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一位熱愛信仰與台灣的音樂大師蕭泰然教授

一位熱愛信仰與台灣的音樂大師蕭泰然教授

被譽為「台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的蕭泰然教授在11月29日已經回美國定居,以養日漸衰弱的身體。離台前,他發表新作-清唱劇「浪子」。而我也受友人邀請到國家音樂廳聆聽,一起為他在音樂事奉上作見證。在此就將所認識的蕭教授介紹給兄姊。

蕭教授的聖樂作品,我很喜歡吟唱,而他也是本土聖樂創作者中,最為人所熟知,也最受海內外音樂界所肯定的音樂家,其台語詩歌創作「至聖的神聽阮祈檮」、「我的心神啊!你著讚美耶和華」、「耶穌召我來行天路」、「信、望、愛」、「主禱文」、「詩篇八十四篇一你居起的所在怎樣許可意愛」、「詩篇二十三篇一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等,均流露出動人的懇祈,觸動人心。在本土民謠作品上有「玉山頌」、「嘸通嫌台灣」、「蕃薯不怕落土爛」、「出外人」、「點心擔」等則風格浪漫,不時呈現濃厚的鄉愁,令人動容。其中「玉山頌」更在陳水扁總統就職時為壓軸演出。1999年他的小提琴作品「台灣情 泰然心」榮獲金曲獎,更是對他多年貢獻的肯定。

要了解蕭教授的音樂創作成就與本質,必須從其身為台灣人及基督門徒雙重身份上著手。他的音樂表達了台灣人長久以來被壓抑的心聲,但卻非以憤世嫉俗的激倩方式呈現,相反地,是一種溫柔謙卑的入世情懷,而這正是基督信仰的精神所在。他成長於傳統的長老教會家庭,祖父是傳道人,父親是長老,母親則是留日鋼琴家,在全高雄只有兩架琴的艱困年代裡,他有幸終日浸淫在音樂的世界中,教會音樂、聖詩、讚美詩以及宗教意味濃厚的西洋古典樂,形塑了他對音樂的熱情及對敬虔的體會。

蕭泰然教授的音樂富涵生命力與對鄉土的深情,曾創作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民進黨遊行時常唱的「出頭天進行曲」即是出於他的手筆,雖然創作的基點非關政治,卻使他在戒嚴時期成為黑名單,為此,他遠赴美國,在異鄉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歲月。卻顧所來徑,蕭泰然沒有失落的傷感,仍以一賞平靜溫柔的口吻說道:「凡事都要謝恩,雖然我只求平靜地度過此生,上帝卻使我的一生充滿風波起伏」。

深為糖尿病、心臟病所苦的蕭泰然,憶起1993年那次攸關生死的心臟手術時,猶自印象深刻地說道:「當時血管迸裂,幾近於死,連醫生也宣告已經沒有希望,我只有檮告上帝:『我的(一九四七年序曲)還沒有完成,總共要寫六、七十頁,現在才寫了兩頁,如果我死了,你要幫我完成!」上帝聽了他的祈求,存活他的生命,1994年他完成了「一九四七年序曲」。自此,蕭泰然對生命中「不可知的變數」感受日深,這更使他深信,音樂是上帝所予的託付,且以保羅「我不傳福音就有禍了」為對比,說道:「我不作曲就有禍了」來表達自己對上帝至重至深的愛,「我還有很多事沒有做,還沒有資格被上帝召去」,他願意用餘存的光陰來為教會、為台灣譜更多曲子。

一首令人敬畏的作品「一九四七序曲」於1995年6月3日在北加州的屋崙大會廳舉行世界首演。他說:「我盼望能用音樂、用愛來為二二八療傷」,「序曲」不是悲歌,而是為要帶出盼望,與其說「一九四七序曲」是對台灣歷史的反省,不如說它是一種「邀請」,邀請我們以愛、以信心、以團結來重建我們的家鄉,締造一個鳥語花香、民主自由、族群共融的美麗島台灣,這也正是「序曲」的信息所在。後來,「一九四七序曲」在台灣(國父紀念館)首演時,我也榮幸參與合唱。「一九四七序曲」隨後在俄羅斯、美國等地多次發表。

隨著音符的高亢與低吟,蕭泰然長老以演繹上帝的愛為終生職志,他用音樂見證了對基督信仰的熱愛,以及對台灣土地的情。是我們主內兄姊的好弟兄,也是我們的模範。

2000年11月2日 星期四

寫在台灣神學院紀念主日之前

寫在台灣神學院紀念主日之前
關心今日的神學院就是關心未來的教會,造就今日的青年就是造就未來的長執。所以,牧師要呼籲兄姊共同來關心神學院的紀念主日。

台灣神學院可追溯到主後1872年,當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D. D.)來到淡水傳教即已開始。最初的十年間,馬偕像主耶穌一樣,一面巡迴佈道,一面教導學生,以路邊、榕樹下、溪旁、海濱、客棧、或地方的禮拜堂作為教室,可稱為「逍遙學院」。

主後1881年馬偕第一次返回加拿大渡假時,當地報紙呼籲為他在淡水籌建一所固定校舍,結果得到他故鄉的牧長和好友的贊同及支助。1881年底馬偕回台,立即在淡水砲台埔建設北部最早的神學院。翌年6月竣工,為紀念加拿大溫大里奧省(Ontario)牛津郡(Oxford)民奉獻建校之美意,故命名「牛津學院」(Oxford College)以作紀念。以後也歷經幾次遷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福音事工方興未艾,教會快速成長,急需傳教人才,坐落於雙連的舊校舍及設備已漸不敷使用。加上都市繁榮發展,吵雜喧嘩影響靜修研讀。於是在1954年將舊址校舍出售給台灣水泥公司,而購買碧綠青翠的陽明山嶺頭為新校舍迄今。

目前神學院大學部有音樂系、教會與社會系,研究所有道學碩士班、牧範學博士班,以及東南亞神研究院等。牧者在職進修有,馬偕紀念講座,雙連講座。信徒的神學訓練有信徒神學系,與台北和七星兩中會合辦的信徒教育事工班等。這些事工的推行皆致力於培育教會的傳道人才,提供牧者在職進修的機會以及信徒訓練,提昇基督徒的神學素養,而能有效地事奉上帝及服務人群。

在此期盼我們共同來關心今日的神學院,因為今日的學生素質,將影響二、三十年後的教會發展。我身為台灣神學院的校友,也要稟承創設者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朽壞」之精神,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事奉上帝的教會,以期完成受託的使命。我相信這也是所有基督徒的使命之一。

要「聖誕」不要「耶誕」

要「聖誕」不要「耶誕」

今年我們重新教會在聖誕節將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與慶祝不僅是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同時也是信仰教育重要的一環。在聖誕節期之前,牧師要來談談為何要稱為「聖」誕的意義。

自從基督教傳入國內,每逢12月25日都稱為「聖誕節」。這個名稱普遍受到教會信徒和社會大眾接受,也因此聖誕卡、聖誕樹、聖誕老人、聖誕禮物等名詞頗受慣用。「聖」一詞很切合我們用於稱上帝為「聖父」,稱耶穌為「聖子」,稱教會為「聖會」。當普世基督徒在迎接和紀念聖子耶穌誕生的日子,當然以「聖誕節」稱呼是最適當的。

可惜,在數年前佛教在慶祝釋迦摩尼誕生時,就剽竊「聖誕節」一詞,過去社會在稱呼釋迦誕生為「佛誕」,但如今卻稱「聖誕」;反而耶穌的誕生被改稱為「耶誕」,以致「耶誕卡」、「耶誕樹」、「耶誕大餐」等等相繼出籠。但許多基督徒不明究理的跟著大稱「耶誕…」,若以台語來唸更是不雅,因為讀音類似「鴨蛋」。

對此,基督徒應該堅持「聖誕」,而不要「耶誕」。因為我們信上帝是創造宇宙的主宰,獨一的「聖父」。「聖子」耶穌是唯一的拯救之路。唯有耶穌配稱為「聖」,不容許世人(宗教教主、政治領袖等)僭越上帝的尊榮。音樂之父巴哈在他創作的樂譜都會寫上「榮耀獨獨歸給上帝」的意義也在此。所以,基督徒應將屬上帝的聖名歸給上帝。我們可以影響四周圍的人使用「聖誕」,也拒買「耶誕」商品等。我們相信有一天絕大多數的百姓會恢復原有稱呼聖子耶穌誕生為「聖誕」。最好可以稱呼「救主聖誕」讓世人知道耶穌不僅是「聖」還是世人的「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