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為何寧願親共、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
黃春生牧師
孫文在其《三民主義》「民權主義」中,主張人民應有直接參政的「四權」:選舉權(electoral power)、罷免權(recall power)、創制權(initiative)、複決權(referendum)。
「人民四權」原本是為了避免代議制度淪為少數菁英壟斷而設計的人民自我主權的制度保險。特別是「罷免」,是防止民意代表失職或背離民意的最後防線。所以,當孫文提出「以民權為本」時,罷免是其政治設計裡最有力的民主自衛機制—人民不只是選舉的主人,也是監督與懲戒的主人。
在威權時代,國民黨以「國父之名」壟斷了「三民主義」的詮釋權,卻幾乎完全排除了罷免、創制與複決的實踐。那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現實是「黨國一體」,主權實際上集中在中國國民黨手中,而非人民。
進入民主時代後,國民黨表面上承認民主程序,但當他們面臨公民罷免行動威脅自身權益時,卻開始:抹黑罷免行動為「政治鬥爭」;操作抄名單-偽造連署、假連署、死亡連署等違法手段來擾亂程序;更進一步提出限制罷免門檻、主張一年內不得為罷免之提議與連署,罷免的票數要高於當初當選的票數等修法主張,明顯背離他們認定的老祖宗—孫文對於民權的設計初衷。這是一種典型的「擁抱民主的語言,拒絕民主的實踐」。
國民黨親近中國共產黨的意圖是什麼?這問題的關鍵,在於國民黨的中國認同結構。對照孫文的「建立中華民國為世界民主楷模」理想,中共則建立了一個集權專制的極權國家。
國民黨為何寧願親共、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當今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互動密切,不斷強調「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和平統一」,其實反映了三個意圖:
1. 政治生存需求:在台灣選舉失利之後,國民黨尋求中國經濟與政治資源來鞏固自身勢力。
2. 文化民族認同轉向:國民黨部分人士仍抱持「中國本位」觀,視中共政權為「民族的代表」。
3. 削弱民主監督力量:中共最忌諱的,就是台灣民主成功。因此國民黨與其合作,往往也會漸漸接受中共對「罷免、公投、自由選舉」等制度的敵視態度,並在台灣內部散播對民主的不信任。
這種親共傾中做法,其實不只是背離孫文的民權理想,更是對台灣憲政民主的重大威脅。從孫文的「人民四權」到今天的「公民大罷免行動」,台灣人民正是走在實踐民主的道路上。然而,若中國國民黨只把孫文當圖騰,卻在現實中違背他的民主精神,就值得全民共同監督、抵制。在民主制度裡「人民四權」,選舉是開始,罷免是警鐘,創制與複決更是主權的吶喊。民主,不會自動實現。要靠我們一起努力守護。
正如先知以賽亞責備腐敗的政治:「你們的官長是叛徒,跟盜賊為伍,個個貪圖不義之財,接受賄賂;從來不保障孤兒,也不替寡婦伸冤。」(以賽亞書1:23)我們要像上帝國的人民一樣,不只以祈禱呼求公義,也要起身行動,以公民的責任守護台灣這塊自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