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遊記(三)
離開匈牙利之後,我們來到奧地利的維也納,這是一個充滿藝術的城市,許多人民的房舍仍然保存十七、十八世紀以來的樣式。或許因為政府規定,修建房舍時,必須保存原來的外牆與外觀,因此有的房子外觀很復古,而裡面卻是結合現代。此外,從音樂廳的交響樂到酒館與咖啡廳的維也納歌謠,維也納到處可見街頭藝人,隨處可聽到即興的演奏或是表演,彷彿藝術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
主後1498年哈布斯堡皇帝麥克斯米連一世(Maximilian I)成立第一個國家交響樂,並遴選12個男童成立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迄今這個團體已經超過五百年的歷史。目前兒童合唱團約有一百位男童,每個禮拜天九時均會在霍夫堡(Hofburg,舊皇宮)的禮拜堂中吟唱彌撒曲,並由國家歌劇院的交響樂團伴奏。當初交響樂與合唱團主要是擔任禮拜的聖歌隊,由國家供給薪津,是全職的聖樂服事者,但也會定期對外演出,迄今這個傳統仍然保存著。今日在奧地利也有教會的聖歌隊、樂團是支領教會的薪俸,專職禮拜的服事,並會定期演出。
音樂史上三大音樂天才—莫札特、海頓、貝多芬都在維也納工作與生活。莫札特非常仰慕海頓(Joseph Haydn),海頓曾勸莫札特留在維也納發展。海頓同時也邀請優秀的音樂家貝多芬從波昂來到維也納。當莫札特聽到17歲的貝多芬演奏時,他說:「注意這個人,有一天人們會談論他。」貝多芬在莫札特死前尚未定居此地,跟海頓學習的時間也不長,然而音樂史將這三人歸納為「第一維也納學派」。之後,音樂家舒伯特出生在維也納,音樂史就以舒伯特去世的年代1828年來代表古典樂的結束(Beethoven died 1827, Schubert died 1828)。19世紀布拉姆斯、布魯克納(Bruckner)活躍在此;匈牙利人老約翰史特勞斯成功地將華爾滋輕快美妙的旋律帶入,成為當時的主流。而小約翰史特勞斯更繼承父業,他的《藍色多瑙河》更是紅片一時的樂曲。
在皇家建築上,熊布朗宮(Schönbrunn,意指美麗的噴泉,又稱麗泉宮)是著名的景點,建於1700年。皇后瑪莉亞德蕾莎(Maria Theresa)主政時,下令仿造巴黎羅浮宮,將當時的夏宮擴建成為今日熊布朗宮,並將皇室成員從霍夫堡遷移至此地定居。皇后瑪莉亞德蕾莎共生了11個女兒,5個兒子。對她而言女兒才是「最有用」的,因為她藉由聯姻來鞏固帝國的利益,甚至也有女兒遠嫁巴西。所以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有「日不落」帝國的稱譽,因為凡在太陽之處,都有他們家的人在統治。由於皇族為了加強自己的政治勢力,而將女兒當成「交易」的籌碼來聯姻,使得奧地利經常被嘲笑說:「別人去戰爭,奧地利人去結婚」,這句話正凸顯許多奧地利女性的悲慘。
這樣的文化與台灣過去嫁女兒的風氣類似,嫁女兒「賺聘金」,嫁女兒「攀關係」。其實表面說是「嫁」,其實是在「賣」。要知道女兒也是上帝交託父母的產業,教導與看待女兒和兒子必須平等,讓他們從小就尊主為大,走在上帝的道路上。因此要注意,不要被財大氣粗的世俗眼光,破壞我們對兒女或是對生命的敬畏態度。
(格拉本的瘟疫紀念柱)
十七世紀的維也納所受的創傷與苦難是筆墨難以形容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造成許多家庭的破碎,經濟活動停滯,人民尚且活在封閉恐懼中。不久接著爆發鼠疫。鼠疫沿著街道蔓延,所到之處均成廢墟。因為居民四處逃逸,造成歐洲大流行。
當時維也納主教克拉拉(Abraham a Santa Clara)將瘟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呼籲市民祈禱及懺悔。然而基督徒醫師蘇拜特(Paul de Sorbait)倡導嚴厲的衛生,將房舍及街道消毒並管制四十天,甚至不准碰觸往來的書信。此作法似乎減緩瘟疫的蔓延。
當時維也納約有1/3的居民罹難,1680年夏天才沒有新病情發生。皇帝利歐波德一世在克拉拉主教舉行的禮拜中,建立一座木製瘟疫紀念柱(Plague Column)在格拉本(Graben羅馬軍營的舊稱,位於聖史蒂芬教堂的附近,如今此地為維也納的行人徒步區,兩旁都是高級的商店)。1687年以石頭重建此紀念柱。
我不認為這場瘟疫起因於上帝的懲罰,也許是大地的反撲。無論如何,我相信上帝給人不同恩賜來管理、醫治,因此在苦難我們要尋求上帝的幫助,但不要忘記上帝已經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來與祂同工,就像蘇拜特醫師所做的。
離開匈牙利之後,我們來到奧地利的維也納,這是一個充滿藝術的城市,許多人民的房舍仍然保存十七、十八世紀以來的樣式。或許因為政府規定,修建房舍時,必須保存原來的外牆與外觀,因此有的房子外觀很復古,而裡面卻是結合現代。此外,從音樂廳的交響樂到酒館與咖啡廳的維也納歌謠,維也納到處可見街頭藝人,隨處可聽到即興的演奏或是表演,彷彿藝術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
主後1498年哈布斯堡皇帝麥克斯米連一世(Maximilian I)成立第一個國家交響樂,並遴選12個男童成立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迄今這個團體已經超過五百年的歷史。目前兒童合唱團約有一百位男童,每個禮拜天九時均會在霍夫堡(Hofburg,舊皇宮)的禮拜堂中吟唱彌撒曲,並由國家歌劇院的交響樂團伴奏。當初交響樂與合唱團主要是擔任禮拜的聖歌隊,由國家供給薪津,是全職的聖樂服事者,但也會定期對外演出,迄今這個傳統仍然保存著。今日在奧地利也有教會的聖歌隊、樂團是支領教會的薪俸,專職禮拜的服事,並會定期演出。
音樂史上三大音樂天才—莫札特、海頓、貝多芬都在維也納工作與生活。莫札特非常仰慕海頓(Joseph Haydn),海頓曾勸莫札特留在維也納發展。海頓同時也邀請優秀的音樂家貝多芬從波昂來到維也納。當莫札特聽到17歲的貝多芬演奏時,他說:「注意這個人,有一天人們會談論他。」貝多芬在莫札特死前尚未定居此地,跟海頓學習的時間也不長,然而音樂史將這三人歸納為「第一維也納學派」。之後,音樂家舒伯特出生在維也納,音樂史就以舒伯特去世的年代1828年來代表古典樂的結束(Beethoven died 1827, Schubert died 1828)。19世紀布拉姆斯、布魯克納(Bruckner)活躍在此;匈牙利人老約翰史特勞斯成功地將華爾滋輕快美妙的旋律帶入,成為當時的主流。而小約翰史特勞斯更繼承父業,他的《藍色多瑙河》更是紅片一時的樂曲。
在皇家建築上,熊布朗宮(Schönbrunn,意指美麗的噴泉,又稱麗泉宮)是著名的景點,建於1700年。皇后瑪莉亞德蕾莎(Maria Theresa)主政時,下令仿造巴黎羅浮宮,將當時的夏宮擴建成為今日熊布朗宮,並將皇室成員從霍夫堡遷移至此地定居。皇后瑪莉亞德蕾莎共生了11個女兒,5個兒子。對她而言女兒才是「最有用」的,因為她藉由聯姻來鞏固帝國的利益,甚至也有女兒遠嫁巴西。所以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有「日不落」帝國的稱譽,因為凡在太陽之處,都有他們家的人在統治。由於皇族為了加強自己的政治勢力,而將女兒當成「交易」的籌碼來聯姻,使得奧地利經常被嘲笑說:「別人去戰爭,奧地利人去結婚」,這句話正凸顯許多奧地利女性的悲慘。
這樣的文化與台灣過去嫁女兒的風氣類似,嫁女兒「賺聘金」,嫁女兒「攀關係」。其實表面說是「嫁」,其實是在「賣」。要知道女兒也是上帝交託父母的產業,教導與看待女兒和兒子必須平等,讓他們從小就尊主為大,走在上帝的道路上。因此要注意,不要被財大氣粗的世俗眼光,破壞我們對兒女或是對生命的敬畏態度。
(格拉本的瘟疫紀念柱)
1679年維也納大瘟疫
十七世紀的維也納所受的創傷與苦難是筆墨難以形容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造成許多家庭的破碎,經濟活動停滯,人民尚且活在封閉恐懼中。不久接著爆發鼠疫。鼠疫沿著街道蔓延,所到之處均成廢墟。因為居民四處逃逸,造成歐洲大流行。
當時維也納主教克拉拉(Abraham a Santa Clara)將瘟疫說成是上帝的懲罰,呼籲市民祈禱及懺悔。然而基督徒醫師蘇拜特(Paul de Sorbait)倡導嚴厲的衛生,將房舍及街道消毒並管制四十天,甚至不准碰觸往來的書信。此作法似乎減緩瘟疫的蔓延。
當時維也納約有1/3的居民罹難,1680年夏天才沒有新病情發生。皇帝利歐波德一世在克拉拉主教舉行的禮拜中,建立一座木製瘟疫紀念柱(Plague Column)在格拉本(Graben羅馬軍營的舊稱,位於聖史蒂芬教堂的附近,如今此地為維也納的行人徒步區,兩旁都是高級的商店)。1687年以石頭重建此紀念柱。
我不認為這場瘟疫起因於上帝的懲罰,也許是大地的反撲。無論如何,我相信上帝給人不同恩賜來管理、醫治,因此在苦難我們要尋求上帝的幫助,但不要忘記上帝已經給我們不同的恩賜來與祂同工,就像蘇拜特醫師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