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宗教改革的信仰精神
黃春生牧師
2017年全球宗教改革500週年的慶祝活動,皆以「普世合一,公義和平」為主軸,不再強調教會的分裂,而是新舊教在宣教的使命中,面對21世紀世界更艱困的局勢,需要攜手同行,以新的合作、新的心志、新的行動,一起見證上帝對這個世界的恩典與祝福。特別是,教宗方濟各也於2016年的10月31日宗教改革紀念日,前往瑞典參加由世界路德宗與天主教聯合主辦的慶祝活動,這是500年來天主教第一次參與新教的宗教改革紀念,更顯明新舊教在普世合一這條路上必須更團結地攜手並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揭起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活動的序幕時,也於2016年10月17日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邀請天主教的弟兄一起舉行「宗教改革500週年普世共融感恩禮拜」,並邀請德國福音教會(EKD)前議長、德國國家倫理諮議會委員沃夫剛‧胡伯教授(Wolfgang Huber)講道,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台北總教區洪山川總主教也率兄姊出席。希望藉由基督福音在兩大宗派團結合一,彼此扶持承擔台灣未來將面臨的挑戰,並盡一份我們台灣人身為世界公民的心力,這對於基督宗教教友仍為少數的台灣社會來說,是一個有力而且充滿激勵的見證。
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德國威騰堡(Wittenberg)的城堡教堂(Castle Church)外貼上〈95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他以拉丁文書寫,就是想要與大學裡的教授、師生進行一場學術性的辯論,釐清信仰的核心價值,誰知還沒開始辯論就成為眾矢之的。雖然他受到各方的壓力、威脅,但我們看到上帝在編織,讓「封建」的教會重新回歸到信仰核心。面對今日同性婚姻、婚姻平權、國家定位、社會福利等對立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回歸」500年前馬丁‧路德要求學術辯論的精神,因為我們的智慧、經驗與理解均有限,因此更需要在上帝的面前謙卑地尋求。
回顧500年前,當時的改革者,沒有人是以創立一個新教派為目的,他們都知道教會唯一的根基是耶穌基督。如同哥林多前書3章11節所說:「因為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唯一的根基,沒有人能夠立其他的根基。」改革者目的是要使教會「歸回」成為基督的教會。為何說「歸回」?這個說法是出自16世紀宗教改革家的說法,他們認為當時的教會如同「被擄巴比倫」,直到上帝使百姓「歸回」重新建造祂的聖殿。
這場改革原本是在抗議教廷逾千年來腐敗、貪污和偽善。人民已經受夠了宗教上的獨裁、剝削和傷害,當時人人談論的重要議題就是如何淨化教會,使教會恢復信仰的美善。當時,16世紀「改革教會就等於改變世界」,而這場信仰回歸聖經與革新的運動,確實也帶來歐洲的革新。
當時出現許多的改革家,雖然各有各的神學獨到見解,但他們也有幾項且共同「合一」的改革信念。這五個「唯獨」(Five Solas)的改革信念,成為改革運動的神學與思想的核心價值。這五個核心價值,更成為教會在面對時代議題上的挑戰時,很重要的回應之原則。
改革宗這五個「唯獨」的神學論述,分別如下:
一、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使徒保羅說:「可見信是從聽而來的,而聽是從基督的話語來的。」(羅馬書10章17節)意思是,若沒有聖靈為耶穌作見證,人就無法憑信心獲得上帝所賜的恩典。聖經又說:「因為上帝揀選了你們,藉著聖靈成聖的工作和你們對真理的信仰,使你們先得救。」(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13節b)
今日教會最困難的不是沒有聖經可以讀,而是對聖經詮釋的差異與對立,例如在解放黑奴、女權運動、反抗種族隔離政策時,雙方都高舉聖經詮釋自己所喜愛的。引用的經文也是「自己喜愛的」,而不是以耶穌新的誡命作為詮釋的最高原則。
上帝的話語確實是我們生活和實踐上的唯一神聖權威(參考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但是,我們還要去回顧耶穌所說:「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馬太福音5章17節)使徒保羅更進一步提醒我們說:「一個愛別人的人,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所以,愛成全了全部的法律。」(羅馬書13章10節)
面對議題衝突時,雙方都各自引用聖經詮釋來佐證自己的立場,是無法促進對話的,唯有謙卑以耶穌新的誡命作為詮釋的最高原則,才能持守宗教改革的核心價值。我們常常自詡是「改革中」的教會,卻陷入律法主義的束縛,實在可惜!
二、唯獨信心(Sola Fide)
聖經說:「那麼,信心是什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古人能夠贏得上帝的贊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希伯來書11章1~2節)聖經上又指出:「亞伯拉罕信上帝,因他的信,上帝認他為義人。」(羅馬書4章3節)使徒保羅也說:「你們是靠上帝的恩典、憑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的行為,而是上帝的恩賜。既然不是靠行為,你們就沒有什麼好誇口的。」(以弗所書2章8~9節)
今天,一個不完全的人,怎能指責另一個不完全的人呢?一個不完全的人,怎能救贖另一個不完全的人呢?「我們的結論是:人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只藉著信,而不藉著遵守法律的要求。」(羅馬書3章28節)當我們要拿律法、道德來框架人時,我們彷彿陷入律法主義者的網羅。改革的核心價值,就是人得以直接靠著信心來到上帝的面前尋求祂。
三、唯獨恩典(Sola Gratia)
愛那些不該愛的就是恩典,因為我們原本也是不配之人,卻得著上帝的恩典。所有人都沒有能力彼此相愛,每個人無法靠自己的功德、善行得著救贖。保羅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面,就是在我的本性裡面,沒有良善。因為,我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章18~19節)
「聖經所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智的人,也沒有尋求上帝的人。人人背離上帝,一齊走入歧途;沒有行善的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章10~12節)人是完全的墮落,但是上帝就是愛我們這些原本不配被愛的世人,在此就顯明上帝的恩典。
聖經說:「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把你們帶到上帝面前。」(彼得前書3章18節)又指出:「因為我們信那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上帝,因而被認為是義人。」(羅馬書4章25節)並且說:「基督是無罪的,可是為了我們,上帝讓祂擔負我們的罪,使我們藉著祂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哥林多後書5章21節)罪人的罪由耶穌贖回,使人白白稱作義人,這就是「恩典」。
四、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
永生是由罪人接受基督的救贖因信稱義開始的,開始的一刻是重生。聖經說:「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和迷失的;我們作了各種情慾和享樂的奴隸,生活在惡毒和嫉妒中,互相仇恨。但是,我們的救主上帝已經顯出祂的慈悲和仁愛,藉著聖靈所施重生和更新的洗,拯救了我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甚麼好行為,而是因為祂憐憫我們。」(提多書3章3-4節)又說:「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祂的生命。」(加拉太書3章26~27節)
穿上基督就是為了活出基督、為了榮耀上帝。因此,聖經更鼓勵我們:「在外邦人當中,你們應該有端正的品行,使那些說你們壞話、指責你們做壞事的人,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就在主再來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彼得前書2章12節)過一個對人有愛、討上帝喜悅的生活來榮耀上帝,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恩典,聖經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又說:「這樣,愛就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使我們在審判的日子能夠坦然無懼;我們確能這樣,因為我們在這世上有跟基督一樣的生命。」(約翰一書4章17節)
基督徒的人生目標就是榮耀上帝,使人得益處,聖經說:「那麼,你們無論做什麼,或吃或喝,都要為榮耀上帝而做。你們無論對猶太人、希臘人,或是對上帝的教會,都不可以使人跌倒。你們要照我所做的去做;我是要使大家歡喜,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好處著想,而是關心大家的好處,為要使他們得救。」(哥林多前書10章31~33節)
宗教改革的核心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謙卑自己、對人有愛、對上帝有信,並以此來榮耀上帝。
五、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
「唯獨基督」是前三個「唯獨」的根本。藉著基督律法得以成全,「聖經」詮釋得以明瞭;藉著基督我們的「信心」有了唯一的信靠;藉著基督我們得著救贖的「恩典」。使徒彼得這樣說:「拯救只從祂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祂得救。」(使徒行傳4章12節)使徒保羅也說:「這真理就是說: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之間有一位中間人,就是成為人的基督耶穌。」(提摩太前書2章5節)
耶穌不是一位道德檢查者,當一群男人將正在行淫的女人帶到主耶穌面前時,祂不是定女人的罪,而是給予釋放的生命,因為耶穌是一位基督(拯救者)。
宗教改革核心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謙卑自己、學像基督,使人的生命得著釋放。
結 論
今日我們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除了透過歷史來反省,也要懇求上帝繼續帶領教會不斷的「改革中」。
1934年希特勒與納粹黨剛取得政權,就向教會施壓,要求他們通過亞利安條款,強制不准猶太基督徒參與被按立的事工。納粹還提出了「領袖原則」(Führer Principle),宣稱希特勒是德國先知,有著與基督和使徒同等的權威;整本聖經應該在希特勒的教義和信念裡被解釋。
1934年,卡爾‧巴特(Karl Barth)和阿摩森(Hans Asmussen)等一小群牧師與平信徒在工業城巴門(Barmen)的格馬克教堂(Gemarkerkirche)起草了〈巴門宣言〉(Barmen Declaration),批判納粹主張。起草〈巴門宣言〉的牧師們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甚至可能被殺。「五個唯獨」也成為當時教會重要的判斷準則。
誠如前面所說,今日教會最困難的並不是沒有聖經可讀,而是對於聖經詮釋的差異與對立。2016年10月16日,德國福音教會(EKD)前議長沃夫剛‧胡伯教授在濟南教會講道時,他勉勵今日基督徒必須學習殉道者潘霍華所說:「以底層眼光看世界」。潘霍華認為,耶穌這種以「底層」眼光看世界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窮人、邊緣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被排斥的人、被歧視的人、被辱罵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甚至是我們認識不足的少數族群,以他們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路加福音6章36節)
《台灣教會公報》第3383期(2016.12.26-2017.1.1), pp.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