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臺北日本基督教會大禮拜堂,1916年6月28日竣工

⭕1916年6月28日,臺北日本基督教會(今臺北濟南教會)大禮拜堂竣工落成

1896年11月日本基督教會大會(長老教會)派遣傳道局長大儀見元一郎來台視察,11月22日於西門外的新起街設立「臺北日本基督教會」。教會長老長尾半平擔任總督府土木局長規劃都市計畫,拆除臺北城牆,長尾半平信仰虔誠,認為都市的中心須是「教堂」,因此以新建教堂為中心在東門外街展開新的都市規劃。

因為西門外街木造教堂白蟻嚴重,加上臺北市第一起都市規劃的契機。河合龜輔牧師提議乃於1907年 ( 明治四十年 ) 2月24日 召開信徒大會,決籌募五萬圓並賣掉新起街舊會堂,重新興建更大的禮拜堂,推薦當時任臺灣總總督府土木局長的長尾半平長老擔任建堂委員長。教堂的選址,由長尾半平確認。

1908年12月,日本設立鐵道院,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籐新平擔任首任總裁,1910年9月後藤邀請長尾半平返回日本擔任鐵道院管理部長,將長尾在臺灣營造專長帶回日本。任職於總督府的教會長老土生瑾作接任教會第二任建堂委員長。

1912年(大正二年)8月河合牧師離職,同年10月聘大谷虞任臺北日本基督教會第二任牧師,這時新教堂的建築經費正在大力募捐,大谷虞牧師為此事全力奔走全臺講道募款,得到李春生長老再捐兩千日圓,又得到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間接協助,由於愛主的兄弟姊妹的甘心奉獻,及本地信徒的支持,完全達到預定目標。

建堂委員長土生瑾作指定井手薫擔任新建教堂的技師(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指導,於1915年(大正四年)2月28日開工興建,經過一年四個月,於1916年(大正五年)6月28日竣工,完成具有邊塔的哥德式禮拜堂。總計花費四萬八千七百餘圓,就是現在我們所看見所使用的這堪稱目前臺灣最具藝術價值古典堂皇莊嚴宏偉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大禮拜堂。當時教會有主日學、婦人會、青年會、若葉會、曉星會、老人會、聖書研究會及祈禱會等等聚會,會友人數大增。

1916年8月此新禮拜堂舉行獻堂式 ( 禮拜 ) 之時,東京富士見町日本基督教會之名牧,植村正久牧師 ( 按:河合龜輔、大谷虞、光小太郎、上與二郎都曾是他的學生 ) 被邀請前來參加典禮,而後植村牧師並前往臺灣全島各地從事傳道旅行。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時期,植村牧師亦為臺人介紹日本重要官員、議員,更安排林獻堂、蔡培火晉見原敬總理大臣。

1923年(大正十二年)1月地址改為幸町三番地,因此1937年5月將臺北日本基督教會改名為臺北幸町教會。隨著時代演變,幸町改為幸福里,教會因臨近濟南路也改為「濟南教會」。幸町三番地,即中山南路3號現址。

圖一:1916年6月完工照。



圖二:1936年,日曜學校校舍獻堂記念繪葉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