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尋找宗教改革的信仰精神

尋找宗教改革的信仰精神

黃春生牧師
2017年全球宗教改革500週年的慶祝活動,皆以「普世合一,公義和平」為主軸,不再強調教會的分裂,而是新舊教在宣教的使命中,面對21世紀世界更艱困的局勢,需要攜手同行,以新的合作、新的心志、新的行動,一起見證上帝對這個世界的恩典與祝福。特別是,教宗方濟各也於2016年的10月31日宗教改革紀念日,前往瑞典參加由世界路德宗與天主教聯合主辦的慶祝活動,這是500年來天主教第一次參與新教的宗教改革紀念,更顯明新舊教在普世合一這條路上必須更團結地攜手並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揭起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活動的序幕時,也於2016年10月17日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邀請天主教的弟兄一起舉行「宗教改革500週年普世共融感恩禮拜」,並邀請德國福音教會(EKD)前議長、德國國家倫理諮議會委員沃夫剛‧胡伯教授(Wolfgang Huber)講道,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台北總教區洪山川總主教也率兄姊出席。希望藉由基督福音在兩大宗派團結合一,彼此扶持承擔台灣未來將面臨的挑戰,並盡一份我們台灣人身為世界公民的心力,這對於基督宗教教友仍為少數的台灣社會來說,是一個有力而且充滿激勵的見證。
宗教改革始於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德國威騰堡(Wittenberg)的城堡教堂(Castle Church)外貼上〈95條論綱〉(Ninety-five Theses),他以拉丁文書寫,就是想要與大學裡的教授、師生進行一場學術性的辯論,釐清信仰的核心價值,誰知還沒開始辯論就成為眾矢之的。雖然他受到各方的壓力、威脅,但我們看到上帝在編織,讓「封建」的教會重新回歸到信仰核心。面對今日同性婚姻、婚姻平權、國家定位、社會福利等對立問題,或許我們應該「回歸」500年前馬丁‧路德要求學術辯論的精神,因為我們的智慧、經驗與理解均有限,因此更需要在上帝的面前謙卑地尋求。
回顧500年前,當時的改革者,沒有人是以創立一個新教派為目的,他們都知道教會唯一的根基是耶穌基督。如同哥林多前書3章11節所說:「因為上帝已經立耶穌基督作唯一的根基,沒有人能夠立其他的根基。」改革者目的是要使教會「歸回」成為基督的教會。為何說「歸回」?這個說法是出自16世紀宗教改革家的說法,他們認為當時的教會如同「被擄巴比倫」,直到上帝使百姓「歸回」重新建造祂的聖殿。
這場改革原本是在抗議教廷逾千年來腐敗、貪污和偽善。人民已經受夠了宗教上的獨裁、剝削和傷害,當時人人談論的重要議題就是如何淨化教會,使教會恢復信仰的美善。當時,16世紀「改革教會就等於改變世界」,而這場信仰回歸聖經與革新的運動,確實也帶來歐洲的革新。
當時出現許多的改革家,雖然各有各的神學獨到見解,但他們也有幾項且共同「合一」的改革信念。這五個「唯獨」(Five Solas)的改革信念,成為改革運動的神學與思想的核心價值。這五個核心價值,更成為教會在面對時代議題上的挑戰時,很重要的回應之原則。
改革宗這五個「唯獨」的神學論述,分別如下:
一、唯獨聖經(Sola Scriptura)
使徒保羅說:「可見信是從聽而來的,而聽是從基督的話語來的。」(羅馬書10章17節)意思是,若沒有聖靈為耶穌作見證,人就無法憑信心獲得上帝所賜的恩典。聖經又說:「因為上帝揀選了你們,藉著聖靈成聖的工作和你們對真理的信仰,使你們先得救。」(帖撒羅尼迦後書2章13節b)
今日教會最困難的不是沒有聖經可以讀,而是對聖經詮釋的差異與對立,例如在解放黑奴、女權運動、反抗種族隔離政策時,雙方都高舉聖經詮釋自己所喜愛的。引用的經文也是「自己喜愛的」,而不是以耶穌新的誡命作為詮釋的最高原則。
上帝的話語確實是我們生活和實踐上的唯一神聖權威(參考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但是,我們還要去回顧耶穌所說:「不要以為我來的目的是要廢除摩西的法律和先知的教訓。我不是來廢除,而是來成全它們的真義。」(馬太福音5章17節)使徒保羅更進一步提醒我們說:「一個愛別人的人,不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所以,愛成全了全部的法律。」(羅馬書13章10節)
面對議題衝突時,雙方都各自引用聖經詮釋來佐證自己的立場,是無法促進對話的,唯有謙卑以耶穌新的誡命作為詮釋的最高原則,才能持守宗教改革的核心價值。我們常常自詡是「改革中」的教會,卻陷入律法主義的束縛,實在可惜!

二、唯獨信心(Sola Fide)
聖經說:「那麼,信心是什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古人能夠贏得上帝的贊許就是由於他們相信上帝。」(希伯來書11章1~2節)聖經上又指出:「亞伯拉罕信上帝,因他的信,上帝認他為義人。」(羅馬書4章3節)使徒保羅也說:「你們是靠上帝的恩典、憑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的行為,而是上帝的恩賜。既然不是靠行為,你們就沒有什麼好誇口的。」(以弗所書2章8~9節)
今天,一個不完全的人,怎能指責另一個不完全的人呢?一個不完全的人,怎能救贖另一個不完全的人呢?「我們的結論是:人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只藉著信,而不藉著遵守法律的要求。」(羅馬書3章28節)當我們要拿律法、道德來框架人時,我們彷彿陷入律法主義者的網羅。改革的核心價值,就是人得以直接靠著信心來到上帝的面前尋求祂。

三、唯獨恩典(Sola Gratia)
愛那些不該愛的就是恩典,因為我們原本也是不配之人,卻得著上帝的恩典。所有人都沒有能力彼此相愛,每個人無法靠自己的功德、善行得著救贖。保羅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面,就是在我的本性裡面,沒有良善。因為,我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羅馬書7章18~19節)
「聖經所說: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沒有明智的人,也沒有尋求上帝的人。人人背離上帝,一齊走入歧途;沒有行善的人,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章10~12節)人是完全的墮落,但是上帝就是愛我們這些原本不配被愛的世人,在此就顯明上帝的恩典。
聖經說:「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把你們帶到上帝面前。」(彼得前書3章18節)又指出:「因為我們信那使我們的主耶穌從死裡復活的上帝,因而被認為是義人。」(羅馬書4章25節)並且說:「基督是無罪的,可是為了我們,上帝讓祂擔負我們的罪,使我們藉著祂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哥林多後書5章21節)罪人的罪由耶穌贖回,使人白白稱作義人,這就是「恩典」。

四、唯獨榮耀上帝(Soli Deo Gloria)
永生是由罪人接受基督的救贖因信稱義開始的,開始的一刻是重生。聖經說:「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和迷失的;我們作了各種情慾和享樂的奴隸,生活在惡毒和嫉妒中,互相仇恨。但是,我們的救主上帝已經顯出祂的慈悲和仁愛,藉著聖靈所施重生和更新的洗,拯救了我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甚麼好行為,而是因為祂憐憫我們。」(提多書3章3-4節)又說:「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祂的生命。」(加拉太書3章26~27節)
穿上基督就是為了活出基督、為了榮耀上帝。因此,聖經更鼓勵我們:「在外邦人當中,你們應該有端正的品行,使那些說你們壞話、指責你們做壞事的人,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就在主再來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彼得前書2章12節)過一個對人有愛、討上帝喜悅的生活來榮耀上帝,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恩典,聖經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約翰一書4章19節)又說:「這樣,愛就藉著我們完全實現了,使我們在審判的日子能夠坦然無懼;我們確能這樣,因為我們在這世上有跟基督一樣的生命。」(約翰一書4章17節)
基督徒的人生目標就是榮耀上帝,使人得益處,聖經說:「那麼,你們無論做什麼,或吃或喝,都要為榮耀上帝而做。你們無論對猶太人、希臘人,或是對上帝的教會,都不可以使人跌倒。你們要照我所做的去做;我是要使大家歡喜,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好處著想,而是關心大家的好處,為要使他們得救。」(哥林多前書10章31~33節)
宗教改革的核心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謙卑自己、對人有愛、對上帝有信,並以此來榮耀上帝。

五、唯獨基督(Solus Christus)
「唯獨基督」是前三個「唯獨」的根本。藉著基督律法得以成全,「聖經」詮釋得以明瞭;藉著基督我們的「信心」有了唯一的信靠;藉著基督我們得著救贖的「恩典」。使徒彼得這樣說:「拯救只從祂而來;因為天下人間,上帝並沒有賜下任何其他的名,使我們藉著祂得救。」(使徒行傳4章12節)使徒保羅也說:「這真理就是說: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之間有一位中間人,就是成為人的基督耶穌。」(提摩太前書2章5節)
耶穌不是一位道德檢查者,當一群男人將正在行淫的女人帶到主耶穌面前時,祂不是定女人的罪,而是給予釋放的生命,因為耶穌是一位基督(拯救者)。
宗教改革核心價值對於個人來說,就是要謙卑自己、學像基督,使人的生命得著釋放。

結  論
今日我們記念宗教改革500週年,除了透過歷史來反省,也要懇求上帝繼續帶領教會不斷的「改革中」。
1934年希特勒與納粹黨剛取得政權,就向教會施壓,要求他們通過亞利安條款,強制不准猶太基督徒參與被按立的事工。納粹還提出了「領袖原則」(Führer Principle),宣稱希特勒是德國先知,有著與基督和使徒同等的權威;整本聖經應該在希特勒的教義和信念裡被解釋。
1934年,卡爾‧巴特(Karl Barth)和阿摩森(Hans Asmussen)等一小群牧師與平信徒在工業城巴門(Barmen)的格馬克教堂(Gemarkerkirche)起草了〈巴門宣言〉(Barmen Declaration),批判納粹主張。起草〈巴門宣言〉的牧師們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中,甚至可能被殺。「五個唯獨」也成為當時教會重要的判斷準則。
誠如前面所說,今日教會最困難的並不是沒有聖經可讀,而是對於聖經詮釋的差異與對立。2016年10月16日,德國福音教會(EKD)前議長沃夫剛‧胡伯教授在濟南教會講道時,他勉勵今日基督徒必須學習殉道者潘霍華所說:「以底層眼光看世界」。潘霍華認為,耶穌這種以「底層」眼光看世界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窮人、邊緣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被排斥的人、被歧視的人、被辱罵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甚至是我們認識不足的少數族群,以他們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路加福音6章36節)

《台灣教會公報》第3383期(2016.12.26-2017.1.1), pp.14-15。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人權運動筆記本

人權運動筆記本
上帝給生命,權利自己爭!

教會歷史學者、女性主義神學家Mimi Haddad教授說,歷史上每次教會更新和改變自己的神學觀念時,都帶來重要的社會變革。例如,哥白尼關於行星軌道的發現迫使教會改變了地球中心的教義,從此認定科學帶來的挑戰不會影響信徒的基本信仰,使得科學大大發展;宗教改革針對當時的販售贖罪券大聲抨擊,要求信徒回到聖經,重新檢視基督的救贖;最初提倡廢除奴隸制的信徒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聖經中的信息,挑戰教會內所秉持的不平等責任賦予論(Ascriptivism),而強調人人受造平等;主張男女平權的信徒再次從聖經的信息全面挑戰了女人比男人次等的傳統價值。長老教會來台84年之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才封立第一位女牧師李幫助牧師,1949年3月29日在高雄前金教會封牧就任。隔年1950年5月(45歲)曾秀鳳牧師(日本橫濱共立女子神學院畢業),在屏東中會南州教會封牧就任。再隔46年後,1995年台灣浸信會首次按立女牧師,1996年台灣的信義會首次按立女牧師。接納女性的地位,這一路走來是很不簡單的。

一百年前,美國白人反對女人投票權,不斷粗暴攻擊、謠言詆毀女權運動者。權利自由平等、女權是爭取出來的,而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時,反對女性投票權者以為賦予婦女平權會鼓勵女人逆性作為、會毀壞家庭秩序,會鼓勵性解放、會造成社會動亂。但一百年後,我們發現「反人權者」的顧慮並未發生。但「反人權者」的思維並沒有因此消彌,歷史上總不乏「反人權者」,「反人權者」的自我驕傲、優越感,始終與良善拉鋸。

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 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詩篇‬ ‭82:3‬)


1986年,人權大師Bayard Rustin在去世的前一年,在一次演說中講了一句推動同志平等權利運動的話,迄今仍饒富意義:「今天,黑人的處境不再是社會變革的試金石。黑人已經進入社會每一環節,並且有法律保障他們的權益。同志已經成為今日的地底泥、niggers。在這個意義上,同志取代了黑人,成為社會變革的風向標。當我們以後思考社會改良的時候,要把同志這個最弱勢社群放在心裏。」

【馬拉松】
K. V. Switzer 衝撞當年的比賽
1919 年,第一次有黑人男性選手參加波士頓馬拉松,但是直到 1967 年,波士頓馬拉松還是不准女性參賽。主辦單位不只拒絕,還會補上一句:女性生理上就不適合長距離賽事。如果沒有 K. V. Switzer 衝撞當年的比賽,留下這張經典的照片,今天波士頓馬拉松還是男性專屬的比賽。

「我們不要和她共用一個跑道,她可以跑她們的,我們跑我們的」、「立專法保障她們的權利啊,不過還是別來跑這場」…我想當年大概也是類似這樣的聲音吧。

五年後波士頓馬拉松廢止禁止女性參賽條款。

普世價值總是隨著時間演進,世代交替,那些舊時代的價值觀終究會貶值與作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小岩城事件(Little Rock Nine)】

1957年9月4日,阿肯色州州長Orval Faubus部署國民警衛隊來支持這些種族隔離主義者。士兵阻止學生進入學校,成了當時美國的頭條新聞。九名學生之一的Elizabeth Eckford後來回憶:
他們離我們越來越近……有人開始喊了起來……我在人群中尋找友好的面孔,也許誰能幫助我們。我看到一位老女人,她的臉看起來很慈祥,但我再次看向她時她向我吐口水。

支持黑人學生的小岩城市長Woodrow Wilson Mann向艾森豪總統請求聯邦軍隊的干預,讓小岩城的黑人女孩上學。9月24日,艾森豪總統下令解除州長的軍權,派美國陸軍部隊第101空降師前往小岩城,整個阿肯色州國民警衛隊10,000多人被聯邦接管,隨後101空降師以裝甲車護送這位女孩及其他八名同伴上學,其中一位黑人學生回憶,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感覺我是美國公民。小岩城白人氣炸了,其中有一個組織叫「媽媽聯盟」說:「這樣怎麼教我們的小孩?我們只是在捍衛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傳統,我們區隔但平等,我們不需要北方的學者與政客干涉我們南方的生活方式。」當然,他們忘了艾森豪是南方人,德州。派出聯邦部隊,解除國民兵,不是小事,南北戰爭以來第一次,全世界都在看,但艾森豪這樣做沒有引起十級大地震,他告訴全世界這是這個國家要捍衛的價值。

【女拉比】
Rabbi Regina Jonas
猶太第一位女性黑人拉比(2009)Rabbi Alysa Stanton 

耶穌的時代,猶太社會規定女人不可以進入祭壇、聖所、至聖所。他們甚至在祈禱時都會說:「感謝上帝,我不是女人、外邦人、奴隸。」
但耶穌改變(成全)猶太律法,他也收女弟子,讓她們拋頭露臉的跟隨他。今天,有猶太女拉比,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1935年第一位女拉比 Regina Jonas 
2009年6月6日第一位黑人女拉比 Alysa Stanton 被封立

※猶太教派主要有:
1.正統派(Orthodox Judaism,含極端正統派猶太教, Ultra-Orthodox, Heredi),在美國以 Yeshivah University 為代表。
2.保守派(Conservative Judaism , 含從保守派分離出來的重建派, Reconstructionist Judaism),以紐約的 Jewish Theological Seminary of America 為中心。
3.改革派(Reform Judaism, 又稱自由派),以辛辛那提的 Hebrew Union College 為中心。
4.還有少部分彌賽亞信徒。
Rabbi Alysa Stanton
值得看的紀錄片《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
Stanley Nelson: 美國知名獨立紀錄片導演/製片人

1961年5月4日,美國有一群年輕人,為了檢驗美國最高法院「廢除黑白隔離」判決的落實情況。這群內心有強烈公義使命的青年,他們以白人黑人同乘一輛巴士的方法,從華盛頓DC出發,前往美國南部各州,藉以表達他們的立場。

當時甘迺迪總統,已經宣布聯邦廢除黑白隔離政策,可是南部還有很多州,仍然實行種族隔離,所以這些人就去挑戰這些州的法律。當他們開車到Birmingham的時候,因黑人白人共處一車,而冒犯了當地的法律,有九人被抓下監,幾天之後被釋放。

Freedom Rider plaque in Birmingham
接著,他們繼續搭乘巴士到了Montgomery,結果巴士仍然被擋下、被焚燒,車上的人無論是黑是白,都遭拳腳相向(這些人被稱作自由騎士,Freedom Riders)。有一位白人,名為詹姆士(James Zwerg,1939~)被打得面目全非,照片被登上了報紙,全世界才看見美國也有野蠻的一面。在這些地區,警察、三K黨及白人至上主義者合作,並常常任由白人暴力團伙攻擊示威者而不加干涉。

之後他們堅持繼續旅程,到了Jackson時又被羈押起來,當時從華盛頓DC有許多支持者就南下到這地,總共306人全數被抓,因遠超過監獄的容納量而無法關押,終於迫使一州一州的政府廢止了這樣的法律。這些年輕人沒做什麼壞事,僅讓黑白同車、與當時的法律相牴觸,而導致用被逼迫的方式,來挑戰這不公義的法律。

※村上春樹《永遠站在雞蛋那方》就是在呼應這樣崇高的價值!

【1960澳洲原住民】
澳洲直到1960年代,原住民還適用「動植物法」, 澳洲白人將他們分類歸為動物,而不是人類。



【隱藏的基督徒】
「マリア観音」(馬利亞觀音)
カクレキリシタン
日本江戶德川幕府時期,1633年頒布第一次鎖國令,實行禁教令,天主教基督徒被迫更改信仰以及被流放到外國。後來為了阻止外國傳教,日本與天主教國家西班牙及葡萄牙斷交。當時日本基督徒被迫踏繪,許多基督徒表面臣服,卻為著保存信仰而成為カクレキリシタン(隱藏的基督徒)。
※雕像說明:看似觀世音像,其實是當時的基督徒採觀世音坐姿的「聖母子像」(馬利亞與耶穌),作為他們信仰寄託的圖騰。今日此雕像有個俗名「マリア観音」(馬利亞觀音)。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牧師,你對民法972的修正案,有何看法?

牧師,你對民法972的修正案,有何看法?

今天(2016.11.17)一早被問到:「牧師,你對民法972的修正案,有何看法?」面對此問題,很多人的情緒非常激動,很難理性、客觀的討論。今天在群賢樓外也很熱鬧,一方贊成修改民法972,另一方面反對修改972,二邊都有認識的人,立場非常的對立。但總覺得沒有對話就對立,非常不妥,我感覺到被釘十字架基督的身體再次「撕裂」疼痛。

首先來看看,民法修正案內容。修正條文如下:
(新增)第971條之一 :同性或異性之婚姻當事人,平等適用夫妻權利義務之規定。同性或異性配偶與其子女之關係,平等適用父母子女權利義務之規定。但本法第1063條(婚生子女)以異性配偶為限。
(修)第972條:婚約,應由雙方當事人自行訂定。
(原)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
(修)第973條:未成年人未滿17歲者,不得訂定婚約。
(原)男未滿17歲,女未滿15歲者,不得訂定婚約。
(修)第九980條 未成年人未滿18歲者,不得結婚。
(原)男未滿18歲,女未滿16歲者,不得結婚。
第1079條之一 法院為未成年人被收養之認可時,應依養子女最佳利益為之。
(新增第2項)法院為前項之認可,及收出養媒合服務者為收出養評估報告時,「不得以收養者之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特質等為理由,而為歧視之對待。」

整個修正案引發的對立應該是針對第972條。這問題可以分二個層面來看,一是「傳統婚姻制度」,一是「聖經對婚約的設立」。

第一個層面「傳統婚姻制度」。反對方強調違反「傳統婚姻一夫一妻制」,但所謂的「傳統」一夫一妻的法律,不過是在1985制定的「重婚法」,民國74年6月3日民法第988條增訂第2項「一人不得同時與二人以上結婚。」從那時開始,台灣才走入所謂的「二人婚姻」。換言之,一夫一妻的法律不是「傳統」,它是近年的產物。

若從聖經來看,創世記亞當、夏娃的故事似乎是一夫一妻,但不要忘了一夫多妻在舊約聖經時代是很普及常態,公元9世紀以前猶太人都是存在一夫多妻制。現代舊約聖經學者更有人認為聖經主張一夫多妻制,如William Luck及Blaine Robinson。

更何況,以現代的理解來說,馬利亞幾乎是「代理孕母」,約瑟則是耶穌的養父;獨身的耶穌跟保羅,並沒有進入婚姻制度中,但這不減少他們對上帝呼召、使命的完成。

第二個層面是「聖經對婚約的設立」。婚約有二種,一種是在上帝裡面的立約,一種是法律之下的約束。台灣的法律准予離婚,台灣的法律准許宗教自由,怎麼不見宗教狂熱份子去反對這二條法律呢?好險我們不是ISIS,我們有寬容、慈悲,更有基督包容的愛。此外,許多基督徒雖然在上帝裡面立約,後來離婚,上帝會捨棄他們嗎?不。上帝愛世人,「世人」所指的不是狹隘基督徒眼中所謂的「正常人」,應該包括任何的人。台灣的法律准予離婚,台灣的法律准許宗教自由。這二點不是違反十誡中所揭示的嗎?若要反修正民法第972條,那麼應該先反憲法第13條,同時也要反民法第1052條,因為這二條違反十誡第一條、第七條。再說,聖經教導我們創造論,那麼我們怎麼不去抗議教育當局,甚至抗議整個科學界進化論的論述呢?

從聖經立約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古代的一夫多妻,或是現代的一夫一妻,都必須遵守「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他」,因為這樣的立約必須尊主為大的。我們應該要去強調的是「委身的愛」,就像基督為教會捨身,教會順服基督。

但說到根本,反對修法的人這樣說:「這個法案的通過,會帶來性解放的風潮,甚至上帝會因此像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一樣降下災禍。為了少數同志的權益,讓大家同受災害,這樣值得嗎?」

同性戀被定義為「罪」,最常被引用的是「所多瑪」,但是聖經對這種「罪」的最清楚定義不是在《創世記》的故事裡,而是在《以西結書》裡面:

以西結書16:48-49直接了當的交代所多瑪的罪:「我─至高的上主指著我永恆的生命發誓:你的妹妹所多瑪和她周圍的村鎮沒有犯過你和你周圍村鎮所犯的罪惡。她跟她的女兒吃得飽,過著安逸的日子,就驕傲起來,不照顧那些困苦貧窮的人。」

看到沒,所多瑪的罪不是「同性戀」,而是「不照顧那些困苦貧窮的人」,更何況「天使」沒有所謂的生育性別(雖然在文法上有陰性、陽性),要說成是同性戀,就錯讀聖經了。至少他們沒有「戀」,反倒是「強暴」。《創世記》裡的所多瑪和蛾摩拉故事是常被引用來譴責同性戀的聖經章節,可是這個故事的中心意旨是針對陌生人、弱勢族群、邊緣人(outsiders)的敵意、歧視、強暴等的不義性。所多瑪人不但沒有「好客」,反倒要強暴他們,拒絕他們即將傳的信息。

耶穌對所多瑪毀滅的脈絡也是延續先知以西結的信息,耶穌引用所多瑪不接待客旅,來責備不接待福音傳道者的人。耶穌說:「無論進哪一城,人若不接待你們,你們就到街上去,說:『就是你們城裏的塵土黏在我們的腳上,我們也當着你們擦去。雖然如此,你們該知道上帝的國臨近了。』我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路加福音‬ ‭10:10-12‬)耶穌差派門徒出去傳福音,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裏也不要帶錢,除了柺杖以外,甚麼都不要帶」(馬可福音6:8),藉此也可以幫助門徒分辨哪些是所多瑪?哪些是願意接受福音的人?這是「所多瑪之罪」最有聖經脈絡的詮釋,聖經也鼓勵初代信徒說:「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希伯來書13:2)換言之,如果敵意、歧視、強暴陌生人、弱勢族群、邊緣人時,這樣的人就是所多瑪人。

至於同性性行為,受到譴責的是同性強姦、強暴。無論是同性之間的強暴,或異性之間的強暴,都是聖經中所要譴責的罪行。

另外,有人告訴我:「同性戀遊行出現很多性解放的標語、畫面,真的很罪惡。」確實,我也反對「性放縱」(性解放不等同性放縱),但不要忘了巴西嘉年華會及許多異性戀的性放縱,我們也應當以同樣的標準來檢視。

德國福音教會(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EKD)前議長、柏林主教Rev. Dr. Wolfgang Huber今年來台灣演講時,提到德國基本法(憲法)是將婚姻限定在「一男一女」,因為不修改德國憲法的前提,2001年德國為不同結合的人另立「伴侶法」(Lebenspartnerschaftsgesetz),歐盟如法國、荷蘭、芬蘭...,加拿大也參酌德國另訂「伴侶法」。台灣因為憲法沒有規定婚姻,僅在民法規定婚姻,因此才會直接修改民法。

目前德國的做法是歐洲的主流,在德國,「婚姻」可以上教堂請神父、牧師證婚,然而「生活伴侶」只能在市政廳由市長公證。換言之,德國人將「婚姻」視為神聖,在教會舉行;將「伴侶」視為人權法律的保障,在市政廳公證。這種做法,雖然讓許多人不滿意,但讓雙方勉強都可以接受。但如果神父、牧師願意為「伴侶」證婚時,也可被接納。

但反觀在台灣,沒有深遠的基督教歷史,要求所有台灣人將「婚姻」視為在上帝面前立約的神聖性,對非基督徒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在台灣,無論你採用何種宗教的婚禮儀式,都不被政府認定,因為政府的法律規定是「登記制」。


願這首詩歌《良善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安慰此刻正在被歧視、被霸凌的朋友!
聖詩(2009)#605


2017.5.24大法官會議釋憲:釋字第 748 號 【同性二人婚姻自由案】
大法官釋字第748號解釋文,下載
延伸閱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正式官方《同性戀議題研究方案報告書》
線上資料閱讀:出處: http://rd.pct.org.tw/
一、導言

後續發展: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支持同性婚姻平權(2016.11.30)

約翰斯托得(Rev. John Stott) :
「我們同享作為人的榮耀,也同受為人的悲劇,包括性別與生命的其他層面。人類中除了耶穌以外, 沒有一個能在性這件事上無罪。我們必須按照聖經的亮光來判斷是非, 我們都不能逃避。
只是我們絕對不能用定罪的態度來看人,我們怎麼判斷他人,我們也被按照同樣標準審判。沒有人有權帶著道德驕傲感去評斷別人。何況,性的犯罪並不是唯一的罪, 甚至還不是最邪惡的罪。人的驕傲與假冒為善比它更糟!」

公共電視:葉永鋕{萬年青的眼淚}



鷺江國中楊同學的遺書裡的一段話。
「即使消失會讓大家傷心,
卻是短暫的,一定很快就被遺忘,
因為這是人性。」


當真愛來敲門


悼念
1994年夏,北一女17歲的林青慧、石濟雅在遺書中如是說:
親愛的家人:
  當你們讀到這封信時,請不要為我們難過,這是經過長時間考慮之後的扶擇。我們拋棄了所擁有的一切的原因很難解釋,以下不精確的言詞,希望你們能稍微了解。當人是很辛苦的,使我們覺得困難的,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挫折或壓力,而是在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每日在生活上,都覺得不容易,而經常陷入無法自拔的自暴自棄的境地。我們的生命是這麼地微不足道,在世界上消失應該不會造成什麼影響。我們是在平靜而安詳的心情下,完成了最後一件事。...

2000年春,高樹少年葉永鋕倒臥無人大廁所。
2011年秋,鷺江國中楊同學一躍而下。

延伸閱讀:同性婚姻是基督信仰的「試金石」
延伸閱讀:不要成為所多瑪!
延伸閱讀: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Sexuality, the Bible & the Church: Plain Talk About Tough Issues 本書收錄美國長老教會/神學院的學者/教師撰寫有關「性特質、聖經與教會」的文章。
延伸閱讀:認識國際陰陽人(intersex)
延伸閱讀:反同?直同?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遠!
延伸閱讀:你我用的是同一個「性解放」嗎?
延伸閱讀:婚姻平權闢謠事務所

延伸閱讀:性別認同 溫哥華列入小學課程 延伸閱讀:反同陣營謊話連篇?(作者提出統計數字反駁反同造謠)

延伸閱讀:看穿科學迷障:「美國小兒科學院長信」事件的真相
延伸閱讀:以色列的多元成家
延伸閱讀:婚姻平權大平台
延伸閱讀:挪威幼稚園裡的同性戀教育 (天下雜誌)
延伸閱讀:摯愛男行 (公共電視)
延伸閱讀:全球週刊封面:性別革命:科學怎麼說國家地理雜誌
《國家地理雜誌》指出,XY染色體、生殖部位特徵(凹或凸)、激素(睾固酮和雌激素的相對水平)、心理學(自定義的性別認同)、社會人類學(文化定義的性別認同)等五六項不同因素,共同組成了對傳統性別認知的革命。
延伸閱讀:羞羞臉,你在幹什麼?---談嬰幼兒自慰動作 (馬偕黃瑽寧醫師)
延伸閱讀:同志家庭的孩子與異性戀家庭孩子在發展上無異Patterson, 2013 (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美國心理分析學會等重要學術組織更共同發表了法庭之友聲明 明確表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同志父母比異性戀父母不適任,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同志家長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或適應上不如異性家庭的孩子」。
延伸閱讀: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性別平權立場聲明
延伸閱讀:同性戀與學術調查(一)(二)(三) 2013
延伸閱讀:貞潔教育 無效又有害
延伸閱讀: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ors Think They’re Teaching People To ‘Say No’; They’re Wrong (哈佛大學健康政策學程的洛森邦教授(Janet Rosenbaum)提醒,有82%的真愛立約學生五年後會否認曾立過誓約,88%的立約者仍有婚前性行為。)
延伸閱讀:江河清:同性戀是天生嗎?──別被這問題綁架社會正義的思考

同性戀重點不在於性,在於生存 | 詹姆士歐基斐醫師 | TED演講

※2017年3月24日,司法院大法官針對同性伴侶無法使用《民法》締結婚姻是否違憲,召開言詞辯論庭。將婚姻平權提到憲法法庭的高度進行辯論,這是台灣的首例,也讓台灣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國際上約有一百二十多個媒體報導,重要媒體報導如下:
AGENCE FRANCE-PRESSE. “Taiwan court hears landmark gay marriage case.http://www.rappler.com/world/regions/asia-pacific/165110-taiwan-court-landmark-gay-marriage-case

BBC NEWS. “Taiwan top court hears landmark gay marriage case.”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39376423

THE CHINA POST. “Justice Minister under fire as top court hears gay marriage case.http://www.chinapost.com.tw/taiwan/national/national-news/2017/03/25/494253/p2/Justice-Minister.htm

NEW BLOOM. “Comments By Chiu Tai-San On Gay Marriage Provoke Outrage As Judicial Yuan Hearing Held.https://newbloommag.net/2017/03/24/judicial-marriage-equality/

PINK NEWS. “Taiwan’s top court is hearing a case that could make marriage equality legal.https://www.pinknews.co.uk/2017/03/24/taiwans-top-court-is-hearing-a-case-that-could-make-marriage-equality-legal/

TAIPEI TIMES. “Same-sex marriage hearing commences.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17/03/25/2003667426

◎台灣婚姻平權大事記
1986年|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訴求同性婚姻法制化
1996年|作家許佑生與烏拉圭籍的Gray公開舉行台灣首場同性婚禮
2000年|祁家威具狀聲請同性婚姻釋憲未獲受理
2006年|民進黨立法委員蕭美琴提出「同性婚姻法」草案未通過
2013-2015年|祁家威與伴侶到台北市萬華戶政事務所登記結婚遭拒,後續提起訴願及行政訴訟也遭駁回。在用盡所有救濟途徑下,祁家威聲請大法官釋憲,並主張民法限制同性結婚有牴觸憲法的疑義。台北市政府也主張民法婚姻章規定違憲,聲請釋憲
2017年5月24日|同婚釋憲結果:大法官釋字第748號解釋指現行法令未保障同性婚姻,屬違憲,要求主管機關在公告後2年內,修改相關法律
2018年11月24日|幸福盟提出的愛家公投3案皆通過,行政院宣布將依照公投結果制定「專法」保障同性婚姻
2019年2月20日|行政院敲定同性婚姻專法草案名稱定為「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是首部以釋憲案為名的法案,以避免挺同與反同爭議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會二讀表決,確定名稱為「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草案,規定同性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黃春生牧師

「面對邪惡卻保持緘默就是邪惡:上帝不會判定我們無辜。不說話也等於說話。不作為也是一種作為。」~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2.4~1945.4.9)

《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是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2.4~1945.4.9) 最後詩作《獄中書信》中的一首詩,Berlin, December 1944。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2016年是「慈悲禧年」。上帝的慈悲所關係到的就是:窮人、邊緣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被辱罵的人、被歧視的人、被欺壓的人,甚至是我們認識不足的LGBTQIA族群。

潘霍華說這是「以底層眼光看世界」。潘霍華認為,耶穌這種以「底層」眼光看世界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被排斥的人、被歧視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路加福音6:36)

僅以潘霍華的詩《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來安慰此刻正在被歧視、被霸凌的朋友!

推薦Siegfried Fitzt以潘霍華的詩創作《所有美善力量》(Von Guten Mächten)

作曲者是德國基督教現代音樂的先驅,現年70歲的齊格弗里德(Siegfried Fietz, 1946.5.25~),他創作超過4000首詩歌,發行超過250片專輯,他的詩歌都是為福音而創作,在德語地區國家極受歡迎。他更為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許多的詩譜曲。

----------------------------------------------------
Dietrich Bonhoeffer:Von Guten Mächten
潘霍華的詩《所有美善力量》

Von guten Mächten treu und still umgeben, 
Behütet und getröstet wunderbar, 
So will ich diese Tage mit euch leben 
Und mit euch gehen in ein neues Jahr.
Noch will das alte unsre Herzen quälen, 
Noch drückt uns böser Tage schwere Last. 
Ach, Herr, gib unsern aufgeschreckten Seelen 
Das Heil, für das du uns geschaffen hast.
Und reichst du uns den schweren Kelch, den bittern 
Des Leids, gefüllt bis an den höchsten Rand, 
So nehmen wir ihn dankbar ohne Zittern 
Aus deiner guten und geliebten Hand.
Doch willst du uns noch einmal Freude schenken 
An dieser Welt und ihrer Sonne Glanz, 
Dann wolln wir des Vergangenen gedenken 
Und dann gehört dir unser Leben ganz.
Lass warm und hell die Kerzen heute flammen, 
Die du in unsre Dunkelheit gebracht. 
Führ, wenn es sein kann, wieder uns zusammen. 
Wir wissen es, dein Licht scheint in der Nacht.
Wenn sich die Stille nun tief um uns breitet, 
So lass uns hören jenen vollen Klang 
Der Welt, die unsichtbar sich um uns weitet, 
All deiner Kinder hohen Lobgesang.

Von guten Mächten wunderbar geborgen, 
Erwarten wir getrost, was kommen mag. 
Gott ist bei uns am Abend und am Morgen 
Und ganz gewiss an jedem neuen Tag.

中文歌詞:(林鴻信翻譯)
(1)
所有美善力量都默默圍繞 奇妙地安慰保守每一天
讓我與你們走過這些日子 並與你們踏入新的一年

(2)
儘管過去的年日折磨心靈 艱困時光重擔壓迫我們
主啊!拯救飽受驚嚇的心靈 以那為我們預備的救恩

(3)
若你給我們遞來沉重苦杯 滿溢著憂愁痛苦的苦杯
主啊!從你良善慈愛的聖手 毫不顫抖心存感謝領受

(4)
主啊!若你願意再賞賜我們 世上歡樂以及陽光亮麗
讓我們紀念過去美妙歲月 把我們生命完全交托你

(5)
今天請讓燭火溫暖地燃燒 是你帶給黑暗中的我們
或許這會引領我們再相聚 明白你的光在黑夜照耀

(6)
寂靜深深圍繞我們展開 讓我們聽見那豐富聲響
從週遭無形世界向外擴散 凡你兒女盡都高聲歌頌

(副歌)
所有美善力量都奇妙遮蓋 不論如何都期盼那安慰
在晚上早上每個新的一天 上帝都將與我們同在

英文歌詞:
(1)
Surrounded by such true and gentle powers
So wondrously consoled and without fear,
Thus will I spend with You these final hours,
And then together enter a new year.
(2)
The worries of the old year still torment us.
We're troubled still by long and wicked days.
O Lord, give our frightened souls the healing,
For which You've chastened us in many ways.
(3)
And though You offer us
the cup so heavy.
So painful, it's the most that we can stand.
Not faltering, with thanks we will accept it
And take it as a gift from Your good hand.
(4)
And should it be Your will once more to grant us.
To see the world and to enjoy the sun,
Then we will all the past events remember
And finally our life with You is one.
(5)
Let the candles blaze today warmly and brightly,
which You brought into our darkness;
let’s again follow together, if it can be.
We know that Your light shines in the night.
(6)
If now the stillness is deeply ready for us
let us then hear that resonant tone
of the world which extends unseen around us,
[and] of all Your children’s loud praise-song.
[Refrain]
By gentle powers lovingly surrounded,
With patience we'll endure, let come what may.
God is with us at night and in the morning
and certainly on every future day.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揭幕

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揭幕
記下歷史性的一刻
黃春生牧師

為明年(2017)即將到來的宗教改革500週年,世界信義宗聯盟主席(The 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LWF/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Jordan and the Holy Land)約旦及聖地主教約南(Bishop Dr. Munib A. Younan)、總幹事楊格牧師(General Secretary Rev. Dr Martin Junge)與出身阿根廷的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今天10月31日下午2:30一同在瑞典的隆德主教座堂(Lunds Domkyrk)主持宗改革500週年揭幕共融禮拜,接著下午4:45在馬默爾廣場(Malmö Arena)舉行同心盼望(Together in Hope)的聚會。



















瑞典福音路德會總主教(Archbishop Antje Jackelén)評論天主教教宗來訪的意義


The meeting of Pope Francis and Archbishop Antje Jackelén in Sweden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慈悲與正義

講題:慈悲與正義 (2016.10.16濟南教會宗教改革紀念主日-講道大綱)
講道:Prof. Dr. Dr. h.c. Wolfgang Huber
聖經:路加福音6:36-38
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
「不要評斷人,上帝就不審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上帝就不定你們的罪;要饒恕人,上帝就饒恕你們。施與別人,上帝就會施與你們,並且用大升斗,連搖帶按,盡你們所能攜帶的,滿滿地倒給你們。你們用甚麼量器來量,上帝也要用同樣的量器來量還給你們。」(路加福音6:36-38)

1.         經濟的全球化Vs. 慈悲的全球化
  2016年是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宣布的「慈悲禧年」,普世的基督教會也應該接納此呼籲為信仰的激勵。
  慈悲不只是讓我們瞭解人類行為應有的原則,主要更是要瞭解上帝。路加福音就把這兩個連結: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
  慈悲是這段平地談話中心,這平地談話在路加福音中是與登山寶訓並列,就是馬太福音的那段八福。在這段平地談話中,上帝的慈悲淺顯易懂,呈現在下段的福份描述裡。這裡很直接地表達出上帝的慈悲所關係到的就是:窮人、飢餓的人、哀哭的人、被辱罵的人。
 潘霍華詮釋這個觀點:這是「以底層眼光看世界」。潘霍華認為,耶穌這種以「底層」眼光看世界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被排斥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為Dr. Huber接風 2016.10.15永康街喫飯餐廳
 如果我們以上帝的慈悲來確認我們的上帝形像,我們的信仰就不會徒勞無功。這段平地談話有兩項結論:愛敵人、以仁慈對待鄰舍。我們可以把人與人相遇時所抱持的愛,當然一個警醒信仰的記號。這是面對上帝時的警醒,也是面對人際關係的警醒。所以,慈悲不只是指一種以公義為輔的「友善就好」的行為方式;它更是必須以警醒的態度,面對世界世界的公義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它們。
                                   
2.         有關評斷人
 耶穌在平地談話後,馬上要我們不可以論斷人,要放下心中的法官傾向。
 這種傾向包含兩種層面:公開嚴厲譴責他人的小錯,以及強力譴責大規模的錯誤行為。然後就揪出犯錯的人,把他釘在絞架上,以便其他人可以跟彼拉多一樣說:「流這無辜人的血,與我無關」。結果,大家就忘了自己是罪行的共犯,也忘了那些受害者。
 以納粹時代來解釋罪行共犯與認同受害者。

3.         沒有慈悲無法瞭解正義
 以「從底層看世界」的原則,以及從最貧窮者角度來看世界,這兩者是判斷可容忍的社會差異的標準。
 最重要的公義問題就是,全球有幾十億人還活在無法滿足基本需求的條件下。從這裡可以推展到難民問題。

4.         從歐洲難民問題來談慈悲與正義
 從慈悲的觀點來看,十誡中的「不可殺人」,應該多擴充到一項義務:「讓他人不被殺害」。

5.         明年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週年紀念
 德國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都一起慶祝。宗教改革當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上帝的包容。這呈現在,上帝包容人類的無神主義。上帝充滿慈悲的包容徹底轉變我們的生命。這份包容讓我們不置於禁錮在罪與錯誤中,也讓我們脫離過去的綑綁,得以打開自己,面對未來。
  在基督宗教歷史中,對包容有錯誤的理解,但這卻是基督宗教信仰的核心。這份包容是來自於我們對信仰的「確信」,而不是來自於「一致性無差異」。
 盼望我們把上帝的包容,以及由此而生的人類的包容,成為紀念宗教改革的中心主題。所有的改革教會都以上帝的包容為由,把慈悲的精神傳達到世界上。並且以「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以及耶穌的眼光:「你們要仁慈,正像你們的天父是仁慈的」來實行公義。阿們。


































講道稿

慈悲與憐憫 (2016.10.16濟南教會宗教改革紀念主日-講道稿)
講員:胡伯牧師Prof. Dr. Dr. h.c. Rev. Wolfgang Huber
經文:路加福音6章36-38節

願上帝的平安和大家同在,我非常高興今天可以來到濟南教會講道與大家分享。如果我用德語講道讓大家不了解,這樣也是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很高興有吳信如社長在旁邊替我翻譯。我聽說我的講道會從台語再翻作英文,所以我感到非常高興,也覺得和大家有更近一步的連結。

我從德國來,昨天才到台北。從昨天開始經驗到的,都讓我感到非常感激與驚訝。我有四年的時間在德國柏林擔任主教,而柏林就是德國的首都。我很開心來到台北,台北也是台灣的首都。我曾有六年的時間擔任德國福音教會(Evangelische Kirche in Deutschland, EKD)的議長,在這六年裡,我也因為議長的職分,使我能夠在世界各國認識各國的教會。但是台灣我還沒有來過,所以這次來台灣演講是我今年計畫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今天的講道題目講到關於上帝的「慈悲與公義」,引用路加福音第六章,這段經文以耶穌「平地談話」為開始,經文中最重要的一段話,其實是最簡單的,耶穌只是做一個結論而已。裡面說到要我們要慈悲、要憐憫像我們的父上帝一樣。這句話雖然非常簡單,但卻是所有基督宗教的中心,慈悲和憐憫在這裡不只是講到關於人的行為而已,而是慈悲和憐憫可以透過人的行為,來看見上帝,透過學習上帝的慈悲和憐憫在我們的行為上,所以上帝的慈悲和我們的慈悲是連結在一起的。

一、經濟的全球化Vs. 慈悲的全球化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天主教的教宗方濟各,他將2016年訂為天主教的「慈悲禧年」,天主教是普世教會裡的合作教會,也是我們兄弟姊妹的教會,所以他們的教宗方濟各特別宣告將2016年訂做全世界的慈悲禧年。因此,我相信全世界基督宗教的教會,不管新教或是舊教應該都把這個「慈悲」當作是我們應該要一起學習的功課。普世的基督教會也應該接納此呼籲為信仰的激勵。因為慈悲對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來說,已經變成很陌生的名詞了。

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以慈悲為主,而是以另外一種的方式,讓人看見這個殘酷的世界。從柏林到台灣經過了幾萬公里的飛行距離,非常快速,但這種全球化所看到的並不是慈悲。全球化對我們來說,可以讓人看到我們不管所有的商品或是所有的想法,可以透過現代的科技傳達到另外一個所在。而我也可以透過現代這個全球化的科技,把我所有的消息從柏林傳到全世界的所在。現在大家已經很習慣全球化的現象,可是全球化不是只有讓大家享受到資訊方便的好處,經濟方面的全球化也帶給了我們很多問題。

經濟的全球化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平的競爭,很多很殘忍的競爭。所以我們基督徒有很大的責任就是讓全球化變成慈悲的全球化,不是只有經濟的全球化。這個慈悲對所有的基督徒來說,應該是大家要努力來做的一個目標。

二、慈悲是以底層眼光看世界

另外,我們從這個經文來看,慈悲不是只有對人的行為來出發,而是我們可以從上帝的慈悲來學習如何慈悲,從耶穌基督的行為來學習人應該如何慈悲。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我們要學習慈悲和憐憫像我們的天父一樣。耶穌用這個非常簡單的話,向我們說出基督宗教的中心是什麼。從這句話之後,耶穌在曠野所說的話接到其他的內容,在20節的一開始,耶穌說到「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是上帝國的子兒」,「飢餓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流眼淚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為了人子的緣故,若是有人怨恨你們、有人污辱你們、有人棄絕你們,有人把你們當作是邪惡的,你們還是有福的」,我覺得在聖經中,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讓人看見這麼具體關於什麼叫做「慈悲」。從八福這段經文中,耶穌很具體的告訴我們什麼叫做慈悲憐憫的行為。

一個牧師是沒有辦法向大家說:「什麼叫做教會?或是說哪裡有真正的教會?」即使說我們濟南教會是在立法院的旁邊,我們也沒有辦法很確定這是一間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教會,可是如果我們濟南教會可以和貧窮的人站在一起時,我們才可以確定濟南教會是一間真正的教會。當教會可以和最貧窮的人站在一起,和人民站在一起,和饑餓的人站在一起,才是一間真正的教會。不會因為我們的教會在立法院旁邊,它就是一間真正的教會。

對我來說,在我服事的過程中,非常受到德國的神學家潘霍華的影響。潘霍華,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很偉大的德國神學家,他在希特勒的時代反抗希特勒,因而殉道。因為他反抗希特勒的關係,在二次大戰要結束前的兩個月,被希特勒絞死,而在他受絞刑之前,他寫一封信給他的朋友,他自己也很懷疑自己這樣做是不是對的,是否有意義。潘霍華最後自己回答說:「我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因為我這樣做是學耶穌的行為,我的眼光是從最小、最微小的地方開始看見這個世界,我是用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這是在人類的歷史中,非常有價值的價值觀。我們是用最軟弱、最沒有權力、最貧窮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所有的歷史和所有的事件。基督徒並不是比別人更好的人,可是我們要學習應該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世界,來關心別人。

潘霍華認為,耶穌以「底層」眼光看世界的角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的,也就是,我們學習從底層,從那些被排斥的人、被懷疑的人、被虐待的人、沒有權勢的人、被壓迫與被嘲笑的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大事。如果我們能夠在上帝的慈悲亮光中看世界,就是操練我們「從底層看世界」的眼光。

三、慈悲是與公義相連結的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德國收留了很多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在德國的社會也引起很多的討論。此事件對於我來說有很深關於倫理學的思考。我問我自己,我並不是在敘利亞出生的,而是在德國出生的德國人,但是自己在這件事情上可以有什麼樣的付出,有什麼樣的關心?

我問我自己,我可以活在非常安全的德國,非常富裕的德國,並不是我應該得到的,而是上帝賜給我的。既然這並不是我應該得的,而且我也很有可能生在敘利亞,如果我今天出生在敘利亞的話,我也會和那些難民一樣遇到這麼多的政亂,這麼多的威脅,我也很有可能是這麼多難民的其中一個。

同樣地,我們在台灣也可以想到說,活在這麼好的生活環境不是我們應該得到的。我們應該去想說,在台灣也有像難民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也有貧窮的人需要我們和他們站在一起。我認為,我們應該要非常的感激我們有這樣的信仰,因為這樣的信仰,讓我們可以用憐憫、慈悲的心去遇到那些貧窮的人,和那些貧窮的人站在一起,有這樣的勇氣來支持這些最微小的兄弟姊妹。所以,我們說到慈悲和憐憫不是只是做好事就可以了,並不是這樣簡單的想法,也不是說和公義沒關係,而是說我們應該有慈悲的心才可以從最微小的不公義,來看見我們應該怎樣有慈悲的行為,所以慈悲和公義這兩項是連結在一起的

四、沒有慈悲就無法瞭解正義

耶穌基督在曠野平地所說的這段話,給我們的教導是非常的簡單,他告訴我們,我們要和天父一樣慈悲,他也告訴我們有兩個做法:
第一個,就是要愛人,愛我們的仇敵。
第二個,就是要有慈悲和憐憫的心來愛我們的鄰舍。

耶穌就是用這麼具體、簡單的方法來說要怎樣慈悲,怎樣憐憫,就只有這兩種方法。耶穌告訴我們要愛我們的仇敵,這讓我們感到非常的害怕及驚訝。一般人的想法裡,會認為我們應該愛朋友,對於仇敵就應該怨恨他們。

過去的幾個月中,我看到在德國有那麼多仇恨外國人的行為,而那些仇視外國人的人覺得他們有自己國家的權利,對於那些從外面來搶他們資源的人,抱持著仇視的心態。所以那些仇外的人覺得他們有權利仇外。

這些仇外的行為,對我的很多朋友及德國來說是一件常嚴重的事情,是一個警訊。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就是源自德國仇外的行為。因為從歷史經驗中,德國人知道仇視外國人的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因此,在過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錯誤,希特勒對猶太人所做的那些仇外、屠殺的事絕對不能再重複。

在德國柏林市中心有一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區(Holocaust Memorial)。這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區的面積,比德國任何的紀念館還要大。當我每次經過這個紀念區時,我不只是想到那些受害的猶太人,還想到我們自己德國人和希特勒一起做那件事情的人。也想到很多人在那時候幫助希特勒來做大屠殺的事情,不過這些人事後都說他們不知道,或是不了解,所以才做的。在德國,雖然戰後的大審判是針對主要的戰犯來做審判,這個戰後的大審判雖然是必須的,但這個審判也帶來某些負面的效果,就是讓那時候在一旁拍手、支持希特勒的或是把眼睛矇住不看的,把它當作是一個脫罪的方式,覺得那些人有被審判就好,和我沒有關係。這些在一旁觀看、支持的人,把被判刑的人當作是代罪羔羊,讓他們去擔當這些罪過就好,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們揪出犯錯的人,把他釘在絞架上,以便其他人可以跟彼拉多一樣說:「流這無辜人的血,與我無關」。結果,大家就忘了自己是罪行的共犯,也忘了那些受害者。所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做民主,以民主的角度來看大屠殺歷史事件,大家應該去思考他們自己所犯的罪過,這是一個民主的過程。

德國的福音教會,在1945年時,做了一個信仰告白,是關於他們當時所犯罪過的信仰告白。在德國教會所發表關於所犯罪過的信仰告白裡,不是只有對那些受害者做同情而已,更重要的是,德國教會去反省他們自己其實也是共犯結構的一部分,要如何去做反省。在這個關於認罪的信仰告白中,當時候的教會代表說得很好,他說我們雖然有用精神來對抗希特勒,但是我們的勇氣不夠,不夠忠實的禱告,不夠有堅定的信心,也不夠有愛人的熱誠。所以從這些來反省我們做的不夠的地方。這段話,讓人看到德國用潘霍華的精神:用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用這種精神來反省他們自己在過去的歷史中做得不夠的地方。

結論:從最底層的眼光來看世界,才能夠產生慈悲的心

在講道結束前,還要再說一件事。還記得在柏林擔任主教時,遇到一群年輕人,也是類似難民一樣沒有其他家人的陪伴來到德國。因為那時候當柏林的主教於是就接納這些青少年,由於他們都沒有自己的家人一起來德國,所以我都會定期來看看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在想什麼或是聽他們的一些感想。

另外也有一群外國青少年,差不多16到20歲之間。這是一群非洲的青少年,他們沒有自己的父母,也沒有其他的親人的陪伴,他們自己來到德國。我就問他們,為什麼他們願意走這麼危險的路,冒這麼大的險來德國生活。他們所分享的,也讓我了解到他們在自己的國家生活的狀況。這些青少年來到德國之後,所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比如當時他們是無法去上學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的身分證明。而且在當時也沒辦法接受任何正規的職業訓練。所以,當他們一早起來,就會問自己:到底今天要做什麼?他們根本就不曉得。因此我就想說,如果一個青少年一早起來他不知道要做什麼的話,那這個青少年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他們是需要很大的內在力量來幫助他們,使他們可以去面對當時如此沒有盼望,沒有目標的生活。

從這個經驗中,讓我開始去思想教會應該努力讓所有不管從哪一個國家來的青少年,都有權利去上課、去接受職業訓練或是能找到工作。不管他是從哪一個國家來的,只要是在德國,這些青少年就應該有這些權利。所以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見說,其實慈悲、憐憫、公義這些問題是連結在一起的。每一個青少年都有權利去上課、去受教育訓練、去工作,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公義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去關心公義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我們願意用開放的眼光從最底層、最微小的眼光來看世界,才能夠產生慈悲的心,這使我們能願意去爭取他們的公義。就像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的,我們大家都要有慈悲和憐憫像我們的天父一樣。願上帝的和平及公義與大家同在,也與今天每一個願意聽、願意行的人同在,阿們。

(講道稿及分段由黃春生牧師記)


2016.10.17合一共融禮拜
講道:Prof. Dr. Dr. h.c. Wolfgang Huber
(德國國家福音教會前總議長/柏林主教)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議長、天主教台灣區總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