穌的降生

早期教會是沒有慶祝聖誕節的,原因是早期教會的信徒認為耶穌基督很快就會再度降臨。保羅就在主後60年左右說:「主已經近了」(腓立比書4:5),馬可福音約在主後70年說:「所以你們要儆醒,你們不知道家主什麼時候來…」(13:35),主後90年路加說:「這樣你們看見這些事漸漸的成立,也該曉得上帝國近了」(21:31),約翰在主後95年說:「我若去為你們預備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14:3)。換言之,早期教會都在警醒預備主的再臨,根本沒有人會想到準備慶祝救主耶穌的降生。因此,我們可以體會到早期信徒在生活上較具警醒的態度,因為他們認為基督隨時就會再臨。

但是也有人認為基督何時再臨沒有人知道,倒是信徒要將每日當作「基督再臨」的日子來看,在世間警醒生活。彼得後書3:8~11就這樣說:「可是,親愛的朋友們,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在上帝眼中,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主並不像一般人所想的,遲遲不實現他的應許。相反地,他寬容你們;因為他不願意有一個人沉淪,卻要人人離棄罪惡。但是,主再來的日子就像小偷忽然來到一樣。在那日,諸天要在巨大的響聲中消失,天體在烈燄中燒毀,大地和萬物都會消滅。既然這一切要這樣地毀滅,你們應該作哪一種人呢?你們應該過聖潔、虔誠的生活。」

以上二種看法必須一起了解。從中我們曉得早期信徒對基督的再臨充滿迫切感,而警惕自己過著聖潔、敬虔的生活,因為隨時都可能去見恩主。但聖經也提醒我們不要相信「主再來的日子到了」的說法,保羅甚至認為,主張「主再來的日子到了」的人是在欺騙人(帖後2:3)。「主要再來」的教導是讓信徒把每一天都當成「末日」一般,每天向上帝負責,過著愛上帝、愛人、關懷社會、鄉土和生態環境的生活。今日我們在過「待降節」,目的就是要以警醒的態度等待救主耶穌的再臨,而非等待「聖誕節」,其意義就是如此。

救主耶穌降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救贖全人類,使人都有機會認識上帝。其中心信息就是「道成肉身」的信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14)。

在此,將「聖誕」與「待降」作個區隔。對於尚未認識耶穌的人,救主降生的目的對他們而言意義最大,也是他們最需要認識的部份。對於已經認識耶穌的基督徒來說,反而以警醒的態度等待救主再次降臨的意義較大。換言之,非基督徒首重聖誕的意義,基督徒首重待降的意義。

要將「聖誕」與「待降」作區隔,其目的無非是要提醒基督徒警惕自己過著聖潔、敬虔的生活,才是「過聖誕節」最好的態度。最好要學習早期教會的兄姊,對基督的再臨充滿迫切感,把每一天都當成「末日」一般,每天向上帝負責,過著愛上帝、愛人、關懷社會、鄉土和生態環境的生活,如此救主耶穌就降生在我們的心中。

2000年12月10日 星期日

安理會否決中國控告美國軍事佔領台灣

安理會否決中國控告美國軍事佔領台灣

1950年8月24日 中國外長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了「美國武裝侵犯台灣」的控訴,控告美國干涉中國內政,侵犯中國主權,要求美國陸海空軍事撤出臺灣。

1950年9月29日 聯合國安理會Security Council 通過決議,將中國控訴「美國武裝侵犯台灣」列入聯大議程。 辯論於1950年11月30日終結後、安理會以 9 : 1 否決 「中國控美侵略台灣案」提案。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530次會議(1950.11.30)
會議記錄(中文) (英文)

2000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一位熱愛信仰與台灣的音樂大師蕭泰然教授

一位熱愛信仰與台灣的音樂大師蕭泰然教授

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的蕭泰然教授在11月29日已經回美國定居,以養日漸衰弱的身體。離台前,他發表新作-清唱劇「浪子」。而我也受友人邀請到國家音樂廳聆聽,一起為他在音樂事奉上作見證。在此就將所認識的蕭教授介紹給兄姊。

蕭教授的聖樂作品,我很喜歡吟唱,而他也是本土聖樂創作者中,最為人所熟知,也最受海內外音樂界所肯定的音樂家,其台語詩歌創作「至聖的神聽阮祈檮」、「我的心神啊!你著讚美耶和華」、「耶穌召我來行天路」、「信、望、愛」、「主禱文」、「詩篇八十四篇一你居起的所在怎樣許可意愛」、「詩篇二十三篇一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等,均流露出動人的懇祈,觸動人心。在本土民謠作品上有「玉山頌」、「嘸通嫌台灣」、「蕃薯不怕落土爛」、「出外人」、「點心擔」等則風格浪漫,不時呈現濃厚的鄉愁,令人動容。其中「玉山頌」更在陳水扁總統就職時為壓軸演出。1999年他的小提琴作品「台灣情 泰然心」榮獲金曲獎,更是對他多年貢獻的肯定。

要了解蕭教授的音樂創作成就與本質,必須從其身為台灣人及基督門徒雙重身份上著手。他的音樂表達了台灣人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心聲,但卻非以憤世嫉俗的激倩方式呈現,相反地,是一種溫柔謙卑的入世情懷,而這正是基督信仰的精神所在。他成長於傳統的長老教會家庭,祖父是傳道人,父親是長老,母親則是留日鋼琴家,在全高雄只有兩架琴的艱困年代裡,他有幸終日浸淫在音樂的世界中,教會音樂、聖詩、讚美詩以及宗教意味濃厚的西洋古典樂,形塑了他對音樂的熱情及對敬虔的體會。

蕭泰然教授的音樂富涵生命力與對鄉土的深情,曾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民進黨遊行時常唱的「出頭天進行曲」即是出於他的手筆,雖然創作的基點非關政治,卻使他在戒嚴時期成為黑名單,為此,他遠赴美國,在異鄉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歲月。卻顧所來徑,蕭泰然沒有失落的傷感,仍以一賞平靜溫柔的口吻說道:「凡事都要謝恩,雖然我只求平靜地度過此生,上帝卻使我的一生充滿風波起伏」。

深為糖尿病、心臟病所苦的蕭泰然,憶起1993年那次攸關生死的心臟手術時,猶自印象深刻地說道:「當時血管迸裂,幾近於死,連醫生也宣告已經沒有希望,我只有檮告上帝:『我的(一九四七年序曲)還沒有完成,總共要寫六、七十頁,現在才寫了兩頁,如果我死了,你要幫我完成!」上帝聽了他的祈求,存活他的生命,1994年他完成了「一九四七年序曲」。自此,蕭泰然對生命中「不可知的變數」感受日深,這更使他深信,音樂是上帝所予的託付,且以保羅「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為對比,說道:「我不作曲就有禍了」來表達自己對上帝至重至深的愛,「我還有很多事沒有做,還沒有資格被上帝召去」,他願意用餘存的光陰來為教會、為台灣譜更多曲子。

一首令人敬畏的作品「一九四七序曲」於1995年6月3日在北加州的屋崙大會廳舉行世界首演。他說:「我盼望能用音樂、用愛來為二二八療傷」,「序曲」不是悲歌,而是為要帶出盼望,與其說「一九四七序曲」是對台灣歷史的反省,不如說它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以愛、以信心、以團結來重建我們的家鄉,締造一個鳥語花香、民主自由、族群共融的美麗島台灣,這也正是「序曲」的信息所在。後來,「一九四七序曲」在台灣(國父紀念館)首演時,我也榮幸參與合唱。「一九四七序曲」隨後在俄羅斯、美國等地多次發表。

隨著音符的高亢與低吟,蕭泰然長老以演繹上帝的愛為終生職志,他用音樂見證了對基督信仰的熱愛,以及對台灣土地的情。是我們主內兄姊的好弟兄,也是我們的模範。

2000年11月2日 星期四

寫在台灣神學院紀念主日之前

寫在台灣神學院紀念主日之前
關心今日的神學院就是關心未來的教會,造就今日的青年就是造就未來的長執。所以,牧師要呼籲兄姊共同來關心神學院的紀念主日。

台灣神學院可追溯到主後1872年,當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D. D.)來到淡水傳教即已開始。最初的十年間,馬偕像主耶穌一樣,一面巡迴佈道,一面教導學生,以路邊、榕樹下、溪旁、海濱、客棧、或地方的禮拜堂作為教室,可稱為「逍遙學院」。

主後1881年馬偕第一次返回加拿大渡假時,當地報紙呼籲為他在淡水籌建一所固定校舍,結果得到他故鄉的牧長和好友的贊同及支助。1881年底馬偕回台,立即在淡水砲台埔建設北部最早的神學院。翌年6月竣工,為紀念加拿大溫大里奧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民奉獻建校之美意,故命名「牛津學院」(Oxford College)以作紀念。以後也歷經幾次遷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音事工方興未艾,教會快速成長,急需傳教人才,坐落於雙連的舊校舍及設備已漸不敷使用。加上都市繁榮發展,吵雜喧嘩影響靜修研讀。於是在1954年將舊址校舍出售給台灣水泥公司,而購買碧綠青翠的陽明山嶺頭為新校舍迄今。

目前神學院大學部有音樂系、教會與社會系,研究所有道學碩士班、牧範學博士班,以及東南亞神研究院等。牧者在職進修有,馬偕紀念講座,雙連講座。信徒的神學訓練有信徒神學系,與台北和七星兩中會合辦的信徒教育事工班等。這些事工的推行皆致力於培育教會的傳道人才,提供牧者在職進修的機會以及信徒訓練,提昇基督徒的神學素養,而能有效地事奉上帝及服務人群。

在此期盼我們共同來關心今日的神學院,因為今日的學生素質,將影響二、三十年後的教會發展。我身為台灣神學院的校友,也要稟承創設者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朽壞」之精神,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事奉上帝的教會,以期完成受託的使命。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基督徒的使命之一。

要「聖誕」不要「耶誕」

要「聖誕」不要「耶誕」

今年我們重新教會在聖誕節將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與慶祝不僅是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同時也是信仰教育重要的一環。在聖誕節期之前,牧師要來談談為何要稱為「聖」誕的意義。

自從基督教傳入國內,每逢12月25日都稱為「聖誕節」。這個名稱普遍受到教會信徒和社會大眾接受,也因此聖誕卡、聖誕樹、聖誕老人、聖誕禮物等名詞頗受慣用。「聖」一詞很切合我們用於稱上帝為「聖父」,稱耶穌為「聖子」,稱教會為「聖會」。當普世基督徒在迎接和紀念聖子耶穌誕生的日子,當然以「聖誕節」稱呼是最適當的。

可惜,在數年前佛教在慶祝釋迦摩尼誕生時,就剽竊「聖誕節」一詞,過去社會在稱呼釋迦誕生為「佛誕」,但如今卻稱「聖誕」;反而耶穌的誕生被改稱為「耶誕」,以致「耶誕卡」、「耶誕樹」、「耶誕大餐」等等相繼出籠。但許多基督徒不明究理的跟著大稱「耶誕…」,若以台語來唸更是不雅,因為讀音類似「鴨蛋」。

對此,基督徒應該堅持「聖誕」,而不要「耶誕」。因為我們信上帝是創造宇宙的主宰,獨一的「聖父」。「聖子」耶穌是唯一的拯救之路。唯有耶穌配稱為「聖」,不容許世人(宗教教主、政治領袖等)僭越上帝的尊榮。音樂之父巴哈在他創作的樂譜都會寫上「榮耀獨獨歸給上帝」的意義也在此。所以,基督徒應將屬上帝的聖名歸給上帝。我們可以影響四周圍的人使用「聖誕」,也拒買「耶誕」商品等。我們相信有一天絕大多數的百姓會恢復原有稱呼聖子耶穌誕生為「聖誕」。最好可以稱呼「救主聖誕」讓世人知道耶穌不僅是「聖」還是世人的「救主」。

2000年10月25日 星期三

馬丁路德與凱莎琳

馬丁路德與凱莎琳

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是基督教中家喻戶曉的人物,1517年10月31日,三十四歲的馬丁路德將他對贖罪券的九十五條看法,釘在威登堡教堂大門上,而開始了宗教改革運動。馬丁路德一邊躲避教皇及君王的追捕,一邊努力翻譯聖經、寫作神學書籍,在艱苦的歲月中,馬丁路德的身體愈來愈衰弱,馬丁路德一直到42歲仍過單身生活,沒有人能隨身照顧他。

馬丁路德並不反對結婚,甚至還鼓勵人結婚(羅馬教會訂定神職人員不能結婚的政策)。但馬丁路德卻認為自己是一個受人注意的人,如果結婚會使妻子與家庭陷於危險之中,他看自己是一個被教皇判定為異端,又被皇帝判為犯法的人,這樣的人應當為主而犧牲家庭生活,又因為他的經濟收入不穩定又微薄,他更加認為必須要為主而奉獻家庭。

其實在1523年4月馬丁路德就已經認識了凱莎琳(Katherine Bora, 1499~1552),凱莎琳已經做了八年的修女,因為認同新教的改革精神與教義,而與其他十一位修女一起逃離修道院,接受馬丁路德的保護,馬丁路德為這十一位修女找到了終身的伴侶,但是凱莎琳卻遲遲不願意出嫁。最後凱莎琳終於表示如果路德博士要娶她,她是不會拒絕的。馬丁路德也告訴朋友說:「如果我能改變環境,我寧死也要娶凱莎琳,因為我要激怒魔鬼(指羅馬天主教會禁婚制度)。」

1525年6月13日馬丁路德和凱莎琳終於結婚,當時馬丁路德42歲,凱莎琳25歲,他們的婚姻極為美滿,凱莎琳將破舊的修道院,改為溫暖舒適的家,也將嚴肅的路德教授,改變為一個有耐心的父親。凱莎琳總是稱呼她的丈夫為路德博士,馬丁路德則稱凱莎琳為:「凱蒂我的肋骨」、「我的主人凱蒂」、「更好的一半」、「凱莎琳醫生」、「博學的馬丁路德太太,我在威登堡仁慈的家庭主婦」。馬丁路德也曾開玩笑的說:「我的一生都是在忍耐,我必須忍受教皇,異端份子,還有我的太太。」但也因此看出他們之間的親密。

馬丁路德夫婦共有六個孩子,路德每天早晨六點起床,陪孩子們一同禱告,一起背誦十誡、信經、主禱文、吟唱詩篇,一起吃早餐後,就開始忙碌的一天。馬丁路德認為婚姻是訓練一個人品格的學校,他講章中的比喻常常取材自他的家庭生活。

【默想】10/31是宗教改革紀念日,或許我們可以將「家庭」改革成更有主的愛。因為維繫甜美的家庭生活,也是對上帝的一種奉獻,更是基督徒的信仰美德與見證。

2000年10月13日 星期五

文字-上帝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文字-上帝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有一位猶太拉比吩咐僕人,到市場買個美味好吃的東西回來。僕人便買了牛舌頭回來。

兩天後,拉比要僕人去買個便宜的食物,結果僕人又買了牛舌頭回來。

拉比不解問道:「我吩咐你買好吃的東西,你就買舌頭回來;今天要你買普通的食物,你也買舌頭回來,到底是為什麼呢?」僕人回答說:「舌頭這東西,說它好,沒有比它更好的;說它壞,沒有比它更壞的東西。」

猶太人注重文字,也從文字看人生,特別是聖經。他們認為對小孩應該教的事,就如同在白紙上寫東西一樣。而對老人應該教的事又是什麼呢?即是等同在寫了許多字的紙上,找出空白寫上去。特別是用上帝的話填滿一個人的生命。

我想這些填寫生命的文字有好,也有壞。好的方面,是指人可以透過文字,將信仰見證、祈禱文、生活勵志、工作和旅遊的美記載下來,通過文字來學習與分享上帝所賜給我們每個人的不同恩賜。壞的方面,文字可以形成殺人的利器、抹黑的工具,甚至成為戕害心靈的毒藥。就如「舌頭這東西,說它好,沒有比它更好的;說它壞,沒有比它更壞的東西。」

我們發現今天的社會本身就是善、惡爭戰的環境,不僅社會如此,人的內心也充滿一次又一次的靈魂衝突。隨著善與惡的掙扎,文字也刻劃出生命的痕跡,「文字,說它好,沒有比它更好;說它壞,沒有比它更壞的東西。」若是善用文字,我們將發現它是上帝給人最好的禮物,是豐富心靈的糧食。因此,各位兄姊不要讓你的感動消失,在週報上留下你的信仰與生活點滴,它將成為眾人的靈糧。所以,牧師很期待教會中有「文字」恩賜的兄姊,可以提筆寫下你的信仰與生活體驗,牧師將會將你的文章刊登在週報與全體會友分享。同時也歡迎沒有文字恩賜的人,可以將你的感動與分享說出來,讓他人將它整理出來。但願通過文字的表達將我們共同的信仰體驗,一點一滴的記載下來,寫成屬於我們重新教會的「使徒行傳」。

2000年10月6日 星期五

管家的責任—建立永續的新天地

管家的責任—建立永續的新天地

上週行政院長唐飛請辭,並由屬我長老會的張俊雄長老接任。唐飛的請辭除了健康因素之外,還可能攸關「核四」興建與否。今天牧師就要以信仰的角度來探討核四議題。

1970年美國參議員蓋洛.尼爾森發起「地球日」運動,並獲得全美響應,以後在短短的十年中,美國國會總共通過廿七項環保立法,隨此影響全世界。而70年代可說是「環境十年」,各國政府紛紛成立環境保護部。地球日基本的精神就是在於達到地球資源的「永續使用」。而1990年台灣才首次加入「地球日運動」,但台灣在經濟利益為前提之下,環保議題仍舊長期受忽視。以至於台灣在高舉「經濟奇蹟」的大旗背後,還落得「貪婪之島」的惡名,大地滿目瘡痍,沿海養殖業充斥「綠牡蠣」,戴奧辛、多氯聯苯更危害國人健康。對此,台灣基督徒無法推卸身為管家的責任。

創世記2:15「主上帝把那人安置在伊甸園,叫他耕種,看守園子。」所謂「看守」即園子的管家,不容許園子受到破壞或干擾。合和本「修理」即指「耕種」,使園子生生不息,更加豐富茂盛。換言之,管家的責任不僅要保護園子,還要盡我們的才能使園子生生不息,更加豐富。

核電以鈾235等元素進行反應,最終變成鈽239等原本不存於地球的元素。這些廢料具有強烈的放射性,其濃度、半衰期是一般放射性元素的數百萬倍。身為地球的管家,我們不容許地球受輻射廢料萬年的破壞。而我們應該支持「永續」的能源政策,如太陽能、風力、潮汐、地熱等,如此才能達到「生生不息」的「耕種」目的。況且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先進會員國,除日、韓之外,已經達成一項共識,就是2005年之前,不再增建核電廠與機組。

此外,從聖經的啟示清楚可見:我們推動福音,目標並非止於人心的悔改與歸主,其實,基督徒應有一個更深的期盼,就是建立永續的「新天新地」。以賽亞書65:21~25描寫新天新地時,這樣說:「他們造了房子,自己住進去;他們種了葡萄,喝自己所釀的酒。…我的子民要像樹那樣長命。…狼和羊要在一起吃東西;獅子要像牛一樣吃草;蛇不再傷害人。」在失序中建立和諧的新秩序,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使人居住在地上,如同住在天上一般。這是管家長遠的責任與異象,需要我們一起打拼。

2000年9月27日 星期三

父母親對兒女的祝福

父母親對兒女的祝福

猶太人的家庭生活裡,很重視父母或信仰長輩對兒女的祝福(參創世記48:8~20;馬可福音10:13~16)。一本寫於1602年的猶太書籍裡,就曾記載:「兒女尚無法走路時,他們應該在安息日和聖日被帶到父母面前接受祝福。等到他們能夠行走之後,應當自己來到父母親面前,俯身低頭,接受祝福。」

從舊約時代至今日,祝福一直是猶太兒女從父母所領受重要的禮物,事實上,它一直是父母對子女的義務,同時也是拉比(牧師)在安息日與聖日對孩童所負的責任之一。

早在上帝呼召亞伯拉罕離開迦勒底的吾珥之前,他就熟知祝福子女的道理與權柄。在傳統上長子或長女雖有特別的祝福,但這樣的情況有時也有例外;如在創世記48、49章裡,我們也看到雅各也按手在孩子的頭上為他們祝福,而將長子的名份與祝福給了約瑟(創48:21~22)。

到了新約時代,墨守教條主義的法利賽文士更規定父母必須為子女祝福。大約在耶穌誕生時期,有位拉比寫道:「父親的祝福是房角的基石,母親的祝福則使滿室生香。」

雖然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父母的祝福,但重男輕女的觀念也在此時逐漸加溫。當時有位拉比就將「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民6:24),解釋成「願上主賜你兒子以祝福你,使你免受女兒帶來的苦惱,因為他們需要細心的照顧與呵護。」也有拉比在教訓人的時候,禁止孩童前來並請求祝福。

但是,當時有位拉比卻打破重男輕女的觀念,並為女孩和男孩祝福。這位拉比就是耶穌。在馬可福音10:13~16裡,我們就可以清楚看到耶穌為我們所立下的模範,甚至至今仍有教會牧者會為孩童按手祝福。

近代的猶太人仍保留此祝福的傳統。在安息日時,父母會帶著兒女到會堂接受拉比按手在小孩的頭上,並說出如下的祝福「願上帝賜福你,使你如以法蓮、瑪拿西一樣。」(創48:20)。而父母、拉比的祝福也被視為表達認同、關愛和接納。現代猶太家庭在安息日後的晚餐中,父母每週一次地為孩子祝福,並在溫馨的燭光中舉行按手祝福。

祝福雖然是古老的信仰傳統,它對人的關愛與接納感仍有極大的作用。祝福可說是基督徒在家庭中,表達關懷的重要行動。特別是受到心中擁有耶穌基督所賜盼望和愛的父母之祝福,因為這樣的祝福傳遞出上帝對子女的恩典。

【默想】為孩子按手祝福是耶穌為我們所立下的模範。懂得祝福孩童的父母,將使孩童更能體會到家庭的溫馨與關愛。

2000年9月15日 星期五

百年中影響世界的十本書

百年中影響世界的十本書

美國《時代周刊》百年慶特刊中,列舉了過去100年中改變美國人的思想與生活的十本書。這十本好書除了改變了美國人的思維,也是本世紀的經典著作,這些書許多的出發點都與聖經的教導相契合,在此特別推薦給各位兄姊認識。

一、 《民主與教育, 1916》,約翰杜威。主張民主的演進需要用實踐的新方法教育下一代,不能光靠死背死記。

二、 《文明與不滿,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1930》,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解釋生活在有秩序快樂大群體中,個人何以會在私生活中非常痛苦,心理分析學派由此產生。

三、 《就業、利息與貨幣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作者認為公共開支、基礎建設可以刺激經濟,此論點改寫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規律。

四、 《古拉格群島, 1974》,索忍尼辛。記史達林時代的恐怖統治,促使人們對公義與和平的重視。

五、 《第二性, 1949》,S. 第布瓦。主張性別大部分只是社會與政治上的界定,其地位可予以改變,女權主義隨之而起。

六、 《育嬰寶鑑, 1946》,B. 史巴克。有「育嬰聖經」之稱,主張用愛心來撫養嬰兒,力反體罰。曾不公平地被指責為60年代青少年反叛的根源。但經事實的檢驗,證明史巴克的理論具高瞻遠矚。

七、 《少女日記, 1947》,安妮.佛朗克。作者13歲開始記下在納粹統治下的見聞,二年後被捕遇害,手稿流傳下來,編輯成書。

八、 《寂靜的春天, 1962》,拉結.加爾森。這位女生物學家寫下大自然界和摧殘自然的人們,為最早講環境保護的書。

九、 《美國的另一面, 1962》,M. 哈瑞索。講美國社會表面有繁榮生活,但骨子裡卻貧困,促使美國國會制定出聯邦濟貧政策。

十、 《黑人自傳, 1965》,馬爾康(Malcolm X)。講種族迫害與新生,使得種族歧視的問題再次受到關注,並促使人們力倡族群融合與新生。

2000年9月10日 星期日

閱讀《佛教》一書

閱讀《佛教》一書
董芳苑著。《佛教》台北:長青,1986。

壹、內容摘要
一、教主/佛陀: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出世帶有濃厚的傳奇故事,內容也與耆那教的神話雷同,屏除這些傳說,我們若以他所生長的環境來看,就能較清楚了解印度人對「佛陀Buddha」一詞的意義。「佛陀」意指「悟者」、「覺者」、「圓滿」之意,是對人的尊稱。
釋迦牟尼也有印度人的天性,因為他們到某一年歲階段,就會熱衷於宗教生活,追求人性的解脫,這也暗指釋迦牟尼在此特有文化中出家。此外,印度處於酷熱疾病流行的環境,人生極易感受到生命的艱辛,釋迦牟尼看到人生不外是「生、老、病、死、苦」,引起他想尋找一種解脫之道,好使他得以解脫人生痛苦。他嘗過苦行,也加入僧團,但這些磨練對於出身貴族的他,可說是苦不堪言,不得不放棄這種修道方式。
在嘗試苦行失敗後,他開始以冥想為中心的修煉,這種追求神祕經驗的冥想可說是受到亞利安人的影響。釋迦牟尼後來悟出來的教理就是:「萬物都依其『業』而轉變」的輪迴宿命;萬物都有業,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人生要終止生命在輪迴中受苦,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做到「放下我執,悟得解脫全容」。他將所悟得的這一套「生命哲學」,逐漸的在人群中宣揚他的靈性經驗,即是「佛陀說法」。這「說法」不外是「十二因緣」、「四聖諦」、「八正道」與「三法印」等道理。他教導人不可過分的禁慾與縱慾,修道必須捨去這兩極端,採取「中庸」的方法,才可功德圓滿。

二、僧團發展
起初釋迦牟尼施教的對象不是一般庶民,而是接納修行上的同志,並在某種戒律下結成組織,在此組之後才逐漸發展出僧團。以冥想修行的教團形式,並不只限於佛教。佛教透過某些紀律使它的教團與其他教團不一樣,人要加入佛教僧團需經過一定的教育,並且需經過誓願的手續「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三寶。
佛弟子由出家與在家的七類成員組成,依照所受戒法的多寡來區分。最高的「比丘」所受的比丘戒計250條;而最低的家居是僅五戒。但基本上250條比丘戒是由五戒展開的。大致分類表如下:

出家五眾
比丘(俗稱和尚)
二十歲以上出家男子
 
比丘尼(俗稱尼姑)
二十歲以上出家女子
 
式叉摩那
出家女子,成為比丘尼前的二年試驗期間,如未懷孕才能接受比丘尼戒
 
沙彌
二十歲以下出家男孩
 
沙彌尼
二十歲以下出家女孩
在家二眾
優婆塞(俗稱男居士)
在家修行的男佛教徒
 
優婆姨(俗稱女居士、白衣)
在家修行的女佛教徒

三、教義的概要
佛教的教義看似複雜,但大致可分成三類(一)原始佛教,釋迦本人的教訓。大致從釋迦「說法」起,到他「入滅」後約二百年間止。(二)小乘佛教,佛入滅二百至五百年間,即公元前第三世紀至公元第一世紀左右。(三)大乘佛教,約自公元第一世紀起到第九、十世紀左右。此三派都標榜以佛陀的教訓為中心,但事實上個中差異懸殊。佛陀的教理其實很簡單,是十足的自力修持的方法,是一種「自覺性開悟」,不靠任何神靈啟示;他所講的不外是:「四聖諦」、「八正道」、「三法印」、「五蘊」、「十二因緣」與「五戒」等。往後的教義發展更為複雜,也與原始佛教大不相同。

1. 四聖諦,諦是「真理」之意。
所講的即是因果論,即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世間的因果,是迷的苦果(苦諦)與苦因(集諦)所組成,它是人生一切痛苦及生死相續的根源。要擺脫人生苦難就要追求出世間的因果,即是要「悟」,悟的果即樂果(滅諦),悟的因即樂因(道滅);如此的悟人生才會有快樂,才能脫離苦難。

2. 五蘊,蘊是「集合」之意,又稱「五陰」。即色、受、想、行與識蘊。
佛教徒常稱人是處於「五盛陰苦」的環境中;人就是受到這五種蘊障蔽了人原有的佛性。但總言之,要說的是人由物質(色蘊)和精神部份(另外四蘊)組合成,生命不過是苦難的輪迴,沒有真正的起源。所以,人要認清這些事實才能悟到解脫之道;換言之,知道苦的來源才能解決苦的問題。要解決苦的方法,即是要追求「八正道」。

3. 八正道
這是教導人如何解決苦難,獲得生命解脫的方法。後人又將此法分成入世與出世兩方面:「入世八正道」,即教導人實踐以成仁人君子,可說是道德規範;行「出世八正道」即可使人獲得生命解脫。

4. 三印法
佛教是什麼?佛陀定三印法用以鑑定教理。即「諸行無常」,一切諸法(現象)無論是物或心,都在流轉變化,所以是無常不定的;「諸法無我」,佛陀觀察世間萬象起於因緣,因緣一但歸滅,人生也歸滅,所以生命也是假象無常,故主張「無我論」亦謂「諸法無我」;「涅盤寂靜」,即斷絕因果輪迴,寂靜入滅,此後不再有苦難的輪迴。

5. 十二因緣,就是用十二互緣的現象,來說明生死輪轉的過程
佛陀對第一因的論證並不觸及,因為因緣在過去、現在、未來中是因果輪迴,要指出何者是生命第一因似乎不可能,因它是不間斷的循環系統。


貳、當代佛教簡要
釋迦死後,佛教僧侶不久即分裂成上座部(十一派)與大眾部(九派)兩大派。這兩大派以後又再分裂許多小派。到公元前一、二世紀到公元第一世紀左右分裂到二十個部(即派別)。分裂的原因大多起因於對教義的見解、解釋的不同。佛教後來逐漸在印度消聲匿跡,反而外傳到附近鄰國,並且發展壯大,至今大致可分成三類: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密教為主的大乘佛教。

一、小乘佛教(部派佛教)
注重自力自渡,較接近原始佛教的教義。現主要存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

二、大乘佛教
主張可他力普渡眾生。傳在中國後主要有幾派: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密宗(隨後另外討論)等。其教義簡言之,(淨土宗與密宗除外)都把一切的問題歸到「心」(mind)上面,只要心能夠開悟明白,我心原本清淨,無所謂無明,涅盤等也都不存在了,而追求自我原本清淨無穢的「本來面目」。

三、密宗
稱得上佛教教義第三系統。本宗又稱「真言宗」,真言意為「咒語」;密教的起源主要吸取婆羅門教的咒術而成。本宗以「大日經」為主要信奉經典。另外印度與尼泊爾的密教傳入西藏後,結合西藏民間巫術成為「喇嘛教」,又稱「藏密」。

參、台灣佛教的意識型態
台灣的佛教界受中國佛教影響甚鉅,今日大乘佛教的發展主要都在中國自成一格,早與小乘、原始佛教相差甚遠。這些在中國變化下的佛教,已經受中國政治與文化很深遠的影響;隨著經濟活動、政治活動進入台灣,伴隨而來的是中國意識型態的入侵,典型的是中國佛教協會;這種意識型態使信徒多數不易認同台灣本土意識。另一種的意識型態是有本土性的佛教,以「萬佛會」為代表,努力要擺脫中國化的佛教,欲建立一支屬於台灣本土的佛教。
另外竄起的要算是「慈濟功德會」,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宗教產物;開始許多人以奉獻金錢來替代守戒,以做功德來使自己超脫苦果;但不可忽略的是,它的起源多少也是因證嚴法師給人謙卑的道德形象有關。它的意識型態也受中國佛教影響不小,但始終自稱其採中立態度。此類意識型態也反應出多數台灣人的政治認同是無清楚主張,或是明則保身,無意表態。

肆、結論
從以上我們以概略知道,佛教是一個思想細密的宗教,哲學思考極濃厚,也是個泛亞洲性的宗教,至今研究佛學的人口也很多。它的宗派林立,各家說法不一,且經典氾濫,相互矛盾的經典也多,佛教教義要統一說實在很難,要想仔細研究佛經不太可能,除非耗上幾代的時間。
畢竟佛教影響世界近三分之一人口,其深奧的教義是值得我們好好探討的。它受中國文化影響,發展出中國特有的大乘佛教,反而影響台灣社會甚遠。甚至中國思想透過佛教深深影響台灣人,所以想要了解台灣人意識型態,有必要認識佛教所帶來的中國意識,甚至從中去反省、解套此等情節,好建立台灣意識。除了政治上的影響之外,它在宗教上所佔的人口數(含自稱信奉佛教者),也是我們無法忽略的,基督教在台灣想要進行宗教對話之際,確實有必要選擇先認識多數人所信仰的佛教。我想這些是台灣宗教人所應有的視野與認識。
1996/5月

2000年9月3日 星期日

就任詞—就任重新教會第四任主任牧師

就任詞—就任重新教會第四任主任牧師

黃春生牧師 2000/9/3牧師就任授職感恩禮拜

宗教改革有一項重要精神,就是主張「上帝的話」—聖經是一切最高權威,也是唯一根據,舉凡信徒的信仰、生活、社會、文化等均以聖經為最高權威。而我也深信「教會乃奠基在聖經—上帝的話語上」。

因此,教會存在的目的,就是宣揚聖經上帝的話。教會存在的使命,就是要在每個時刻不斷傳講上帝的話的信息。我獻身的使命,也是要傳揚上帝的話。無論在什麼情況的下面,我都要堅持這個獻身的心志,永遠不會改變。

我有一個異象,就是要帶領我們重新教會的兄姊明白聖經上帝的話,使我們的教會因為明白聖經上帝的話,而能成為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光和鹽。

我有一個夢,就是訓練信徒成為門徒,用保羅的說法,我們在信仰上不能老是停留在喝奶的階段(林前3:1~2),因此,我有一個夢,就是使信徒能夠接受門徒訓練,成為靈性成熟的基督徒。

我有一個期待,期待我們重新教會是一間「萬民皆祭司」的教會,無論在教會的事奉中,或是在社會裡工作,我們都是上帝的祭司及忠心的管家,參與上帝的工程。因此,我期待當我在吹笛時,你們會出聲合唱;當我打鼓時,你們會歡喜跳舞。讓我們實踐萬民皆祭司的精神一起同工,盡忠於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並唱出天國的信息,跳出天國曼妙的願景,在我們居住的台灣。

今日我與我們重新教會眾兄姊在上帝和眾人的面前立約,願聖靈上帝帶領我們,持守信仰的誓約。在此,也要感謝牧師娘陳秀如對我獻身傳道的支持,以及感謝父母在我小時後,就將基督的信仰傳給我。

如果此時是榮耀的時刻,就將一切的榮耀歸給疼愛我們的天父。假使今天的就任帶來喜樂,我願意將這份喜樂與所有的兄姊分享。

願榮耀藉著耶穌基督歸與獨一全智的上帝,直到永遠!阿們。

2000年8月31日 星期四

掃黑與經濟危機

掃黑與經濟危機
黃春生

新政府上任百日,民意滿意度的內閣閣員以法務部長陳定南先生最高,這也可以看出人民對於掃除黑金的期待。特別是揪出不義財團對股市或內線交易的炒作,果然有財團立委被檢察官起訴,不僅如此,阿扁總統也宣示「縱使偵辦尹案會動搖國本,也要偵辦到底」。我們應該為政府實行公義的決心感到欣慰,箴言14:34如此說:「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今日台灣在國際社會裡,讓人聯想的印象就是「金錢」、「經濟」,甚至「貪婪」,絕少會被聯想成一個有清廉、公義、環保、人文的國度。若是我們要成為一流的國家,讓列國刮目相看,就要擺脫貪婪的形象,讓公義如江河滔滔充滿社會。

很可惜地,社會上出現一種聲音,就是擔心掃除黑金會使得股市大跌,果然8/30股市就大跌270多點。但是,掃除黑金除了是展現公義之外,還可以將經濟活動導入正軌。箴言16:8就提醒我們「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吃喝與財富,「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14:17)換言之,這是對生命價值與信仰態度的認知問題。

想想看,台灣在世人眼中締造出「經濟奇蹟」,但是我們卻在很多方面落後了。幾年前,股市行情的漲落,幾乎都是新聞上重要的消息,而許多人的血壓也隨著股市在起伏;但是,經濟並沒有讓台灣人的心靈得到充實。錢,雖然很有用,卻不見得事事能通,單單感情或道德的事就不是前所能解決的。

這二、三年來,我們台灣社會頻頻發生嚴重的社會問題,自殺已經成為第九大死因,平均每三小時又五十分鐘有一人自殺,更何況層出不窮的毒品、犯罪與倫理問題。媒體天天都在報導,社會大眾對此類新聞的反應也漸漸麻木。這很像西元前第八世紀以色列的先知以賽亞所描述當時社會人心的麻木,「這些人頭腦糊塗,耳重聽,眼目昏花,以至於看不見,聽不懂,想不通」(賽6:10)

現在新政府有心使社會建立公義,但是還有許多人擔心經濟危機。說實在的,若是不掃黑金,台灣將有更大的經濟危機。試想,一塊不值錢的荒地,居然可以違法超貸數億元,最後列入銀行呆帳,損失的金錢就需要一般人民承擔。其實,掃黑金與經濟發展不相衝突,掃黑金才能為台灣奠立永續的經濟基礎。因為「公平,使國堅定;索要賄賂,使國傾敗。」(箴29:4)

2000年8月25日 星期五

拒絕恐懼

拒絕恐懼
黃春生
《世界人權宣言》的序言一開始就說:「有鑑於,對於人權的忽視與輕蔑已經造成野蠻的行徑,……人人享有言論、信仰、免於恐懼的自由……」換言之,免於恐懼的自由是基本的人權,也應該是普世的基本價值,和人類最崇高的渴望之一。縱使是民主的國家「恐懼」的陰影也常常揮之不去。兩年多前,陳進興綁架白小燕並撕票的案子,在當時造成人心惶惶,許多人在夜裡睡不著,擔心陳進興找上門。不僅如此,早在十幾年前全台各地都有「XX之狼」偷襲婦女,而手持西瓜刀的飆車族更是著魔似地砍殺路人。在這樣的社會下,我們確實很難避免恐懼。此外,對於「怪力亂神」所引起的心靈恐懼,更是為人父母所必須重視的。

最近報章中有許多人再度呼籲抵制「黑色節目」的充斥,因為靈異節目已經造成孩子們內心充滿恐懼。根據民國八十八年八月人本文教基金會的調查結果,約有八成五的小學生受到鬼怪、靈異節目的影響,而「不敢上廁所」、「做惡夢」等,甚至有小孩因此罹患膀胱炎的案例。對此電視台也辯稱說這些靈異節目對於想做惡的人可以收警世的作用;但是,「恐嚇」永遠不具教化意義,甚至成為負面的教材。 包括十八層地獄的宗教假設。

而許多父母在不知不絕中示範恐懼。例如父母親對蟑螂、老鼠的害怕也會烙印在孩子的心裡,何況是父母的憂傷、恐懼,甚至對靈異節目的態度等。

此外,有人觀察出過去大多數的知識份子是不拜鬼神,也不燒冥紙;但是現代的知識份子卻不探究原因,就妄加膜拜。也許是因為黑色節目的推波助瀾。若是我們縱容此類的節目,我們的下一代的潛意識必定受到影響。因此,身為基督徒的父母必須重視此問題。

若是孩子產生恐懼時,為人父母要以積極的思考來幫助孩子成長,以同理心來感受孩子的感受。畢竟與孩子一同面對恐懼,引導子女紓解恐懼與壓力是最有力的方法。

但是,與其消極的避免恐懼,不如積極的拒絕恐懼,就從電視節目的淨化開始。對於怪力亂神的節目應該拒看,甚至還可以主動向電視台抗議。畢竟電視節目的水準提昇,有賴觀眾的鞭策。而這也是《世界人權宣言》所倡導的,人人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就讓我們高舉人權,拒絕恐懼吧!

2000年8月15日 星期二

從青年靈修會談夢想

從青年靈修會談夢想

青年團契在八月十二至十三日於關渡舉行靈修會,主題是「你我相約在夏季」,主要是要認識基督徒的祈禱生活。看到我們的青年喜愛祈禱,就可以看到我們重新教會未來充滿動力,因為祈禱將帶來事奉的動力。我時常認為青年的信仰教育關係著一、二十年後的教會,若是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喜愛敬虔的生活,常常順從上帝的話語,又以祈禱與上帝建立親密的屬靈關係,那麼,等到這一群的青年人長大之後,他們將有成熟的信仰來建造基督的教會,負起下一個時代的教會使命。反之,若是他們若對信仰生活採無關緊要的態度面對,那麼,教會的將來則堪慮。

面對現今社會極大的試探下,相信我們的青年懂得凡事倚靠上帝的話語。同樣地,我們今天也面臨相同的宣教挑戰,我們也必須以祈禱來到上帝面前,懇求上帝賜給我們智慧與勇氣。

當美國南北戰爭到達最艱苦的時期,一位訪問白宮的貴賓說出這麼一則感人的情景:「我做林肯總統的客人,在白宮住了三個禮拜。有一天夜晚-即布爾倫戰役之後,我輾轉床榻,難以成眠。天將破曉時,我聽見一個微弱的聲音自總統臥房傳來。門是半開著。於是我不自覺的走過去,竟然看見畢生難忘的情景:總統長跪在一本打開了的聖經前面。」總統祈禱說:「哦!上帝,當年所羅門王在夜晚向你祈求智慧,你垂聽他的祈禱,現在請你也垂聽我。……沒有你的幫助,我無力領導人民,我無力督導本國的國事。我無能、軟弱、有罪。啊!上帝,你垂聽了所羅門王的祈禱,請你也聽我的,並且救助我的國家吧!」

祈禱使林肯有了智慧與勇氣,實踐上帝所給他的異象。其實我們越能謙卑委身於上帝,上帝越能用我們。林肯如此,聖經中無數屬靈的人也是如此。我從青年靈修會看到教會未來的希望,因為他們越委身,上帝就越能用他們。但我更期待看到教會當前的希望,就是我們每位兄姊與上帝能夠建立更親蜜委身的關係。因此,對於親愛的主內兄姊們我有一個夢,「使信徒接受門徒訓練,並深化委身」如此,我們就越能夠被上帝使用。

我是一位很喜歡作夢的人,特別是從上帝那裡領受的異象與教導,我願意與各位兄姊分享,並邀請大家一起建築上帝給我們重新教會的夢。我相信有越多兄姊委身成為門徒,上帝給我們的美夢就越早來臨。

2000年8月12日 星期六

三年坡的啟示

三年坡的啟示
黃春生牧師

「三年坡」是韓國一個民間故事。話說有一個小山坡是旅客來往必經之途,但這個山坡崎嶇,坑洞不斷,往往一不小心就會跌倒受傷。因此就有童謠唱說「三年坡,三年坡,跌了一跤活三年」,意思是說在三年坡跌倒的人,往往只能再活三年。

一天,一個趕路的老伯果真在三年坡摔了一跤,他耳邊頓時響起「三年坡,三年坡,跌了一跤活三年」的童謠。嚇得丟了行李,直奔家門,鑽入棉被向家人說「我只剩三年好活了!」,又說「你們幫我準備後事吧!」。從此這位老伯果真足不出戶,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奄奄一息的躺在床上等死,家人哭泣如喪考妣。不久鄰莊有位青年聽說此事,便前去探望這位老伯,說「老伯,我有辦法醫好你的病。」老伯說「沒用的,年輕人。我是在三年坡跌了一跤,我是死定了。」年輕人說「老伯,你只要再到三年坡一趟,病就會好了。」老伯生氣的說「混帳!你這不是要我的老命嗎?」年輕人接著說「老伯您別生氣,您想想看,如果摔一跤只能活三年,那麼摔兩跤就可以活六年,多摔幾跤不就可以長命百歲了嗎!」「你說的對!我現在就去」於是老伯果真病也沒了,身體也硬朗的很。

許多時候人往往受到謠言或迷信的威嚇,未經深思就遵行不悖,且代代相傳引以為誡。就好比「鬼月」不能游泳,不能開工等;八字不合不能結婚。這些禁忌就像「三年坡」一樣,雖然沒有實據卻人人信以為真。就拿近日中國的文攻武嚇來說好了,許多媒體轉述「中方謠言」不斷地放話,台灣民眾就被此種「三年坡」式的迷思,自我嚇破膽。此外,「三年坡」式的迷思也出現在靈異節目裡,根據人本基金會八月十二日的公告,約有八成五的小朋友表示看過這些靈異節目之後,晚上睡不著、會做噩夢、不敢獨自在家、不敢洗澡、不敢上廁所等,甚至有小孩因此罹患膀胱炎。

大人有大人的「三年坡」,小孩有小孩的「三年坡」,這些自我嚇破膽的迷思確實值得社會的反省。若是我們繼續活在這種「三年坡」的迷思裡,難保不會陷入自我設限,畏卻退縮的心理障礙中。能夠以理性辨別迷信,用智慧破除謠言,實在是當前台灣社會迫切的議題。
許多父母常拿警察、鬼等來嚇唬不乖的小孩,久而久之就使人活在怪力亂神的陰影下,就好比故事裡的老伯,小時候三年坡的童謠卻成為他心理的障礙。這也像台灣人一提到「鬼月」就渾身不自在,因為從小所聽到的禁忌與鬼怪故事,已經潛移默化深植在潛意識中。

對基督徒而言我們不怕任何鬼怪、禁忌,我們該敬畏的對象只有上帝,敬畏上帝不是拿來恐嚇別人或自己,而是像箴言9:10所言「敬畏上主是智慧的開端」為要使人得到智慧來破解一切迷信,使我們的心靈有真正的自由。

有時對不乖的小孩我們也會以威嚴的父親來嚇唬他,這樣一來只會破壞親子的關係而已。上帝對我們來說雖是威嚴的父親,但是祂的準繩公正,不用嚇唬的方式使人害怕,反而以愛來對我們,正如約翰一書4:18告訴我們上帝是愛,「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所以,那有恐懼的就沒有完全的愛,因為恐懼和懲罰是相關連的。」面對長期以來的恐懼環境,我想基督徒該做的是以敬畏上帝的態度來生活,以愛的行動來化解恐懼。

過去我們莫名的害怕鬼怪、禁忌(如參閱農民曆看時),今日我們敬畏上帝,就必得到智慧去破解一切的迷信。過去我們以嚇唬的方式管教、約束小孩,今日我們以愛的行動來引導小孩。如此一來「三年坡的魔咒」就不復存在。

2000年7月20日 星期四

紙錢燒給誰?

紙錢燒給誰?
有一次問一位燒紙錢的小孩,說:「你知道紙錢燒給誰嗎?」他說:「媽媽叫我燒,我就燒。…反正燒完就對了。」我想很多人也不知道燒紙錢的意義為何?特別對燒紙錢的起源認識更有限。

兵馬俑保護了誰?

《孟子‧梁惠王上》就記載一段話,「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在孔子的時代有些有錢人與貴族開始製造「人俑」來陪葬,孔子認為這在心態上實與用真人陪葬無異,而且遲早會導致用活人陪葬的惡果,所以孔子才指責最初製造人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人迷信死人與活人一樣,在陰間有許多需求,不僅以土製的假「人俑」來陪葬,就連墓穴中也放入金銀財寶、衣服布匹。後來,果然有帝王及達官貴族等有錢有勢之人,用活人、活馬來陪葬,以凸顯自己的尊貴,到陰間仍有人服事他。這正應驗了孔子所擔憂的。死人真的會使用這些陪葬品嗎?陪葬的兵馬俑真的能保護死者嗎?事實證明,財物不是被盜墓者偷盜,就是和 陪葬的人、馬也一起在墓穴中腐爛發臭而已。生前享盡榮華的慈禧太后,殉葬品多不勝數,穿上七七四十九層壽衣不說,嘴裡更含著碗大的夜明珠,連貼身內衣褲都是純金打造,是如假包換的金縷衣,但她死後不只被盜墓者偷個淨空連遺體也被扒得全身精光,落得暴屍空墓的下場,豈不諷刺。

紙人、紙錢是破除陋習的替代方案

這種以活人為俑的陪葬行為,在中國各個朝代不斷變本加厲的蔓延開來。《史記‧秦始皇‧本紀》和《漢書‧劉向傳》記載:「凡咸陽宮中嬪妃、宮女一萬余人,全部生殉于驪山秦始皇陵中。陵修成,恐三千修陵工匠泄密,即封閉墓門,無一幸免。死者有顱骨穿箭,身分離,頭戴頸鉗,手腳桎梏,骨存斧痕,歷歷可辨,慘不忍睹!」單就秦始皇一人來說,包括嬪妃、宮女、武士、侍衛、修陵工匠等全部陪葬的活埋人數就上萬人,這些人沒有拒絕的權力,殉葬時,大多正值壯年,有些甚至才十幾歲,青春年華就被活埋斷送了,實在很可憐!

直到南北朝時期,南齊東昏侯(即永泰帝—蕭寶卷,公元四九八年)在連年爭戰國庫空虛之下,為了節省開支,才提倡剪紙為錢,來代替金銀財寶陪葬。戴埴《鼠璞》與洪善慶《杜詩辨證》說到:「紙錢起於殷長史,南齊東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

而唐代《文宗備問》文獻記載:以為紙錢乃始於魏晉南北朝時,南齊廢帝剪紙為錢用來陪葬。《愛日齊叢鈔》亦載「南齊廢帝好鬼神,常剪紙為錢,以代束帛,而有紙錢。」之後王輿發明印紙為錢,更有做紙人、紙馬來代替活人和活馬的陪葬。如此一來,才慢慢破除了原本以活人來陪葬這種泯滅人性的陋習。所以,就當時的狀況而言,發明紙人、紙錢實在是濟世救人的義舉,這也是知識份子為了拯救迷信悲劇所想出來不得不然的替代方案。儘管如此,當時的人積習難改,直到西魏時期(公元五三五年),才漸漸接納,印紙為錢,用紙人、來代替活人,但幾百年來,受此遺害,無辜喪生的人也只能留待歷史來討回血債了吧!

至於在紙錢上印上神明像,則始於唐朝道士王嶼。《唐書‧王嶼傳》說:「漢以來者皆有鎰錢,禱神而用紙錢,則自王嶼始。」又說:「璵專以祀事希倖,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祐,近於巫覡。」換言之,將紙錢印上神明像,並廣泛用於祭祀,是始於道士王嶼,盛行於唐朝。此後,道教樂於此道之祭祀。

紙人、紙錢成為現代人的迷思

許多人不知紙錢的起源,乃是古人為了破除將活人陪葬的迷信與風俗所設,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仍然大量的燒紙錢、紙人、紙馬,甚至有人燒紙賓士、紙飛機、紙 金庫、紙電視、和紙樓房等,真是無知可憐,枉費勞力辛苦所賺得的金錢。近年來在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籠罩之下,世界各國都在倡導儉樸,但台灣卻每年燒掉約一百四十億元左右的紙錢、紙馬、紙人等祭品,實在浪費。

不但如此,燒紙錢等物品,往往也容易引起火災,特別在清明時期是火燒山的「旺季」。甚至有人在路邊燒紙錢祭拜亡魂時,因紙灰未完全熄滅,而燙傷小孩的雙腳的事件。不僅如此,燃燒這些紙製的「祭品」,會造成空氣污染,環境不潔;尤其紙灰不能回收,使得森林的砍伐加劇。如此愚昧和枉費,又對死人無益處的惡風,需要今日的知識份子起來勸戒與匡正,早日破除焚燒紙錢的惡習,使後代子孫不再被此種惡習所綑綁。

紙錢的出現,是為了破除將活人陪葬的泯滅人性的陋習。仔細一想,死後的世界是「靈」的存在,既然是靈的存在,就無須和肉體一般,需要世間的俗物。換言之,紙錢、紙馬、紙樓房,或點慈母燈等,都是沒有用。燒得愈多,反而是金紙店愈高興,黏紙樓房的商人賺大錢的機會。

今日需要你我摒棄惡習

從歷史的探源裡我們可以發現東昏侯、王輿,他們在當時確實做到了移風易俗的行為,救了許多活人和活馬,改燒紙錢、紙人、紙馬。他們成功了第一步,如今我們 應該完成第二步,就是破除愚昧的風俗,不燒紙錢、紙人、紙馬。實際上,人死之後不會再來吃活人的食物,也不需用錢財,反而我們要在父母活在世上的時候,誠心孝敬他們。

很可惜,絕大多數國人的心靈仍被此迷信所禁錮。作為廿一世紀的世界公民,我們都有時代的責任,對於那些反智的迷信陋習必須加以摒除,如此才是台灣人的福氣。



2015再思
神明是聖者,聖者必定德性超凡,必然重視公德、是非分明,因此祂絕對不會保佑害己害人的缺德之人(破壞環境,浪費資源,還危害國民健康不害己害人嗎?)。所以,焚燒紙錢,必定為神明所不喜歡。
嗯,假神才喜歡「聚賭(報明牌)」、「燒金、放蜂炮」、「艷舞」...

相關連結:
1. 鬼月話中元普渡

2000年6月19日 星期一

教育是生命不可或缺的

教育是生命不可或缺的 (2000/6/19)
箴言1:1~6 

2000年六月十二至十四日,在台灣有一場世界資訊科技大會。會中有許多資訊界領袖演講,其中讓我比較注意的是他們談論有關教育的問題。有人說到西方國家的進步是透過教育而來的,確實如此。英國就是最早限制童工的國家,並且實施國民義務教育,所以,英國足足影響全世界一百年。在德國讀書全部免費,常常有人工作一陣子,再到大學裡進修。今天,全世界人力素質最高的就是德國,而他們的研發工程師也是全世界素質最高的。至於不重視教育的國家,則與先進國家的生活、經濟、制度的差距越來越大。 

今天全世界最早的大學都座落在歐洲國家,這和教會息息相關。中世紀時,許多地區主教會都設有修道院,而修道院不僅提供信仰與心靈的操練,更提供一般的知識。到修道院讀書不是為了「出家」,而是受教育。我們今天的大學畢業生畢業時,為何要穿著黑袍?這就是修道院的傳統,因為「黑袍」是修士的服裝。代表人是一位有罪的人,需要受教育、修行來棄舊換新。而這正是基督教信仰所強調,人因為有罪而與上帝隔離,因此耶穌成為人與上帝之間的橋樑,使信祂的人過著棄舊換新的生活。對此使徒保羅就提醒基督徒必須天天穿上「新人」,過著聖潔無可指責的生活,來與得救的恩相稱。 

其實早在修道院之前二千多年,猶太人就極為重視教育。他們將教育當成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箴言」是當時的教材、讀本。箴言一開始就說,這是以色列王所羅門的箴言,其實不是所羅門自己寫的,而是王看重教育,叫經學教師收集古人的箴言編輯而成的。這也讓我們知道,所羅門是一位有智慧的王,因為教育是國家興盛的一把鎖匙。在古埃及,只有貴族有權利接受教育,人民則無法接受教育。但是,所羅門王卻以王的身分編輯教材,要讓所有的年輕人都接受國家所提供的教育。 

所羅門所提供的教育,特別是針對道德和宗教上的教誨。因為謀生的技術好學,但是人格的培養卻是不易。這一點值得台灣的教育來反省。現在的道德或人格教育通常在國小階段,但是時間非常短。上了國中以後,就純粹為升學考試上課。有學生家長害怕孩子起步比別人晚,在國小就拼命的補習。我曾經聽過有小孩一個月共補十七科,學校的課程不說,還補作文、桌球、美術、音樂…,甚至還有一科「說故事」。這好像將機車當成飛機來用,無論你如何加油,機車還是無法飛起來,甚至還可能造成引擎脫缸。 

只重視謀生的技術,而不重視人格養成的教育,確實是社會的隱憂。這種情況導致近年來有的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上常無法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或是缺乏道德觀念。縱使頭腦一流,做人二流,與人同工三流,這樣的人並不會受到重用。大部分的老闆寧可找忠實,和別人可以同工合作的人。 

當我們在說「教育是生命不可或缺的」時候,乃強調教育是為「人」而存在的。而教育的目的,重要的內涵也是箴言1:3~6所講的,同時這也是一步步漸進的教育方式。 

一、教導我們過明智的生活,即做一個誠實、公正、正直的人。 

二、使無知的人精明,使年輕人處事有方。 

三、使原本有才智的人增加學問,使通達明理的人更豁達。 

四、明白箴言的隱喻,和明智者的問題。 

這一段聖經讓我們再次思考教育的目的的同時,也盼望我們重視小孩的人格與道德教育,使小孩的心靈有愛心,行為能自律,對人能憐憫,對土地能珍惜。

2000年6月17日 星期六

台灣史懷哲謝緯醫師

台灣史懷哲謝緯醫師(1916-1970)
三十年前1970年6月17日謝緯牧師在一場車禍中喪生。謝緯牧師被人稱為台灣史懷哲,他用一生言行來詮釋信仰,他彷彿點燃的蠟燭,燃燒自己的生命,並用愛的光芒,溫暖勞苦者的心;用醫治的巧手,撫慰傷痛的身體。因為耶穌基督正是這樣,祂把自己送給人類,也把希望給了世界。 

謝緯於民國五年在南投縣埔里鎮出生,成長於管教嚴謹、信奉基督的家庭。謝緯的家族歷代行醫,堪稱為醫生世家。父親謝斌醫師開設大同醫院,為該鎮名醫,雙親信仰虔誠,在南投長老教會中受人尊敬,被選立為長老。一生行醫救人的謝斌,希望次子謝緯習醫以繼承衣缽,母親則希望他讀神學,以從事救人靈魂的工作。父母親殷切的期盼,從小就烙印在謝緯的心靈深處,雖然他一時不明白該往何處去,但是這份期許促使他以更謹慎的心選擇一生的道路。 

九歲那年,他因為跌傷,又患了嚴重的肋膜炎,被送往大醫院救治,他看見主治醫師神色嚴肅、面露愁容;又見到母親暗中流淚,他知道自己病得不輕,於是暗暗地向他從小認識的神─主耶穌禱告說:「假如你肯醫治我,我決心一心奉獻給你,為你工作。」想不到幾天後他就痊癒出院。他心中明白是主耶穌聽了他的呼救,醫治了他,他也把向主耶穌承諾的事牢牢記在心裡。 

十八歲時謝緯自台中一中畢業,第二年考進基督教台南神學院,他相信這是實踐當初病得醫治時向主耶穌承諾的最好方式。二十三歲那年,他從台南神學院畢業,正準備全神投入傳道的行列,不料台灣正逢中日戰爭,戰火遍野,日本政府壓制教會,傳道工作經常遭受騷擾,於是他決定暫時停止傳道,並在父親的建議下,前往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習醫。 

1946年11月,時正值中日戰爭結束,謝緯於是偕妻返國。這次返國,父親已經去世,長兄謝經醫師又因肺病長期臥床療養,大同醫院的醫務就由他夫婦倆負責。同時,他又擔任南投長老教會牧師,成為醫病又救人靈魂的傳道人,正像他所信奉的神─主耶穌基督在世時一面醫病,一面傳道的榜樣。1951年,謝緯深感需要再習外科醫術,於是前往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深造,專攻外科醫學三年,使他成為內外科兼精的醫師。 

謝緯醫師是把自己的生命及才能徹底奉獻給神的人。當他開始管理大同醫院時,他並不以此自滿,他知道習醫的目的是救人身體,也救人靈魂,所以當他的弟弟謝綸接管院務時,他就將醫院交給他主持,自己開始深入民間,作義診與關懷的工作。首先他加入美籍孫理蓮教士所組織的「山地巡迴醫療隊」,在中部各山區為原住民同胞義診,他親自背著行囊翻山越嶺,遇水則赤腳跋涉,夜宿荒野茅舍,每日為上百的人義診,前後共有兩年的時間,並不以為苦。以他出身醫生世家,自幼嬌生慣養,竟能樂此不疲,其中的秘訣正如他作見證時所說的:「若要跟隨主,就要背起十字架。」 

由於過去在山地義診的經驗,目睹原住民普遍患染肺結核,他的哥哥亦因肺結核而死,這種病甚易傳染,如不設法防堵,任它蔓延,後果堪虞。所以他在美進修時已糾集數位同志,計議籌設肺病療養所收容病患。他負責設備與治療,其餘同道負責籌措經費,於四十五年設立原住民肺病療養所,1960年又設立一療養所專門收容平地患者。 

不久,謝醫師又參加孫理蓮教士的「沿海地區巡迴醫療」工作,發現感染烏腳病的患者,膚爛骨露,痛苦難熬,狀至悲慘。孫教士目睹此一人間慘景,決定在烏腳病地區設立免費診所,問謝醫師願不願為這種既髒又易傳染的病患診治?他以設立固定診所每年需要一筆頗大的預算而猶豫,但孫理蓮教士本著信心說:「所需經費,神都會預備。」台南縣北門烏腳病免費診所就這樣成立起來了。謝醫師在該所擔任了十一年的義務醫師,對於別人給予他的讚佩,他只謙遜地說:「美國友人為我們的同胞付出那麼多金錢、勞力與愛心,我所做的算得了什麼呢?」 

今天的埔里基督教醫院就是由原先的山地醫療所擴展而成,也是綜合了許多台、美兩國人士愛心的成果。而二林基督教醫院幾乎全是謝醫師一手創設的,其特色以收容小兒麻痺症為主要業務。1970年6月17日,謝緯自清晨就駕車前往埔里肺病療養院為患者義診,忙碌半天,中午回家吃飯,因身體疲乏躺下休息,十餘分鐘後,他想起二林醫院的病患正等著他診視,即一躍而起,整裝出發。謝夫人勸他多休息片刻,他卻回答說:「我若能早一分鐘到達醫院,病患們便能少受一分鐘痛苦,甚至可多救人。」把別人的病痛當做自己的病痛,走常人不願走的路,做常人所不願做的事,謝醫師宅心仁慈的心腸於此表露無遺。為救治病患,在溽暑無人的高溫下,拖著疲憊的身體匆匆駕車趕往二林醫院就診,不幸途中撞及路樹喪生,結束他在世上短短五十五年的生命。 

謝緯醫師曾說:「在這世界上,有許多人喜歡做聰明人,有人甘心為國家民族捐軀,作了傻瓜。作父母的日夜付出辛苦的代價,照顧自己的嬰兒,沒有分文的酬勞,猶樂意作傻瓜。有人為了基督的緣故作了傻瓜。」他又說:「我們需要更多不計較金錢、地位,甚至捨棄自己生命的傻瓜。因為在上帝眼裡,這一類傻瓜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謝緯的突然死亡,雖帶給所有的親友極大的震驚和傷痛,但他們追悼謝醫師的一生時,卻看見了他真是一個如蠟燭般把自己燒盡,照亮疾病困苦的人。

2000年4月12日 星期三

我的告白與職志

我的告白與職志
2000/4/12

近代的信仰告白或宣言(Declarations)中,對我的啟發最大的有三,1934年德國的「巴門宣言」(The Theological Declaration of Barmen),1967年美國的「1967年信仰告白」(The Confession of 1967),以及1985年我們自己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巴門宣言是在德國處於希特勒挑起毀滅性的民族主義,而引發世界大戰的危機中產生。
 
1967年信仰告白是在六O年代美國國內充滿種族衝突、奴役性的貧窮、男女人權不平等,以及冷戰下的危機中產生。
 
而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則是歷經七O年代國內外的危機而產生的,期間我們曾發表三次宣言,因為有這三次的宣言,才漸進地促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通過。

這三個信仰告白雖各有時代處境與地域性,但都是在危機中所表現出來的信仰能力,這能力有如保羅「身上帶著耶穌的傷痕」(加6:17)。也如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深刻的體會,他曾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的時候,祂是叫人來死。」總之,教會的存在乃為見證上帝的國而受苦,而信仰告白正清楚的說明我們的信仰立場與對上帝的認識。

我很榮幸上帝讓我出身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屬靈家庭裡,並參與長老會對台灣的福音使命。我相信上帝對長老會的呼召與使命有著特別的意義。正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告白的信仰一樣,身為上帝的子民、基督的身體與聖靈的團契的台灣教會所要扮演的四種角色是:1.愛上帝的人,2.傳福音的使者,3.土地的監督及管理人,4.社會和平與公義的先知者。

這樣的告白是教會集體的意識,也是釘根本土一百三十五年來信仰宣示。身為台灣教會的一份子,這樣的告白,這樣的神學與信仰意識也是我所要告白的信仰。

身為一位傳道者,面對將來的牧職,我有三項職志,這三項職志也是成為牧師的自我期許:

1. 成為先知:在舊約中的先知,較不受到制度上的約束,且具有極大的信仰熱忱與敏捷的洞察力,對不公、不義提出批判。先知也具有強烈的改革性情,將上帝的話指示眾人,使眾人存謙卑、好憐憫與上帝同行。

2.  成為祭司:祭司的角色較具制度性、體制面,一方面祭司要順從教會的體制、法規與禮儀,甚至整體的宣教計畫;另一方面在宗教生活上引導會眾敬拜上帝,帶領會眾尋求上帝的赦免,並使人清楚上帝的恩典。

3.  成為智者:前二者的角色較偏重宗教層面,相對的智者則較屬於政治與社會性的領導階層。因為會眾來自不同的階級與職業,若是牧者具備智者的特質更能成為屬靈的指導者。智者(希伯來文Hokmah)意指人內在的聰慧、外在的靈敏,與辦事的能力,包括事工的計畫、執行、考核、研究等。聖經的智慧文學就是累積智者的信仰與生活精粹。因此一位牧者也應該學著成為智者,或是諸多領域中的學者。

2000年2月10日 星期四

從聖經談總統大選

從聖經談總統大選 
申命記17:14~17
黃春生

近年來台灣社會物化程度嚴重,情色、暴力當道,價值觀極為混淆,人性受到嚴重的扭曲,黑金人物充斥政壇。今年適逢二千年的總統大選,台灣能否擺脫黑暗,重建心靈,端看國家未來的領導人,能否秉持真理(上帝的話語)行事。在此關鍵時刻,身為基督徒更需要關切此次攸關台灣前途的大選。

面對大選,基督徒不能沒有立場,特別是信仰的立場。現在就讓我們回到上帝的話,以信仰的立場來檢視總統的條件。

談到國家領導人的條件時,申命記17:14~17給我們極重要的教導。15節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的說「必須立上主所揀選的人」,那麼誰才是上主所揀選的人呢?就是15下~20節的條件,符合此條件的就是合於上主的意思。雖然台灣非基督教國家,總統候選人也不一定是正信基督的兄姊,但是我們仍可從上主的話語,作出合乎信仰原則的判斷。只要候選人愈合乎上主的條件,就值得我們支持。

15節下說「不可立異族人」為國家的領導者,意思是外國人不可當我們國家的總統,這是現代國家的基本認知。不但如此,就連意識形態偏向外國者也當禁止。今日候選人若心向「中國」(國際上所謂的「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者,更是沒有資格。李登輝總統在選前提出「特殊兩國論」很有意思,因為要先界定「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同,免得候選人產生國家認同的錯亂。因此,條件一就是候選人必須「認同人民、鄉土」。

16節指出國家領導人不可擁有大批戰馬,特別是向埃及購買。因為,埃及以產馬馳名,向埃及買馬乃指倚靠埃及的政治力(參以賽亞書30:1~7; 31:1~3)。當時的埃及是奴役者、剝削者,視人民為茍芻。如今上主使得以色列人脫離被奴役,擁有獨立自主的地位,當然就禁止他們回去倚靠奴役的埃及。類比今日的台灣,無論是舊住民(福佬、客家,脫離清朝來台),或是新住民(1947年以後來台)都是要脫離被奴役的命運,當然不可依靠或呼應奴役人民的中國。同樣地,若有候選人挾中國來恫嚇人民,這樣的人不合乎聖經。以積極的意義來了解條件二,即為了反奴役、反獨裁,為民主犧牲,並維護國格是也。

17節指出國家領導者不可有許多后妃,也不可為自己積蓄金銀,因為權力、金錢會導致人高傲,而失去公義、失去愛,甚至離棄上主,墮落在罪惡中而無自省的能力,誠如亞頓(Acton)的格言『權力使人腐化』。因此,成為國家領導人應具備的條件三,即清廉為政,不為自己積存財富,即是反黑金的展現。

此外,我們也當了解,一個政權擁有權力愈久,就愈容易腐敗。為了避免政權的腐敗,愈民主的國家,政黨輪替愈常見。如此可避免政權的腐敗之外,還可以造成政黨良性的競爭,獲益的是人民。同樣經過二次大戰的歐洲國家,因為有政黨輪替,所以政黨一有執政機會就愈會致力選民的要求。何況民主制度是「天賦人權」的具體表現,是上帝賜給人類珍貴的禮物。

18節說到國家領導人就職時,祭司要抄寫一份上主的法律給他,目的是要領導者遵守上主的法律治理國家,這是條件四。美國立國二百多年來,總統、部長、官員就職時,均必須右手按聖經,左手高舉宣示就職,並由大法官監示。這樣的作法,也普遍存在於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但在台灣,雖沒有按聖經宣示的就職禮,但總統至少需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行事。若是其作為偏離上主的法律,教會就有責擔負起先知的角色,給予指正。

若是領導者能將上主的法律終生研讀,以上主的法律教導人民遵行(19節),這樣更能為國家帶來祝福(20節)。

綜觀申命記17:14~17的信息來看,一位合乎「上主所揀選的人」的條件有四,而此四個條件,放眼世界皆準:

一、 必須「認同人民、鄉土」。
二、 反奴役、反獨裁,為民主犧牲,並維護國格者。
三、 清廉為政,不為自己積存財富,即是反黑金的展現。
四、 遵守上主的法律治理國家;至少需要遵守國家的法律行事。
在諸多的候選人之中,基督徒應該本於信仰的良知加以判斷,選出合乎上主所要揀選的人。

2000年1月7日 星期五

論斷別人

論斷別人 (2000/1/9週報牧函)

「不要評斷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因為,你們怎樣評斷人,上帝也要照樣審斷你們;你們用甚麼量器來量,上帝也要用同樣的量器量給你們。你為甚麼只看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管自己眼中的大樑呢?你眼中有大樑,怎能對你的弟兄說:『讓我來去掉你眼中的木屑』呢?你這偽善的人,先把你眼中的大樑移去,才能看得清楚怎樣把你弟兄眼中的木屑挑出來。(馬太福音7:1~5) 

我們不需要到法院才會受到審判。人的本性就習慣去行各式各樣的審判,為此本性,帶給我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我們每天受審判,也審判別人。我們很容易下斷言責備鄰居奇怪的作風,責備別人小孩的舉止,看不順工作打混的同事,甚至責備家人都不了解我。一天下來,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事都可以拿來責備人。 

很快地,這樣的論斷就成為習慣,往往不用經過思索就反射性的脫口而出。但是往往不經思索的判斷卻常是偏見。這樣的偏見對我們的生命與人際關係一點都沒有幫助,反倒加添我們的自義、自大,而顯出生命的醜陋面。 

馬太福音7:1~5是耶穌登山寶訓中的一個倫理教導,用來規範基督徒的日常生活。耶穌針對人習慣論斷的本性與慾望,講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你們要想到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耶穌進一步以強烈對比的比喻說,我們必須先處理自己眼中的樑木,再除掉別人眼中的木屑。 

「忽視」自己的「樑木」常常帶給我們人際關係上的大麻煩:我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卻急著找出別人諸多的錯誤。我們看別人的事情都一清二楚,看自己的事卻「忽視」,卻充滿「盲點」。人有盲點看不見自己的毛病是很正常地。但不能因此就推給盲點,說我對自己的毛病一概不知。反倒我們要知道,當我們看到別人身上有著我們不喜歡的態度與習慣時,它就像一面「鏡子」,將我們的盲點照出來。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不喜歡的態度與習慣,往往這些態度與習慣也會出現在自己的身上。 

盲點是眼中的樑木,是人喜愛論斷的本性。盲點又像什麼呢?它又像人的口臭一樣。口臭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口臭,而是別人提醒他。耶穌為了提醒人有論斷的本性,要人離棄這種破壞人際關係的罪惡行為。他鼓勵我們要以開放的心與人相處,並小心我們可能偏頗的態度。如此我們才能確保人際上基本的互動關係。 

對別人公平與明理、同情與慈悲,才能保護我們免於陷入自大與偽善的罪惡中。耶穌呼召我們要積極與人相處,肯定人良善的一面,並要我們知道若不謹慎,我們很容易因為盲點或喜愛論斷的本性,而陷入撒但的試探中來犯罪。 

甚至,當環境要求我們需做審判時,我們也不可以僅將真理攤開在陽光下,而要用基督對我們的愛來挽回對方、接納對方,以聖靈的果子「博愛、喜樂、和平、忍耐、仁慈、良善、忠信、溫柔、節制」來修整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