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加爾文派的教會生活

【加爾文派的教會生活】

長老教會創始者約翰.加爾文根據使徒行傳2:42-45,提出教會生活的四個必然要素:上帝的話、祈禱、聖餐及賙濟(almsgiving)。

加爾文讓教會的執事職份(deacon)成為社會福利的主導者,甚至擔任日內瓦的「福利官」。加爾文的「賙濟」最直接的對象就是社會的邊緣人、被歧視與被排擠者。

在1535至1565年間,日內瓦湧進了7000左右的宗教難民 – 以法國人居多。因此,加爾文也設立了難民收容所(Refuge),另外更設立法國基金和服務中心(Bourse francais)來救助難民。

加爾文的公民不服從

【加爾文的公民不服從】

約翰.加爾文基本上遵循「政教分離」的兩個王國理論。加爾文相信,在上帝所設立的世界秩序中,政治扮演積極且高尚的角色。但加爾文認為人性的軟弱,因此也對政府的功能與權力做了相當程度的限制與規範。

加爾文認為政府是上帝所設立的,要賞善罰惡,維持對上帝的禮拜。面對不公義的統治者時,他認為「私民」(private person)的基本態度應該要忍受並祈求上帝的拯救。但他相信上帝會興起祂的僕人,或藉由惡人,來除滅暴君。

約翰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說:「地上君王違背上帝的時候,就是他們失去權力的時候,並且他們也不配被人指望。我們應該斷然地向他們挑戰,而不是順服他們。」

加爾文也強烈主張,在政治體制中的監督者或「次要官員」(lesser magistrate)都有抵抗暴君的責任。最重要的是,當統治者違反上帝的旨意時,人民不應該服從之。

在十六世紀的處境中,加爾文所提倡的是「體制內的革命」以及「不服從的公民抵抗權」。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IC XC,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

IC XC, 奉主耶穌基督的名
黃春生牧師

IC XC是ΙΗΣΟΥΣ  ΧΡΙΣΤΟΣ (耶穌基督)希臘文的縮寫法。

如果我們將ΙΗΣΟΥΣ(耶穌)、ΧΡΙΣΤΟΣ(基督)二個詞的希臘文前後字母取出時,就會如後所示:ΙΣ ΧΣ。

sigma (“Σ”)在拉丁文寫為“C”,因此,ΙΣ ΧΣ的希臘文縮寫轉換成了拉丁文縮寫為“IC XC”。

如果你仔細觀察耶穌的畫像都會加上“IC XC”,甚至在上面會加上“~”,代表「光圈、神聖」。有時耶穌的畫像,也會比出“IC XC”的手勢

在天主教會、正教會神父在「畫十字」祝福的手勢,也是比出“IC XC”的手勢來祝福信徒,其意義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來祝福。
書桌前的祈禱十字架

延伸閱讀:猶太祭司祝禱的手勢 ( Shefa Tal 祝禱或祝福的手勢)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瑞士的宗教改革又稱為~香腸事件

【瑞士的宗教改革又稱為~香腸事件】

3月9日,瑞士蘇黎世的宗教改革又稱為~香腸事件(Affair of the Sausages)

十六世紀的慈運理是教廷的「滋事青年」,在教區主教眼中是「離經叛道」者。

慈運理的「離經叛道」事發生在1522年的大齋期,當年的大齋首日(Ash Wednesday)是在2月15日。
當時活版印刷術盛行,許多工人日以繼夜趕工,需要更多的體力,3月9日印刷商克里斯托夫·弗羅紹爾(Froschauer)在「禁止吃肉」的大齋節期預備香腸晚餐給工人,更請來慈運理祝福。於是,慈運理就與十幾位「滋事青年」,舉辦「香腸晚餐」,他們切了兩條燻香腸,因而違反教會當局的禁食規條。因此,3月9日的「香腸事件」被視為蘇黎世宗教改革的開始。

慈運理在4月16日主日講道以〈論食物的選擇和自由〉(Von Erkiesen und Freiheit der Speisen )公開解釋此行為。他注意到關於大齋期的這些規條,在聖經中都找不到清晰的普遍原則,因此違犯這些規則並不是罪。

在慈運理發表解釋文之前,康斯坦茨教區馬上派遣了一個代表團前往蘇黎世進行「宗教審判」。但是,市議會投票的結果支持慈運理,譴責禁食的規條。主教在5月24日回應蘇黎世大教堂和市議會,重申傳統規條的立場,導致瑞士與教廷的分裂。

瑞士蘇黎世大教堂入口頂部的浮雕,上方書寫:「在這間教堂裡,開始了慈運理的宗教改革。」

“香腸革命”發生位置在地圖的左上角,位於葡萄園中間的小屋。
Jos Murer,1576年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