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每年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是為了紀念義大利傳教士聖方濟各,宣傳愛護動物、尊重動物,正視、善待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動物。

「世界動物日」是一群生態學家於1931年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召開會議時所倡議的。他們最初目的是希望藉此喚起世人關注瀕危生物,慢慢才發展為關懷所有動物。他們以12世紀義大利阿西西城天主教傳教士聖方濟各的主保瞻禮日,10月4日,為「世界動物日」。因為聖方濟各與自然、小鳥等動物建立融洽、和諧的關係。「世界動物日」的發展已超越了國家、種族和宗教等界限。

⭕2024年世界動物日主題:地球也是牠們的家。

WORLD ANIMAL DAY 2024: THE WORLD IS THEIR HOME TOO!

https://www.worldanimalday.org.uk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1971年10月3日,中華民國對中國代表權,在聯合國受到挑戰

⭕1971年10月3日,中華民國對中國代表權,在聯合國受到挑戰

1971年10月3日,中華民國對中國代表權,在聯合國受到挑戰。10月3日,聯合國大會開始討論是否將中國的代表權從中華民國轉移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政權主張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才是導致中華民國因2758決議案被逐出聯合國的主因。這場爭議最終在10月25日以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通過,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也意味著宣布中國民國已經是歷史,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繼承。

2024年9月以來,西方國家紛紛表達,反對中國扭曲與誤用2758決議案,中國以往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可以合法代表台灣、台灣不是國家、以及台灣因此無權參與任何在聯合國內的相關國際組織。

美國務院聲明,以及包括國際「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還有荷蘭、澳洲國會通過的議案等,都主張2758決議案並未觸及台灣。美國務院進一步指出,2758決議案也不代表聯合國對台灣的地位已做出決定,也不代表台灣會因此無權參與聯合國相關的國際組織。國際社會過去對台灣主權議題採取模糊政策,現在則是採取清晰政策,表明中國民國已經在1971年被逐出聯合國,現在唯一合法代表中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並不屬於中國,也不曾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過。

IPAC決議,1971年10月25日通過的聯大第2758號決議僅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於聯合國的合法代表權,沒有提及台灣、沒有處理台灣的政治地位、沒有主張中國對台主權,並對台灣參與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的地位保持沉默。

決議指出,中國扭曲聯大第2758號決議以背書「一中原則」,以及中國竄改歷史文件,將「台灣」改為「中國台灣」。

決議也指出,聯大第2758號決議並未提供「一中原則」國際法依據,僅原則性代表中國於聯合國的代表權;並無任何法律禁止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聯大第2758號決議不影響其他國家對台關係的主權選擇;必須立即糾正2350萬台灣人缺乏有效參與聯合國機構的問題。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10月2日,國際非暴力日

⭕10月2日,國際非暴力日

1869年10月2日,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於印度出生。他以非暴力抗爭的方式,為印度的獨立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2007年聯合國通過將他的生日—10月2日,訂為「國際非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of Non-Violence)。期待藉著「非暴力」教育、公共論壇來促進民主自由的社會。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1986年9月28日,戰後第一個台灣本土政黨民主進步黨秘密成立

 ⭕1986年9月28日,戰後第一個台灣本土政黨民主進步黨秘密成立

中國國民黨為了「一黨專政」,在台灣實施軍事戒嚴,戒嚴時期組黨是超級禁忌。即使在八O年代,黨外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中國國民黨仍公開威脅黨外人士,除了已有的政黨,不得組織新政黨。並透過各種傳聲筒,警告黨外人士,組黨就是叛亂;若敢組新黨,「依法取締,決不寬貸」。黨外人士面對蔣經國的高壓統治,就像走鋼索一樣,隨時都有危險,也隨時都有心理準備,準備被蔣經國下令逮捕。

立法委員費希平與傅正教授,他們都是民進黨創黨時的外省籍菁英分子。費希平1984年擔任「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第一任理事長。1986年參加「組黨十人秘密小組」,也是民進黨9月28日圓山組黨的會議主席。費希平立委自稱:既不屬於統派,也不屬於獨派,我參加黨外陣容,只是追求一個理想,這個理想就是「民主政治」。

「組黨十人秘密小組」第一次開會是1986年7月3日,先是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御龍園」晚餐,第二次會議起,每週在周清玉家中商討有關組黨細節。傅正教授會選擇周清玉的家,最主要的原因是獨門獨戶的電梯公寓,前面有一個小公園,比較不會受到左右鄰居的監視與密告。

周清玉的家是新政黨的搖籃。周清玉的家曾是《台灣政論》的編輯部,1979年黨外人士在周清玉家裡討論雜誌命名,《美麗島》雜誌也是周清玉命名的。周清玉家裡人口簡單,姚嘉文律師在獄中服刑,家裡只有周清玉和女兒,在濟南教會聚會成為她重要的靈性力量。

最後「組黨十人秘密小組」,在1986年9月28日在圓山大飯店宣布民主進步黨正式成立,組黨成功後,由建黨十八人工作小組接續運作。

黨旗由長老教會出身的官不為(本名歐秀雄)設計,為台灣背十字架。



2024年9月27日 星期五

1970年9月27日,聖德蘭成為「教會聖師」

1970年9月27日,聖德蘭成為「教會聖師」

1970年9月27日,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冊封聖德蘭‧ 亞維拉(大德肋撒, St. Teresa of Avila, 1515年3月28日—1582年10月4日)為「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她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教會聖師」是羅馬教廷給予在神學或教義的發展上有卓越成就的神學家及聖人的一種頭銜。

聖德蘭在靈修上有卓越的領受,是密契靈修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功績之一是留下了很多著作。她寫的書籍中,《全德之路》是一本輔導修女神修的書,《自傳》是一本鼓勵修女的書,《靈心城堡》是供教會參考的書。



圖:François Gérard, “Teresa of Ávila” (detail), 1827

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1872年9月26日,在雞籠廟前,嚴清華首次在大眾面前證道

 1872年9月26日,在雞籠廟前,嚴清華首次在大眾面前證道

嚴清華(1852-1909)是馬偕博士的首位學生,首位信徒,是5名首批受洗者之一,也是首位派任博道者。嚴清華在當時社會上曾得到大清官方信任及民眾之欽仰。他曾獲大清五品軍功獎,亦被保奏候選知縣。在日本時代,於1897年獲授紳章,任台北聽滬尾辦務署參事,後亦任多種公職(維新公會幹事、仁濟院委員、華民會館幹事等)。

馬偕1872年3月9日來到滬尾,20歲的嚴清華即來慕道,馬偕帶著他與學生四處宣講福音,9月26日他們來到雞籠廟前的石級上,唱了一兩首聖詩,群眾立即聚集,擠滿了廟口廣場和街道。但許多群眾都因為異教而很憤怒,其中有些人是阿華的熟人友朋。當他們看到阿華和「洋鬼子」在一起,就更恨他,比恨洋宣教師更甚。

馬偕牧師在他所著的 《From Far Formosa》(pp.146-147)這樣記載:

我請阿華向群眾說些話,這對他是一大考驗。他從未在街上講耶穌,他自己也祗在幾個月前才聽到福音。他聽舊友侮辱卑賤的罵聲,而我催他講話,也就他低下了頭,默默不語。我就開始唱聖詩,詞是一首蘇格蘭的舊詩,曾經屢次把堅忍不拔的精神貫注於諸聖徒,並以勇氣賜給信徒心中。「我認救主無驚見誚,好膽干證道理:稱呼耶穌思典奧妙,歡喜趁祂教示」 (I am not ashamed to own my Lord, or to defend his cause....)。阿華也一起唱了。這樣就夠了,阿華抬起頭來,不再引以為「見誚」(台語)了。他俯視著憤怒的群眾,充滿信心,以鎮靜而明白的語言說:「我是基督徒,信奉真神上帝,我不能崇拜鼠類所能毀壞的偶像。我心裡並沒有恐懼,我愛耶穌,祂是我的救主,也是我的朋友。」話如此簡短,然這是他首次證言,是勇敢而真摯。現今年輕人要信仰基督,已屬易事,因為有其他信徒的鼓勵,但在當時卻是不同。阿華那天在雞籠的廟前對粗野激昂的群眾所說的話,就是北部台灣本地信徒向同胞所作首次有關基督耶穌的證言!


圖:嚴清華、馬偕牧師、柯維思助手(由左至右)


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1555年9月25日簽訂《#奧格斯堡和約》

1555年9月25日簽訂《#奧格斯堡和約

151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起,德意志(今德國)境內並沒有完全脫離羅馬天主教,反而在境內爆發內戰。直到1555年9月25日簽訂《奧格斯堡和約》(The Peace of Augsburg)。此和約全稱《奧格斯堡國家及宗教和約》(德語:Augsburger Reichs- und Religionsfrieden),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德意志新教諸侯在奧格斯堡的帝國會議於1555年9月25日簽訂的和約。該和約提出“教隨君定”(或譯「教隨國立」)原則,在德意志224個諸侯國裏,該諸侯國的君王信仰甚麼教派,臣民就必須追隨君王的信仰。此原則使內戰(施馬爾卡爾登戰爭)暫停。此和約亦是第一次根據法律正式允許新教(路德宗)和舊教(天主教)兩派共存於德意志。




圖:奧格斯堡的帝國會議簽訂《奧格斯堡和約》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1957年9月24日,艾森豪總統下令解除阿肯色州州長的軍權

 ⭕1957年9月24日,艾森豪總統下令解除阿肯色州州長的軍權

小岩城事件(Little Rock Nine)中,1957年9月24日,艾森豪總統下令解除阿肯色州州長的軍權。

1957年9月4日,阿肯色州州長Orval Faubus部署國民警衛隊來支持種族隔離主義者。士兵阻止學生進入學校,成了當時美國的頭條新聞。

九名學生之一的Elizabeth Eckford後來回憶:

他們離我們越來越近……有人開始喊了起來……我在人群中尋找友好的面孔,也許誰能幫助我們。我看到一位老女人,她的臉看起來很慈祥,但我再次看向她時,她向我吐口水。

支持黑人學生的小岩城市長Woodrow Wilson Mann向艾森豪總統請求聯邦軍隊的干預,讓小岩城的黑人女孩上學。

9月24日,艾森豪總統下令解除阿肯色州州長的軍權,派美國陸軍部隊第101空降師前往小岩城,整個阿肯色州國民警衛隊10,000多人被聯邦接管,隨後101空降師以裝甲車護送這位女孩及其他八名同伴上學,其中一位黑人學生回憶,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感覺我是美國公民。

小岩城白人氣炸了,其中有一個組織叫「媽媽聯盟」說:「這樣怎麼教我們的小孩?我們只是在捍衛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傳統,我們區隔但平等,我們不需要北方的學者與政客干涉我們南方的生活方式。」

艾森豪派出聯邦部隊,解除國民兵,不是小事,南北戰爭以來第一次,全世界都在看,但艾森豪這樣做沒有引起十級大地震,他告訴全世界這是這個國家要捍衛的價值。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2024《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60周年

 ⭕2024《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60周年

1964年9月20日,時任台大政治系教授的彭明敏先生,與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三人,共同撰擬、印製一萬份《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遭情治人員逮捕。

經歷二二八事件以及1950年代大規模血腥屠殺鎮壓,國民黨政權在蔣經國主導之下,建立鋪天蓋地,滲透社會各個層面的軍警情治特務監控體系,大學校園內政治、法律相關科系,更是黨國監控重點。

彭明敏教授與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魏廷朝、謝聰敏兩位年輕學子,多次討論台灣時政與未來發展,三人有感於國民黨對內政治宣傳內容,嚴重違背國際局勢發展,決定共同撰寫《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將真相公諸於世,喚醒台灣人民勇敢拒絕黨國,國家未來發展前途方向。

《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從理論面與政治情勢駁斥蔣介石獨裁政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拆解黨國政治宣傳各種謊言,公開指出:「一個中國,一個台灣早已是鐵一般的事實!」「反攻大陸是絕對不可能的!」並且針對台灣未來發展走向,自救宣言從台灣人民的角度出發,針對台灣未來發展方向。

在戒嚴的年代,各地印刷廠受到黨國特務嚴密監視,經過幾次碰壁之後,好不容易找到願意承接的宣言印製的印刷廠,卻沒想到,工廠老闆竟去告密,導致彭明敏、魏廷朝、謝聰敏三人於1964年9月20日遭特務逮捕。



2024年9月19日 星期四

1990年9月19日,台灣大學學生反對必修國父思想課程

1990年9月19日,台灣大學學生反對必修國父思想課程

1949 年12月7日中國國民黨戰敗棄守中國,遷移來台灣,為塑造台灣人民對黨國的認同,同年要求高中、大專設三民主義課,國中小以中國史地和公民課補強愛國教育。1964年9月後將大專校院「三民主義」課程改為「國父思想」,希望增加其深度和廣度,一直到解嚴之前,國父思想都是教育部規定的大學政治必修課,占4學分,分量不輕。 

1987年台灣解除軍事戒嚴,人民渴望加速民主化改革,長久以來教育部的部定必修課程,亦成為改革的對象。素來「三民主義」、「國父思想」被視為獨裁政權的思想教育、洗腦教育的工具,因此廢除洗腦教育被視為民主改革的指標。

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的野百合運動,觸動學生的民主啟蒙。當年大學生起身反對洗腦教育,1990年9月19日,台灣大學學生反對必修國父思想課程,然而引發國父思想教師的反彈;黨國代表人物李煥、關中,疾呼大學國父思想不可廢,蔣緯國甚至稱:「國父思想改為選修為焚書坑儒」。1990年在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中,教育部宣布將「國父思想」更名為「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並於1993年度實施。但在釋字380號被司法院大法官宣布違憲,則該課程轉為「通識課程」。直到2006年正式廢除「三民主義」考科,2008年改為「公民與社會」考科。

圖:中國國民黨下令各級學校加強黨義課程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9月9日改國號

9月9日改國號

1776年9月9日殖民地聯盟(美洲十三個殖民地)宣布新國家的國名為「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國獨立戰爭的初期,美洲大陸議會(Continental Congress)曾試圖說服同為英國殖民地的魁北克加入反英的行列,大陸軍(Continental Army,當時美軍的名稱)也試圖進攻魁北克,但是無功而返,於是只成立了以十三個英國殖民地為主的「殖民地聯盟」(United Colonies)。

大陸議會由殖民地聯盟(美洲十三個殖民地)各派代表齊聚一堂,起初他們商討著該如何團結面對英國的課稅,以及其他剝奪殖民地權利的法案,他們最後決定共同抵制英國貿易。此外,他們還在各地成立委員會以執行大陸議會的決議,並嚴懲不配合的殖民地人民。

1776年7月4日通過傑弗遜(Jefferson)修改的最終「獨立宣言」的最後一段是各州的代表聚集在一起嚴正地公告和宣布:
「聯合的殖民地(Colonies),也應為自由且獨立的國家(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並免除其對英國王室的忠誠,其與大不列顛國家(state of Great Britain)的政治聯繫應已完全解除,並且作為自由且獨立的國家(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他們有完全的權力去……並且可以做所有其他獨立的國家(Independent States)有權去做的所有行動。」

1776年9月9日,第二次大陸議會正式宣布新國家的名稱為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取代當時普遍使用的「殖民地聯盟」(United Colonies)一詞。


圖:1776年9月9日第二次大陸議會(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9月5日,德蕾莎修女紀念日

 ⭕9月5日,德蕾莎修女紀念日

德蕾莎修女(Mater Teresia;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天主教會稱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身高152公分,卻是慈愛悲憫的巨人。

12歲立志當修女,18歲來到印度、進入女修道院,從此就奉獻一生給印度貧窮人民。1950年10月7日教宗批准德蕾莎修女創立天主教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為患愛滋病、麻風和結核者提供居所,運營粥廠、藥房、診所、兒童及家庭諮詢機構、孤兒院及學校。傳教會成員必須貞潔、貧窮及服從三誓願,以及第四個誓願「全心主意為最貧苦的人服務」,不要酬勞,為最貧苦的人,也就是基督受難的化身而服務。

德蕾莎修女將教會的修女服改為印度婦女傳統的白棉粗布沙麗,這是印度種姓階級社會中最底層的「吠舍」所穿的。德蕾莎修女卻把「吠舍」定義為「主的兒女」,她認為,既然要為窮人服務,理應穿著與那些貧民相同的衣服。仁愛傳教會的修女就是穿著白布鑲上樸素的藍邊修女服。

1952年,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有快死的窮人,因為修女們的細心照顧而起死回生的。對這樣的人,除了給予適當的照料之外,還教給他們謀生的技能。垂死病人得到收容之家的修女、醫生、護士、義工的細心照顧,平靜安詳而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1995年,德蕾莎修女計劃在中國設立一所仁愛之家,但受到中國政府的拒絕。2023年仁愛傳教會在全球139個國家建立修女會、醫院、照顧之家、垂死之家等,修女數目超過5750人,建立760個照顧之家,244個在印度貧窮地區。

德蕾莎修女她於1972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印度政府最高獎印度國寶勳章。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9月5日安息,2016年9月4日德蕾莎為天主教會封聖,訂9月5日成為其聖日。






2024年9月4日 星期三

1965年9月4日,史懷哲紀念日

⭕1965年9月4日,史懷哲紀念日

亞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年1月14日—1965年9月4日),法國亞爾薩斯(出生時屬於德國)通才,擁有神學、音樂、哲學、醫學4個博士學位,並因自30歲起在非洲長期從事人道醫療工作而聞名。他生於當時德國亞爾薩斯-洛林凱瑟斯貝格,半年後舉家遷往金斯巴克定居。亞爾薩斯位於法國與德國的邊境,雖以德裔為主但曾長期屬於法國,所以在孩童時期能運用德法兩個語言。因為他在中非西部加彭創立亞伯特·史懷哲醫院,而在1953年獲得1952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年輕的史懷哲在史特拉斯堡的聖尼古拉教堂擔任加爾文派改革宗牧師,他曾為特奧多爾·豪斯(Theodor Heuss)證婚。特奧多爾·豪斯後來成為西德的首任總統。

史懷哲年輕時就展露出神學的成就,在1906年出版了他首部著作《歷史耶穌的探討》(The Quest of the Historical Jesus),獲得很高的名譽。本書剖析自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數十位學者探索「歷史耶穌」的學術進展。他發現,大多數關於耶穌的探索和觀點往往形成自學者自身的哲學或神學立場,而非直接探索史料而得。他結論說:「作為一位具體的歷史人物,耶穌對我們的時代而言,仍然是一個陌生人,但是他的精神,也就是隱藏在他話語底下的精神,卻可以在單純中被認知,且它的影響力是直接的。」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很容易地以自己獨特的立場來和他發生關連。



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590年9月3日,聖葛利果一世祝聖為教宗

 ⭕590年9月3日,聖葛利果一世祝聖為教宗


教宗聖葛利果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 I,聖額我略一世)於590年9月3日被祝聖為教宗,至604年3月12日止。歷史學家尊他為中世紀教宗之父,也是四位拉丁「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中的最後一位。新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很欽佩葛利果,並在他的基督教要義中宣稱葛利果是一位好教宗。


在西歐向封建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教宗葛利果一世利用當時的形勢進行了一些改革,從而使羅馬教會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羅馬主教穩固了西歐教會的首席權威,這為基督教的廣泛傳播和奠定中世紀教宗制的雛形,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也對後世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傳言教宗葛利果一世十分謙遜,對於普世牧職之首他卻稱作為「天主眾僕之僕」,且該定義一直沿襲至今。


葛利果聖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也是羅馬禮拜儀式及其音樂的主要組織者之一。他也被視為是音樂家、歌手、學生和教師的主保聖人。他也是修道主義的主要推動者之一。




2024年8月27日 星期二

日本導演小松孝英來訪

日本導演小松孝英來訪
2024年8月27日上午10:00

小松孝英出身於宮崎的畫家,他以生態為主作畫,他的畫作「外來種群蝶圖」,在2010年被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紀念館收藏。他的藝術領域很廣,對於臺灣更有深刻情感,他曾拍攝《鹽月桃甫》紀錄片,介紹對臺灣現代藝術具有深遠影響的藝術家。最近也完成另一位在台日本作家《中村地平》的紀錄片。

此次,小松孝英導演來訪是為了製作臺灣現代建築先驅《井手薰》的紀錄片。井手薰是輔助森山松之助設計臺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的首席技師,而臺北日本基督教會大禮拜堂(今臺北濟南教會)更是井手薰在臺灣設計監造的第一個建築。

臺北日本基督教會大禮拜堂的籌建,始於長尾半平長老(時任總督府土木局局長),但到最後設計階段,長尾調回日本。日本派來技師土生瑾作接替長尾,而土生瑾作也是基督徒,後來被選為教會長老,教會推選土生接續大禮拜堂興建的主委。土生邀請森山松之助作為大禮拜堂的建築顧問,邀請井手薰擔任設計師並監督營造工程。大禮拜堂歷經一年多竣工。

我也向小松導演介紹這幾年有幾位九十多歲的日本「灣生」長者來訪的故事,更加引起小松的興趣,有機會會再邀請「灣生」回臺灣,回顧在這裡發生的故事。

註:「灣生」指日本時代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戰後返回日本的一群人。他們將出生地臺灣視為生命的「故鄉」。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1920年8月26日,美國婦女獲得投票權

1920年8月26日,美國婦女獲得投票權

1920年8月26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班布里奇·科爾比(Bainbridge Colby)宣告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Amendment XIX)生效,美國婦女獲得投票權。

《第十九修正案》是20世紀初美國婦女參政權運動的高潮。自1917年起,一個名為「沉默的哨兵」的組織連續18個月在白宮門前舉行抗議活動,以喚醒人們對女性參政權的關注。此婦女參政權運動確實也喚起美國人更往進步價值邁出一大步。

1920年8月18日,隨著田納西州議會批准修正案,批准的州份數達到四分之三(36個州)的憲法門檻,完成修憲程序。國務卿班布里治·科爾比於8月26日正式宣告美國憲法《第十九修正案》生效。

《第十九修正案》內容翻譯如下:
合眾國或任何一州不得因性別而否認或剝奪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國會有權以適當立法實施本條規定。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1896年8月19日,臺灣總督府展開基隆港築港事宜

1896年8月19日,臺灣總督府展開基隆港築港事宜

1896年8月19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派楠瀨幸彥上校和藤井幸槌上尉赴基隆展開基隆港築港事宜。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並不由日本政府行政系統負責,而是由日本軍方主導,並被列為日本海軍列管軍港之一。

臺灣總督府將基隆建設成為臺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日本國會因此從1899年到1944年撥款興建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現代化港口的建設,共五期的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一期在1899年開工,1903年7月竣工。清除了原本密佈內港區內的礁石,並在外港陸續整建了大型造船廠及軍港、漁港區等設施,從碼頭貨棧到港區鐵路系統皆相當完備。基隆港現存的西二、西三碼頭倉庫即在此時期興建,分別於1932年、1934年完工。

松本虎太在日治時代的築港工程,不但奠定了日後基隆港的發展基礎,也使基隆港在1970年代前都是臺灣第一大港。

(中國國民黨政權則以1886年為基隆港建立之年,當年大清帝國台灣巡撫劉銘傳派人進行基隆港建港規劃,後來因劉銘傳離職而未執行。因此,不宜作為建港之年。)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1945年8月15日「終戰日」,日本帝國向盟軍投降

1945年8月15日「終戰日」,日本帝國向盟軍投降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終戰日」,日本帝國向盟軍投降,10月25日聯合國成立,而盟軍代表也在全球各地同步舉行受降典禮。

1949年元月蔣介石從重慶致電陳誠就說道:「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我國一託管地之性質。」1950年3月他在革命實踐院發表〈復職的目的與使命〉說道:「所以我今天特別提醒大家:我們的中華民國到去年年終,就隨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

二戰以後,幾乎所有的殖民地均已「自決」獨立。1950年6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台灣法律地位未定」,台海中立化,開啟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的主張。

根據二次世界大戰後正式的國際條約,1951年9月8日由包括日本在内的49個國家的代表所簽訂的《舊金山和約》,日本僅明白表示「放棄對台灣及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與要求」,卻未規定日本放棄之後,台、澎主權的最終歸屬。按照《聯合國憲章》來看,主權地位是屬於住民自決權。

自從1996年,台灣人民透過國會改選、總統直選等多次執行「有效自決」,向全世界彰顯台灣「主權地位」(status of sovereignty)屬於全體住民。如今國人仍須努力,再根據《聯合國憲章》及《國際人權公約》所宣示人民自決的基本原則,台灣人民共同決定自己的「主權國地位」(status of sovereign state),制定台灣憲法、國家正名,奠立永續台灣國。


有人拿中日和約(台北和約)來解釋「中華民國」政權的合法性,是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的陰謀。
中日和約(台北和約)是日本與戰後聯軍託管的蔣家政權簽訂,不是與1949已經被推翻死亡的中華民國簽的。而且台北和約是在舊金山和約的前提下簽訂,主要內容:日本放棄自1941年12月9日以前在中國之一切特殊權利及利益。和約不涉及、不推翻1951年9月8日舊金山和約。而且中日和約(台北和約):日本於1972年9月29日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廢止。

另外所謂的「開羅宣言」根本不值得一提,那只不過是一場

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玉蘭莊 創立者、堀田久子先生インタビュー

玉蘭莊 創立者、堀田久子先生インタビュ

台湾にある、日本語で活動する高齢者福祉センター「玉蘭莊」は、令和6年度、外務大臣表彰を受賞しました。なぜ日本語で活動するセンターが必要だったのか、創立者、堀田久子先生へのインタビューを公開しましたので、ぜひご覧下さい。



信義宗與正教會發表《尼西亞信經》聯合聲明

信義宗與正教會發表《尼西亞信經》聯合聲明

2025年是《尼西亞信經》1700年週年,普世教會2025年10月將在埃及亞歷山大(科普特教會)召開普世紀念大會,在此之前,2024年5月時在埃及開羅舊城聖喬治宗座牧首修道院召開神學專家會議,6月13-18日於日內瓦再次召開會議。信義宗與正教會就《尼西亞信經》發表聯合聲明,雙方共同根據尼西亞(325年)及君士坦丁堡(381年)大公會議之議決認信,涉及「和子說」建議採用希臘原文版本,即聖靈僅是「從父而出」。重申《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Niceno-Constantinopolitan Creed)在三一上帝的教義中,父是生子和聖靈發出的「因」(αἴτiος)。

1700年前,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在公元325年召開,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召開,按羅馬元老院的形式組織大會的進行。北自日耳曼、南至埃及尼羅河上游,東從伊朗、西到伊比利安半島,共有318位主教參加。君士坦丁一世身穿耀眼的金邊紫袍進場,恭敬地坐在主教們之後,作為會議的觀察員。

會議主要是為了解決聖父與聖子在神學上的理解。會議同時制定了20條教會法規,擴大正統派主教的權力,並對羅馬帝國全境教會具強制性約束力。

《尼西亞信經》寫成,埃及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Athanásios Alexandrías)是最重要的人物。不過,該次會議所認定的,並非尼西亞信經的原始版本,而是君士坦丁堡會議(381年)所作出的修定版本,因此現今通稱之為《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Niceno-Constantinopolitan Creed)。

另一項歷史發展是,在原本的條文中有關聖靈的起源只有提到「對父出」,但是西方教會在第六世紀時私自加上了「和子」(filioque)的字眼,最早在西班牙地區的西方教會流通,以致於今日西方通用的版本變成了「對父和子出」。這個爭論點也造成羅馬大公教會與東方正統教會之間長久的猜忌與紛爭,導致1054年東西方教會的大分裂(Schism)。

2025年紀念《尼西亞信經》1700週年活動就是選在埃及第二大城亞歷山大的科普特正教會(Coptic Orthodox Church of Alexandria)聖馬可宗座牧首真道中心(Papal Logos Center)舉行。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Lutheran-Orthodox Joint Theological Commission at work in the Patriarchal monastery of St George in the old city of Cairo, Egypt. Photo: George Adib

2024年8月8日 星期四

8月8日,多瑪斯.阿.金碧士(Thomas à Kempis)紀念日

8月8日,多瑪斯.阿.金碧士(Thomas à Kempis)紀念日

1471年8月8日,多瑪斯.阿.金碧士(Thomas à Kempis),荷蘭神秘主義和虔誠的《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一書的作者,去世,享年91 歲。他名字裡的「à」本意為「of」,因此其名的意思是金碧士的多瑪斯,在德語中,他又稱為「Thomas von Kempen」。

多瑪斯在他的經典著作《效法基督》中寫道:「如果我們要真正受到啟迪和堅定,我們就必須效法基督的生活和道路。讓我們擺脫內心的黑暗。那麼,反思耶穌基督的一生就成為我們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1221年8月6日,道明會創始者聖道明紀念日

 ⭕1221年8月6日,道明會創始者聖道明紀念日

聖道明(Dominic,多明尼加,西班牙文為 Domingo de Guzman, c.1170-1221) 是西班牙人。在巴倫西亞攻讀神學,對貧苦者大慈大悲。1196~1197年成了奧斯瑪教區的詠經司鐸。因喜愛祈禱與擅長管理,被擢陞為副院長(1202年)管理詠經團團務。

聖道明以神貧的榜樣及道理上友誼的交談,在教宗依諾森三世的贊助下,提供了闡述信仰的新方式。在宣傳福音的工作上,他也非常注重婦女們的參與,並在普義給她們建立了隱修院(1206年)。該處成了她們祈禱和修德的處所、宣道工作的助力、或宣道士需要時的避難處。

1215年土魯斯主教富爾克核准此種宣道方式。道明並親自收錄了幾個同伴的獻身加入「宣揚耶穌基督」的行列。同年,在土魯斯成立了第一座男會院,就此奠定下了新修會-道明會的基礎。1221年8月6日,道明會創始者聖道明過世。

道明會修會最有名的會士,多馬亞奎那(Thoma Aquino, c.1225-1274),是建立羅馬天主教系統神學的人,也是著名哲學家。他的著作Summa Theologica (神學大全)被教廷定為正統教義和倫理學權威。




2024年8月2日 星期五

1560年8月2日,蘇格蘭國會決議進行宗教改革

⭕1560年8月2日,蘇格蘭國會決議進行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宗教改革運動正式在德國發生。宗教改革蔓延到蘇格蘭,主要的改革者約翰·諾克斯(John Knox)。1553年英國女王瑪麗一世(Mary I,1516.2.18-1558.11.17,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繼任王位,下令燒死約不符合羅馬天主教的300名宗教改革者,此舉動為她得來「血腥瑪麗」的稱號。當時,許多宗教改革者逃到日內瓦依附在加爾文門下。

約翰·諾克斯1554年逃到德國,並轉至日內瓦,在此受加爾文影響很大,作了他的門徒並翻譯英文聖經,稱日內瓦譯本,因此也得到英國清教徒的敬重。

1558年,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9.7-1603.3.24)繼位為英國女王,她採取復和政策,強調英王是英國教會的首領,並免去宗教爭議和逼迫。原本逃到日內瓦的改革者,就帶著加爾文的觀念,歸回英國。他們期望英國教會將會被徹底潔淨,因此這些人就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

約翰·諾克斯1559年5月2日回到蘇格蘭,諾克斯的講道充滿能力,使得所到之處如烈火燎原,他擔任愛丁堡上議院議長,帶領蘇格蘭以長老教會體制1560年進行宗教改革,8月2日國會決議廢除天主教體制,進行宗教改革,採取加爾文從聖經所示長老制度的議會制度,將加爾文所訂的教會體制實際的執行於蘇格蘭全國。1560年是蘇格蘭教會創始之年,也是基督長老教會源頭之年。

蘇格蘭議會並制定「蘇格蘭信仰告白」(Scots Confession of Faith)。繼而有《紀律一書》(The First Book of Discipline),《紀律二書》(The Second Book of Discipline),《國民合約》(National Covenant),正如加爾文的要求,信徒需要更高的紀律規範。與此同時,諾克斯也擔任聖吉爾斯大教堂(St. Giles' Cathedral)的主任牧師,直到1572年11月24日安息為止。




🎞圖:【全世界長老教會共同的母會】聖吉爾斯大教堂(St. Giles' Cathedral)/蘇格蘭愛丁堡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1920年7月16日,《臺灣青年》在東京正式發行

1920年7月16日,《臺灣青年》在東京正式發行

1920年1月11日,遠在「帝都」求學的臺灣留學生在蔡惠如的東京居所,與部分旅日仕紳組織了「新民會」,並推選林獻堂為會長、蔡惠如為副會長。

《臺灣青年》月刊是臺灣日治時期在日本留學的臺灣人所組成之團體新民會的機關刊物,1920年7月16日在東京正式發行。明治大學教授泉哲在《臺灣青年》第1卷第1號〈臺灣島民に告ぐ〉(敬告臺灣島民)一文中,提出日本政府對臺灣進行了資源的掠奪,但臺灣人應自覺為自己的文化負起責任,文中說:「臺灣非總督府之臺灣,實為臺灣島民之臺灣」。

《臺灣青年》所刊載的文章,對日後臺灣的新文化運動有相當的影響,而新文化運動的整體訴求,也可見於創刊號〈卷頭辭〉所提出的「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協調的運動」三大目標。

《臺灣青年》在當時除了在日留學生之外,在臺灣的學生之中也有不少讀者,而與日本當局關係良好的仕紳辜顯榮與林熊徵等人也曾出錢贊助《臺灣青年》。而後在1922年4月1日,《臺灣青年》為「應時勢之推移與我島文化之要求」更名《臺灣》,繼續在東京發行了19期。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1885年7月12日 台灣140年前第一份報紙

台灣140年前第一份報紙

⭕1885年7月12日,遠東地區第一份教會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發行。

1885年7月12日(清光緒11年6月1日),遠東地區第一份教會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號發行。《臺灣府城教會報》也是臺灣歷史上第一份迄今定期出刊的報紙,即《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由英國長老教會巴克禮牧師(Rev.Thomas Barclay)在台南創辦,由於漢字學習門檻很高,當時的人們識字率偏低,故採用學習門檻較低的臺語羅馬字撰寫,一般人學會拼音規則,就能讀出報紙上面的拼音。於是識字的人口更加普及,並且一定程度保留了當時的臺語文化。起初辦報的目的是勉勵信徒學習羅馬字,可以自己閱讀聖經,並藉由報紙傳遞消息、聯繫信徒。日後隨著政權更迭,在日治時期增加日文版,國民政府時期被要求配合推行「國語運動」,因此加入中文版副刊。1969年3月於國民黨政府的禁令而停用羅馬字,12月以後全部使用中文刊登,羅馬白話字從此走入歷史。

⭕Ùi教會報創刊號第一張開始,巴克禮牧師tō提出推行白話字ê論述:
(1)目的是beh hȱ信徒m̄-bián óa靠牧師,ē-hiáu家己讀聖經,認bat道理,看所印ê冊。
(2)可惜漢字真oh,chió-chió人看ē-hiáu,所以有設白話字,hȱ眾人看khah快bat。
(3)Ǹg 望眾人出力學白話字,m̄-thgan看輕伊,講是囝仔所讀ê。
(4)白話字kap孔子字lóng 有路用,m̄-koh白話字讀khah快khah明,所以著代先讀,chiah讀孔子字。
(5)鼓舞男女老幼,bat字ê m̄ bat字ê lóng著緊來學。



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1456年7月7日,聖女貞德平反

1456年7月7日,聖女貞德在經過重新審判(Rehabilitation trial of Joan of Arc)後其基督教之異端的罪刑獲得平反。

貞德在1424年遇見第一次神蹟。據稱她遇見了大天使聖彌額爾、聖瑪加利大和聖加大肋納,告訴她要趕走英格蘭人,並帶領王儲至蘭斯進行加冕典禮。但她受到法軍將領的嘲笑與拒絕。隔年,她再次拜訪法軍將領,並預言奧爾良附近的法軍會在鯡魚之戰中戰敗,後來果然應驗。

後來貞德請求參與解救奧爾良的遠征,並穿上了騎士的裝備,由於她沒有自己的資金,她的盔甲、馬匹、劍、旗幟與隨從花費都是他人捐贈的。後來她屢戰屢勝,跟隨她的軍官們將她認為足智多謀的戰術家和成功的戰略家。

在1430年5月23日的一場小規模戰鬥中,貞德被俘虜了。當她下令軍隊撤退回康比涅城時,她處在軍隊的最後方以確保所有人都退回了城裡,但就在這時康比涅城因為害怕英軍跟著闖入,沒等到所有部隊撤回便將城門關下,貞德與剩餘的後衛部隊便遭到了勃艮第人俘虜。

最後,英格蘭法庭起訴貞德的12項罪行,但這些指控都和在審判中的紀錄相互矛盾。在各種方式逼迫之下,不識字的貞德在立即處死的威脅下簽下了一份她完全看不懂的公開棄絕書,宣布否認自己看到過神跡並且承認自己是宗教異端,棄絕書上也聲明同意穿著女性的服裝(自從離開家鄉以來,貞德始終穿著男裝)。

1431年5月30日在盧昂的老集市廣場,貞德被綁在火刑柱上,她不斷地祈禱著,並向旁邊的神父請求讓她握著一個小十字架。最後火被點燃,幾分鐘後就結束了。

戰爭結束後,在法國宗教裁判所的首席法官Jean Brehal 的請求下重新進行審判(Rehabilitation trial of Joan of Arc)。法庭在1456年7月7日正式宣布了貞德的清白,宣告貞德是一個為正義犧牲的聖女,並指出當初主導審判的皮埃爾·科雄是為了自身的現世利益而將貞德定罪。



圖:《聖女貞德在查理七世的加冕典禮上》,1854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所繪

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西貝流士發表《芬蘭頌》

1900年7月2日,西貝流士發表《芬蘭頌》

《芬蘭頌》(Finlandia)是芬蘭反壓迫、爭獨立的著名詩歌,作曲家西貝流士(Jean Sibellius, 1865~1957)於1899 年34 歲時所作,1900年7月2日正式發表。

芬蘭自12世紀被瑞典佔領,後來又被俄國沙皇佔領,使芬蘭成為俄國的奴隸,沙皇不准芬蘭人民出版報紙,因報紙經常揭露沙皇罪行、並號召人民抵抗沙皇。芬蘭人藉由非暴力抗爭,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組織「1899出版慶典」(1899 Press Celebrations)透過募捐,支持遭政治迫害的記者與作家,舉辦音樂會、藝文活動向俄羅斯的統治表達抗議。西貝流士受邀為此慶典創作一部管弦樂曲〈芬蘭,醒來吧!〉(Finland Awakes)組曲。組曲最後一部就是《芬蘭頌》,該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及人民的熱愛,表現芬蘭人民的痛苦與反抗,成為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徵。1900年7月2日正式發表。

芬蘭在1917年12月6日取得獨立。西貝流士論及自己的作品,他說:「我們為了自由已奮鬥六百年,而我有幸成為見證自由的一代。自由!《芬蘭頌》便是講述這個奮鬥的故事,這是我們的戰歌,也是勝利的詩歌。」

獨立後的芬蘭,人民團結建設國家,歷經百年成為全世界最幸福國家。根據「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針對全球五大洲、一百五十個國家調查,芬蘭自2018年起蟬聯「最幸福國家」第一名。

這首反壓迫、爭獨立的《芬蘭頌》,也收錄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聖詩第614首《 我心恬靜》(Be Still My Soul)。
◎PCT聖詩: https://youtu.be/FgYDg6XHjSQ
◎交響曲: https://youtu.be/fE0RbPsC9uE




2024年6月6日 星期四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Normandy Landings)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Normandy Landings)

1944年6月6日清晨,來自12個國家、超過200萬的盟軍將士在英國凖備發起登陸戰役。先頭部隊約有15萬6000人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法國諾曼第海岸(Normandy Landings),空降部隊利用降落傘和滑翔機成功登陸,攻下灘岸側邊並築起防禦。

行動代號為「大君主」(Overlord)的諾曼第戰役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登陸戰役,為同盟國反攻歐洲大陸揭開序幕,同盟國最終在 1945 年 5 月獲得勝利。此後,盟軍勢如破竹,開闢歐洲大陸第二戰場。11個月後,希特勒的納粹德國被擊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登陸地點的選定:早在1942年,BBC發起一項行動,名義上是從聽眾中徵集從挪威到法國西南部的歐洲海岸照片和明信片,實際上是為了搜集情報,幫助尋找最合適的登陸地點。BBC發出通告後,英國「戰爭部」收到數以百萬計的照片和明信片。在法國抵抗運動的幫助下,結合空中偵察獲得的情報,盟軍最終選定諾曼第。但盟軍也成功上演調虎離山,讓德國人相信,他們將從法國北部加萊(Calais0附近、而不是諾曼第發動攻勢。

登陸日期的選定:英文 「D-Day」中的 D 是 Day 的縮寫。D-Day 為軍事術語,代表發動攻擊的日期,適用於確切作戰日期時間尚未決定或需要保密的情況。




2024年6月5日 星期三

巴克禮於1875年6月5日(26歲)抵達臺灣打狗,展開在臺灣的宣教

巴克禮於1875年6月5日(26歲)抵達臺灣打狗,展開在臺灣的宣教

湯瑪斯·巴克禮(Thomas Barclay,白話字 Pa-khek-lé ,1849年11月21日—1935年10月5日),生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長老教會的傳教士、語言專家。巴克禮於1875年6月5日(26歲)抵達臺灣打狗(今高雄),主要於台南宣教,設立台南神學院,1895年起,歷經台灣日治時期。他在1935年10月5日病逝於台南,總計一生奉獻給台灣 60 年。



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

六四35週年,幫鄰國回憶歷史上的今天

⭕六四35週年,幫鄰國回憶歷史上的今天

1989年6月4日,六四天安門事件

中國從1978年開始實行經濟開放的政策之後,包括官員貪腐、通貨膨脹、勞工失業等問題陸續出現,中國内部也開始興起要求民主與自由的聲浪。

1989年,隨著同情改革派的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中國學生要求民主自由的浪潮更達到高峰。1989年4月下旬,北京學生藉由胡耀邦葬禮開始大規模集結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並訴求實施民主,一般市民也開始加入行動。

中國政府因恐懼被民眾推翻,於5月20日下達軍事戒嚴令,並於6月初決定以武力鎮壓清場。6月3日晚間,中國軍隊開始在北京以實彈射殺民眾,並在6月4日的清晨對天安門廣場施行血腥清場,事後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中國國務院内部估計至少上萬人死於此次屠殺。

六四事件不但深刻影響中國政治走向,也改變許多臺灣人對中國的政治認同。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是鄰國的屠殺事件,然而被迫害的並不只是六四的民運人士,其他如連發聲都困難的藏人和東突厥斯坦、一年來在反送中運動爭取自由卻「被自殺」的香港人,受害者族繁不及備載,更因中國利用經濟或政治手段滲透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了其政治目的侵蝕民主自由,甚至造成如同中國武漢肺炎肆虐的嚴重後果,而臺灣無奈地因為地理位置和歷史命運往往首當其衝。

而昔日反共的在臺中國政黨,今日卻與中共裡應外合,試圖將臺灣往中國的方向推去,使臺灣陷入高度風險,若讓其得逞,恐怕再一次重演當年臺灣人遭其迫害屠殺的歷史。

歷史如同一面照妖鏡,反映兩個中國政黨的本質及荒謬。為了臺灣的未來、世世代代的安全和自由,我們只能努力記得,這些歷史告訴我們的教訓。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天安門事件文字引用自《台灣獨曆2020:台灣歷史上的今天》


🎞圖:香港《天天日報》報導8964天安門血腥鎮壓

⭕英國解密「六四」鎮壓細節 稱一萬人死亡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1865年5月28日,來自蘇格蘭的馬雅各醫師在打狗旗後(高雄旗津)上岸

 1865年5月28日,來自蘇格蘭的馬雅各醫師在打狗旗後(高雄旗津)上岸

1865年5月28日,來自蘇格蘭的馬雅各醫師在打狗旗後(高雄旗津)上岸

為記念長老教會台灣宣教先驅馬雅各醫師(Dr. James Laidlaw Maxwell),高雄中會、壽山中會與高雄市政府在旗津設立馬雅各紀念碑於2012年2月17日完工。馬雅各紀念碑在旗後山星光 隧道出口,鄰近當年他登陸的地點。

馬雅各紀念碑設計以長老教會宣教精神為主軸,在聖經造型的碑上撰寫紀念文,代表釘根聖經,並象徵馬雅各事蹟記在台灣史冊,紀念文由高雄中會總幹事周恩德牧師起草,用「信望愛」貫串馬雅各生平與貢獻。碑旁則以種子、十字架、天使之翼、祈禱的手構成的「1865.5.28」紀念牌,告訴民眾馬雅各登陸時間,播下長老教會宣教、醫療、教育的種子,用愛擁抱台灣。

(摘自《台灣教會公報》 3134期 2012年 3月19-25 日 p.8 )

 圖:1865年5月28日,來自蘇格蘭的馬雅各醫師在打狗旗後(高雄旗津)上岸。


2024年5月19日 星期日

5月19日,白色恐怖記憶日

⭕ 5月19日,白色恐怖記憶日

2024年5月19日是台灣第一次的「白色恐怖記憶日」,在1949年5月19日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頒佈戒嚴令,中國國民黨政權開始在臺灣限制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包括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權利被限縮,即所謂黨禁、報禁、海禁、出國旅遊禁等,在此段時期言論自由受到普遍限制。政府用相關法令條文對中國共產黨人士、政治上持異議人士(多為黨外人士)進行逮捕、軍法審判、關押或處決.負責執行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在時任總統蔣中正指示下徹底執行,此間臺灣常有人突然失蹤,不時傳出冤獄,被稱為「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1980年代,黨外運動人士開始出現要求徹底解嚴的臺灣民主化運動,抗議的民眾高舉「只要解嚴、不要國安法」、「百分之百解嚴」等標語。1986年5月19日黨外運動人士於臺北中山堂舉行的519綠色行動。一直到1984年12月,最後兩個在1950年代的終身監禁的政治犯林書揚與李金木,在坐滿34年又7個月以上的牢後,才釋放出獄。

1987年6月初,隱暪三個月的三七事件(屠殺無武裝平民事件)被國內外媒體報導揭發與首屆民進黨立法委員吳淑珍等國會聯合質詢而曝光;1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民主決議案》(H.R.1777):呼籲國民黨政權終止戒嚴令、取消黨禁、加速實現民主政治,包含保障言論和集會的自由,為實現具代表性政府而應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此壓力下,蔣經國宣布自7月15日凌晨零時起解除臺灣地區(當時指臺灣省、臺北市及高雄市)的戒嚴令(簡稱「解嚴」)。1992年11月7日才解除金門、馬祖戒嚴令,戒嚴令長達43年。

今年(2024)在民間的努力下,行政院頒布每年5月19日是「白色恐怖記憶日」,並自2024年5月19日開始紀念。白色恐怖時期(1949-1992)長達 43年,不僅是一段無聲的受難史,更是一場對抗極權專制統治、追求民主自由的勇敢抗爭史。白色恐怖記憶日的設立,呼籲重新正視那一個個被忽略或被刻意遺忘的歷史記憶片段,重返那一段應該存在卻被遺忘、記得卻不被理解的過去。



2024年5月18日 星期六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國際博物館日設在每年的5月18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於1977年5月18日制定,並從當年起開始舉辦。設立該主題日旨在號召世界各國關注博物館和文化事業,促進世界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


圖:台灣博物館

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

1981年5月13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遇刺

1981年5月13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遇刺

1981年5月13日,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在進入梵蒂岡城的聖伯多祿廣場時被莫梅特·阿里·阿加(Mehmet Ali Ağca)開槍擊傷。教宗當時身中兩槍,並嚴重失血。兇手立即被捕,後來被義大利法院判處終身監禁。教宗後來原諒了阿加,應教宗的請求,時任義大利總統卡洛·阿澤利奧·錢皮(Carlo Azeglio Ciampi)赦免了阿加,並於2000年6月將他驅逐回土耳其。後來,阿加於2007年皈依了羅馬天主教。



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母親節的祈禱

💞 敬祝 母親節快樂~

著互你的父母歡喜,互生你的老母快樂。箴言23.25

Tio̍h hō͘ lí ê pē-bú hoaⁿ-hí, hō͘ siⁿ lí ê lāu-bú khoài-lo̍k.

🙏母親節的祈禱

生命之母、智慧之源的創造主,今天是母親節主日,我們特別要為母親祈禱:

為經歷生產、養育之辛苦的母親祈禱,求上主記念母親參與上主孕育生命的服事。她們為子女付出無私的愛,使我們感受如上主懷抱的溫暖。求主讓母親在關顧子女需要之餘,不忘愛惜自己,愛護自己身心靈的需要;在愛護和管教之餘,卻不致過份保護或溺愛,也不限制子女自主的學習與自立的發展。

我們特別為受家暴的母親祈禱,祈求上主張開臂膀保護她們。使活在暴力威脅下婦女,有勇氣打破沉默,向身邊的鄰居、親友、教會和政府求助。又願社會提供體貼的扶持,使她們享有安全、無暴力的生活空間。祢是昔在、今在、永在的神,昔日祢看顧被欺凌的夏甲,今日也願祢在受虐婦女身上彰顯祢慈愛,叫她們也稱祢為「看顧人的神」。又祈求祢賜牧者智慧及洞察力,了解被虐婦女的需要,叫教會以基督之愛接納她們和家庭。又為那些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祈禱,叫他們可以脫離暴力的陰影,又祈求教會藉著基督之愛,接納他們,並治癒他們心靈的創傷。

我們也為雙職母親祈求,求祢釋放她們面對照顧家庭和應付工作的雙重壓力,又賜予智慧讓她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滿有能力,又讓其丈夫願意分擔家務及照顧子女的責任。也為參與無酬勞動的家庭主婦祈禱,願她們的辛勞得到家友和社會的認同和支持,願她們同樣享有自我發展的機會。也為單親媽媽向祢祈禱,求祢教導我們實踐「看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的教導。也為了母親離世,或是母親無法照料孩子,或是家庭變故等,而身兼母職的人祈禱,願上帝保護孩子,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下一樣。

我們也為孕育我們的「母親台灣」祈禱,感謝上帝的恩典,使她乘載及養飼我們世世代代,供應我們生活所需。她堅韌挺拔矗立太平洋西南海面,是何等高貴美麗,但邪惡極權土匪覬覦她的美麗,欲入侵強暴她。求上帝幫助我們決心抵禦入侵,不容惡者侵犯「母親台灣」。

願上帝垂聽我們卑微的祈禱,倚靠耶穌基督之名祈禱,阿們。


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

1895年5月10日,臺灣總督府成立

 ⭕1895年5月10日,臺灣總督府成立

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間,大清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發生一場大型海陸聯合戰爭,大清稱之為「甲午戰爭」,國際通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 War)。

大清帝國戰敗後,4月17日與大日本帝國在日本山口縣赤間關馬關港(今稱下關港)簽署《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兩週後1895年5月10日,日本成立臺灣總督府,派樺山資紀為首任總督。5月29日,負責接收臺灣的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貢寮區的澳底登陸,在北臺灣幾乎都不戰而勝,並在6月17日開始管理臺灣的大清領地。直到日軍進軍原住民區域才面臨到激烈的抵抗,各地抗日勢力風起雲湧至1902年
底,臺灣總督府始完整治理臺灣。


圖:樺山資紀

2024年5月9日 星期四

「炎黃子孫」見鬼了!

 「炎黃子孫」見鬼了!


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敘述古代帝王親屬關係和事蹟。對這些「薩滿式宇宙觀」的神話,司馬遷說:「薦紳先生難言之」,意思是「老師我說不出口」,但他整理、拼湊、保留一些傳說,按語是要告訴大家在讀的時候,不能當作事實。


「炎黃子孫」一詞從晚清以來對漢族有血緣論的論述凝聚力,主要是為了「驅逐韃虜」對抗大清帝國,作為政治符號與工具。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推行愛國主義教育運動,則將炎黃二帝塑造為愛國主義的主要文化素材,修正原中國共產黨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


「龍的傳人」,也是民族主義的符號。《補史記·三皇本紀》中記載伏羲是「蛇首人身,有聖德」。《拾遺記》描述伏羲出生時的樣貌,就是後世傳說中龍的形象。在早期中國文獻中,龍是一種兇殘的動物。《易經》說「龍戰於野」,龍是一種驍勇好鬥的動物。佛教中有「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痕跡一直延續至今,金庸武俠小說中還有「屠龍刀」,「降龍十八掌」,相反「神龍教」是個邪教。隋朝開創了「黃袍」,緊接著唐朝把龍繡在了黃袍上變成「龍袍」,一般人民,更不敢拿「龍」來自喻。


但在封建腐敗裡,「龍」被視為「萬惡淫為首」。明朝《五雜俎》指桑罵槐(罵皇帝的荒淫):「龍性淫,無所不交,故種獨多耳」。明朝《懷麓堂集》說的「龍生九子」,就是說龍非常濫交,和九種不同動物交配生出不同後代。


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是在晚清,當時民族主義開始勃興之際,皇帝的「黃龍旗」被拿來當國旗,這算是第一次把「龍」和「中國(大清帝國)」畫作等號。但後來被反清者拿來當成正統的話語權,而要驅逐韃虜。到了1980年代,藉著歌手侯德健創作歌曲《龍的傳人》而流行各地。基本上是中國民族主義構建的產物。


說了這麼多,主要是要我看到所謂的「天上法庭」偽神學的論述:「華人身為炎黃子,我們被誤導稱為龍的傳人...」唉!不要再鬧笑話了!「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同樣是民族主義的符號概念啊!要談基督信仰,就不要去主張血統、民族,更不要去擁護猶太民族主義、錫安主義。更不要相信那些所謂跑到「天上法庭」去告「御狀」離譜的偽神學,難道基督道成肉身、從天降臨世間的救贖還不夠嗎?


26 你們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27 你們受洗跟基督合而為一,正像穿上基督,有他的生命。28 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裡,你們都成為一體了。(加拉太書3:26-28)





升天日(Ascension Day)

 ⭕ 升天日(Ascension Day)

復活節後第四十天的星期四是升天日。紀念耶穌復活後回到天父上帝的右邊,在神學上表達出救恩的完成,即道成肉身、由童女降生、被釘死在十字架、復活、升天等救贖工作。而從復活到升天之間有四十天的顯現給使徒,顯現給迫害教會的保羅,他因此悔改跟隨耶穌基督成為傳福音的使徒。耶穌復活後,更有一次五百多人聚會中顯現給門徒看,並向門徒教導,也再次驗證「主已復活,祂實實在在的復活了!」這句話。 

2024年5月9日,禮拜四。耶穌基督升天日。